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物药剂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
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
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
关系的科学。

2.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
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这
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也即
ADME过程。

3.ADME过程
Absorption: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自给
药部位进入体液循环的过程。

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
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
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
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或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称为排泄。

其中吸收、分布、排泄等三个过程统称
为药物转运(transport),而药物在体内
依靠酶的作用发生化学变化成为新物质
的过程称为转化或代谢
(biotransformation or metabolism)。

两种变化往往结合进行,即药物在体内
转运的同时发生转化。

药物的体内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
处置(disposition);
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
除(elimination)。

药物一经服用,则吸收即开始,一经吸
收进入血液循环,则分布、代谢和排泄
即开始。

4.生物药剂学研究的剂型因素
①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②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
③制剂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④制剂处方组成
⑤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⑥制剂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条
件等。

5.生物药剂学研究的生物因素
①种族差异如兔、鼠、猫、狗和人的
差异,及同一生物如人的种族差异;
②性别差异;
③年龄差异;
④遗传差异由遗传因素导致的个体差
异;
⑤生理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差异等。

6.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①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的
关系
②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
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
③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控释制剂
④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
命运
⑤研究新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
⑥研究中药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

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方法
7.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①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体
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
②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
可以为毒性实验设计提供依据
③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
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
④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需要进
行动物或人体药动学研究
第二章药物的口服吸收
第一节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一.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
物质通过生物膜(或细胞膜)的现象
称为膜转运(membrane transport)
口服药物的吸收再胃肠道粘膜的上皮
细胞膜中进行。

胃肠道吸收部位包括
胃、小肠、大肠,其中以小肠吸收最
为重要。

(一)生物膜的结构
生物膜主要由膜脂、蛋白质和少量多
糖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
性。

膜脂主要包括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胆固醇的含量一般不超过膜脂的三
分之一,其功能是提高膜质分子层
的稳定性,调节双分子层流动性,
降低水溶性物质的渗透性。

细胞膜的模型:
1.细胞膜经典模型
2.液态镶嵌模型
3.晶格镶嵌模型
(二)细胞膜的性质
膜的主要特点:
①膜的流动性
②膜结构的不对称性
③膜的半透性
(三)膜转运途径
①Transcellular pathway (细胞通道转
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
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
的过程。

此途径是脂溶性药物及一
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是
多数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

②Paracellular pathway(细胞旁路通
道转运):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
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
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小分子
水溶性药物可通过该通道转运吸收。

二.药物转运机制
(一)被动转运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
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
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扩散。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
药物的跨膜转运受膜两侧浓度差限
制的过程。

膜孔转运(membrane pore
transport)
被动转运的特点:
①从高浓度区(吸收部位)向低
浓度区域(血液)顺浓度梯度
转运,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
度成正比。

②扩散过程不需要载体,也不需
要能量,
③膜对通过的物质无特殊性,不受共
存的类似物的影响,即无饱和现象
和竞争抑制现象,一般也无部位特
异性。

药物大多数以这种方式吸收。

(二)载体媒介转运
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的作用,
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称为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
mediated ransport),可分为促进扩
散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
1.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促
进扩散亦称易化扩散,是指某些物
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
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
特点:
①要载体;离子载体通道蛋
②顺浓度梯度转运,由高浓度侧
向低浓度侧扩散或转运;
③有饱和现象,可被结构类似物
质竞争性抑制;
④不消耗能量;
⑤转运速率大大超过被动扩
如单糖类和氨基酸等高度极性物质
转运为促进扩散。

2.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
从膜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
为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有以下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
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的来源
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
③主动转运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载体
的量和活性有关,可出现饱和现象;
④可与结构类似的物质发生竞争现
象;
⑤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如抑制细
胞代谢的二硝基苯氟化物等物质可
以抑制主动转运;
⑥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如单糖、氨基酸、嘧啶及某些维生素都有本身独立的转运特性;
⑦主动转运还有部位特异性,例如胆酸和维生素B2的主动转运只在
小肠上段进行,维生素B12在回肠末端吸收。

生命必须物质往往以主动转运方式被吸收。

主动转运可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泵
(1)ATP驱动泵:以ATP水解释
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称为ATP驱动泵(ATP-powered pumps)。

是由镶嵌在脂质膜双分子层上的内在蛋白,通过ATP酶的分子构象变化实现对物质的逆浓度梯度转运,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研究较多的ATP驱动泵是离子泵,离子泵有多种,且专一性强。

不同的ATP酶转运不同的离子,转运Na+,K+的称为钠-钾泵,转运Ca+离子的称为钙泵。

主动转运是人体主要的物质转运形式之一,除钠-钾泵外,人体不同类型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膜性结构中还有其他物质或离子的主动转运系统。

它们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如肌细胞内的肌网膜上存在的“钙泵”蛋白质,甲状腺细胞上存在的“碘泵”蛋
白质等。

(2)协同转运(cotransport)
是指一种物质的转运依赖第二种物质的同时或后继进行的转运方式。

它们依赖另一种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能量对物质进行主动转运,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是钠钾泵或质子泵。

根据物质转运方向与离子沿浓度梯度的转运方向相同与否,协同转运又可分为同向协同(symport)与反向协同
(antiport)。

协同转运发生时需要两个重要的条
件:①浓度梯度②载体亲和力的构
象差异
(三)膜动转运(membrane mobile transport)
是指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而将某些
物质摄入细胞内(胞饮或吞噬)或从
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胞吐)的转运
过程,包括物质向内摄入的入胞作用
(endocytosis)和向外释放的出胞作
用(exocytosis)
摄取物质为溶解物或液体称为胞饮作
用(pinocytosis)。

摄取物质为大分子或颗粒状物成为吞
噬(phagocytosis)。

某些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肽类、
脂溶性维生素和重金属等,可按膜动
转运方式吸收。

膜动转运对蛋白质和多肽的吸收非常
重要,并且有一定的部位特异性,如
蛋白质和脂肪颗粒在小肠下段的吸收
最为明显。

三.药物转运器
药物转运器,通常将具有特定转运功
能的一类转运蛋白称为转运器
(transporters),转运器中单个的转运
蛋白称为转运体(transporter)。

按对药物的转运作用,转运器可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可转运底物进入细胞,
增加细胞内底物浓度,称为药物内流
转运器(drug inflax transporters)。


一类是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将
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
内的浓度,称为药物外排转运器
(drug efflux transporters)。

(一)药物内流转运器
1.核苷转运器(nudeoside
transporters)核苷转运器分为非Na+
依赖的平衡转运器(ENT)和Na+依赖的
集中转运器(CNT)两类.
ENT主要表达在细胞基底膜上,分布广
泛,底物类别丰富.其介导的核苷转运是
以促进扩散的方式进行的.
CNT主要分布于小肠组织细胞,底物的
特异性较强,在核苷类药物的小肠吸收
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2.肽类转运器(PEPTs)主要分布于
小肠、肺、肾等上皮细胞,主要生理
功能是摄取消化道或体液内的小肽,
在细胞内的寡肽酶的作用下降解成氨
基酸对机体提供营养,或介导寡肽类
的有效吸收和肽类结构药物的转运。

3.葡萄糖转运器葡萄糖转运器分为
两类:钠离子依赖的继发性主动转
运器(SGLT)和非钠离子依赖的促
进扩散转运器(GLUT)。

SGLT的家族成员超过450个,其中
SGLT1是这个大家族的最重要成员
之一,主要位于小肠顶端膜,在肠
道中主动转运葡萄糖。

当葡萄糖通过SGLT吸收后,还需
要通过位于细胞基侧膜的亲和力较
低的GLUT转运到体循环。

4.其他转运器有机阳离子转运器
(OCT)。

主要表达于肾脏、肝脏和
小肠,对很多内源性胺类以及其他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有机阴离子转运器(OATP)
氨基酸转运器
维生素转运器
胆酸转运器
(二)药物外排转运器
最受关注的外排转运器有:P-糖蛋
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和
乳腺癌耐药蛋白。

外排转运器对大多临床重要的抗肿
瘤药物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
内药量的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
伤作用大幅度下降,这种现象称之
为“多药耐药”(MDR)。

这些外排跨膜蛋白以ATP结合盒
(ABC)为特征,因此称为ABC转
运蛋白。

1.P-糖蛋白是一种由基因编码的
跨膜蛋白,具有细胞膜外排转运器的
功能,属于多药耐药蛋白,定名为
MDR1.
存在于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P-
gp)可能量依赖性的将细胞内药物
泵出到细胞外。

P-gp广泛的存在于
人体各组织细胞中,如肾小管上皮
细胞、脑组织、肠上皮细胞。

可能
量依赖性的将细胞内的药物泵出到
细胞外,也称为“药物溢出泵”
存在于肠上皮细胞刷状缘膜中的P-
gp能将药物从浆膜侧泵回到黏膜侧
而进入肠腔排出,其结果会导致药
物透膜吸收减少,血药浓度降低。

因此,抑制P-gp的表达可促进药物
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克服P-糖蛋白活性的方法:
2.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是另一大
类ABC转运器.在所有的MRP中,
MRP2的分布较为独特,它位于各组
织器官细胞的顶端膜,而其他MRP
均位于细胞的底侧膜. MRP2能转运
多种化疗药物,是多种化疗药物排出
细胞的载体,被认为是引起肿瘤细胞
多药耐药的因素之一.
3.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
BCRP除了在乳腺癌细胞里面有较
高的表达外,在胎盘、小肠、肝、肾
和脑中都有分布
四.胃肠道的结构与功能
吸收(absorption)是指药物从给药部
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除血管内给药
(例如静脉注射给药)不涉及吸收过
程以外,非血管内给药(如胃肠道给
药、肌肉注射、透皮给药等)都存在
吸收过程。

胃肠道给药是最适宜的给药途径,具
有口服给药方便、简单、易被病人接
受的优点。

(一)胃
口服药物在胃内的停留过程大部分
可崩解,分散或溶解,对制剂的生
物利用度有重要贡献。

胃的表面积较小,一些弱酸性药物
可在胃中吸收。

液体剂型能与胃壁很好地接触,有
利于药物通过胃粘膜上皮细胞,故
吸收较好。

药物在胃中的吸收机制主要是被动
扩散。

(二)小肠
小肠由十二指肠(duodenum)、
空肠(jejunum )和回肠(ileum
)组成,长度2~3m,直径4mm。

小肠表面有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
毛,故吸收面积很大,约为
200m2,其中绒毛最多的是十二指
肠,向下逐渐减少,因此小肠(特
别是十二指肠)是药物、食物等吸
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
同时也存在其它吸收机理,如小肠
也是某些药物主动转运的特异部位
通过毛细血管被血液带走
也可通过乳糜淋巴管到淋巴管
但淋巴系统由于其流速慢,在吸收
过程中作用较小。

(三)大肠
大肠无绒毛结构,表面积小,因此
对药物的吸收不起主要作用。

结肠段药物降解酶较少,活性较低,
有可能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
理想的部位。

直肠下端接近肛门部分,血管相当
丰富,是直肠给药(如栓剂)的良
好吸收部位。

大肠中药物的吸收也以被动扩散为
主,兼有胞饮和吞噬作用。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生理因素
(一)消化系统因素
1.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不同部位的胃肠液有不同的pH值。

胃pH为1~3,十二指肠pH为
4~5,空肠和回肠pH为6~7,大肠
pH为7~8,
药物及病理状况会使胃肠道pH发生变化。

消化道中不同的pH环境决定弱酸
性和弱碱性物质的解离状态,由于
消化道上皮细胞是一种类脂膜,分
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

因此,消化道pH对药物的吸收有
很大影响。

胃液pH约为1.0左右,有利于弱
酸性药物吸收;
小肠pH为5~7左右,有利于弱碱
性药物吸收;
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是在特定部位
由载体或酶促系统进行,一般不受pH的影响。

酶的影响胃肠道内有很多各种代谢酶和酶的辅助因子,以及胆盐和
黏蛋白等物质,对药物的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

胃蛋白酶、胰酶等可以
消化食物,也能分解多肽和蛋白质,因此多肽与蛋白质药物口服易分解
而失效。

胆汁中含有胆酸盐,是一
种表面活性剂,能增加难溶性药物
的溶解度,提高这类药物的吸收程度。

黏液中的黏蛋白可能与药物产
生结合而干扰药物的吸收。

粘液糖蛋白胃肠道黏膜表面覆盖的一层黏性多糖-蛋白质复合物(glycocalyx)具有保护黏膜的作用;
多糖-蛋白结合药物,使之不能被完全吸收;
多糖-蛋白表面的不流动水层,是亲脂性药物吸收的屏障;
此外,研究认为,水分的吸收对药
物跨膜转运有促进作用,被称之为
溶媒牵引效应(solvent drag effect)。

2.胃排空和胃空速率
定义:胃内容物从胃幽门部排至十
二指肠的过程称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

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
速率来描
胃排空速率与内容物性质有关:
胃内容物粘度低、渗透压低时,胃
排空速率快;
液体食物比固体食物胃排空快;
胃内食物成分排空时间顺序为:碳
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混合食
物胃全部排空约4~6h;
右侧向下卧比左侧向下卧位排空快;
胃、十二指肠溃疡时比正常人快
服用抗胆碱药、麻醉药时胃排空、
胃排空的快慢,对消化道中的吸收
有一定影响:
①排空加快,药物到达小肠部位的时
间缩短,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出现药效时间也快。

②少数主动吸收药物如核黄素等在十
二指肠由载体转运吸收,胃排空速
度快,大量的核黄素同时到达吸收
部位,吸收达到饱和,因而只有一
小部分药物被吸收;
若饭后服用,胃排空速率小,到达
小肠吸收部位的核黄素量少,且连
续不断的转运到吸收部位,主动转
运不致产生饱和,吸收量增加。

3.肠内运行
小肠的固有运动可促进固体制剂的
进一步崩解,使之与肠液充分混合
溶解,增加药物与吸收粘膜表面的
接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一般药
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越长,吸
收愈好。

小肠运动的快慢和正常与否直接影
响药物通过的速率,从而影响药物
的吸收过程。

4.食物的影响
食物对饭后服用的药物吸收产生各
种影响。

食物通常能够减慢药物的胃排空速
率,故主要在小肠吸收的药物多半
会推迟吸收;
食物可能延迟固体制剂的崩解与药
物的溶出;
食物存在还可增加胃肠道内容物的
粘度,妨碍药物向胃肠道壁的扩散,也会使吸收变慢。

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时,由于能
够刺激胆汁分泌,胆汁中胆酸离子
具有表面活性,有时对溶解度特别
小的药物如灰黄霉素能增加其吸收
量。

食物除减缓一般药物的吸收外,尚
能提高一些主动转运及有部位特异
性转运药物的吸收率。

前者如核黄
素,后者如呋喃妥因。

5.胃肠代谢作用
胃肠道内含有各种消化酶,肠道菌
丛也会产生不同的酶,因此药物在
胃肠道中会发生酶解代谢反应,胃
肠道的酸碱度改变也会影响到药物
的稳定性,引起药物水解等;这些
代谢降解反应使药物在吸收前就丧
失活性,叫做胃肠道首过效应。

除酶之外,胆汁也会对药物的吸收
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胆盐会作为
表面活性剂,促进亲脂性药物的吸
收;但某些药物会与胆盐形成不溶
性复合物,从而影响药物吸收,甚
至使药物口服无效;
(二)循环系统因素
1.胃肠血流速度
血流具有组织灌流和运送物质的双重作用,消化道周围的血流
与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有复
杂关系。

(当药物的透膜速率小于
血流速率时,透膜是吸收的限速
过程;当透膜速率大于血流速率
时,血流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脂溶性药物和膜孔转运药物的吸
收属于血流限速过程。


血流量可影响胃的吸收速度,饮
酒的同时服用苯巴比妥,其吸收
量增加。

但这种现象在小肠吸收
中不显著,因为小肠粘膜有充足
的血流量。

2.肝首过效应
由胃、小肠和大肠吸收的药物都
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中丰
富的酶系统对经过的药物具有强
烈的代谢作用,某些药物在进入
体循环前的降解和失活称为“肝
首过代谢”或“肝首过作用”
(liver first pass effect)。

3.肠肝循环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
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
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
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肝肠循环主
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

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
药时曲线上出现双峰现象,而在
药效学上表现为药物的作用时间
明显延长,延长时间与肠肝循环
的量和给药剂量的比例值相关。

4.胃肠淋巴系统
药物从消化道向淋巴系统中的转
运。

也是药物吸收转运的重要途
径之一。

它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
起着重要作用。

经淋巴系统吸收的药物不经过肝
脏,不受肝首过作用的影响。


肪能加速淋巴液流动,使药物淋
巴系统的转运量增加。

淋巴系统
转运对在肝中易受代谢的药物的
吸收及一些抗癌药的定向淋巴系
统吸收和转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随着微粒给药系统的发
展,与微粒吸收相关的派伊尔结
(Payer’s patches,PP)越来越
受到重视,PP是位于黏膜固有层
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小结的
集合体,在人类有100-300个
PP,PP的肠管管侧有一层特殊
分化的圆柱状上皮细胞覆盖,由
绒毛上皮和M细胞构成。

微粒
(<10um)及一些抗原物质首先
被M细胞摄取,然后转运至深层
次PP≤5um的微粒可被PP内的
巨噬细胞吞噬,随淋巴液经淋巴
循环进入血液循环。

(三)疾病因素
疾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机制比较复
杂,主要是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而影
响药物的吸收。

1.胃肠道疾病
疾病引起的胃肠道pH的改变会干
扰药物的吸收。

由于腹泻时肠内容物快速通过小肠
而能降低药物的吸收,或改变肠绒
毛生理功能干扰吸收。

部分或全部胃切除患者使药物立即
进入十二指肠,胃的排空速度快,
如乙醇与左旋多巴的吸收由此而增
加。

然而,胃切除术也可能导致药
物的吸收减少,因为有些药物在吸
收前须在胃酸中溶解。

幽门狭窄可
能延缓固体制剂中药物的吸收,尤
其是肠溶衣片,这是因为延长了胃
排空的时间。

经手术切除大部分小
肠的患者,多半对药物的吸收不好。

2.其他疾病
肝脏疾病常伴有其他脏器功能的变
化,从而造成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
响。

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儿童维生素B2
的吸收增加,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
儿童则减低。

二.药物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
1.药物的解离度
对于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而言,由于
受到胃肠道pH的影响,药物以未
解离型(分子型)和解离型两种形
式存在,两者所占比例由药物的解
离常数pK a和吸收部位pH所决定。

构成消化道上皮的细胞膜为类脂膜,
它是药物吸收的屏障。

通常脂溶性
较大的未解离型分子容易通过,而
解离后离子型不易通过,难以吸收。

胃肠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会受未
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未解离型药物
脂溶性大小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取
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
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被称为pH
分配假说(pH-partition hypothesis)。

弱酸性药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离型
存在,吸收较好,而弱碱性药物在
pH较高的小肠中更有利于吸收。

除了强碱性药物外,药物在胃中的吸收与pH分配假说相当一致。

但是在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小肠中,药物的吸收不一定与pH分配假说
想吻合。

一般情况下,小肠中的吸收比pH分配假说预测的值要高。

其主要原因是:
①肠粘膜具有巨大的表面积
②解离型药物也能通过细胞膜
上的含水微孔以及细胞旁路通道
吸收。

③小肠表面的微环境比肠内pH 低。

对于两性药物,则在等电点的
pH时吸收最好。

无论在胃中还是在小肠中,酸
性药物的吸收率随着pKa的增
加而增大,碱性药物的吸收百
分率随着pKa的增加而减小。

2.药物的脂溶性
胃肠上皮细胞膜的结构为脂。

未解离型的有机弱酸和有机弱
碱由于脂溶性较大,比脂溶性
小的解离型药物易吸收,因此
消化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速
度常会受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
及其脂溶性大小的影响
药物要有适当的脂溶性,才能
扩散并透过生物膜,而水溶性
才有利于药物在体液内转运,
达到作用部位与受体结合,从
而产生药物效应,所以药物需
要有适当的油/水分配系数。

此外分子量大小也与吸收相关,
分子量较小的药物更易穿透生
物膜。

对于主动吸收的药物与药物脂
溶性不相关。

通过细胞旁路转
运的药物,脂溶性大小也于其
吸收没有直接关系。

3.药物的溶出
药物的溶出速率(dissolution
rate)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
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

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药物
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
膜吸收,如果药物为水溶性,其崩解后可立即进入分散、
溶出过程,能够迅速被吸收,则崩解是水溶性药物吸收的
限速过程。

对难溶性药物而
言,药物从固体制剂中溶出
的速度很慢,尽管崩解分散
过程很快,其吸收过程往往
受到药物溶出速度的限制,
溶出是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限
速过程。

(1)药物溶出理论
Noyes-Whitney 方程
)
(C
C
Vh
SD
dt
dC
s
-
=
式中:D为溶解药物的扩散
系数,S为溶解固体的表面
积,C S为扩散层中的药物浓
度,相当于药物的溶解度,
C为t时间药物在溶液中的
浓度,V为溶出介质体积,
h为扩散层的厚度。

简化为:
s
kSC
dt
dC
=
(2)影响溶出的药物理化性

1)药物的溶解度弱酸
弱碱药物的溶解度与pH的
关系密切
在胃液中碱性药物的溶出速
率最大,而弱酸性药物的溶
出率随着pH上升而逐渐增
大。

2)粒子大小对药物溶
出速度的影响药物粒子大
小和吸收速度有一定关系。

相同重量的药物粉末,其表
面积随粉末粒子直径的减少
而增加。

药物粒子越小,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