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鉴赏课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篇一:醇厚的中原韵教案】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醇厚的中原韵教学目标:(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师:聆听下面三段音乐,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地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阿拉木汗》《编花篮》。
生:西北民歌、新疆民歌、河南民歌。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河南是属于什么地区的呢?河南是属于中原地区的。
一说到中原,熟悉金庸的同学肯定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原的武林人士,什么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什么中原人士。
那么有同学知道中原地区到底是指哪里吗?“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
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呢,就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二、新授课(一)河南民歌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
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
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
《多彩的民歌——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两篇)《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语言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了解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方法】欣赏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各具特色的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民歌,了解了这些民族的人民所创造的灿烂的民族文化。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
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温带气候,受季风影响。
我们首先来了解、欣赏一首在全国广为流传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授新课:1、《沂蒙山小调》(1)、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提问: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提问: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2)欣赏《沂蒙山小调》(由王世慧演唱),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
提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音乐创作中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提示: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3)欣赏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提问:与王世慧演唱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在节拍、语言、速度、伴奏和风格方面作一比较。
2、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哼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旋律。
提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的旋律有相似之处?歌曲是什么调式?(2)、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说说用什么乐器伴奏?谈谈听后感受。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掌握基本的音乐欣赏技能,并能初步感受和识别中原音乐的韵味。
3. 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二、作业内容本次作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原音乐文化的内容,并搜集有关中原音乐的音频或视频资料。
2. 音乐欣赏: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至少选择三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原音乐曲目进行欣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学生应就所欣赏的中原音乐进行思考,以个人角度写出自己对该曲目的认识,并从曲调、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简要描述音乐特征。
4. 文化理解:完成一篇小论文,题目为“我眼中的中原音乐”,学生应阐述中原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自己心灵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具体要求如下:1. 认真对待预习和课后复习,保证理解透彻课程要点。
2. 在选择音乐曲目时,需注意曲目的代表性和质量,避免选择低俗或无关的内容。
3. 音乐欣赏记录应详细具体,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4. 感受表达需具有个人特色,观点清晰,表述流畅。
5. 文化理解小论文应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内容真实、积极向上。
6.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评价标准如下:1. 预习和复习情况:是否认真对待预习和复习,对课程内容有清晰的理解。
2. 音乐欣赏记录:记录是否详细具体,能否真实表达个人感受和认识。
3. 感受表达能力:观点是否清晰,表述是否流畅,是否具有个人特色。
4. 文化理解小论文:内容是否真实积极,是否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对中原音乐文化的理解是否深刻。
5. 整体表现:综合以上四项综合评定学生的作业水平。
五、作业反馈对于学生提交的作业,老师会进行认真的批改,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同时,老师也会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大家互相学习。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中国音乐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乐器、曲式、曲调都给中国音乐赋予了特别的音调和气氛。
让人感受到中国音乐的艺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就是“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是一位经常为中小学生讲授中国古典音乐以及开展文化实践活动的学者。
在授课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以及如何发现它的美感和心灵的活力与灵气。
在“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影像记录片、接受讲解、参加实践活动,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充分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
“醇厚的中原韵”更强调音乐的诗意和内涵,把中国古典音乐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们通过中国古典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听他讲课,总是能感受到他就是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而他包容的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深处。
此外,“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也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他将中
国古典音乐灌注到乐器中,使学生们可以真正了解和把握乐器的技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立足文化,能够体会古乐的精神美。
“醇厚的中原韵”的课堂不仅鼓励开放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知道如何用现代艺术语言表达,去拓展传统音乐,让它更具时代性、趣味性和艺术性,更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对于古典音乐文化的了解度和鉴赏力。
总而言之,“醇厚的中原韵”所设计的课程,不仅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古典音乐,并更贴近生活。
学生们从中体会到古典音乐的美,也可以学习如何创新古典音乐,营造艺术氛围,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
文化·音乐·课堂——优秀课例《醇厚的中原韵》评析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实践推动着学术研究的发展,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
优秀的教学课例在不断涌现,其中包括《醇厚的中原韵》。
这是一项结合文化、音乐和课堂游戏等组成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它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其中部分内容可以介绍如下:首先,该课例融入了多种艺术元素,以文化和音乐的方式来呈现传统的文化与时尚的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了古典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带给世界的独特之处。
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一些古典乐曲,如《阳春白雪》,用音乐表达古代文化中关于秋天的美丽、宁静和神圣。
其次,通过结合教学与游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积极的反馈。
课堂游戏包括实物探索、音乐赛跑、图片游戏和讲故事等,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活泼、开朗,乐于学习,激发了学生对文化和音乐的兴趣。
此外,这一课例更强调新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实况观察、聆听和感知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将传统的文化与时尚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从而打造新的文化风格。
最后,这一课例同时也支持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
课堂游戏尤其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体验传统文化,让他们意识到古老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从而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醇厚的中原韵》课例不仅可以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更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文化和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进而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这一课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与研究,为推动教育改革作出重要贡献。
2.4醇厚的中原韵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教案课题:醇厚的中原韵备课教师:杨荣花2021年3月一、教学目标:1、认识民歌的概念、社会关系和创作歌曲的区别。
2、民歌的音乐特点。
二、教学难点: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我国民歌的音乐特点,音阶、调式、节拍、曲式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讲述历史故事“孟姜女”,引出民歌创作的缘由,分析不同地方出现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歌曲,是因为地方群众口耳相传、集体创作,不体现个体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
引出民歌的概念。
用时6分钟。
2、讲述小调歌曲的特性,视听色彩,分析出沂蒙小调的音乐骨架,讲述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以及社会影响,聆听作品《沂蒙山小调》,感受具有山歌风格,但旋律舒展,感情奔放的小调民歌。
用时8分钟。
3、讲述河南民歌地花鼓《王大娘钉缸》,通过聆听,感受地花鼓作为地方戏代表所特有的音乐作用,曲风轻松、明快、幽默、诙谐,属民间歌舞曲。
用时8分钟。
4、聆听河北的、云南的、江苏的《孟姜女哭长城》,分析同一首作品在不同地点经过各地方民众口耳相传,会发生的具有地方特点的改变。
用时8分钟5、讨论:a、民歌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b、这些地方民歌给你的印象。
用时6分钟6、总结:a、民歌的概念,民歌与社会的关系.b、民歌音阶、调式、节拍、曲式结构的特点。
c、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用时2分钟7、课外延伸:中国大地宽广美丽,民间歌曲星罗棋布,且经久不衰,一首民歌中包含着这个地方的时代、人文、地理、风土及生活百态,请同学们自行查阅,看看祖国的集体创作的民歌还有哪些?你能从中品味出什么?用时2分钟。
高一音乐鉴赏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内容:1. 欣赏: 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2. 知识: 民歌与创作歌曲之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3. 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聆听三首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特征;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奏、节拍、调式等因素上;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我国中原民歌的地域风格及民族风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片相关资料教材教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相互问好! 2.检查有无缺席学生!二.导入新课:1.教师动情地朗诵,或动情地歌唱,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特点,为节音乐课建立良好的开端。
2.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见课本第31页)1.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地区的风格特色;2.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紧密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3.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4.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如:劳动民歌,劳动方式较为自由的,其节奏也会比较自由;5.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3.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醇厚的中原民歌世界。
(出示课题)三.新课教学:1.《沂蒙山小调》欣赏:①作品分析:《沂蒙山小调》原为《十二月调》,流传于山东北部和河北等地。
抗日战争时,八路军山东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的文艺工作者用此曲调编配了一首歌,名《打黄沙会》,配合对“黄沙会”(鲁南地区反动武装组织)的斗争。
以后,人们保留了它的前两段赞美沂蒙山风光的歌词,增加了歌唱新生活,歌颂领袖的内容,这就是今日的《沂蒙山小调》,又称《沂蒙山好风光》。
这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颂歌,深受群众喜爱。
这首歌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舒展、宽广,其音乐具有豪放、明快的山东民歌风格特点。
《醇厚的中原韵》课件
中原韵成为国内外艺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认同
中原韵作为中原地区的代表性音乐,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结语
《醇厚的中原韵》PPT课件希望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演示,让大家更好地 了解和欣赏中原韵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
中原韵的传承离不开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造力的发挥。
1
传统基础
中原韵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保留了传统的元素和风貌。
2
革新尝试
创作者们通过不断尝试创新,为中原韵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3
现代发展
中原韵在当代音乐领域继续发展壮大,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中原韵的艺术形式
中原韵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为人们带来丰富的视听盛宴。
戏曲元素
中原韵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紧密的 联系,借鉴了戏曲表演的情感表达 方式。
孟州文化历史
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重镇,孟州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
千年古都
孟州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名人辈出
众多文化名人在孟州独具魅力的土地上诞生和成长。
文化底蕴
孟州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多种文化元素。
戏曲演出
中原韵与中国传统戏曲形成了独特 的演出风格和艺术魅力。
乐器演奏
中原韵以丰富多样的乐器演奏为人 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享受。
舞蹈表演
中原韵通过舞蹈表演展示优美的舞 姿和舞蹈技巧。
中原韵在当代的影响
中原韵不仅深受音乐界的影响,也在当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传统传承
中原韵通过音乐学府和继承团体的努力,将传统音乐文化源源不断地传递下去。
《醇厚的中原韵》PPT课 件
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
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中原大地是历史悠久的文化聚集地。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了无数的文艺精品,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要数音乐了。
中原韵,也称为黄河韵,其浓郁的文化底蕴更是让人为之着迷。
一、中原韵的历史渊源中原韵是指源于中原地区的音乐,包括山西、河南、陕西等省。
早在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有了歌舞表演的文化活动。
到了唐朝时期,中原地区的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有“大唐盛世”之称。
至今,中原韵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味道和风格,经久不衰。
二、中原韵的艺术特点中原韵的音乐节奏明快而富有感染力,整个音乐流畅自然,别具一格。
它还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比如琴、瑟、箫、笛、鼓等器乐,以及较为古朴自然、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歌唱形式,不管是从曲式结构还是从音乐表现手法来看,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特点赋予了中原韵深厚的文化意义,在音乐鉴赏方面更是令人神往。
三、中原韵对我们的启示中原韵在历经千百年的沧桑岁月后,依旧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原韵不仅对我们的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示范作用,更寄托了许多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对于生命和情感的反思。
它可以启迪我们去认识、去感受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事物,以及如何用心去追求内心的美好。
中原韵的音乐大气、豁达,它所散发出的气息和韵味,为我们的审美体验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审美品感。
我们也应当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让它成为一种可贵的文化资源,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塑造自己的审美品味。
总之,中原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们更深刻地感知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以此来激励我们坚强自信地前行。
在中原韵的音乐氛围下,我们可以沉浸在音乐中,体验这种独特的中华文化所传出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意蕴,从而领略到最为深沉纯粹的音乐鉴赏之美。
音乐课教案-醇厚的中原韵
醇厚的中原韵一、教材来源: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33页数)。
二、教学要求: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三、教材分析:1、《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小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
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乐句的节奏青春期会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
因此,其结构形式显得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
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束音依次收整在do、re、ia、sol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2、《王大娘钉缸》在河南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
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
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的生活小调。
《王大娘钉缸》。
应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
《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
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是,这一短一长却是一呼一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
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徵音上,其衬词部分结束音落在商音上,给予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的宫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向下发展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到主音——徵音上,给予人完满结束的感觉。
《醇厚的中原韵》【说课稿】
演唱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作品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作品吗?
通过学生的回答从而导入新课《醇厚的中原韵》
教授新课
请学生带着问题:1、这三首作品的情绪情感有何不同之处?2、它们都是我国哪个地方的音乐作品?
初听三部作品
初听之后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讨论过后派代表进行回答
听完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进行引导、总结介绍这三首作品的创作背景
三首作品分别单独欣赏
欣赏过后师生共同讨论这三首作品的调式调性及这三首作品的异同之处,加深学生对于大调式的认识,并找出主旋律进行哼唱,加深对于乐曲的熟悉度。
教师简单介绍鱼咬尾的创作手法,扩充学生的音乐知识
小组活动
根据《王大娘钉缸》的旋律学生即兴创编舞蹈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
教学时间
班级
课时
一课时
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音乐,能够激发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并理解和尊重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聆听、小组合作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其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以及区别民歌与创作歌曲间的不同之处。
教材分析
通过对教科书及有关参考资料的综合、分析,主要解决:第一,确定本课时为实现这一单元乃至这一学期(一册课本)教学目标所应达到的教学要求;第二,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提要,即教学要点;第三,确定本课时的调控教学方案,既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又要有应变措施,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导入激趣
教学重点
学生在本堂课中能和够感受到这三首民歌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征并哼唱其主旋律。
教学难点
高一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演示文稿
、 学 会 聆 听
二
一、聆听《沂蒙山小调》王世慧 聆听《沂蒙山小调》
Hale Waihona Puke 提问: 提问:1、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 、 思想内容和情绪? 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 乐句组成? 乐句组成? 2、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 、 是后句开头的字, 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 创造中叫做什么? 创造中叫做什么?
答案
1:这首歌的内容是赞美沂蒙 : 山风光的,由四个乐句组成。 山风光的,由四个乐句组成。 2: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 : 句开头的字, 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造中 叫顶真, 叫顶真,在音乐创作的手法 中叫“鱼咬尾” 中叫“鱼咬尾”
江苏民歌《孟姜女》 五、欣赏 江苏民歌《孟姜女》
提问: 提问: 《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 孟姜女》这首歌如何划分乐句? 它的前一句句尾与后一句句头是怎样衔 接的?这种旋律发展的手法叫什么? 接的?这种旋律发展的手法叫什么? 答案:划分为四个乐句,前一句的句尾 答案:划分为四个乐句, 是后一句的句头, 是后一句的句头,这种旋律发展手法 “起——承——转——合”。 承 转 合
六、聆听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提问: 提问: 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与河 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 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的旋律有何异 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同?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答案: 孟姜女》 答案:《孟姜女》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 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旋律在江苏 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 民歌的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 民歌的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发 生了“同体”性的变异, 生了“同体”性的变异,这就是民歌的 变异性特征。 变异性特征。
三、你收获了多少
高一音乐鉴赏课:《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高一音乐鉴赏课:《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的三首音乐作品,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懂得方言腔调对民歌曲调的影响,感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并探索其形成原因。
在这样的教学内容背景下,笔者以地域为轴,以三地方言腔调为助力,驾音乐的“战车”,带学生“逐鹿中原”,进而将“中州腔”“齐鲁调”“燕赵情”三个板块徐徐展开。
最后,以“中原韵” 收尾,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中原地区的整体音乐风格特征。
教学的主体以四个篇章依次展开,它们的标题尾字相连,组成本单元的大课题“腔调情韵”。
教科书中的三首作品,分别以“腔” “调”“情”为各自的侧重点展开聆听、体验和分析,并在“韵”上收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统一;既以音乐为主线,又蕴藏着各地的人文与历史。
二、教学目标1.聆听、感受中原地区(河南、河北、山东)的三首民歌,通过对方言、旋律、节奏、作品结构、创作手法等元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体会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2.通过对方言的模仿,对旋律曲调的模唱,对节奏、作品结构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融入艺术实践与体验中。
3.理解民歌与地方语言、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懂得民歌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内涵,进而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和魅力,对我国的民歌产生喜爱之情。
唱下去。
因此,在这里我呼吁:让我们树立民族音乐文化自信,传承文化瑰宝!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音乐风格,认识民歌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
2.难点:在对民歌方言、旋律、节奏、节拍、作品结构、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分析中,使学生感受、理解民歌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四、教学方法聆听感受法、演唱体验法、对比分析法、讨论互动法、实践活动参与法。
五、教学用具音响系统、多媒体系统、钢琴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以陕西地方语言腔调向学生问好,学生也可用自己的地方方言与教师交流,以此进行课堂互动来“暖场”。
人音版音乐 必修 音乐鉴赏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 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探究这几首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去分析《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民族和地区语音语调对民歌的影响。
3、引导学生探究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以及民歌存在的实用性。
教学难点:1、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2、通过创作歌曲的分析,让学生知道民歌存在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课前导入一课前播放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民歌《茉莉花》对比江苏:婉转抒情细腻的河北:明快爽朗直接问题:为什么南北方的民歌有如此打的差别?(生产劳动语言特点等)中原地区是指以河南为核心的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的中心,历史悠久文化繁荣。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二新课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王世慧版1 问题:1)歌曲有什么样的特点?(旋律节奏语言等分析)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赞美家乡喜迎丰收情感等)3)歌曲可以分成几个小乐句?学生跟钢琴跟唱歌曲旋律体会,判断分析 (一段体 4个乐句)4)歌曲的节奏如何?有什么联系吗?(4/4拍子前三句节奏基本相同)5)再次跟钢琴演唱歌曲旋律,分析体会歌曲的功能发展,起-承-转-合的功能走向(从文学故事的发展走向进行引导学生通俗易懂)2 聆听《沂蒙山小调》彭丽媛版师对比聆听从音色速度拍子情绪上寻找歌曲分格上的异同(音色更加圆润艺术化的处理速度上一段比一段快有4拍子变成3拍子风格上轻快活泼热情洋溢)第三次加歌词演唱体会每个乐句的句尾运动了“拖腔”的手法有利于歌曲的向前发展,更具有推动力第四遍演唱歌曲的旋律,寻找每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第二乐句开头音的联系,讲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并举例说明“二泉映月”。
《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和丰富内涵。
2. 提高学生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培养音乐审美情趣。
3. 通过对中原音乐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中原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握中原音乐的独特韵味,并通过对比不同的音乐形式,加深对中原音乐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原音乐音频和视频素材。
2. 准备讨论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中原音乐的知识。
4. 准备好教室、音响等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一段流行歌曲,请学生辨别曲风。
2. 讨论:什么是流行音乐?它有什么特点?3. 引入本课主题——民族音乐,介绍民族音乐的概念和特点。
(二)欣赏《二泉映月》1. 播放《二泉映月》,请学生感受乐曲的旋律和情感。
2. 介绍阿炳的生平,以及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
3. 再次播放乐曲,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曲子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三)欣赏民歌《茉莉花》1. 播放《茉莉花》民歌,请学生感受其旋律和特点。
2. 介绍《茉莉花》民歌的起源和流传情况。
3. 请学生尝试跟着哼唱这首民歌。
4.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尝试分析其音乐元素。
(四)感受中原韵味1. 播放一段带有浓郁中原韵味的音乐,请学生感受其中的特点。
2. 引导学生讨论中原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3. 布置任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一首具有中原韵味的音乐作品。
(五)小结1.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学习民族音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的豫剧元素,感受其独特的韵味和音乐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doc
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与专业音乐的创作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
2、感受创作手法,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的音乐风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高亢的西北腔》、《独特的民族风》,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乘坐大巴走进中原,去欣赏那里的民歌。
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1、通过欣赏两种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风格,感受中原韵的醇厚,通过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通过鉴别、分析《沂蒙山小调》的旋律结构特征,认识“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团队意Biblioteka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2、通过教师演唱昌黎民歌,激发大家学习民歌的欲望.
3、简介昌黎“三歌”在国家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总结。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醇厚的中原韵》,了解到:“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民歌的音乐特点。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找一些自己家乡的民歌听一听、唱一唱,下节课将给每组同学台前展示的机会。下课。
我们知道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那么小调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首先带领大家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山东。欣赏的作品就是山歌风味的小调《沂蒙山小调》。
以旅游的方式进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欣赏两个版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1、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2、彭丽媛演唱的《沂蒙山小调》。
高中音乐人音社必修教案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1.导入
介绍中原地区
2.授新课
简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欣赏《沂蒙山小调》两个不同版本做对比
运用多媒
教师哼唱
学生聆听
4.播放《好汉歌》视频
1)、聆听中原民歌,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2)、在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有密切关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地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3)、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 4)、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3、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作者信息
姓名
电话
学科
高中音乐
年级
高一年级
邮件
单位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醇厚的中原韵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醇厚的中原韵》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旨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们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并能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 对接触到得音乐作品或社会音乐生活现象做出恰当的评价及选择。
教师提示与《王大娘钉缸》有什么联系
学生仔细聆听
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5.介绍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板书区别
自由回答
6.知识拓展环节
7.课堂总结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民族的吗?
歌曲名称:辽阔的草原 民族:蒙古族 这首歌属于蒙古族的(长调) 歌曲。A长调 B短调
1.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地区的吗?
1.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地区的吗?
山东民歌 《沂蒙山小调》
2.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地区的吗?
2.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地区的吗?
江苏民歌 《孟姜女》
3.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地区的吗?
3.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地区的吗?
河北民歌 《孟姜女》
《 孟 姜 女 》 宋 祖 英 演 唱
考考你
考考你
考考你
民歌是我们中国音乐文化 赖以生存的土壤, 是中国音乐 文化的根,是中国音乐文化的 灵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 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 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 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
音乐艺术鉴赏课
①
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族的吗?
歌曲名称:宗巴朗松
民族:藏族
是西藏传统歌舞(囊玛) 中的一首歌曲。
② 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民族的吗?
② 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民族的吗?
歌曲名称:牡丹汗 民族:维吾尔族
③ 你能听出
这首民歌是哪个民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