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
脑梗塞患者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研究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血液 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并做好记录 ,以便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结果与分析
脑梗塞患者常出现意识状态改变,如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但这些症状并不 一定与脑梗塞直接相关,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生命体征监测发现,脑梗塞患者常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急促等情况, 这些症状可能与脑部缺血缺氧有关。
护理流程
包括入院评估、护理计划制定、护理实施、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入院评估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为后续护理 提供依据;护理计划制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护理实施要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同时注重 与患者的沟通;效果评估要及时了解护理效果,为优化方案提供参考。
护理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护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果评估
0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02
03
参考文献1
作者,年份,文章标题, 期刊名称。
参考文献2
作者,年份,书籍名称, 出版社。
参考文献3
作者,年份,报告标题, 报告发布机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护理体会总结
总结
通过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合理的护理方法、规 范的护理流程以及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都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因素。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研究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同时,我们也希望与同行们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脑梗塞患者护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神经功能缺损
观察患者是否有偏瘫、失语、视觉 障碍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脑梗死患者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方法:本组脑梗死患者77例,依据病情分型并进行分类化管理,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治疗措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并加强各项护理工作。
结果:本组77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与细心护理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极为重要,认真贯彻各项护理工作、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积极措施能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为取得满意疗效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病情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大脑血液循环障碍,大脑缺血乏氧,进而引发脑组织不可逆的损害,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有所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有文献报道脑梗死致残率高达80%,大大加重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
而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细致周到的护理极为重要,是治疗过程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障。
近年收治脑梗死患者77例,经过认真细致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症状好转出院。
在整个护理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77例,男45例,女32例,男女之比1.41:1;年龄64,83岁,平均73.2岁;病程1,17年,平均9.3年;住院时间21,72天,平均32.1天;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偏瘫及失语等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经过头ct检查最终确证为脑梗死,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护理方法严密观察病情:主要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意识状态能够直接反应脑梗死严重程度,与梗死部位、面积及脑组织水肿程度息息相关,一旦发现患者意识状态有恶化趋势,应立即报告医生作出相应处理。
瞳孔的变化也能提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均提示病情恶化,针尖样瞳孔提示脑干梗死,若双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则提示脑疝可能。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本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评分。
结果:干预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减少残疾的发生,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致残率较高,主要包括运动功能障碍、颅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失认症和失用症、智力和精神障碍[1],一旦发病,将会给社会、家庭和经济上带来沉重的压力。
本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对其中的75例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63例,年龄范围52-88岁,平均(70.3±4.7)岁,均经CT证实为脑梗塞。
所有患者均在我科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使用脱水剂、营养神经的药物等对症支持治疗。
1.2 方法1.2.1 分组方法将1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75例。
两组年龄、性别、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I)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干预方法1.2.2.1 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内容如下。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2)口腔护理。
(3)饮食护理。
1.2.2.2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起病急,生活大多不能自理,患者常带有明显的无能和无助感。
通过对患者予以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包括倾听患者主诉、对患者接纳和鼓励,对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完整版
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研究论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邓斯华【摘要】脑梗塞(脑梗、)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或脑软化。
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通过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心理、安全、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护理;康复;预防并发症;饮食;出院指导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40岁,其中60岁以上约占80%。
入院时意识障碍6例,一般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入院后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24小时后),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二、护理与康复2.1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
本组病例中有3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2例,1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
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大部分(5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绝大部分有焦虑和抑郁心境状况的改变,并且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
也有研究认为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可能存在着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他们相互影响。
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大都留下偏瘫失语、记忆力障碍、肌力下降等,因生活不能自理,其心理活动有很大变化,如情绪易激动、悲观失望、消极接受或者拒绝接受治疗和护理等。
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
课题研究论文: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观察
65063 临床医学论文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护理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及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患者对疾病知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满意度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
本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脑梗死急性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2]。
本研究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50例,将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8-76岁,平均(57.8±8.2)岁;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47-77岁,平均(56.9±7.9)岁。
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成立专业的临床护理小组,护理小组由主任医师、主管医师、护士长、护士组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护理方案,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护理内容有:⒈入院第1天:(1)详细介绍医院及病房环境、制度,将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介绍给患者,拉近护患关系;(2)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既往病史、过敏史、肢体活动情况等进行详细评估;(3)告知患者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嘱咐患者家属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4)给予患者心电监护;(5)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6)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嘱咐患者多食低脂肪、易消化食物;(7)给予心理指导,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护理论文
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 r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092-02【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要领。
方法对22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
结果 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结论急性脑梗塞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康复护理,有助于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期;护理急性脑梗塞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
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现总结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2例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41~82岁,平均62.5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7例,冠心病史13例,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
1.2临床表现:偏瘫12例,偏瘫并失语6例,意识障碍5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2结果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d,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3护理体会3.1 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
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厌情绪,表现为暴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冷漠无情。
护理人员要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
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
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
急性脑梗塞患者观察与护理论文
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观察护理要点。
方法:对52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设定观察要点和护理原则,严格具体落实实施,并对病人转归结果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治疗护理两周,本组患者中有37例完全康复出院,14例仍有不同程度的功能缺失症状,1例死亡。
结论:患者的精神意识、生命体征及功能缺失情况是判断病情是否危重的基本要素:脑血管病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对于有功能缺失的脑梗塞患者,康复训练应尽可能早期进行。
有效治疗并适当的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梗塞;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171-01脑梗塞发病率高,致残率亦高。
发病初期,部分病人呈进展型。
也有个别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甚至猝死。
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有效治疗并适当的护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就急性脑梗塞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患者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51—83岁。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梗塞诊断标准。
[1]并经ct或mri证实。
入院时无意思障碍者46例,轻度意思障碍者4例,昏迷者2例。
1.2治疗常规抗凝,改善脑供血,控制血压,酌情吸氧、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改善神经细胞代谢。
1.3观察要点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功能缺失情况。
特别注意肢体运动功能、吞咽功能、排泄功能、平衡功能及视觉、听觉、味觉的改变。
注意倾听和了解患者自感不适的各种症状,如头晕、心慌、恶心、肢体麻木、酸沉无力等。
昏迷及不能自主翻身的病人要注意各种留置管的通畅并预防褥疮的发生。
1.4护理原则严格执行医嘱,准时完成各种治疗,加强病房巡视,详细了解患者思想动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记录,强化与主管医生的汇报交流,及时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及早期康复训练程序。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96751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左右,现在由于神经影像的发展,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通过脑血管的介入性再通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并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现将我科5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静脉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
颈内动脉(ICA)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0例,椎基底动脉(VA-BA)系统闭塞5例,造影阳性(N)10例。
溶栓药物系用尿激酶25万单位/支。
50例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术前行NZHSS神经功能评分、血常规、凝机能、血糖、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与确诊。
首先,经A插管完成脑血管造影(CDSA),及结合临床表现行血管定位。
根据阻塞血管程度来应用尿激酶剂量。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检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24小时长队复查头颅CT。
术后给予扩容、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
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快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在做术前准备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摆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备齐术中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手术术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四肢肌力及感觉等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例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96745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引言急性脑梗塞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急性脑梗塞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
本研究回顾总结300例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进行急救经验总结,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由急诊科外出接诊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00例,均由MR或者CT确诊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患者的年龄在30―92岁之间,平均年龄71.23岁,其中男性患205例,女性患者85例;神志清楚的患者216例,嗜睡的患者60例,昏迷患者72例,肢体发生偏瘫的患者228例。
1.2急救方案在实施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院前急救过程中,在急救现场建立静脉通道的患者290例,实时心电监护的患者290例,气管插管患者33例,给予鼻导管吸氧的患者250例,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患者25例,吸痰患者42例。
1.3结果经过院前急救护理,所有患者在转运途中的死亡率为零。
经过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有30例转入ICU,有260例病情稳定转入专科病房治疗。
2护理体会2.1现场紧急护理指导在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医生和护士在3―5分钟以内出诊。
在出诊途中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充分估计,对可预见性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病人通过车载电话指导家属进行自救,应该尽量少搬动病人;如果意识障碍并伴呕吐者应该将头部偏向一侧清理呕吐物;如有抽搐现象,要用汤匙缠上软布放在两齿中间防止咬伤。
2.2准备转诊前若病人犯病时在家里,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先紧急处理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的症状,同时询问家属病史情况,并对患者的体格进行检查,密切注意患者的血压、呼吸、瞳孔变化、脉搏和意识清醒程度、肢体活动障碍的程度,判断病情严重度;如果病人现在在医院,到达患者床边后进行现场再次评估,问清病因,做好检查,查询相关实验室记录,同当地的医务人员做好交接,明确病况。
护理论文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护理论文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本文将分析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现况1.心理应对方式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心理应对方式的现况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存在。
脑梗死的突然发生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对未来康复的恐惧和焦虑。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信心等问题。
2.生活方式的调整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运动等方面。
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患者对于这些调整的效果不明显,往往在康复期出现一些不良后果,例如体重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等。
3.家庭支持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需要得到家庭的全面支持和照顾。
然而,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患者在急性期的家庭支持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对患者的康复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因素分析1.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情况。
如果医疗服务偏差、不及时或者不符合规范,可能会导致患者对康复的不良应对方式。
因此,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准确诊断和治疗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社会支持体系社会支持是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必要条件。
社会支持包括对患者的关怀、安抚和鼓励等,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帮助其积极应对疾病。
然而,目前社会支持体系仍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
3.患者个人因素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个人因素对于其应对方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会对其应对方式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帮助其更好地应对脑梗死。
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对方式的改进1.心理支持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加其康复信心。
2.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传授正确的生活方式和康复知识,提高患者对于康复措施的认识和遵守度,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急性期脑梗死。
急诊科急性脑梗塞病人临床护理探讨
急诊科急性脑梗塞病人临床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且分析急诊科对急性脑梗塞病人的临床护理效果和护理措施。
方法:抽取我院近1年来急诊科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病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病人均55例,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给予临床干预。
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康复疗效、并发症出现几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就临床康复疗效来讲,观察组病人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表示p值小于0.05;就并发症出现几率来讲,观察组病人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表示p值小于0.05;就护理满意度来讲,观察组病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表示p值小于0.05。
结论:通过对医院急诊科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临床护理,可以帮助病人尽快康复,防止出现并发症,值得在我国临床上普遍应用以及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诊科;急性脑梗塞;病人就脑梗塞来讲,又叫做缺血性脑卒中,其引发的主要原因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软化以及坏死,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疾病之一。
通常,急性脑梗塞具有很多特点,比如:起病迅速、容易出现并发症等等,所以经过治疗后,对于脑梗塞病人必须要合理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免出现更多的并发症。
本次研究抽取我院近1年来急诊科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研究,对其中55例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效果不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近1年来急诊科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研究,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病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病人有55例,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有28例、27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56岁、88岁,平均年龄是(72.78±4.68)岁。
观察组病人有55例,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分别有35例、20例;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60岁、89岁,平均年龄是(74.36±6.02)岁。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探讨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护理组中,(35.42%)基本痊愈,19例(39.58%)显著进步,8例(16.67%)进步,4例(8.33%)无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中,7例(14.58%)基本痊愈,20例(41.67%) 显著进步,13例(27.08%)进步,9例(18.75%)无效,总有效率为81.25%。
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残疾率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护理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临床致残率、致死率较高[1]。
临床实践证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为56.4岁。
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MRI检查确诊。
其中,12例(12.5%)为重度损伤,62例(64.58%)为中度损伤,22例(22.92%)为度损伤。
将96例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脑梗死患者护理论文
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讨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结果:本组50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病症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并且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对其的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积极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370-01急性脑梗死主要是指脑部的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大脑局部的缺血、缺氧,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软化或者坏死。
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常见并发症,具有病情发展快以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并且容易造成患者致残[1]。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上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目前如何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较好的护理已经成为众多医学者甚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好的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应生活质量,并且降低其后遗症的并发症率,我院对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积极的临床治疗,并对其展开了精心的护理,取得了不错的疗效,现将护理方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院自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共收到5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0,女性20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年龄为61岁;本组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均经过mri或者ct扫描,均符合临床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因此全部鉴定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多发性脑梗死12例,小脑梗死18例,腔隙性梗死10例,脑干梗死10例,病程为5-60h;经检查本组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心功能不全,无出血性疾病,无手术史。
1.2 治疗方法及效果:根据患者病情的种类以及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包括营养神经、脱水、抗凝、血管扩张等,除此之外,还有控制患者的血压,降低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并且严格预防和控制相应的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摘要】脑梗塞急性期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对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平衡,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和功能,还可以减轻患者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应该得到重视和认真对待。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期、患者、护理、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功能评估、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重要性1. 引言1.1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概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脑梗塞急性期护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脑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原则包括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平衡管理、神经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等。
通过综合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并提高其康复质量。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是护理的基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营养支持和水电解质平衡管理是保证患者身体状态稳定的重要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神经功能评估和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神经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护理过程中应该重视患者的自我意愿和康复潜力。
预防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内容,包括预防脑水肿、感染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在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配合医生进行综合治疗,关注患者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原则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原则是确保患者在急性期得到及时、全面的护理,以减少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论文个案护理总结范文
本文以某医院神经内科一位急性脑梗塞患者为例,通过个案护理的实践,总结出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措施的经验与体会。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观察、治疗配合、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详细描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病例介绍患者,男,60岁,主诉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2小时。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时查体:神志清楚,血压160/100mmHg,左侧肢体肌力2级,语言不清。
诊断为急性脑梗塞。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及时评估病情变化。
2.治疗配合(1)协助医生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压等。
(2)根据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锻炼、言语训练等。
3.心理护理(1)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
(2)指导患者进行心理调适,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2)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日常护理,如饮食、用药、康复训练等。
四、护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左侧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言语功能基本恢复。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
1.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至关重要。
本病例中,护理人员通过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了患者病情变化,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治疗依据。
2.在治疗配合方面,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心理护理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病例中,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意识的重要手段。
本病例中,护理人员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了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了自我护理能力。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个案护理实践,总结了在神经内科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一些有效措施。
关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
关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价值。
方法以我院于2021年2月~2022年3月共收纳急性脑梗塞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将78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是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了临床护理。
对比两组各项指标。
结果观察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满意度、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均较对照组患者更优(P<0.05);观察组入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对照组相比差别较小(P>0.05)。
结论给予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临床护理我国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就是脑梗塞,这种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急性脑缺血和缺氧。
这种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痉挛和休克等症状。
本文选择我院患者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给予其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21年2月~2022年3月共收纳急性脑梗塞患者78例。
我们将78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1.4±12.5)。
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2±12.3)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轻度和梗死部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是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了临床护理,具体方法如下面几个方面:(1)心理护理。
众所周知心里方面的变化不管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如果能保持积极地心里和正确的心里状态有利于身体的康复,脑梗塞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患者具有巨大的心里压力,是患者在治疗时没有足够的信息,促发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从而加剧病情的恶化,因此,加强对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干预是临床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有利于治疗,也有利于减少复发的可能性。
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毕业论文
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毕业论文浅谈脑梗塞病人的护理毕业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总结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42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护理措施。
结果:14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患者出现功能不全。
根据笔者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发现,患者的满意度为100%。
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护理措施;分析1672-3783(2012)06-0471-01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当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为脑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血管内膜损伤而造成动脉管腔变狭窄,形成局部血栓,导致动脉狭窄加重,严重者完全闭塞,进而使脑组织缺氧、缺血以及坏死等,引起患者神经功能出现障碍。
该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的话,常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治疗的同时,通过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现将142例脑梗塞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142例,其中男98例,女44例;年龄32~77岁,平均(45.18±8.09)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12±0.54)年;142例患者经过头颅CT确诊,符合脑梗塞的临床症状;程度:轻度67例,中度46例,重度29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49例,脑隙性54例,小脑3例,内囊区27例,呈多发性9例。
排除心、肝、肾等脏器官严重病变的患者。
1.2 护理方法1.2.1 心理护理:详细了解脑梗塞患者的心理状况,对于患者的预后及其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统计资料来看,脑梗塞患者当中大约有6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患者的心理障碍主要以抑郁以及焦虑、烦躁不安为主。
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积极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仔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解决,以促进患者的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急性脑梗塞病患临床护理
邓斯华
【摘要】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
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通过对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在心理、安全、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饮食及出院指导等方面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脑梗塞;急性病;护理;康复;预防并发症;饮食;出院指导
一、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40岁,其中60岁以上约占80%。
入院时意识障碍6例,一般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入院后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24小时后),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标准。
二、护理与康复
2.1 心理护理急性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
本组病例中有3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2例,1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
住院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大部分(5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绝大部分有焦虑和抑郁心境状况的改变,并且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
也有研究认为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可能存在着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他们相互影响。
患者虽脱离生命危险,但大都留下偏瘫失语、记忆力障碍、肌力下降等,因生活不能自理,其心理活动有很大变化,如情绪易激动、悲观失望、消极接受或者拒绝接受治疗和护理等。
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对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可让其将需求用文字书写进行交流;对梗塞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允许其亲属陪护。
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2.2 安全护理对于急性梗塞引起意识障碍或偏瘫者应注意安全,防止坠床或跌倒,对躁动不安者要采取防护措施:如专人陪护,床旁设护栏,双手约束,防止病人拔除各种管道,翻身和下床时有人协助和扶持等。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急性脑梗塞患者病情多数危重,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变化,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或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考虑有脑疝发生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一旦出现脑疝应立即给予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输入,要求在30min内输完。
因大量甘露醇会造成肾功能损害、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功能不全,应进行24h连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若平时神志清醒者突然言语不清、嗜睡且反应迟钝时,应考虑出现新的梗塞或脑出血并发症,必须加强监护,经常巡视病房,并做好应急措施。
2.4 预防并发症护理
2.4.1 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脑梗塞大多数发生在老年人,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大多有呼吸道功能减弱,尤其是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
本组病例就有3例发生肺部感染。
一旦发生感染后,肺部痰液就增多、发热,加长患者恢复时间。
应定时给予患者翻身拍背、雾化、吸痰。
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为防止套管堵塞,应及时吸痰,并保持气道湿化,对昏迷患者及吞咽困难患者,应留置胃管,避免经口进食,以防止呛咳引起吸入性肺炎。
2.4.2 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250ml进行膀胱冲洗,每日1次。
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必要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
2.4.3 预防便秘发生急性脑梗塞患者由于需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
在以往的病例中,入院1周后,大部分患者就出现便秘。
因此要及早预防,首先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训练在床上排便,要为患者营造一个排便的环境,注意用屏风遮挡,并教会患者如何用力。
平时还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
饮食方面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对于极少数便秘者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
2.4.4 预防褥疮发生据报道,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h 内即可发生褥疮。
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每1~2h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
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
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
2.5 康复应尽早进行
急性脑梗塞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值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康复量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进行。
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生肢体偏瘫的人数较多,本组病例中就有 10例发生偏瘫,失语或语言不清3例。
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乃至家庭的社会生活状况。
因而肢体运动和语言功能的恢复就成为康复的重点,康复的目标是最终使患者恢复行走和语言清晰,把残疾减轻到最低限度。
如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因此,康复应及早进行,越早肢体功能恢复越好。
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
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
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
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公务
2.6 做好饮食及出院指导清醒者第一次进食前常规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或昏迷的病人予留置胃管,进食时可稍抬高床头。
注意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
力劝患者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
建立合理饮食结构,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取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食物,进行低盐、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多食蔬菜、水果、植物油等,避免暴饮暴食。
适当体力劳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情绪。
另外要按时用药,继续坚持功能锻炼。
患者出院后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指导和随访,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宋景贵,陆兵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85-88.
[2]王会梅,吴小琴,张研.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J].山东医药,2000,40(23):45.
[3]郑英华,冯鹏雄,郑纯.脑卒中失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3):538-539.
[4]李清美,谭兰,韩仲岩.脑血管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5.
[5]赵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6]李顺勇,王金书,曹桂凤.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40.
[7]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塞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25.
[8]任萍,张振美,侯亚丽.人文关怀在出血性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421-1422.
[9]王平侠.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实践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