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承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开发活动的初始阶段, 从整体上做好区域环境规划工作, 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 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 它是在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系统后, 选择众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 并分析区域环境系统对某项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区域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范围广泛, 它不仅涉及到区域排放的污染物状况, 更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些社会经济指标, 对区域的社会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因而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双重性。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衡量区域开发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协调程度的判据。

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2)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就是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量化手段表征出两个方面的协调程度。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内容包括:(1)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2)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3)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

3.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区域环境承载力,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它是分析研究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

3.1 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1)科学性。应从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起限制作用的环境条件两方面来构造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并且各指标应有明确的界定。

(2)完备性。尽量全面地反映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3)可量性。所选指标必须是可度量的。

(4)区域性。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选取指标时应重点考虑能代表明显区域特征的指标。

(5)规范性。必须对各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便计算,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比较等。

3.2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的分类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应该从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入手。即使在同一地区,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在层次和内容上也完全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应该也不可能对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将其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类:

(1)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包括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在生产周期内不能更新的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2)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包括生产周期内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如生物资源、水、空气等;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环境消纳污染物的能力。

(3)社会经济技术支持水平指标,包括社会物质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综合水平、技术支持系统等。

4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

在一定时刻以及一定区域范围内,可以将环境系统自身的固有特征视为定值,则环境承载力将随人类经济行为规模与方向的变化而变化。针对不同的经济行为方向和环保投入水平,环境承载力存在差异。计算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目的,就是要对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个客观的量化的认识,以便科学合理地调整人类活动,显然,仅仅知道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理论阈值对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并无太大意义,因此应计算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指数。因为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理论阈值虽有可能反映出一个区域环境的最大承载力,但是却无法客观、科学地反映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系统是否协调。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更科学地度量区域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引入区域环境承载力动态表征量—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概念和计量模型。所谓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某一时期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在该状态下的取值与该指标理想状态值的差值与比值。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p —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

i —指标体系中资源供给变量的个数;

j —指标体系中社会支持变量的个数;

k —指标体系中污染承受能力变量的个数;

wi,wj,wk —各指标的权重;

单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计算方法如下:

(1)正向指标的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正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环境质量越好的指标,其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为:

pi=Ci/Cio-1

式中,Cio是环境标准值,Ci是实测值。

(2)反向指标的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反向指标是指数值越大,环境质量越差的指标,其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为:

pi=1-Ci/Cio

式中,Cio是环境标准值,Ci是实测值。

单项指标的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反映了区域实际的环境承载量与其理论上的环境承载力之间的量值关系。当某一环境要素的相对剩余率大于0时,说明该要素的承载量尚未超过其可容纳的承载力范围;反之,则说明该要素的实际承载量已超过其允许的承载力限度,有可能引发相应的环境问题。而区域的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则从区域人地系统的整体性角度出发,衡量了区域内多要素的综合环境承载量与综合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当区域综合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小于0时,说明区域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载,需要采取措施降低区域的环境承载量或提高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否则将导致区域的发展趋向不可持续。因此,通过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率的计算,可以判断出区域环境承载量和承载力的匹配程度,有助于人们弄清区域社会经济活动与区域环境整体的协调程度。

5.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和存在问题

虽然环境承载力理论中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但它仍然不失为环境规划中比较成熟的一种方法, 许多学者将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某种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的判据, 拓宽了环境承载力的应用范围。

5.1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趋势

(1)面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综合性的承载力研究正在广泛兴起。(2)计算方法逐步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广泛应用,促使区域环境承载力走向动态预测研究。同时,在计算机支持下,各类数学模型的广泛应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