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_系统功能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
《太阳报》: Robber’s son, five, killed in his bed. (抢劫犯之子, 5岁,在床上被杀。)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国外批评话语分析领域 目前已形成了Fowler、VanDijk、Fairclough、 Martin、Wodak、PaulChilton、RonScollon、 SiegfriedJager、EricJohn-son、Wetherell等人 为代表的各大学派及其分析模式。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 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Halliday将语言所能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 的功能抽象概括为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 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
Wodak代表维也纳学派,她从历史角度出发,把 话语放在历史语境(社会与政治)中,用话语—— 历史模式展开分析;
PaulChilton认知话语分析法基于认知科学、发 展心理学。除此之外,还有RonScollon的媒介话 语 分 析 学 说, Eric Johnso n 的 批 评 隐 喻 分 析 法,Wet herell 拉夫堡学派的话语心理学。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
1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 2 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 3 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4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以下简称CDA) 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
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_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
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料库语言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已经在多个语言学分支中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
特别是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语料库语言学的应用不仅丰富了研究手段,也为揭示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探讨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分析其在该领域的具体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首先将对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此基础上,将详细介绍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包括语料库的选择与构建、数据分析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的解读等方面。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将展示语料库语言学如何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偏见,从而增强批评话语分析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本文还将探讨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局限性和挑战,如语料库的代表性、数据分析的客观性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力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本文旨在为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促进语料库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之间的跨学科交流,推动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基于大量真实语言数据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在于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语言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以揭示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规律。
语料库语言学强调语料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研究者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语料,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些语料可以来自于各种媒体、领域和语境,如新闻报道、政治演讲、社交媒体等,以全面反映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
语料库语言学注重量化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西方语言学史-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理论基础:哲学基础●二、历史发展:四个发展阶段●三、新发展:八个方面的发展●四、发展前景:几个领域的发展●五、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一、基本哲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包括语言学史观和语言学观。
●(一)语言学史观●西方语言学所形成的两大对立的观点,都有其固定的根源。
●1、以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为代表的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以哲学和逻辑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
(二)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学观1.符号的观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是指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
●(2)社会文化结构和制度本身要用符号解释,而语言是用来代表符号的载体,且其本身亦是一种符号。
是众多符号系统的一种,也是最特殊的符号系统,可以体现任何其他的符号系统,如交通信号,动物语言等。
2. 普遍性和变异性强调变异性。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都强调语言的共性和核心(共核common core)langue,competence。
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系统来自于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系统的现实化,所以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它强调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系统性。
●韩礼德把语言变异分为“方言”和“语域”,立足于语言的变异性3. 语言行为语言被看作一个行为系统,是社会文化行为的一种。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行为系统组成的,而语言是这个系统的一种;同言语行为理论。
●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系统(“能做什么”)●行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做了什么”)●由此可见,语言行为是行为潜势(potential)在一定社会集团中通过语言符号得以体现。
4. 功能理论三个类型,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的功能来影响、控制、选择的。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1)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过程(process)和事件(event)的反映。
基于语料库的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性别问题为例
ISSN 1 009—5039
Overseas English海外英语
http://www.overseaen.net
Tei:+86—55 1-656908 1 1
656908 1 2
基于语料库的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性别问题为例
周榆琪
f重庆大学,重庆401331)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1理论框架 在批评话语分析中,人们深刻认识到语言与社会之间具有
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 础的批评语言学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学术领域的另一大学派”1。
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语言的使用是人们在社会
语境作用下进行语言系统内选择的结果。而批评话语分析同 样持此观念,认同语篇是说话者在对语言形式进行选择的同时 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产物”】。因此,系统功能语法是批评话语 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来源。语篇中语言形式和内容构 成不是随意的,其背后隐含了更深的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通 过分析话语特征所显示出来的功能有助于解读话语暗含的深 刻意义[61。 批评话语分析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的语言分
Women
said he
3 4
析…1。因此,本研究在文本层面,从词汇选择、情态系统和主述
收稿日期:2017—02—25修回日期:2017—03—18
作者简介:周榆琪(1992一),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社会语言学。
本栏日责任编辑:谢矮矮
2017年5月
Overseas Eng/ish瑶外鼻谱
5 6
7
68 60 53 53 52 44
奥巴马就职演说批评话语分析
奥巴马就职演说批评话语分析本文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利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及物性、转换、分类和情态系统的分析,揭示出奥巴马如何使用多种语言策略,表达其观点和意志,如何操控大众的意识形态,帮助其实现政治目的。
标签:批评话语分析;及物性;转换;分类;情态引言批评话语分析或批评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在英国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的方法。
它从语言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公众语篇”(public discourse)进行分析,研究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语篇中含而不露的意识形态意义,尤其是那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偏见、歧视和对事实的歪曲,并解释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在权力斗争中的作用。
”(辛斌,2002)一、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判性社会理论”。
该学派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以Herbert Marcuse,Faucoult等人为代表。
他们反对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支配和控制着人们的心理,阻碍人的自我解放。
电视、报刊杂志、官方文件等大众媒体正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控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作为这些大众媒体中介的语言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对大众媒体中的语言进行分析来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换言之,研究语篇中的语言是解读新闻、报刊、官方文件中意识形态作用的有用工具。
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主要是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批评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
2017.02批评话语分析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就有相关的理论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致力于研究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通过语言分析来予以论证和批判,另外批评话语还对评判语言学的方法论有一定影响力。
批评话语研究不是一项单纯的语言艺术形式,它包含了许多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如社会学、语言学、认知科学理论等,涉及多个行业。
批评话语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点和理论基础,其研究基础和宏观认知角度都与传统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密不可分。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主流语言学不同,在一定层面可以被划分为功能主义学派,该学派对语言研究较为重视,能够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相应的研究理论。
本文主要以批评话语分析为主,由系统功能语言学对其影响来深入分析其具体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应用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两者在使用过程中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对社会语言的发展有引导和批评作用,能够作为社会符号存在。
两者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批评话语分析的前提,能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批评话语分析更具有根基;与此同时,批评话语分析能够拓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实践空间和范围,为其提供广泛的实践经验。
对批评话语分析而言,其主要的研究理论基础为现代语言学,是从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中提炼出来的。
著名语言学者韩里德曾经这样描述语言学,语言学是语言环境的诞生物和附属品,语言学是从各种语言环境中演变而来的,它不是一套相应的规则体系,而是语言环境的产物。
语言学是有取向的一种话语结构,是语法结构的归属。
通过分析和理解语言的形成结构,能够对语言学进行分析研究,这也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某些方面是与语言学相同的,他们都对语言学的构成和理论基础表示认可,在某些分析上也是一致的,因此两者具有共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也能够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研究方法。
系统功能学能够在三个方面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理论性的帮助。
第一,前文提到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具有社会符号的特征,能够表达出社会的意向。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回顾与前景展望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翻译研究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 视角是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揭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 这种视角强调对文本的解读不仅限于语言层面,而是要深入到话语实践和社会结 构中,探究语言如何被用来形塑和维持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例如,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分析新闻报道如何通过词汇选 择和句法结构来塑造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我们也可以研究政治演讲如何运用 语言手段来操控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理解。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如何 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
内容摘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径下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语言的使用总 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进行的。因此,批评话语分析需要将这些语 境因素纳入考虑,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引言
我们将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进行概述,阐述其基本理念、发展历程和理论体系。 其次,我们将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生态话语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我们将对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关联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它强调语言的社会属 性。该学科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 Halliday)。韩礼 德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代表着人们的互动和交流。
系统功能语言学回顾
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还语言的层次结构和语法规则,强调语言的表层形式 和底层意义的统一。这种观点为我们理解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有力的支 持。
批评话语分析回顾
批评话语分析回顾
批评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语言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该领域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旨在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 现象。
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石——试论批评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法的关系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6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石——试论批评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法的关系许 伊【摘 要】批评话语分析(CDA)是近二十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侧重于话语及话语生成的社会政治问题,研究话语与社会及意识形态的关系。
Halliday首创的系统功能语法(SFG)将语言解释为一种社会符号,强调语言的社会文化属性,视之为一套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表达特定意义的符号系统,其独特的社会功能视角对批评话语分析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成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重要语言学基石。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法 意识形态一、前言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或CDA)是一门考察话语实践、权势关系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跨学科研究,其出发点是对语言和话语本质的重新审视,认为语言并非中立地、客观地再现真实的手段,而是联结我们与外在世界的符号媒介,左右并构筑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话语则作为社会活动的具体形式生成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具有复制某种权势关系、特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并使之合理化的功能。
CDA的这种注重语言的使用,试图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语言的倾向与Halliday首创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简称SFG)一脉相承,因此SFG很自然地为CDA所接纳,并成为其语言学基石。
SFG中的社会符号思想、语域学说、情景语境思想、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思想、语言系统观等均已被广泛运用到CDA的一些论著中(参见Fowler, 1996; Fairclough, 1992, 1995; Hodge & Kress, 1988)。
虽然某些术语及概念经过了适当的简化和修订,但基本上采用了SFG的整套语言分析模式。
本文旨在证明SFG作为一种语言研究模式对于CDA 的有效性和适切性。
二、继承与发展——批评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法的关系(一)批评话语分析一览批评话语分析是近三十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
“认知—功能”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
[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基于语料库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研究 (23YJCZH244);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多模态视阈下山西古建筑英译研究 (2020YJ050);山西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项目 智慧学习环境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三维教学模式研究 (GH -220136)㊂[作者简介]席蕊(1990 ),女,山西农业大学外语系讲师㊂2023年第3期总第124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2023Total No.124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席蕊(山西农业大学外语系,山西晋中030801)㊀㊀[摘㊀要]批评话语分析的多模态发展态势促使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㊂基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的合作对话基础,构建一个由三个系统(语言符号系统㊁非语言符号系统以及图文互动系统)㊁两种研究路径(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及其次级理论综合交织构成的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并以2021年‘经济学人“涉华封面多模态语篇为分析语料,证实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同频共振揭示语篇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提供系统的方法论指导㊂㊀㊀[关键词]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㊀㊀[中图分类号]H030㊀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23)03-0091-10㊀㊀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解构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㊁权力㊁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1]6㊂语言符号一直被CDA 经典论视为意识形态的唯一载体㊂但是,沃洛西诺夫(Volosinov)强调 意识形态贯穿整个符号学领域或全部表义系统,凡是有符号的地方就有意识形态存在㊂ [2]费尔克劳(Fairclough)在他的CDA 理论中也明确提出: 将话语这一概念扩展到涵盖诸如图像等其他符号系统以及图文结合的语篇是非常合适的㊂ [3]4可见,非语言符号也起着重要的意义建构和表意作用,具有意识形态的意义潜势[4]㊂因此,非语言符号和语言符号一样,日益成为批评分析的对象㊂CDA 的 多模态 转向突破了以单一语言模态为载体的传统文本分析形式,将非语言符号纳入分析框架,催生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Multimodal Critical DiscourseAnalysis,MCDA)㊂自2012年David Machin 和Andrea Mayr 首次提出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的概念以来,我国学者就MCDA 的生成理据㊁理论基础㊁核心概念㊁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等开展了广泛研究(如郜丽娜㊁齐丽[5];田海龙㊁潘艳艳[6];林晶[7];潘艳艳[8];张坤坤[9]等)㊂作为一种工具语言学,MCDA 对各种 符号资源 承载的意识形态的揭示要建立在对多模态符号资源的分析解构基础之上[8]36,完善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指导是MCDA 走向成熟和独立1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的必经之路㊂在此方面,潘艳艳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以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基础的综合分析视角,但没有进一步形成相对系统的具有普适性的分析框架以指导MCDA实践㊂本研究在分析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整合的基础上,借鉴现有研究,构建一个由三个系统㊁两种研究路径及其次级理论综合交织构成的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为MCDA提供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并以7篇2021年‘经济学人“涉华封面多模态语篇为语料,证实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同频共振以揭示语篇背后隐匿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意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验证此分析框架的阐释力,促进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MCDA领域的交叉融合并推动MCDA的多维度和多路径研究㊂一、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两种研究路径㊀㊀CDA发展至今,具有显著的跨学科性,融合了多种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路径㊂目前MCDA 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条支线: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㊂(一)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路径CDA把语言看作是一个多功能系统,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以韩礼德(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SFL)之上㊂在语言模态分析层面,CDA主要采用SFL 从词汇㊁句子㊁语法㊁衔接和语篇结构等层面考察语篇的 分类系统 及物系统 情态系统 转换系统 和 语篇连贯性 等,以解构内嵌其中的 显性 隐形 权力关系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㊂在非语言模态分析层面,主要是以冈瑟㊃克瑞斯(Kress Gunther)和特奥㊃范勒文(Theo van Leeuwen)在SFL基础上建构的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为分析工具㊂视觉语法将SFL关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发展为图像建构的再现意义㊁互动意义与构图意义,旨在发现各种符号模态的普遍规律㊂同CDA一样,视觉语法致力于揭示交际行为中的权力和意识形态[10]㊂田海龙和张向静以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中英媒体对同一事件的多模态报道,指出图像不是简单的意义载体,而是成为媒体表达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手段,成为其建立㊁保持或改变权力关系的语篇实践[11]㊂(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随着CDA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SFL在CDA应用中的不足:SFL仅关注语言的社会功能,忽略了心理认知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中介作用[12]㊂著名语言学家保罗㊃奇尔顿(Paul Chilton)认为,从语篇的角度研究社会和政治活动,就要运用现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成果,研究人运用语篇实施这些活动的内在认知机制,为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联系提供联通媒介[13]㊂CDA和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CL)的结合形成了认知批评研究路径㊂目前,在非语言模态层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径主要开展多模态批评隐喻分析和批评转喻分析㊂Moore指出, 隐喻涉及的是对已有意义的一种召唤性使用 [14]㊂创作者通过意义选择的召唤性使用,试图传递一定的思想㊁观点和态度,以建构社会现实㊂多模态隐喻中源域的选择能够突显某些特征,抑制另一些特征,从而体现使用者的立场和态度,传达意识形态意义㊂同多模态隐喻一样,多模态转喻的 侧重 背景 识解操作能够表达㊁凸显某种态度,是塑造意识形态的有效手段[15]㊂因此,批评隐喻分析和批评转喻分析及其多模态转向已成为CDA的重要研究视角㊂在语言模态分析层面,主要运用彼得㊃卡普(Piotr Cap)提出的趋近化理论(Proximization Theory),该理论由空间趋近化㊁时间趋近化和价值趋近化三维度组成[16]㊂空间趋近化指的是话语空间的外部实体(outside-deictic-center,ODCs)在物理空间上向内部实体(inside-deictic-center,IDCs)入侵的识解过程㊂空间距离不仅可以指具象地理上的距离,也可以指抽象政治或意识形态上的差异㊂时间趋近化是以 现在 为时间轴中心,过去事件或未来威胁向现在逼近的识解过程㊂价值趋近化是IDCs与ODCs之间的内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识解过程,强调抽象的矛盾会引发冲突实践的高度可能性㊂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语言模态还是非语言模292023年第3期席蕊: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态分析层面,CL 和SFL 的理论成果都可为MCDA 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箱(图1)㊂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分析都是基于CL 或SFL 的 析取选择 ,缺乏二者的 合取选择 ,造成了两种研究路径非此即彼的二营孤散㊂此外,有关多模态语篇中语言模态和非语言模态之间如何协同互动表征意识形态意义的研究欠缺㊂这些研究局限导致MCDA 的语篇分析停留在浅层单个理论方法的借鉴套用,缺乏深度整合两种路径的系统方法论指导和分析框架㊂图1㊀ 认知 功能 分析工具箱二㊁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在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中的整合对话基础㊀㊀MCDA 的发展吁求系统的方法论指导和分析框架㊂现有研究已证实了CL 和SFL 分别作为MCDA 分析工具的有效性,但缺乏二者的整合对话㊂事实上,从语言 社会联通㊁多模态分析㊁意识形态解构和认知理据等角度来看,二者具有广阔的合作基础㊂首先,二者都强调语言外在论,将语言与社会现实联通㊂CL 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 现实 认知 语言 三者存在的依次决定的序列关系:认知是现实与语言的中介,现实通过认知这个中介对语言发生作用,语言对认知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反作用[17]㊂因此,考察现实语境中语言的生成和理解,离不开认知过程㊂认知可以解构现实对语言的塑造及语言对现实的再现和反作用㊂SFL 主张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发生的,由此,要在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中考察语言的运用,将语言和社会现实看作密不可分的统一体㊂可见,二者都有助于联通语言结构和社会结构㊂其次,二者都关注语言的意识形态意义㊂SFL 把语言看作是具有 意义潜势 的选择系统,一切为意义所做的选择都以意识形态为动因,语言表达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㊂CL 主要研究话语和句子是如何通过概念映射及其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包括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等㊂此外,SFL 和CL 的理论成果不仅可用于语言模态分析,对非语言模态分析同样具有阐释力㊂最后,CL 和SFL 是理据和表征的关系:CL 为SFL 提供认知理据,SFL 是CL 的语篇实践表征㊂SFL 与CL 深厚的对话基础使二者在MCDA 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㊂因此,从话语㊁批评和多模态三个维度综合考量,构建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是MCDA 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最大程度地提升MCDA 的效能和力度㊂三㊁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㊀㊀在整合CL 和SFL 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个由三个系统(语言符号系统㊁非语言符号系统㊁图文互动系统)㊁两种研究路径(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及其次级理论(趋近化理论㊁多模3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态隐转喻㊁视觉语法㊁系统功能语法等)构成的 认知 功能 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图2)㊂如图所示,该框架首先以SFL 和CL 的理论成果为分析工具 描写 语篇特征:不仅对语言和非语言模态分别进行细致考察,而且分析二者协调互动对意识形态意义的指向㊂对语言符号系统㊁非语言符号系统㊁图文互动系统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交织运用SFL 和CL 的相关理论:例如,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SFL 详细考察语篇的 分类系统 及物系统 情态系统 转换系统 及 主位推进和信息流动模式 等;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CL 考察语篇建构的多模态隐喻㊁多模态转喻和多模态隐转喻㊂或者,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CL 的趋近化理论与语言结构的意象图示,分析语言结构的 空间趋近化 时间趋近化 价值趋近化 及因果㊁主被动关系等;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分析运用视觉语法分析图片的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构图意义 ㊂也可以基于二者的融合基础,同时综合运用两种研究路径㊂例如,在语言符号系统分析方面,系统功能与趋近化理论有广阔的合作张力: 分类系统 的 争议性纵聚合关系语言项 通过成对(组)词的运用以标志IDC 和ODC 两大阵营并构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峙; 及物系统 的 物质过程 动态再现ODC 向IDC 逼近并施加威胁和破坏的负面行为; 及物系统 的 存在过程 和 心理过程 则表达IDC 对ODC 行为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措施; 情态系统 一方面采用 时态塑造ODC 对IDC 的持续威胁,另一方面通过 语气 直接体现IDC 对ODC 的态度; 主位推进和信息流动 构建的 力量 动态意象图式 强调ODC主动逼近和IDC 被动反抗的因果关系㊂在非语言符号系统分析方面,图像的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和 构图意义 具备隐喻潜势: 再现意义 通过构成要素的聚合选择和替代,分别构建源域和目标域,将源域的负面属性特征转移到目标域上;图片的具体过程代替抽象过程构建动作过程隐喻,强调动作行为的实施;分别由拍摄位置视角和空间位置构建的 互动意义 和 构图意义 形成方位隐喻,突显不平等的权势关系;多模态隐转喻通过多重隐喻和转喻链的互动,形成连贯性和系统性的消极属性映射,刻画负面形象㊂在图文互动系统分析方面,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协同互补,图文通过 说明 锚定 和 接力 关系分别构建跨模态映射㊁同模态映射和多模态映射的文字 图像隐喻,进一步展现和刻画权利主体的行径及其影响㊂再次,基于对语篇三个系统结构的细致 描写 ,描述语篇的总体特征㊂最后,结合社会语境,考察多模态语篇形式结构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㊁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完成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㊂需要指出的是,从理论上讲,语篇的每种结构和模态都可能具有意识形态意义㊂在实践中,对每个形式结构的细致考察是没有必要的,要根据考察对象的语类和主题特征,确立考察范围,在分析工具箱中合理选择和组合考察工具㊂图2㊀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492023年第3期席蕊: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四㊁个案应用研究 以2021年‘经济学人“涉华封面语篇为语料㊀㊀收集从2021年1月2日到2021年12月20日共45期‘经济学人“封面语篇中的7篇涉华语篇(图4 图10)为语料,运用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考察‘经济学人“通过语言符号㊁非语言符号及图文互动系统塑造的中国形象,解构符号资源承载的 显性 和 隐形 的意识形态意义,揭示其对中国的态度倾向㊂图3㊀多模态批评隐转喻互动图4㊀The future ofe-commerce图5㊀The battle for China sbackyard图6㊀The brutal reality of dealing with China(一)非语言符号系统分析1.多模态批评隐转喻Goossens 把隐喻与转喻的互动称为隐转喻[18], 每个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特征或属性必图7㊀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Earth图8㊀The new geopolitics of bigbusiness图9㊀Power andparanoia图10㊀China s attack on tech须首先与源域建立转喻性连接 [19]㊂对相同源域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选择体现了使用者的立场和态度,具有意识形态特征[20]㊂在涉华封面语篇的7幅图片中,可识别出3种指称中国的 根源域 ,分别是中国红㊁五星红旗和龙,属于典型的文化转喻㊂通过发挥转喻的身份指称功能将 红色 和 龙 在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意义映射到中国的国家特征上,经由隐喻塑造负面的中国形象,形成隐转喻互动(图3)㊂ 红色 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已成为中国的一个标签㊂但在西方文化中,红色与 火 和 血 相关联,是一个代表着血腥㊁暴力等负面含义的颜色㊂‘经济学人“封面往往用高情态红色转喻恐怖主义㊁战争等㊂图4㊁图5㊁图9用红色转喻中国,通过红色负面意的映射,暗指中国崛起的灾难性和破坏性后果,激发西方读者对中国的消极认知㊂在西方,5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龙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㊂‘经济学人“漫画多用体积庞大㊁张牙舞爪的恶龙形象转喻中国,构建多模态隐喻 CHINA IS A HORRIBLE DRAGON ,映射中国的攻击性㊁破坏性和残暴性,视觉塑造中国的威胁和霸权主义形象㊂2.再现意义与图像隐喻的构建视觉语法认为图像具有 再现意义 互动意义 和 构图意义 三种意义资源㊂再现意义包括过程㊁参与者及环境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被非常规要素替代就产生了隐喻㊂再现意义分为 叙事再现 和 概念再现 ,矢量是区分二者的主要特征㊂ 叙事再现 可分为动作过程㊁反应过程㊁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㊂ 概念再现 涉及分类过程㊁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㊂图9的象征过程用熊熊燃烧的火焰喻指中国共产党,将火焰的破坏性映射到中国共产党上,暗指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构成威胁㊂图6㊁图8㊁图10存在矢量,包括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以及过程和环境要素,是典型的动作过程㊂当动作过程被替换时,就产生动作过程隐喻,这种隐喻通常是一个具体过程代替一个抽象过程[21]26㊂例如,图8中印有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车分别转喻美国和中国,印有欧盟标志的车转喻欧盟㊂车轮这一常规要素被经济饼状图替代,构建隐喻 ECONOMY IS CAR WHEEL ,指出美国和中国的强大依赖经济发展㊂印有美国国旗和中国国旗的车碾压印有欧盟标志的车,形成向下的矢量,这一具体的动作过程替代 美国和中国两大经济体超越欧洲经济共同体 的抽象过程,通过欧盟车辆被挤压变形突显中国和美国经济体危及欧盟经济利益,对其造成破坏性的后果㊂3.互动意义与图像隐喻的构建互动意义体现图像制作者㊁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由拍摄位置和视角构建方位隐喻㊂视角主要体现态度意义和权力关系,是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㊂视角可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㊂水平视角分为正面和斜面视角:正面视角中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距离近,使观看者能更好地融于其中,构建方位隐喻 CLOSE RELATION AND INVOLVEMENT IS FRONTAL VIEW ;斜面视角中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距离远,使观看者置身事外,构建方位隐喻 DISTANT RELATION AND DETACHMENT IS BACK VIEW ㊂‘经济学人“的读者群主要是西方民众,图6㊁图8及图10都是斜面视角,映射中国与西方关系疏远㊁意识形态差异显著㊂垂直视角分为俯拍㊁仰拍和平拍:俯拍体现观众权力视角,仰拍体现图像参与者权力视角,平拍体现观众和图像参与者平等视角,分别构建方位隐喻 VIEWER POWER IS HIGH ANGLE IMAGE POWER IS LOW ANGLE 和 EQUALITY IS EYE-LEVEL ANGLE ㊂图6㊁图8㊁图10都是仰拍的低角度,显示图像参与者的强势地位,映射中国的盛气凌人姿态㊂4.构图意义与图像隐喻的构建构图意义可以从信息值㊁显著性和取景三方面来探讨㊂显著性通过图像元素的位置安排得以体现,如,置于前景还是背景㊁相对尺寸㊁鲜明度等,使观看者对图像中的元素有着不同的关注度㊂图4转喻中国经济的巨龙㊁图6转喻中国政府的巨手㊁图8转喻中国经济的车㊁图9转喻中国政党的火焰㊁图10转喻中国政府的毁坏者都被置于前景位置,在构图中尺寸大,占据更多空间,构建方位隐喻 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 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 POWER IS SIZE 和 POWER IS POSITON ,映射中国力量强大㊁控制欲强㊁破坏性强,其崛起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㊂(二)语言符号系统分析1.分类㊁及物系统与空间趋近化分类是大众传媒惯用的手法,也是产生或创造歧视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词汇选择得以实现㊂分析语篇的分类系统时,要注意 过分词化 ,指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㊂‘经济学人“7篇语料的语言模态采用众多词汇来指称中国和中国政府,如 dictatorship,autocracy,Big Brother 等㊂不同于形容词和动词,名词的使用意味着将描述对象贴上永久性的标签,这些具有显性负面含义的名词词汇将中国描述为一个永久性独裁专制㊁缺乏民主和自由的国家㊂ 独裁 词汇聚合项的多样化运用不断强化西方读者对中国固有的负面印象㊂英媒体还采用大量带有明显消极语义韵的修饰词修饰中国㊁中国政府㊁中国政策等,如 brutal Communist Party power,autocratic692023年第3期席蕊: 认知 功能 综合交织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框架clampdown,opaque Chinese politics,stifling grip等㊂英媒体采用这些所指策略再次突显了中国的压制与独裁形象㊂与此同时,英媒体还使用了多组 争议性纵聚合关系语言项 ,如 East /West,democracy /dictatorship 等表明不同阵营的成对词,使中国与西方的对立等同于民主和独裁的对立,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彻底划分为两个阵营,分别被识解为空间趋近化中的ODC 元素和IDC 元素(表1)㊂根据地理和地缘政治上的距离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差异,英媒体将众多国家纳入自己的内部实体,而将中国列为外围对立实体㊂此做法一方面突显中国政治的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强调中国作为ODC 带来的消极影响,呼吁共同利益群体IDC 阵营联合起来对抗中国,消解威胁㊂可见,SFL 的分类系统为CL 的空间趋近化策略提供了内部和外围实体的识解基础,二者合力解构语篇的态度倾向㊂表1 空间趋近化范畴项目SFL 表征名词词组被识解为IDC 元素Europe,America,West,pro-democracy politicians,US,South-East Asia,Vietnam,Indonesia,Japan,South Korea名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元素East,China,Chinese Communist Party,dictatorship,Goliaths,autocracy,Big Brother,Communists,thuggish government,autocrat,authoritarians分类系统移动和指向动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向IDC 移动的标记crackdown on,protest against,impose on行动动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对IDC 施加影响的标记persecute,threaten,squash,breach,trample,crush,abuse 名词词组被识解为ODC 对IDC 施加影响的预期interference,clampdown,competition,pressure,tragedy名词词组识解ODC 对IDC 影响的结果unstable,invasion,disillusion,protests,anti-Chinese riots,tension,war,rows,growing rivalry,disengagement,aggression及物系统㊀㊀SFL 的概念功能主要通过及物性来体现,及物性系统分为物质过程㊁心理过程㊁关系过程㊁行为过程㊁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㊂ 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具有重要的文化㊁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3]180㊂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 动态动词 动作者 和 目标 三部分构成㊂‘经济学人“7篇文章的语言模态在建构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关系时主要采用物质过程,将中国(ODC)置为 动作发出者 ,另一方(IDC)置为 目标 ,是动作承受者,采用强动作动词将二者连接,表示空间趋近化中ODC 向IDC 的移动及对其施加的影响㊂如 China impose on Hong Kong Chinasquash liberty 和 China threatened neighbors等,都将中国描述为施加威胁的始作俑者㊂面临中国的威胁,采用存在过程和心理过程表达IDC 普遍存在的恐惧㊁担忧和焦虑,如例(1)的 not dare㊁for fear of ㊂采用关系过程预测中国威胁对IDC 所导致的影响,如例(2)将中国的行为识别为 tragedy ㊂英媒体还采用大量名词指出中国行径对IDC 影响的结果,如例(3)中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 Anti -Chinese riots㊁protests 等㊂英媒通过选择不同的及物过程塑造中国入侵并施加威胁造成不良后果的挑事者形象,表达对中国的消极态度倾向,合法化IDC 对中国的反抗和抵制㊂由此可见,SFL 的及物系统是CL 空间趋近化策略的语言结构表征㊂例(1)South-East Asian leaders may not darecriticize China openly,for fear of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2021.2.27)例(2)It would be a tragedy if only twocountries in the world proved capable of sustaining aproces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at scale.(2021.6.27)例(3)Anti-Chinese riots often erupt inVietnam,Indonesia,the world s most populous Muslim country,has seen protests about everythingfrom illegal Chinese immigration to China s treatment of its Muslim minority.(2021.2.27)2.分类系统㊁及物系统与价值趋近化除了运用分类系统将中国识解为ODC㊁西方国家等识解为IDC,形成二元对立阵营,英媒体还使用分类系统构建意识形态方阵分别表征价值趋近化策略中IDC 的积极价值观(意识形态)和ODC 的消极价值观(意识形态),形成截然对立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对峙,意指中国与其他国家对立的79。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在国内语言学界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简要介绍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阐述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重点回顾和分析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数据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理论思考,推动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关注和兴趣,共同推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创新。
二、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的发展历程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作为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以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在中国,批评话语分析经历了从引进介绍到自主研究的发展历程,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和介绍西方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如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方法等。
这些研究不仅为国内学者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批评话语分析进行本土化改造。
他们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性别歧视、环境污染等。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的语言表征,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逐渐成为国内研究的新趋势。
学者们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对特定话题或事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
语言学话语分析
语言学话语分析篇一: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是F airc lo ug h,Fowl er,Kr es s,v an Dijk,v an Le eu ve n,Wod ak等。
其代表性的论著如??语言与权利??(Fa irclo ug h1989),??语言、权利、意识形态??(Wo da k1989)以及??话语中的偏见??(v an Dijk1984)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
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他们或者以语言分析为主,或者从社会理论出发,对语篇的语言特征并语言学话语分析)不分析描述,或者把社会理论与语言特征分析结合起来。
根据他们研究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把这些学者分为以Fair clou 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La nc as te rSc ho ol)的社会变革论,以Wo da 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i en na Sc ho ol)的语篇历史法,以Weth-er el l为代表的拉夫堡学派(L ou gh bo ro ug hS ch ool)的话语心理学,以Kre ss和Van Le eu w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Van Dij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
英语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
英语新闻标题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作者:陈爽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陈爽(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摘要:本文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方法,从及物性、转换和情态三方面对英美五大主要报纸对于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指出新闻标题反映媒体的意识形态.关键词:新闻标题;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1-0200-021 引言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学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语言学批评(linguistic criticism).1979年R.Flower, B.Hodge, G.Kress, T.Trew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批评语篇分析,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解释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于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在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新趋势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1993年由Van Dijk主编的杂志《话语和社会》出版了“批判性语篇分析专刊”,并在1998年出版了《意识形态:一个多学科研究》.Fairclough于1992年和1995年出版的《话语和社会变迁》和《批评语言意识》中对此理论有所阐述[2].在我国,辛斌在2005年出版的《批评语言学理论和应用》一书对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作了综合性的论述.关于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有陈中竺(1995)《批评语言学评述》,李战子,高一虹(2002)《功能语法与批评语言学分析的结合点》,辛斌(1996,1997,,2000)《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诌议》,《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戴炜华等(2002)《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我国学者多采用新闻报道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对象,这是因为新闻作为公众语篇的主要体裁之一,具有信息发出者(即新闻采写者)和信息接受者(即读者)之间的分离性特征.前者处于话语支配地位,掌握主导权决定语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新闻主导社会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而新闻标题以其精炼的语言对新闻内容进行浓缩概括,在语言上自成风格,同时又体现报纸的立场和观点.本文试图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入手,选取美国的《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英国的《时代》、《卫报》中47篇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分析,解读其背后的思想意识形态.2 理论评述2.1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歧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把社会作为描述和分析的对象,视语言使用者为社会和历史主体.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语篇为中心,同时认为符号的所指和能指是由社会和意识决定的.以索绪尔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内部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共时研究,侧重于语言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语言成分本身并不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2.2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语言学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伦敦学派语言学思想的基础上,M.A.K.Halliaday发展和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二十世纪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相对立的两大学术思潮之一.系统功能语法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所实行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而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主张语言形式反映语言的社会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符号观、语篇观和语境思想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2.2.1 语言符号观.Halliaday认为语言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既是反映事物的手段又是影响事物的手段.他把语言看作文化符号系统的一种,而文化符号系统又存在于整个社会符号系统之中,所以我们必须在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下来解释语言的本质.这样,语言和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批评性话语分析正是把语言视为社会文化符号的一部分,把口头或书面的语言使用当作实践的范例来探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2.2.2 语篇观.Halliaday认为语言之所以是语言是因为发挥了一定的功能,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目的,并从这一体系中做出的选择[3].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语言使用者的选择.句子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任意,句式本身就承载着和表达社会意义.2.2.3 语境思想.Halliaday指出,语境是语篇产生的环境,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其基本要素.每一因素都决定相对应成分的选择.语场决定概念意义,语旨决定人及物的意义,语式决定语篇意义.批评性话语分析将语境放置一个重要的地位.Fairclough曾指出没有语境不可能产生话语,不考虑语境也不可能理解话语.2.3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工具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研究语篇的语言形式,如及物性(例如被动语态)、转换(例如名词化)和情态形式,从而揭示隐含在语篇背后的思想意识和立场观点.2.3.1 及物性.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为若干过程,并指明与各个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2.3.2 转换.转换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的一部分.语法隐喻指的是以一个常见的形式表达事务却被以另一种语法形式表达[4].转换包括名词性转换和被动化.名词性转换将过程和活动转换为状态和物体,将具体事物变成抽象事务,从而削弱了语篇的动作感,增强客观性.被动化通过删除动作实施者突出了主题,强调所要表达的信息.2.3.3 情态形式.情态形式表达人情功能.情态动词、情态副词、人称代词、实意动词、时态以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情态形式体现说话者对事情的态度,间接体现说话者和接收者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从而反映其立场主张.3 实例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历史半年时间,不同的报纸从多角度对此盛况进行了报道.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和英国的四家新闻报纸,《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时代》和《卫报》,通过对新闻内容的检索发现有47篇是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内容的.在涉及世博会的47篇新闻报道中,22个新闻标题体现了及物性原则,19个标题体现的是转换性原则,剩余6个标题体现的是情态性原则.同时,报道世博会准备期的新闻16篇,报道世博会运行期的新闻20篇,报道世博会结束后评论性新闻11篇.笔者选取典型性标题,以时间为线索分类讨论.3.1 世博会准备期(2010年5月1日以前)上海居民的一个生活习惯即穿着“睡衣”出门在世博会前夕被外国媒体关注.针对这一事件,美国《时代周报》用“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进行了报道.在这一新闻标题中,动词close(关闭,结束,停止)的使用体现的是及物性原则中存在过程.《新闻周刊》用“Shanghai Residents Told to Ditch the Pyjamas in Run-up to 2010 World Expo”进行了报道.此标题中被动语态的使用体现了转换原则,突出居民“被告知”,暗含此行为的发出缺乏民意基础的调研,政府作为中有强迫意味.俚语动词ditch(放弃)的使用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市井性质.但是事实是,上海政府从未禁止市民在世博会期间穿着睡衣的行为.《时代周刊》对中国政府在世博会前夕打击盗版行为进行了报道,选用了“In Shanghai, Hiding Bootlegs before the World Visits”.此标题中Hiding和Bootleg的使用体现了转换性原则,均为动词转换成名词,强调事件本身.在报道中国政府对社会治安治理工作时,《时代周刊》和《卫报》分别用“China:Street Crime Sweep in Shanghai”和“Shanghai Expo 2010: Tight Security as City Prepare for Opening”.两则标题也使用了转换性原则.3.2 世博会运行期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会开幕当天各大媒体均采用及物性原则报道,如《新闻周刊》“Expo Offers Shanghai a Turn in the Spotlight” ,《时代》“Size Matters at Shanghai Expo” ,《华盛顿邮报》“Expo Gives China Another Showcase Opportunity”.对于世博会期间各大展馆和展示,各家媒体有不同的角度.如《新闻周刊》报道英国世博展示馆,标题为“British Culture at its Most Refined---the Teletubbies”,此标题未出现动词,而是用介词短语的形式转换,突出英国展馆展现自身文化特色.《时代》报道了上海世博会发行世界杯“明星章鱼保罗”邮票并拍摄以此主题的电影时,也采用了转换原则,标题中用不定式结构取代动词形式,“Paul the World Cup Octopus to Hit China’s Silver Screen”.《时代周刊》报道上海在主办世博会时做出的改变时,选用了进行时态来设置标题,“Shanghai is Sprucing up its Image”体现了情态性原则,突出这种转变的发生.3.3 世博会后期评论《时代周刊》针对上海方言的现象进行了报道,在新闻标题中选用了问句形式,“Howdo You Say Pink Cadillac in Mandarin?”,体现了情态性原则,透露出外国人对于中国方言的不解和困惑.《新闻周刊》评论世博会花销时,标题为“World Expo Broke Records, But at a Price”,转折词汇but 的选用体现了记者对于世博会庞大开支的质疑,并未对世博会顺利运行以及开创参观人数记录这一事实采取正面反映.4 结语综上所述,新闻媒体本应该本着公正、真实的原则报导事件,但都存在为服从国家利益和党派利益而做出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的报道.新闻标题和正文中措辞的选择服务于整体的语篇效果,同时也服从于新闻媒体的意识选择.读者在解读新闻时,有必要掌握批判性分析的手段,理性解读新闻内容,正确把握媒体的政治意图.参考文献:〔1〕丁建新,等.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1,(4):305-310.〔2〕刘旺余.英语新闻的批判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7):176-178.〔3〕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2-53.〔4〕吕万英.英文新闻标题批判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49-52.。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话语分析作者:张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10期【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文化背景揭露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进而揭露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批评话语分析,即定义、批评话语分析中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批评话语分析与其主要的分析方法—系统功能语法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意识形态语言权力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批评话语分析的定义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由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和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
CDA旨在研究意义背后的意识形态,尤其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的特点及其社会和历史背景揭露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露不容易被读者感知的各种假设和信念以及这些假设和信念是如何隐藏在语言之下的。
二、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由于CDA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揭示意识形态和探索意识形态、语言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这三者是CDA重要的三个概念,因此需要详细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Althusser(1984)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各种表现,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
意识形态不只是指个人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而是指参与者作为社会群体成员所形成的特殊身份和经历的过程。
意识形态在控制个人或群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根据常识假设进行语言交流,但往往很难注意到这一点。
这种基于常识的假设就被称为意识形态。
批评语言学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所想所说以及与社会交往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因此,意识形态的功效在不被发觉时才能达到最大的效力,如果被发现了,则不再具有维护不平等权力的能力。
检验意识形态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语言。
Fairclough (1989)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权力的行使越来越多地通过意识形态,特别是通过语言的意识形态方式实现。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一则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News Report【摘要】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
本文旨在讨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方法及其理论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即从分类、转换、情态和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分析了一则关于以色列对哈马斯袭击事件的新闻报导,揭示了英语大众语篇中某些形式和结构可能具有的意识形态意义。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意识形态Abstract: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t aims to uncover the ideology hidden in the mass media discours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a report from New York Tim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ideology by employing transitivity, modality and transformation.Key wor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deology.一、引言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此概念首先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提出,至今已有20年的发展历程了。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下简称CDA)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篇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杜 婷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语篇分析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①在分析方法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以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通过观察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历史背景来解释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其主旨是要透过语言形式来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以及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②随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深入,新闻语篇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天,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日益渗透到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英语新闻每天都在影响着世界舆论。
新闻报道从来就不是绝对客观公正的,许多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了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对读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本文从情态、直接和间接引语、转换、词汇等角度,考察和揭示美国新闻报道背后起作用的意识形态,进而揭示美国媒体以及主流社会对中国认识的偏差。
文本分析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国内外各大媒体对这次铁路交通事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报道。
美国的主流媒体一直宣称其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本文以《纽约时报》官方网站上的一篇报道为文本,以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情态、被动语态、直接和间接引语以及词汇等方面分析报道中所蕴涵的意识形态,从而揭示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认识的偏差以及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颠覆。
1.情态情态主要表达人际功能,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情态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意识形态。
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
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作者:郝博成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3期摘要:批判性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分支学科,不仅能对话语进行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分析话语其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意识并对其批判,而该研究话语语言的方法又得借助系统功能学,从及物性、情态和转换等方面来分析,分析其中不同的特点,从而更好为语言研究服务。
关键词:批判性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教育运用一、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含义和研究内容1.批判性话语分析的定义批判性话语分析简称为CDA,首先出现于1979年的《语言和控制》一书中,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作为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与语言学、社会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紧密相关,它旨在把语言使用以及语言交际这个微观层面与权势、控制、社会集团间的不平等的宏观层面结合起来,以发现、揭露甚至分析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
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语言,使得那些具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得以凸显,提高人们的话语意识,帮助人们思考被遮掩的其他可选择的话语行为,从而触发社会实践的变革。
2.批判性話语分析的研究内容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话语、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它不仅研究什么是语言,语言为什么就是这样子的。
同时它不仅关注话语意义的产生,更关注话语其中渗透的权力。
所以批判性话语分析就是透过表面的话语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视角来解释话语、意识形态以及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同时批评话语分析强调结合语境对语篇进行分析、对意识形态意义进行挖掘,而不仅仅局限于探讨其语法层和意义层。
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可以揭示语言是如何被用来传播并强化某种意识形态的以及意识形态是如何影响语言运用的,这样可以使人们意识到看似客观的语篇并非完全的客观,需要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语言,从文体角度更全面的考察语篇。
二、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由韩礼德为代表的一批语言学家所代表的伦敦学派,广泛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摘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以语言分析为手段,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
语言为意识形态服务,语篇体现意识形态。
而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新闻报道,其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必然也体现其主流的意识形态并为之服务。
谷歌退出中国一事的新闻报道,背后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报道;意识形态2 0世纪70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兴起于英国和澳大利亚。
1979年R.Fowler等人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它联系语篇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以揭示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
意识形态是语篇的内容。
但语篇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
一、分析背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
Fowler指出,提到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家并不是指一些虚假的思想,或者因暴露出“被歪曲的意识形态”而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信念,更恰当地说它是一个中性的定义,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大多数社会成员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看不见它。
被主流化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极具隐蔽性。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的人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辛斌教授曾说过“人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动物”。
就批评性语篇分析而言,意识形态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总的方式”。
正因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要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看到其内在本质,将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揭示其观点的片面性和阶级性。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摘要:批评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语言研究方法,旨在分析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语言在社会、文化演变中的作用等。
由于两种分析方法有着相同的哲学和语言学基础,因此,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常常把他们等同起来,认为两个术语可以互换使用。
事实上,两者虽然都是采取了“批评”的分析方法,但分析的视角并非完全相同。
批评话语分析是批评语言学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阐释其异同及各自的分析特点。
对此深刻理解将有利于使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话语分析和外语教学中。
关键词:批评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对比分析一、批评语言学批评语言学是Fowler等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旨在通过对公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
其代表人物是Fowler,Kress和Hodge等。
批评语言学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
以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心灵主义为代表的语言学思想流派占据着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这种思想认为语言是一个中立的、固定不变的、并且与社会分离的抽象系统。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主流语言学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索绪尔的“语言”和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上,对他们区分出的“言语”和“语言运用”则不屑一顾。
批评语言学完全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将语言研究与其社会功能联系起来,使语言研究由静态走向动态。
批评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一个供选择的系统,认为任何语言形式的选择都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具有意义。
意义不是事先由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来确定的某种实体或关系,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批评语言学在对主流语言学提出挑战的同时,还对以Labov为代表的早期社会语言学提出批评。
Labov对语言变异的研究第一次把语言运用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开创了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但是,批评语言学认为,这种联系仅是一种简单的伴随关系,语言变体在Labov的研究中仅是表明言者的社会地位而已,并没有表明语言对社会的作用。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思想。
费尔克劳夫是当代批评语言学领域的杰出代表,他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核心观点、方法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思想的全景图。
本文将简要介绍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背景和发展脉络,阐述其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及其与语言学其他流派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解析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观点,包括话语、社会、认知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话语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现实。
本文将介绍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论,包括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和解释性分析等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将帮助我们揭示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社会结构。
本文将探讨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都能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本文还将对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费尔克劳夫(F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深植于语言学、社会学和批判理论的多元融合,构建了一个独特而全面的分析框架。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核心领域: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理论和批判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费尔克劳夫提供了话语分析的基本工具。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和社会性,认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社会活动的媒介。
费尔克劳夫借鉴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将话语视为社会过程的一部分,认为话语的生成和理解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语境的影响。
社会理论为费尔克劳夫提供了分析话语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符号, 也就是把语言交际看作是由社会人所从事的社会行为。 这样, 他就把语言与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或意识形态紧密联系起来。 语言不仅可以反映社会和人们的意识形态,而且可以影响甚至改变 社 会 和 人 们 的 意 识 形 态 Fairclough 以 Halliday 的 语 言 符 号 观 为 基 础,认 为 语 言 是 社 会 构 成 的 , 同 时 也 是 受 社 会 决 定 的 。 他 指 出“ 语 言 的使用既构成社会身份, 又构成社会关系、知识和信念。”对于他来 说,语言使用是双向的, 既是规约性的又是创造性的。身份、关系和 知识的规约构成语言现象的再生产。而创造性正好相反,它标志着 社 会 变 化 。语 言 使 用 是 否 具 有 再 生 产 性 或 创 造 功 能 取 决 于 普 遍 的 社 会条件如权势关系的灵活度。以 Fairclough 为代表的批评话语分析 正是把语言当作社会文化符号中的一部分, 因而才把口头和书面的 话 语 和 语 言 使 用 当 作 社 会 实 践 。而 把 话 语 作 为 社 会 实 践 又 包 含 着 辨 证的关系, 即话语事件由情景、机构和社会结构塑造而成, 同时又塑 造它们。
2008.07 ( 中旬刊)
文化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
□李燕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 侧重于与语篇和语篇生成有关的社会政治问题,研究话语
与社会及意识形态间的关系。由于主流语言学并不适用于批评话语分析, 而同属于功能分析提供了分析的工具, 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情态 转换
中图分类号: H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08) 07- 249- 02
1.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批评性语言研究 (critical language study) 或语言学批评 (linguistic criticism), 是国外近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 法 。 它 旨 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 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 话语对意识 形态的反作用, 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 又是如 何 为 之 服 务 的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侧 重 于 与 语 篇 和 语 篇 生 成 有 关 的 社 会 政治问题,研究话语与社会及意识形态间的关系。其目的就是透过 表 面 的 语 言 形 式,揭 露 意 识 形 态 中 隐 藏 的 权 势 、政 治 控 制 和 支 配 的 结构,以及语言使用中有差别的包容和排斥策略。 2.批评话语分析与主流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开始于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文学语篇以及 其它话语。但并不是每一种语言学理论都适合于批评分析, 比如说, 以 L.Bloomfield、N.Chomsky 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学就是如此。尽管较 早的文学批评中也曾经尝 试 过 运 用 Chomsky 转 换 生 成 语 法 来 分 析 文学作品, 但它最终并未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石。这是因 为主流语言学在很多观点上与批评话语分析格格不入, 主要表现在: ( 1) 主 流 语 言 学 是 非 历 史 的(ahistorical), 而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是 一 种历史的研究方法, 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在宏观层面上。不考虑历史, 语言学理论就无法解释语言变化, 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力量的 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 2) 主 流 语 言 学 是 自 治 的(autonomous), 而 批 评 话 语 分 析 是 社 会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为本, 一些基本的社会范畴(如阶级、性 别等)被 认 为 是 语 言 形 式 的 各 个 层 面(从 词 素 到 语 篇 结 构)的 使 用 范 畴, 因而从一开始就是描述和分析的对象。 ( 3) 主流语言学忽略对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单个语言使用者 的研究, 而批评话语分析则往往视语言使用者为处于某一特定位置 的社会、历史主体, 是社会结构的承载者 , 是 权 势 、社 会 和 语 言 盟 主 权的构建人。 ( 4) 主流语言学的研究以句子或小句为中心, 批评话语分析则 以语篇为中心。语篇是实现和产生意义的场地, 是语篇生成者意义 系统的互动地带。 ( 5) 主流语言学是一门高度形式化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能指 (形式), 而忽略所指(意义)。批评话语分析认为, 符号 的 能 指 与 所 指 之间的关系并非任意, 而是由社会、意识形态决定的。与主流语言学 相 比 , 以 M. A. K. Halliday 为 代 表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理 论 则 更 适 合 于话语批评。 3.批评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基础: 系统功能语言学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种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篇分析 的语言分析基础主要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 尤其是以 Halliday 为首的系统功能语法 。Halliday 吸 收 了 布 拉 格 学 派 的 功 能 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 J. R. Firth 的系统思想、人类学家 B. Ma- linowski 的语境思想、社会学家 B. Bernstein 的语码思想。系统功能 语法至少在三个方面有助于批评语言学达到其分析语篇的目的。 3.1 语言符号观 Halliday 认 为“语 言 是 社 会 过 程 的 产 物 , 既 是 反 映 事 物 的 手 段 又 是 影 响 事 物 的 手 段 。”社 会 文 化 是 一 种 符 号 结 构 ,语 言 是 构 成 文 化 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但又有自己的特点。Halliday 把语言看作一种 社会符号,即把语言看作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或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在 一 定 的 社 会 文 化 背 景 中 表 达 一 定 意 义 的 符 号 系 统 。把 语 言 看 作 一 种
249
文化研究
2008.07 ( 中旬刊)
功 能 抽 象 概 括 为 三 大 语 言 元 功 能,即 概 念 功 能 、人 际 功 能 和 语 篇 功 能 。概 念 功 能 指 语 言 用 于 表 达 说 话 者 的 内 部 经 验 世 界 及 其 各 事 物 之 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 它主要由及物系统来实现, 具体体现为动词 (短 语)和 名 词(短 语)的 关 系 。人 际 功 能 指 语 言 用 于 建 立 、维 护 或 确 立 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它主要通过语气系统来实现。语篇功能指语 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环境相联系的功能,它主要由主 述位系统来实现,具体表现为说话写文章时的语序及衔接手段。一 般 说 来 ,我 们 可 以 根 据 语 篇 的 具 体 特 征 选 择 性 地 分 析 及 物 性(如 动 作 者、致使者)、情 态(如 情 态 动 词 和 副 词)、转 换(如 被 动 语 态)等 蕴 涵 的 意识形态,由此揭示语言并不像以往有些语言学家宣称的那样是一 种客观透明的传播媒介,尤其在一些貌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语篇中,报 道者往往以各种方式介入其中,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观点操纵读者 对事实真相的理解。
3.2 语篇的多功能思想 Halliday 认为语言具有多种功能。他通过儿童习得语言的现象 发现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并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 也就是使自己由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因此, 他指出所有文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元功能 或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个功能可以在 语义层上同时出现。在 Halliday 看 来,语 篇 才 是 人 们 参 与 语 言 交 际 的实例, 同时语篇具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功能。基于 Halliday 的 语 篇 多 功 能 思 想 , Fairclough 认 为 每 个 语 篇 都 有 表 达 经 验 和 表 达 世 界的概念功能; 语篇产生出社会与社会参与者间的互动, 因此语篇 呈现出人际功能; 语篇能把分离的部分组合成一体并具有情景语 境, 因而语篇具有语篇功能。而且, Fairclough“使 语 篇 和 话 语 是 社 会构成的理论设想具有可操作性: 语 言 使 用 同 时 由 社 会 身 份 、社 会 关系以及知识和信念系统构成。概念功能构成知识系统; 人际功能 创 造 社 会 主 体 、社 会 身 份 及 相 互 间 的 关 系 。 ”这 样 每 个 语 篇 都 有 助 于社会和文化的构成。 3.3 语境思想 以 Halliday 为 代 表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家 继 承 了 Malinowski 的 语境思想, 认为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他指出语境是语篇 产生的环境, 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可分为三类: 语旨、语式和语场。语 境的三个因素决定了语义系统的功能成分: 语场决定概念功能, 语 旨决定人际功能, 语式决定语篇功能。语篇与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篇是人们在一定语境中意义的表达。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是辨证 的: 语篇创造语境, 同时语境也可创造语篇。受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 境思想影响, 批评话语分析也把语境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批评话语 分 析 家 Norman Fairclough 和 Ruth Wodak 曾 指 出“没 有 语 境 不 可 能 产生话语, 不考虑语境也不可能理解话语。”Fairclough 认为语境包 括结构互文性和社会文化知识。这与 Malinowski 的情景语境和文化 语境相接近。对他来说结构互文性具有连接语篇和语境的桥梁作 用 。而 且 话 语 和 语 类 的 结 合 以 及 语 篇 最 终 的 生 成 和 解 释 都 取 决 于 社 会语境。 4.批评话语分析的工具: 系统功能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关系较为紧密,并且双方的 代表也有较多的往来。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 Fairclough 曾立场鲜明 地 说 道“我 跟 随 Halliday 的 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认 为 语 篇 中 的 语 言 同 时具有三种功能。”Halliday 将语言所能完成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