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肿瘤的策略(精)

合集下载

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生物治疗

肿瘤的生物治疗进展摘要: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采用的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无法完全切除或彻底杀灭肿瘤细胞,常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肿瘤生物治疗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品进行肿瘤防治的新疗法,它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御机制或给予天然产生的靶向性很强的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应。

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第四种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最常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免疫治疗、基因治疗、体细胞疗法与细胞因子疗法疗、分子靶向治疗等。

本文概述了有关肿瘤生物治疗的发展与前景。

关键词:肿瘤;生物疗法;免疫治疗;肿瘤转移一、介绍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一半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

2008年,全国有280万人发生癌症,195万人死于癌症。

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400万人发生癌症,300万人死于癌症。

其中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是癌症发生和死亡的主要癌种。

由于恶性肿瘤的无限制生长与浸润、转移,现今临床采用的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放疗、化疗无法完全切除或彻底杀灭肿瘤细胞,因此常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

而且常规化疗的特异性较低,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给正常细胞带来很大的损伤,尤其损伤在抗肿瘤机制中占重要地位的机体免疫系统,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癌症患者常因不能耐受而被迫停止接受治疗。

肿瘤三大常规治疗方法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治疗手段,肿瘤的生物治疗因其安全、有效、不良反应低等特点逐渐脱颖而出,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肿瘤治疗的第四种模式。

肿瘤生物治疗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产品进行肿瘤防治的新疗法,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御机制或给予天然产生的靶向性很强的物质来获得抗肿瘤的效应。

二、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策略1、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正常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能共识别和清除突变和衰老的细胞,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低免疫原性等途径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这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肿瘤的基因治疗_郑松

肿瘤的基因治疗_郑松

316二○一二年第八期华章M a g n i f i c e n t W r i t i n g郑松,温州医学院2008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张树辉,温州医学院教师,指导老师。

作者简介:肿瘤的基因治疗郑松,张树辉(温州医学院,浙江温州325000)[摘要]肿瘤基因治疗是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矫正或置换致病基因或引入有治疗价植的其它来源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一般是引入修饰基因于病人体内而并非该基因的产物,即是一种疗法而非新产品。

但是,通过体内直接途径可将外湖DNA象传统的药物一样注射到机体内,帮、故有人称这些外源的DNA的基因药物。

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中,通常采用基因转移和基因灭活方法。

基因转移是指将外源性目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其他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修饰缺陷细胞,使其恢复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加强,故又称为基因修饰。

肿瘤基因修饰治疗研究包括免疫基因治疗、增强抑癌基因表达、靶向化疗或提高机体化疗耐受性等内容。

基因灭活是应用反义技术特异性封闭某些基因的表达。

反义技术是指利用针对特异性DNA和RNA片段按碱基配对的原则人工合成小分子核苷酸序列(反义寡苷酸),与其目的DNA和RNA序列互补结合,以选择性抑制目的基因翻译或转灵过程的技术和方法。

在肿瘤基因灭活治疗中,订要是利用反义寡核苷酸抑制或封闭某些癌基因的表达。

基因转移疗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体细胞系基因转移,主要用于防治遗传性及非遗传性疾病;二是胚胎基因转移,用于预防遗传性疾病。

临床上,基因治疗是指体细胞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基本上分为三步:(1)基因导入:是指把基因或含有基因的载体导入机体;(2)基因传递:是指基因从导入部位进入靶细胞核;(3)基因表达:是指细胞中治疗性基因产物的形成。

[关键词]基因p53;腺病毒DNA;肿瘤1、研究意义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传统治疗肿瘤的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等,这些方法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很难彻底治愈肿瘤。

基因治疗对肿瘤复发与转移的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对肿瘤复发与转移的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对肿瘤复发与转移的预防策略肿瘤复发和转移是肿瘤治疗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即使原发肿瘤被成功治疗或手术切除,仍有可能出现复发并转移到其他部位。

然而,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为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提供了新的策略。

基因治疗是通过改变或修复人体基因的方法,以治疗疾病。

在肿瘤治疗中,基因治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首先,基因治疗可以用于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治疗是一种以增强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策略。

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肿瘤抗原基因导入免疫细胞中,使其能够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这样的治疗方式能够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消灭能力,从而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其次,基因治疗也可以通过靶向特定基因的表达和功能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精确地删除或修复与肿瘤复发和转移相关的基因。

例如,一些肿瘤具有过度活跃的增殖信号通路,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增殖和转移。

基因治疗可以通过抑制或修复这些异常基因来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从而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此外,基因治疗还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来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肿瘤细胞的逃逸凋亡常常导致肿瘤复发和转移。

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引入促凋亡基因来恢复肿瘤细胞的凋亡功能,从而阻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此外,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疗法的发展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确地编辑人体细胞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强的抗肿瘤功能。

干细胞疗法可以提供具有特定基因改变的干细胞,这些改变可以使细胞更好地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这些新的技术和策略为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预防带来了更多希望。

然而,尽管基因治疗在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预防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基因治疗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技术和安全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成本和治疗可行性也是影响基因治疗广泛应用的因素之一。

基因治疗对遗传性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

基因治疗对遗传性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

基因治疗对遗传性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修改患者的基因来治疗遗传性恶性肿瘤。

遗传性恶性肿瘤是由遗传突变引起的肿瘤,其中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引起的乳腺癌和卵巢癌,以及APC基因突变引起的结肠癌等。

基因治疗有助于修复这些遗传突变,从而阻止肿瘤的发展和扩散。

遗传性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基因修复、基因替代和基因靶向治疗。

基因修复是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患者的遗传突变,使得异常基因恢复正常功能。

基因替代是指向患者体内引入正常的基因,以替代突变基因的功能。

基因靶向治疗则是针对特定基因的异常,使用靶向药物来抑制或抑制该基因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基因修复是基因治疗的核心策略之一。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展出一系列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和TALEN。

这些技术可以精确地定位到患者基因组中的异常基因,并进行修复。

例如,对于BRCA1基因突变引起的乳腺癌,研究人员可以使用CRISPR-Cas9技术修复患者基因组中的异常BRCA1基因,从而恢复其正常的抑制肿瘤生长的功能。

基因替代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策略。

目前,针对一些常见的遗传性恶性肿瘤,已经开发出替代基因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APC基因突变引起的结肠癌,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研发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使其能够在体内直接修复患者基因组中的异常基因。

通过注射修复后的基因,可以恢复APC基因的正常功能,从而抑制结肠癌的发展。

此外,基因靶向治疗也是治疗遗传性恶性肿瘤的重要策略之一。

基因靶向治疗利用靶向药物,抑制或抑制特定基因的活性。

例如,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导致异常的DNA修复功能,使得肿瘤细胞对PARP(聚合酶δ抑制剂)抑制剂敏感。

因此,对于这些BRCA1突变的乳腺癌患者,PARP抑制剂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

总的来说,基因治疗对遗传性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基因修复、基因替代和基因靶向治疗。

肿瘤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策略

肿瘤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的增效策略
导肿瘤 细胞 凋亡 或者利 用 自杀 诱 基因治疗… 。在形式 多样 的 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之 中 , 纯疱 单 疹病 毒胸 苷激 9一( , 1 3一二 羟 一2一丙 氧 甲基 ) 鸟嘌 呤
f t r e eo me t uu e d v lp n .
【 e od 】ee e p ;u i ee H V— kG Vs t K yw rsgn r y sid gn; S t C s m h t a ce / ye
M dm nooy2 1 ,8 0 )0 9 09 o e O el 0 0 1 (2 :3 3— 3 6 g
,h n sa4 0 7 ,hn . C agh 10 8 C ia
【 bt c】 S t G Vs c e eehr y yt s en dacd rk t snetn n cm sh A s atH V—k C id n e p s mh e vne i lae i cpo d eo e t r / ui g t a s e ab a b s y frti i a b e
LI Xi e g, U —f n HU e W i—xn i
Mo clr il yR sac et ,colfBo g a Si c n eh o g , e rl ot l ua o g e r C n rSho io i l c neadTcnl y Cn a Suh e B o e h e o l c e o t
e , v s g t g fr hg e a g ta c r c e s s m , o ii g i w t mmu e s se roh rs ii e g n y ・ l i e t ai ih r tr e c u a y o t y t n i n o f h e c mb n n h i ti n y tmso te u c d e e s s tr s T i e iw p o i e la e n t t n o eu d d i gwo k n e r i s s m , n l s f e e h n e . h sr ve r vd sa ce rd mo sr i t n e y n r i g t o y o t s y t n ao f h h f h e a ay i o n a — s t h cn t t ge n h i e ce c e , u l e e e tn ie r s a c p l ain n i al k s a u lo e i g sr e i s a d t er f in i s o t n s t xe s e e rh a p i t s a d fn l ma e n o t k o t a f i i h v c o y o f h

肿瘤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

肿瘤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

c. 制备肿瘤KNA疫苗 采用编码特异抗原的基因直接注入人体,通过其在机体内的表达从而激发机体对编码抗原的免疫反应。应用癌胚抗原(CEA)制备的DNA疫苗在实验中显示出一定效果,研究的前景可观,进入临床药理实验只是时间问题而毋庸置疑 。
2 恶性肿瘤的病因性基因治疗
肿瘤病因性基因治疗主要针对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其治疗策略是抑制、阻断癌基因的表达或替代,恢复抑癌基因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02
与基因治疗有关几个概念
c.抑癌基因正常细胞中存在抑制肿瘤发生的基因,称为抑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存在从最初的一个发现中得到证实,即一个肿瘤细胞和一个正常细胞融合成的杂交细胞,往往不具有细胞表型,即使两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杂交,也可能是非肿瘤性的,只有正常的亲代失去某些基因之后,其子代才会发生肿瘤。后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分析及分子克隆技术的研究证实,正常细胞中有一类对细胞增殖起负性调节作用的基因,如大肠癌中的p53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和骨肉瘤中的Rb基因。这两种基因也是目前被确认并研究最为深人的抑癌基因。如将正常的Rb基因转人骨肉瘤细胞,Rb基因表达增高,细胞分裂几乎完全抑制,将Rb基因转人前列腺细胞,对正常细胞的生长无影响,但抑制了细胞的癌变,所 以当这一类的抑癌基因发生丢失,失活或变异时,就会促进细胞恶变。
基因毒癌发生发展的第一步是活化致癌物,改变细胞内的DNA,导致原癌基因的移位及扩增,这些特殊基因的翻译,使带有这些异常基因细胞的某些特性得以专一表达,一个特殊的化学物对一系列细胞有诱变及DNA修复作用者,称为基因毒。目前人类已知的致癌物均为基因毒。
01
原癌基因(前癌基因)细胞癌基因存在于细胞基因组内,激活前的细胞癌基因称为原癌基因(前癌基因),一旦原癌基因激活成癌基因便会引起细胞癌变,癌基因激活后,通过其表达产物改变细胞生长和分化规律,诱发细胞癌变。细胞癌基因被激活的途径很多,如启动子插人,基因重排和扩增,基因点突变和DNA分子中去甲基化等。

肿瘤的基因治疗

肿瘤的基因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肿瘤 基因治疗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之 一,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02
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基因导入技术
病毒载体
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将治疗基因导入肿瘤细 胞。常见的病毒载体包括逆转录病毒、腺病 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
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膜,可包裹基因物质,通过与细 胞膜融合将基因导入细胞。脂质体具有较高的靶向 性和稳定性。
肿瘤基因治疗的历史与发展
早期探索
基础研究
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开始探索通过 改变肿瘤细胞基因表达来治疗肿瘤的方法 。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分子生物学 技术的发展,肿瘤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取 得了重要进展。
临床试验
未来展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肿瘤基因治疗药物进 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和 安全性验证。
因的抑制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肿瘤得到 明显控制,肝功能得到改善,延长了
生存期。
失败案例:某乳腺癌患者的基因治疗
患者情况
患者为年轻女性,诊断为晚期乳腺癌,已接受过多 次化疗和放疗,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治疗过程
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发现存在HER2基因扩增,遂 采用针对该基因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肿瘤的基因治疗
目录
•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 肿瘤基因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 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 肿瘤基因治疗的挑战与前景 • 肿瘤基因治疗的案例分析
01
肿瘤基因治疗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肿瘤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或修复肿 瘤细胞的基因表达,以达到控制肿瘤 生长、扩散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特点
肿瘤基因治疗具有高度特异性,针对 肿瘤细胞进行精确打击,减少对正常 细胞的损伤;同时,基因治疗可以通 过一次性给药实现长期治疗效应,降 低治疗成本和副作用。

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2)

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2)
基因治疗不同于基因工程药物治疗: 前者是将基因重组于表达载体并直接导入患
者体内; 后者是将重组基因导入相应的宿主细胞,如
细菌、酵母或哺乳动物细胞,在体外进行扩 增并经分离、纯化后,获得其表达的蛋白产 物(如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等)。
基因治疗发展史
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期(1980-1989):基因治疗的“禁锢时代”。1990年 批准正式临床实验。关键人物:French Aderson、Steve Rosenberg、 Michael Blease
肿瘤在中国上市
基因治疗基本原理
二、基因治疗的基因导入系统
II:基因治疗导入系统(载体)
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
病毒 (复制缺陷病毒)
优缺点
逆转录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 腺相关病毒 腺病毒 慢病毒 痘苗病毒
转染效率高 可短暂或持久表达 免疫原性较强 转基因大小有限
Hale Waihona Puke 化学和物理方法(非病毒)裸DNA (基因枪,水压法) 磷酸钙 脂质体 ✓配体/阳离子多聚物/DNA 复合物
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 的105~110%。需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 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
缺点: 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需对其进行改造才能用于人体 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删除病毒的必需/非必需基因,这些
13
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1. 基因缺陷的细胞: 受体缺陷细胞, 肿瘤细胞等 2. 广泛的细胞类型: 造血干细胞 皮肤成纤维细胞 血液淋巴细胞 肌细胞 肝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14
基因治疗靶细胞的选择
可根据疾病的特点、目的基因及其转移的 方式等因素来确定。

肿瘤治疗的基因治疗策略和临床应用

肿瘤治疗的基因治疗策略和临床应用

肿瘤治疗的基因治疗策略和临床应用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肿瘤细胞的异常基因进行调控、修复、替换或抑制等手段,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这一技术具有针对性强、效果稳定的优点,因此在最近几年里在肿瘤治疗中有了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该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常用策略的介绍。

1. 基因治疗中的肿瘤免疫疗法免疫疗法已经成为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的手段。

免疫细胞活化、干扰素、干扰素诱导剂以及细胞因子等方法均被应用于肿瘤治疗。

作为肿瘤治疗中的最前沿技术,免疫疗法注重人体免疫力的增强,并通过基因治疗调节相关的免疫介质,达到治疗的目的。

2. 基因治疗中的CRISPR-Cas9CRISPR-Cas9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基因编辑技术。

伯克利加大的研究表明,CRISPR-Cas9技术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癌症细胞的基因序列,使癌症细胞丧失生存能力。

同时,该技术可以对某些细胞进行点状修剪,将有害的DNA修剪掉,并将其代之以更健康的DNA序列,达到治疗目的。

3. 基因治疗中的miRNAmiRNA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人体细胞中的微小RNA,在肿瘤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miRNA与癌细胞的信号通路有重要的关系,能够干扰癌细胞生长、分裂、凋亡等生理活动。

因此,该技术可以通过调节癌细胞的微环境以达到治疗目的。

4. 基因治疗中的携带了药物敏感基因的腺病毒基因携带了药物敏感基因的腺病毒能够很好地在体内定位到肿瘤细胞,将药物敏感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转录,最终将药物输送到肿瘤细胞中,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技术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这种治疗方式主要依靠相关蛋白、基因或细胞的表达来达到治疗效果。

虽然该技术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治疗剂量、治疗时机等等,但是无论从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方面来看,该技术都是一个被充分利用的、非常有潜力的新型治疗手段。

总的来说,基因治疗技术对于开发新型治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以及降低治疗成本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基因治疗的原理

基因治疗的原理

基因内治疗的原理内容提要一、基因治疗的策略二、基因转移技术三、基因干预一、基因治疗的策略(一)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定义:指将特定的目的基因导入特定细胞,通过定位重组,以导入的正常基因置换基因组内原有的缺陷基因。

目的:将缺陷基因的异常序列进行桥正。

(二) 基因添加基因添加或称基因增补(gene augmentation): 通过导入外源基因使靶细胞表达其本身不表达的基因。

类型:1、在有缺陷基因的细胞中导入相应的正常基因,而细胞内的缺陷基因并未除去,通过导入正常基因的表达产物,补偿缺陷基因的功能。

2、向靶细胞中导入靶细胞本来不表达的基因,利用其表达产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基因干预基因干预(gene interference):采用特定的方式抑制某个基因的表达,或者通过破坏某个基因的结构而使之不能表达,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自杀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原理:将“自杀”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这种基因编码的酶能使无毒性的药物前体转化为细胞毒性代谢物,诱导靶细胞产生“自杀”效应,从而达到清除肿瘤细胞的目的。

(五)基因免疫治疗通过将抗癌免疫增强细胞因子或MHC基因导入肿瘤组织,以增强肿瘤微环境中的抗癌免疫反应。

二、基因转移技术1.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

2.非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

1.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系统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较高,因此它也是使用最多的基因治疗载体。

据统计,有72%的临床实验计划和71%的病例使用了病毒载体,其中用得最多的是逆转录病毒载体。

(1) 逆转录病毒载体逆转录病毒载体的特点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主要(2)腺病毒(adenovirus,AV)载体腺病毒是一种大分子(36 kb)双链无包膜DNA病毒。

它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内,然后腺病毒基因组转移至细胞核内,保持在染色体外,不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腺病毒是人类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但目前尚未发现与肿瘤发生有关联。

以端粒酶为靶点的肿瘤诊断与基因治疗策略

以端粒酶为靶点的肿瘤诊断与基因治疗策略

K+# 当端粒缩短至 一 临 界 长 度 时 " 可 能 触 发 某 种 信 号 " 使 细
胞 进 入 第 一 致 死 期 $F(/,$5#,L -,$%* C "MC %" 此 时 细 胞 染 色 体 的 稳 定 性 遭 到 破 坏 "细 胞 退 出 细 胞 周 期 而 开 始 衰 老 &死 亡 # 如 在 MC 期 细 胞 被 病 毒 转 化 & 癌 基 因 激 活 或 抑 癌 基 因 如
有 关 端 粒 酶 与 肿 瘤 的 关 系 !现 已 为 人 所 公 认 !因 此 很 多 学者开始利 用 这 一 分 子 标 记 进 行 肿 瘤 的 诊 断 研 究 $ 端 粒 酶 活性不但可 用 来 对 一 些 良 恶 性 疾 病 进 行 鉴 别 ! 判 断 潜 在 恶 性变的肿瘤 发 展 趋 势 ! 而 且 在 肿 瘤 的 检 测 和 预 后 的 评 估 方 面也有重要 作 用 $ 文 献 认 为 ! 端 粒 酶 阳 性 的 肿 瘤 往 往 发 展 快 " 转移率高 " 恶性度大 " 患者预后差 $ RFE 等 (1)*对 大 样 本 恶 性肿瘤和非 恶 性 肿 瘤 组 织 进 行 的 对 比 研 究 显 示 ! 端 粒 酶 作 为肿瘤诊断标记物的特异度为 S1T ! 灵敏 度 为 .6T ! 阳 性 预 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达到 S1T 和 .1T ! 充 分 说 明 端 粒 酶 活性在肿瘤 诊 断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 但 有 关 端 粒 酶 活 性 与 肿 瘤 分期 " 预后 " 恶性度 的 相 关 性 ! 也 有 一 些 相 反 的 报 道 ! 认 为 端 粒酶活性与 肿 瘤 的 临 床 特 性 并 非 完 全 吻 合 $ 造 成 上 述 矛 盾 结果的原因 ! 可 能 与 缺 乏 定 量 指 标 以 及 标 本 取 材 质 量 不 高 有关 $ 因此 ! 在 端 粒 酶 检 测 研 究 中 把 握 取 材 质 量 关 ! 减 少 正 常 细 胞 混 入 !防 止 端 粒 酶 降 解 !并 引 入 定 量 检 测 系 统 !将 有 助于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 $ 端粒酶与肿瘤治疗的关系

基因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策略与方法

基因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策略与方法

基因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策略与方法肿瘤干细胞是一小部分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特殊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能够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且对传统治疗如化疗和放疗具有高度的抗药性。

因此,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成为了癌症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靶向肿瘤干细胞可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

基因治疗是通过引入或修饰细胞的基因表达,以改变细胞的功能或逆转疾病过程。

在基因治疗靶向肿瘤干细胞方面,主要有以下策略和方法可以应用。

第一,利用基因靶向技术识别和分离肿瘤干细胞。

通过对肿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的研究,基因靶向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准确识别和分离肿瘤干细胞。

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肿瘤干细胞的特性,并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靶向目标。

第二,载体介导的基因转导技术可用于传递抑制肿瘤干细胞的基因。

例如,利用病毒载体将具有抗肿瘤干细胞效应的基因转导到肿瘤干细胞中。

这些基因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例如,通过抑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增殖能力,促进其分化,或通过诱导肿瘤干细胞的凋亡等方式。

第三,利用RNA干扰技术靶向肿瘤干细胞。

RNA干扰是一种通过特异性降低目标基因表达来靶向干扰其功能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通过导入特定的小干扰RNA(siRNA)或使用基因表达载体转导小干扰RNA(shRNA)来实现。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选择性地抑制肿瘤干细胞中的特定基因表达,从而达到干扰其功能的目的。

第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肿瘤干细胞进行基因改造。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已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方法,可以用于改变肿瘤干细胞中的基因序列。

通过精确编辑肿瘤干细胞中的关键基因,可以干扰其生存和增殖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此外,可以利用基因治疗策略与传统治疗方法结合,以提高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例如,将基因治疗与化疗或放疗相结合,通过增强传统治疗的敏感性,同时靶向肿瘤干细胞,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癌症的基因治疗

癌症的基因治疗

癌症的基因治疗癌症的基因治疗摘要癌症基因治疗是依靠遗传物质基因通过某种手段导入体内或肿瘤内治疗肿瘤癌症,达到阻止肿瘤癌症生长、转移、复发的目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癌症的基因治疗为攻克癌症开辟了新途径,。

因此长久以来,癌症基因治疗的研究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综述了癌症基因治疗策略、肿瘤靶向及癌症基因治疗在治疗癌症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癌症基因治疗治疗策略肿瘤靶向应用前景一前言基因治疗(gene therapy)[1]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人的正常基因或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一定方式导入人体靶细胞或组织中,以纠正基因的缺陷或者发挥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现代生物医学新技术。

尽管这项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在一些案例中已经取得了成功。

基因治疗的靶细胞主要分为两大类:体细胞和生殖细胞。

针对生殖细胞的基因治疗[2],因其能引起遗传改变而受到限制。

因此,目前开展的基因治疗仅限于体细胞。

二本论2.1癌症基因治疗策略2.1.1免疫疗法在最初的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中,免疫疗法的策略使用得最为广泛[3]。

其成功取决于细胞表面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或者肿瘤相关性抗原能否被T细胞识别。

实验证明肿瘤不表达免疫系统所能识别的抗原。

现在,已知的肿瘤表达的抗原种类越来越多,它们有可能用来进行治疗。

免疫疗法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路线,它们彼此之间有重叠。

这三种路线是:诱导细胞因子或者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淋巴细胞的基因修饰和肿瘤抗原疫苗。

这个领域的许多工作者都用恶性黑色素瘤或肾脏细胞癌作为肿瘤模型,因为二者很容易观察到宿主的免疫反应[4]。

2.1.2介导抑癌基因和诱导死亡在由于正常组织向侵入性、恶性化转化的过程中,涉及多重遗传学事件,包括获得转化能力和丢失肿瘤抑制能力的突变。

在肿瘤中检测到突变的肿瘤抑制基因[5]非常多,但是用来做基因治疗研究的只有p53、Rb以及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CDK)抑制基因,如p16和p21。

所有这些基因都参与细胞周期调控,其中p53蛋白在细胞周期过程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中都起到关键性作用。

肿瘤的基因治疗(综述)

肿瘤的基因治疗(综述)

肿瘤的基因治疗《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肿瘤基因治疗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都有了很大进步。

本文就抑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药物敏感基因(自杀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肿瘤血管基因治疗五种策略,从其理论基础和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肿瘤基因治疗恶性肿瘤传统疗法如放疗、化疗、手术治疗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抗肿瘤方法。

现已证明,肿瘤的发生与某些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的改变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失调有关。

针对肿瘤发生的遗传学背景,将外源性目的基因引入肿瘤细胞或其他体细胞内以纠正过度活化或补偿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即为肿瘤的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具有特异性、敏感性以及明确的作用机制等诸多优点, 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的主要途径包括:抑癌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药物敏感基因(自杀基因)治疗,多药耐药基因治疗,肿瘤血管基因治疗等。

1 抑癌基因治疗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又称抗癌基因(antioncogene)指正常细胞内存在的、能抑制细胞转化和肿瘤发生的一类基因群。

研究表明几乎一半人类肿瘤都存在抑癌基因的失活,因此可将正常的抑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去补偿和代替突变或缺失的抑癌基因、逆转肿瘤细胞的表型、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野生型p53基因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抑癌基因。

,p53 有参与细胞周期调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mdr1/P-gp 的表达,上调TopoⅡa 的表达,逆转耐药性;增加放、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刺激机体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等作用。

研究发现,人类恶性肿瘤中至少有50%发生了p53 基因突变。

恢复p53 的活性需要将野生型p53 引入到肿瘤细胞中,通过腺病毒(载体)选择性地复制和降解将突变型p53消除,将突变型p53 修复为野生型,稳定p53,激活其他p53 家族成员来代替突变型p53 以及激活p53的野生活性,在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前期研究已经达到预期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恢复和增强抑癌基因的功能——引入抑癌基因
抑癌基因是抗肿瘤基因治疗中一类极为重要 的目的基因,将这类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或非肿瘤 细胞,其表达产物通过复杂的基因调节或活化代 谢机制,能抑制肿瘤的恶性生长,甚至可导致癌 细胞逆转。虽然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 与、多步骤形成的过程,但在这些过程中某种癌 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起到了关键性 的作用。
三、共刺激分子的作用
将MHCⅠ、Ⅱ类抗原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使宿主 免疫系统识别肿瘤细胞为“异己”,以诱发抗肿瘤免疫 反应。可见基因免疫综合了减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的精 髓,既象接种了活的病原体可以不断地表达抗原蛋白, 又可以方便地精选所需基因片段,以激发理想的免疫反 应。Matubonis等研究的结果表明,某些肿瘤细胞APC 表面存在有共刺激分子B7-16(CD80)表达时,更难有 效地激活CTL,基因疫苗激活的CTL具有高度的特异 性和MHC-I类分子限制性,其目的在于排除细胞外蛋 白与核酸的侵袭,这对防止杀伤作用的扩散及维持机体 核酸物质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学者认为,在生物中广泛存在的PTGS现象可视作不 同物种所共有的适应保护机制: 通过阻抑大量的异常mRNA表达,抵抗转座子和病毒的侵袭 ,以保护机体免于受损,相当于基因组的免疫系统;
通过调节编码蛋白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生命活动的作用。
RNAi 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扰病毒在体内的 复制、抑制癌基因表达及基因敲除后基因功能的研究等方 面。
基因治疗肿瘤的策略
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 陈 莉
肿瘤基因治疗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 最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是继手术、 放疗、化疗、免疫治疗之后的第五种 模式,是肿瘤治疗的有益补充。 基因治疗就是用正常或野生型基因校 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
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1.目的基因准备; 2.受体细胞(靶细胞)培养; 3.载体的选择与克隆;
用基因替代等方法恢复或增强抑癌基因杂合性的缺 失,将某些含有抑癌基因的染色体片断或整条染色体臂 导入那些已知或疑有抑癌基因缺失的肿瘤细胞或荷瘤动 物体内,以消除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和在体内致癌性, 从而达到控制肿瘤细胞异常生长的目的。 基因治疗和免疫的靶特异性分子治疗已进入临床研 究阶段。如通过载有野生型P53的腺病毒载体进行瘤体 内注射。这种用病毒载体介导的转导肿瘤抑制基因治疗 方法代表了癌症治疗的策略之一。用肿瘤抑制基因如 P53、Rb治疗因那些有这类基因突变的肿瘤是有价值的。
在研究中人们还发现p16INK4基因正常的癌 细胞株往往都有p53基因异常,p53基因正常的 癌细胞株常有p16INK4基因变异,同时伴随 cyclin D1的过度表达。因此,p16INK4基因与其 它基因联合治疗将能更好地抑制肿瘤。
Sandig 等用 p53-p16 重组病毒注射到患肝癌 的小鼠中,肿瘤生长出现逆转,提示了引入抑癌 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
而这一过程叫做转染(transfection)
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导致宿主细胞的基因组分级至性状的改变叫 做转化(transformation)
第一节
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肿瘤疫苗的作用
抗肿瘤免疫有关的转基因治疗是肿瘤基因治疗的最初方 案。为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免疫基因治疗主要 包括 一、通过APC增强对肿瘤抗原的识别与呈递。 二、增加肿瘤细胞表达细胞因子。
RNAi是一种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 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PTGS)现象。
有关基因沉默现象最早的报道见于植物中。 1995年Gou等在对线虫的实验中发现,正义RNA与反 义RNA一样可以阻断par-1基因的表达,但作者对这一 现象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998年, Fire等首次将正义链和反义链的RNA结合物 ———双链RNA(double stranded RNA, dsRNA)注入 线虫,结果诱发了比单独注射正义链或者反义链都要 强得多的基因沉默,每个细胞只要很少几个分子的双 链RNA就足以完全阻断同源基因的表达。后续的实 验还证实,在线虫体内注入双链RNA,不但可以阻断整 个线虫的所有同源基因的表达,还会导致其第1代子代 的同源基因沉默,他们将这种现象命名为RNAi。此后 ,在多种生物体内陆续发现了RNAi现象,
与传统的基因研究方法 — 基因敲除、定点突变 、反义核酸及核酶技术等相比 ,RNAi具有以 下五大特点:
基因序列特异性; dsRNA的稳定性; 沉默信号传递性; Knock-down高效性; RNAi效用浓度依赖性。
一、RNAi的分子机制 外源性(如病毒) 或内源性的dsRNA 在细胞内与一种 RNA 酶Ⅲ(RNAase Ⅲ核酸内切酶) Dicer 结合,随即被切割成 21~23nt 的带有3’端单链尾巴及磷酸化5’端的短链dsRNA , 即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ing RNA,siRNA)。siRNA 与Dicer 形成RNA引导沉默的复合体(RNA induces silencing comple ,RISC) 。siRNA 作为引导序列,按照碱基互补原则识 别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 , 并引导RICS 结合mRNA。随后 siRNA与mRNA 在复合体中换位,核酸酶Dicer 将mRNA 切割 成21~23nt 的片段,特异性地抑制靶基因的表达。而新产生 的dsRNA 片段可再次形成RISC ,继续降解mRNA ,从而产生 级联放大效应。因此,每个细胞只需要几个siRNA 分子就能 够引起强烈的RNAi 效应。此外, siRNA 还可以在RNA 依赖 性RNA 聚合酶(RNA dependentRNA polymerase ,RdRp) 的 作用下进行大量扩增,并转运出细胞,使RNAi 扩散到整个机 体并可以传代。
二、细胞因子的免疫基因治疗
将IL-1、IL-4、TNFα、IFN等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 瘤细胞,使瘤细胞表达出相应的抗原,随后激发CD4+毒性 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反应,而导致 分泌肿瘤抗原的靶细胞溶解,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如Shiau等在体内给予表达干扰素-γ的逆转录病毒进行 鼠膀胱癌切除后的免疫基因治疗,其目的是增加肿瘤细胞在 局部产生干扰素-γ,以诱导淋巴细胞的反应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能产生细胞因子的转基因瘤细胞具有肿瘤疫苗的作用, 这种肿瘤疫苗有替代无效的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Lymphocyte ,TH)的作用,并对机体内远处的肿瘤具有 抑制作用。
体外转导抑癌基因对恶性肿瘤特征的影响有: 转导WT、p53能使结肠癌、骨肉瘤、神经胶质瘤、 腺癌增殖降低; 转导Rb基因lms’瘤形成下降;转导 NF1能使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减少; 增加p16基因能使裸鼠体内神经胶质瘤形成减少。
应用这一手段前提是必须有肿瘤抗原的存在, 特别是肿瘤特异性抗原,只有这样才可使诱导 的免疫反应只针对肿瘤而不破坏正常组织。以 往寻求肿瘤特异性抗原,先从寻找癌基因开始, 然后再从基因推导肽片断,近年来发展了一个 原来方法相反的研究路线,即先分离可识别肿 瘤特异性肽的CTL,再通过CTL寻找其编码肽 的基因。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了黑色素瘤基因 MAGE-1,其编码的抗原可为人类黑色素瘤的 特异性T细胞所识别。
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 ,TIL)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性 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 ,LAK细胞),使 之活化,活化的TIL具有显著抗自身肿瘤作用。回输体内 后趋向于肿瘤局部聚集,并大量表达其携带能增强抗肿瘤 免疫的细胞因子基因产物。 Hull等比较了伴有IL-12和共刺激分子B7-1(AdmIL12/B7) 两个载体表达的腺病毒和单纯伴有IL-12/B7(AdmIL-12) 表达的腺病毒感染具有较差免疫原性的RM-9鼠前列腺癌模 型,研究发现在感染的RM-9鼠肿瘤细胞中AdmIL-12/B7能 介导IL-12分泌和增加B7-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通过在比较 体内注射AdmIL-12/B7、AdmIL-12和对照组的疗效比较显 示前者能明显的减少肿瘤体积和增加鼠的存活率。使用两 个载体的肿瘤治疗将滤过更多CD4+CD8+ 的免疫反应细胞。
Nakamura等用野生型P53肿瘤抑制基因替代 疗法对结肠癌的治疗已在临床前期研究中获得成 功,还有待于临床阶段的进一步工作证明。 Schrump等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系, Fueyo、 Higashi等分别对不同的神经胶质瘤细胞系进行 p16INK4基因替代治疗研究,证明p16INK4基因 的替代治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进一步的 研究发现,这种抑制作用是有选择的,对Rb基因 缺失以及p16INK4基因正常的肿瘤细胞无明显抑 制作用。
第三节 阻断癌基因功能--反义核酸RNA干扰技术
细胞中原癌基因的表达受到严格控制。ras、 myc、src这一类癌基因由于突变而使其功能处于 异常活跃状态,不断地激活细胞内正性调控细胞 生长和增殖的信号传递通路,促使细胞异常生长。 因此基因治疗思路也可以将癌基因反义序列导入 癌细胞来拮抗癌基因;或引入非等位rev等方法, 阻止癌基因功能。
4.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
5.转导细胞的选择和鉴定; 6.基因治疗的安全性鉴别及疗效评价。
基因治疗的主要措施有:
1.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将致病基因整个的换以 正常基因,使致病基因永久的得到更正; 2.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将基因的突变碱基序列 纠正,而正常部分给予保留;
3.基因修饰(gene augmentation)将目的基因导入病变
细胞或其它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修饰改 变缺陷细胞的功能,或使原有的功能得到增强; 4.基因失活(gene inactivation)应用反义核苷酸或核酶特异 的封闭某些致病基因的表达;
区别几个概念:
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胞或细菌,针对目的基因叫做转移(transfer) 针对宿主细胞叫做转导(transdu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