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恐龙基础知识
关于恐龙
简要介绍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

说是脊椎动物而不说是爬行动物的原因是,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是其不符合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匍匐的行走方式,以及现在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一说。

出现灭亡时间
恐龙最早出现在约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六千五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恐龙最终灭绝于六千五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的生活习性
恐龙,它们存活于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三个地质年代内,大致可分为草食性恐龙、肉食性恐龙和杂食性恐龙三大类。

第一类草食性恐龙:大部份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森林内,其目的是为便于取水、取食。

草食性恐龙中较具代表性的有腕龙、梁龙、雷龙等。

它们的长颈让它们可以轻易取食林内大树上的嫩叶,一旁的河川又方便它们夏天时就近泡水消暑。

另外剑龙、原角龙、三角龙、优甲龙等恐龙则较喜生活在广大辽阔的草原上,如果遇到肉食性恐龙侵犯它们的生活领域时,则会群集向侵略者发动攻击,以保障群体的安全。

第二类杂食性恐龙:以似鸟龙、始祖鸟、偷蛋龙较具代表性,它们极少群居,大多是零零散散的分布在各处。

只有在迁移或远行时才有例外。

偷蛋龙它们平常是以盗取草食性恐龙的蛋维生,平日生活于极深的山谷中和阴森的密林内。

而始祖鸟、似鸟龙等食性恐龙的生活也类似如此。

他们生活在深谷、密林内的
原因是:(一)为了逃避伤害。

(二)深谷、密林中有许多树木、各种植物、杂草丛生,昆虫也非常多食物较易取得。

第三类肉食性恐龙:肉食性恐龙大部份居无定所,以大家都知道的暴龙(霸王龙)而言,他们有时住在山林中的洞穴里、有时住在浓密的丛林中,他们是以突袭的方式猎捕食物。

它用那粗大有力的尾巴横扫猎物,将其打昏再冲过去一口咬住,这是大部份大型肉食恐龙的猎食方式。

如异特龙、泰氏龙、重爪龙均属此类。

肉食恐龙中的恐爪龙(迅猛龙)它们体型较小,是群居型的肉食恐龙,不论猎捕食物或迁徙都是群体而行决不单独行动。

它们速度极快,猎食时都一起以扑杀的方式群攻,使被盯上的猎物几乎没有逃生的机会,其残暴的猎食方式令人毛骨悚然。

生活在水中的肉食性恐龙则大多以菊石、海螺和鱼类为主食,较具代表性的有蛇颈龙、鱼龙、苍龙等。

以天空为其生活领域的肉食性恐龙则有翼龙、无齿翼龙。

其取食方式是以俯冲之姿捕食水中鱼类为主,一般居于沿海高山洞穴中。

恐龙的分类
1.根据尾骨的不同区分蜥臀目分为蜥脚类(Sauropoda)和兽脚类(Theropoda)
2.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鸟臀目.
3.根据它们骨胳化石的形状,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叫做鸟龙类,一类叫
蜥龙类。

根据它们的牙齿化石,还可以推断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

4.素食的恐龙:
马门溪龙、剑龙、蜥脚亚目恐龙、板龙、云南龙、大地龙、华阳龙、原角龙鸟臀目恐龙、三角龙、马门溪龙、梁龙、阿普土龙(雷龙)、甲龙
肉食的恐龙:
霸王龙特暴龙达斯布雷龙棘背龙南方巨兽龙阿尔伯脱龙食肉牛龙
关于恐龙化石
恐龙化石分布的原因
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近1亿7千万年的时光,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地球恐龙化石的环境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原本连成一整片的盘古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成为如今我们熟知的形态。

这些地球板块漂移到全球各处后,由于光照不再均匀,热量的传导也被海洋阻断,气候环境也跟着发生了改变。

在恐龙时代早期,蕨类植物构成的矮灌丛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

板块漂移,再加上气候变化,使得
地球上的植物种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过,由于这些变迁是在非常漫长的时间内逐渐发生的,因此生长其中的动物依然能够很好地适应。

但是由于恐龙时代中期,地壳运动加剧,使得地质活动频繁,造成了陆地气候变化。

到了恐龙时代晚期,由于气候变得干冷,地球上出现了沙漠,由于地球板块的漂移,造成高山隆起,深谷下沉,板块携带大陆向不同的方向运动,使得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

恐龙化石的形成
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及牙齿等硬体组织沉没在泥沙中,处于隔氧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石化而得以保存。

此外恐龙生活时的遗迹,如脚印、恐龙蛋等有时间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来。

1、石化和掩埋
当恐龙死去并很快地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所覆盖时,石化过程就开始了。

这些沉积物中含有细小的颗粒,会在尸体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覆盖物。

这条“毯子”可保护动物尸体免受食腐动物的侵袭,也可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2、石化过程
恐龙的骨骼和牙齿等坚硬部分是由矿物质构成的。

矿物质在地下往往会分解和重新结晶,变得更为坚硬,这一过程被称为“石化过程”。

随着上面沉积物的不断增厚,遗体越埋越深,最终变成了化石。

而周围的沉积物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

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3、回归地表
在石化回归地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危险。

在成千上万的石化过程中,周围的岩石可能会弯曲变形,这样化石就会被压扁。

另外,地壳底部的高温也有可能让化石熔化。

逃过这些劫难后,还得有人赶在化石从周围岩层中分离前找到它,否则化石就会碎裂消失。

4、恐龙化石的类别
恐龙残体如牙齿和骨骼化石是我们最熟悉的化石,这些都被称之为体躯化石;至于恐龙的遗迹(包括足迹、巢穴、粪便或觅食痕迹)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这些则被称为生痕化石。

这些化石是我们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恐龙的类型、数量、大小等等情况。

编辑本段恐龙化石埋藏地点
只有少数相当特殊的地质环境能够将化石保存完好,最常见的是质地细致的沉积岩。

而恐龙化石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更不容易。

现在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国的索伦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中国云南的禄丰等。

关于恐龙灭亡的假说
一、火山与陨石撞击说
来自中国的古生物学和物理家黎阳2009年在耶鲁大学发表的论文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轰动,他和他的中国团队在6534.83万年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K -T线地层中发现了高浓度的铱,其含量超过正常含量二百三十二倍。

如此高浓度的铱只有在太空中的陨石中才可以找到,地球本身是不可能存在的。

根据墨西哥湾周围铱元素含量的精确测定,当时是一颗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小行星的物质不仅撞击了地球中美洲地区,还撞破了地壳,地球因此停转0.2毫秒,然后是地球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大地震。

撞击使熔浆被抛到数千米的高空,继而是长达几十天的流火现象,高温也许不是最致命的。

数以千万吨的灰尘、有毒物质在随后的一个月内遍及全球。

在以后的四个多月里,太阳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植物停止了生长,食草动物大量减少,污浊的空气、短缺的食物、肆意的疾病等等无不摧残着幸存下来的恐龙。

由于尘土的遮盖,地球上面临着寒冷的侵袭,寒冷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但是,请记住一些动物的性别是由温度决定的,恐龙正是其中之一。

造成此次生物的大灭绝。

以前学术界都是把外来天体撞击说和火山喷发说分开讨论的,但这两个学术都有相当大的缺陷,外来天体说光是撞击不足以影响那么严重,时间那么久,范围那么远(全球性的),而火山说,地球上的火山活动本身就很多很巨烈,但都不足引起如此大的生物灭绝,包括黄石超级火山在内,而中国学者黎阳提供的论证方向和证据完美地解答了国际古生物界的长期疑问,两者的结合才可能造成如此重大的地球生物大灭绝。

二、气候变迁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

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或保暖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

三、物种斗争说
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

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四、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

由于地壳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的较大的分裂和漂移现象,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恐龙因此而灭绝。

五、地磁变化说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

对磁场比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场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能导致灭绝。

由此推论,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六、被子植物中毒说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食肉动物将有毒的肉吃下后也被毒死了。

七、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八、海洋退潮说
根据罗伯特-巴克的说法,海洋退潮,陆地之间相接壤时,生物彼此相接触或影响,因而造成某种类的生物绝种。

例如袋鼠,袋鼠能在大洋洲这种岛屿大陆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陆上遇见别种动物就宣告灭亡。

除了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以外,还有疾病与寄生虫等的传染与传播问题,恐龙有可能因此灭绝。

九、温血动物说
过去,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恐龙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但是随着化石资料的不断增多,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有人提出,有些恐龙可能是温血动物。

首先,他们认为有些恐龙行动极为敏捷,也不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而是靠两条后腿在地面上跑动,其速度可达每小时20至90多公里。

这就需要有强壮的心脏并且维持较高的新陈代谢,这些显然冷血动物是做不到的。

其次,恐龙的食量都相当大,据推测,一头30吨重的蜥脚类恐龙,
每天可能要吃掉近2吨食物,只有温血动物才需要这么多的能量。

从食肉恐龙远远少于食草恐龙来看,这一点也是合理的。

另外,还有一些身体较小的恐龙,它们身上覆盖着一层羽毛或毛发,这也是为了防止体温散失。

其它方面,如骨胳的研究,也初步表明一些恐龙是温血动物。

温血恐龙的说法一提出,就受到强烈抨击,但到底结论如何,目前还难下定论。

有些人认为恐龙是温血性动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垩纪晚期的寒冷气候而导致无法存活。

因为即使恐龙是温血性,体温仍然不高,可能和现生树懒的体温差不多,而要维持这样的体温,也只能生存在热带气候区。

同时恐龙的呼吸器官并不完善,不能充分补给氧,而它们又没有厚毛避免体温丧失,却容易从其长尾和长脚上丧失大量热量。

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如果体温降到一定的范围之下,就要消耗体能以提高体温,身体也就很快地变得虚弱。

它们过于庞大的体驱,不能进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续几天,可能就会因为耗尽体力而遭到冻死的命运。

但是,这种学说有一个疑点,那就是恐龙不都是那么庞大的,也不一定都不能躲进洞里避难,所以这种学说也已不完善的地方,
十、生物碱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恐龙繁盛的最后时期─亦即白垩纪,开始出现显花植物,其中某些种类含有有毒的生物碱,恐龙因大量摄食,引起中毒而死亡。

因为,哺乳类能够藉味觉和嗅觉来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龙却没有这种能力。

不过,含有生物碱的植物并非突然出现于白垩纪后期,在恐龙绝种的五百万年前已经可以见到。

此学说未说明何以恐龙在这段期间内仍能生存。

所以,这种说法也不能单独成立。

十一、压迫学说
恐龙的数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况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龙的灭绝,接着靠食用草食性恐龙为生的肉食性恐龙也因为食物的不足而跟着死亡。

(疑点:何以恐龙会在历经了长达约2亿年的生态平衡之后突然增加?为此学说成立的重要关键,也直接地造成了许多学者对恐龙异常增产的原因的探讨。

)
食肉恐龙排行
NO.001:霸王龙
如同其他的暴龙科恐龙,暴龙是二足、肉食性恐龙,拥有大型头颅骨,并藉由长而重的尾巴来保持平衡。

相对于它们大而强壮的後肢,暴龙的前肢非常小。

长久以来,暴龙被认为只有两根手指,但在2007年发现的一个完整的暴龙化石,显示它们可能具有三根手指。

暴龙可能是种顶级掠食者,以鸭嘴龙类与角龙下目恐龙为食,但有科学家认为暴龙是种食腐动物。

虽然目前有其他兽脚亚目恐龙的体型与暴龙相当,或大于暴龙,暴龙仍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也是最著名的陆地掠食者之一。

霸王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恐龙。

生存于白垩纪晚期。

是已知最大的陆生性食肉类,体长11-12米,仅头部就有1.35-1.45,最大头骨1.58米长,身高6米。

头骨沉重,高而侧扁,具有两个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椭圆形。

牙齿极为发达。

在齿骨、髃骨和前关节骨之间有粗大的活动韧带固着痕迹,颈骨较短,有9~10个颈椎,其构造特点是短宽型。

肩带退化,肩胛骨细长,而肱骨短小,长仅有肩胛骨的一半。

前足退化细弱,仅有二指,亦可能残存第三指。

霸王龙腰带非常发育,结构极为紧凑,不仅肠骨与荐椎紧密愈合,坐骨与耻骨的远端也彼此贴合在一起;其耻骨远端扩粗呈足状突,而坐骨远端为棒状。

这样粗壮的腰带结构,表明其后肢活动强烈。

霸王龙主要生活在丘陵区,以植食性的爬行动物为主要的捕食对象。

由于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霸王龙在晚白垩世最晚期时绝灭了。

霸王龙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机。

它在恐龙世界中的“暴君行径”是名不虚传的。

其硕大颚骨赋予了它惊人的咬力,根据科学家按照力学模型的推测,一头6吨重的霸王龙的一颗牙齿的随意咬合力就可以达到13500N,最大的单颗牙齿的咬合力大概是20000N,而前部咬合力(上下牙夹击)40000N,后部咬合力可达80000N,体型更大的霸王龙可能拥有大得多的咬力,超过100000N是完全可以的。

最大这在当时的陆地上是无人可敌的,另外它的牙齿大而厚,形状被归为香蕉牙。

虽然咬力惊人,但霸王龙的牙齿并不锋利,不过它满口的细菌(其原理与科莫多巨蜥相似,据推测,霸王龙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个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种)却总能顺利的猎杀猎物。

霸王龙是两足行走,在0.65亿年前白垩纪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广阔地域。

目前,科学家们仍置疑是否霸王龙是动作迟缓的食腐动物还是动作敏捷的掠食性动物,但无论它的食物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它口中的猎物一定很大,这种食肉性恐龙进食时一定非常血腥。

霸王龙是有史以来最强的食肉动物,即使最大的普鲁斯鳄也绝不是他的对手。

NO.002:特暴龙
特暴龙是最大型的暴龙科动物之一,但略小于暴龙。

已知最大型的个体身长10到12米,头部离地面约5米。

目前还没有完全成长个体的体重数值,但
它们一般被认为略轻于暴龙特暴龙过去生存于潮湿的泛滥平原,布满者河道。

特暴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鸭嘴龙类的栉龙,或是蜥脚类的纳摩盖吐龙。

特暴龙的化石记录保存良好,已有数十个标本,包含数个完整的头颅骨与骨骸。

这些化石让科学家得以研究它们的种系发生学、头部力学、以及脑部结构。

NO.003:达斯布雷龙
达斯布雷龙:又名恶霸龙,惧龙。

是暴龙科下的一属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万-7400万年前。

强健达斯布雷龙(D. torosus)是目前的唯一被命名物种,化石是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中被发现,而在阿尔伯塔省、美国蒙大拿州及新墨西哥州发现的其他化石,还没有被正式研究、命名。

若包括这些未命名的物种,达斯布雷龙是暴龙科中具有最多种的属。

达斯布雷龙与年代较晚期的暴龙是近亲,并且拥有很多解剖学上的相同特征。

就像其他已知的暴龙科,达斯布雷龙是重达数吨的双足猎食动物,有着很多尖锐的大型牙齿。

它有着小型的前肢,但与其他暴龙科的属相比则较长。

达斯布雷龙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角龙科的三角龙、以及鸭嘴龙科的亚冠龙。

在一些地区,达斯布雷龙与同属暴龙科的蛇发女怪龙同时存在,不过它们之间却有着不同的生态位。

虽然在暴龙科内达斯布雷龙的化石算是稀少,但都足以提供资料作生物学、群体活动、食性及寿命等研究。

NO.004:棘背龙
棘背龙(拉丁文学名:Spinosaurus,意思为「有棘的蜥蜴」)是种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白垩纪(阿尔比阶到早森诺曼阶)的非洲,约为9500万年前到9300万年前。

棘龙是一种外貌怪诞的食肉恐龙,全长17米,臀部高约3.3米,重达9吨以上。

这么个庞然大物,竟在背上扯起一张大大的帆。

这张帆由一连串长长的脊柱支撑,每要根脊柱都是从脊骨上直挺挺地长出来,使得这张帆完全不能收拢或折叠。

科学家认为棘龙身长达到破纪录的17米,接近不少大型植食性蜥脚恐龙,远远把其他食肉恐龙甩在身后,是真正的最大的陆地食肉恐龙。

根据2006年的估计,棘龙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大于暴龙、鲨齿龙,南方巨兽龙;这些推算显示棘龙身长16-18公尺,高度约为7公尺,用Seebacher 发明的方法计算的体重为16-26.5吨,但不是所有人员都接受这些数据。

显然Henderson和Therrien等人觉得这个估算明显的太轻了,根据估计是DalSasso 计算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故意降低了体重(因为Seebacher
的计算的霸王龙的一个被拉长至12米的中等标本6650kg,而一个12.5米的南巨计算结果6600kg,如果给棘龙体重太大会感觉反差太大),根据Henderson 的可靠计算,一个12米的霸王龙体重至少10吨了,大卫·史维莫也认为12米的恐鳄也能接近8吨,那么比他们俩大的多的棘龙即使瘦也不可能才和他俩差不多重。

不过根据最新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棘龙体重可以达到20吨,如果情况属实,虽然长度计算过(14.3米)。

根据放大可靠计算的重爪龙和似鳄龙推测,棘龙16-18米,体重仍然达到了14-22吨。

棘龙可能有猎食鱼类的习性,还有猎食其他恐龙,或者根据远远超过其他猎食者的体形又是抢夺其他恐龙,最大的棘龙的体形是最大的撒哈拉鲨齿龙(13.28米,10.2吨)的150%,最大的帝王鳄(12米8吨)的180%, 几乎有压倒性优势。

撒哈拉鲨齿龙和帝王肌鳄的猎物如果在被棘龙发现,并处在棘龙可以接触的地带,极可能就成了后者的免费午餐。

NO.005:南方巨兽龙
南方巨兽龙是所有发现肉食恐龙化石证据支持的“体长”第二1, 南方巨兽龙也是证据支持的“体重”第三的肉食恐龙,体重仅次于雷克斯霸王龙和埃及棘龙。

巨兽龙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恐龙中第三大的食肉恐龙。

第一具巨兽龙化石是在1994年由一个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车修理工发现的。

巨兽龙走路时用两条腿。

它硕大的嘴巴长着一口锋利的牙齿,每颗牙有8厘米长。

巨兽龙作为鲨齿龙科的成员,有个又细又尖又长的尾巴。

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的骨架
中国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骨架于1939年出土于云南省禄丰县沙湾东山坡。

禄丰县恐龙山方圆10平方千米的地区,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

193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

经鉴定,其中有24属3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群。

我国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现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 年被发现的。

1822年,曼特尔夫妇来到萨塞克斯郡的乡间,在当地筑路用的石材中,曼特尔夫人发现了一颗牙齿的化石。

一颗牙齿当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喜欢刨根
问底的曼特尔却不肯罢休,因为他看不出这颗牙齿的主人是谁。

于是,他多次前往采石场,希望找到更多的东西。

功夫不负有心人,曼特尔果然又找到了几颗牙齿。

那么,这几颗牙齿是属于什么动物的呢?
带着深深的疑问,曼特尔找到了法国的博物学家,有着“古生物学之父”美称的居维叶先生,请他看看这些不同凡响的化石。

居维叶鉴定的结果是犀牛的上颚门齿。

接着。

英国牛津大学的地质学教授威廉·巴克兰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经过核对资料,曼特尔发现,在采石场一带的地层中根本没有哺乳类动物的化石。

他对这些权威们的论证表示怀疑,于是决定另外想办法。

当然,由于曼特尔本人的古生物学知识较为有限,他始终无法得到一个圆满的研究结果。

最后,带着这些化石,曼特尔来到罕特利安博物馆。

遗憾的是,该博物馆内并没有类似的化石标本可做参考。

这时,一位研究鬣蜥的年轻学者出现了。

由于手中掌握着相当数量的鬣蜥的标本,年轻学者和曼特尔便拿未知名的牙齿化石和鬣蜥的牙齿进行比较。

结果令人万分惊讶,两者居然非常地相像!
兴高采烈的曼特尔认定,未知名的牙齿化石属于曾经出现过的巨型鬣蜥。

于是,他把鬣蜥不口牙齿的拉丁文合并起来,为这种动物定下了一个学名,它便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禽龙。

英文也据此顺理成章地把它叫成“dinosaur”,意思就是“恐怖的蜥蜴”。

1677年,一个叫普洛特的英国人编写了一本关于牛津郡的自然历史书。

在这本书里,普洛特描述了一件发现于卡罗维拉教区的一个采石场中的巨大的腿骨化石。

普洛特为这块化石画了一张很好的插图,并指出这个大腿骨即不是牛的,也不是马或大象的,而是属于一种比它们还大的巨人的。

虽然普洛特没有认识到这块化石是恐龙的,甚至也没有把它与爬行动物联系起来,但是他用文字记载和用插图描绘的这块标本已经被后来的古生物学家鉴定是一种叫做巨齿龙的恐龙的大腿骨,而这块化石的发现比曼特尔夫妇发现禽龙早出145年。

因此,哈士尔特德认为,普洛特应该是恐龙化石的第一个发现者和记录者。

古代中国人虽然早在晋朝就发现了恐龙,但是却以为它们是传说中的龙的骨头;普洛特先生虽然早在1677年就发现并描述了巨齿龙,但是却误认为它们是巨人的遗骸;曼特尔夫妇虽然在1822年就发现了禽龙化石,可是却一直到1825年才把它发表出来。

而就在禽龙被鉴定的期间,英国地质学家巴克兰却在1824年率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恐龙的科学报告,报道了一块在采石场采集到的恐龙下颌骨化石--斑龙。

巴克兰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爬行动物,而“斑龙”之名的拉丁文愿意是“采石场的大蜥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