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合集下载

第二十九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第二十九讲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第二十九讲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例如魏晋时,它吸收老、庄,形成玄学;宋明时,又吸收佛学,形成理学,等等。

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

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民族曾经历过几次严重的民族危机,例如,蒙古族推翻南宋政权,建立元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文化危机感。

以明清之际来说,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在清朝初年,站在汉民族立场上,认为明清间的鼎革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亡天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他们并且从文化上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指出明朝实际上是亡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理学末流,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

相反,他们认为,明末之所以学风空疏,是因为丧失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要纠正这种弊端,只要恢复经世致用的精神就可以了。

这就是说,他们对于儒家文化仍然笃信不疑,认为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总可以在传统文化的范围中调整解决。

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更没有从内部发生动摇,因此作为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传统文化就不会发生危机。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宠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由此而引起的中华民族的危机是极为深刻的:中华民族不仅遇到了通常意义上的“亡国”、“亡天下”的民族危机,而且遇到了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解体的危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传统文化的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新版


1.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洋务运动
“中体西用” 到1895年,翻译西学书籍350余种 兴办学堂 影响:冲击了儒家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 思维习惯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康有为的理想(大同) 梁启超的思想
谭嗣同的仁学
《仁学》:偏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汉民族经历的几次民族危机。可是在 民族危机中并没有文化危机。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从广义的 视角来看,近代的民族危机实际上是一种 文化危机。

开眼看世界——经世派先驱思想的萌发
林则徐、魏源
传统学术文化的变迁
传统经学的演变
林则徐
魏 源
二、中国文化走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消极影响之一,就是历史的、文化的虚无
主义。
消极影响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消极影响之三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
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 钱穆; 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 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 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
当代新儒家的贡献
据台湾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 在香港《成报》发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学术贡 献”,可分为以下五点: 表述心性义理:使三教智慧系统焕然复明于世 发挥外王大义:解答中国文化中政道与事功的问 题 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 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 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
——哦,我们脚下到处都是男性 的残骸呀! ——这又怎么处置呢? ——把他们抬到壁龛之中做起神 像来吧! ——不错呀,教他们也奏起无声 的音乐来吧! ——新造的太阳,姐姐,怎么还 不出来? ——她太热烈了,怕她自行爆裂; 还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 ——哦,我们感受着新鲜的暖意 了! ——我们的心脏,好像些鲜红的 金鱼, 在水晶瓶里跳跃! ——我们什么都想拥抱呀! ——我们唱起歌来欢迎新造的太 阳吧!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变

四、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
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本动力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 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
总结: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思想改造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形成近代 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特点:
⑴.从背景和目的上来看,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 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满爱 国精神; ⑵.从交流的内容来看,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 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
⑶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器物 到政治再到伦理文化; ⑷.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 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程度)。
(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制度变革
1、政治目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一者为改良,一者为革命
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等 康有为“托古改制”,寻找西方价值体系 中符合儒家要义的,“儒表西里”,体现 了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儒学:所谓“不中不 西,即中即西”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危机
鸦片战争
契机
近代前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 变的几个典型人物:
林则徐
民族英雄
上书、广东禁烟、抵抗 英军பைடு நூலகம்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013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013 中国文化概论 第十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4、出现了中国第一次近代城市化浪潮,逐步形成
了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和华北地区三大市镇密 集区,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城市带的 崛起。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冲击和动摇了儒家
文化的传统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有助于近代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终止。
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
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传统文化就向资产 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中西文化碰撞,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
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 习,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 世界了。
因此,可以说,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中
2、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了第一批留美、留



欧、翻译了第一批科学书籍。 京师大学堂 北京同文馆 上海同文馆 广州同文馆 船政学堂 自强学堂 西方学制、分科教学体系,学习数学、物理、化 学、博物等自然科学知识。 3、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家,诞生了在本国企业 中做工的第一批产业工人,出现了制造业、交通 业、金融业、邮政业、出版业等一系列近代职业, 形成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型文化人。
《中英藏印条约》、《中英藏印条约补遗》哲孟雄改称锡
金,成为英国的保护国。
7、1903年-1904年,英国发动了第二次侵略西藏的战争。
《英藏条约》,赔偿英国政府50万英镑 ,西藏为英国的 独占势力范围
总赔款:12.5亿两白银 领土:150万平方公里(俄)、台湾、澎湖列岛、
琉球群岛、朝鲜(日)、越南(法)、锡金(英) 租地:香港、九龙、新界(英)、旅大(俄、 日)、威海(英)、胶州湾(德、日)、广州湾 (法)、澳门(葡) 通商口(16处):广州、天津、上海、厦门、福 州、宁波、营口、烟台、台南、淡水、潮州、海 口、武汉、九江、南京、镇江。 主权:协定关税权、海关领导权、领事裁判权、 领海、领水自由航行权、北京至沿海12地由外国 驻军把守,铁路、银行、内河航运、对外贸易、 国内贸易均由外国控制。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深刻影响着民族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变革。

本文将从历史和社会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近代传统文化的危机进行分析,并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历史和社会背景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中国的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方文化通过教育、科技、经济等途径进入中国,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传统文化显得落后于时代。

二、政治背景清朝晚期,由于统治阶级腐败,国家长期处于弱势状态,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停滞不前,传统文化显得僵化、呆板。

尤其是在晚清的慈禧专权时期,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传统文化被视为制约社会进步的障碍。

三、经济背景在清朝晚期,中国的国民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打压,中国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经济改革的推动,加速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变化,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四、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知识是无穷的,强调与自然和谐生存,这种观念是中国古代礼教文化的核心。

但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商业文化、竞争文化的兴起,给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尤其是在近代,中国的知识界开始接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开始陷入危机之中。

在近代传统文化的危机中,也出现了一些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如等级制度、封建礼教、女性地位低等问题,这些问题被视为传统文化在近代危机中暴露的负面因素。

传统文化在危机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反思和改革,如“维新变法”、“百日维新”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希望通过改革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但这种改革运动无法突破传统文化的限制和困境,传统文化的危机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近代以来,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危机,这种危机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冲击,更源自传统文化内部自身的弊端和不足。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考验,更是一种关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这种全球文化交流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传统文化面对来自全球文化的竞争和冲击,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使得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和信仰面临了诸多挑战,许多人更倾向于接受和认同现代化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边缘化。

这种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了诸多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

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影响力。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使得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了新的机遇和可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来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这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传统文化自身的弊端和不足也是导致近代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面临了很多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守旧、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传统文化的陈旧和过时等,这些问题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传统文化的弊端和不足使得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经长久岁月洗礼的文化遗产,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然而,在近代,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和挑战。

这种危机不仅包括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危机,而且还包括造成传统文化价值危机的现代化危机。

一方面,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是来自于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文化同化的风险。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传承方式和文化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产生了冲突。

例如,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黄道吉日或“吉日良时”在现代社会中的监管体系需求下不可为,某些文化遗产也由于过度的商业化和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发生了失真。

这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方式产生了困难,从而加剧了价值观念和文化同化的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人关注世俗生活而不注重人文精神,文化关怀的日渐流失,这样的文化现象导致了传统文化的衰败和生机不足。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危机也是来自于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面临着来自于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竞争和冲击。

新兴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与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日韩文化的影响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使得爱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少之又少。

自增多个人形而上欲求的精神追求不够强,年轻世代的陶淺意识被略去,整体的价值感被漠视,从而使得文化的繁荣受影响。

针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和政策来呵护传统文化并使之焕发新的生机。

这包括: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挖掘,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建立一体化文化传承体系,防止民间文艺的生机消退,并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研究;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文化氛围的浸润,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价值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坚定性。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圣才出品】

缓慢,它的迅速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中国从前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近代社会过程中起了历史性作用。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近代文化,当西方文化涌来时,它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
度,但它并非只有拒斥的一面,内部存在着的一些活力因素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2 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2.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19 丐纪 70~80 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他们主张在制度层面上 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表 18-3 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
表 18-7 “中体西用”论
(2)“中国本位文化”论 表 18-8 “中国本位文化”论
9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全盘西化”论
表 18-9 “全盘西化”论
2.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0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表 18-5 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
6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文化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和劢力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7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8-6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考点四: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1.近代文化论争 (1)“中体西用”论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危机进行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是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失传和改变。

传统的尊长崇敬、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的追求。

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导致了传统家庭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化,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难以继续传承。

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传统文化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

外来文化代表了新的思想观念、艺术形式和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西方的科学技术、经济模式和娱乐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使得传统文化在社会中逐渐边缘化。

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外来文化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和应对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道德智慧。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指导。

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其精华部分,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力和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工作。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的照搬和模仿,而是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与现代人的需求和生活相契合。

我们可以通过在教育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力度,以及创造更多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我们也需要保护传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对其的冲击。

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关系。

我们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同时也要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十二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十二

2021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十二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1、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一系列变化,但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没有发生过文化危机。

2、从广义文化视角看,中国近代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3、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从这时起,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标的目的转化。

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它主持编译的《四州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

5、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地著作,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

它表白当时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不雅念的变化,它鞭策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汇,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6、此外于近代编译的介绍西方的书还有姚莹的《康纪行》,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何秋涛的《朔方备乘》,梁廷极的《海国四说》等。

7、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局限于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西方的坚船利炮。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1、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程是和中国近代经济、政治的变化以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它大体上经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变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变化和不雅念层面的文化变化的三个阶段。

近代化的动因是民族危机引发文化危机,进而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革。

2、19世纪60年代,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才形成规模。

标记是清政府的洋务运动,这是一场改革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也就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3、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于1861年写成《校分庐抗议》,论述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西文化处理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

在政治上企图以西方本钱主义先进技术来巩固衰老的封建制度,在文化上企业以西方近代科技思想来弥补儒学的不足。

4、西技就是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陷入了危机之中。

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

首先,传统文化危机的原因之一是西方现代化思潮的输入。

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着强大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和压迫,迫切需要寻找现代化的出路。

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接受科学、民主、自由等现代化思潮,批判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产物,需要被摒弃。

这种思潮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冲击,导致传统文化面临危机。

其次,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之二是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变革。

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任务,这必然带来对传统文化的打击和改变。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新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出现,一些传统文化元素逐渐失去吸引力。

此外,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生活也使传统文化失去了一些生存空间。

第三,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之三是教育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

然而,在现代教育中,这种传统文化元素被弱化和边缘化。

现代教育注重科学技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教育传承的空间,同时也使得现代人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最后,传统文化危机的根源之四是古籍保护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籍,但是古籍的保存和传承却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古籍的保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很难得到保障。

因此,许多古籍在保存、修复和传承过程中遭受到了损失和破坏。

这种现象不仅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被流失和减少,也使得古籍文化无法在当代社会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文化危机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多重问题和挑战。

要应对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传承。

这些措施都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求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作者:陈博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7期摘要:如今,实现民族复兴,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都十分关注的内容。

但是,在当前社会中,要想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就必须要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但是,如今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去频频面临危机,除了自身的局限性之外,近代危机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

因此,在新时期,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近代危机。

在本文中,就针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近代危机;基本精神作为一种有机体,文化也具有着发生、发展以及繁荣和消亡的过程。

在这个产生至消亡的全过程中,文化不仅仅要面对自身内部矛盾带来的危机,也需要处理与其他文化在交融过程中所遇到的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从近代以来,就开始经历着十分深刻的文化危机。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更是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面临着危机,还必须要从全新的角度来进行审视,并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处理。

一、政策的缺陷导致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局限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熠熠生辉。

并且,在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不管从历史地位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主要价值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始终是备受关注的,并且也深受人们的重视。

但是,这种现象仅仅只延续到清朝。

清末,随着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在这场战争中的失败,不仅仅意味着清王朝“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破碎,而且也引发了社会各界乃至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关注与探讨。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西文化便出现了矛盾。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近代危机的序幕也已经拉开。

在清代以前,虽然传统文化的发展比较曲折,但是却始终具有着十分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借鉴和吸收其他优秀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实现了自我发展和完善。

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在清代以前,兼容并蓄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危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代世界中逐渐被淡化,被替代,被遗忘。

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之道却需要我们仔细思考和认真探讨。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进行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保护。

传统文化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扭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传统美德已经被新的物质文明所取代,导致一些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而这种价值观念的扭曲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其在当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脆弱。

二、教育体系的变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传统文化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学校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主流,在学校中,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是西方文化和先进科技。

传统文化的学习成为了学生们的陌生事物,导致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的传承变得越来越艰难。

三、娱乐文化的碾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娱乐产业的巨大发展,传统文化在大众娱乐中的地位逐渐被取代。

现在的电影、电视剧、音乐等娱乐产品更多地追求商业效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逐渐在娱乐产品中失去了市场。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陈旧的东西,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四、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天壤之别。

传统的生活方式注重家庭、乡土、情感,而现代生活方式则更多地强调个性、独立、消费。

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边缘化,传统文化已经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陌生事物。

针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对策: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美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精神觉醒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是指民族祖先更迭、历史长河中各时期所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包含着民族的思想、信仰、伦理、风俗、艺术、制度等诸多要素。

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可是20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因为被迫或自愿地向现代化迈进,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第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失去了主导地位。

现代化是以技术与科学等现代要素为特征的文明进程,传统文化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化的崛起使得人们将传统文化置于一旁,而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从而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失去了主导地位。

第二,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文化外化。

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在民族文化生态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文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异化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从而导致了文化外化的过程。

第三,传统文化遭受到文化侵蚀。

传统文化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经济掠夺和社会剥夺等困境,从而导致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危机。

第四,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失去意义。

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使得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没有了原先的意义,也致使传统文化导向失效。

总之,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崛起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对于传统文化的危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传统文化客观地存在,而传统文化的危机是由于现代化的发展所导致的。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急需现代化思想与文化生态的引领。

其次,传统文化所遇到的困境,不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这种危机不是传统文化的死亡,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和变化,只有充分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准确把握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

最后,只有重新认识、理解并发掘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函数,才能真正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文化领域的自我保持和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危机ppt课件

21
ppt课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 路在何方
22
ppt课件
(一)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二)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
化的传承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
23
ppt课件
(一)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复古”不能解决任 何问题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知识界出现了新的“国学 热”,出现了对“五四” 激烈反传统姿态的反思, 人们在非常焦虑地寻找我 们民族文化自身的根基;
25
ppt课件
(一)传承文化不是盲目复古
在丢失传统、丢失自我的危机中,我们 呼唤回归,但这种回归不等同于复古,它 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发展中的回归。究其 本质,是建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态的新 文化体系,对旧有文化的传承则是这种建 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26
ppt课件
(二)辩证的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 传承
20
ppt课件
(2)重知识积累与技巧培养, 轻精神和理念的培养
对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狭隘的理解,仅仅满 足于学习以下内容: 演奏民族乐器
表演民族舞蹈
练习书法
背诗诵经
而不能把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好地 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导致传授知识与培养人性方 面的失衡,部分青少年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 巧,但人文精神世界空白。
天人合一 人本价值取向 经验主义 崇尚圣人
主客二分 求真求实 理性思维 批判怀疑精神
15
ppt课判传统,提倡对“人”的解 放,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
“文革”时期
全面剿杀、历史清算对中国经济、文 化、伦理、道德、人伦、社会以至环境都 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
16
ppt课件
2、文化帝国主义带来的思想干扰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

传统文化的近代危机分析与解读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文化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危机,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近代的危机,并探讨解决之道。

传统文化的危机主要体现在传承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的变革,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面临重大挑战。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许多传统技艺和手艺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市场和资源,传承人的数量逐渐减少,这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传统文化的危机主要在于传承的断层,急需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的危机也表现在现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

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传统习俗和风俗渐渐被遗忘。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更倾向于追求新潮时尚。

这种现象导致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降低,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危机。

全球化的影响也使传统文化面临挑战。

全球化使得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变得脆弱。

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边缘化,例如传统服饰、宗教仪式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式微。

全球化也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交融,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更加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以保持其独特性和传承。

如何应对传统文化的危机?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鼓励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鼓励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应当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传统文化应当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传统文化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诸多危机和挑战,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不少人有这样一个幻觉,以为只要中国还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还安安稳稳地存在着,甚至是发展着,不管是令人欣喜地还是令人讨厌地。

所以我们同时听到“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和“走向开放的中国仍然面临铲除封建主义的重任”的声音。

可是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这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的共同前提,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生生的存在,几乎快要消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断子绝孙、无以为继的重大危机。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按这样一个看法,我们就不能说古埃及文化还活在埃及,或两河文化还活在伊拉克。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更具体地说,如果以上讲的四个标志中的一个所指示的现象基本消失,那这个文化就出了较大的问题,有两个或三个标志现象不明显,这个文化就已陷入危机,如果四个标志现象都不可见了,这个文化就已经寿终正寝。

那么,自新文化运动、“文化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什么异变呢?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横行而来的西方文化顶替掉了,而且其残存的部分也正在被全球化过程进一步扫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九讲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例如魏晋时,它吸收老、庄,形成玄学;宋明时,又吸收佛学,形成理学,等等。

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它无论怎样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

在长期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民族曾经历过几次严重的民族危机,例如,蒙古族推翻南宋政权,建立元朝;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民族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但是,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文化危机感。

以明清之际来说,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在清朝初年,站在汉民族立场上,认为明清间的鼎革不仅是“亡国”而且是“亡天下”,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

他们并且从文化上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指出明朝实际上是亡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理学末流,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

相反,他们认为,明末之所以学风空疏,是因为丧失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要纠正这种弊端,只要恢复经世致用的精神就可以了。

这就是说,他们对于儒家文化仍然笃信不疑,认为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总可以在传统文化的范围中调整解决。

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更没有从内部
发生动摇,因此作为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反映的传统文化就不会发生危机。

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宠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由此而引起的中华民族的危机是极为深刻的:中华民族不仅遇到了通常意义上的“亡国”、“亡天下”的民族危机,而且遇到了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解体的危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传统文化的危机。

从广义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危机。

从鸦片战争开始,“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向“坚持农业和官僚政治的中国”发起全面挑战。

就形式来说,有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而所有这些形式的挑战实际上都包含着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的挑战,由此就引起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危机,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危机。

出现了危机,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已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进行,因为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步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
文化也随之涌入。

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

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

因此,可以说,鸦片战争所引起的文化危机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重要契机。

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
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和西方文化的认识,正规地说,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对于西方世界了解得极少。

以林则徐为例,他在奉旨到广州查禁鸦片时,连英国、美国的地理位置都不清楚。

他还沿袭以往的谬说,认为西方“夷人”习惯吃牛羊肉磨的肉粉,必须饮服中国的茶和大黄来“消食”。

林则徐是一位著名的讲求经世致用的封疆大吏,但是,作为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泱泱大国的封疆大吏,他(以及他的同僚和道光皇帝)所关注的只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及边疆事务,而不关心、似乎也没有必要关心遥远的外国事物。

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不同了,因为这场战争开始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并成为其附庸,这就迫使中国人不能不关心资本主义世界的事物了。

当1839年春天,林则徐在广州查禁鸦片走私时,他才开始认真研究英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情况。

他组织人员搜集有关英国的情报,并主持编译了《四洲志》。

这部书是根据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译的,它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情、风俗。

这部书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向国人系统
地介绍世界地理的著作,它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起点,而林则徐则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继林则徐之后,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百卷,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世界史地著作。

此外,姚莹写成《康辅纪行》.徐继畲编成《瀛寰志略》,何秋涛著成《朔方备乘》,梁廷楞写成《海国四说》,等等。

这些著作,有的是关于世界地理历史的,有的是关于中外关系的,它们表现出近代中国人最初的世界意识。

魏源等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从其所接触到的西方文明中,敏锐地认识到西方有自己的文明体系,不可以“夷狄”视之。

魏源指出:在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德、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海奇士、域外良友,不可称为“夷狄”。

他将“夷狄”的概念重新作了解释,不再简单地以国界和种族来区分是否为“夷狄”,而以文明发展的程度来区分。

这虽然不科学,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它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摆脱盲目自大的民族心理,而以一种健康的民族心理去对待其他民族。

一旦有了这样的态度,也就容易发现其他民族的长处,产生学习其他民族长处的愿望,就有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要求了。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所看到的还仅是西方的物质文明,并且主要是坚船利炮,因此最初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西方的意向也主要是仿造船炮。

据统计,在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有六十多个大臣建议仿造船炮,道光皇帝也多次发布谕令,于是清廷上下掀起一阵仿造船炮的热潮,虽然为时不长。

“天朝上国”的皇帝,过去是看不起“西夷”的,这时却不得不承认“西夷”的船炮比中国的厉害,并谕令仿造,这是一种观念的重大转变。

但是很遗憾,道光没能再前进一步,把仿造船炮上升为学习西方的一般原则而使其具有普遍意义。

倒是学者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的要求中,
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师夷长技以制夷”,并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科学技术的具体主张。

他建议:一、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法国人和美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量天尺、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礁、千斤秤等各种民用器具。

二、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

魏源的建议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聘用外人,仿制洋器,这背离了“用夏变夷”的传统,而堕入“用夷变夏”的“歧途”;掌握制造技术的工匠可以获得科甲出身,这违背了儒家“重政轻艺”、“重本轻末”的传统,破坏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因此,当时就有人批评“师夷长技”的建议是过于“失体”了。

但是,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却具有重要意义。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