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备课讲稿
山香版教师招考心理学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 注意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三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调控=(人格)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最基本的心理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等。
3).意志过程: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3、二者关系: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中间阶段。
二、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山香教育心理第二章 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个体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概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个体/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注意: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中小学阶段在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1、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小学阶段)童年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此阶段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
表现特点:①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为基础。
②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开始有了一定的评价。
③道德:道德概念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认识过渡到比较抽象、本质的认识,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德行为。
2、少年期(“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少年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表现特点:①总体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④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3、青年初期。
(学龄晚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青年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山香教材心理学1-2章(临沭联华学习)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3、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4、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6、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7、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8、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9、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称最小可觉差。
10、差别感受性: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14、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直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15、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16、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1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19、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的识记。
20、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实际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21、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
山香心理学知识点 图文并茂 一目了然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1.心理学 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气质、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理论意义: ○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二。
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1) 神经系统的结构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有“生命中枢”之称的是延髓。
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是大脑左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是大脑右半球。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额叶 组织活动 顶叶 调节感觉 枕叶 视觉 颞叶 听觉 脑 脊髓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 周围神经 高级中枢 低级中枢 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叫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根据下面的话画一个结构图)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A、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喜、怒、哀、惧;心境、应激、激情。
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3、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阐明心理现象在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者一特定领域的体现。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1、心理学的任务:A确定心理事实B揭示心理规律C揭示心理机制D揭示心理本质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理论意义: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B、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b、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c、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地开展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节工作d、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一是受到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二是受到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879年,冯特(德)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山香教育学心理学经典整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最早提出“教育”的是孟子。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他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又称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构建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着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三要素中最基础的矛盾。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心理起源说(孟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教育的形态:1根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分:形式化教育和非形式化教育。
2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正规指学校教育,非正规指学校以外的教育3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的不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4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古代奴隶社会: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相对独立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点:阶级性(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道统性(天道、人道、神道合一)、等级性(不同等级的人受不同的教育)、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刻板性(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较为单一)、象征性(身份地位的象征)古代中国的教育:夏代开始有学校的基本形态。
商代:大学称为瞽宗。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 心理学的探讨对象1.心理学定义:是探讨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特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心情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记忆等。
⑵心情情感过程:宠爱, 欢乐, 满足, 忧愁, 悲伤, 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 目的, 行动等)。
②特性心理:特性心理倾向性, 特性心理特征⑴特性心理倾向性:须要, 动机, 信念, 志向, 价值观世界观等⑶特性心理特征:实力, 气质, 性格二、心理学的体系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教化心理学探讨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教化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化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化心理学之父”1877 卡普捷列夫《教化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化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化心理学》教科书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都伴随着留意这种心理状态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确定作用心理发展:个体诞生成熟苍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学龄前期3-6, 7)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 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须要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学龄中期11, 12-14, 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期(学龄晚期14, 15-25)(抽象思维由阅历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打算状态:遵循学习的打算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三,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
2020年教育心理学(山香内部资料全)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以人的为主)。
二、心理学的对象(P2)1、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个体心理与行为3、意识与无意识4、社会心理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和观点(P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事系统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1、构造(结构)主义心理学(冯派:冯特、铁钦纳)2、行为主义心理学(华派:华生、斯金纳)191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行为主义的诞生。
这是早期的行为主义,也被称为“古典行为主义”。
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其理论被称为“新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韦派:韦特海默、考夫卡、克勒),又称“完形心理学”。
4、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精神病医生:佛洛伊德)基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理论,他还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5、认知心理学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反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
7、进化心理学四、现代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基础理论领域和应用(或职业)领域。
五、心理学的任务(P9):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与心理学(由以下阶段组成) (P1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工作,它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
(1)确定教学目标:首要环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两大因素影响。
(2)分析教学任务;(3)选择教学方法;(4)执行教学过程;(5)评价和反思教学。
教师在编考试(首师版本,山香教育)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解读
招教备考复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12小时快速学习说明:本精要编写根据教育心理学学科结构中最核心的内容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冯特和桑代克。
(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于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立。
3.就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与完善时期。
4.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前苏联的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5.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等;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
山香教师招聘教材教育理论基础笔记——2.心理学
第二部分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
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
“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
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教师在编考试(首师版本,山香教育)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
招教备考复习《教育心理学》知识精要——12小时快速学习说明:本精要编写根据教育心理学学科结构中最核心的内容编写,作为同学们复习的主要知识线索,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冯特和桑代克。
(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于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立。
3.就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与完善时期。
4.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
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前苏联的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5.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量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等;一类为质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观察法、个案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以及文件分析法等。
山香心理学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方面: (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2)对象和背景的区别 (3)对象的活动性 (4)刺激物的新颖性、其特性 主观方面:
兴趣、爱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心境(抑郁症)、定势 (睁眼看错字)
2、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各种假设,检验假设,作出合理解 释的特性。 功能: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目的与任务 情绪与态度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性质 识记的方法
2、保持 信息在保持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 脑会在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加工。 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过程不均衡,表 现为先快后慢。(这是在没有复述的情况 下)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联觉
二、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1)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反映。 (2)都是低级的心理活动。 区别: (1)感觉是对刺激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整体属 性的反映。 (2)感觉依赖于个别感觉器官,而知觉则依赖多种感觉 器官的联合活动。 (3)知觉还会受到个体以往经验的影响,相对更为复杂。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知觉更清晰、更正确、更迅速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有助于产生期待和预期。
3、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在知觉时把客观事物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 的整体。 格式塔组织原则 邻近原则 相似性原则 连续性原则 闭合原则 同域原则
4、知觉的恒常性 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 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 变。 包括: 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完整版)山东教师编山香心理学笔记表格版(必背)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既研究动物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2.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间、边沿学科3.人的心理可区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人品4.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想、想象、记忆情绪感情过程——情绪、感情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体身上比较稳固的心理个性心理偏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相貌,个性心理特色——能力、性格、气质反应了人与人之间稳固的差异特色)关系互相联系、互相浸透、互相限制心理状态是人在某一时辰的心理活动水平,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5.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6.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中间神经元(联系):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单位和功能单位。
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构成,刺激传导次序: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下一个神经元。
解剖12对脑神经(有感觉、运动、混淆神经)和31对脊神经(分管颈部以下身体有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外周神经躯体神经系统抵达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
系统功能自主神经系统拮抗作用,支配内脏器官,与情绪有关。
一般不受意识支配(训练可稍条件)(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喜悦,调换能量)副交感神经(沉着,保持机能均衡)脊髓灰质、脊髓白质脊髓延髓:生命中枢神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最初级部位,传达信息,膝跳反射经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干网状构造系(与脊髓连结,最古老)统中枢神经间脑丘脑除嗅觉外全部感觉的中枢系统(脑干上,脑半球覆盖)上丘脑嗅觉和某些激素调理脑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理内脏系统活动底丘脑调理肌张力,使运动可以正常进行小脑(延脑桥脑后)身体均衡,调理肌肉紧张度大脑(端脑)额叶(前回、运动)顶叶(后回、感觉)颞叶(听觉功能)枕叶(枕极、视觉)胼胝体连结两半球大脑皮层的高度发达是人脑的主要特色。
山香教育研究心理学第三章 学习基本理论.doc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的含义(一)广义的学习1、广义学习的含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产生广义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必须使个体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有些主体的变化,如疲劳,创伤等引起的变化是暂时的,经过一段时间或一旦条件改变就会自行消失,这种变化不能称作学习。
(3)这种变化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二)狭义的学习1、狭义学习的含义:指人类的学习,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1)人的学习是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科学文化知识,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他人的交往时,以语言的中介进行的。
(33(1)学生学习的含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和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2)学生学习内容:①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②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的发展,③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3)学生学习的特点:①以系统地掌握人类的间接经验为主;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③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④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的分类(一)从学习的主体来说,学习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
(二)按学习的意识水平,[美]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将学习分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
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
2、智慧技能的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
⑵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②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⑴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⑶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学的体系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有)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发展: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学龄前期3-6、7)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三、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科学心理学诞生《生理心理学原理》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提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格方面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信息加工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一、注意1.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初级)、有意注意(高级)、有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注意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屏息现象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大约7+2个方块组 5到9个项目,无关联字母4—6个)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当时的知觉任务(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根本途径)[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时间长短特征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周期为2,3秒至12秒)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增强注意的稳定性2.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二.感觉与知觉1.感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2.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关系: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3.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视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以目代耳”;联觉4.知觉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种类一、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动景运动60MS,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常出现的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知觉的特征:⑴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 (4)知觉的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四、记忆1.记忆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①识记: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②保持与遗忘保持: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遗忘规律:(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③回忆或再认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有目的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观察力: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深刻性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四、记忆1.记忆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编码――储存――提取)①识记: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分类: 1.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②保持与遗忘保持: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第二环节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记忆恢复,经过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测得的保持量。
遗忘规律:(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
开始第一天最快,第三天变慢。
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性质。
二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过度学习达到50%。
四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五识记的方法。
六时间因素。
七情绪和动机。
③回忆或再认最高表现初级表现形式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种类:有意回忆,无意回忆直接回忆间接回忆追忆。
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3.记忆系统[瞬时记忆]存储:时间约为1秒[短时记忆]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4.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
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五、思维1.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前提。
)2.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5.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独创性和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4.逻辑性与严谨性(中心环节。
集中体现。
)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