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合集下载

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陶有青;徐春波;李振吉;顾晓静;王璐【摘要】Combination of building inheriting working places and teams, social service of inheriting the academic thoughts of pres-tigious TCM doctors are carried out on account of the sources of the tenth to twelfth five-year plan.As one of the research outputs, the platform aims at regulating the model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TCM, and realize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production intosociety.And based on the service requirements of target population, more achievements would be provid-ed to the public and professional staff through the internet platform.%基于“十五”“十一五”名医传承数据资源,在“十二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一)”的基础上,结合名医传承工作室站及传承团队的建设,开展名医经验传承社会化服务。

作为项目研究成果之一的名医经验传承国家服务平台,目标是规范传承和创新中医学的发展模式,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科研产品社会化;宗旨是基于靶向人群及服务需求,通过网络平台将名医经验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及专业人士。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中央单位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中央单位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中央单位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1.08.22•【文号】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2号•【施行日期】2011.08.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确定中央单位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发〔2011〕42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为深入贯彻落实《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切实做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传承工作,探索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和推广应用的有效方法和创新模式,经研究,我局确定了26名中央单位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专家(具体名单见附件1)。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是传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的重要载体,各项目负责部门和依托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为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各项目负责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领导和有效管理,及时开展评估、考核和指导工作。

三、各建设项目依托单位要根据《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强化管理,为工作室的建设提供便利条件和必要支持,保证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四、各项目负责部门和各建设项目依托单位需按要求填报《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任务书》(附件2)一式5份(A4纸打印、普通装订),并加盖公章,于2011年10月15日前寄送至我局人教司师承继教处,同时将任务书电子版文档发送至受理电子邮箱。

此通知、项目任务书格式已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http://)上发布。

五、联系方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邮政编码:100027电子邮箱:***************.cn联系人:吴厚新张欣霞联系电话:************附件:1.中央单位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2.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任务书(中央单位)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二日附件1中央单位2011年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一、中国中医科学院(11人)翁维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邓成珊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蔡连香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安效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周乐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孙桂芝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陈鼎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涛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薛伯寿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胡荫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二、北京中医药大学(13人)王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杜怀棠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周平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燕池北京中医药大学田德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陈淑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肖承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郭志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武维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郭维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谷世喆北京中医药大学孙光荣北京中医药大学三、中日友好医院(2人)梁贻俊中日友好医院史载祥中日友好医院附件2编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任务书(中央单位)项目名称:项目依托单位:项目负责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制二○一年月日填写说明: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系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开展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而设计的任务书。

以中医药为业 笃信有为--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杨伟鹏

以中医药为业 笃信有为--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杨伟鹏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中医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方剂应用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

以研究中医药为业极具挑战。

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新药研发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杨伟鹏缘于对中医中药的爱好与执着,选择并接受了这一挑战。

多年来,他深入开展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新药和保健食品的研发等方向研究,被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审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骨伤科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药协会中药经典名方研发与生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

谈起求学中的经历,他深切地感到家庭及恩师的影响很大。

父亲杨旭教授是国内黄帝内经研究的著名学者,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造诣颇深,母亲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所以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医中药氛围的熏陶,硕士和博士期间,他分别跟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著名老中医邹德琛教授、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以及黑龙江省著名中医博士导师李冀教授出诊临证,见证了大量中医治疗疾病的确切疗效,所以对方剂配伍情有独钟;在博士后研究期间,又较好地掌握了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以及药代动力学、各种组学方法以及肠道菌群测序等方法。

这种无声地积累为日后专注于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中药复方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并不断开拓,有效结合推动了中医中药的继承发扬与现代研究及创新发展。

他认为,相对于单味药,中药复方更能体现中医的辨证精髓,疗效更确切,而明晰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阐明药效作用机制,会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使中医药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并被世界所接受。

2005年开始,他带领课题组开始进行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示范研究,以黄芩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等为例,建立了系列中药复方在多种生物基质中的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不同疾病模型进行中药复方PK-PD相关性示范研究以及方剂配伍对药效成分体内过程和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等研究工作。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陈健民,男,汉族,上海市人,生于1941年8月。

现任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中医科教授。

1965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本科,同年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工作至今。

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杂志》编委。

曾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教学秘书、上海医学辩证法学会理事、上海市静安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研究班指导老师。

柴松岩国家级中医妇科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现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陈淑长国家级周围血管病中医治疗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卫生部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脉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彤云国家级中医皮肤科、中医美容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高益民国家级中医药评价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研课题《北京中医发展史略研究》首席科学家,中国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1、2、3届)委员,国家药典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胡熙明国家级中医药专家。

原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季绍良国家级中医诊断学专家。

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审评专家、国家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金世元国家级中药评价专家。

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导师,国家科委国家秘密技术中医会中医中药学中药审查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中药项目评议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基本药物评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成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

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_张润顺

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_张润顺

2008 第十卷 第一期 ★Vol.10 No.1
继承这些共性的规律,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将起到积 极的作用。
以上临床经验均可用名老中医各临床要素之间 的关系表达, 因此, 探索各临床要素间的关系是分析 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方法。
二 、名 老 中 医 经 验 挖 掘 平 台 功 能 框 架 的 设 计 及 内 容
关键词: 名老中医经验 要素 数据挖掘 平台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 实践相结合, 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 是中医药学 术的带头人, 是中医药学术特点的集中体现。他们的 临床经验是中医行业的宝贵财富, 在名医本人的参 与下加以整理研究, 将无形的经验变成可以供大家 学习、参考 的可共享 的经验, 已经 成为当务之 急[1]。
名 老 中 医 根 据 症 状 、体 征 、理 化 检
查 等 表 现 , 做 出 对 西 医 疾 病 诊 断 、中 医
医生
疾 病 诊 断 、中 医 证 候 诊 断 的 判 断 。
2. 辨证核心要 素、症状 的 权 重 的
判别
名老中医对 疾病、证候判 别时所依

据 的 症 状 、体 征 、理 化 检 查 指 标 要 素 组
( 2) 疾 病 。 可 以 选 择 中 医 疾 病 、西 医 疾 病 两 个 分 主 题 , 中 医 疾 病 下 又 设 有 症 状 、证 候 、治 法 、方 剂 、药 物 、穴 位 等 文 件 夹 , 内 有 相 关 分 析 工 具 。 如 选 择 中 医 疾病下的证候, 则可分析全部或某种中医疾病各证 候 的 选 方 、用 药 、对 应 的 症 状 等 内 容 。 其 余 目 录 与 此 相似。
基于课题组已经建立的北京市名老中医数据仓 库, 根据名老中医经验的临床要素及其关系, 设计了 名老中医经验分析挖掘平台。借助商业智能软件 Business Objects ( BO) 等 工 具 , 使 分 析 挖 掘 的 内 容 能 够得到实 时、在线、动态 的展示。[5]挖掘 内容的设计 和 完善主要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循典籍、学“药王”,定食安居乐延年——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名中医张云鹏谈养生

循典籍、学“药王”,定食安居乐延年——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名中医张云鹏谈养生

2022.0722祝您健康循典籍、学“药王”,定食安居乐延年——全国名老中医、上海名中医张云鹏谈养生▎养生循典籍,学“药王”和部分名老中医不同,张老的学医之路是艰辛的,成才之路是曲折的。

他不是中医世家出身,没有耳闻目染、家学奠基的优势,但自幼仰慕名医,能以仁心和高超之医技起沉疴、愈痼疾。

张老起初拜江苏启东董祯亮老前辈为启蒙老师,后拜上海市纺织工业局第二医院中医顾问吴安庆老前辈为师。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 (当时名为上海中医学院)深造时,又得章巨膺、沈济苍二老关爱。

进入医院工作后,张老蒙领导重视,被先后推荐至陈大年老前辈处学习妇科、章次公老前辈处学习内科。

张老苦读中医经典古籍,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可谓是受多位先辈大师的启发,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提炼出的,而其在养生方面的经验体会也是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医经典古籍。

张老告诉我们,中医古籍浩如烟海,而其中关于养生方面的著作亦是数不胜数。

其中,他最为推崇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认为《黄帝内经》既是中医基础理论之渊源,亦是中国养生学之肇始,其中蕴含了众多中医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不但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养生防病的思想、理论、原则及方式方法等,而且把养生防病摆到了头等位置上。

养生保健为主、防病重于治病的思想贯穿于整个《黄帝内经》之中。

在《黄帝内经》养生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对养生学有诸多的继承发展,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养生学,其学术思想、理论体系及方式方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对于古代众多的养生名家,张老则首推“药王”孙思邈。

在孙思邈的著作中记述了大量有关养生的方法,内容涉及预防医学、身心医学和老年医学等各个方面。

而张老自己在养生的过程中,也是每每模仿孙氏所为。

1931年10月,张云鹏教授出生于江苏启东的一个普通家庭。

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医,至今已半个世纪,张老形成了“以仲景学说为经,诸家论述为纬,兼收并蓄、融合汇通,坚持发展、重在实效”的治学思想。

中国的国粹中医

中国的国粹中医

中国的国粹中医中医是指中国传统的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草药是一种通过采集天然植物的草药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来刺激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和身体放松的方法。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冥想等方式来提高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和精神修养的方法。

中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都是由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因此,中医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帮助患者从多个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中医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中国,中医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许多医院都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

中医还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领域,许多国家都开设了中医诊所和中医药研究机构。

中医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中华民族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变革。

在这个时期,国粹派史学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股新兴的历史学派。

国粹派史学家强调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提倡研究中国社会、文化和制度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国粹派史学起源于清朝末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

国粹派史学家认为,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是中国社会的根基和灵魂。

他们主张通过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揭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特点,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国粹派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范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名老中医高益民:小事话养生

名老中医高益民:小事话养生

名老中医高益民:小事话养生*导读:养生学实际上是人类自己管理自己生命与健康的艺术和文化,个人养生要讲究一些艺术性,要根据个人的感觉,创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养生模式。

导语:养生学实际上是人类自己管理自己生命与健康的艺术和文化,个人养生要讲究一些艺术性,要根据个人的感觉,创立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养生模式。

高益民国家级著名老中医,主任医师,教授,部级课题博士生导师,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顾问;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中医教育研究室主任。

“北京四大名医研究”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发展史略研究”首席科学家、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首席科学家。

见到面泛红光、声如洪钟的高益民教授,谁都想不到他已经79岁高龄了。

在采访的过程中,坐在窗边的他显得神采奕奕,回答问题时也是思路清晰,反应敏捷,偶尔端起绿茶品上一口,抿着嘴暗自回味,乐在其中——爽朗的笑声、飞扬的神情,让人实在忍不住想一探他背后的养生秘诀。

我是杂食动物高益民教授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老中医解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在书中他以自己多年做中医的经验,告诉老百姓应该吃多少,怎么吃?那么他自己平时的膳食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杂食让我营养均衡“合理膳食,运用到我的身上就是杂食。

我从来不会天天吃大米白面,而是下意识地增加自己吃粗粮的次数。

我家旁边有一个米粉店,一周我起码要去吃一次,我很喜欢米粉口感顺滑的感觉,它低脂肪、低热量的特性也很适合我。

除了米粉外,贴饼子也是我喜欢的粗粮,我每隔几天都要吃上一次,贴饼子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具有防止消化不良、滋阴养血、减轻皱纹、色斑、色素沉着的功效,而且它外焦里嫩,香味扑鼻,吃着它实在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

煎饼也是我经常吃的,我说的煎饼不是平时路边上卖的那种,而是传统的山东大煎饼。

名老中医经验集--谢宗万

名老中医经验集--谢宗万

名老中医经验集-谢宗万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谢宗万慧眼辨真伪潜心创新知—生药本草学家谢宗万郝近大整理编者按:谢宗万是我国著名生药本草学家,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毕生从事本草考证、中药理论的研究,著述甚多,成果丰硕。

由于在生药学、本草学上取得重大学术成就,1991年被国务院定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本文系统介绍谢氏在澄清中药材混乱品种,创立中药品种理论上的学术贡献,以及他的实地调查,摸清情况,钻研文献,认真分析,普遍联系,重点突破,说理充分,结论公允,掌握标准,确定正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并通过本草考证范例评析和药论药话进一步体现他的科研风格和治学作风。

这对于启迪后学和本草研究同道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汉·王充《论衡·谢短篇》谢宗万,男,字衍千。

1924年5月15日出生于江苏泰州小纪镇(现改隶江都县)。

中学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华东地区大片土地为日本侵略军所占领。

他所就读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现江苏省扬州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和闻名全国的学校,为免受日军的侵扰只好由城市搬到乡间游击区复课,先是由扬州迁泰州,然后再迁小纪、坂 ,6年之中数度搬迁。

随着局势的恶化和日军扫荡的威胁,学校一年之内往往要临时解散好几次。

上课一直是采取“敌来我散,敌走我聚”的方式。

谢宗万就是在这样动荡不定极端困难的环境下,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高中。

6年的寒暑假期以及学校临时解散停课的日子里,谢宗万便在小纪家中抓紧时间跟随舅父学习古文,他对古汉语的兴趣极浓,全部读完了《四书》、《古文观止》、《左传》及部分唐诗。

其中一些精彩章句至今仍可背诵如流。

从而为后来在本草考证研究工作熟练运用古汉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4年,从扬州中学高中毕业时,处于铁蹄蹂躏下的华东地区,民不聊生,除了个别日伪第一卷127学校之外,哪有什么大学可上,谢宗万只得辍学在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骨科 辨证施护及有 效 的康 复训 练 , 情志护 理 和饮食 调护 。从 而 改善微循 环 , 降低 了骨 内压力 , 复骨关 节供血 , 利于骨 恢 有 关 节的修复 , 解除关节 周围粘连 , 增加关 节的稳定性 。使患者 疼痛缓解 , 炎症减轻 、 恢复功能 , 提高 自我保健 的意识 和方法 。
热 、 湿 、 导 为 攻法 , 气 、 举 、 中、 涩 、 阴为补 法 。 祛 消 益 升 温 固 养
董老推崇《 匮要略 》 四季脾 旺不受 邪 ” 金 中“ 和周 慎斋 “ 诸病 不 愈, 寻到脾 胃而愈者颇 多” 的论述 , 为脾 胃病应 分清 虚实 寒 认
进行 了访谈 。本文 所指 的 中国 中医科 学院名 中医 , 符合 以 需
物 , 临 床 中 , 老 用 调 理 脾 胃 的 方 法 治 疗 冠 心 病 , 到 了 良 在 路 收
1 饮 食养生—— 慎药 损谷 , 护脾 胃 顾 本 文涉及这些名 老们都是 中医大家 , 于方药烂熟 于胸 , 对 但 其 自身有病对于用药却慎之又慎 , 深知 是药三分 毒 , 之不 食 效, 导引不效 , 方命之药 。 名 老们 在诊 疗和 日常养 生 中都极 其注 重顾护 脾 胃之气 。
宽 中解 暑 , 发 脾 气 。 升
董德懋 曾创 立 了“ 调理 脾 胃十 法” 。其 中 通下 、 理气 、 清 笔者从 20 0 7年起 , 对在世 的名老 中医进 行 了深 入的访谈 ( 除张作舟教授因病没能进行访谈 , 其余 名老都进行 了面谈 ) , 对 已经去世 的名老 中 医进 行 了资料 收集 并对 其 的后人 、 生 学
好 的疗效 , 实际上 , 路老把调理脾 胃贯穿于 整个 中医的治疗过 程之 中 , 在辨证 论治 的基础 上 , 治疗 大量多 系统疾病 , 风湿 如 病、 血液病 、 肾病 以及 妇科 病 、 儿科 病等 , 都从 调理 脾 胃着 手 , 取得 了良好 的疗效 。路老 曾有 “ 方亦 多 湿邪 ” 北 的理论 , 为 认 湿邪阻滞气机 。脾 属阴土具有“ 坤静之 德” 又有 “ , 乾健 之能” , 可使心肺 之 阳降 , 肾之 阴升 , 肝 而成天地 交泰之 象 , 为气机 升

部分名老中医名单

部分名老中医名单

1、邓铁涛
男,1916年10月生于广东开平县,从医69载。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擅治心血管疾病,擅于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论治疑难杂症,如重症肌无力、萎缩性胃炎、红斑狼疮等。1986年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4、张琪
男,1922年生于河北乐亭县。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精于仲景学说,尤以对温病学研究精深,擅治多种疑难病症,如肾病、心病、痹病、消渴、肝病等,是我国中医肾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
21、李今庸
男,1925年生于湖北省枣阳市,幼承家业,在家乡行医。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学家。湖北中医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尤以治疗中医内、妇科见长。被誉为全国中医药界“经典王”、“内经王”、“活字典”他教书育人,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的中医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治学严谨,医德高尚,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4、路志正
男, 1923生于河北藁城,中医世家。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精通中医典籍,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等亦有很深造诣。擅长针药并用,同时特别重视食疗,圆机活法,因证而施。擅治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儿童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脑瘫等疑难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临床经验。
10、晁恩祥
男,1935年生于河北唐山,1962年首届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被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学院聘为教授,著名中医专家。参与了2003年非典的会诊、防治方案制订、人禽流感的诊疗方案的工作及肺系病新药开发和研究,是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的学术牵头人之一,对肺系病及脾胃肝胆病有较丰富经验。曾四次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独家养生〗90多岁却有40岁的健康!

〖独家养生〗90多岁却有40岁的健康!
醋泡生姜的制作方法
(1)先把生姜切成薄片。最好使用鲜姜,鲜姜有非常好的药用功效,还可以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消化。
(2)把切好的姜放到瓶子里,随后把米醋倒入瓶里。注意,瓶子一定要洗干净,瓶子里面不能有油,以免生姜变质;米醋一定要没过姜片,不能让姜片露出来。
(3)随后把姜片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储存。一周以后就可以每天吃2~4片鲜姜,有非常好的调血脂、辅助治疗关节炎的作用。
黄酒能够增加血液循环,降低关节僵硬度。一般我每晚喝一杯,自己“勾兑”一下,每杯酒加1/3的热水,这样既温了酒,也降低了酒精浓度。
4、喝茶养生,坚持锻炼
除了茶。
路老还坚持体育锻炼,每天走300步,再练八段锦。以外动四极,内养脏气,保持充沛的精力。
【独家养生】
90多岁却有40岁的健康!秘诀公开!
路志正,1920年出生,行医70余年,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教授。
有媒体报道,“国医大师”路志正虽然年过九旬,但却有“40岁的心脏,血管弹性跟四五十岁的健康男性一样”。虽然这样说有些夸张,但从体检报告上来看,路老身体各个脏器的健康水平,都相当于中年人的水平。
“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经验简单易行,也非常适合中老年朋友们,大家不妨试试。
用法和用量等注意事项
用量:吃姜一次吃两三片就够了,不要多吃,吃太多则会导致胃热。
时间:一天之内以早上7~9点为好;一年之内以夏天为好。晚上不要吃姜,秋季也不宜吃姜。
注意:中老年人如果咳有泡沫的白痰,可以吃姜,但是痰黄、干咳或无痰的,就不要吃。
2、熊掌虽好不敌粗粮
人都愿意吃好的,但是再好的东西,不能都吃,也不能多吃。
这让我们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养生方法能让路老的身体保养得这么好呢?

30位“国宝”级中医

30位“国宝”级中医

建国60年首次评出30位“国宝”级中医国医大师们的养生经他们一致认为,养生要做到:吃得少、运动好、多用脑、不生气本报记者田野郑丹张静在中医药领域里,称得上“名医”的大有人在,但究竟什么人才能算“国医大师”呢?首先,他们的医术要非常高超,有其独到之处;其次,他们的临床经验要非常丰富,至少从医55年以上。

能符合这些条件的,在目前中国已是凤毛麟角,如果从他们中再精挑细选,可就称得上中医药界的“国宝”级人物了。

6月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出来的30位“国医大师”表彰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建国60年来首届评出的“国医大师”。

这些大师们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

到场的19位大师身着唐装,有些虽已是耄耋之年,却满面红光、精神矍铄。

本报记者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现场对他们一一采访,帮百姓讨教养生之道。

吃得好不代表身体好提起“饮食”这个养生的重要方面,很多大师都强调:第一,饮食必须适合身体需要;第二,“适可而止”最重要。

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张学文说:“认为‘吃得越好身体越好’,是现代人饮食上的一大误区。

”大鱼大肉虽好不能天天吃,比如羊肉性温,冬天吃对身体有好处,夏天吃就不适合。

黑木耳、萝卜、白菜、山药、黄瓜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普通,但不管什么时候都是非常好的养生食品。

另外,他指出,刺激性、含糖多的食物,尤其是冰冻过的食物都要少吃。

还有一些食物属于易发散的,有些人也不适合吃,比如香椿芽易住火,生疮和脾气急的人要少吃。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陆广莘和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李济仁都强调,不光吃什么重要,怎么吃也非常关键。

一是要杂,二是要慢。

最好欠一点,别过剩,现在营养过剩的人太多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路志正对陆老和李老的观点非常赞同,他说,营养过剩是很多疾病的源头,应该“提倡‘节食长寿’,吃饭吃到七八分饱就够了。

”93岁的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朱良春平时吃得就比较清淡,而且每次都吃七成饱,以素食为主,适当吃点鱼和瘦肉。

中国10大名老中医

中国10大名老中医

中国10大名老中医中医药作为古老的医学体系之一,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有许多名老中医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著称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国十大名老中医,他们的医术造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 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也是现代中医药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具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

李时中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他的努力使得中医药在国内外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2. 高世栻高世栻是中国著名的中医专家,他的医术造诣在中医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是中医药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高世栻在中医药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对后辈中医学者有着深远的影响。

3. 言福祥言福祥是中国著名的针灸专家,他被誉为“活针神手”。

他的针灸技术独到而精湛,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

言福祥还长期致力于针灸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针灸专家。

4. 朱振华朱振华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他的病案收藏量达数十万份,被誉为“妇科第一临床医生”。

朱振华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和创新,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妇科诊疗方法,帮助了无数妇女恢复健康。

5. 林光美林光美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被誉为“儿科名家”。

林光美在儿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医术,治愈了许多儿童的疾病。

她还积极参与中医儿科学科的教学和推广工作,为培养更多的中医儿科专家做出了贡献。

6. 董永钦董永钦是中国著名的推拿按摩专家,被誉为“中国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体系和手法推拿评估体系创始人”。

董永钦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推拿按摩经验,他的手法独特,效果显著,深受患者的好评。

7. 张廷玉张廷玉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药科学家,被誉为“中药学奠基人”。

张廷玉致力于中药学的研究和教育,他编纂了许多中药学的教材和著作,对中国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8. 吴长芬吴长芬是中国著名的中医脾胃专家,被誉为“医者仁心,治疗各种难治病的高手”。

陕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陕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陕西十大名老中医简介
1. 李叔同:被誉为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主要研究中医养生学,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育工作。

2. 杨禄成: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医妇科、儿科、内科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医药学界的知名专家。

3. 王明心:擅长中医诊断与治疗学,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

4. 王大珩:被誉为现代中医文化交流的使者,是当代名老中医之一,擅长中医针灸和推拿手法。

5. 赵心竞:擅长中医儿科和妇科,是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拥有广泛的临床经验。

6. 王琦: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肝病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多次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7. 张维良: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擅长中医外科、中医养生学,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宋齐: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原研究员,中医内科专家,擅长中医体质学和中医养生学。

9. 张庆兰: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原副所长,擅长中医药治疗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10. 郑君儿: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被誉为中国现代针灸学的奠基人之一,对针灸理论和临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十位国医大师介绍

三十位国医大师介绍

三十位国医大师介绍(A)“30位国医大师介绍”之一:路志正杂病圣手现居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他以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数以万计的患者,获得广泛赞誉;●他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师古而不泥古,大胆探索,推进学术继承创新;●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关注中医药的命运,多次上书献策。

他是国医大师路志正医术: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

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中病,贵在轻灵活泼,恰中病机。

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中医思路和辨证论治方法。

学术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为治疗冠心病开辟新的诊疗思路。

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和辨证论治等内容,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

首创穴位编码法,为针灸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B)“30位国医大师介绍”之二:强巴赤列藏医巨臂现居西藏●他从青灯苦烛走来,一手捧着传统,一手牵着未来,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年代,为藏医药开启新的一页;●他论著上百,弟子近千,活人无数,集藏医药古老的智慧于一身,又无私无欲地播散开去;●他以开放的姿态引进西医,以坚守的姿态护卫传统。

作为门孜康最优秀的学者,他的人生历尽坎坷;6月8日,拉萨大昭寺旁的一座石砌藏式小楼,灿烂阳光下一片静谧。

“国医大师”强巴赤列盖着厚厚的毛毯,躺坐在门口的椅子,身边5位徒弟在烧水、做饭。

因为长期伏案,他的双眼已经失明,双腿也无法行走。

几天前,他离开生活了5年的藏医院住所,重新搬回这里,回到这座自己出生的老宅。

82岁的强巴赤列声音低沉,言语不多,但当说起还俗结婚、率先入党的青春往事,突然间他放声大笑,皱纹绽放如花,笑声顽皮、得意而悠长。

这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自幼接受严格的藏文学、医药和天文历算的训练,是同时代藏医药的集大成者,站在历史的潮头,他积极接受西医,编写了全套现代藏医药教材,让藏医药从寺庙走进学校,开启藏医药科研、教育和对外交流。

他以特有的热情、智慧,为藏医药书写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及应用张润顺;谢琪;李鲲;樊士震;姜秀新;荆志伟;王映辉【摘要】为实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实施目标,设计开发了“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管理平台融项目管理与数据管理于一体,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申请、项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经费管理等工作的网络化管理,数据采集包括从师医案、经验方、中药炮制、中药资源、策论、文献信息、学术思想、成才之路、研究成果等信息的采集及管理.采集的数据可与中医分析挖掘平台对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挖掘.通过近4年应用,该平台较好地完成了项目管理、数据管理及分析挖掘的任务目标,并对后期建立基于名老中医经验的决策支持服务平台等工作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8页(P761-768)【关键词】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应用【作者】张润顺;谢琪;李鲲;樊士震;姜秀新;荆志伟;王映辉【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北京方略医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75;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1.6“名医名家传承”项目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院自主选题项目资助范围,旨在更好地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加强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传承,促进中医学术进步。

本项目在如实采集、保存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药专家诊疗经验等原始信息的基础上,总结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独特经验信息数据库,并建立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项目采用纵横结合的模式,在遴选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以来的名医名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在世的90余位名家的诊疗经验为研究对象,由各单位自由申报。

名老中医胡海牙的仙学养生观

名老中医胡海牙的仙学养生观
【关键词】胡海牙;名老中医:仙学养生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从人类认识到死亡的无常和生命的有限开始,养生就成为人类珍 视生命的自觉行为。无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还是现在的养生热,都是人们生活水平提 高以后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的表现。然而,由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于传统文化的割裂,人们 对于养生的认识不够,结果往往陷入养生的误区,经常被忽悠,结果钱花了不少,身体也没养好。 本文就我国名老中医胡海牙对于仙学养生的看法加以陈述。
胡海牙先生曾得到道家马丹阳十二针心法,医术十分精湛,他早年行医就有“半仙”之称,1957 年调入北京后患者纷至,每日出诊四小时,诊治患者就达一百五十余入哺1。他在临床中精研针灸学 术,妙悟经络穴位与针刺手法奥秘,根据“先治未病,兼治已病”的治疗原则,将仙学养生方法有 机融入中医治疗临床实践中,并根据临症实践提出“师古人心,无袭古人迹”。他关于神经与经络关 系的研究,荣获由中国香港、加拿大、泰国、英国等世界传统医学会联合颁发的“世界华人知名医 家卓越科研金奖"h。胡海牙先生精通中医针药和内家拳术,深谙各种道家养生秘术。在他84年的 医道生涯中,阅人无数,历尽沧桑,论著丰富,桃李天下,养生造诣深厚,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 食古验今,“用实证的精神来检验评判前人的文化结晶呻h。{:参同》、<悟真》、<灵枢》、《太素》等丹 书医籍无不精研,太极、形意等内家拳术刻苦锻炼,终于领悟了养生之道的真谛,并立足于中医养 生理论体系,借鉴道家养生方术和内丹修炼理论和方法,考察历代养生实践活动,继承二十世纪三、 四十年代陈攫宁先生关于养生方法和理论的研究讨论成果,以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陈撄宁先生 在杭州屏风山疗养院静功疗养法养生实践的经验,在自身长期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适宜 人群相对广泛,普及传授相对容易,操作技术相对简单,养生效果相对满意的“听皮肤呼吸”养生 法门。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不懈地实践着前人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在海内外深有影响。

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

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

这是第三批的北京市(44名)马在山方和谦王嘉麟王应麟危北海许心如许彭龄刘琨陈文伯陈昭定陈彤云李贵李乾构张炳厚张淑文张士杰宋祚民郁仁存周耀庭周乃玉周德安柯微君贺普仁赵荣莱高忠英高益民钱英柴松岩屠金城黄丽娟温振英裴学义魏执真颜正华程士德孔光一聂惠民王琦刘燕池王洪图姜揖君郭志强商宪敏吕仁和天津市(19名)石学敏张大宁章臣桂韩景献张庚扬陈宝贵徐永庆张曾譻牟洪林李永成邓鹤鸣崔乃强丁素先田芬兰武成曹克光栗锦迁罗利毛舒和上海市(24名)张云鹏刘嘉湘蔡淦王翘楚严世芸夏翔叶景华彭培初陈湘君黄振翘唐汉钧施杞严隽陶秦亮甫蔡小荪王霞芳马绍尧邹菊生谢金龙陈立羽陆德铭曹玲仙石印玉柏连松重庆市(15名)罗本清郑新郭剑华戴裕光朱忠庆骆常义施锡璋王辉武高小珊刘兴文李配富刘静付灿鋆夏中和李寿彭河北省(21名)杨牧祥李士懋田淑霄邢月朋张士舜刘亚娴任琢珊诸云龙赵玉庸孙宝惠阮正帼李英杰陈益昀王敏淑姚希贤李佃贵崔金海吴以岭董燕平庞春景汪慰寒山西省(14名)李国章郭耀康侯振民贾六金吕景山柴瑞霭张玉芬王裕颐陈家礼白祯祥介霭尹翠梅高天爱单镇内蒙古自治区(8名)陈玉良张孝礼黄志刚赵宇明岳在文陈树廷那顺达来魏汉奇辽宁省(17名)李德新周学文马智田维柱贾玉海洪治平齐连仲黄恩申刘佩志王心毓迟云志白长川王道林曹茂森高举真杨宝余白凤鸣吉林省(19名)任继学刘柏龄杨宗孟王烈曲生金润泉范国梁于凯成陈向明张文泰李莹王钰于作盈南征纪青山杨世忠黄永生刘大同王耀廷黑龙江省(21名)张琪高奎滨吴秉纯郭文勤王铁良康广盛马宝璋李延王雪华李令根王秀霞孙申田董清平孙伟正高维滨王玉玺于忠学于万涛段富津卢芳高洪义山东省(28名)张珍玉隗继武王国才丁书文周翠英焦中华林惠娟程益春朱振铎徐敬才孟宪兰姚开炳彭延宽吕兰凯孙敏田文王法德朱惠芳王菊芬吕国清李鸿娟刘启廷谷越涛张继东孙文学邵念方李艳冬郑建堂江苏省(27名)夏桂成陆绵绵朱秉宜诸方受刘再朋龚丽娟徐景藩盛灿若邹燕勤王德春杨桂云尤松鑫金妙文丁义江谢昌仁刘永年吴新欲王如侠周玉祥蔡景高汪达成朱良春邵荣世夏治平曾学文莫燕新龚正丰安徽省(15名)徐经世曹恩泽梁文珍周宜轩张道宗魏福良马骏张杰孔昭遐祝广庆赵荣胜窦金发张炳秀张克连李有伟浙江省(22名)汤金土连建伟徐志瑛盛玉凤鲁贤昌魏克民何嘉琳郁加凡张融碧鲍严钟洪善贻王晖蔡慎初金定国马大正盛燮荪胡斌钟坚柯干郑淳理黄志强冯昌汉江西省(23名)伍炳彩喻文球傅淑清幸良诠何晓晖许鸿照黄调钧李宗俊谢强胡杰峰傅细芳张春馀欧阳枝磊聂小圃李远实曾广琥陈瑞春皮持衡彭太平赵纪生贺支支郭飞蔡国珍福建省(15名)曾章超吕绍光林瑞珍林禾禧张永树丁秀贝张泽民陈长华卢太坤吴熙唐江山陈炳焜周来兴杜建陈扬荣河南省(25名)黄明志吕靖中张东岳王旭袁海波郑绍周毛德西李鲤王自平郑建民门成福侯士良孙六合张天健毛天东祝庆堂张世峰杨之藻关思友贾太谊石景亮郑启仲赵金普周世印邱保国湖北省(18名)梅国强邱幸凡毛维伦姜惠中熊昌源李家康吴寿善王胜利邵朝弟涂晋文陈如泉管竟环张介眉叶世登万远铁杜家经彭艮亭黄祥武湖南省(23名)谭新华王行宽黄保民刘绍贵李传课贺执茂欧阳恒孙达武谢剑南张崇泉李家邦孙广生欧正武杨永华李世文许雪君秦昌国钱平张邦福程志强刘松林董克礼孙之镐广东省(38名)陈福如骆继杰孙外主夏洪生何世东刘石坚黎家玉沈英森陈渭良钟广玲王伯章邱健行彭胜权陈纪藩刘伟胜禤国维王士贞李丽芸靳瑞丘和明许鑫梅赵立诚邓晋丰余绍源黄春林邓铁涛周岱翰陈全新刘庆思崔学教陈基长陈镜合欧阳惠卿梁冰蔡炳勤罗笑容张梅芳林应强海南省(5名)辜孔进罗凌介林举深林天东陆志沈广西自治区(8名)李锡光朱少廷陈慧侬荣远明周培郁徐富业李廷冠韦立富四川省(24名)张之文郭子光钟以泽邓亚平旦科陈学忠张世明杨礼淑孙同郊刘金龙杨宣舒忠登郎加胡国栋陈天然李培郭志雄陈福安热巴王晓东王明杰刁本恕牟希瑾邵章祥张玉龙云南省(13名)李永康罗铨刘以敏刘复兴赵淳龙祖宏熊辅信管遵惠钟传华张沛霖段其昌林艳芳向·初称江楚贵州省(9名)沈冯君邱德文刘尚义李声岳袁金声张国伦吕明庄付汝林徐学义西藏自治区(14名)强巴赤列班登旦增阿旺平措洛桑英尼加央伦珠郎嘉向巴格来明久多吉白玛仁增巴珠塔青洛桑罗布米玛强巴卓嘎甘肃省(15名)宋贵杰王自立裴正学图布旦郭宪章曹玉山王惠兰刘国安王道坤韩芳林赵建雄吴立文张士卿王新舜谢君国陕西省(13名)杨震黄保中姚树锦周志杰韩增成冬生张瑞霞谢远明米烈汉闫晓萍杨培君张振中李宝华青海省(9名)陆长清郭焕章贾鸿魁邓尔禄桑杰尼玛久美尕玛格排朋毛宁夏自治区(5名)李遇春李淑英张任城卢化平张镇新疆自治区区(9名)金洪元沈宝藩乐德行火树华巴克?玉素甫阿布迪哈力克?斯马义如克亚?沙的克王继先刘继祖卫生部直属单位(8名)郭赛珊袁兆庄米逸颖李辅仁晁恩祥史载祥李佩文许润三中国中医研究院(18名)路志正谢海洲李光荣薛伯寿安效先周乐年周绍华蔡连香胡荫奇孙树椿王今觉唐由之李传杰陈可冀马继兴沈绍功李维贤李书良第十期全国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讲课专家名单路志正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吉良辰男北京市中医院教授李今府男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张学文男陕西中医学院教授晁恩祥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林兰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姜良铎男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高颖女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教授陈日新男江西中医学院教授张赤志男湖北省中医院教授第一批北京的1 关幼波 1 北京市2 刘韵远 1 北京市4 王为兰 1 北京市5 翟济生 1 北京市6 王玉章 1 北京市7 金世元 1 北京市8 屠金城 1 北京市9 马在山 1 北京市10 刘春圃 1 北京市11 许公岩 1 北京市12 粱宗翰 1 北京市13 方和谦 1 北京市14 李荣福 1 北京市15 王嘉麟 1 北京市16 巫君玉 1 北京市17 贺普仁 1 北京市中医科第二批北京的1 关幼波2 北京市2 王玉章 2 北京市3 金世元 2 北京市4 屠金城 2 北京市5 贺普仁 2 北京市6 方和谦 2 北京市7 危北海 2 北京市8 王嘉麟 2 北京市9 柴蒿岩 2 北京市10 张志礼 2 北京市11 吉良晨 2 北京市12 贾贵琛 2 北京市13 张炳厚 2 北京市14 陈文伯 2 北京市15 张梓荆 2 北京市16 赵荣莱 2 北京市17 巫君玉 2 北京市18 周跃庭 2 北京市19 王宝恩 2 北京市20 杨宝琴 2 北京市21 闫田玉 2 北京市22 卢广荣 2 北京市23 宗修英 2 北京市24 裴学义 2 北京市25 吴定寰 2 北京市26 高忠英 2 北京市第三批北京的1 屠金城 3 北京市2 马在山3 北京市3 贺普仁 3 北京市4 方和谦 3 北京市5 危北海 3 北京市6 王嘉麟 3 北京市7 张炳厚 3 北京市8 陈文伯 3 北京市9 赵荣莱 3 北京市10 裴学义 3 北京市11 宋祚民 3 北京市12 高忠英 3 北京市13 魏执真 3 北京市14 姜揖君 3 北京市15 陈昭定 3 北京市16 郁仁存 3 北京市17 高益民 3 北京市18 郭志强 3 北京市19 陈彤云 3 北京市20 商宪敏 3 北京市21 王应麟 3 北京市22 周乃玉 3 北京市23 柴松岩 3 北京市24 吕仁和 3 北京市25 李乾构 3 北京市26 周德安 3 北京市27 许心如 3 北京市28 柯微君 3 北京市29 黄丽娟 3 北京市30 许彭龄 3 北京市31 张淑文 3 北京市32 温振英 3 北京市33 刘燕池 3 北京市34 张士杰 3 北京市35 王洪图 3 北京市36 颜正华 3 北京市北京中医大学37 孔光一 3 北京市北京中医大学38 聂惠民 3 北京市北京中医大学39 程士德 3 北京市北京中医大学41 周耀庭 3 北京市42 钱英 3 北京市43 李贵 3 北京市44 刘琨 3 北京市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福建2009-09-27 18:19在指导老师合计:44 人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1俞慎初1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科2俞长荣1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科3吴光烈1福建省福建省南安中医院中医科4康良石1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科5盛国荣1福建省厦门第一医院6郑孙谋1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中医科7黄宗勖1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科8骆安邦1福建省晋江市中医院中医科9林朗辉1福建省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10蔡友敬1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11林庆祥1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12赵芬1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13陈宣根1福建省14钟秀美2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15郭鹏琪2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16谢宝慈2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中医科17刘运耀2福建省福建省福鼎市医院中医科18涂福音2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科19林求诚2福建省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科20陈民藩2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21陈忠良2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22周维骥2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中医科23戴舜珍2福建省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中医科24吴小玲2福建省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中医科25杨春波2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26吴熙2福建省福州吴熙中医妇科医院中医科27钟启良2福建省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28蒋序学2福建省29林锦海2福建省30林禾禧3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31丁秀贝3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32林瑞珍3福建省福建省人民医院中医科33杜建3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科34陈杨荣3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科35唐江山3福建省福建省罗源县中医院中医科36卢泰坤3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科37吴熙3福建省福州吴熙中医妇科医院中医科38陈炳昆3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中医科39张永树3福建省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40曾章超3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41陈长华3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42张泽民3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43周来兴3福建省永春县中医院44吕绍光3福建省福建省立医院继承人合计:32 人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1康素琼1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科2盛云鹤1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医科3江映红1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中医科4俞昌德1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科5郑婉如1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中医科6周来兴1福建省永春县中医院中医科7吕绍光1福建省福建省立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8林桐峰1福建省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9陈国良1福建省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科10俞鼎芳2福建省福州市第八医院11陈敏2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12俞宜年2福建省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科13叶玲2福建省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14方素钦2福建省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科15狄民2福建省福建省福鼎市医院中医科16吴耀南2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科17张琼英2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中医科18许真真2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19俞征宙2福建省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其他20叶盈2福建省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科21陈志斌2福建省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科22蔡而玮2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23石荣2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24邱玉珍2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中医科25林松2福建省福建省松溪县医院中医科26杨丽阳2福建省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中医科27曾宏翔2福建省福建省漳州中医院中医科28蔡少杭2福建省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中医科29黄恒青2福建省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30柯晓2福建省福建中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31肖坤宁3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肖志安中医外科医院中医科32张闽光3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中医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笔者从2007年起,对在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除张作舟教授因病没能进行访谈,其余名老都进行了面谈),对已经去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资料收集并对其的后人、学生进行了访谈。

本文所指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名中医,需论文联盟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初期从各地延请的30余位建院元老;(2)位列全国四批名老中医师承制导师;(3)国医大师;(4)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本文所指老中医是指在世者年龄超过85岁,已经去世者年龄超过90岁。

符合两个条件的在世的名老中医有6位,分别为:薛崇成、阎润茗、路志正、程莘农、张作舟、马继兴;已故的有5位,分别为:朱仁康、肖龙友、陈苏生、钱伯煊、董德懋。

本文将他们的养生思想和实践做一归纳总结。

1 饮食养生慎药损谷,顾护脾胃
本文涉及这些名老们都是中医大家,对于方药烂熟于胸,但其自身有病对于用药却慎之又慎,深知是药三分毒,食之不效,导引不效,方命之药。

名老们在诊疗和日常养生中都极其注重顾护脾胃之气。

肖龙友曾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

在治疗虚损和久病患者时,肖老尤重于脾,多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运中用扁豆、薏苡仁;纳谷不甘则谷麦芽。

肖老在北京的家中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或炒糊的馒头,用水煮汤来治疗消化不良。

成人腹胀,则取砂仁1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砂仁,碾碎嚼服。

长夏季节则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升发脾气。

董德懋曾创立了调理脾胃十法。

其中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为攻法,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为补法。

董老推崇《金匮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斋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认为脾胃病应分清虚实寒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和脾病多寒、胃病多热等证,临床病情复杂,往往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疗应以攻补为纲。

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则纲举目张,圆机活法。

遣方用药主张平和,强调脾胃病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

主张慎用
大补以防阻遏气机,慎用苦寒以免损伤胃气。

常说:勿伐天和,勿伐无过。

另外,董老重视肝脏对脾胃的影响,善用疏肝理脾法。

路志正被认为是当代继承和发展东垣脾胃学说的代表人物,在临床中,路老用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冠心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实际上,路老把调理脾胃贯穿于整个中医的治疗过程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大量多系统疾病,如风湿病、血液病、肾病以及妇科病、儿科病等,都从调理脾胃着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路老曾有北方亦多湿邪的理论,认为湿邪阻滞气机。

脾属阴土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象,为气机升降之枢,湿邪伤脾阳,路老认为畅脾胃气机方可以化湿邪,湿邪一化,脾胃健运,许多病可愈。

在日常饮食中,路老认为过量的饮食,会使脾胃受损,导致疾病。

路老说:养生之道,贵在后天,后天之道,又以脾胃为本。

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才能保持人的旺盛精力。

食物、药物均有四气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物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

路老认为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才能补益精气津血,以利于人
体的健康,同时,要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忌饮食偏嗜。

此外,进食要有规律,适时适量,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朱仁康幼年时脾胃薄弱,常患痰饮病,后来却寿享92岁,得益于他日常饮食中顾护脾胃之气。

他饮食清淡,不喜辛辣之品。

中年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每餐二两,不多吃多喝,所以摆脱了胃病的困扰。

陈苏生认为:今人只重药疗,不讲食宜,给人们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陈老崇尚《千金方》中的思想: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又为气机之枢,对于一身气机的和畅至关重要。

从形而下的角度讲,善养生者最重视养护脾胃之气,如果注意日常生活中顾护中焦脾胃之气,则身可健、寿可延;久病、重病之人调好脾胃之气则生机可存,病可愈。

2 运动养生调整功能,开发潜能
名老们对导引吐纳之术都有研究,董德懋、阎润茗、路志正等也深谙导引吐纳之术并持之以恒。

路志正有自创的路氏八段锦。

董德懋坚持练习站桩功,
寿享90岁。

董老60多岁的时候患高血压病、头晕、目眩、头疼,血压260~270/120~155 mmHg,中西医药治疗日久,均无明显疗效。

百般无奈,开始研究气功,冀以调治。

董老练习站桩功,每天坚持早、中、晚练功3次,每次30~40 rnin,得以治愈。

后来一直气功锻炼,毫不松懈,受益匪浅,体会颇深。

董老探研气功理论,上及《内经》,下及各家学说,其中特别赞赏《素问上古天真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思想。

对《勿药元诠》中对调息、养生颂和小周天的认识颇为赞同。

结合站桩功,自治救人,形成了调气、积精、全神的思想。

董老认为,气功作用的核心是调气、积精、全神,炼气必先治神。

张景岳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与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故其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耗,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化,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求一气字,足以尽之,盖不调之,即病所在之处。

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所谓调气,即是调整呼吸,呼出身中之浊气,吸人天地之精气。

故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

精气神三宝是气功的基础。

董老认为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神全则精积、气调。

这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老说气功可以调整人体的功能,开发人体潜能,治神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养病需养神。

调气积精全神的功效,对于治疗疑难病证、陈年重病,大有俾益。

长期坚持,使精气神旺盛,达到去病的目的。

除了气功,也有人认为散步最好,如朱仁康。

其实道理相通,导引、吐纳、散步,都有放松心情,调整呼吸,使呼吸深长均匀、让人气定神安、物我两忘、气沉丹田之效。

陈苏生崇尚华佗的观点: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

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陈老说:这正是积极有为的养生方法,比那老庄之学,专门讲究清静无为,要高明多了。

若一味放松形体,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以为不参加一切劳动和活动,不消耗一点体力,就是清静无为,那就非但不能养生,反足以有碍养生了。

3 起居饮食养生调和阴阳
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个适宜发展的生存环境。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生之本,本于123下一页欢迎浏览更多论文联盟首页→ 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文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