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实践观分析人与自然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3598f7b7f1922791688e8e0.png)
的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可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
2.在实践活动中应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实践活动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满足何人的 需要以及要达到怎样的发展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各种形式的社 会关系,其核心在分配和调控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人 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不同社 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的演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淳朴而简 单的关系,向利益化、功利化关系的转变。人对自然资源的占 有、分配和使用是完全按照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的意愿来进 行的,而这必然会因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资源分配不公而导致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必然折射出人与 自然之间的矛盾斗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不仅仅是人 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而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介的人与人之 间的危机,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危机。”因而,人与人 之间社会关系的协调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社会前提。 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人与人之间公平合理 的关系,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才能减少无序的开采和 资源浪费。社会主义社会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目标 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自由全面的人必然会在 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状态下得以复归。共产主义社会时 期,私有制被消灭,人的异化现象不复存在,是“人与自然 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3.在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实践自身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实践是一个不断自我积 累、发展和更新的历史过程。每代人通过把前代人的实践力 量纳入自己的活动之中,在使实践活动在符合社会历史性 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新的实践活动。因而,人类在利用和 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重视实践自身的社会历史性,这主要表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活动要与社会生产力相 适应。如果设定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人与自 然之间关系融洽,人对自然的改造不仅会得以实现,还会 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不仅会造成人与自然的对 立和分裂,还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实践活 动要与历史的阶段性相适应。就社会历史上的某一时期、 某一阶段而言,由于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以及事物的不断发 展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某一特定时期的实践活动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长远 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 过程的集合体。因而,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要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根据时代 的不断变化、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 与时俱进。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d1b1f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5.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解决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通过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指出:“人只有对自然界内部的若干过程的实践认识,这种实践认识是科学认识的起源。
”这就意味着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实践来进行的,而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人类与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要求我们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无论怎样的生产过程,人总是用自然物质和自然力来进行生产。
”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支撑,因此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
人类要改变自然,就必须遵循自然laws,不能逾越自然的界限。
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
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要使客观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使主观世界成为人类的自然力和社会力。
”这说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改变自然,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自身全面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能损害自然的生态环境,因为这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生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地制约着的。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及其发展-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及其发展-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9180cf2fad6195f302ba6d8.png)
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及其发展-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马克思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马克思的人与自然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立足于实践来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辩证自然观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辩证自然观与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等一切旧自然观的超越。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实践关系,主要表现为:1.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对自然具有深刻的依赖性。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环境中展开的。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正是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没有自然就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其次,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的原材料。
人靠自然生活,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没有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无法展开,人就失去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就失去了生命的延续。
再次,自然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构建。
马克思认为: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人的意识的产生是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应,是伴随着人与自然实践活动的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没有自然界,人的意识就失去了反应的对象,那么人就不可能成为精神的社会意义存在体,那么人也就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前提,这不仅表现在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上,而且还表现在对精神世界的依赖上。
人靠自然生活,从自然界中攫取延续生命的生活资料,但是如果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界,就会造成自然界频频发生自然灾害对人类进行惩罚和报复,这要求我们在与自然交往的时候,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按自然界的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7f58e7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b.png)
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
因此,探讨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1.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改造自然界来满足物质生活需要。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劳动”和“物质资料”的重要性。
2.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程度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是决定了一个社会对自然界影响程度最根本的因素。
生产力的提高会导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3.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马克思同时也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也有制约作用。
在自然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否则,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对环境保护的启示1. 倡导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只有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才是可持续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2.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只有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 倡导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倡导科学技术创新,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环保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四、结论总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a520304b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46.png)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当下的社会和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界交往的基本方式。
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满足生活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石。
马克思强调,劳动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在劳动中,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界的形态和结构,创造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和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人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界的主体,更是通过不断地劳动实践,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认识和智慧,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劳动过程中,人不断地创造自己的世界,并通过劳动获得自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这种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获得,也是人的自由和幸福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还强调,劳动实践应当是自由和自主的,人们应当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受制于他人的支配和剥削。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劳动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的劳动实践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取代,知识和智慧劳动成为主流,人们的劳动实践方式和价值也在不断地演变和重塑。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和引领劳动实践的变革。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人们的劳动实践已经超越了国界和地域的限制,人们的劳动实践越来越具有多元化和跨文化的特点。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地吸纳和融合不同文化和观念,通过劳动实践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劳动实践越来越注重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更加注重共同价值和团队意识,不仅仅关注个体的价值和成就,更要关注集体的利益和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3eb41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b.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物种之一,经过悠久的文明积淀,最终归结于我辈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体行为,这类似于物质世界中单个粒子的行为,它们的集成形成各种现象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以往的统治和剥削,逐渐转变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解释。
在天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能力越来越高,然而这也同样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林地砍伐也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土地流失和水土流失。
同时,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良,设立环保基金和政策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与此同时也鼓励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发挥大自然的优势,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
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人口扩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甚至有些国家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利益的冲突、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是历史与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摒弃简单的物质追求,建立起动态平衡的人与自然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意味着,人们需要依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既要能够获得自然提供的资源,又要保护环境、拥抱人文。
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暗示着人类广泛而长远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行动应追本溯源、立足当下、开拓未来、以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2367adb9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0.png)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和复杂。
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开采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而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指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的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求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统一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敌对的关系,而是统一、互动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的,人类的发展需要依赖于自然的提供。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对待自然时,不断探索和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生态环境保护。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制定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实现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提倡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四、社会主义社会下的人与自然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得以真正的解放和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而不是剥削和破坏自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能够实现对自然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建立起富有生机和谐的人与自然新秩序。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ef636937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c.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的物质生活需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对自然界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资本主义的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失去了平衡,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利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把握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倡导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人类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界的价值和尊严。
人类应当站在保护和改造自然的角度,积极开展实践,使自然界得到合理利用,同时确保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改造自然、实现社会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人类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实践方法论为我们构建创新型、协调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_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a069373f5335a8102d2203b.png)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2014.11.17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环境保护;必然王国;社会变革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科学界的热点问题,各种观点的论争很激烈。
仅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国外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在发掘马克思主义中的环保思想。
但也有些海外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如“现代新儒家”杜维明认为:“马克思所谓的‘自然的人化’,就是说按照人的意愿塑造自然,…这种观念也为人类带来了灾害,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
”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将马克思视为与达尔文、弗洛伊德一样将自身作为与自然作斗争的对立物,并认为:“但马克思反对社会不公的激情,其基础是这样一种信念,人类必须通过辛勤的劳作取得对自然的胜利。
”本人认为,这些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有很多环境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
而且,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认清当今世界环境危机的根源,认清各种环保思想的得失,认清环境保护运动的趋势。
同时,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倾向于把马克思主义与环境保护外在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修正”。
而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环保观的文章也很少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环保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一角度探讨,本文侧重从这个角度研究。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2fe04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75.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
社会实践对人与自然关系有着深远影响,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自然资源的改造与利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导下的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明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
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人类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实践,人类认识与改造,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探索。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重要性。
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依赖自然赖以生存,而自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自然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
在当今社会,随着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严重,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一种有机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
只有正确把握和谐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社会,弘扬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生产实践的深刻分析和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密切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是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2a077e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2.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验证,是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这样一个观点下,我们可以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入手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面。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能够改变自然界的特殊存在。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通过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是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不能超越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因此,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要保持生产活动的持续性和发展,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是基于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不仅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类社会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等理念的传播和实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也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为了制定和实施公共规则,来协调和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这些规则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它们有助于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环境治理和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4150e2b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b.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在认识论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有效性上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命运。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了诸如农田、建筑、交通等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对自然进行了干预和掠夺。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脆弱性,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理念。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变迁和发展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在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在早期的社会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比较片面和粗糙,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的采集和狩猎生活。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在自然界中建立了更为复杂的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兴起,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当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社会历史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试图通过改变社会生产方式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06ccf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a.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和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人类是能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经历了与自然对抗、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201c4e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6.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人类不仅处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存在着与日俱增
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与自然界密切关联的。
人类通过生产,可
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但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例如:过度开
垦土地、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等等,这些都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必须在生产实践中尊重自然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
只
有把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放到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下,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准则:
首先,要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从而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在人类的生产和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不断地学习和
探索更加环保、节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社会在实现自身未来发展的同时,更好
地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最后,要坚持生态优先。
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优先保障和维护自然环境,让自然回归自然,实现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总之,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责任,只有让人类和自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这种状态的实现,需要我们在生产、生活中转变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多种环保措施,加大社会资金投入,推动普及环保知识,形
成人人参与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共创人类和谐、共赢的美好未来。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e371e4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2.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支持。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没有自然资源的支持,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的实践只表现在人们对自然进行的直接物质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许多其他方面。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
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土地的开垦、水资源的利用、空气的污染等。
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
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从社会生产的实践出发,努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
正如马克思所说:“(生气不息的实践活动)不但转变自然,而且也转变自己,并且在改变了自己的也节制了自己。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制度的改革。
科技创新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社会制度方面,要建立一种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的制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马克思的实践观分析人与自然
![马克思的实践观分析人与自然](https://img.taocdn.com/s3/m/285fe9750b1c59eef8c7b48d.png)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生态意识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成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点。
马克思自然观不仅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阐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其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生态思想。
其中在自然辨证法与实践论中的体现的: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人—自然—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的三大基本观点,对实现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积极促进作用。
马克思的辨证自然观是在前人基础上“扬弃”得到的,他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观“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而马克思的自然观以实践作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切入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历史现实活动和自然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在实践的的基础上找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同一。
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写道的“自然界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了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可能创造。
”,因此说明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可以生存;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发展自然;因此说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马克思曾作出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再瘪脚的建筑师一开始也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用蜂蜡搭建蜂巢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
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开始时便在劳动者的表现思维中存在着,即观念中存在。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614a04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8.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改造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支配和征服。
马克思主义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质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09b622d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6.png)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及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劳动实践的观点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劳动实践是一个核心概念,他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入手,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及意义。
马克思将劳动实践看作一种人类基本活动,是人们与自然界物质内容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生产者与自然界的直接物质交换”这一概念,强调了劳动者通过劳动改变自然界的过程。
劳动实践不仅仅是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不断地改造自己和社会,也同时被社会和生产所塑造。
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把劳动实践看作是人类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的基础。
在他看来,劳动实践将人类社会划分为生产者和占有者两个基本阶级。
通过劳动实践,生产者不仅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社会关系和分工形式。
而占有者则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获取了对劳动者的控制权。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劳动实践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后来的阶级斗争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社会,虽然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马克思对劳动实践的分析依然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生产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对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当代社会的劳动实践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虽然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劳动实践作为人类基本活动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劳动者依然是社会的创造者,劳动实践依然是社会存在的根本。
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中汲取启示,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劳动关系和社会变革。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c59372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7.png)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只有在自然界中生存才有可能进行实践活动。
而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自然界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这些资源和条件塑造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
其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采取了盲目开采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等方式,导致环境恶化,生物灭绝等问题。
这说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地依存和影响,而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
第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人类需要逐步地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坚持全球视野,推动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和资源保护。
需要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确保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性,为世界人民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来看,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和互相影响的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才能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文明,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下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自然与人类问题的日益尖锐,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作为人类生态意识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成为探寻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点。
马克思自然观不仅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阐明了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途径,其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生态思想。
其中在自然辨证法与实践论中的体现的: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互为对象,人—自然—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的三大基本观点,对实现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积极促进作用。
马克思的辨证自然观是在前人基础上“扬弃”得到的,他在《德意志的意识形态》中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观“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而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绝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而马克思的自然观以实践作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切入点,主要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历史现实活动和自然发展变化的影响,从而在实践的的基础上找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辨证同一。
正如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中写道的“自然界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了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可能创造。
”,因此说明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界才可以生存;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正在能动的改造自然,发展自然;因此说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马克思曾作出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再瘪脚的建筑师一开始也有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他用蜂蜡搭建蜂巢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
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开始时便在劳动者的表现思维中存在着,即观念中存在。
着说明人类是在不断的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中生产的,而且是在于自然界相互作用中能动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一自然界为改造和影响的对象是,自然界同时一人类为对象发展自身。
由此得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而搭建这两者之间的桥梁便是人类的实践。
众所周知,人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这样两句话清晰深刻的阐明了人类的着两种属性“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如果说肉体是人的有机的身体的话,那么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有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便可以得出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马克思曾明确的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任伟别人存在和别人别人为他存在,才是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存在的基础。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对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不仅仅是相互依赖有机的整体,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的自然观中这三个基本的观点就是我们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基本点和落脚点。
回顾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行走历程,无不深刻体现着马克思辨证的自然观的踪影。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不正是看中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摒弃之前“天人对立”的机械自然观,避免盲目开发,使自然陷入不可挽回的深渊,影响人类的长久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党和国家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互为对象出发,坚持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赖,协调作用的观点,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而十八大中提出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这理念和方针中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对规律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认识和对人的主管能动性的肯定和鼓励,而且体现了马克思自然观的三大基本观点,即:人与自热相互依赖,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热与社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和马克思的自然观出发制定的切实符合中国社会现情的方针政策肯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在人与自然方面的积极作用,说明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在当今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博大精深,他在这三大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解释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来源和人与自然解决矛盾的方式,对我们现代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
在马克思之前有以人为中心的对自然野蛮掠夺和征服的态度人类中心论,和完全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自然中心论,这两者不难看出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前者是资本主义的初期发展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然资源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尖锐,而后者有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思想,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不能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矛盾。
马克思针对这两者极端的思想,批判继承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还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主体,是应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可以通过自己能动的实践活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自己。
结合以上观点和马克思对人与自然提出的三大观点,可以的得出:马克思承认自然对人的优先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并可以指出人与自然的矛盾其实就在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两大矛盾之间。
必须超越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界限,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互相吸收有利的成分才能奠定人与自然科学合理关系的理论基础。
那么如何中和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两者的关系达到科学的合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有机融合又该怎么样做到呢?马克思实践论中指出,从我们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科学的认识的过度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探索,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资料;第二必须进过理性思考作用,对感性去粗求精,去伪求真,才可以将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也就是说:必须在实践生活中运用辨证唯物主义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对两者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标准这一基本点,对两者不断发展修正,以获取两者真正的统一和谐。
作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准。
而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融合,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理论中这样指出:“自然界,就他本身而言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从此可以知道,人与自然不是主从关系,正如马克思人与自然三大观点中指出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只有善待自然,尊重自然才可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可以建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而生态文明建设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时人与自然,社会有机融合和谐相处共同促进的一个基础点。
马克思自然观,提出来以实践为基础的辨证的思维方式,批判了孤立的人与自然的之间关系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马克思的自然观告诉人们,应该以一种思辨的方式去分析和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应该以一种和谐公共处的关系。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式生态文明的基础,人们应该自觉地调整生存方式和生存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在马克思人与自然的理论指下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完成“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
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
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
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
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
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的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
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就后一方面而言,“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意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
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却又是对人的活劳动的巨大浪费,值得提出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机器对人的奴役等,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背离关系是一种真正的异化,它阻碍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规律。
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但这种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的。
恩格斯就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异化的解决关键,在于人与人(社会)的异化的解决,即人与社会冲突的解决。
这就是马克思曾经设想过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统一起来,“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人们不仅会合理地调节人际关系,而且会合理地调节人和自然的关系,使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协调进行,因为那时的劳动在彻底摆脱了异化状态之后,将成为人的自由和自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