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中国现代文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中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延续和创新,承载着新时代的思想、情感和艺术表达。

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程中,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到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文精神、社会风貌和文学风格,从而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于20世纪初,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洗礼。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创作也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当时的作家以感叹社会现实、追求自由解放为创作主题,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批判现实,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课堂阅读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例如,可以通过读取鲁迅的《狂人日记》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封建旧社会的痛恨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可以通过阅读郭沫若的《七律·长征》来介绍中国革命的艰苦征程和人民的坚定信念;还可以通过茅盾的《子夜》来感受战争时期的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动手写一些小故事或者小诗歌,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感受文学的魅力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学校和家庭也可以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学作品。

父母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家庭读书活动,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比赛、文学欣赏活动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中国现代文学史2巴金与老舍

中国现代文学史2巴金与老舍
电影《骆驼祥子》剧照 张丰毅饰祥子 斯琴高娃饰虎妞


但在现实的社会环境 重压下,祥子最终丧 失了所有的美德,成 为了‚一个个人主义 的末路鬼‛。祥子的 性格塑造是围绕祥子 的生活目标——车, 即在买车丢车、买车 丢钱、买车卖车的情 节中完成的。 作品重在挖掘祥子悲 剧结局的内在社会客 观因素:小生产者的 狭隘眼光,个人奋斗 的无力。
中饰觉新


巴金和他的大哥 (《家》中大哥 觉新的原型)在一起
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 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 者的角色。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 判的(通过觉慧,曾多次批判他的 怯弱),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 他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但身上因袭的传统太沉重,既不 满足于家庭,但又帮助家长做一 些害人害己的事情。说明知识分 子由于旧文化的重负所造成的软 弱和犹豫性格。
巴金和夫人萧珊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 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 作品有《死去的太阳》、 《新生》、《砂丁》、 《萌芽》和著名的‚爱情 三部曲‛《雾》、《雨》、 《电》。1931年在《时报》 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之一 《家》,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 卓越的作品之一。
毕力在话剧《骆驼祥子》 中饰虎妞


《骆驼祥子》承继了鲁迅 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拓 展了城市人力车夫的题材 领域。 承续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 判。个人解放没有与社会 解放的结合,小生产者的 狭隘眼光和个人奋斗不可 能导致个人和社会解放, 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老 舍
五、文化中人的悲剧—— 《四世同堂》


短篇小说集: 《赶集》、《樱海集》, 《蛤藻集》、《火车集》、 《贫血集》, 剧本:《龙须沟》、《茶 馆》。 另有《老舍剧作全集》, 《老舍散文集》、《老舍诗 选》、《老舍文艺评论集》 和《老舍文集》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30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前言
• 什么叫“中国现代文学”? • 1917-194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与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相适应;是吸收外来文学(文化)的结 果,是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变革。 (前言) 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胡适、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1929-1933, 清华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王瑶、刘缓松、 唐(韬)。(王序)
第二章 鲁迅(一、二)
• 《狂人日记》,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中
• • • •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30)陈哲衡的《一日》(1917年6月)。 它的创新之处:1、打破了传统情节结构;2、用第三人称描述人 物的心理、幻觉,所有叙述都渗透了主人公的心理;3、“小序” 形成了文本的双重视角—我、余、隐含作者。(34) 《呐喊》,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18-1923,15篇, 后抽出《不周山》。 《彷徨》,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1924-1825,11 内向性,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心理。 叙事模式 1、看与被看(吃与被吃)《示众》《祝福》《药》; 2、离去-归来-再离去《故乡》《在酒楼上》。(31-34)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二、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 第二节 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读书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一、描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态划分的理论。

)1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 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 、“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97 页。

)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的尴尬。

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 、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就是第四种。

4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虽未能掀起大波,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且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 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沈从文在20 世纪20 年代末谈到废名的小说时曾经认为,废名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

◆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 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 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 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 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 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 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 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 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 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 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 创期。 ◆ 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 活跃期。 ◆ 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 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 于北伐战争。
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 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 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一)一、基本知识点1.中国现代文学发轫于1917年初兴起的“五四”文学革命。

2.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由古代走向现代的历史界碑。

3.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原名《青年杂志》)创刊,吹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号角。

4.新文化运动是—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文化新旧交替的转折点,这场运动从1915年起至1921年共延续了6年之久。

5.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创刊,是这一运动的标志。

它的目标是革新政治,促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它张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它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它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6.6.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的正式发动是以《新青年》杂志分别于1917年1月、2月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7.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事”主张,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将“文学革命论”归结为十个大学:“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且要把白话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列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因此胡适成为中国文学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以白话完全取代文言的文学革新者。

8.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是在批判儒家的“文以载道”与道家的隐逸避世的中国传统文学两大精神源流的基础上,从文学与人民、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等根本问题入手,提出了重建新文学的重要意见。

9.1919年5月,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5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专号”,发表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文章。

同年12月,他在《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指出:“我的意思认为刚是用白话作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刚是介绍点新学说、新事实,叙述点新人物,罗列点新名词,也算不得新文学。

”他认为新文学必须以“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作为“土壤、根基”。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

绪 论 在绪论中我们要讲一下有关现代文学的几个问题。

在绪论中我们要讲一下有关现代文学的几个问题。

即什么是现代文学史?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即什么是现代文学史?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看哪些方面的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我们主要涉及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1.基于意识形态认定(80年代以前):“中国现代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从社会历史、阶级意志出发,使得文学史成为政治史、革命史的附庸,其独立性和内在规律被消。

)2.出于习惯的时间型界定:淡化政治意识形态色彩,把“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的时间概念或文学发展的阶段概念来处理。

“所谓中国现代文学,是发端于1917年以《新青年》杂志倡导文学革命,迄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文学。

”——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宇《中国现代文学史》3. 性质意义上的界定:性质意义上的界定: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二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

争论的焦点在于现代文学到底是时间概念?还是性质概念?在这里我们也向大家介绍传统和近年来两方面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一)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2卷5号上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历时32年,习惯上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

参照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年法,大体每十年为一段落,分三个时期:1917--1927: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新文学生长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课后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30年代文学(1928-1937)第一节30年代文学概述1.【单选题】下列属于香港小说家、诗人侣伦的作品的是(A)A《殿薇》B《南国风》C《行过的生命》D《海上》文字解析:B项陈江帆的诗集,C项路易士的诗集,D项是汝华的作品,故A3.【单选题】下列属于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学、提倡白话文的文章的是(A)A《文学与职务》B《汉文改革论》C《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D《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文字解析《文学与职务》是台湾最早提出改革台湾文、提白话文的文章,故选A4.【单选题】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B)成立A北京B上海C广州D香港文字解析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立,故选B5.【单选题】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的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成立,其会刊是(C)A《诗》B《拓荒》C《新诗歌》D《中国诗歌》左联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它将《新诗歌)作为会刊,故选C第二节茅盾1.【单选题】方罗兰、章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B)A《虹》B《蚀》C《三人行》D《野薔薇》文字解析方罗兰,童秋柳这两个人物形象出现于茅盾小说《蚀》,故选B2.【多选题】下列属于茅盾的短篇小说的有(ABDE)A《林家铺子》B《残冬》C《腐蚀》D《秋收》E《春蚕》文字解析C项属于茅盾的长小说,故选ABDE3.【单选题】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C)A潘月亭B赵伯韬C吴荪甫D周朴园文字解析矛盾在《子夜》中型造的典型民族资本家是吴荪甫,故选C4.【单选题】茅盾在“五四“时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提倡的艺术主张是(A)A文学为人生B文学为艺术D浪漫主义文字解析茅盾是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在文学创作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故选A5.【单选题】茅盾作品《蚀》的主人公是(B)A静女士B梅女士C章秋柳D赵明文字解析1929年,在日本的茅盾创作了长小说《蚀》,主人公梅行青女士是封建家庭中的叛逆者,故选B 6.【单选题】《嘉陵江畔的传奇》的作者是(A)A路翎B田间C田汉D夏衍文字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路翎创作了长篇小说《燃烧的荒地》,中篇小说《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以及十余个短篇小说,大多以农村和农民为题材,故选A7.【单选题】绿原属于下列哪个流派(C)A九叶诗派B新月诗派C七月诗派D现代派文字解析绿原属于七月诗派,故选C8.【主观题】试述《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主要内容:(1)《幻灭》: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到幻灭的全过程(静女士)(2)《动摇》:对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方罗兰,胡国光)(3)《追求》: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人生追求的悲剧(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艺术特色:(1)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的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的教学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授课教案--2的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使学生对于现代文化、社会变革、现代主义思潮等有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2.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背景及主要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价值;(2)现代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学作品展现的世界观与认识论;(3)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问题,以及人性问题作为现代文学主题的深层次探究。

3.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阅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教师以讲解为主,通过阐述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作品风格、作者思想体系等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相交流、研讨、分析演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阅读写作:教师通过布置作业,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教学重点(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背景和主要作品的特点、风格和价值;(2)现代文学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文学作品展现的世界观与认识论;(3)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性问题,以及人性问题作为现代文学主题的深层次探究。

5.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精准地把握文学作品所展现的历史背景、深层次内涵和价值;(2)如何正确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观和认识论;(3)如何准确把握现代文学的主题和人性问题等深层次内容。

6.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采用多种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小组讨论、阅读写作和期末考试等。

其中,小组讨论和阅读写作占总分的比例较大,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期末考试则是综合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创新性思维水平。

7.教学体会本课程的教学难度较大,但是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精彩的阐述和实例分析,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全面把握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中国文学II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II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II(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要)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般了解即可)一.领会、理解题了解近代以来,尤其晚清民初中国社会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了解近代以来,尤其晚清民初文学自身发生的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关系;了解近代以来,尤其晚清民初中国文学如何进入世界文学的格局?二.运用、分析题理解梁启超、潭嗣同、康有为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

理解梁启超、严复、林纾、王国维、苏曼舒等近代思想家、文化文学家与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关系。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识记题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了解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识记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2月发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识记1918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

识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

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识记1918年《新青年》发表“易卜生专号”。

了解外国文学的介绍及其影响。

识记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林纾(琴南)。

了解林纾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代表作《致蔡鹤卿书》(或《致蔡元书培》)和影射小说《荆生》的主要内容。

识记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发表《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识记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时间(年、月),成立地点,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识记创造社的成立时间(年),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ppt课件
a.语言障碍,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30年代,鲁迅还指出,要普 及文化,非废除汉字不可(《门外文谈》)。
b.文风不健康,师古,拟古。形式主义。脱离实际人生,成了无病呻吟 的玩意儿。
c.体式陈旧,诗词文,严格的规范使现代人望而却步。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c.体式陈旧。
10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思考:如何看待文学与政治?
鲁迅先生曾说:“文学要为政治服务。”毛泽东也说:“文学要配合政治斗争。”
2.中国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①古典文学已近尾声。
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 式,思想情感,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固有的古典文学模式已 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 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 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 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 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 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 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4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文学的现代化”, 与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 事、教育、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历史进 程相适应。189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处在 一个变革的时代。
◆“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 》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为开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 是一个时间概念。
◆ “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 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 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1.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穷则思变的结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ppt
-
第一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
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 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 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的现代化努力。
-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 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 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 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 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
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 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 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
◆在文学观念上 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 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 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 向。
◆在文学内容上 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
第四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 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 间的分歧与斗争:
◇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 ◇与“学衡派”的论争 ◇与“甲寅派”的论争 ◆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 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
-
第五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批判旧文学 ◇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 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
-
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 白话文全面推广。 ◆ 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 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 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 的)。

1.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二节《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PPT课件

1.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第二节《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经过
❖ 1、两个小团体的酝酿:

新青年杂志,留美学生
❖ 2、胡适与陈独秀的通信
❖ 3、刍议与革命论之发表
❖ 4、钱玄同、刘半农等相应;
❖ 5、新青年编辑部扩大;
❖ 6、文学革命向批判和建设两个方面展开:
❖ 批判:双簧戏;建设:“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
读大作如儿时听《莲花落》,真所谓革尽古今中外诗人之 命者!足下诚豪健哉!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二、与文化保守派的斗争
1、与林纾等国粹派的斗争: 尊文言抑白话,“凡京津之 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诬称 白话为“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 语”, 攻击北京大学覆孔孟、铲 伦常; 发表小说《荆生》、《妖 梦》;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田其美)
(狄莫)
(金心异)
林纾:《荆生》:伟丈夫痛打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元绪)
(田恒)
(秦二世)
林纾:《妖梦》:阿修罗吞吃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黄侃为胡适改名:当面责难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 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如果 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应称‘往哪里去’才 对。”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2、与《学衡》派的斗争(1922年) 学贯中西的理论架势; 反对新思潮的提倡; 中体西用 老调;攻击 《尝试集》 等新文学 创作;
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发生
梅光迪:《评提倡新 文化者》
胡先骕:《中国文 学改良论》
第二节 五四新文学革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

★后期杂文的内容
• 政治内容大大增加。 • 社会批评,解剖中国社会思 想。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病和 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综合 解剖。 • 以杂文形式扶正祛邪,坚持 文化战线上的思想理论斗争。
前 期 三 篇
• 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了古代劳动 人民的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复仇精神,赞 扬了那些淳朴、正直,坚强的英雄人物, 同时也无情的嘲笑和鞭挞了现实生活中 的市侩习气和庸俗作风等等。
第三讲 30年代文学思潮
一、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 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文学特征 是多元性和丰富性,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 30年代文学,经过整个20年代的发展和陶冶,艺术 水平明显地提高。30年代文学所达到的艺术境地, 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 文学)兴起。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 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 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 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社的《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 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 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 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 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五、革命文学论争
1.鲁迅等与太阳社、创造社作家的论争。创造社、太阳社对五 四以来的文学进行了几乎全面的否定,对经典作家如鲁迅、茅盾、 周作人、郁达夫等进行的激烈的否定。他们把无产阶级文学当作 当时最先进的文学,把五四文学说成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 封建阶级的文学。郭沫若 《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 《死去了的阿Q时代》 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文学 的阶级性》等予以反驳。论争白热化。 2.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的论争。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 部曲的评价。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小说(二)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小说(二)

小说(二)3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

1.历史品格浓厚的长篇占主导,诗体长篇也同时出现,都突破了单线条的传统长篇体制。

2.短篇在“横截面”体完善的同时,追求片断的完整性、印象的统一性及无限开放地摄取人生和内心深广性。

3.写实小说有散文化变体,也有人物高度典型化、集中化的佳作。

4.抒情小说由直抒胸臆向创造诗的意境进而40年代小说的哲理诗情方向发展。

5.讽刺小说有严正的政治抨击、批判,也有更喜剧化的风俗讽刺和幽默讽刺。

6.历史小说门类齐备,流派纷呈。

第一节“左联”和左翼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的涌现,标志着现代文学在创作上真正结束了“革命文学”的时代而向前迈进。

这批新人的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初期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力图把政治倾向性与艺术真实性较好地结合起来,以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努力塑造人物典型,也注意环境描写的典型化,开始在作品中体现出独特的生活藏量、语言储备与艺术个性,造成小说风格的多样化。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简称“左联”,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其作家创作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从幼稚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

以茅盾为首,包括沙汀、吴组缃、叶紫等青年作家所创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其中一支,对整个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小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的左翼小说各有特色,如张天翼犀利明快的讽刺,艾芜、萧红的浪漫抒情精神对现实主义的多方渗透,都显示了当时的小说观念和体式的多样进步。

革命的罗曼蒂克 30年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即“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代表作家是蒋光慈,代表作有《最后的微笑》等,他的这些作品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极力为革命者蒙上一层罗曼蒂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所累,就是在革命中情感得到升华,形成了“革命+恋爱”的概念化、模式化写作,被称为“革命的罗曼蒂克”。

茅盾、瞿秋白等对普罗文学的这种形式曾给予批评。

蒋光慈其作品强调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及时反映,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并特具一种历史沸腾时期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精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讲义精讲

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

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之林的历史诉求。

掌握五四新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

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

但文坛并非单调,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

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家。

(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

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1、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d、“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e、域外小说翻译(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a、“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第二章鲁迅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2)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2)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二)晚清白话文运动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 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 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 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他 认为‚言文合一‛使西方国家文化普及,科 技发达,社会进步,中国‚言文分离‛是落 后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文言误国。 ‚白话‛来自维新背景下的域外语言文化 的启示,在当时被当作是一种普及教育、开 启民智的工具、一个富国强民的良方。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 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 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的现 代性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这种现代性的观念实际上是从 晚清到五四逐渐酝酿出来的,一旦出 现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 历史观、进化观和进步的观念。‛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李欧梵、王德威
(四)域外文学翻译运动 近代,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 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 小说的教化与新民,于是翻译西 方小说成风。晚清民初的文学中, 翻译文学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外国文学 的大规模译介。
从1896-1916年间,翻译小说共达 八百种左右,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直 接促成了新文学各种体式的诞生,推 进了中国读者文学观念的更新。 在传统与世界的对话中,打破思 想的封闭状态,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 构的变迁,为五四新文学的产生奠定 了基础。 近代翻译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发 生、发展的基点之一,它促进了中国 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历史进程。
五、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
总况
诗歌:黄遵宪和南社诗人的创作。 戏剧:旧剧改良和文明戏。 散文:梁启超的‚新文体‛以及章太炎、 章士钊的创作。 小说:政治小说、谴责小说、翻译小说和 言情小说。 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 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2期末考试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2期末考试重点

左联1.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下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3.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4左联的主要成就:1.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2.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3.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4.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5.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主要内容:1“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2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3应该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4联合战线目的都在工农大众意义:左联纲领性的指导文献,是鲁迅对初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1京派2论语派3新月派4“自由人”5“第三种人”共同特征:1、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2、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主张:“健康”、“尊严”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左联和新月派的论争,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海派小说海派小说概观:广义的海派包括民国初年的包天笑、周瘦鹃等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二、三十年代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现代派),四十年代对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均有继承的徐訏、张爱玲、无名氏等新海派。

广义海派的很难说是一个流派。

它受到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洋场文化的影响,是一种时髦而畅销的都市文学、租界文学、洋场文学。

海派的小说最基本的艺术思路有两条:一条是编织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一条是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法新感觉派狭义的海派指新感觉派,中国的新感觉派是在日本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它的酝酿,从一九二八年九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算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了歌唱家波琳·维亚尔多夫人。 屠格涅夫对于人类有着深深的热爱,这种爱不仅表现于他对具有善良、勇 敢、坚韧等高尚品德的人的赞美和颂扬,而且特别表现在他对人类的苦难的深 深同情。表现在他总想竭力帮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表现在他对造成这种苦难 的人的憎恶和谴责。所有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陈独秀与李大钊
三、新媒介与新文学思潮的兴起
(一)新文学媒介及西方文艺思潮引入
1.主阵地新媒介
《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文学周刊》等 刊物。
2.西方文艺思潮涌入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 分析、意象派、立体派等文学思潮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 德心理分析哲学。
代表作家的创作风格
鲁 迅——冷峻犀利 郁达夫——袒露自怜 许地山——隽永奇趣 陆 隐——激切质直 周作人——冲淡自然 闻一多——浓烈沉郁 郭沫若——雄奇豪放 叶圣陶——平实冷静 冰 心——明丽晶莹 王统照——宛曲纡徐 朱自清——精美秀雅 徐志摩——潇洒娇娆
冯 至——幽婉舒展
废 名——古朴朦胧
第一阶段拓展阅读
3.周作人引入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论倡导“人的文学”
4.李大钊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
5.借助《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文学周刊》等 刊载西方文学译作
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处女地》,
中篇小说《阿霞》、《初恋》。
契诃夫: 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 匠,杰出的剧作家,是俄罗斯 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
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
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 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 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不平的镜子》、《谜一样的性格》、
《站长》,《文官考试》、《戴假面具的人》、《变色龙》、《迷路的人》、 《预谋犯》、《未婚夫和爸爸》、《客人(一个场景)》、《名贵的狗》、 《纸里包不住火》、等数十篇。
同地。兄弟毕生形影不离,都没有结婚。他们共同创作,献身于艺术和文学。 主要作品: 《热曼妮·拉瑟顿》、 《艾丽莎女郎》
王尔德:
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英
国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
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 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
派运动的先驱。
王尔德
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
态度,反对旧礼教、反对旧文学。
2.新文学社团风起云涌
●文学研究会:
▪成就: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文艺思想,为中国新文学发展注入了活
力。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 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 忠实”。
2.新文学社团风起云涌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
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成立时间:1921年1月 ▪主要成员: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
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
后来谢婉莹(冰心)、顾毓琇、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舒庆春
(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人也加入, 发展成员170多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2.新文学社团风起云涌
●文学研究会: ▪相关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月刊(1922至
1923年﹐共7期)等刊物。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
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他的作品,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尤其善于刻画自然景物的瞬 息万变,并赋以诗意和哲理。 在人物心理描写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
龚古尔兄弟——自然主义小说家
哥哥埃德蒙·德·龚古尔1822年5月26日生于南锡,1896年7月16日卒于尚
皮尼;弟弟茹尔·德·龚古尔1830年12月17日生于巴黎,1870年6月20日卒于
王尔德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对传统诗歌思想实践的叛逆与革新,诗歌 《里丁监狱歌谣》则是最好的体现。《里丁监狱之歌》由王尔德1897年出狱后 开始创作并于1898年完成,是他生前最后一篇诗歌巨著。全诗共分六个部分, 总共660行,六行一个诗节,其中他一改传统叙述诗行,表达了其他监狱者的 情感,尤其描述了罪恶大学、道德沦丧以及监狱体制的非人虐待。这首诗歌是 为纪念一位皇家卫队士兵因谋杀妻子而将被绞死的情境而作。在这首诗歌中, 他尽量选用能够更好表达自己思想的词汇,看似有感而发、即兴而作,实则包 含对整个社会的审视和评判,这与他两年的牢狱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整 首诗歌中, 他恰当地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段、细微的音节变化。
《创造月刊》、《洪水》。
▪文学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
“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
觉”与“灵感”,强调艺术的美感;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
创造社成员的创作注重自我表现,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 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无情地揭露、深刻地批判了不人道的社会制度。其作品无不 体现着这种不妥协的精神,而这也表明他与其所从出的贵族阶级的彻底决裂他笔下一些 男女主人公已成为俄罗斯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爱情描写在屠格涅夫小说的情节中占 有重要地位。屠格涅夫小说描写的爱情无一例外地让爱情走向悲剧性的结局。
屠格涅夫: 其作品艺术特色:
思考与练习
1.文学研究会及其文学主张 2.创造社及其文学主张 3.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文学思潮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 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 耘。”
P27
其实文学的这种感伤情怀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普遍 的社会心理。因为当时新思潮唤醒了广大青年,但多数人觉醒
此外,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和湖畔诗社
也是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
钱玄同(相关:章太炎、黄侃、钱三强)
周作人与鲁迅
闻一多、李金发
三、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文学十年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17.1—1919“五 四”运动)
第二阶段 “五四”运动—1926 年“三一八惨案”)
创造社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1927年迁至上海,1933年结束
▪主要成员: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文学主张:新月社成员的思想倾向于西方的自由主义,他们 努力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相信“完美的形体是完美的精神唯一 的表现”,努力追求诗歌“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见”。 对于新诗
格律化和艺术美的探求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带来了唯美主义 和形式主义的弊病。
挪威戏剧家,现代散文剧的创始人,其
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
的陈腐礼仪,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者。 最著名的有诗剧《彼尔·京特》,社会悲 剧《玩偶之家) 》(1879、《群鬼》、《人民 公敌》、《海达·加布勒》;其象征性剧作
《野鸭》、《当我们死而复醒时》等反映其
“精神死亡”的思想。 易卜生
第三阶段 “三一八惨案”—1927 年“四一二事变”)
三、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二)第一个文学十年的文学思潮
1.服膺于思想启蒙
2.感伤情调的流行 3.个性化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 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 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出光来?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 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讲
重点与难点
重点:1.文学革命初期外国文学思想的吸收与引入
2.主要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其文学主张
3.1917——1927年中国文学创作思想潮流
难点:“五四”启蒙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
第一章
二、外国文艺思潮涌入和新文学社团蜂起
(一)改良派吸收并利用欧美理论反叛传统文学
1.胡适利用欧美意象派理论反叛传统,倡导白话新诗 2.陈独秀号召以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变革为楷模
后又一是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路口仿徨;另一方面,现代意识
促使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和美好理想,二黑暗现实的压迫又使他 们感到苦闷、失望与失落。这种文学现象主要反映着中国知识 分子艰难地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它与一代人最深刻的焦虑与 思索连接在一起,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的巨大起步,因此也可 以说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必有的感情标记和 心理气氛。
▪文学主张:
❶“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
主张文学为人生。”(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 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
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文学研究会宣称
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 ❷倡导“为人生”的“新文学”思想成为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