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一)

合集下载

“意境”的美学溯源-8页word资料

“意境”的美学溯源-8页word资料

“意境”的美学溯源“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从心从音。

於记切。

”“志即识,心所识也。

”而“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这里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意”与心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意”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是主观的。

而“境”的本义是“竟”,有“疆域,界限,范围”的意思,更加着重于客观的。

仅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意境”就应该具备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的内心和客观的外在世界,而这两方面既然属于同一个词,显而易见:词中的两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就是说,训诂义中的“意境”是指内心感情和外在事物的结合,简而言之,也就是“情景交融”。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本文将对“意境”从其作为美学范畴的诞生及其美学渊源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意境”作为美学范畴的诞生从现存的文论资料来看,“意境”作为美学资料,最早出现于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日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极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物象,故得形似。

二日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

三日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三种境界中,“物境”指的是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指的是人生经历的境界,而“意境”指的是内心意识的境界。

这里的“意境”指的并非现在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而是与“物境”、“情境”一样作为一种审美客体,但毕竟“意境”是作为一个词出现的。

其实“意境”作为美学范畴并非最早由王昌龄提出来,唐代的诗歌美学家们在前人关于“意象”的基础上,提出了“境”这样一个美学范畴,并经常运用在指导诗歌创作的品评中。

如上面引用的王昌龄的《诗格》,其他则如皎然的《诗式》“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

此亦不然。

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又“或曰:诗不要苦思,苦思则丧于天真。

此甚不然。

固当绎虑於险中,采奇於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奥之思。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2007-10-8 18:17:00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

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0糠~绰约冰雪。

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有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底中心之中心。

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

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

(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nu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这说明"意境"的意义。

王荆公有一首诗:"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

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哀感~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忻慰。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

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

force of histories contributed

lot to the naiss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Wang
conception
Chang Ling and others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foundation of artistic poet
meanings.The theory that meaning grasped images forgotten words forgotten is
and meaning grasped
pithy,and Wang
has hit the point.Liu Xie was the person who used the
wai”became
pronoun
Furthermore,Si Kong Tu put forward“si wai’to make the elabor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more concrete.The artistic
conception
came to the acme in
conception
more vivid in all kinds of arts.The
Chinese poem,paintings,and architectural art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of falsehood and
scene
one
word‘‘image”after
Chong definitely,and he also Was the first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宗白华读后感宗白华先生对于中国艺术意境的阐释,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深邃世界的大门,读完之后真的是让我有一种“哇塞”的感觉。

首先呢,以前我看那些国画啊、书法啥的,就觉得好看,但说不出来为啥好看。

读了宗先生的文章,就像是突然有人给我脑袋里安了个放大镜,我开始能看到那些艺术品背后隐藏的大乾坤了。

宗先生说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这一下子就点醒我了。

就拿国画来说吧,那山水花鸟可不仅仅是在画个东西,画家是把自己的情感、对大自然的感悟都揉进那一笔一墨里了。

像那些山水画里,有的山画得雄伟险峻,水画得奔腾湍急,那可能就是画家心里有着一腔豪情壮志,通过山水来抒发呢;而有的山水画看着宁静悠远,说不定画家当时就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意境啊,就像是菜里的调料,看着是看不见,但少了它,这艺术作品就像没放盐的菜,寡淡得很。

然后,宗先生还提到了艺术意境的层层深入,从直观感相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再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这让我觉得欣赏艺术就像玩游戏升级打怪一样。

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作品表面的样子,就像看到一幅画里画了个美女,这就是直观感相。

可再仔细品品呢,你能感觉到这个美女好像有着一种活力,仿佛要从画里走出来一样,这就是那活跃生命的传达了。

等到你能从这个美女的形象里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东西,也许是画家对于美的追求,也许是一种哲学思想,这就是最高灵境的启示啦。

我就想啊,以前我看艺术作品,就停留在第一层,最多第二层,完全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就像到了宝藏洞口,只拿了门口的小石子就走了,太亏了。

再说说宗先生的文字吧,虽然讲的是这么高深的艺术理论,但读起来还挺亲切的。

他不是那种板着脸跟你讲道理的,而是像一个特别有文化的老爷爷在跟你聊天,一边讲一边举例子,什么诗词啊、画作啊,信手拈来。

这让我觉得艺术也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

它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像发现草丛里的小野花一样,能发现艺术意境的美。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作者:黎鲲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3期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经历了孕育、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简要论述了“意境”说的缘起与不断发展的过程,探讨了“意境”说的内涵。

关键词:意境意象审美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摘要】是一篇探讨古代艺术发展历程和不同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讨论了佛经、汉唐诗词、儒家美学和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在文章总结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的重要意义,同时展望了中国艺术意境之后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如何在不同时期追求表达不同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古代艺术,佛经,汉唐诗词,绘画,儒家美学,道家思想,中国艺术意境,发展历程,意义,展望1. 引言1.1 探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是一段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下,艺术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意境。

本文将从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佛经对艺术的影响、汉唐诗词与绘画的融合、儒家美学在艺术中的体现以及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起源与演变。

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的源流和精髓,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

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发展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推动中国艺术意境的不断传承与创新。

2. 正文2.1 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以神话故事和祭祀活动为主题,主要表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不仅在技术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青铜器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精致和复杂的器物,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和宇宙的理解。

随着周朝的兴起,青铜器逐渐式微,而玉器成为主要的艺术载体。

玉器在古代被视为贵重的礼品和象征,其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

玉器的图案主要以几何纹样和动植物为主题,富有简洁和优美之美。

随着秦汉时期的到来,雕刻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

意境

意境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引言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

“适我无非新”(无羲之诗句),是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

“光景常新”,是一切伟大作品的烙印。

“温故而知新”,却是艺术创造与艺术批评应有的态度。

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

李、杜的天才,不忘转移多师。

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鞍经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

二十世纪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

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

新的局面必将展开。

然而我们对旧文化的检讨,以同情的了解给予新的评价,也更形重要。

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特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也是民族文化底自省工作。

希腊哲人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近代哲人对我们说:“改造这世界!”为了改造世界,我们先得认识。

一、意境的意义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

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0糠,绰约冰雪。

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孙向阳(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贵州铜仁554300)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我国的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的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本文就试图来梳理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脉络。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

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

在中国美学史上,它是后于“意象”概念出现,却渐渐成为艺术的终极追求而超越了“意象”的一个范畴。

意境指的是诗(词)、画、戏曲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所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物我贯通、当下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境。

意境一词是最早由唐代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

虽然意境在明清时期才成为美学范畴,但它的形成背景须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以及隋唐佛学的本体论讨论,须上溯至魏晋至宋元诗、画等门类艺术中有关“象”与“象外”、“言”与“意”、“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关系的讨论。

下面,就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我国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意境理论的发韧时期《易经·系辞》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认为感性形象比之于抽象的逻辑语言更能充分抒发和表达主体情思。

《易传》所言之“象”,主要指卦象,但也包括艺术形象。

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和蜕化

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和蜕化

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和蜕化文/孤鸿万里云引言:明眼人一看便知,此处套用了宗白华先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标题,本文确实受宗白华先生文章的启发良多,而所引也较多取自宗先生的文章。

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对当前意境研究的一个粗略的综述和评论,第二部分是我对意境初始意义的基本观点。

一.研究史的回顾1.历史上的三次讨论关于意境的问题,我国曾有过三次大讨论。

第一次是在1930-1940年代,当时的著名学者几乎都参加了讨论,如胡适、闻一多、朱自清、宗白华、李长之、朱光潜等,学界认为这次讨论为我国意境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50-1960年代,国内又开展了第二次大讨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朱光潜和李泽厚。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是第三次讨论的高潮,但此次讨论只有史料整理上的价值,理论上没有什么突破。

2.基本的混乱学界目前有一个现象,就是企图用“意境”一词涵盖所有我国古代文论中出现“境”字的内容,就我目前所看到的材料来说,“意境”一词出现的频率并不高,或是将分别使用的“意”“境”认为就是“意境”,或是将“境”、“神境”、“灵境”认为是“意境”的别用。

我们让“意境”一词承载了太多的涵义,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古人所说的“境”、“神境”、“灵境”等等可以统一为“意境”?我怀疑是“意境”一词在近代以前一直是很少使用的,只是近人为了捻出“意境论”而空加了许多意义。

这是近代以来造成的混乱局面,实与古人无关。

3.意境作为概念?意境可以作为概念吗?这是意境研究中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个概念的基本特征是我们知道用这个概念作什么,也就是说,概念作为命题,必须于理论有益,能由这个概念生发出作用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正如“理念”之于柏拉图,“绝对精神”之于黑格尔,而不是像恩格斯所批评的费尔巴哈那样,有了命题却“完全不知道用这些命题去干什么,它们始终是纯粹的空话”。

而就目前我所看到的关于意境的讨论中,只是在意境的外围对这个问题作随意的阐发,只是形式意义上的阐明,而没有任何论述深入到意境内部,所有的讨论都是始于意境而又止于意境,没有任何有价值的理论纵深,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和广度,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意境作为一个概念的合理性。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

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粃糠,绰约冰雪。

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有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底中心之中心。

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

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

(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nu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石涛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这说明'意境'的意义。

王荆公有一首诗:'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

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哀感,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忻慰。

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事物为对象,借以探求艺术家自 我的心灵最深处
意境与禅境的关系
强调直觉顿悟的功夫
禅境是忘情,艺境是移情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道、舞、空白
道与艺的关系 中国诗词、绘画和书法意境结构的特点 中国艺术意境与心灵及宇宙境象
意境与禅境的关系
最高追求,理想境界:自六朝以后,艺术的理想境 界就在于澄怀观道;由丰满的色相到最高的心灵境 界,即所谓的禅境。
创造的基石: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艺术创造的 基石;禅是中国人在接触到佛教大乘教义之后深入 内心而灿烂出的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艺术境界的 创成,即须得缠绵悱恻,即得其环中,又要超旷空 灵,即超然物外。
艺术境态的“禅境”,也可以说正是一种“心灵境界”, 是表现禅理、禅意、禅趣等哲理精神,以无意为佳 的冲淡、淡远的超悟之境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澄怀观道
“澄怀”,就是挖掘心灵中美的源泉,实现“最自 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胸襟廓然,脱净尘渣, 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感受,深深领悟客体具象中的 灵魂、生命,完成,凸现一个审美客体。
意境由客观的境界和心灵的映射构成,其主要的特 征是情景交融。
不是情与景的简单统一,而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 有我的交融。它是意象,却是“崭新的意象”。
“禅”, 即“静虑”、“思维修”,指靠高度凝神虚静、 涤除杂念,实现对红尘世俗之超脱。
何谓“禅境”
雅好自然,以自然为依托,动中之静,顿悟、妙悟 的直觉的智
谢谢
道与艺的关系
道表象于艺
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经验。

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这种空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

就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论或物性论的范畴,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距离,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

美学层面的意象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

关键词:道禅意象意境1943年3月,宗白华先生在《时与潮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

这篇文章区别于中国美学史上对于“意境”的零碎提及和简单判断,真正赋予了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地位。

但是,宗白华先生所谈的意境,由于被“艺术”一词限定,这使他言及的“意境之诞生”问题像穿了一件理论的紧身衣,缺乏哲学的视野和历史发生的深度追问。

本文认为,对意境这一凝结了中国人哲学智慧和历史经验的美学范畴,除了唯美的、艺术分析的路子之外,哲学的观照和历史成因的分析同样是重要的:它重点涉及意境的哲学发生问题,从意象向意境、境界过渡中出现的理论内涵的变异问题,佛教(禅宗)在意境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以及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划界问题。

一.意境的哲学发生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始,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但主导性的意见依然存在,即境由心造。

从这种关于意境的基本定位看,如果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来自哲学的促动,那么,研究中国哲学如何发现并界定人的心灵,就成为意境研究的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般而言,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肇始于道家,成熟于禅宗。

道家的本无之论和禅宗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而意境的生成则直接依赖道禅的空、无本体向“一体之心”的内化。

那么,这种内化的途径是什么,或者说,道禅如何通过心的发现而促成了意境的生成呢?下面尝试论之:首先,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与佛禅通过对世界本体的追问,分别发现了空、无,并以此作为世界的本相。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刘成纪
【期刊名称】《求是学刊》
【年(卷),期】2006(033)005
【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经验.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这种空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就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论或物性论的范畴,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距离,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美学层面的意象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
【总页数】6页(P87-92)
【作者】刘成纪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四◇重◇谈◇--一个校园方案的诞生 [J], 黄明华;贺勇;吴党社
2.向全系列商用车制造商迈进庆祝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诞生50周年中国重汽集团改革重组10周年 [J], 若妍
3.中国美学意境说的诞生 [J], 刘云春
4.浅议中国美学意境论——兼谈摄影意境论之构建 [J], 陈杰
5.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J], 刘成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美学之意境

中国美学之意境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美学之意境李函昱(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是一个独特的范畴,是主观生命情感与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情与景的结合,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突出特征。

意境这一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延续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纲领作用。

关键词:意境;美学;中国传统艺术中图分类号:B83-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13-01意境在艺术作品中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为特征,是一种广阔的宇宙感,且富有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的理论在历史上是逐渐形成的,其来源丰富复杂,但尤其以儒释道三家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大致构架,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释家意在出世圆融,而道家讲求无为虚空,三种思想相互影响,而且以其灵活多变的姿态延续发展了数千年。

一、意境的美学范畴意境起源于老子美学的几个重要的范畴,即“道”、“气”、“象”。

三者浑然一体。

庄子主张天然,提倡“有无相生”,特别重视“虚”的意义和作用。

他在《庄子·天地》中的记载,用“玄珠”象征“道”,“象罔”象征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结合。

虚虚实实,既有形又无形才能表现“道”。

南朝著名理论家宗炳,在其著作《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含道应物,澄怀味象“,其内涵接近意境。

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六法”,首位就是“气韵生动”。

即在绘画中要生动地描绘出人的神貌,这一理论的提出也对后来的意境美学的范畴打下基础。

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强调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被后世看作是意境创作的基本条件和本质概括。

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著的《二十四诗品》,对诗的意境和风格作了生动具体的描述,且提出“韵外之致”、“象外之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的思想。

明代董其昌提出的“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清代文学家李渔的“情由景生,景由外得”,皆可看作意境的美学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一)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经验。

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这种空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

就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论或物性论的范畴,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距离,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

美学层面的意象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

关键词:道禅意象意境1943年3月,宗白华先生在《时与潮文艺》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

这篇文章区别于中国美学史上对于“意境”的零碎提及和简单判断,真正赋予了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地位。

但是,宗白华先生所谈的意境,由于被“艺术”一词限定,这使他言及的“意境之诞生”问题像穿了一件理论的紧身衣,缺乏哲学的视野和历史发生的深度追问。

本文认为,对意境这一凝结了中国人哲学智慧和历史经验的美学范畴,除了唯美的、艺术分析的路子之外,哲学的观照和历史成因的分析同样是重要的:它重点涉及意境的哲学发生问题,从意象向意境、境界过渡中出现的理论内涵的变异问题,佛教(禅宗)在意境理论形成中的作用问题,以及哲学本体与美学本体的划界问题。

一.意境的哲学发生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始,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但主导性的意见依然存在,即境由心造。

从这种关于意境的基本定位看,如果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理论来自哲学的促动,那么,研究中国哲学如何发现并界定人的心灵,就成为意境研究的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

一般而言,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肇始于道家,成熟于禅宗。

道家的本无之论和禅宗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而意境的生成则直接依赖道禅的空、无本体向“一体之心”的内化。

那么,这种内化的途径是什么,或者说,道禅如何通过心的发现而促成了意境的生成呢?下面尝试论之:首先,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道与佛禅通过对世界本体的追问,分别发现了空、无,并以此作为世界的本相。

即老子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P223),《金刚经》所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2](P10)。

这里,道家的以无为本,佛禅的以空为宗,简单地讲,就是“有”的根源是“没有”,“是”的本质是“非是”。

显然,当哲学的本体之思最终以对本体的否定为结局时,这种语义逻辑上的矛盾将使任何进一步的追问都无法进行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道与禅共同选择了“向后转”,即由思考对象世界转入思考作为思考者的人自身。

它们共同体认到,对世界本原的追问虽然以空无作结,但这个世界毕竟还留下了思想者本人可以作为思想的凭借。

于是,哲学本体论的内化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佛、道作为对象性本体的问题,也就转换为万法唯识、三界唯心、“一心定而万物服”3](P405)的问题。

这种转变,在道家那里表现为庄子对心斋、坐忘的强调,在禅宗那里表现为以无念、净心作为悟道的法门。

庄禅哲学的向内转导致了对心的发现,但问题并没有就此止步。

从逻辑上讲,一种将对象世界推入空幻之境的哲学,必然也会对心的实存性产生质疑,因为人心既思考世界,它自身又在世界之中。

由此看来,佛禅所谓的“三界唯心”,表面上是一种肯定,但它马上又会被“本来无一物”这一更彻底的判断否定。

至此,外部世界与人内在心灵的关系,就成了以空对空,以净对净的关系。

而这种澄清宇宙万里尘埃、荡涤心中一切执着与识见的空无,正是禅宗所开启的表里皆白、一丝不挂的空寂之境。

从以上分析看,道与禅(尤其是“教外别传”的禅宗)作为一种否定的认识论,它没有给任何东西的实存留下余地。

这种“空空如也”的“空”,不仅为美学意义上的意境划定了边界,而且决定了意境必然趋于空寂辽远的本质。

但同时必须看到,佛禅在由理性的思辨得出心物皆空的结论时,它无法回避一个基本的事实,即:虽然包括心在内的一切存在都是“假有性空”,但这种“空观”却来自主体心灵的悟证。

也就是说,一方面讲心即是空,另一方面,心又必然以其觉解能力完成对自身空幻本质的认识和发现。

面对这种心之体与心之用的矛盾,一种可行的解释依然是存在的,即:我们必须把心在逻辑上被否定的必然与它牢笼万有、纳万象于胸的实然分开,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理论合理性与目视眼观之物的现实性分开,否则,我们就会面临下面这种让人尴尬的情况——佛禅说一切实有皆空幻,但人撞在石头上却痛得要命;佛禅说即心即空,但这痛的感觉却是真实得让人无法回避的致命体验。

至此我们当能理解,南禅的慧能为什么一方面坚定地提出非心非佛,另一方面又一再强调即心即佛。

可以认为,即心即佛是存在的实然,非心非佛则是理论的必然,它们分别言及了同一问题的两个层面。

同时,即使“非心非佛”这一命题本身,也是来自慧能心灵的证悟,而非与人无关的天赋真理。

至此,在对象本体和心本体之间,心的存在就成了决定一切存在的存在,这也是人们将禅门之法称为心法的根本原因。

上面,虽然我们依靠逻辑分析,对禅宗围绕心所产生的体与用的矛盾进行了揭示,但揭示矛盾并不等于解决矛盾,因为心和现象世界在本质意义上的空性与其在经验层面的现实性,依然是不可调和的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从六朝开始影响中国的大乘佛教中观哲学和后来的禅宗,采取了互证互显、取其中道的方法。

即慧能所谓“以明显暗,以暗显明。

来去相因,取中道义”2](P186)。

这种方法虽然是面对逻辑的悖论不得不采取的折中之举,但却为美学意境的生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

这是因为,意境虽然以哲学层面的空无为背景,但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它又离不开心的灵动和形象的支撑,又需要心与境的互渗和互证。

关于意境这种既虚且实、既空且相的特点,慧能下面的讲法是有启发意义的,即:“心体无滞,即是般若”2](P84),“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

若全着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2](P185)这种在有无、空色之间游移的中道观,意味着禅心是无常住的,禅境是亦虚亦实的。

它开启的精神之境既表现出鸢飞鱼跃的灵动之相,又表现为虚实的相生或有无的相成。

而这,正是意境的特点。

但同时必须看到,在道家和禅宗中,由于空无被规定为心的本性,这意味着悟道和悟禅的心灵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理之心或情感之心,而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之心。

要实现这种超越,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心灵的清淤工作。

即老子所言的“涤除玄鉴”,庄子所言的“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禅宗所言的“住心观净”等。

他们认为,通过对私欲和迷识的清洗,人空旷的心灵不仅可以备于天地之美,纳万有于胸中,而且可以和对象世界空无的本性相互吐纳,相互映照。

也就是说,要想“观道”,必先“澄怀”;只有“澄怀”,才能“味象”。

同时,在道禅哲学中,这种心灵的空旷不是虚无,不是无边的黑暗或黑格尔所谓的“不可钻入的幽深”4](P127),而是虚室生白,因空而明。

如《庄子.天道》云:“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3](P403)显然,这种人与世界互照的境界,既是精神境界,也是天地境界。

对道家和禅宗而言,由于世界的真身是“体自空寂”的,所以,只有这种空明之心所观照的相才是世界的本相。

同时,由于心灵只有处于空旷状态才能避免将主体意志强加于世界,所以,这种心灵所映照的必然是世界最高的真实。

关于这种既诗意又真实、既心灵又自然的审美意境的开显过程,我们可以参照禅宗如下一则公案来认识:吉州青原维信禅师,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5〕(P1136)在这则公案中,人对世界的发现被分为三层,第一是目视眼观层面的,世界为人的感官呈现,被人以经验性的方式指认;第二是知识、经义层面的,禅的哲学为人提供了一个“是其所非是”、“有其所非有”的颠倒世界观,以此为切入点,人的“正法眼藏”必然为经义遮蔽,以至将存在视为非存在;第三个层面是将心重新还给心,将世界重新还给世界。

使被经义主宰的心回归到摆脱一切执迷与妄见的本心,以此反观或映照的世界又回到了它的本来形象。

从这种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维信禅师第一次和第三次对山水的观照指向的对象一样,但第三次由于己经过了空明之心的过滤与淘洗,所见的山水才可能是山水的本来面目。

唐司空图曾录戴容州句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前也。

”〔6〕(P316)这里的“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日常所见的景色吗?不是;是现实中毫无根据的天外之景吗?也不是。

显然,它是被高蹈的心灵过滤掉一切芜杂之后的自然新形象,是自然以其洁净之身向心灵呈现的真纯之美。

这种真纯之美与空明之心共同构成的有意味的心灵景观,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意境。

二.意境的历史生成在中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中,意象、意境、境界是三个密切联系的范畴。

就中国哲学的原创性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它给予美学的贡献,但如前所言,意象真正成为一个美学或诗学范畴却需要完成由对象向心灵的转换。

意境是中西(印度)合璧的产物,没有佛教及后来的禅宗由“空”引伸出来的“境”,中国美学就不可能由意象接着讲到意境。

境界是意境的外化,是要将一个关乎美和艺术的范畴推向关涉人生的所有领域。

下面,我们简要描述中国美学从物象、意象、意境到境界的发展过程:中国哲学是从“观物取象”开始的。

《易传.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7〕(P257)但是在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哲学中,物不是毫无内蕴的客观存在,而是自然生命之气的凝聚,是具有伟大的创化功能的道的载体。

面对这种包蕴着无限生命意味的自然对象,我们要想达到对它的深度领悟和全面理解,单单靠观其表象明显是不够的,还必须参悟其内在隐匿的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易传.系辞》就没有仅将哲学的任务停留在获得对象世界的抽象形式上,而是以此作为把握事物内在本质的手段。

即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7〕(P250)从以上分析看,意象理论在中国的出现,可溯源于《易传》的“立象以尽意”。

这在中国美学界几成公论。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易传》中的意象是一个物性论范畴。

它所谓的“意”是物意而非心意,所谓的意象是对象自身形与质的结合,而不涉及人的精神。

比较言之,中国美学是以心象规定意象的,这明显与《易传》不同。

也就是说,《易传》中的意象是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而非美学问题。

以此确立意象的美学理论源头,明显是由望文生义导致的误判。

但是,意,从这个字的内在结构来看,它又和人的主体精神有关。

许慎《说文解字》云:“意,志也。

从心,察言而知意也。

”8](P447)以此为基础的意象,应该是一个在主体与对象之间建构关系的范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