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好长好长的名字
设计意图
故事《好长好长的名字》构思特别,借助小狐狸的形象反映了幼儿阶段一个很典型的心理特点:常常羡慕他人拥有的东西,并且求多求全。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欣赏自己,接纳独特。
在大班阶段,阅读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幼儿对图画符号的理解能力。《好长好长的名字》绘本中几乎每一幅图片都有一些值得解读的符号,而要完全读懂,不仅需要仔细观察画面,还要积极调动联想能力,甚至需要结合书中的文字,这些对提高大班幼儿独立阅读能力特别有帮助。我在设计绘本阅读活动“好长好长的名字”时,尝试借助“图示支架”来帮助幼儿接受并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语言信息,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书中出现的各种特殊符号,理解其表达的意思,能合理推断角色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并准确、完整地表述画面内容。
2.了解小狐狸特殊名字的由来,知道名字是区别自己和他人的特殊符号,学会欣赏、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之处。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故事多媒体课件,人手一本《好长好长的名字》,演示图片(云朵、波波蛙、红叶鼠等),小组操作教具(名字图卡、云朵图),个体操作教具(小图卡、插入式学具)。
经验准备:幼儿已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
活动过程
一、讨论名字,引题激趣——确定支点
1.幼儿说说自己的名字。
2.导入图书《好长好长的名字》。
师:今天,老师带来的书里也发生了关于名字的有趣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环节解析:组织关于名字的谈话,可以让幼儿建立起“名字是区别自己和他人的特殊符号”这一经验支架,为下一环节支架点的确立奠定基础)
二、师幼共读,问题引领——搭建支架
1.教师导读故事的前半部分(1页~4页)。
预设提问:
(1)你看到书里的小动物有什么特别的名字?
(2)为什么它叫波波蛙(红叶鼠)?——揭示名字与动物生活环境的关系。
(3)蓝狐狸听到波波蛙(红叶鼠)的名字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4)波波蛙(红叶鼠)为什么愿意把名字送给蓝狐狸?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云朵符号图示卡,按照故事顺序排列。
预设提问:
(1)现在蓝狐狸的名字发生了什么变化?
(2)蓝狐狸得到名字后,心里可能怎么想?从哪里看出来的?
3.情节猜想(5页)。
预设提问:蓝狐狸遇到了绿草蛇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环节解析:教师采用导思式的层层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让幼儿
合理推断角色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并准确、大胆表达,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出示云朵图示卡意在引导幼儿关注图片中的提示性线索,猜想、推测故事的发展,接受并理解作品所传递出的语言信息,完成整个图示支架的搭建)
三、自主阅读,小组建构——再现支架
1.幼儿自主阅读图书的中间部分(6页~8页),教师提出阅读要求:阅读姿势正确,有序地翻阅。
预设提问:蓝狐狸又遇到了哪些动物?蓝狐狸的名字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回忆情节,小组合作用图卡排序,将蓝狐狸好长好长的名字排出来。
预设提问:
(1)蓝狐狸的名字最后变得怎么样了?(好长好长)
(2)蓝狐狸得到这么长的名字,他的心里可能会怎么想呢?
(3)小动物们没有了自己的名字,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名字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符号,没有符号会分不清。
(环节解析:让幼儿从自主阅读中实现“发现式学习”,不仅要求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还要积极调动联想能力从书中获得相关信息。运用小组建构策略,幼儿阅读后的思维成果在小组中碰撞,支架在共同的排序操作中再现,并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最终完成了对好长好长名字的建构)
四、完整阅读,经验梳理——撤离支架
1.幼儿阅读图书的后半部分(9页~13页),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提问:
(1)你有哪些看不懂的地方或觉得特别好玩的地方?
(2)最后蓝狐狸的名字又变得怎么样了?
(3)为什么会变短?(辅助提问:最后蓝狐狸为什么决定把名字还给大家呢)
2.图片配对:为小动物找到对应的图片进行名字配对。
预设提问:你还记得这些动物的名字吗?请你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名字。
3.完整阅读。
预设提问:小动物们的名字都是特定的符号,都有独特的意义,你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环节解析:设置质疑环节,同时采用倒叙推理的提问,帮助幼儿将阅读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达到真正有效的阅读。通过图片配对,培养了幼儿独立理解、记忆的能力,让幼儿从依赖图式支架到最终真正理解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语言信息) 活动反思
1.注重支架的支持作用。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一种“后面扶持.前面引导”的搭建方式来支持、扩展幼儿的学习,既实现幼儿与环境、材料(图书、图片等)的互动作用,又实现幼儿与他人(同伴和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
2.科学把握支架的撤离。支架在搭建之后必须有撤离的环节,教师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判断,巧妙应用支架撤离的策略。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用夹子这一辅助工具将幼儿阅读的每本小图书分隔成三部分,引导幼儿逐次阅读,使支架不断变化,而在最后环节中的图片配对就是教师撤离支架,让幼儿进行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