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3.4《它们吸水吗》说课稿1(新版)教科版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它们吸水吗》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它们吸水吗》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6dd6b7c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0.png)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
3、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如材料的吸水速度、材料浸润面的大小、材料上水滴的形状等。
下面我们就用刚刚的探究方案,小组实验,探究它们吸水性的强弱,并做好记录。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的探究结果?
根据刚刚的实验结果,你得出了什么样的实验结论
纸很容易吸水,金属塑料不容易吸水。
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你能把它们的吸水性来排序吗?
纸>木头>塑料>金属
2.观察纸
纸为什么容易吸水?它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下面同学们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下纸,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没的发现可真不错,纸上都有纤维,大家请看放大后的纤维图片。
纸所以能够吸水,因为纸是由细小的纤维构成的,纤维之间结合的不紧密,水在接触纸以后,水会沿纤维间的细小缝隙运动,这些缝隙能够含住水分。
如果纤维间缝隙较密,吸水性就差,例如:铜版纸。
如果纤维间缝隙较大,吸水性就强。
例如:卫生纸。
3、古人造纸
小组实验
汇报结果
答复下列问
题
答复下列问
题
观察,思考
、答复下列问
通过学生用放
大镜观察纸,总。
最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它们吸水吗》教案——第1课时
![最新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它们吸水吗》教案——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1b957e1f705cc1755270983.png)
《它们吸水吗》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材料的吸水性这一物理性质。
2.学会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材料的吸水性这一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实验观察、交流讨论课前准备纸片、塑料膜、铁片、木片、水、滴管、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简述塑料的特性有哪些?生:塑料有可塑性强、不吸水、防腐蚀性、绝缘性、韧性强的特性。
师: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材料的另一种特性--吸水性。
(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师:上课前,同学们先做个小游戏。
水到哪里去了?教师出示卡纸片和塑料片,然后在他们上面用滴管滴一滴水。
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生:我看到了卡纸上的水没有了,而塑料片上的却没有什么变化。
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生:水可能被卡纸片吸走了。
……师: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师: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生:卡纸比塑料的吸水性强。
师:瞧!每个小组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大小、厚度基本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请你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呢?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指名说。
)生1:我猜一定是纸片最容易吸水。
生2:我猜也是纸片最容易吸水。
师: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请你们小组合作,研究出一个最佳的方案。
生1:我们小组把水分别滴在这四种材料上,然后观察,看看哪一种材料的吸水快。
生2:我们小组把水分别滴在这四种材料上之后,滴的水量是相同的,然后观察这四种材料遇水之后的变化,还要观察水滴的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具体的实验当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1)这一滴水的大小要尽量保持相同。
(2)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同时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6da91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7.png)
小学科学教科版说课稿(优秀7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它们吸水吗》是教科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4课。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的吸水性与他们的'用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进行教学的,因此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系列。
小学生的学习,最好是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
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以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
为此,了解材料的吸水性,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得出结论。
而三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实验接触少,动手能力差,故而结合本课及学科基本要求,特制定: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的浸透性的大小。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并能自己动手实践,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木片、塑料片、金属片各十片。
(每组一份)2、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每组一个)3、餐巾纸、铅画纸、放大镜(每组一份)4、杯子、筷子、毛巾、卫生纸(每组一份)5、放大的蔡伦相一张。
(播放古代造纸录像)本课是实验课,要上好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发挥主题作用,从而完成任务。
二、说教法低年级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实验法”为主。
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提高实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学法方面从以下几点指导:1、继续学习实验法。
2、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描述。
3、能自己动手实践,造一张纸。
四、说教学程序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通过手脑并用建立鲜明、清晰、正确的表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它们吸水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336c7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3.png)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它们吸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吸水吗》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此课时的内容安排,旨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并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对于实验的操作流程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物质的吸水性这一概念,可能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的吸水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并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吸水性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不同物质的吸水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沙子、石子、纸张、海绵等。
2.工具:烧杯、水杯、滴管、铲子等。
3.教学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质会吸收水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准备好的物质,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物质会吸水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滴管将水滴在不同的物质上,观察并记录物质吸水的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物质的吸水性特点。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3095bad284ac850ad0242df.png)
《它们吸水吗》【说教材】《它们吸水吗》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第4课时.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经历用废纸造一张纸的过程.【说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说重难点】说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说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说过程】:有的材料容易让水浸透,有的则不能。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四种材料,它们的吸水能力如何?一、哪些材料容易吸水1、可以选择一片木片,一张纸,一块金属片和一块塑料片,平放在桌面上。
用滴管分别滴一滴水在上面。
哪种材料容易吸水?哪种材料不容易吸水?2、材料吸水能力的观察(画一画,排排序)(木片)(纸片)(金属片)(塑料片)二、纸的观察纸都有什么性质?让我们来观察一张纸。
我们可以怎样来观察?(1)可以借助我们的好帮手----放大镜,观察一下纸的纤维结构(2)可以动手折一折,感受一下纸的柔韧性(3)可以用笔在上面写字、画画(4)可以滴一滴水看看纸的吸水性三、纸:(1)纸是由蔡伦发明制造的,造纸术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三年级上科学说课它们吸水吗_教科版-教学文档
![三年级上科学说课它们吸水吗_教科版-教学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01f5236a76e58fafbb0030a.png)
三年级上科学说课-它们吸水吗教科版说教材:《它们吸水吗》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第4课时.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经历用废纸造一张纸的过程.说目标:(1),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2),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3),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说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说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说教法与学法:电教多媒体法,讨论法,实验法,比较法,引导探究法相结合.说过程:导入:1,谈话:"我们在这个单元认识了几种常见的材料,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这些材料有些什么了解.我们来看几张图片,请说说图片上是什么物品,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课件出示:用木头,白纸,金属,塑料做的物品.3,现在张老师有件事情想请同学们帮帮忙.课间,老师不小心把红墨水泼到了桌子上,请问,你将选择这四种材料中的哪种材料来擦干它呢为什么进一步追问:那其他材料就不吸水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材料的吸水性.(板书课题:它们吸水吗)二,谁更容易吸水(一),猜想假设:师: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四种材料,(出示餐巾纸,塑料片,铁金属片,木片各一片)你们认为这四种材料,它们的吸水能力有什么不同呢小组同学讨论,进行猜测.(二),师生共同实验,验证假设:1,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2,设计实验:出示红墨水,滴管,我们请来这两位朋友来帮忙.师:滴管可以控制水滴出的流量,轻捏滴管的红色部分,水就会吸到滴管内.你们打算怎样去做这个实验在观察和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1),实验的公平性: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2),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3),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4),实验完后,将滴管中的水排出,平放在桌上.(三),教师演示实验.(四),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五),学生汇报描述实验现象,思考交流.师: 通过刚才观察的实验现象,你们发现哪些材料容易吸水哪些材料不容易吸水 (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金属最弱.)师:水到哪里去了(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相机板书:不同的材料吸水性不一样.)三,纸的观察1,师:同学们认为吸水能力的强弱和空隙有关.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很多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纸吧.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工具和材料.(提供放大镜和餐巾纸.)2,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师:同学们可以将纸撕开,看看纸里面有些什么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师:刚才大家观察纸,有什么发现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像线一样很细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纤维.四,介绍造纸术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同学们知道纸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吗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人是用什么原料作为造纸的材料师:为什么要用木头,鱼网,草,竹等材料来造纸,而不用铁片来造纸呢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那么现在我们是用什么原料来造纸的呢(出示一包餐巾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实物投影包装袋上的说明:100%原木浆.这说明纸的原材料是植物.原来纸的纤维是来源于植物.师:我们生活中用完的纸,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回收利用,再生纸.)五,我们来造一张纸1,出示老师制作的再生纸,还可以在上面写字.师:我们在课堂上造纸可以用什么原料呢怎样把用过的纸做成再生纸呢2,出示造纸方法.3,出示浸泡好的纸浆,学生动手造一张纸.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师:刚才同学们造了一张相同的纸,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纸.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呢2,小小设计师:请你课后设计一张有特色的纸.说板书设计: 它们吸水吗猜想纤维原料———纸浆———纸火星小学"蓝青工程"汇报课师傅指导过程介绍教材研究指导:本课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第二部分:纸的观察.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经历用废纸造一张纸的过程.教案设计指导:本课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怎么会不一样的呢"等问题,并学着尝试去发现材料吸水性与它们构造的关系.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纸的观察,造一张纸的活动,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构造方式,在纸张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不同的物质组织间的空隙组成就造成吸水性的差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教学过程指导:本课共有四个教学过程: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和材料的变化,并以此判断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可以尽量压缩时间.第二部分纸的观察通过用多种方法和借助放大镜对纸多角度的观察来描述纸的特性.重在发现纸的纤维结构.第三部分造一张纸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法造纸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经历用废纸造纸的过程,了解纸的构成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造纸过程中压平的过程是不能忽略的过程,不然造出的纸就不结实.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二次听课指导:整个教学大框架没有什么问题,环节也比较清晰,重点部分也比较突出.但是课堂容量大,感觉时间不够.三年级的学生,要激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教学的设计上还要增强一些趣味性,并适当运用一些激励的语言.指导总结:我们就是要灵活地使用教材,教材分为显性教材和隐性教材,显性教材就是我们的教科书所展现的内容,而隐性教材需要教师去细心挖掘.火星小学"蓝青工程"汇报课教学反思对教材处理的反思木头,塑料,金属四种的吸水能力的比较是学生的已知知识,没有必要花太长的时间来让学生来探究.对于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的确没有必要花这么多的时间来讲的,应该重点讲些他们未知的,这样他们的探究的兴趣会更加浓.对教学环节的反思本课让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 ,"不同材料的吸水性怎么会不一样呢 "等问题,并学着尝试去发现材料吸水性与它们构造的关系.然后通过进一步对纸的观察,造一张纸的活动,认识到纸是用细小纤维叠加压制而成的.正是这种构造方式,在纸张的纤维之间有许多空隙,所以容易吸收,渗透水分;不同的物质组织间的空隙组成就造成吸水性的差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的构造相关联的.对教学方法的反思纸是最常见的重要物质,但对于学生来说,纸虽然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最容易被忽略,因此纸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教学中,将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教学方式,多角度,多纬度地来认识纸的基本性质,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作好铺垫.对学情把握的反思学生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本单元的内容——物质世界,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纸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表达不准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构造相关联的.对突发事件处理的反思对生成情况处理的反思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删减,对材料进行了改进.第一个环节选择了现象更加明显的材料;第二个环节我直接让学生撕纸,进行纤维的观察,引出古代蔡伦的造纸术,介绍造纸的过程,使学生意识到节约用纸的重要性.学生建议利用我们刚刚撕碎的废纸来展开我来造一张纸的活动.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这节课,学生学蔡伦造了一张纸,孩子们是非常开心的!这可以从他们灿烂的笑脸中可以得知.火星小学"蓝青工程"汇报课评课记录专家(组长)点评1,教学准备充分,教学环节清晰.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3, 课堂导入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才能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4,对比实验要注意尽量控制好相同因素.5,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层层递进的进行科学探究.6,科学实验探究要努力做到:"放得开,收得拢".7,科学教学要重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组内教师点评课堂容量大,要合理把握好时间.木头,塑料,金属四种的吸水能力的比较是学生的已知知识,没有必要花太长的时间来让学生来探究.造纸的过程可以考虑不用教师演示,可以用课件图片提示和教师讲解为主,以节约时间,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亲自动手来造一张纸,使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探究时间.其他教师点评课堂教学准备充分,通过改进,自制教具——抄纸器,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课堂板书设计书写工整,美观.3,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4,渗透了情感教育:节约纸张,节约资源等环保意识.第 11 页。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它们吸水吗》教学设计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2f8d076ed630b1c59eeb56a.png)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 特点,均应给予肯定,并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
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师:刚才大家观察纸,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像线一样很细的东西,我们 把它叫做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同学们知 道纸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吗?(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 发明之一。) 古代的人是用什么原料作为造纸的材料? 师:为什么要用木头、鱼网、草、竹等材料来造纸, 而不用铁片来造纸呢? 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播放古代造纸的录 像。 那么现在我们是用什么原料来造纸的呢?
学生对水滴的描述可以建议他们采用画图的方法。从侧面看, 滴在金属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比滴在木片上的水滴更圆、更高, 滴到纸上的水滴则很快就看不到了。这说明水无法渗透到金属和 塑料中去,能部分渗透到木头中去,纸的渗透性是很强的。实验 用的木片应是纹理比较疏松,没有上过油漆的。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教科书用四幅照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教 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把这一部分设计成探究性很强的活动,让学生 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述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和组成导致吸水性能的不同。
三、教学设计:
(一)科学概念
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
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
教 构有关。
科学词汇:吸水性
学 (二)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
目 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可 以组织学生阅读,也可以讲解。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第4课它们吸水吗∣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3单元第4课它们吸水吗∣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9d22394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09.png)
三、我们四周的资料⒋ 它们吸水吗一、教材简析:本课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简单吸水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经过在四种不同的资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察看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适合的方法描绘水滴的变化和资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资料吸水能力的强弱。
认识到不同资料的吸水性是不同的。
教科书还希望学生能经过不同资料吸水时的现象,试试解说不同资料吸水性不同的原由,让学买卖识到资料的吸水性能可能与资料的结构有关,促进学生产生新的研究需求。
学生对水滴的描绘能够建议他们采纳绘图的方法。
从侧面看,滴在金属片和塑料片上的水滴比滴在木片上的水滴更圆、更高,滴到纸上的水滴则很快就看不到了。
这说明水没法浸透到金属和塑猜中去,能部分浸透到木头中去,纸的浸透性是很强的。
实验用的木片应是纹理比较松散,没有上过油漆的。
第二部分:纸的察看教科书用四幅照片指引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察看一张白纸。
教课中教师完整能够把这一部分设计成研究性很强的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察看和描绘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这部分教科书是经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
能够组织学生阅读,也能够解说。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 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打浆——抄纸——压平晒干。
认识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常所用的纸的差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纤维长短不同(圆滑程度不同)等。
剖析可能存在的原由,认识到工业造纸是有一系列复杂过程的。
经过思虑和议论“用过的纸还可以再利用吗?” 指引学生注意纸是能够回收利用的,与前方用废纸造纸形成很好的响应。
二、教课背景:对于各种资料的吸水能力,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简单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
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资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学生们可能从没有真实地去比较过各种资料的吸水能力和把它作为一种物理性质对待,更极少会去思虑各种资料吸水能力不同的原由。
科学《它们吸水吗》说课稿
![科学《它们吸水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f6a12c0b0717fd5360cdcf0.png)
科学《它们吸水吗》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它们吸水吗》。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4 课《它们吸水吗》。
本课分4 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
通过引导学生在四种不同材料(木头、纸片、金属片、塑料片)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判断它们吸水能力的强弱。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让学生从不同的 4 幅图片上观察一张白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方法及过程。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分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是经历用废旧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第二大块是了解纸的再利用(废纸回收)。
二、说学情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植物、动物的生命世界内容基础上,初接触物质世界内容,并以学生最常见的纸作为研究切入点,学生对纸这一物质还是比较熟悉,并有初步的认识经验。
对于木头、塑料和金属也比较了解,能凭借生活经验初步判断这四种物质的吸水能力,但在语言表述上还存在着不不够准确的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四种材料的吸水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纸的特性及作用。
3、使学生了解古代造纸的过程,并能用此方法试着造一张纸,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增强材料循环使用,产生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不同材料的吸水性。
五、说教学法1、教法: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认识世界,我尝试采用如下教学法:(1)想象法:通过教师巧妙的介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感知植物的特点。
(2)表现法:通过感知,使学生产生强烈亲身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的表现对事物的了解。
(3)实践法: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和亲身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感情去亲身实践。
(4)探究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生活中更好的去体验。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word教案
![教科小学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a389d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7.png)
它们吸水吗【教课目标】科学看法: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资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资料对水的浸透能力,与资料的构成和结构相关.过程与方法:1. 用观察的方法检验资料的物理性质,经过比较发现资料的不一样物理特征.2.选择合适的词语定性描述资料 .感情、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兴趣 .2.认可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丈量的看法 .3.加强资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课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资料的吸水性.【教课难点】经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资料的构成和结构相关.【教课准备】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松散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课过程】一、导课小游戏:各取所需详尽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依据详尽状况选择资料,并简单说明原由 . 详尽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导语:刚刚同学们依据详尽状况选择了不一样的资料,我们以为,不一样资料碰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样的,我们把资料对水的浸透能力叫做资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资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简单吸水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松散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简单吸水,为何这样想?把猜想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2.怎么考据自己的猜想能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需求简单假想)3.教师增补观察、实验重点:①实验的公正性:资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地点等要尽量保持相同.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资料遇水部分的变化.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联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④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资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虑:资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相关?4.学生分组实验后报告 .可预期的发现: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三、纸的观察1.供给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能否是这样呢?让我们更认真地来观察两种纸吧.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的序次.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 .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纸的特色,均应恩赐一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 (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四、介绍造纸术导语:此刻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很多纤维构成的. 但不知道同学们认识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祖先是如何造纸的,想一想跟我们今日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谈谈祖先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纤维)五、我们来造一张纸1. 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 学生着手造一张纸 .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之处?相同:都由纤维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一样: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4. 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平均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一样的种类, 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1.经过对纸的研究,我们理解了资料的吸水性与什么相关了吗?2.用过的纸还可以再利用吗?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用过的纸?。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3.4《它们吸水吗》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教案)3.4《它们吸水吗》](https://img.taocdn.com/s3/m/5e24387f6bd97f192279e997.png)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课题:4、它们吸水吗【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掌握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科学探究能力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手段】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教学策略】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四种材料的吸水性,并能按照吸水能力强弱排序。
小组观察比较后,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排序结果,着重引导学生描述木头和纸吸水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并提出新的问题:这四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纸最容易吸水,有没有学生发现纸吸水能力强的秘密呢?学生进行观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一、导课1、小游戏:各取所需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
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2、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作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教学评价】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教师讲解吸水性的概念,自然导入新课。
二、谁更容易吸水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师: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师: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2020秋教科版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教案
![2020秋教科版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fcb984028915f814dc205.png)
年级:三学科:科学
课题
第4课 它们吸水吗
课型
新授
课时数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二、新课教学(含板书设计)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它们吸水吗》我们周围的材料PPT说课教学研讨课件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它们吸水吗》我们周围的材料PPT说课教学研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10435c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9.png)
纸的性质
易携带 怕火
纸
易撕碎
思考:
1、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 2、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1.继续搜集有关材料,看看它 们的吸 水性是怎样?课后与同学们在一起交 流交流。
2.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今天学 到的知识制造出一张精美的纸书签送 给你的好朋友。
2、借助工具-放大镜
纸的观察
• 器材:放大镜 • 材料:普通白纸、餐巾纸 • 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观察纸呢? • 用放大镜看、折、撕、揉、放到水
里泡一泡…… • 纸都有些什么特性?
我们的发现: 纸是由纤维构成的,纤 维之间有空隙。
质轻、吸水性强、硬度 小、柔韧性较差,易折叠、 不易导电。
蔡伦
木头
塑料
金属
纸
谁更容易吸水
•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 •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呢?
实验小要求: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 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 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 同。
实验小要求: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 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 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 部分的变化。
实验小要求: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 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 察到的现象。如材料的吸 水速度、材料浸润面的大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 隙。
纸的厚薄、疏密程度、纸纤维叠加 的方式都不同。
• 1、把废纸撕成碎末.
• 2 、把碎末放进水缸.
• 3 、用筷子搅匀.
• 4 、用纸模操纸:让纸浆 均匀地覆盖在纸模上,从 水中拿起.
纸的用途: 生活用纸,包装纸类 ,书写 纸、影印纸、书本纸、报 纸、宣传单张和海报等
实验小要求: ①水滴的大小一样。
实验小要求: ②侧面观察水滴的变 化,也要关注材料遇 水的变化。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4《它们吸水吗》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3.4《它们吸水吗》 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1ab2807dfc4ffe473268ab3e.png)
3.4它们吸水吗(教学详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具准备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有的材料容易让水浸透,有的则不能。
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四种材料,它们的吸水能力如何呢?师出示图片:各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师:先试着自己想出一种研究方法。
二、讲授新课(一)哪种材料容易吸水师:观察比较“金属片、塑料片、木片、纸片”的吸水能力。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提供四种材料,大家先来猜一猜它们谁容易吸水,怎么解释自己的认识呢?师:我还会给大家提供滴管、红墨水,请每位学生按照教科书的比较和观察方法比较四种材料吸水能力。
活动提示:1.滴水时要考虑水滴的大小和滴水的位置,尽量保持相同。
2.从侧面观察水滴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上的变化。
3.用图画和合适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材料的吸水速度、材料浸润面的大小、材料上水滴的形状等。
4.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四种材料的吸水性,并按照吸水能力强弱排序。
生:小组观察比较后,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排序结果。
师:这四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纸最容易吸水。
有没有同学发现纸吸水能力强的秘密呢?吸进去的水到哪里去了?(二)纸的观察1.师:纸都有什么特性?让我们来观察一张白纸。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1)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f8fff3f63186bceb19e8bb5e.png)
说课课题:《它们吸水吗》【说课年级】三年级上册。
【说课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第4课《它们吸水吗》。
一、说教材:《它们吸水吗》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的第4课。
本课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
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通过教科书了解造纸术。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经历用废纸造一张纸的过程。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实验比较感兴趣,都喜欢自己动手来操作,但存在个体差异,实验习惯不是很好,所以还需要给学生制定一定的操作要求,使学生能够按规矩、有序的进行实验。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以“实验法”为主。
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
学法:体验法、观察法新课程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通过设计有趣的实验,激发和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尝试观察、实验、推想、动手实践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学会用物理性质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并熟记吸水性的含义以及影响吸水性强弱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并用合适的词描述物理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发展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②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③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六、说教学准备①餐巾纸、作业纸、木片、塑料片、金属片数片。
②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放大镜。
七、说教学设计流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上课我以谈话导入:假设水洒到书上该用什么物品吸水。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36ca2386c85ec3a87c2c597.png)
《它们吸水吗》说课稿一、说教材《它们吸水吗》为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第四课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物体的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为本节课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通过对金属,塑料、木头、纸这四种材料吸水过程的观察、比较和描述,产生关于“材料是怎样吸水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不同”等问题,尝试发现材料的吸水性与它们结构的关系。
二、说学情我校三年级开展了多样特色的整合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科学实验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使用创新教具,得出了可视化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充分利用材料、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意识。
四、实验重、难点重点:通过四种不同材料吸水的变化,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
难点:吸水性可能与材料的结构有关。
五、实验的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引导为主、自主探究。
学法:小组合作、经历探究、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六、实验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家中喝水的时候,如果不小心撒到桌子上了,怎么办?2、认识材料猜想假设出示白纸、木块、塑料、金属铁板,提出问题,四种物体,如果同时放在水相同的量杯里,浸泡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谁吸水最快、最多,谁吸水最少?3、创新教具,激发兴趣教师出示创新教具进行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激发学生兴趣。
3、合作探究观察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
4、归纳交流填写报告观察实验显现,小组交流展示,填写实验报告。
七、实验的创新出发点:重温课本实验,寻找创新的出发点:(图1图2为课本中实验)原实验存在的弊端:1、学生在滴水的过程,滴水量多少不好控制。
2、学生需要无法同时向物体滴水。
教科版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305d0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d.png)
教科版科学三上3.4《它们吸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它们吸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固态、液态和气态。
他们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吸水性质的了解不多。
学生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吸水性质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了解吸水性质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合作和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吸水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不同物质的吸水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物质,如纸巾、棉花、石膏等。
2.实验工具:杯子、水、尺子等。
3.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结果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质的吸水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不同物质吸水的能力一样吗?为什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将不同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观察和操作。
学生用杯子装水,将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其吸水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吸水吗【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4 课《它们吸水吗》【教材分析】本课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谁更容易吸水。
这一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在四种不同的材料上滴一滴水,从侧面观察它们的吸水现象,分别用合适的方法描述水滴的变化和材料的细微变化,并以此判断四种材料吸水能力的强弱。
第二部分:纸的观察。
教科书用四幅图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一张白纸。
第三部分:造一张纸。
这部分教科书是通过图片的方式介绍古代造纸的过程的。
第四部分:我们来造一张纸。
这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两个:1、经历用废报纸造一张纸的过程:废纸浸泡——找浆——抄纸——压平晒干。
了解纸的构成方式:用纸纤维叠加而成;2、比较自己造的纸和平时所用的纸的区别,如厚薄不同、疏密程度不同。
纤维长短不同(光滑程度不同)等。
【学情分析】学生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植物、动物)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本单元的内容——物质世界,并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纸作为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
关于各种材料的吸水能力,三年级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纸和衣服很容易吸水,木头也能吸水、塑料和金属却不太能吸水。
学生们也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吸水能力是不同的。
但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表达不准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材料的特性是与它们构造相关联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设计理念】纸是最常见的重要物质,但对于学生来说,纸虽然在生活中最为常见,同时也最容易被忽略,因此纸的研究主题能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自己的感官和借助一些实验器材进行观察,通过比较、估测、讨论、合作、实验等方式,多角度、多纬度地来认识纸的基本性质,也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作好铺垫。
【教学资源或材料】多媒体电脑、电脑动画课件、配套实验用具。
【教法】电教多媒体法、讨论法、比较法、引导探究法相结合。
【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铅画纸)、塑料膜、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透明杯子、水。
老师1、古代造纸的录像,现代造纸的工艺录像制作好教学课件。
2、电熨斗【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科学课的口号是什么吗?生:记得!师:让我们大声地把它说出来!师生:动手动脑认真观察探究奥秘!耶!师:让我们共同进入今天的发现之旅吧!(宣布:上课)师:首先老师想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师出示图片)小魔术:水到哪里去了?教师出示两个杯子,在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入毛巾和塑料,然后在倒入同样多的水,分别从两个杯子里取出毛巾和塑料,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了?水跑到哪里去了呢?生1 :我看到了装有毛巾的烧杯里水没有了,而装有塑料的烧杯里的水却没有什么变化。
生2 :一个烧杯里有水,而另一个没有水。
师: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生:水可能被毛巾吸走了。
师: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
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师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谁更容易吸水师:瞧!每个小组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大小、厚度基本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各一片,请你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呢?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指名说。
)生1 :我猜一定是纸片最容易吸水。
生2 :我猜也是纸片最容易吸水。
师:怎么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瞧!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请你们小组合作,研究出一个最佳的方案。
生1 :我们小组把红墨水分别滴在这四种材料上,然后观察,看看哪一种材料的吸水快。
生2 :我们小组把红墨水分别滴在这四种材料上之后,滴的墨水量是相同的,然后观察这四种材料遇水之后的变化,还要观察水滴的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在具体的实验当中,还要做到以下几点(课件出示实验要求)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如材料的吸水速度、材料浸润面的大小、材料上水滴的形状等。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
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生1:我们小组观察后发现:在这四种材料中,纸片的吸水速度最快,木片也能吸水,只是没有纸片那么快,而塑料和铁片却没有什么变化。
生2:我们小组和上一小组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3 :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师:完善板书(二)纸的观察师: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老师已经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餐巾纸和素描纸。
师: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生1 :可以用手折一折生2 :可以用手撕一撕,还可以用手揉一揉生3 :用放大镜看,还可以放到水里泡一泡……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应该怎样做到更为科学合理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在操作。
小组观察后汇报生1 :餐巾纸非常好折,好撕,而且表面上能看到缝隙,而素描纸相比之下就不那么容易折、撕起来也比较费力。
生2 :餐巾纸非常揉软,而素描纸非常硬。
生3:用放大镜一看,餐巾纸能看到很大的缝隙,还有许多条纹,而素描纸却看不到那么大的缝隙,也有许多条纹。
师:那些条纹就是纸的纤维。
我们在素描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
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师板书:纤维结构(三)介绍造纸术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
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兽骨上刻字,后来在丝绸上记录,直到发明了纸,书写和印刷才大大地方便了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课件出示)师:播放古代造纸的录像。
师:谁能说一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纸都有纤维。
(四)我们来造一张纸师:同学们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自己来造一张纸呢?师:出示造纸方法(课件演示)师: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造一张纸。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师:观察一下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生: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师: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生:能三、深化理解内化新知师:通过对纸的研究,你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生:与材料的结构有关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红果果和绿泡泡我们永恒不变的好朋友听说我们今天在这里上一节科学课,特意赶到这里想与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师:可是她们俩有一个条件,让我们比一比,哪一个小组能写出我们知道的各种各样的纸,并说说它们都利用了纸的什么性质,有哪些用途。
师:下面开始计时,在一分钟之内。
生:小组汇报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纸有很多种比如在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课件出示)师:那同学们想一想,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生1 :把用过的纸送到回收站。
生2 :用过的纸不要随便丢掉,要保护环境。
生3 :我们要节约能源,我们使过的本,可以用另一面做验算。
四、归纳总结促进建构师:同学们,请你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生1 :为什么有的纸有颜色,究竟是怎么染上去的?生2 :现代造纸业究竟发达到什么程度?生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一起共同探究了材料的吸水性。
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对水的渗透能力是不同的,这与它们内部的纤维和结构有关。
我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一张纸,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伟大智慧,我们中国人真的很了不起!通过小组合作我们还知道了原来纸还有很多种,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用途。
其实同学们还想知道更多有关纸方面的知识,老师真诚希望你们每一位同学在不久的将来,小小的科学家都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最后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纸的多样性和现代的造纸工艺吧。
(课件出示)师: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继续搜集不同的材料,看看它们的吸水能力有什么不同,课后同学们在一起交流交流。
2、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制造出一张精美的纸书签送给你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