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同步测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隋朝时洛阳商业盛极一时B.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恢复
C.门阀世族在中原得到发展D.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促进繁荣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崐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1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四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行三长制的作用有哪些?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关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吴起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从材料中可以判断,此社会现象是
A.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都支持改革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②④
14.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
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资治通鉴》卷一三六《齐纪二》武帝永明三年
材料二: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13.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同步测验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与恩格斯的话最吻合的改革应该是
A.知识丰富
B.诗辞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18.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尊儒崇经
B.学习汉族礼乐制度
C.模仿汉族制度
D.学说汉话
19.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北魏采取的措施有( )
①推行均田制②推行新的租调制③实行宗主督护制④设立三长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此段文字反映了
A.梭伦改革B.管仲改革C.商鞅变法D.孝文帝改革
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材料描述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1861年改革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3.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
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与无地农民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15.北魏时最大商业中心是
A.洛阳
B.平城
C.建康
D.长安
1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B.实行三长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
17.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6.据史料记载,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许多鲜卑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该材料不能体现的观点是
A.北魏政权统一了中原地区B.当时洛阳商业繁荣
C.鲜卑贵族学习汉人经商D.迁都洛阳促进商业发展
7.下列改革或变法中,通过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C.将荒地收归国有,把流民组织起来垦种
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9.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鲜卑族封建化进程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0.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
①易服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