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意义

合集下载

简述对儒家几点思想的思考

简述对儒家几点思想的思考

简述对儒家几点思想的思考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素质的进步和修养,注重道德伦理的传承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下面将对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

儒家强调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在人生的道路上追求平衡和和谐,既不偏激也不消极。

儒家认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应该以中庸之道为指导,不偏不倚地坚持公正和正义。

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分歧,如果我们能够以中庸之道为准则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强调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也是追求和平与共存的基本原则。

儒家认为,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快乐。

这种仁爱之心不仅局限于个人,还应延伸到社会和国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关注个体的权益和利益,忽视了共同体的利益和幸福。

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儒家的仁爱之心,追求社会和谐和共同进步,就能够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和追求卓越。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修身齐家,个人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与此儒家还强调了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和治理。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也具有借鉴意义。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才能,提升人的修养和素质。

儒家对于教育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道德的培养,儒家认为,只有有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二是注重知识的传授,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这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三是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儒家认为,教育应该关注个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个人的各种能力。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影响,它强调中庸之道、仁爱之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教育的重要性。

中庸之道与决策原则

中庸之道与决策原则

中庸之道与决策原则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适用性。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决策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决策制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中庸的基本概念中庸,是指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和调和的一种思想。

它强调的是避免极端,追求适度,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中庸的核心理念是“中”,即均衡、平衡的状态,它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是一种保持稳定与和谐的原则。

二、中庸的决策原则1. 辩证思维:中庸强调的是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传统的中庸思想认为,事物的发展往往是矛盾的统一和斗争的结果,因此在决策中要善于抓住矛盾的本质,运用辩证思维,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过于片面和偏颇的决策。

2. 和谐共生:中庸追求的是和谐的状态,这种和谐不仅仅是内在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外在的协调。

在决策中,要注重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平衡,充分考虑各方的意见和需求,寻求最大的共识和最优的解决方案。

只有在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决策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3. 适度原则:中庸主张的是追求适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在决策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避免极端的偏向,寻求适度的平衡点。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决策中既不能过于冒进,也不能过于保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合理的决策。

4. 稳定性原则:中庸追求的是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在决策中,要注重稳定性,避免频繁的变动和剧烈的波动。

稳定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决策中考虑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避免短视和急功近利,保持决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中庸与现代决策制定中庸的决策原则在现代社会的决策制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决策往往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而中庸的决策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首先,中庸的辩证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决策中更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避免片面和偏颇的决策。

在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运用辩证思维,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出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决策。

中庸的名词解释

中庸的名词解释

中庸的名词解释中庸一词,源于《论语·中庸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

其实,中庸并不是一个具体而明确的定义,而更多地是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中庸强调的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追求和谐和均衡的境界。

本文将对中庸的含义和应用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探讨中庸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中庸的含义中庸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中间平衡”。

在思想上,中庸主张避免过分偏向某一极端,寻求折中的道路,通过平衡不同观点和利益来达成和谐和共识。

中庸强调的是不偏不倚、稳定而充实的人生态度。

对于行为规范,中庸也指出应遵循适度和恰当的原则,既不过度放纵,也不过分约束。

这种平衡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个人的言行、社会的秩序、治国的方式等。

二、中庸思想的源流中庸思想的源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孟子》中,就有“中庸之道”、“中道而庸”等相关表述。

但是,《论语·中庸篇》给予了中庸思想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论证。

这一章节,由孔子的弟子曾子对于中庸的询问和孔子的回答组成,阐明了中庸的主要观点与修养方法。

三、中庸修养的具体内容中庸修养与个人的精神修养息息相关。

为了达到中庸,个人首先应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这需要个人超脱情感的干扰,避免一味追求物质欲望和名利之道,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安祥。

此外,中庸修养也与行为举止有关。

中庸要求个人在言行上要恰如其分,避免言行过激或过于保守。

适度的言行表达个人的态度,有助于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共识的达成。

四、中庸的社会意义中庸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和追求,它也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中庸可以用来调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平衡与和谐。

在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有着不同的意见和利益诉求。

中庸的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利己主义,关照他人的需求与诉求,以包容和谦逊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意见和观念。

五、中庸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在经济领域,中庸可以指导企业的经营理念,平衡利润追求和社会责任。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

国内传统中庸之道的讨论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精髓之一。

它是一种中间立场的思想,主张不偏不倚,保持中庸之道,避免过度和极端。

中庸之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影响力,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庸之道的来历中庸之道始于周代,是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

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基本观念,中庸之道主张谨慎的态度,诚实正直的行为,平和的心态以及对事物深入的思考。

此外,中庸之道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因此,它被视为人类和谐共存的基本准则。

二、中庸之道的核心观念1、道德至高中庸之道主张的是道德至高的观念,即不折不扣地遵从道德法则,绝不为私利而败坏原则。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危险时救人心平气和,发愤图强,不屈不挠,这些都是中庸之道所倡导的道德行为。

2、诚实守信中庸之道强调诚实守信。

只有保持诚实和信用,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一个人谎言连篇、不守信用,就会失去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导致个人形象的崩塌。

3、不极端不偏激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和偏激的。

它主张避免事物两极化的倾向,尽量保持稳定状态,不要走极端或偏激的路线。

只有保持中立、稳健的态度,才能处理事情得当,取得更好的结果。

三、中庸之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1、用中庸之道对待工作在工作中,中庸之道告诫我们切勿走极端,应通过妥善把握工作的重点,使工作得到平衡和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环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更好地解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用中庸之道对待人际关系在与他人打交道时,中庸之道的应用也相当重要。

我们应该懂得权衡利益,并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真诚、友善的态度。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时,我们需要尽可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要听信谣言,也不要主动搬弄是非,这样才能体现中庸之道支撑的公正平等原则。

3、用中庸之道对待个人发展在个人发展方面,中庸之道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高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指在各种矛盾的对立面之间找到平衡点,遵循中庸之道的原则,不偏不激,不过度也不不足。

这种理念在中国的哲学、政治、伦理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个人的发展中,中庸之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度的追求一方面,往往导致了个人的精神或物质的压力过大,造成了心理或身体的健康问题。

例如,在学习上,如果一个人过度追求成绩,不断给自己压力,可能会导致学习疲劳、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而在工作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过度追求事业成功,可能会忽视家庭或个人的需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或家庭关系紧张。

因此,只有在个人发展中坚持中庸之道,找到平衡点,才能确保个人的身心健康,也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

其次,在社会的发展中,中庸之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是由各种矛盾对立的力量组成的,只有在这些对立面之间找到平衡点,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例如,在政治上,如果一个国家过度偏向某一方面的力量,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平衡,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而在经济发展中,只有在供求关系中找到平衡点,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正是因为中庸之道的实践,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最后,中庸之道也是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儒家学说对于中庸之道的阐述尤为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自我克制、和谐共处,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规范。

这种理念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在教育、家庭和社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理念,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和谐、包容和稳定的特点。

总之,中庸之道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只有坚持中庸之道,找到各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平衡点,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也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并践行中庸之道,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和影响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下面我们来分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特点1.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它强调的是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规范。

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因为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变得不良。

因此,儒家强调的就是以德治国,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责任心,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2. 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思想则是强调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这种思想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来生活。

所以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性的尊严、道德和责任,而道家思想则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自在。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流派,指的是适度、平衡、中道的思想。

中庸之道讲究中正之道,避免走极端,认为平衡和缓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家庭道德观,商业道德,政治道德等等。

4. 精神与物质并重的观念中国古代人重视精神和物质的平衡,他们认为,物质的追求是可以的,但不能忽略精神的发扬。

这种观念体现在古代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二、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1. 思想文化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文学作品是历史、道德、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了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类型,其中刘仲敬的《诗经》、李白的《将进酒》等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同时也对于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作品不仅在中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同时还影响着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

2. 思想文化对于中医、武术等的影响中医和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人们常把中医、武术与哲学、文化和道德联系起来。

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体现

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体现

第34卷第7期Vol.34 No.7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 U R N A L OF L A N Z H O U IN S T IT U T E O F ED U C A TIO N2018年7月Jul.2018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体现王荣君(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400)[摘要]中庸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古人与现代人行为处事的重要思想理论。

所谓“中庸 思想”,即是一种追求中和、中正的思想观念。

由此,不难看出中庸思想主要有不偏不倚、适可而止、以和为贵等特点。

本文将从文字语言、政治与艺术形式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中庸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主要体现。

[关键词]中庸思想;中国古代文化;体现[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7~0085~02 [收稿日期]2018 -03 -10一、中庸思想在古代文字语言中的体现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古代文化之一,它不仅蕴 含着古人的文化与智慧,还具有悠久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文化学的视角,以字体构造、构词方式与谦逊语 等方面出发,能够深度挖掘出中庸思想在文字语言中 的体现。

(一)字体构造《礼记•中庸》里说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王者,天下之达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礼记中对于君臣关系、父子关 系、夫妇关系与朋友关系的规范限制,正体现出封建 纲常伦理中的中庸之道,对于促进古代社会的和谐安 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庸思想除了在本句中的封建纲 常伦理中有所体现,还体现在其中的字体构造上。

例 如“父”字,这个字实际是一个象形字,与手拿斧子的 形状十分相像,代表着男子已经拥有了拿起斧子,参 与劳作的能力,说明其已经成年,并拥有了当人父的 资格,所以“父”的含义是指父亲的意思,在古代,父也 仅仅代表具有血亲关系的人父。

在我国古代的思想 文化中,“父”也象征着父权,而父权又是古代宗法制 度中的最重要部分,这其实也就体现出了古代伦理观 中的中庸思想。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与适度的生活方式。

这种理念深深熏陶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并且至今仍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庸》一书,此书是由孔子的弟子颜回整理而成。

《中庸》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

它教导人们追求心灵的平衡和内外的和谐。

中庸之道并不是盲目地追求虚无的平衡,而是通过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适度调节,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以诚待人,以礼相待。

在人际交往中,应秉持诚实、宽容和尊重的原则,遵循中道。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极端的态度和行为,从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也指导着人们与自然界保持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协调。

他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遵循自然的循环和变化。

这种观念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人们尊重土地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注重环境保护,追求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

在个人修养方面,中庸之道也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

人们被鼓励追求内在的平衡,避免过度的欲望和极端的情绪。

中庸之道主张适度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同时也要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通过获得与内心的和谐,人们可以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保持坚韧和冷静,更好地应对生活的变化。

在道德伦理方面,中庸之道强调人的行为应该具备中庸的特点。

人们应该以中正的立场来面对道德选择,并遵循适度的原则。

这种中庸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的社会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信任,是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体现。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它提倡平衡、和谐、适度的生活方式,贯穿于人际关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等各个方面。

中庸之道的价值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共处的关系。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最早出自《论语·中庸篇》,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中庸思想强调“中”,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主张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和和谐。

它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中庸思想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中庸思想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冲突,容易陷入极端和偏激的状态。

而中庸思想则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不偏不倚地做出决策。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并发展。

三、中庸思想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意义中庸思想也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中,夫妻、父母与子女之间往往存在着权力、利益和意见的冲突。

而中庸思想则告诉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应该保持平衡和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成员。

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实现和谐共处,为个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社会中,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

中庸思想则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该寻求平衡和和谐,避免过分偏袒某一方,也避免过分压制某一方。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庸思想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中庸思想对于国家治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国家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发展道路。

而中庸思想则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它告诉我们,在国家治理中,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总之,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

易经中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核心理念之一。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典籍,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在易经中,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和适度的境界,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文将从易经的角度解读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人生中的应用。

一、中庸之道的内涵中庸,即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状态。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遵循着一种平衡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追求和谐共存、平衡发展。

中庸之道是一种折中主义思想,主张不偏不倚,避免过度的极端和一意孤行。

中庸之道在易经中有着深刻的内涵。

易经以八卦为基础,将天地万物的变化归纳为八个卦象,每个卦象都包含了一种对立的、相互制约和平衡的属性。

通过八个卦象的相互变化和组合,易经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中庸之道就是在这种变化中保持平衡和和谐的状态。

中庸之道的核心是“中”,即居中守正、遵循中道。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遵循一种中和的原则,太阳、月亮、四季交替、阴阳之间的变化都体现了这种中庸之道。

人与人之间、个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不妄走极端,保持平衡。

二、中庸之道在人生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哲学,运用中庸之道的原则,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困境时把握方向,取得平衡和和谐。

1. 领导管理作为一名领导者,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团队。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在处理团队内部的冲突和矛盾时,需要注意折中和平衡的原则。

领导者既要关注整体的利益,也要关心个体的需求,既要公正、严明,又要善于关爱和谐,做到适度调和,不偏不倚。

2. 家庭生活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需要平衡和和谐的态度。

夫妻之间要互相支持、互相理解,避免争吵和冲突;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平衡教育的严厉与关怀,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自主能力。

3. 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对于个人修养也具有指导意义。

个人应该努力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重视中庸之道?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重视中庸之道?

为什么有些文化更重视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又称中道,是一种秉持中庸、温和、均衡、稳健的处事思想。

在不同文化中,中庸之道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体现,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的理性主义文化等。

那么,为什么有些文化更重视中庸之道呢?这里将从几个方面分析。

1. 文化传统
一些文化中,中庸之道已经成为了传统的处事哲学,人们从小就受到教育并被灌输。

比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思想传统,如“和”、“中庸”、“平衡”等。

文化的传统可以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与价值观念。

2. 统治形态
一些官方奉行中庸之道,比如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明清时期。

这种统治形态中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在这种文化中,中庸之道可以被视为一种理性的处事准则,从而被尊崇与推崇。

3. 社会环境
在一些稳定文化及社会环境中,人们更能够沉淀内心,通过中庸之道
来达到心态的平和与稳妥。

比如日本,秉承中庸之道的文化,也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稳定的国度。

在这种文化中,中庸之道更被视作一种智慧的处事法则,更能够帮助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平衡。

总之,不同文化中对中庸之道的看待与理解有所不同,但其实现的价值可以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庸之道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与人们的整体素质提升,成为人们进行生活与工作的一种良好的准则与指导。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古代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中庸,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中庸的过程中,深入思考了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并对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中”和“庸”,其中“中”指的是中道,即避免极端和偏激的思维方式,寻求平衡和和谐;“庸”则强调恰到好处,不过分追求极致,而是追求适度。

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中庸之道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指导原则。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注重维持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中庸之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使得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和谐。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中庸之道教导人们要相互尊重、包容和理解。

在家庭中,中庸之道要求家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避免过分的自我追求和自私自利。

在社会中,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规范,不偏激、不极端,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中庸之道也在个人修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注重修身养性,中庸之道提供了一个指导原则。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逊,不骄不躁,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通过修身养性,人们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从而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此外,中庸之道还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常常将中庸之道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原则,追求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中庸之道强调君臣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合作,注重平衡和稳定的国家政权。

它也要求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做到公正廉洁,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在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和谐,避免极端和偏激,不仅在人际关系、个人修养中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具有指导作用。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1.2 教学内容:1.2.1 中庸之道的定义: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是一种既不偏激也不妥协的处世原则。

1.2.2 中庸之道的起源:中庸之道起源于《礼记·中庸》一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 中庸之道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思想到道家、佛家思想,中庸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断发展完善。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2.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2.2.1 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保持内心的平衡,避免走极端。

2.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自我反省、调节情绪、平衡欲望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2.2.3 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个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中应用的理解。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3.1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3.2 教学内容:3.2.1 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的意义:中庸之道可以帮助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避免冲突。

3.2.2 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通过倾听、沟通、妥协等方式来实践中庸之道。

3.2.3 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人际关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中庸之道在社会交往中应用的理解。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分析《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法和手段。
中庸之道将进一 步影响企业管理 和领导力发展, 成为企业核心价 值观的重要组成
部分。
中庸之道将继 续在教育领域 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具有和谐 人格和全面素
质的人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报 人 :
XX
促进和谐: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有助于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培养品德:中庸之道提倡正直、宽容、自律等品质,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 提升智慧:中庸之道教人审时度势、明辨是非,有助于做出明智的决策 稳定社会:中庸之道强调稳定和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培养自我节制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极端 促进个人内在平衡,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 提升个人道德水平,塑造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自觉追求更高境界
久矣。”
子贡问:“师与 商也孰贤?”子 曰:“师也过, 商也不及。”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
及。”
子曰:“君子 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无莫
也,义之与 比。”
子曰:“不得 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
者有所不为 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培养道德品质:中庸之道强调适度与平衡,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建立人际关系:中庸之道提倡和谐、宽容和谅解,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提升个人修养:中庸之道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人生境界。
实现个人价值:中庸之道提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有助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思想,能够帮助人们正 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道德问题。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 挑战和问题。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深受人们的崇拜和追求。

它源自于《中庸》一书,这是一本由孔子的弟子撰写的经典著作,其中阐述了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度的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遵循天道自然和人伦道义,通过调和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准则上,还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运用实例和理论分析,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首先,将对中庸之道的概念进行解读,并强调其核心思想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将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探讨中庸之道的意义,解释为何中庸之道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同时,还将讨论中庸之道在软实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职场管理以及决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最后,将通过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应运用中庸之道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将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如何在一个多元化和快节奏的社会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思想和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能够应用其中的原则和思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中庸之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平衡、调和和适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关爱他人,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成功。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对本文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期望。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中庸之道的概念和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 2.1 中庸之道的概念该部分将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首先,《中庸》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节将引用相关文本,解释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中庸之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中庸),又称《中庸》、《中论》,是中国儒家经典之一,为《论语》的一篇。

中庸之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理念的统摄:中庸主张“中道”,即遵循恰当的中间之道,而非偏激的极端。

这一
思想理念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方面,包括政治、伦理、道德等。

在中庸之道的引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平衡、和谐、节制,注重中正之道的追求。

2.治国理政的指南:中庸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的正常关系,提出“克己复
礼为仁”、“诚意正心为治”等思想,对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庸对政治伦理的要求,被认为是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

3.个体修养的准则:中庸关注个体的修养,提出“中和不倨,行不激显,神自安定”等观
念。

个体修养的追求包括对自己情感的控制、对事物的理性认知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妥善处理等。

4.文化传承和教育理念: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儒家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庸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倡“教学无常师”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

5.社会道德风尚的塑造:中庸强调仁爱、忠恕、诚信等美德,对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
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美德在社会中被奉为行为的准则,成为塑造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总体来说,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条重要思想脉络。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如何理解“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在处理事情时采取适中的态度和方法,避免过度或不及。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和”,即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或利益。

中庸之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适度原则:中庸之道强调适度,反对极端和片面。

在处理事情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避免过度或不及。

适度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行为,也适用于社会治理和发展。

2.平衡和谐:中庸之道追求内在的平衡和谐,即通过适中的态度和方法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和关系,达到整体上的和谐与稳定。

这种平衡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平衡。

3.整体思维:中庸之道强调整体思维,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和处理。

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应该全面、系统地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得失,从而做出更为客观和准确的判断。

4.道德修养:中庸之道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认为通过适中、平衡的修养方法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这种修养方法包括节制欲望、谦和低调、宽容包容、自我反省等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可以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种全面、客观、平衡和和谐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态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庸之道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精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哲学、文学、建筑、民俗等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

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1. 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子女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 礼仪之道:礼仪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礼仪之道,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主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寻求平衡和稳定。

在处理人际关系、国家政治等方面,中庸之道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4. 忠诚守信:忠诚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人们对国家、家庭、朋友、事业的高度负责和承诺。

在现实生活中,忠诚守信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品质。

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1. 书法艺术: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

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

2. 绘画艺术:中国画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要题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强调意境、韵味和表现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3. 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四合院、园林、宫殿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4. 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刺绣、泥塑等。

这些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教育、研究、宣传等途径,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2. 创新: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作者:李萍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6期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和而不同”的尚和原则、“执中知权”的权变原则等特征。

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致使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道路,已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因此,作为儒家文化核心之一的孔子的“中庸”思想在当代社会建设中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当代价值考古学家苏秉琦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启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

”然而随着全球化浪潮,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的渗透,强烈的冲击着这个古老的民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切合时代精神的民族优秀价值观缺失和主流文化引导的乏力使人们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包容达到了无原则的地步,只要满足人们的需要,不管是低俗的还是高尚的文化都有其生存的土壤,文化正在成为一种大众产品被人们疯狂的消费着,当人们在享受文化这种繁荣的时候,我们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精神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被贬低,甚至在大多数国人的眼中都认为,以孔子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事实证明,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和背叛意味着文化发展的断裂,意味着文化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同时也预示着两者的对话。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仍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正如杜维明先生曾说过的:“儒家传统是人类精神文明之一,像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一样,也许能为解决当前人类的困境提供一些精神资源。

”孔子的“中庸”思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便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在文化发展中的指导意义儒学是一个开放而发展的理论体系。

它以“仁”为道之本原,提倡以“如天之无不持载,无不覆畴”的弘大气象来涵容不同事物的和谐共存,故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悻”,并强调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来促进万物的生生不已和互相之间的协调发展。

然而所以维持和促进万物协调发展的方法和准则乃在于中庸之道。

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长期实践中产生了“中”的观念,并以之作为行动上的准则加以运用。

据《论语》所载,尧、舜、禹等上古帝王都把“允执其中”作为传位的授命辞,这是从治国方法上提出了中道;后来的商汤以及周代的文、武、周公都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中”的道统。

不管这一道统的授受渊源是否可靠,但我国在很古时代就已非常重视中道则是不容置疑的。

到了春秋时代,中道的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并发展了前人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从哲学的高度创建了“中庸”这一思想理论体系。

在孔子那里,“中庸”既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人生修养上的行为准则。

于是,中庸之道就成为一种指导思想的理论而贯串渗透于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一切领域,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思想意识中了。

然而什么叫做“中庸”呢?关于“中”,历代学者有过很多解释。

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

朱嘉曰:“中者,无过不及之名。

”陆九洲曰:“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

”王守仁曰:“中只是天理。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中者,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宣之辞也。

”可见“中”的涵义,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

从方法上说,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从行为上说,是合宣、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从道德上说,是中正、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的正道。

所以,“中”可谓是一种基本方法或基本原则。

而作为哲学范畴,主要是指人的主观认识和行为与事物的客观实际适相符合,从而达到一定的预期目标,故含有合乎客观规律的“真理”之意。

关于“庸”,历来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作为常理或定理解。

何晏《论语集解》云:“庸,常也。

”程颐云:“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

朱嘉云:“庸,平常也。

”可见“庸”的涵义,就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

系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

因而从哲学意义上讲,实含有“普遍适用”之意。

基于“庸”的这种解释,则“中”与“庸”的结合,旨在阐明“中”这一基本原则并非高不可攀、深不可测,而是人人不可缺少,人人必须遵守,人人可以做到,适用于一切事物而适得事理之宜的普遍真理。

《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正说明“中庸”乃是普遍适用的真理。

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庸”属于道的基本准则。

其二是作为运用解。

许慎《说文》云:“庸,用也。

”郑玄《三礼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用也。

”据此,“庸”就是关于道的具体运用问题,系与作为道的基本原则之“中”相对而言。

“中”是道之体,“庸”是道之用。

具体地说,也就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体”是相对静止的,固定不变的:而在具体运用“中”这一道体时,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适当的灵活性,这就是“庸”的功用。

程子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过是说“庸”虽然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仍不能违背“中”的原则而已。

假若“庸”也是一成不可变,则“中”就成了死板的“执一”:如果“庸”之交易可以不受“中”的制约,则“中”就变成“偏”,不成其为“中”了。

只有“中”与“庸”的辩证统一,才能准确把握道的基本精神。

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庸”乃是实行道的方法论。

其它,这两种解释既各有所指,又具相济相成的。

若把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形解,“中后”的字整内涵,就是指对于“中”这一普遍真理的具体运用的方法。

“中庸”究竟是否真理?这当然不能光看其字面的自我标榜,而是应该深入考察其所涵蕴的实际意义。

对此,就得从探讨中道的基本内容入手。

关于中道,孔子从正反两方面作了界定:既从正面提出“执两用中”,又从反面提出“过犹不及”。

正反两个命题合在一起,就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执两用中”系由“执中”发展而来。

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故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

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

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

由于用适中的方法办事能符合实际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确之意:又因为用“执中”的方法处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

当把“执中”的方法从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时,就叫做“中道”。

尧、舜、禹都把“允执其中”作为世代相传的治国方法,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坚持中道来治理国家。

孔子在全面继承中道的基础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国方法概括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样把“执两”与“用中”对立统一起来,既丰富了中道的内容,也提升了它的理论高度。

正因为只有作到“执两”,才能准确地“用中”,于是孔子又从“中”的对立面提出了“过犹不及”的命题。

“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

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

这是“过犹不及”的本义。

孔子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说必须把握住“过”与“不及”两种倾向使之不走向极端,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

这就是“执两用中”的本义。

“执两用中”与“过犹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坚持“中”,戒其“过”,勉其“不及”。

这乃是中庸之道所据以立论的最基本的法则。

然而,当实施坚持“中”、矫正“过”与“不及”这条基本法则时,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从实际情况中去找出并确定其“中”。

因而,中庸之道体现在认识论上,就是“叩其两端”以取“中”的理论。

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可见孔子在未调查情况之前,脑子也是空的。

直到“叩其两端”进行全面调查之后,才掌握了情况的实质。

显然,孔子调查方法之精髓在于“叩其两端”。

所谓“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说对事物的正反两方面都进行调查研究而掌握其事物的本质,于以得出正确的判断,亦即找出并确定其“中”。

何者为“中”既己确定,然后坚持“中”、矫正“过”与“不及”这一法则作为方法论或行为准则实施时才有所依据。

不过,在贯彻到具体领域中时,又有各种不同的情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在调节同一事物的两极之间的关系时,中庸之道体现为要求达到既中且正的“中正”标准。

“中正”的原则充分反映在《周易》之中。

《周易》将每一个事物的整体视为一个太极,包括保持相反相成关系的阴阳两个方面。

阳性刚健,阴性柔顺。

阴阳互相作用以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谓之刚柔相济。

在这条规律中,当以刚柔兼胜并能保持相对平衡者为最优,谓之“中正”。

其次则在阴阳之间也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偏胜:偏于阳胜而仍不违乎中道者谓之“刚中”;偏于阴胜而仍不违乎中道者谓之“柔中”。

但决不可阳中无阴或阴中无阳,乃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亦不可不阴不阳,因为阴阳若丧失了个性,也就缺乏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了。

这一理论在易象中是以交位来表示的:凡阳文居阳位,阴天居阴位,就是当位,谓之“得正”;凡阳交居阴位,阴灾居阳位,就是不当位,谓之“失正”。

凡阳文居二或五之中位,象征“刚中”之德;阴灾居二或五之中位,象征“柔中”之德。

若阴受处二位,阳交处五位,则是既“中”且“正”,称为“中正”,在易交中尤具美善的象征。

然而以“中”交与“正”交相比较,“中”德又优于“正”。

程子曰:“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

”故六支当位者未必皆吉,而居“中”位的二、五两交,则吉者独多。

再则,易象对于某一事物之发展历程,也特别重视勉其“不及”而戒其“过”,使之合乎中道。

试举乾之六支为例:初艾“潜龙”,象征事物发端,位卑力微,处于“不及”之境,故须养精蓄锐,以求进取:成以“勿用”者,盖为时机未到,必须待时而动也。

二交“见龙在田”,象征阳刚渐增,头角初露,一虽距最后成功尚远,但居中不偏而得“刚中”之象,故有“大人”之誉。

三文虽有所进展,但从下卦而言,已为过中之位,面临危惧之境,故既在“终日乾乾”以图振作,又须时时警惕以免咎害。

回交“或跃”,虽已进入上卦,但未达最后成功,仍处“不及”之位。

故应审时度势,待机奋进。

五交“飞龙在天”,居上卦之“中”,且又当位,得“中正”之象,象征事物圆满成功的最佳状态,主于处盛戒盈,以免陷入“过”的危境。

上艾“亢龙”,象征事物既已过“中”,必将导致无穷悔恨。

乾卦如此,其余六十三卦亦莫不皆然。

可见全部《周易》,始终遵循着坚持“中”与戒“过”勉“不及”的基本法则。

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都把“中正”当作折中主义加以批判,这完全是一种曲解。

诚然,从表面形式上看,过”与“不及”乃是互为相反的两种倾向,而“中”必然处于这两者之间。

但是,若从价值实质而论,“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而“过”与“不及”则都是背离客观规律的错误倾向,因而两者又同为“中”的对立面。

在正确与谬误的对立关系中,“中”代表正确,而“过”与“不及”同为谬误。

可是,在那越左越革命的年月里,竟把那种极左的错误路线当作正确路线加以奉行,并把“左”与右两种错误路线之间的关系视为正确与错误两条路线加以对立,而把真正的正确路线反而当作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折中主义加以批判。

反映在理论上,则把“执两用中”曲解为正与邪、是与非、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诸项对立关系之间的对半折中而取其中性。

其实,孔子说得很清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如果认定他是在提倡“善”与“恶”之间的折中而取其中性,岂非荒谬绝伦之至!第二,在调整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和而不同”与“因中致和”的“中和”法则。

“和”的本义系指音乐上的众音协调而言,后来才引申为一切不同事物之间互相作用而臻乎协调统一的哲学范畴。

春秋初期的史伯以“和”与“同”对举而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国语·郑语》)。

因为同一事物相结合,虽然数量增加,但所得仍为原物,并无新事物产生。

只有不同事物的互相结合才能产生新事物。

后来孔子把这一理论提炼为“和而不同”的著名命题。

春秋末期的晏子又提出了“因中致和”的理论。

他以烹调设喻:“和,如羹焉,水火酶酸盐梅,以烹鱼肉,婵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