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料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土地制度---- 均田制
实施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具体含义: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实质: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拓展: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之不同
北魏平城遗址
平城
洛阳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 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 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 旧都受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 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5)洛阳的优势:
⑴曾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的都城,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政治 文化中心。⑵周围地区农业发达,能给大都市提供充足粮食。
2.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后期改革——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 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 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了汉族地主对 政权的支持;
推动北魏政权向汉 族统治模式转化。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单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元 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结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构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回顾旧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与有利条件
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阶级矛盾加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各地人民起义不断危及北魏统治。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先驱之一。
在他的治理下,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
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历史上改革的典范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行知识点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段重要的历史。
1. 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北魏孝文帝的统治下,科举制度得到了重大改革。
他采取了分科举、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的方式,让文官经过多次考试筛选,使得选拔出来的官员更加优秀,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并且对考试中出现的文化课和政治课形式进行了调整,注重实际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考核。
这也促进了北魏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为了治理国家的领土和人民,他将各个州分为9个留和15个都,各个州由刺史作为首长,各个县则由县令或者县长管理。
通过这种中央化管理,孝文帝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使得地方行政机构更加高效和精细。
3. 赋税制度的改革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减轻百姓的负担,孝文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废除了过去遗留下来的徭役和田租,将其转化为地租,并且分配的田地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进行。
这样的制度让农民可以用更少的财力维持家庭生计,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4. 功利主义思想的倡导北魏孝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倡导了功利主义思想,提倡实事求是,弛高学的原则。
他强调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使得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化和理性化。
而这种思想在当时,也影响到了商业发展上,成为了中国史上很重要的发展之一。
5. 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制度的问题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多种疑难杂症难以诊治。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孝文帝规定在各个州县派遣医生,负责卫生工作、疗养生病,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药物管理制度,防止药品流通的混乱全国医疗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
《资治通鉴》
作为编年体通史,对孝文 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进行了概述。
碑文资料
孝文帝的碑文
如《孝文皇帝纪功碑》等,详细 记录了孝文帝的功绩和改革内容 。
历史名人的碑文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范仲淹 的《岳阳楼记》等,虽然并非专 门记载孝文帝改革,但其中涉及 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描述和评价。
考古资料
出土文物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
• 孝文帝改革概述 •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资料 •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 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01
孝文帝改革概述
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北魏自建国以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直很尖锐,经济落后,统治不稳。孝 文帝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进 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改革。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孝文帝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和汉族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改革中的问题和局限
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触及到了部分人的利益,导致了一些矛 盾和冲突的发生,给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改革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感谢观看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力量,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 改革中,更加注重人民的利益诉求和参与意愿,让人民成为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要加强改革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民对于改革的认知和支持度,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THANKS
尽管孝文帝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 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04
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3.个人因素
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
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力主 改革,维护统治
二、改革内容 前期
冯太后主持,重点建立新制度
推行 均田制 租调制
设立三长制
整顿吏治
把国家控制的 利于征收赋税,
土地分给农民,推动北方经济恢
由农民承担一 复和发展推动北
定的租税徭役 兵改宗役主督护制
为三长制负责
清理户口,征
收租赋,征发 徭役兵役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政权的封建化 和民族融合
健全中央到 地方的行政体 制,利于中央 集权的巩固
制定俸禄制 北魏吏治好转,
严惩贪赃
缓和社会矛盾,
后期
孝文帝主持,重点推行汉化措施 迁都洛阳,方便接受中原先进 文化,打击保守势力,为深化改 革提供条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主要内容。
(3)探讨评价北魏孝文帝改 革的历史作用。
东汉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变迁
北朝
北
东 汉
方蜀 魏
南吴
方
十六国 西晋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
时代特征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时期 (2)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3)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4)北方少数民族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 期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及成功原因
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
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 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 济农耕化、思想儒学化)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 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 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 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 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 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直接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4.认识: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改革后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前期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政权的巩固 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1 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改革不但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 以减轻改革的阻力;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地主阶级改革家和政治家
移风易俗
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些移风易俗的措施?
1 主要措施:
易服装: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高低选 定门第等级:拔人才;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均田制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人教版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人教版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汇报人:2023-12-02CATALOGUE 目录•背景与目的•改革措施及影响•改革成效及意义•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及评价•总结与反思01背景与目的北魏的扩张与统治危机北魏初期,政权机构庞大,官员众多,加上地方豪强势力,导致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社会动荡不安。
孝文帝的改革意愿为了稳定政权,缓和社会矛盾,孝文帝决心推行改革。
北魏政权的建立公元386年,拓跋珪在代北建立北魏政权,逐步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
背景介绍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汉化进程改革经济制度,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广汉语、汉字,加强与南方政权的联系,为北魏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030201改革目的02改革措施及影响通过分配土地,减轻贫困农民的负担,刺激农业发展。
详细描述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要求农民承担赋税和劳役。
这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财产征收税款,改变了过去以家为单位征税的方式。
总结词户调制是北魏孝文帝实行的一项税收制度,以户为单位,按照家庭人口和财产状况征收税款。
这种税收制度相对较为公平,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同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详细描述建立基层管理组织,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详细描述北魏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在基层建立管理组织,由三长负责管理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劳役等方面的事务。
这种制度加强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迁都洛阳总结词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和推进汉化政策。
详细描述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同时推进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也有利于北魏王朝更好地融入中原文化圈,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
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文知识点高中历史选修一
北魏孝⽂帝改⾰课⽂知识点⾼中历史选修⼀从历史、综合、⼈⽂、开放等视⾓审视历史,并尊重和欣赏⼈类共同创造的⽂明遗产。
下⾯是⼩偏整理的北魏孝⽂帝改⾰课⽂知识点⾼中历史选修⼀,感谢您的每⼀次阅读。
北魏孝⽂帝改⾰课⽂知识点⾼中历史选修⼀背景(1)北魏崛起后统⼀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2)各种制度弊端暴露,社会⽭盾激化(北魏初期,在地⽅上的基层统治实⾏宗主督护制。
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
宗主控制⼈⼝.逃避赋役。
北魏统⼀北⽅后,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鲜卑贵族实⾏民族歧视政策,更进⼀步激化了社会⽭盾(民族⽭盾、阶级⽭盾、中央与地⽅的⽭盾)。
(3)冯太后和孝⽂帝对汉⽂化的推崇措施及作⽤前期(冯太后改制)(1)实⾏俸禄制度,整顿史治吏治有所好转(2)推⾏均⽥制农民获得⼟地,抑制了⼟地兼并,推动北⽅经济恢复与发展(3)设⽴三长制健全基层政权,完善⾏政体制,有利中央集权的巩固(4)推⾏租调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增加财政收⼊后期孝⽂帝汉化(1)迁都洛阳。
保证了改⾰的深⼊(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促进了鲜卑⼈对汉族⽂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廷的⽀持;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3)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性质是冯太后和孝⽂帝⾃上⽽下掀起的⼀次改变北魏社会⾯貌的封建化改⾰运动。
影响(1)经济:北⽅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政治: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3)民族:缓和民族⽭盾,巩固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改⾰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民族优秀⽂化传统历史学习的技巧1.吃透教材,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学习重点,把握⼈类⽂明的发展进程,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定的知识⽹络。
努⼒做到“课本在⼿,知识牢记于⼼”。
切记不要考什么就记什么。
2.历史教材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个中介,我们还应该通过课外读物、影视媒体、当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多⽅途径涉猎、选择和运⽤有效历史信息,并在⽼师的引导下通过⾃学和与同学们的互助合作探究学习体验过程来丰富我们的历史阅历,拓宽我们的历史思维和眼界。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54人教PPT课件
【 夫材十(料五2)二以革】上除太,旧和受俗九露;年田整(四4十顿85亩吏),治,妇“;人下迁二诏都十均洛亩给…阳天…(下3”分田。):。诸男
——《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 ((题13)):汉材族料一先和进材文料化二;中鲜的卑土地民分族配传方统式(有2分何)相。同之处 ( 均2田)制材影料二响中了的中土国地土分地配制制度度经数北百魏年孝;文帝推行后,一 直 其沿他用措到施唐加代速中了期鲜。除卑此汉之化外,,促北进魏了孝文民帝族还融推合行(了2分那)些。
——《魏书•高允列传》 材料二诏曰:“俸制已立,宜时班行,其以十月为首, 每季一请。”于是内外百官,受禄有差。
——《魏书•高祖记》
思考: (1)材料一说明改革前北魏吏治存在哪些弊端? (2)结合材料二说说“高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何作用? (3)北魏官员的收入来源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有何变化?
3、迁都洛阳(平城——洛阳) 迁都原因(主要) 策略 影响
的 孝励 文精 帝图 改治 革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朝代发展线索
十
吴
六
魏
西 晋
国
蜀
东 晋
东北 魏齐 北 魏 西北 魏周 隋
宋齐梁陈
一、北魏的建立与统一(时间、都城)
北魏(嘎鲜仙卑洞)386年拓跋珪称王建国北,魏4疆39域年图拓跋焘 (统鲜一卑北拓方拔,部53祖4年庙分)裂,历十四帝,一百四十九年。
4、革除旧俗(措施、作用)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 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 如此渐习,风化可 新。” ——《魏书• 献文六王传》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坚定态度(3)社会矛盾激化引发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政治黑暗租调,租调徭役繁重,人民起义不断②民族矛盾:各族民众暴动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拓跋贵族与汉族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4)民族交融大趋势二、内容(一)实施均田制(1)背景:分裂战争地主逃亡,出现大量无主荒地(2)内容①国家把无主土地授给农民耕种②官吏可获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3)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4)影响:积极:①保障地主阶级利益②限制土地兼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③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消极:①随着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②政府剥削农民劳动力。
(二)整顿吏治(1)内容①由官吏政绩决定任期,严惩贪污和徇私枉法者②实行俸禄制(2)作用①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②减轻矛盾,有利于北魏政权稳定(三)迁都洛阳(1)原因①政治:平城保守势力大,阻碍改革②经济:平城交通不便,农业经济落后③军事:平城受北方楼兰威胁,控制中原困难④文化:平城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2)目的:减小改革阻力,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过程①493年,孝文帝借口讨伐南朝,率军南下②494年,正式完成迁都洛阳(4)作用:为推行改革提供有利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四)革除旧俗(1)措施①重修官制礼仪②进胡服,穿汉服③讲汉语,改汉姓④与汉族通婚(2)作用: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交融三、影响(1)生产方式农耕化,有利北方经济恢复,增强北魏实力(2)生活方式汉族化,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3)加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4)为隋唐大一统和发展奠定基础(5)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841人教PPT课件
冯太后主持,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主要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巩固统治。 ①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
不许官吏自筹;严厉惩治贪污。 ②影响:A、吏治有所好转,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
利的政治局面。 B、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
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
2、主要内容:
2)移风易俗
①易邙为服山使装又鲜,名、下北汉令芒两鲜,族卑横进贵卧一族于步一洛融律阳合改北,穿侧孝汉,文装邙帝山还是大洛力阳提北倡面鲜的卑天人然 ② 屏与障讲汉,汉人也话通是,婚军下。事令他上官带的员头战上纳略朝范要时阳地改卢。说敏俗汉、谚话清说河:“崔生宗在伯苏、杭荥,阳死郑葬羲北、 ③ 第 ④ 邙 令 城 阳 及要“下音姓太为其者卑己皇改高通”,。北求不令汉或原六余的AB太人带族汉低婚规自郊。、、孝朝得官姓重王个都利和和头、姓选姻定从邙将参文4邙臣以员。复琼弟是益二9大北穿,拔,迁魏山鲜照帝山“北上他,5、弟中和十年臣方戴定人提到孝一汉卑宣又断俗朝在都陕聘原命年十的门才倡其汉洛文带族姓布是诸之时诏要西室的运(二陪第,鲜阳帝。他族门改以古北语要令更李,著紧4月葬等任卑的建少服加阀为汉9代语,讲中改冲六名密6二墓级命人鲜都上数装制汉语帝,言汉说。)等个汉联日,。官同卑洛东族,度姓为王一于话:”正汉王族系,总汉吏汉人阳人并,,“理从朝,“于月族妃大在下数、;人,起一在确正想正廷但自是,大中士一诏在曹通死,律会定音中音,代,3孝士,族起0禁千魏婚后先改见鲜”的”若郡当文岁族除。,止座、;要后穿群卑。埋。有迁时帝以的次通以士以西葬有汉臣贵称骨六违到,下上女弟过巩民上晋在四人时族鲜处月者洛他令的儿之这固穿,十河位服,门所卑,,阳带改官以妻种统胡几南北第装 “。语正免的头鲜员充 出联治服个,魏高。班孝为式所诸将卑一后于姻。,帝不皇下孝赐文“发居功拓复时宫鲜把规王得帝,文冠帝北布官臣跋姓难,卑两定的还葬按帝服发语诏。旧氏为改并贵族鲜陵葬在门自”布”令”族改单,亲族统墓平洛。诏:,自外治, ⑤可为改仍元籍讲氏贯鲜,:卑因凡话为迁,北到暂人洛不称阳处土的罚为鲜;拓卑、30人称岁一后以律为下以跋官洛,员阳魏必为主须原认严籍为格,他执死们行于祖 洛法先阳令出的,于鲜否黄卑则帝人要,,降以必职土须。德葬王于,邙就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 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高中历史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料共46页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Hale Waihona Puke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865人教PPT课件
3、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
的根本原因。 (2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
信心坚定。 (4)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
的愿望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1.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社会转型); 都遇到守旧势力反对和阻碍, 结果都取得成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71年-499年)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471——490)
1、重点: 创建新制
2.措施
1).俸禄制(政治):使吏治有所好转; 2).均田制(经济):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3).三长制(政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4).租调制(经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田制
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内容:国家按一定的标准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敕勒歌》(北魏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
北朝
方
东 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隋
东晋 宋齐梁陈 朝
南
南朝
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分裂割据、战争频繁、民族大融合、江南经
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 不得买卖。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但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一些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和徭役。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
1、重点:汉化 2、措施: (1)迁都洛阳(原因?) (2)移风易俗: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1(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二)认识北魏均田制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进步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1.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2.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
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3.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希望你喜欢。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前期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1)整顿吏治。
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实行俸禄制,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2)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露田、桑田),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均田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大家兼并土地。
国家公开授田,可以招徕流民和豪强大家控制下的依附农民,有助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自耕农增多,户口滋殖,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调发徭役。
(3)三长制。
486年下令实行三长制。
三长就是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是符合中央集权制要求的新型基层政权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后期改革(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1)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统治整个国家;也解脱了一百多年来在平城形成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羁绊和干扰,有利于继续进行改革。
(2)移风易俗。
穿汉服、说汉话、用汉姓、通婚姻,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改革的意义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我国北方各族人民长期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影响、推动下进行的,也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改革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4人教PPT课件
2 、必要性——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推动力——统治者因素
冯太后与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一)、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度)
①制度官吏俸禄制,整顿整治 ②推行均田制 ③设立三长制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二)、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
① 迁都洛阳 ② 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北朝(439-581)
北
东 方魏
汉
25220
南 方Βιβλιοθήκη 蜀 吴十六国西晋 266-316 东晋
东魏
北魏
386-534 西魏
北齐
581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南朝(420-589)
背诵抽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合作探究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一、孝文帝改革背景
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 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2、民族融合的几种主要形式
①民族迁徙 ②友好交往 ③联合斗争 ④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 速民族融合的作用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 ②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封建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
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
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 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 法律。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936人教PPT课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结论形成]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2.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 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4.影响 (1)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 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 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3)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耕生活,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4)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 基础。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清单三 后期的风俗改革
移风易俗
1.推行 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 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
受汉族文化。
2.内容
(1)易服装: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2)讲汉话:30 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讲汉话,否则予以降职,30
岁以上的可暂不处罚。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Fra bibliotek结束(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鲜卑人原有姓氏改为汉姓,按 门__第__高__低__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4)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加强民族联系。 (5)改籍贯: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影响 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朝 廷的支持,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结束
[深化认知]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 服。”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文化,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 式的转化;这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 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最新整理)高中历史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资料
冯探太后究主3:持结的合前内期容改思革考:冯太后主持的改革侧重点
是什么?原有因何影响? 内容
影响
俸 官无俸禄, 官吏俸禄由侧国重家统点一:筹建使立吏新治有制所。好转,为北
禄 制
任意搜括; 贪污成风
集自, 筹按;级惩别治如 制发贪:(放污土,俸地不禄许制制度魏 供 面(官)进了。;行一制各个三方有)长;面利的的均制改政革治田(基提局
30
北 魏
生产方式 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农耕化
孝
文 帝
社会制度 封建化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改
革 的
生活方式 汉族化
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
影 响
民族融合
互相渗透、双向进行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
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基
2021/7/26
31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 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 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 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 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 础。
2021/7/26
22
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难以 有效控制中原
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有效控制中原
高中历史选修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799人教PPT课件
租调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 数量的租调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 象
【认识】 孝文帝前期推行的各项措施彼此影响,相互作用:俸禄 制为新制推定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 济基础;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各项制度配合,共同作用, 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稳定北魏统治,为孝文帝后
期继续推行深层次的改革奠定基础。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
北魏政权 北魏政权
宗主
州郡(党长、 里长、邻长)
农民 农民
冯太后前期改革
措施
内容
作用
官俸制
俸禄由国家筹集、 惩治贪污
吏治有所好转
前期 (冯太 后改革)
建 立 新 制
均田制 三长制
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
邻长——里长— —党长
推动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 制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重点解析3 赋税制度——租调制
目的 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新生政权.
内容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含义
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 的粮食;
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
作用
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 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 C 缓和矛盾,形成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套政治经济制度, 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
(露田国家所有,桑田农民所有)
重点解析2 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材料: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 …牛一头, 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 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资治通鉴》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有利于争取汉
不利于改革 北 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 魏 地处黄河之南,
通不便,生产
农业生产发达
不能满足需要
易 威胁受,强不敌利“于柔控然”南利举于兵齐控南制 下中 征原 服, 较并 弱
制中原
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 族文化
政 体 制
与中央政权的矛盾(统治者 内部矛盾农)和民农民与地主的 矛盾(阶级矛盾)
4、北魏统一后面临复杂的社会矛盾
⑴北魏政权制度建设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②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⑵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均田制
1)主观目的: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2)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 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 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 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
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畜牧迂徙,射猎为业, 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 为文字,刻木纪 契……” —《魏书·序记》
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 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的 影 响
生产方式 农耕化
社会制度 封建化 生活方式 汉族化 民族融合
游牧经济→农耕经济 奴隶制度→封建制度 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 互相渗透、双向进行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 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基
概念阐述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 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 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 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 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 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 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通过制度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建设缓和 保证政府收入 社会矛盾 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 加速鲜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全面推进 汉化政策
鲜卑族 落后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解决方案 社会问题 形成主要原因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实行三长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汉化政策
缺乏统治中原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采用汉制 地区的经验
探究6: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 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 利条件?
冯 太 后
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 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 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 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 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
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 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 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 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 的租调收入。
租 赋税征收混 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 调 乱;经济衰 纳一定数量的租(缴纳 粮食)调(缴纳绢帛) 制 退
二、孝文帝进行后期的改革 (一)、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探究4: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思 考: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他 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迁 都的意义是什么?
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 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从根 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 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 础。
北朝(439-581)
北 方 魏 东
十六国
北魏
386-534
东魏 西魏
北齐
581
汉
25-220
蜀 南 吴
方
西晋
266-316
北周 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朝
南朝(420-589)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洞为天 然石洞,在西侧洞壁上,共刻有201个字,汉字,魏 书。它证实了《魏书礼制》所载鲜卑先祖旧墟石室。 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
迁都洛阳的原因
从洛阳方面看 从平城方面看 保守势力强大,难以 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政治 有效控制中原 有效控制中原 经济 经济落后,生产不能 农业生产发达 自足,粮食供应困难 可摆脱柔然的威胁, 军事 受强敌“柔然”威 并能举兵南下 胁 文化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自然 地处偏僻,气候恶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中心地位 地理 劣,交通不便
知识链接 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 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 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 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 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 和兵役。
概念解读
古代的民族融合 ◆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 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双向进行)
单元小结
北魏 建立 推动 经济 发展 阶级 与民 族矛 盾日 益尖 锐 改革 迫在 眉睫 推行 新制 推动 经济 发展 推动 封建 化 推动 民族 融合
探究7: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 的问题有哪些?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 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 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 凋弊问题;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探究1:整体阅读教材思考:北 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 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
探究4: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初的基 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北魏初阶级 矛盾尖锐表现在那两方面?
1、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 热衷于发动战争。“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 肉篱”,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 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 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 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 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 对我们有利无害。”——王家范《中国史通论》
探究5: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 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 化?(结合教材第38-39页内容)
穿汉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移风易俗
探究6: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孝文帝移风 易俗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 推动了政权封建化
探究5: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阶级矛盾和 1、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激 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 化,导致北 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 魏社会矛盾 尖锐,人民 避强侵弱” 起义不断。 2、民族矛盾激化 改革迫在眉 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睫。 必然性:北魏统一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 题(或落后的统治形式无法适应先进文明 地区的统治要求)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探究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崛起 的过程是什么? ◆起源:东北鲜卑拓跋部 ◆建国:东晋,代国 ◆重建: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399年称帝 ◆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 珪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拓跋珪改革:
1、迁都洛阳原因:
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②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 493年~495年由平 城迁到洛阳。
平城
3、意义: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打击了保守
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洛阳 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均 政府控制大 田 量无主荒地; 制 经济衰退
三 长 制
宗主督护制存 在的问题;配 合均田制
制(土地制度 ) ;三长制 ( 基 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 层行政制度 ) ;租调制 ( 赋 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 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 税制度) 役。促进经济发展。 种,土地不得买卖 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邻长——里长 ——党长; 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 政权的巩固;奠定后期改 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 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 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行均田制。 革的基础。
经济上: 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政治上: 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文化上: 兴办太学。
拓跋珪改革意义:
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 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 益完备。
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
◆ 影响:
①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和民族融合
均田制的局限性
1)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 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无法避免。 3)政府强制农民开荒纳税,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三长制:
在推行均田制的 同时,北魏废除了宗 主督护制,改行三长 制。三长制的实行, 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 直接掌握的编户(指 编入户籍的平民), 它改变了以往豪强地主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 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的巩固。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统一 黄河 流域
冯太 后与 孝文 帝锐 意改 革
THANK YOU!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 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 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 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 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 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 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 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 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