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楚汉之争
透过性格看命运(二):项羽与刘邦的性格对比
透过性格看命运(二):项羽与刘邦的性格对比展开全文要做一个能“透过性格看命运”的有心眼的男人,最好的方法是分析历史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看性格怎样决定其命运。
下面我们以项羽和刘邦为对象,展开这样的分析。
项羽和刘邦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他们的经验教训足以成为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楚汉相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项羽处优势,刘邦处劣势,但刘邦笑到了最后:在很大程度上,两人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1.项羽老实,刘邦奸诈公元前203年,刘邦在一再失败之后逐渐转为优势:汉军士气高涨,粮草充足;楚军疲惫不堪,粮食告绝。
刘邦想攻打项羽,但因父亲刘老太公及妻子还在项羽手中而投鼠忌器,所以他连派几名使者劝说项羽,最后双方达成协议,汉与楚“中分天下”: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
缔约后,项羽立即放回了刘邦的家属,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然而,刘邦一旦解除了后顾之忧,就听信张良、陈平“不能养虎为患”的劝说,自食其言,转而攻项羽。
直至围歼楚军于垓下,迫使项羽自杀。
刘邦的骗术并不高明,但项羽却轻而易举地相信了。
综观整个楚汉相争过程,老实的项羽屡上奸诈刘邦的当,怪谁?当然怪项羽自己,怪他“缺心眼”的性格。
2.项羽刚猛,刘邦柔绵项羽刚猛不屈,但易折,缺乏必要的回旋余地——项羽在垓下被围,“不肯过江东”,很壮烈地死了,但毕竟死了;刘邦柔绵不劲,有以退为进的谋略——鸿门宴中。
刘邦低三下四,很窝囊地活着,但毕竟活着。
“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的道理,项羽不懂,而刘邦却深谙其中三味。
3.项羽重情,刘邦寡义项羽外强内弱,形粗情细,在别姬前夜为宠爱的女人“悲歌慷慨”、“泣数行下”,重情如此,实在可嘉;但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一个大老爷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虞兮虞兮”地哭泣,为情所困,实在可悲。
刘邦的寡义表现在:一,面对项羽“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的要挟,他说“我和你‘相约结为兄弟’,因此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二,刘邦在路上遇见了自己的儿子孝惠和女儿鲁元,就让他们上车与自己同行,后来楚军的骑兵追来,刘邦急于脱身,就把儿女推下车,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三次。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 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看其成败得失
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看其成败得失摘要:司马迁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为我们刻画了性格都很鲜明、丰富,而且极具个性的项羽和刘邦,他们作为楚汉之争的首领人物,作为被后人品评的历史英雄人物,又有着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呢?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英雄成败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本文将从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差异来分析一下性格决定成败。
关键词:项羽;刘邦;性格;差异;成败项羽作为西楚霸王自然是一位英雄,《项羽本纪》中记载:“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P59)可见他天生神力,气象威武。
不过,从项羽少年学书学剑之事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介武夫,有勇无谋。
当然,项羽能成为西楚霸王也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也有着超人的大志和神勇。
当看见始皇巡游时,他说:“彼可取而代也。
”[1](P59)语气多么自信多么豪迈!项羽出身没落贵族,项氏世世为楚将。
他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1](P62)成为诸侯上将奠定了他西楚霸王的地位。
这样以来,项羽作为一个少有大志,勇猛过人又出身名门的西楚霸王,谁能说不是一个英雄呢?但是,作为英雄的项羽最终还是自刎乌江,而且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利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1](P69)可见,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当然我们也为这样一个大英雄感到惋惜万分,楚汉之争的戏剧性结局更增添了几多悲哀!但是,透过《史记》对项羽一幕幕细节描写,我们就会清楚地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首先,他空有高志却目光极为短浅,缺少政治家的战略眼光。
如有人劝他都关中,关中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可都以霸”。
[1](P64)他却要满足自己那浅薄的虚荣心,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1](P64)更要命的是,将关中拱手让给刘邦,这使他失去了极好的战略后方。
其次,头脑简单,有勇少谋,残忍有余而仁善不足。
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
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实验班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史记论文题目: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学生姓名:陈耿锞学号:56022120402014年 5月2日从人物性格浅谈楚汉战争刘胜项败的原因摘要: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战败,原先的小人物刘邦一举夺得天下,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
其中与他们二人之间的性格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
项羽有着强大个人武力,却又目光短浅,没有长远意识;性格时而残暴,时而又妇人之仁。
最为关键的是项羽不善于任用人才,刚愎自用,多疑猜忌。
刘邦这个人,是下层出身,贪财好色。
但是又心计颇深,善于随机应变,有着帝王的冷酷与无情,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能够听从属下的意见,并且能主动放权。
关键词:性格项羽刘邦楚汉战争1、项羽性格浅析1.1、项羽有着远大的抱负,但是缺乏长远的目光和耐心。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①其人年幼之时不欲学书,不想学剑,却想学万人敌。
不过不知道是他自己年少轻狂,随口一说罢了,还是真的想学。
但是浅尝辄止,不肯竟学,也可以看出项羽这个人没有什么耐性。
当然也可能是项羽本身天资聪颖,窥一斑已见全豹,不屑继续学习,不过从项羽后期看这种可能性不大。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②项羽初见秦始皇便有取而代之之心,可见项羽的野心之大。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之下,项羽把这样的话公然宣之于口,也可以看出项羽的目光短浅。
若是当时被有心之人听了去,恐怕便只能身首异处了,抄家灭族了。
项羽在成就霸业之前是这样,有所成就之后也没有多大的改变。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③当时鸿门宴刚过,刘邦率军已经逃跑,项羽挥军进入咸阳。
天下未定,可是项羽便欲东归,没有一点长远的目光。
性格决定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
性格决定给命运——论刘邦与项羽的成败[内容摘要]: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其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反秦,后经巨鹿一役大破秦军,成为统领各路诸侯的上将军,自封西楚霸王;刘邦壮年时由亭长起兵,不断壮大自身势力,虽多次战败,但最终赢下楚汉战争,并先后消灭四方诸侯,成就汉朝霸业。
笔者现就刘邦、项羽二人先天条件及后天性格两方面对其成败进行简要分析比较。
[关键词]:成王败寇;楚汉争霸;性格;成败第一章刘邦、项羽之先天条件对前期形势的影响1.1 刘邦的起兵劣势刘邦在起兵初期势单力薄,与各路诸侯相比,军事实力并不占优,分析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其出身低微;二是其缺乏优秀的军事才能。
刘邦出生在社会中下层[1],其父亲刘煓尊号太公,在沛郡丰邑务农为生。
从现有史料考证,刘煓也并没有出自富贵之家。
“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后高祖朝,太公拥篲迎门却行”[2]。
从太公拥篲的行为来看,其成为太上皇后,按照其地位,本应过着极尽奢华的皇家生活,但实际上,其并没有提高所谓的层次,仍然愿意经常拿着扫把扫地,由此可以看出仍保持一个务农者的习惯。
可见,刘邦为农民出生,至少并不是大富大贵。
刘邦起兵抗秦前,以亭长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到骊山,但在半路趁夜将徒役放走,有十余人愿意跟随他[3]。
其后,刘邦带领这十余人返回沛县,会同沛县官吏萧何、曹参及好友樊哙等人,鼓动百姓杀掉县令,起兵抗秦。
刘邦起兵时,跟随他的人多为沛县的低级官吏以及社会地位较低的朋友,其兵力也不超过三千,这在当时战火四起的秦末环境中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刘邦起兵后,虽然先后攻下胡陵、丰等地,但其部下雍齿叛变,将丰地降魏。
刘邦带兵攻打丰,却先后两次失利。
直到其投奔项梁,项梁给他增加了五千兵力及五大夫将十人,才最终依靠人数优势攻下丰[4]。
其后,刘邦率军西征,两攻昌邑,虽与彭越、皇欣等人合兵一处,但仍然攻打不下,只能够率军继续绕道西行[5]。
后来,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虽然不断胜利,但大多是依靠张良、郦商等将领,并且很多时候遭遇的秦军皆为残余力量,战斗力极为低下。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历史事件 楚汉之争》课件
延伸思考
照则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此,你 怎么看?你认为项羽算是“死得其所”吗?
6.项羽势力正盛、攻占咸阳时,不愿定都关中,要荣归故里,拒绝“衣锦夜 行”。后来势力尽衰,兵败逃至乌江时,也因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乡老而 自刎身亡。在这两处重要的人生节点,项羽都因所谓的“面子”做出了自己 的选择,你认为项羽最后的失败与他这一选择是否有关?请作详细分析。
》)意思是只有与民众共享福禄,共当灾祸,国家才能太平。揆诸楚汉之争,刘邦“使 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这种解衣推食、与民同利的真正的 仁义,是他战胜对手、夺取天下的法宝。 ●观点2:沽名钓誉是假仁
项羽并不是一个心怀仁义之人,然而在鸿门宴上,却因被刘邦的表现取悦而不忍杀 害刘邦,放虎归山,表现出一种不合时宜的“妇人之仁”。这不是“仁而爱人”,而是 “沽名钓誉”,是地道的假仁。后来毛泽东以项羽为戒,对现实做出了清醒的判断:“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考场范本
我同意“时势造英雄”的观点,但是不认同只有乱世才能造英雄。英雄者,有冲霄凌云之壮志 ,有腹纳九州之气量,有包藏四海之胸襟,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躬逢盛世,即使国家发展 的车轮滚滚向前,也会遇到荆棘和阻难,我们仍需要英雄去创造奇迹。有需要就有回应。所以在科技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盛世如你我所愿”的今天,仍有人在努力,仍有人在创造奇迹。譬如 马化腾,1998年创办腾讯,其公司代表作QQ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个人网络即时通信软件之一。华为 创始人任正非在面对发达国家的打压、制裁时决不屈服,把压力变为动力,带领公司坚持科技创新, 终让华为成为民族企业的金字招牌。2020年,新冠肺炎突如其来,正是因为有钟南山、陈薇、张伯 礼、张定宇等英雄的不懈努力,中国才能力挽狂澜,创造奇迹,他们无愧于“人民英雄”的称号。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性格弱点是什么展开全文在司马迁《史记》中,项羽的悲剧型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后人都认为项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然而,项羽虽然伟大,他的胆略和骁勇中却夹杂着粗俗与盲目,在经历楚汉之争后,项羽竟败给了曾经甚至不能称之为对手的刘邦,而落得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可悲下场,终成一个悲剧人物。
性格决定命运,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使项羽一步步由强变弱,最终也没有逃脱失败的结局和悲剧的命运。
其一,胸怀大志但目光短浅。
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家庭,地位显赫的家庭环境,使项羽从小便胸有大志。
早年的项羽就胸怀宏图:对“足以记名姓”和“一人敌”的书剑一学便觉“不足学”,而渴望学“万人敌”的兵法;观秦始皇游会稽,说道:“彼可取而代也。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远大的抱负,不能不让项梁为之惊奇。
正是凭着这样的志向和愿望,他和项梁率八千江东子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取得了反秦斗争的根本性胜利。
但是,项羽又表现出鼠目寸光。
项羽只想复仇称霸而没有一统天下的强烈动机,在推翻秦王朝后,显得被动,目光短浅。
刘邦攻进关中后,接着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这时项羽不经思考就“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只图一时快意,根本不计后果。
曾有人劝项羽,说咸阳是帝王之都,若要称皇帝,就应该“都咸阳”。
但是项羽认为“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一心想回家乡。
于是,他在戏下大封诸侯之后,便回了彭城。
项羽这一做法致使天下又回到了战国时期四分五裂的局面。
他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没有看到这时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已经是中国历史的迫切需要了。
其二,智勇双全但政谋不足。
项羽由于天分、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所受的教育,使得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
钜鹿之战是“项羽最得意之战”,项羽当时军属宋义,宋义消极怠战、贻误战机,在有利于义军的形势下,项羽果断地杀掉了宋义,掌握了大部分的楚国兵权,从而“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为以后他成为西楚霸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汉之争观后感
楚汉之争观后感楚汉之争,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
每每回顾这段历史,心中总是感慨万千。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刘邦,出身卑微,却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笼络人心的手段,在乱世中崛起。
他为人豁达,善于用人,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这使得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能臣猛将。
项羽,出身贵族,力能扛鼎,英勇无畏,有着让人惊叹的军事才能。
他在战场上的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刘邦夺得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而项羽则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思。
刘邦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懂得隐忍和妥协。
在面对强大的项羽时,他不急于一时的胜负,而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他明白,要想成就大业,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必须依靠众人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他广纳贤才,萧何、张良、韩信等都为他所用。
而且,刘邦善于揣摩人心,懂得如何满足下属的需求,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无比,但却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他过于自负,认为凭借自己的武力就可以征服一切。
在用人方面,他不能充分发挥手下人才的作用,甚至还对一些忠臣良将产生猜忌,导致他们纷纷离他而去。
而且,项羽在政治上也缺乏远见,他的目光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
楚汉之争中,还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战役和故事。
比如鸿门宴,那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一次重要会面。
在宴会上,刘邦险些丧命,却凭借着机智和张良等人的帮助,逃过一劫。
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双方在智谋和谋略上的较量。
还有垓下之战,那是项羽的最后一战。
四面楚歌中,项羽的军队士气低落,他本人也感到了深深的绝望。
尽管他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失败的命运。
这一战,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
回顾楚汉之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勇气和力量,还需要有智慧和谋略。
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不能固步自封。
同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目标,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项羽作文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项羽作文Personality determines fate, this popular saying has been circulating for centurie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one's character and behavior in shaping their destiny. The historical figures Liu Bang and Xiang Yu are prime examples of how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can lead to drastically different outcomes. 刘邦 and 项羽 are two of the most famous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known for their roles in the Chu-Han Contention. While both were talented military leaders, their contrasting personalities ultimately led them down distinct paths.Liu Bang, known for his humility and pragmatism, was able to win the support of the common people and establish the Han Dynasty. His ability to listen to advice, make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treat his subordinates with respect earned him loyalty and admi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Xiang Yu's arrogance and impulsiveness alienated potential allies and eventually led to his downfall. His failure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and his inability to trust others ultimately cost him the throne. Personality traits such as humility, adaptability, and trustworthines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fate of these two leaders.Beyond historical examples, the concept of personality determining fate can be seen in everyday life as well. People with positiv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severance, optimism, and kindness often find success and happiness, while those with negative traits like stubbornness, pessimism, and selfishness may encounter obstacles and setbacks. The choices we make, the relationships we cultivate, and the actions we take are all influenced by our personality traits, which in turn shape our future outcomes.It is essential to recognize the impact of personality on our lives and strive to develop positive traits that can lead to a fulfilling and successful future. By practicing self-awareness, mindfulness, and continuous self-improvement, we can work towards becoming the best versions of ourselves. Seeking feedback from others, learning from past experiences, and cultivating a growth mindset are all valuable strategies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growth.In conclusion, while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circumstances and luck play a role in shaping our lives, the core of our destiny lies within ourselves – our personality. By understanding our strengths andweaknesses, reflecting on our actions, and making conscious efforts to cultivate positive traits, we can steer our lives in the direction we desire. Let us heed the wisdom of the ages and remember that our fate is ultimately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 we possess.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流传了几个世纪的名言强调了一个人的品格和行为对塑造其命运的重要性。
论文-刘邦
一个英雄的失败和一个流氓团伙的胜利前言--楚汉之争,刘邦最后战胜了项羽,总是让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一.性格决定命运项羽出身高贵,武艺超群;刘邦出身平民,市井流氓。
然而,刘邦一飞冲天,成功坐上天子宝座,统领中原;项羽命丧乌江,含恨一吻江湖泪,以死维护了一个英雄的高贵和尊严。
其间或多或少有些许为项羽鸣冤叫屈的情绪,但是事实终归是事实,奈何谁都无能为力。
不过,一位人们心中的大英雄却输给了一个连正经名字都没有的小混混刘小,也许逝去的项羽至今都还没想通究竟为什么当皇帝的不是我项羽,而是一个曾经让我瞧不起的市井无赖。
所以,乌江边上,项羽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能感慨万千,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刘邦可能自己也疑惑不解,吾以布衣提三尺之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可我们不能把一切就这么着全都归于不可测不可知的天意。
期间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两人的不同性格……二.团队的配合人们在论及刘邦的胜利时,一定会说刘邦的用人和入秦后的约法三章。
在论及项羽的失败时,也一定会讲到项羽的不能用人和入秦之后的坑杀二十万降卒。
其结论是刘邦拯民于水火,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样无论是登上皇帝宝座的刘邦,还是宝座下面的天下百姓,就都皆大欢喜了。
剩下的,就是庆幸幸亏没有让那个残暴和不得人心的项羽做皇帝,不然这天下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还在项羽的水火中泡着烧着。
项羽个人能力超群,有着超常的人格魅力,一个屡战屡胜,却在垓下一败涂地。
夜色暗了下来,四面都是楚歌,他饮尽杯中之酒,起身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个身经百战的英雄在即将失败的时候,痛心的不是他的功亏一篑,不是功败垂成。
而是他的美人和骏马,这样的儿女情长怎么能夺得天下。
在垓下被围,拒绝老翁的过江东的好意,怪罪天要亡彼,自己无任何过错,是时运不好。
这样不会检讨自己的人又有何能力成功,真正的成功者,就是能不断反省自己的人。
鸿门宴上,项羽的个人荣誉重于楚的集体利益,乘人之危搞暗杀,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非英雄所为,维护了项羽的个人形象和他的决策权,不杀刘邦就是牺牲集体利益以服从项羽的个人利益,对整个集体而言,就是不公正。
性格决定命运——楚汉之争
性格决定命运——楚汉之争楚汉之争这一段历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最终项羽自刎,刘邦建立汉朝天下。
本来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流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对项羽的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主张,项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应有的素质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的学者提出项羽的失败是因为错误的用人策略;有的学者认为项羽败在了军事理念和政治理念所谓局限;还有的学者认为项羽复杂的性格特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相对于项羽失败,对于刘邦的成功,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刘邦的成功在于他的用人上,善于用人;善于玩政治权术。
在我看来,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而他们的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咱们就分析一下项羽的哪些性格弱点最终导致他的失败;刘邦的哪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最终成功。
项羽的性格特点:一、学习不专一,做事无恒心“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不喜欢学习读书写字,于是项梁教他学剑,项羽欣然接受,可是学了没多久,他又不想学了,叔叔很是生气;他说学击剑只能抵抗一个人,那是雕虫小技,大丈夫不足以学。
我要学就学能抵抗一万人的大本领!”叔叔项梁听了,心里的怒火也消了,心想,项羽这孩子胸怀大志,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于是就很高兴地教项羽兵法。
项羽看叔叔接受了自己的意见,开始教自己大本领了,当然也很高兴,每天就像模像样地跟着叔叔学习带兵打仗的学问了。
可学了没几天,项羽的老毛病又犯了,才刚刚知道一点带兵打仗的常识,他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就满足了,不再愿意学习,结果也是一知半解。
楚汉之争观后感
楚汉之争观后感提起楚汉之争,那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啊!这段历史中,刘邦和项羽这两位主角,如同两颗耀眼却又截然不同的星辰,在那个乱世的天空中交相辉映。
先说项羽,那可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人物。
他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威风凛凛。
战场上,他冲锋陷阵,勇不可当,仿佛战神下凡。
他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霸气,让人望而生畏。
我仿佛能看到他身披铠甲,手持长戟,率领着楚军在战场上厮杀的场景。
那喊杀声震天动地,鲜血染红了大地。
他的每一次怒吼,每一次挥戟,都带着必死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可项羽啊,他太过刚愎自用。
鸿门宴上,他有绝佳的机会除掉刘邦,却因为一时的妇人之仁,放过了这个日后成为他心腹大患的对手。
当时的场景,我都替他着急!刘邦在那唯唯诺诺,项羽的谋士范增一个劲儿地给他使眼色,让他赶紧动手。
可项羽呢,愣是没听进去,还觉得刘邦不足为惧。
唉,这一犹豫,可就错失了良机啊!再看刘邦,论武力,他比不上项羽,但他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他善于用人,懂得笼络人心。
张良、萧何、韩信,这些个能臣武将都愿意为他效力。
刘邦这人能屈能伸,有时候甚至显得有些无赖,但这恰恰也是他的生存之道。
比如说,有一次刘邦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为了加快马车的速度,他竟然把自己的孩子都给推下了车,只顾着自己逃命。
这事儿听起来真不地道,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能看出他为了活下去、为了成就大业,真是什么都不顾了。
楚汉之争中,有一场战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就是彭城之战。
项羽以少胜多,打得刘邦丢盔弃甲。
刘邦原本以为自己占了彭城,就能高枕无忧了,整日饮酒作乐。
结果项羽突然率军杀回,刘邦的军队瞬间乱了阵脚。
那场面,简直混乱不堪。
士兵们四处逃窜,喊叫声、哭嚎声响成一片。
刘邦也顾不得什么形象了,骑上马就跑。
这一战,让刘邦明白了项羽的厉害,也让他更加谨慎小心。
而在垓下之战中,项羽陷入了绝境。
刘邦的军队将他团团围住,四面楚歌响起。
项羽的士兵们听到家乡的歌声,军心涣散。
《楚汉之争》-项羽之英雄末路
项羽之英雄末路性格决定一个人行为方式,所有行为方式汇聚后形成一个结果,以下浅度解析项羽的性格,行为方式及最终结局。
一个人性格和成长环境,所经历事情及遗传等很多因素有关。
这里我将以项羽成长环境和经历为主线,介绍一下项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末路的。
首先介绍项羽的出生,环境及背景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项羽出生名门,具体是这样的:项羽的叔叔是项梁,项梁是项燕的小儿子。
项燕来头还是挺大的。
在嬴政统一六国时,当楚国军队被秦国击潰,项燕临危受命,联合其他部落,组成联军,击退秦军,威震六国,一举成名。
虽然最后未能逆转秦楚大势,但是也是扬名立万了。
后来项梁打着项燕的旗号,为报国仇家恨,起义了。
再加上项梁善于交际,结识当地有钱有势的之人,逐渐形成一个组织。
项羽在项梁影响下,从小也背负为报国仇家恨的志向。
他不喜欢读书,教其兵法,剑术也只学点皮毛,就放弃了。
但是他块头大,个子高,性格勇猛,天生一副猛将的样子。
可以看出项羽从小不学无术,一介武夫,有极强复仇的愿望,志向不高,才疏学浅。
叔侄两人在吴中慢慢站稳脚跟。
秦国的郡县制,看起来是集权,其实实权掌握在当地豪强手里,当地郡守必须依靠豪强才能实施中央的政策,吴中郡守也常常巴结项梁,时间久了,项梁在当地威望越来越高。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后,项梁嗅到了时机,干脆利落的杀掉郡守,顺利接手并控制了会稽,积聚势力,储备粮草。
有了名声以后,陈婴,英布等大大小小造反小团队先后归顺项梁旗下。
再后来打败敌对势力秦嘉,景驹等人,并收编了降军。
至此楚地全部归项梁控制,逐渐形成抗秦最庞大的势力。
公元前208年。
定陶战役,章邯率秦军大败楚军,杀死统帅项梁。
自此在项羽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
项梁死后,宋义得势,有意培植刘邦来对抗项羽的势力。
把刘邦独立出来,成立西征军。
另一路是北征军由宋义统帅,项羽担任主攻,出征途中,宋义故意打压项羽势力,等待进攻时机,一天项羽忍无可忍,冲到宋义帐下,把宋义杀了。
从这件事看,项羽也完全是有勇无谋之人,不按常理出牌,只能赢得一时。
命运的悲剧源于性格的悲剧
命运的悲剧源于性格的悲剧“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惊神泣鬼的《垓下歌》,千百年来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
打败勇冠三军的西楚霸王,致使他身陷埋伏,挥泪别姬的最大敌人,与其说是刘邦,不如说是项羽自身的性格来得更为贴切。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政论家马基雅维利这么说道:“一个胜任的君主,必须拥有狮子般的凶猛和狐狸般的狡诈,但若两者不能兼得,宁可拥有狐狸般的特色。
”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楚汉之争项羽战败的原因。
项羽是英雄,是光明磊落的君子,但他缺乏谋略和视野,并非一名好的政治家,在谋国之策上更是单纯如孩童。
而刘邦工于心计,擅长根据情势做出最有利的决策,有着很强的政治凝聚力,即便自己没有特殊才能,麾下却聚集了不少能人勇士。
项羽有着不合时宜的妇人之仁与优柔寡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重要军事指令,竟然说改就改,凭借的仅仅是项伯明显倾向于刘邦的一席话,鸿门宴上更是为了保全颜面,出卖了己方卧底曹无伤,却对自己身边明显的奸细视而不见。
这一系列无知的举动,当真叫属下寒心啊,难怪范增会脱口而叹:“竖子不足与谋!”项羽在咸阳时,有人建议他定都关中,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更甚者,他还把提出“据关中、安天下”这一远大谋略的人烹杀了。
这种毫无原则的处事方式,何以君临天下?项羽在他南征北战的五年中,有过六次屠城,三次坑杀降卒。
规模最大的一次,他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军降卒。
项羽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在面对天下百姓时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他视人命如草芥的嗜血屠杀。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历史铁律。
同项羽这些惨绝人寰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进关中的秋毫无犯,此时,天下的人心向背已是不言自明。
而在楚汉相争的天平上,决定天平倾向何方的最关键的那颗砝码,便是天下民心之所向啊。
项羽在他暴虐残酷的行径下,人心尽失,最终走向了灭亡的绝路。
竖子刘邦最终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似乎是历史的必然。
从楚汉之争看性格对人生的影响
从楚汉之争看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刘邦和项羽作为秦末两大军事集团的首领,博弈手段层出不穷。
然而实力差距悬殊的两军到最后为何会导致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项羽几乎未败的军队如何就输给了刘邦?而刘邦的核心竞争力又体现在哪里呢?他们两人的人生经历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发呢?想要明确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知道:相遇和刘邦作为两军统帅,他们对事态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某些关键时刻,他们的所作所为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然而,他们的决策与判断力又是什么影响的呢?我认为他们的个人性格、人生目标对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可以从他们两人的几次交锋中显现出来:一.鸿门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从联合反秦到互相争夺王权的历史转折关头出现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
刘邦面对数倍兵力的项羽,不得不忍辱负重冒着生命危险,亲临虎穴,麻痹项羽,以摆脱面临的困境。
而项羽不顾范增劝告,自恃强大,也许又是担心在此种场合下杀掉刘邦会遭人耻笑,正如“不肯过江东”一样。
最终因为自己的“爱面子”而错失良机、刘邦机智权变、看风使舵、善于用人,所以内部紧密团结;项羽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力量分散、互相抵消,以致在鸿门宴的唇枪舌剑中,项羽往往无言以对。
项羽在政治上无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行为上优柔寡断,无法放下面子除掉自己潜在的敌人。
而刘邦机智善变,观察时势,善于抽身。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则体现了刘邦的果断,与项羽形成鲜明反差。
范增指出:“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色,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有做帝王的志气,能听取他人意见;而项羽仅有称王的“霸”气,听不进他人劝告。
可见他们的志向也有很大差距。
二.垓下悲歌垓下悲歌事项与在楚汉战争中由强到弱,直到最后战败自杀的悲剧结局。
项羽三次说:“天之忘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至死也没能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及悲剧所在,也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人生观,更典型的表现出他个人英雄主义的特色。
“天之忘我,我渡河为”。
性格决定命运——《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性格决定命运——《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高度——《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600字: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其叙述的主要是在鸿门宴会上,刘邦赴宴,而项羽没把握住机会而导致刘邦逃脱的故事。
自此,楚汉相争便开始了,最终也是以项羽的失败为结局,而项羽也在江边以死谢罪。
那么为什么堂堂西楚霸王竟一败涂地呢?项羽自杀前说:“天之亡我,非吾用兵之罪也。
”也就是说项羽认为他的失败是命运不济:也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应为他的性格缺陷和他对待手下的态度。
对于这两种观点,我更同意后者。
的确,不得不肯定的是项羽是破秦的中坚力量,很大作用于推翻秦王朝,但是提刚愎自用,妄自尊大的性格也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失败。
项羽一生之中最严重的失误毫无疑问就是在鸿门宴上没用听从谋士范增之言,导致刘邦最终逃走,这无异于放虎归山。
宴会之前,项羽通过曹无伤了解到刘邦欲称王的消息,便勃然大怒,这种喜怒形于色而不会隐藏的性格让她容易被人透析,怒罢,便集结兵力欲取刘,而此时的得知即将要面临强敌的刘邦并没有选择也项羽正面硬刚,而是以柔克刚,笼络项伯,以他来转达自己对项羽的敬意,讴歌项羽,以致在鸿门宴上,项羽数次将范增的数目置之不理,而导致刘邦逃脱。
项羽对待手下唯一的谋士范增可以说是不以为意,与刘邦对于张良的重用形成巨大反差,可谓是天壤之别,这两种对待贤士的态度也为其兵败自刎埋下伏笔,刘邦的善问,善用对于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是巨大的优势,帮主一句话就将其手下的卧底忠臣曹无伤置于死地,而对于樊哙的理论,他就无言以对。
无论是相遇的失败抑或是刘邦的成功,一切皆取决于性格和态度。
作者:蒋华雷。
《鸿门宴》——性格与命运
《鸿门宴》——性格与命运楚汉之争向来是一个为人们所乐于讨论并研究的话题,其中对于主人公性格的分析也层出不穷,刘邦和项羽谁更能配得上“英雄”一词更是课堂上讨论的热点,甚至有不少人出于对英雄的同情而有了很多类似于“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的探讨。
但是,历史永远没有如果,就人物性格来说,楚汉之争的结局更是没有如果,“性格决定命运”在一场鸿门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自古以来,对于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分析就从未停止过,一篇《鸿门宴》更是真切地反映了二人的性格特征:刘邦的机智与从谏如流与项羽的鲁莽及刚愎自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项羽真的可以战胜刘邦从而一统天下吗?《鸿门宴》的开篇就提到,项羽在进入函谷关后,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曾向项羽密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听到这话,项羽的第一个反应并不是去调查曹无伤提供信息的真假,而是“大怒”。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他消灭的,而他又是楚王后裔,岂能容忍一个“市井小子”“欲王关中”;再说,此时此刻,项羽如果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那个脾气火爆的项羽了!这里一个“怒”字,就反映出来项羽轻信人言,轻率鲁莽的一面,有这样的性格,楚汉之争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的第一段还有一段插叙:“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这样鲜明的力量对比显示出项羽有战胜刘邦的绝对力量,二者一个威势逼人,一个岌岌可危,而战争的主动权统统掌握在项羽手中,可是,一场鸿门宴,却埋下了项羽悲剧命运的伏笔。
反观刘邦,当他得知项羽对自己起了杀心时,“大惊”,而面对张良询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他答道:“鲰生说我曰。
”一个“鲰生”,既未提及建议者的姓名,又委婉地向张良表达出自己的失误,另一方面,“鲰生”之言是虚是实难以断定,很有可能是刘邦自己的想法,如此一来,刘邦就将自己置于一个满腹委屈的境地,引人同情。
楚汉之争刘邦获胜从两者性格谈的作文
楚汉之争刘邦获胜从两者性格谈的作文The struggle between Chu and Han Liu Bang's victory can be attributed to a combin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ircumstances he found himself in. 楚汉之争的结果,刘邦的胜利可以归因于他的个人特质和所处的环境的结合。
First and foremost, Liu Bang’s cunning and strategic mind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his victory over the Chu. 首先,刘邦狡猾和战略头脑对他在楚国取得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In addition, Liu Bang possessed the ability to adap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and make quick decisions, a trait that proved pivotal during the chaos and uncertainty of the Chu-Han contention. 此外,刘邦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快速决策的能力,这一特质在楚汉之争的混乱和不确定性时期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
Moreover, Liu Bang's charisma and ability to inspire and unite his followers were instrumental in his ability to build a formidable force capable of challenging the Chu. 此外,刘邦的魅力和激励并团结他的追随者的能力在他建立一个可以挑战楚国的强大力量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励志演讲稿:性格决定命运
励志演讲稿:性格决定命运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演讲。
最近看到了一则故事,讲述了项羽的一生,于是联想到了这个演讲的主题。
在这则故事里,项羽因为他的自负和不善用人而失败,以至于自杀,可以说是因为他的性格导致了他的失败。
他的过度自信决定了他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
但是并不是说自信大胆就是一种不好的性格,当年也是项羽的自信勇敢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功名大业。
每个人对每种性格的理解不一样,对成功的理解也不一样,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自然性格就不一样。
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昨天下午,我把刚刚起好的这个‘性格决定命运’的题目拿给每种性格的理解不一样,对成功的理解也不一样,价值观、人生观不一样,自然性格就不一样。
有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昨天下午,我把刚刚起好的这个‘性格决定命运’的题目拿给刘亦心看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话,原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像我这种又没规矩、又豪放的人岂不是命运坎坷了?’,这句平常的玩笑话却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并不算一个特种外向的人,我也一直在担心自己不够外向,不够有表现力怎么办?刚才那句话是我听到的第一句关于担心自己太过外向的话。
所以,众对性格改变命运这句话,特别是哪种性格改变命运的理解是不同的。
那么决定命运呢?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他看人看世界的角度,形成不两路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将决定其交际关系、生活状态、职业选择等等,从而根本性的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比作一栋大厦那么性格就是其钢筋骨架,认知和学问等则是从充斥于骨架上的混凝土。
钢筋骨架决定着大厦能建多高,建多壮。
概括的讲,性格就是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理智、沉稳、坚韧、执着、含蓄、坦率等等。
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同样的机遇同时摆在众面前,人与人的性格不同,对待机遇的态度也不同,于是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只能与成功擦肩而过。
有些人因为性格的问题,可能人际关系不是很好,表面上和所有人关系都很好,但却没什么知心朋友或是明明自己不想与其他人为敌,可却不知怎么的得罪了不少人。
积行成习小故事
积行成习小故事中国有句古话:“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性格是人的内在素质,它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
楚汉之争在一定意义上是性格之争。
刘邦乃一介布衣,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夺得天下,开创了数百年的汉代基业,这在中国夏朝以来的历史上是难得的领袖。
在秦末起义的群雄中,刘邦是惟一非贵族出身的将领,军事上他的团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但他却能从弱至强,一步步地走向壮大。
究其原因,应首先归功于他亦阳亦柔的太极性格。
一方面以阴为主,以阳为辅,这在他处于劣势时给了他柔韧的毅力;一方面以阳为主,以阴为辅,这在他处于大势成趋时,给了他进取的魄力。
鸿门宴上,他低三下四,尽显了自己性格的柔弱;项羽挟父相逼,他不为所动,展现了他性格强硬的一面;凯旋而归,他豪情万丈,大风起兮云飞扬,尽显他的博大胸襟;属下相劝之时,他从善如流,体现了性格中的明达聪慧。
正因为他具备了上述性格特征,所以张良愿为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愿为其镇后方、抚百姓、供粮饷;韩信愿为其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取……得人才、会用人才,纵观当时之群雄,能得天下者,舍刘邦其谁?与刘邦相比,项羽的确具有更多的豪杰人物特征——个人能力卓越。
他勇猛善战,不惧艰难,性格直爽,恩怨分明,爱护属下,讲究道义,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美誉,但他的这些性格特征皆被他的刚愎自用抹杀掉了。
用电影《西楚霸王》中吕雉的一句经典台词来评价他恐怕最合适不过了:他是女人心中的男人,却不是可以得天下的男人。
他没有刘邦的柔韧、冷静和果断,更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
在楚汉之争的初、中期,实际上刘邦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然而最终失败的却是项羽。
他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性格的悲剧。
项羽性格刚愎自用,虽然他破釜沉舟,使百二秦关尽属楚,堪称一代豪杰,但仍属匹夫之勇。
刚愎自用的性格决定了他鸿门宴上要失掉机会,关键时刻要失掉谋臣。
他可以在战场上身先士卒,可以为士卒吮吸箭伤的脓汁,但他却不能慷慨地封赏将士。
据史书记载,任命将领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却把大印拿在手里,玩来玩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决定命运——楚汉之争楚汉之争这一段历史,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最终项羽自刎,刘邦建立汉朝天下。
本来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流氓一个。
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
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
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对项羽的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有的学者主张,项羽自身缺乏政治家所应有的素质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的学者提出项羽的失败是因为错误的用人策略;有的学者认为项羽败在了军事理念和政治理念所谓局限;还有的学者认为项羽复杂的性格特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相对于项羽失败,对于刘邦的成功,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刘邦的成功在于他的用人上,善于用人;善于玩政治权术。
在我看来,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又有内因,而他们的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咱们就分析一下项羽的哪些性格弱点最终导致他的失败;刘邦的哪些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的最终成功。
项羽的性格特点:一、学习不专一,做事无恒心“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不喜欢学习读书写字,于是项梁教他学剑,项羽欣然接受,可是学了没多久,他又不想学了,叔叔很是生气;他说学击剑只能抵抗一个人,那是雕虫小技,大丈夫不足以学。
我要学就学能抵抗一万人的大本领!”叔叔项梁听了,心里的怒火也消了,心想,项羽这孩子胸怀大志,将来一定能成大器。
于是就很高兴地教项羽兵法。
项羽看叔叔接受了自己的意见,开始教自己大本领了,当然也很高兴,每天就像模像样地跟着叔叔学习带兵打仗的学问了。
可学了没几天,项羽的老毛病又犯了,才刚刚知道一点带兵打仗的常识,他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就满足了,不再愿意学习,结果也是一知半解。
二、目光短浅、心胸狭窄阿里巴巴原主席马云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三个要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巨鹿之战后,项羽进入咸阳,与刘邦的约法三章形成鲜明的对比,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
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
可见项羽的目光有多么的短浅。
他为人小气。
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三、刚愎自用(任人唯亲、生性多疑)项羽在用人方面却既不能知人,更不能用人,使许多贤才良生隔阂。
项羽的用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宗亲故旧;二是非亲非楚之人。
项羽在用人上的做法就是非亲即故。
譬如他的叔叔项伯为楚左尹,项庄、项声、项冠等都为将军;除了宗亲,最初项羽的身边也有很多人才,如彭越、韩信、英布、陈平等,但后来大多离其而去。
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
英布本是项羽的爱将,战功卓著,受封九江王,但在数年的征战中,他逐渐和项羽产生了隔阂。
在项羽伐齐国时,项羽多次向他调兵,他都称病不出。
项羽多次派使者催促他,他因为害怕,不敢出兵。
这个时候刘邦派使者说降,结果叛楚降汉。
后来刘邦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结果可想而知,唯一的谋士范增也因为他的猜忌离开了他。
四、狂暴浮躁巨鹿之战,大家都不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六万楚军打败了王离的二十万秦军,活捉王离。
后又使章邯、司马欣、董翳投降,俘虏秦军二十万。
可是项羽怎么处置二十万秦军的呢?不是整编自用,却是像战国名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一样,坑杀了二十万秦军,从中可见项羽的残暴。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
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项羽想用流氓的手段对付真流氓刘邦,那真是太难了。
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五、妇人之仁、儿女情长鸿门宴是历史上著名的事件,项羽本可以杀掉刘邦,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是项羽的妇人之仁害了自己,放掉了刘邦,我们不免要为项羽感到惋惜。
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
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子羽”这样的话了。
六、怨天尤人刘邦背鸿沟议和盟约,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追击项羽,运用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计,项羽率领28骑兵到达乌江边上,他本可以渡江回到吴中(苏州)重新开始,可是项羽却发出了“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儿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心乎”。
项羽把失败归结于“天”,是天要亡自己。
唐代诗人杜牧曾诗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所以项羽怨天尤人的性格特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刘邦的性格特点一、内心坚定,做事坚持不懈与项羽的做事不专一相反,刘邦做事坚持不懈。
早年他曾看见秦始皇出巡,当他看到那个场面后,发出了“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至始至终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经历了反秦斗争,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二、志向远大、豁达大度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
范增对项羽说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好酒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
刘邦年轻的时候当泗水亭长,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
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
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可是这是好多人都愿意留下来跟着刘邦,可见他的胸怀是多么令人折服。
三、知人善用《史记》中记载,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所以刘邦在用人上有能力,他能使每个人的才能用在合适的地方,这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所需要的。
四、沉着冷静项羽想用流氓手段逼刘邦投降,可是真流氓却不为所动,反而说咱们曾在义帝面前结为兄弟,你现在却要杀兄弟的父亲,那就是在杀自己的父亲,是不孝的,把项羽说的无言以对,遂就此作罢。
正是刘邦的沉着冷静帮了自己。
五、心狠手辣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彭城之战,他被项羽打的打败,他在逃跑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
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
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
想要陈平杀掉樊哙,还好这时陈平没有着急做,刘邦就归西了,这就是刘邦的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
六、越挫越勇刘邦是个经受的起失败和承受的起挫折的人,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总是表现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惨败到身边只剩下一个人,他照样斗志昂扬,不久又卷土重来,继续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与项羽大规模的交锋一共有六次,刘邦失败了前五次,战胜了最后一次,就这一次,天下就改姓为“刘”。
但凡成就一番事业,都要经理曲折艰难的过程,只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人,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楚汉相争中,数次面临险境,甚至绝境的刘邦,在逃脱之后从来没显现出一丝一毫的气馁,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与项羽做战,这是刘邦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
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词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