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医辩证治疗疗效。方法:选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 例中医辩证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痊愈 85 例,有效 9 例,总有效率 94%,无效 6 例,经用双囊三腔管止血及外科手术治疗,平均 3 天止血。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辨证首先以寒热、虚实而分为两端,寒者多为脾胃虚寒;热者多为肝胃蕴热,如属瘀血阻络则以祛瘀止血为治;如胃阴虚,虚火扰动血络,暴出血不止,气衰血脱型则治以益气固脱法,方用独参汤、参附汤。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辩证分析;中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8602(2014)03-0207-01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学中 "呕血 "、"吐血 "、"便血"、" 远血"等范畴。上消化道出血是络脉损伤、血液内溢所致,《灵枢?百病始生》谓: "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 络脉伤是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导致络脉损伤的直接原因是火热炽盛和脾虚气弱,而素体中虚,劳倦伤脾,暴食饮酒伤胃;忧郁恼怒,肝气横逆,化火伤胃,或脾虚不能统血,或久病人络、瘀血阻络,血不循经等,均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1]。选取临床2012年2月〜2013年12月
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 例中医辩证治疗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 本组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100例,其中男 60 例,女 40 例,年龄 29〜 56 岁,平均 39 岁。
1.2分证论治
1.2.1 气虚血脱证 :发病突然,呕血如涌,倾盆盈碗,或大便溏黑甚至紫红,面色苍白、爪甲无华,神志由烦躁转入蒙咙或昏迷,虚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气促,尿少尿闭。脉芤或沉细欲绝、细数,舌淡苔薄。益气固脱。方药可用独参汤,吉林参30 g,煎汤冷却,频频啜服。或用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养血,药用:黄芪 100 g,当归20 g,浓煎频服。如患者四肢厥冷、冷汗阵阵、脉微细欲绝,
予参附汤回阳固脱,方用:吉林参30 g,炮附子15 g,水煎少量频服。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汤药煎煮费时,可采用人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或用参附注射液每次 40〜80 m1,用10% 葡萄糖稀释后静推,每 15〜 30 分钟 1 次,直至血压稳定后改用上述药物50〜100 ml加入5%葡萄糖盐水500 ml中静滴以维持;或改用参附青注射液(含红参、附子、青皮)每用 100 m1 加入 5%葡萄糖盐水 500 ml 中静滴。对出血的治疗,可用以下药物止血治标救急[2]。云南白药18 g,每日4次;生大黄粉3〜5 g,每日4次;大黄粉、三七粉与白及粉按 1: 2: 3的比例混合,每次3 g,每日2〜4次,或用大黄白及粉(1: 3)2 g,每日3〜4次。血宁冲剂(含大黄、黄苓、黄连),每次 1 袋,每日 3〜 4 次。止血散(羊蹄根、生蒲黄、海螵蛸、白及各等份,研细末)3 g,每日3次。选用上述药物之一,冷开水调为糊状口服。
1.2.2胃热炽盛证 : 吐血量多,色红或暗红,常夹食物残渣,胃脘胀满,甚或作痛,胃脘部有灼热感,口干口臭,渴喜冷饮,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清泄胃火,凉血止血。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黄苓,黄连,焦栀子,丹皮,茜根,侧柏炭,白茅根,大蓟,棕榈炭。恶心呕吐加代赭石、竹茹、旋复花以和胃降逆;胃脘隐痛加三七粉、花蕊石、炒蒲黄以化瘀止痛;口渴舌红加沙参、石斛、麦冬以养阴增液;反酸者可选加煅乌贼骨、煅瓦楞子、珍珠粉等。
1.2.3肝火犯胃证 : 吐血色红或暗红,头痛目赤,心烦易怒,胁痛脘胀,少寐多梦,口干口苦,大便色黑,或有黄疸、胁痛宿疾,或见赤丝红缕, ?Y 积痞块,舌红或红绛,苔黄,脉弦数。泄肝清热,降逆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山栀,黄苓,丹皮,生地,当归,藕节炭,生白芍,生大黄粉(冲)、地榆炭。便血重者可加三七粉以增强止血化瘀之力;胁痛甚加郁金、金铃子以行气止痛;身黄、尿黄者加茵陈、虎杖、金钱草以利湿清热退黄。若兼见便色鲜红,大便不畅,伴有腹痛者,为肝火夹湿阻滞胃肠,可合地榆散加减,以增清化湿热之力。
1.2.4气虚不摄证 : 吐血暗淡,缠绵不止,或便血紫暗,面色苍白无华,唇甲色淡,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动则心悸,时止时发,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益气健脾,温中止血。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炙黄芪,白术,当归,茯苓,阿胶(烊化),地榆炭,白及粉,陈皮,炙甘草 [3] 。偏于脾阳虚者加灶心黄土、炮
附子,或用黄土汤加减;出血不止而有瘀血见症者。加三七、花蕊石以化瘀止血。
1.2.5瘀阻胃络证 :便血或伴吐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质紫或有瘀点,脉细涩。祛瘀止血,理气止痛。方药失笑散合十灰散。生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三七粉(冲),茜根,侧柏炭,白茅根,大蓟,棕榈炭。若伴有气虚者加人参(或党参)、黄芪以益气;出血较多加熟地、阿胶、当归以养血;胃脘疼痛较甚加炒白芍、木香、白及、煅乌贼骨以理气制酸止痛。
2结果
100 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痊愈 85 例,有效 9 例,总有效率 94%,无效 6 例,经用双囊三腔管止血及外科手术治疗,平均3 天止血。
3讨论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学血证中的呕血、便血范畴,辨证时要辨虚实,一般以实证为多见,凡火热熏灼、迫血妄行而出血
者为实,大多起病急,出血的同时伴有发热、烦躁、口渴欲
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所致的出血为虚,大多病程较长,起病较缓,或由热盛迫血证
迁延转化而成,表现为反复出血,伴有神倦、心悸、气短、头
晕、面黄或白、食欲不振,或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耳鸣腰
酸,脉细弱或细数。临证之时应根据病因病机及损伤脏腑的不
同,结合证候虚实及轻重、缓急,分别采用 "急则治其标 "、"
缓则治其本 ",或者 "标本兼治 "之法。治疗要点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方面,治火分虚实,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宜滋阴降火;治气亦分虚实,实证应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治血主要指止血,又可分为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和活血止血。上消化道出血的辨证首先以寒热、虚实而分为两端,寒者多为脾胃虚寒,临床多用黄土汤、附子理中汤、归脾汤、六君子汤;热者多为肝胃蕴热,多用泻心汤、犀角地黄汤、黄芩汤;如属瘀血阻络,则以祛瘀止血为治,方用丹参饮、失笑
散;如胃阴虚,虚火扰动血络,则以养胃汤、沙参麦冬饮以养阴止血;暴出血不止,气衰血脱型则治以益气固脱法,方用独参汤、参附汤。
参考文献
[1]张庆福 . 胃血止散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18 例疗
效观察 [J]. 山东中医杂志, 2001,20(4):213.
[2]方殿壁.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5例[J].光明中医, 2003(4):46.
[3]杨殿洪,王新舜.上消化道出血的中医治疗[J].医学信息,2010,23(7) :2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