浅析苏德战争前德国与苏联的外交博弈
苏德媾和期间苏联外交政策对国际主义的背离
苏德媾和期间苏联外交政策对国际主义的背离作者:陆俊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9期陆俊(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9)摘要:二战前夕,苏联面对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外交政策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其对外政策逐渐偏离国际主义的原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卫其国土安全的扩张。
国际主义已经成为苏联的一张“牌”,最初意义上的国际主义原则已经面目全非。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对苏联的外部压力,斯大林的外交理念及其应对态度,以及国际主义与国家利益的固有悖论等。
关键词:国际主义;苏联;外交政策;军事扩张;退化的原因中图分类号:D85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023-03学界对于苏联在苏德媾和期间的外交多有论述,传统上几乎异口同声地对苏联外交进行褒扬,对以其民族利益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表示充分理解。
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既然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人类历史上改变原有资本主义规则的一次尝试,那么显然不能用传统原则来衡量其是非功过。
本文旨在分析苏德媾和期间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作出重新评价,窥见其外交中国际主义因素消亡的过程和原因。
一、苏联对外政策中国际主义色彩的退化1933年,德国纳粹党上台,苏联外交政策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
希特勒公开反苏反共,表现出破坏传统世界体系的决心。
针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苏联倡导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调整了对资产阶级和社会党人的政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相继在大国的保证声中覆灭,但是这并没有点醒英法领导人。
它们在同苏联的谈判中表现得非常消极,双方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治谈判进展缓慢。
“1939年5月,李维诺夫被免职,这对西方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李维诺夫一直被认为是苏联推行集体安全政策的象征。
”[1]李维诺夫的下台不仅仅是斯大林想要调整对外政策的信号,而且也是苏联内部新一轮清洗的前兆。
浅析苏德战争前德国与苏联的外交博弈
收稿日期:2011 - 11 - 13 作者简介:袁锐( 1987 - ) ,男,浙江常山人,硕士,从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
— 188 —
活动[2]。1932 年 11 月,法国便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 约》,1933 年 10 月,法国外长保罗一彭古尔又主动建议苏联 方面: 如果形势需要,可使两国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发展为互 助条约[3]。苏联政府随即作出积极反应,于同年 12 月 20 日 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送交法国方面[4]。
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939 年 8 月 23 日,苏联的莫洛托夫与纳粹德国的里宾 特洛甫 在 莫 斯 科 签 署 了《苏 德 互 不 侵 犯 条 约 》的 秘 密 协 定[2]。从《苏德互不 侵 犯 条 约 》签 订 的 历 史 背 景 来 看,它 有 其自身的必然性。
首先,希特勒上台以后不断进行着战争准备,但一战的 硝烟尚未散去,再加上经济危机的打击,人民对于战争普遍 持否定态度。由于当时西方与苏联的意识形态差异,西方早
终选择了苏联。双方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着外交博弈。
关键词:希特勒; 苏联; 德国; 外交博弈
中图分类号:K512. 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 7836( 2012) 01 - 0188 - 02
希特勒在上 台 之 初 提 出 了“生 存 空 间 ”的 理 论,由 于 当 时英法等资本主义大国都非常敌视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希特 勒为了混淆视听,麻痹英法等国领导人,明确提出了反共产 主义的政治观点,并且与日本结成了反共产主义同盟,由此 开始了秘密且积极地备战。这些现象引起了苏联的高度重 视,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开始积极地与英法等国领导人进 行接触,试图阻止战争的爆发,而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也 积极地进行外交运作,由此两国开始了外交博弈。
二战莫斯科会战的反思
莫斯科会战的反思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间,德国和苏联卷入了一场规模宏大的鏖战,战争之惨烈前所未见,莫斯科会战是战争的高潮之一。
当时世界上最训练有素的德国国防军试图打败苏联红军,为德国在东方赢得辽阔的版图,但是,苏德战争却以德国的惨败而告终。
德国不但没能闪电般地占领苏联,反而遭到灾难性的失败,这一失败标志着希特勒第三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
本系列文章将从德国在莫斯科会战前后所经历的事实,系统地剖析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陆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陆军的支持,但是德国陆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陆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陆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
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陆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陆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陆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发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00-1000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00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0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发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
苏联的对德绥靖外交——从苏联与英法和德国的两次谈判谈起
苏联的对德绥靖外交——从苏联与英法和德国的两次谈判谈
起
徐晓芹;张世昌
【期刊名称】《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1)002
【摘要】二战的硝烟早已散去,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对好战势力的一味妥协、迁就、退让,就意味着死亡的步步逼近.二战的爆发固然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政策的结果,但一些主要大国的绥靖政策与之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已成公论,但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了苏联也是该种政策的推行者之一.本文从1939年4月至8月期间,苏联分别与英法和德国进行的两次谈判入手,探讨苏联的对德绥靖外交政策,作为一段历史,虽然这已经无法挽回,但重要的是后人能以之为鉴.
【总页数】4页(P45-48)
【作者】徐晓芹;张世昌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152
【相关文献】
1.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的表现及原因新探 [J], 蓝强
2.评二战前夕苏联对英法苏谈判和德苏谈判的态度 [J], 许昱彬
3.苏联的对德绥靖外交 [J], 蒋华志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关于苏联政府无理要求中国政府召回中国駐苏联大使館工作人員梅文崗等五人事件給苏联駐华大使館的照会 [J],
5.试论二战前夕苏联与英法的结盟谈判 [J], 陈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苏德战争爆发前夕的两国关系变化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Ralationship between USSR and Germany before the 1939—1941 War 作者: 王广振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7-61页
主题词: 苏联;德国;斯大林;希特勒;和平;战争
摘要:尽管苏联对德国入侵早就有所准备,但在苏德战争初期依然遭受了沉重打击。
关于这一事件至今仍有许多疑问。
根据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中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发现,这主要因为,战争爆发前夕,斯大林为避开战争,保护既得利益,在对德政策中执行了一条由强硬到妥协的错误路线;同时也被德国制造的种种假象所迷惑,错误估计了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和入侵时间,从而失去了战略主动权。
战争中的外交盟军与苏联的关系与合作
战争中的外交盟军与苏联的关系与合作战争是国家间冲突不可避免的产物,而外交盟军与合作则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重要议题。
在二战期间,外交盟军与苏联的关系与合作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战争中外交盟军与苏联的关系与合作,并分析其对战争进程与结果的影响。
一、前期合作的建立在二战初期,苏联面临着来自德国的强大威胁。
为了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的侵略,苏联与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盟军,并展开了合作。
外交盟军之间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形成了对德国战略的整体规划。
二、战争中的外交盟军与苏联的关系1.军事合作外交盟军与苏联在战争中实现了军事合作的紧密配合。
苏联军队的战略移动和作战计划需要得到外交盟军的支持和配合。
同时,外交盟军也向苏联提供了物资、武器和战略情报,协助苏联在战争中更好地作战。
2.政治合作外交盟军与苏联在政治上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外交渠道交流战争进展、共同达成决策与解决战时问题。
此外,联合国的建立也凝聚了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加强了外交盟军与苏联之间的政治合作。
3.经济合作外交盟军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包括粮食、燃料等战争物资。
这些物资对于苏联来说至关重要,不仅保障了苏联军队和平民的生活需求,也对战争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合作的影响与结果1.战争态势逆转外交盟军与苏联的紧密合作使得德国军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
外交盟军的援助和苏联的实力使得纳粹德国在东线的进攻受到了有效的限制,战争态势开始逆转。
2.战略目标达成外交盟军与苏联的合作使得盟军与苏联能够有效地配合行动,对德国进行全方位的压制。
这使得外交盟军最终实现了夺回失地、解放欧洲和制定战后秩序的战略目标。
3.大国地位的确立通过与外交盟军的合作,苏联在战争结束后在全球格局中获得了更高的地位。
苏联的崛起对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影响了后续冷战的发展。
综上所述,战争中外交盟军与苏联的关系与合作对于战争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二战前夕的德苏关系的几点讨论_严峻
2008年4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Apr.2008第28卷第2期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 Vol.28No.2YYSZXB111对二战前夕的德苏关系的几点讨论严 峻(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 要]1941-1945年在广袤的苏联平原上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场战争———苏德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可以说都是以倾国之力,动用了几乎当时世界上所有能够动用的战争手段,其战争的残酷性在世界战争史上是不多见的。
但是在这场战争之前战争双方却有过一段不寻常的关系亲密期。
[关键词]军事合作;经济合作;苏德关系;苏德战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72(2008)02—0111—031941年6月22日,随着德国对苏联的不宣而战,世界战争史上最残酷的苏德战争正式拉开了帷幕,这场战争对以后的欧洲以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苏德关系却有过一段蜜月期。
这段时期的历史和苏联的绥靖政策一直是长期以来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通过军事和经济两个角度对这段时间的苏德关系和苏联绥靖政策进行一些讨论。
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般认为苏联与德国保持良好关系,是在与英法寻求建立欧洲安全体系失败之后形成,实际情况却不尽如此,实际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苏联与德国之间就存在良好的经贸关系,两国之间实现了自1922年拉巴洛条约后卓有成效的经济和军事技术合作。
斯大林对两国关系是满意的,1929年5月31日,斯大林写信给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表示:“我想,尽管我们的人对德国人有许多很不妥当的事(德国人对苏联很不妥当的事也不少),我们与德国人的事情将运行良好。
”[1]德国大量进口苏联的原料和粮食,苏联则大量进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工业技术设备,两国在军事技术和人员的交流上保持着密切关系,形成了广泛的经济军事合作关系。
夕苏联对德国绥靖的表现及原因新探
些 “苛刻” 条件, 可见苏联对海洋的青睐、 对出海口的重视 非同寻常。 三、 小结 英法美等民主资本主义国家在 “ 二战” 前对德国法西 斯采取过妥协的、 视而不见的绥靖政策, 这一点举世公认; 而社会主义苏联在经济、 政治和人道以及军事上直接或间 接地对德绥靖也被披露, 其绥靖在某种程度令英法望尘莫 及。经济上为法西斯德国提供急需的原料和生活必需品; 政治和人道上名为中立, 实则同德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成 为德国战争初期的宣传工具; 军事上苏联建立 “ 东方战线” 的举动在客观上帮了希特勒的忙, 缓解了他的一些压力。 那一剧剧 “黑幕” 到底还是发生了, 我们对之表示愕然而强 烈谴责之余, 是否该理智地分析发生这些情况的缘由呢? 笔者从对苏联的 “ 传统安全观” 的剖析中发现苏德战争前 夕苏联对德绥靖的隐性原因, 原来, 苏联由倡导集体安全到 维护个体安全并不奇怪, 在它长期形成又相对固定的 “传 统安全观” 影响下的苏联对外政策并没有变, 变的只是对 外政策的表现形式而已。
・+*・ 万方数据
蓝* 强: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的表现及原因新探 麦、 挪威、 荷兰、 比利时, 击溃法国时, 外长莫洛托夫极其大 方地表示谅解并致以良好的祝愿。苏联政府此时颠倒是 非, !"#$ 年 % 月 &" 日, 莫氏在最高苏维埃代表会议上讲话 说: “ 英国和法国拒绝了德国的和平愿望, 以及在借口履行 对波兰承担义务情况下向德国宣战的, 英法的战争目的是 击败的德国和分割德国” 。 其言行露骨之程度可谓令人 瞠目结舌。 再次, 在人道支持和媒体宣传上。 “ !"%" 年 ( 月 &% 日 晚, 苏联电影院停止放映反法西斯影片 《 马门教授》 、 《 奥本 海姆家 族》 , ‘ 法 西 斯 主 义’这 个 词 在 苏 联 根 本 不 再 出 现。 ” !"%" 年 " 月 ) 日, 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给柏林 拍电, “ 苏联政府在尽力改变这里的居民对德国的态度。 报刊像换了一个样子, 不仅全部停止了攻击德国的立场, 而 且主要以德国的消息为根据介绍外交事件, 反德的文学作
浅谈苏德战争前期
浅谈苏德战争前期1941年6月21日,苏德边境德国一线集结了三个集团军群(北方、中央和南方),共拥有7个军(北2、中3、南2),4个装甲集团(北1、中2、南1),三个航空军(北中南各一),总兵力为300万人,各种车辆60万台,战马75万匹,坦克3580辆,各种火炮7184门,战机1830架。
除此以外,南方还集结了罗马尼亚第3和第4两个集团军。
面对如此强大的兵力,苏联一点戒心也没有是无法想象的。
1941年1月开始,苏联就断断续续地得到了一些情报。
二战中最为著名的苏联间谍佐尔格博士,就准确地向莫斯科提供了一系列的德方情报。
苏联对他的情报将信将疑,但开战后不久就证实了佐尔格的准确性。
军事部署上,中央集团军群为德国最为精锐的部队,德国显然把直捣黄龙作为了主要目标。
和德军相对,苏联方面布置有10个集团军共450万人,具体部署为北方30个师8个装甲旅,中央45个师15个装甲旅,南方64个师14个装甲旅。
很显然,斯大林判断德国的主攻方向将在南方,以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及谷物为主要目标。
虽然整体上有一定的防范,从整个部署看,苏联未能正确估计德国人开战的决心和主要进攻方向。
为什么?应该说,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德两国关系是相当友好的。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德贸易协定的签订等都是明证。
除去瓜分波兰,从1940年2月10日到战争爆发的41年6月22日,苏联卖给德国的货物仅有据可查的就有谷物150万吨,石油100万吨,锰等各种金属矿产2700吨。
棉花的统计虽然不完整,但这16个月期间源源不断地输往德国确实不争的事实。
德国方面的统计虽然不如苏方的完整,也至少有4亿6700万马克的进口纪录。
同时,由于德国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一半的物资以赊欠的方式进口。
战争爆发的6月22日当天,希特勒还欠着斯大林2亿3900万马克。
到这里,或许大家都能够理解为什么苏联对德国开战决心低估,以及把重点放在南方的原因了。
作为资源缺乏的国家,德国的战争机器实际上依赖着苏联的物资。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苏德关系
作者: 曹英伟;吴晓迪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0-143页
主题词: 苏联;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德国;斯大林;莫洛托夫;集体安全;慕尼黑会议;
战争;捷克斯洛伐克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年了。
这次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蔓延欧、亚、非三大洲,约占世界4/5的人口卷入其中,人类文明经历了一次大浩劫。
希特勒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
但是,他能走到这一步,也是国际环境为他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当时的大国外交政策的失误对希特勒的行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德国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失败后,苏联又和德国接近起来。
同西方国家一样,苏联也没能逃脱希特勒德国践踏的厄运,而且是这场战争中牺牲最大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于各自特殊的情况,苏联同德国在拉巴洛条约的基础上保持比较密切的关系。
但法西斯政权在德国建立以后,德苏关系逐渐疏远,苏联认为德国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最危险的敌人,世界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据此,苏联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
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并向民主国家提出倡议。
遗憾的是,苏联的倡议没有得到回音。
针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法等国虽不乏有识之士,要求政府联合苏联共同对抗德国,1938。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份在20世纪30年代签订的条约,标志着苏联和德国之间一段特殊时期的关系。
这一条约的签订以及其后的发展,对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并深入分析条约的背后原因及影响。
我们来看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背景。
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特别是欧洲地区,政治风云变幻。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和德国都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希望借助与德国的合作来缓解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压力,从而在外交上谋求平衡;而德国则希望通过与苏联签订条约来削弱东方的威胁,以便更好地实施其扩张政策。
双方都有着各自的考虑和战略需要,最终导致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我们来分析一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于战前苏德关系的影响。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为苏德两国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了一种短暂的合作关系。
这种合作关系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苏联和德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着很大的对立。
由于双方都有各自的需要,因此他们选择了通过签订条约来保护各自的利益。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此。
事实上,这一条约的签订,从长远来看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欧洲地区的矛盾和紧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尽管条约规定了苏联和德国之间不会互相攻击,并且成了苏联和德国谋求各自利益的手段,但它并没有改变双方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德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加剧了国际社会的不信任和紧张气氛。
在这一条约签订之后,西方国家对于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产生了深深的担忧,他们担心苏联和德国的合作将对西方国家的利益造成威胁。
这种不信任和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紧张气氛,为后来的国际冲突埋下了伏笔。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也对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
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二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其涉及的外交博弈和同盟纷争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二战初期的外交博弈。
当时,德国的希特勒上台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行动。
他通过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和《德波互不侵犯条约》,试图在东方建立一个稳定的后方,以便将主要力量集中在西方。
然而,这些外交行动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苏联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还是被迫与德国开战。
这一外交博弈的失败,使得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陷入了长期的消耗战。
接下来,我们来看二战中的同盟纷争。
在战争初期,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形成了轴心国同盟。
然而,这个同盟并不稳固,各国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争夺领土的问题。
尤其是在欧洲战场上,德国和意大利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意大利的投降。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也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存在着各自的利益冲突。
这些同盟纷争使得轴心国内部的合作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盟军提供了一定的战略机会。
此外,二战中的外交博弈还涉及到了盟军的组建与合作。
在战争初期,英国与法国签订了《英法互助条约》,试图通过联合抵抗德国的侵略。
然而,法国的迅速崩溃使得这一合作计划化为泡影。
随后,英国与苏联签订了《苏英互不侵犯条约》,以期将苏联纳入反德联盟。
这一外交举动为盟军的组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也为后来的反攻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来看二战后期的外交博弈。
随着盟军的逐渐胜利,各国之间开始展开了对战后秩序的争夺。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苏联和英国三国就德国的分割和战后秩序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然而,随着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势力扩张,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摩擦也逐渐加深。
这一外交博弈最终导致了二战后的冷战格局的形成。
总结起来,二战中的外交博弈与同盟纷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争夺领土使得同盟关系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考验,而外交博弈的失败也给战争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二战前苏联的外交策略
浅谈二战前苏联的外交策略——兼论苏德关系广东新丰县第二中学潘腾飞1929-1933年,在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开始走上了公开扩军备战的道路。
随后几年内,便在欧洲、亚洲先后形成了以德国和日本为中心的两个战争策源地,新的世界大战危机日益严重。
面对此日益严重的战争危机,作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外交政策有何变化?为抑制战争的爆发,苏联作了怎样的努力?它为何对英法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并于1939年8月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现行高中教材仅寥寥数语,学生难以理解。
本文就此问题对战前的苏联外交策略及战前的苏德关系作简要分析。
(一)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战争危机日益严重。
苏联处于两大战争策源地东西夹击的威胁下,苏联不得不对其外交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作相应的调整:从反对和防止英法美策划反苏新武装干涉转为争取联合英法美等非侵略国家共同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及苏联的国家安全;并提出了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想,强调利用帝国主义矛盾,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精力反对法西斯侵略势力。
这就是说要实行集体安全外交策略。
1933年12月12日,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开展争取集体安全的决议,决议强调,“为防止战争,保卫和平,苏联考虑参加国际联盟,并和广大的欧洲国家缔结区域性的共同防御侵略协定。
”为贯彻这一外交策略,当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季维洛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建立欧洲的集体安全体系。
经过一番努力,苏联与美国等一些国家建交,加入国联并与一些国家签订互助条约。
1933年10月,苏联与美国建交,在此前后还与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933年7月,苏联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邻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34年9月18日,苏联加入国联并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这样苏联可以利用国联这个论坛遣责法西斯国家的战争政策,敦促国联采取行动遏制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试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试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8月23日,正当欧洲上空战争乌云密布之际,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震动了欧洲和世界,尔后更是成为西方和苏联史学争论的热点问题。
纵观二战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二战爆发前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本文拟从分析苏联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对外政策入手,就该条约及其对二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一、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出现是与当时的欧洲政局,尤其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的局势发展密不可分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洲和欧洲先后形成了两个主要战争策源地。
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在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挑起战端,世界已处于大战边缘。
面对法西斯的战争威胁,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味推行绥靖政策。
1938年,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主义者在慕尼黑会议上牺牲了奥地利,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
他们满以为慕尼黑条约的签订为西方争得了“时代的和平”⒈,然而却在实际上大大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胃口,为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创造了客观上的条件。
以慕尼黑会议为分水岭,战前的苏联外交政策事实上也经历了两大阶段。
在慕尼黑会议之前,苏联奉行的是集体安全政策,并为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苏联的努力未能扭转趋向战争的世界局势。
与苏联的愿望相反,作为集体安全体系主要成员国的英法两国却日益走上了绥靖主义的道路。
慕尼黑协定正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最大产物。
应该说在慕尼黑被出卖不仅是捷克斯洛伐克,苏联也同时被出卖了。
由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苏联所倡导的集团安全已成为一纸空文,苏联为集体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已在事实上宣告失败。
慕尼黑会议后,苏联的外交政策开始向保障自身安全转变。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苏共十八大总结报告中郑重宣布:“党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任务是:1、今后还要执行维护和平和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事务联系的政策;2、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国卷入冲突中去;”⒉该报告清楚地向全世界表明了苏联外交政策的新方针。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
探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战前苏德关系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签署的协议,该协议被认为是二战爆发前的一项重要事件。
这个条约被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是德国向苏联宣战的先兆。
因为这个条约的签署代表着苏联将德国视为一个在其周边地区不存在威胁的国家,而德国也对苏联的存在感到不安,在欧洲局势紧张的背景下,这个协议基本上是双方之间的一个战略妥协。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确立了苏德两国之间的和平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该条约并不是一个友好条约,而是一个临时的双方政治利益的妥协,因为这个协议暗示双方均已同意在警告或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要攻击其他国家自由。
该协议还给予苏联自由决定在芬兰、波罗的海国家、罗马尼亚和波兰的未来领土归属,并在满洲地区向苏联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机会。
这个条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确立了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生成因,它使得德国认为苏联将投入大量兵力来保卫自己的边界,并获得了在欧洲东部的战略地位。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为何苏联和德国会达成这种妥协式的政治协议,而且是在国际形势紧张的背景下?这是因为在约瑟夫•斯大林时期,苏联正面临着极度不安全的地位。
在苏联高层看来,必须加强国家的防御能力,以保持军事优势。
因此,苏联认为必须要获得与德国缔结非侵略条约,这样可以避免东、西两方的战争引发的混乱,同时也可以在欧洲的局势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
对于德国的方面,德国独裁者希特勒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德意志大帝国,同时扩大德国的领土范围。
在这种前提下,如果德国想要像先前的英国和法国一样向东扩张,那么它必须首先解决与苏联的矛盾。
所以德国需要同苏联缔结条约,这样就可以避免与苏联同时开战,而且也可以从中获得战略上的优势。
总的来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虽然不是双方之间关系的正式友好条约,但是在德国向波兰进攻的前夕,这个条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紧张程度。
然而,最终,这个条约并没有阻止德国渐渐向东扩张。
当德国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苦战时,苏联军队逐渐占领了原先属于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
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述论
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述论程早霞 伍玉林内容提要:学界对二战中苏德关系论述颇多,但对其经贸关系却很少问津,本文则着重论述了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
文章认为,1939年,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准备趋于完成,由于英法等国执行祸水东引的政策,致使苏联倡导的集体安全努力失败。
处于资本主义总体包围之中的苏联为了拖延战争的爆发,调整了其外交战略,走上了与德国握手言和的道路上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标志,而经贸的交往则成为维持双方政治友好的重要手段和双方关系发展的晴雨表。
就是在德苏友好这面耀眼大旗的遮蔽下,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梦魇,并从苏联及其第三国取得了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和粮食,从而决定性地削弱了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
而苏联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往德国,不但削弱了自身的战争力量,而且由于两个经贸协议的执行,麻痹了斯大林对大战即将爆发的警惕性,从而使苏联在战争前期遭受了本可以避免的重大损失。
关键词:苏德 经贸关系 战争地球上自从有了国家以来,就开始有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门学问,中国历史上的纵横捭阖,西方历史上的联姻征伐都表明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战前期,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些外交手段以避免大战的来临,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没有成功。
西方学者,包括苏联史学工作者对战争爆发前期的大国外交关系研究相当重视,硕果累累,头号法西斯德国如何在强国林立的西方成功地实施其外交手段走向侵略之路的高峰,又如何从社会主义苏联获得惊人的好处,都是二战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是由于我国二战史研究较为落后,对二战前期苏德关系的研究相当肤浅,且大部分集中于慕尼黑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上,而许多细微而重要的部分还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运用大量的档案材料,进行严谨、细致的整理研究工作。
本文遵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力图分析一下在苏德大战即将爆发前的关键性的年代里,1939年-1941年间两个欧洲强国之间的经贸关系。
论“二战”初期苏联对德关系的失误
论“二战”初期苏联对德关系的失误
陶林辉
【期刊名称】《文理导航》
【年(卷),期】2012(000)019
【摘要】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认为可以暂时避免德国的威胁了,它一方面对德小心谨慎,千方百计地去珍惜这一难得的"蜜月",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防务,以强凌弱。
因此,二战初期苏联在对德关系上曾一度出现了重大的失误。
一、对德推行微笑外交希特勒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取得了苏联"中立"的保证后,就放手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至1941年夏,德国占领欧洲14个国家,控制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面对这种形势,苏联政府不但没有主动制止,反而阿谀奉承。
当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时,
【总页数】1页(P84-84)
【作者】陶林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南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二战后初期阿登纳的外交政策与德美亲密合作关系的形成
2.试论二战初期的德苏关系
3.战后初期日韩关系实证研究的新作——安成日著《二战后初期日本与朝鲜
半岛的关系》评介4.论“二战”初期苏联对德关系的失误5.二战后初期中苏关于中国俄侨问题的交涉与斗争——以苏联恢复俄国侨民苏联国籍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论析
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论析肖汉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摘要本文探讨德军入侵苏联后纳粹德国的外交活动。
由于侵略战争的扩大和德军的不断溃败,纳粹德国的外交与战争完全融为一体,已无独立的外交任务。
其间的主要外交活动: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劝诱日本进攻苏联,为寻找摆脱战争出路而秘密谋求单独媾和。
但这些活动仍没有挽救纳粹德国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德苏战争;外交;纳粹德国德军入侵苏联后,希特勒推行的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军事外交政策,完全与战争融为一体了。
如果说,在其前纳粹德国的外交机构还能正常运转,有独立的外交任务和外交活动,那么,由于战争的扩大和随之而来的军事上的节节溃败,真正的外交活动则被军事行动所取代。
因为希特勒认为德国外交部是“反动思想和失败主义的发源地”,“尽可能不让它出场”〔1〕。
因此,外交部形同虚设,职权受到限制,不能实施独立的外交任务,许多外交活动都是希特勒亲自出马,几乎每一次外交活动都讨论军事问题,外交事务充满了火药味。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此未有系统研究。
本文拟就德苏战争开始后,纳粹德国外交活动的主要方面作一简要论析。
一、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意大利是法西斯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国之一,但希特勒对墨索里尼极不信任,直到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前,他们之间的矛盾,时而公开化,时而隐蔽下来。
当战争正在进行时,希特勒认为同意大利结盟是一场灾难。
他说:“‘我必须承认,我对意大利和对意大利领袖不可动摇的友谊很可能是我的一个错误。
’同意大利联盟是一场灾难。
……由于它……使德国对俄国的进攻推迟了至关紧要的六个星期。
”〔2〕但是,为了把侵苏战争进行到底,希特勒在德军入侵苏联当天,由德国驻意大利公使奥托·冯·俾斯麦转给墨索里尼的一封长信中提出,德国将同意大利分享乌克兰的财富。
尽管早已被捆在希特勒侵略战争战车上的墨索里尼,对于德军入侵苏联事前毫无所知,但出于自身的利益,也随之对苏宣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选择 了苏联 。双方在错 综复杂的国际背景 下进行着外交博弈 。
关键词 : 希特勒 ; ; 国; 苏联 德 外交博 弈
中图分类号 :5 2 5 K 1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1 7 3 (0 2 0 — 1 8 2 10 — 86 2 1 ) 1 0 8 —0
希特勒便 冒险 占领了莱茵非军事 区… 当时德国的军事力 ”,
、
德国“ 先西后 东” 战略的确立以及外交的成功
首先 , 希特勒 的“ 生存 空间 ” 以及 “ 族主义 ” 论注定 种 理 了苏联必然是德国想要消灭 的 国家 , 只是时 间早晚 的问题 。
量尚不足 以与英法抗衡 , 希特勒原本计划如果法国作出反应 就撤军 , 但得到的回应 却是英 法两 国的默许 , 这给予 了希特 勒侵 略扩张 以更大 的勇气 ;98 , 13 年 希特勒强行吞 并了奥地 利…柳 ;9 9年 , 特 勒 对 捷 克 斯 洛 伐 克 提 出 了 领 土 要 13 希 求…抛 , 希特 勒的这一过 分要求应该 遭到禁止 , 法两 原本 英 国为了实现他们 “ 祸水 东 引” 阴谋 , 再次纵 容 了希 特勒 的 却 的这一野 心 , 甚至在捷克斯洛伐 克和苏联代表缺席 的情况下 签署 了为世人所不齿的《 尼黑协 定》 慕 。随后希特 勒便 占领 了整个捷克 , 大大扩张 了军 事实力 , 为此后 发动侵苏 战争打
希特勒在上 台之 初提 出 了“ 生存 空 间” 的理论 , 由于 当 时英法等资本主义大 国都非常敌视新生 的苏维埃俄 国 , 希特 勒为 了混淆视听 , 麻痹英 法等 国领 导人 , 明确 提 出了反共产 主义 的政治观点 , 并且与 日本结成 了反共 产 主义同盟 , 由此 开始 了秘密且积极 地备战 。这 些现象 引起 了苏联 的高度重 视,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开始积极地与英法等 国领导人进 行接触 , 图阻止战争 的爆 发 , 试 而德 国为 了避 免两线 作战也 积极地进行外交运作 , 由此两 国开始 了外交博弈 。
别是 13 年爆发的苏芬战争前期苏联的惨败使得希特勒更 99
加坚定 了他的想法… 而且在 当时的欧洲对于苏联 的共 产 “,
主义普遍存在防范心理, 因此希特勒认定他在解决英法之前
收 稿 日期 :0 1—1 21 1一l 3
斗争的决议, 主张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制止法西斯国家的侵略
作者简介 : (97 , , 袁锐 18 一)男 浙江常 山人 , , 硕士 从事历史课程与教学研究。
21 0 2年 1月
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 l o in agC lg f d ctn o mf f l  ̄i ol eo E uao Heo n e i
Jn 2 1 a .02
V0. 1 N . I3 o 1
第 3 卷第 1 1 期
d i1.9 9ji n 10 7 3 .0 2 0 .7 o:0 3 6/. s.0 1— 86 2 1 . 10 3 s
下坚实的基础 。
尽 管苏联拥有广 阔 的国土 面积 和众 多 的人 口 , 希特 勒认 但 为, 空间和人数并不是 战争胜利 的决定 性 因素 , 国在一 战 德 中就曾击溃过俄 国的百万大军 。 其次 , 在当时复杂的 国际背 景下 , 希特 勒认为德 国的 首 要敌人并非苏联 , 而是毗邻的英法两国。希 特勒上台之后迫 切 地想要进行领土扩 张 , 但他首先需要面对的便是压在他们 身上的《 凡尔赛条约》 一战结束后 , 法两 国对 战败 的德 国 , 英 进行 了赤裸裸的掠夺 ,凡尔 赛条 约》 德 国不 仅失 去 了其 《 使 全部的海外殖 民地 , 还要进 行 巨额的 战争 赔款 , 而且 国内也 只能保 留数量有限的部 队维持治 安。希特 勒想要进 行领 土 扩张 , 必须摆脱 《 凡尔赛条 约》 的束缚 , 而他们 面对的直接 对 手便是英法两 国。 再次 , 在希特勒看来 , 的苏 联实力并 不十分强大 , 当时 特
一
所要做 的便是孤立苏联。 希特勒在确立 了“ 先西后东 ” 的战略 以后采取 了一系列 的外交政策 。上台之初 , 国并 不具备 与英法抗 衡的 实力 , 德 正如希特勒对其属下律 德克所说 的 :凡尔赛体 系各强 国的 “ 经济势力如此强大 , 我开始 不能与之 相抗衡 , 我势必 与资本 主义屈加周旋 。【 希特勒利用英法的反共 心理 , ”l J 明确提 出 了反共 的政治 主张 , 功将英 法的矛 头转 向了苏联 , 而便 成 从 利了 自己的扩军备 战。 13二年 , 】 ”;
浅析苏德 战争前德 国与苏联 的外交博弈
袁 锐
(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浙江 金华 3 10 ) 20 4
摘
要: 希特勒上 台之初就提 出了“ 生存空 间” 理论 , 明确展 示 了反共产 主义的政 治观 点, 并且 开始了积极 的备
战。为 了避免 战争, 苏联开始与英法接 触 , 但在认识到英法两国毫无诚意之后 , 转而与德 国周旋 , 尽量避免单独对抗
二、 苏联 的外 交努力 以及战略思路的转变
希特 勒上 台后提 出 了“ 生存 空间 ” 种族 主义” 和“ 理论 , 这引起了似斯 大林 为首 的苏 联 的极 大重视 。而希 特勒在 与
日 本组建了“ 反共产主义同盟 ” 之后使得斯 大林有理 由相信 苏联是德国未来 战争的指 向 , 由此斯 大林 便开始 了一系列 的 外交努力 , 图阻止这场战争的爆 发。 试 早在 13 93年 , 联共( ) 布 中央便 作出有关为集 体安全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