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模式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南模式
1
2
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
强政府弱社会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 江苏省苏州、无锡和 常州(有时也包括南 京和镇江)等地区通 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 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主要特征是:农民依 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 镇企业;乡镇企业的 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 济为主;乡镇政府主 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和谐苏南”和“平安苏南”建设不断 前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 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 一体的全面发展,推动着苏南向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阔6 步前进。
苏南模式带来的问题
1、在苏南模式中,经济形式单一、产权模 糊、政企不分、小城镇建设的弊端日益凸 显,苏南模式无论是企业规模、增长方式 和产品结构,还是“离土不离乡”的城市 化方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
3
“苏南模式”是指苏南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 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为主导,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 基层政府行政推动的发展模式。其孕育于20世纪70 年代,形成发展于80年代与90年代初、中期。在这 段历史期间,中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 初期,以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苏南乡镇企业在新旧 体制的夹缝中获得了生存的空间。一方面由于社会 经济主要受供给的制约,坚持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苏 南乡镇企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在意识 形态方面,姓“资”、姓“社”仍然是一个敏感的 政治问题,以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苏南乡镇企业, 采用政企不分的制度安排,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 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有利于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 因此,苏南乡镇企业在整个80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推动了苏南乡村工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第三,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 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
第四,在这个时期,人们的产权意识、竞争观念比 较淡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此时兴办社区成员名 义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社 会比较容易接受 。
5
苏南模式所创造的成就
2005年苏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三大社会保 障和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最低生活保障 覆盖率达到100%;各地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 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卫生 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75%, 村村开通了公交车;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人居,生态环境更加适 宜人居,在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 ;
2、政企不分,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人们依 靠政府大肆举债;
3、没有改变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的路径,整 个苏南地区基本上是“强政府弱社会”的 局面 ;
7
新苏南模式
新苏南模式 ,孕育萌发于苏南模式,但却 是在制度框架内的一种有方向、有目标的 实践,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 根本性转变,体制方面的突破让苏南成功 地与市场和国际接轨,增长方式向又好又 快转型,让苏南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大幅跃 升。
七、新苏南模式的实践之道:尊重基层实践、 鼓励群众创造和借鉴他人之长三管齐下,新 苏南模式在兼收并蓄中走向成熟。
12
未wenku.baidu.com的展望
1、推进产权结构创新,即扬弃单一集体经 济,实现三足鼎立竞相发展。
2、推进产业发展创新,即抛弃粗放的增长 方式,实现园区集中集聚发展。
3、推进社会结构创新,即打破城乡二元结 构,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
8
如何转型?
9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10
新苏南模式的特点
一、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机遇:继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效应之后的国际 产业向沿江集聚,以三次大的先发效应接续 助推苏南转型升级。
二、新苏南模式的路径特征:坚持“三个发 展”、“四个优先”,实现经济结构成功转 型。
三、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导向:科学发展观指 引下的高水平全面小康“三条标准”,全面 协调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
11
四、新苏南模式的体制框架:国资民资外资 三足鼎立、比翼齐飞的混合互补型经济格局, 成为苏南发展的强劲动力。
五、新苏南模式的文化支撑:“四千四万” 到“三创”精神发扬光大,熔铸并丰富了苏 南的先进文化特质。
六、新苏南模式的成长优势: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位一体,推动苏南迈 入和谐发展之路。
4、推进发展格局创新,即摒弃片面追求经 济增长,实现四位一体全面发展。
13
谢谢!
14
4
苏南模式的优越性
第一,乡镇企业可以从不多的社区积累中获取原始 资本,并可以依靠“政府信用”从银行取得贷款, 还可以无偿或低成本占用社区内的土地资源,廉价 使用社会区内的劳动力 ;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誉,为企业取 得计划外的原料,促进产品销售和处理商务纠纷, 并帮助管理人员规避来自于财产转移和国家政策歧 视方面的风险
1
2
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
强政府弱社会
苏南模式,通常是指 江苏省苏州、无锡和 常州(有时也包括南 京和镇江)等地区通 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 非农化发展的方式。
主要特征是:农民依 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 镇企业;乡镇企业的 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 济为主;乡镇政府主 导乡镇企业的发展。
“和谐苏南”和“平安苏南”建设不断 前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 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 一体的全面发展,推动着苏南向基 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阔6 步前进。
苏南模式带来的问题
1、在苏南模式中,经济形式单一、产权模 糊、政企不分、小城镇建设的弊端日益凸 显,苏南模式无论是企业规模、增长方式 和产品结构,还是“离土不离乡”的城市 化方式,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
3
“苏南模式”是指苏南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乡 村工业和小城镇建设为主导,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 基层政府行政推动的发展模式。其孕育于20世纪70 年代,形成发展于80年代与90年代初、中期。在这 段历史期间,中国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 初期,以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苏南乡镇企业在新旧 体制的夹缝中获得了生存的空间。一方面由于社会 经济主要受供给的制约,坚持市场化方向发展的苏 南乡镇企业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在意识 形态方面,姓“资”、姓“社”仍然是一个敏感的 政治问题,以集体所有制为特征的苏南乡镇企业, 采用政企不分的制度安排,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 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有利于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 因此,苏南乡镇企业在整个80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 推动了苏南乡村工业化发展和小城镇建设。
第三,政府组织资源,企业规模一般比较大,可以 生产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
第四,在这个时期,人们的产权意识、竞争观念比 较淡薄,平均主义思想严重;此时兴办社区成员名 义所有、地方政府实际控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社 会比较容易接受 。
5
苏南模式所创造的成就
2005年苏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三大社会保 障和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最低生活保障 覆盖率达到100%;各地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 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卫生 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75%, 村村开通了公交车;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人居,生态环境更加适 宜人居,在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 ;
2、政企不分,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人们依 靠政府大肆举债;
3、没有改变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的路径,整 个苏南地区基本上是“强政府弱社会”的 局面 ;
7
新苏南模式
新苏南模式 ,孕育萌发于苏南模式,但却 是在制度框架内的一种有方向、有目标的 实践,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 根本性转变,体制方面的突破让苏南成功 地与市场和国际接轨,增长方式向又好又 快转型,让苏南的国际竞争力有了大幅跃 升。
七、新苏南模式的实践之道:尊重基层实践、 鼓励群众创造和借鉴他人之长三管齐下,新 苏南模式在兼收并蓄中走向成熟。
12
未wenku.baidu.com的展望
1、推进产权结构创新,即扬弃单一集体经 济,实现三足鼎立竞相发展。
2、推进产业发展创新,即抛弃粗放的增长 方式,实现园区集中集聚发展。
3、推进社会结构创新,即打破城乡二元结 构,实现城乡互动统筹发展。
8
如何转型?
9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10
新苏南模式的特点
一、新苏南模式的发展机遇:继乡镇企业异 军突起、浦东开发开放带动效应之后的国际 产业向沿江集聚,以三次大的先发效应接续 助推苏南转型升级。
二、新苏南模式的路径特征:坚持“三个发 展”、“四个优先”,实现经济结构成功转 型。
三、新苏南模式的发展导向:科学发展观指 引下的高水平全面小康“三条标准”,全面 协调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
11
四、新苏南模式的体制框架:国资民资外资 三足鼎立、比翼齐飞的混合互补型经济格局, 成为苏南发展的强劲动力。
五、新苏南模式的文化支撑:“四千四万” 到“三创”精神发扬光大,熔铸并丰富了苏 南的先进文化特质。
六、新苏南模式的成长优势:生产发展、生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位一体,推动苏南迈 入和谐发展之路。
4、推进发展格局创新,即摒弃片面追求经 济增长,实现四位一体全面发展。
13
谢谢!
14
4
苏南模式的优越性
第一,乡镇企业可以从不多的社区积累中获取原始 资本,并可以依靠“政府信用”从银行取得贷款, 还可以无偿或低成本占用社区内的土地资源,廉价 使用社会区内的劳动力 ;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誉,为企业取 得计划外的原料,促进产品销售和处理商务纠纷, 并帮助管理人员规避来自于财产转移和国家政策歧 视方面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