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疣状胃炎的西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疣状胃炎的西医治疗
发表时间:2013-11-04T14:32:27.047Z 来源:《医学与法学》2013年第1期供稿作者:葛俊辰马建
[导读] 微波治疗VG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原理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消除炎症并改善局部症状的目的。
葛俊辰马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及内分泌科 150000)
疣状胃炎(gastritis verrucosa,VG),是一种内镜下特殊表现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其在内镜下表现为:隆起性糜烂,顶部有脐样凹陷,呈现疣状外观,病灶大小及形态表现不一,多为圆型或椭圆形,直径0.5~1.5cm,好发于胃窦部,其次为胃体部。其可分为两型:A、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此型内镜下病变主要由组织炎症水肿引起,病变隆起较低,顶部脐凹大而浅,好发于胃窦部黏膜皱襞上;B、成熟型或完全型,此型多见,这种VG由未成熟型发展而来,内镜下的隆起为组织增生所致,不易消退,应与早期Ⅱ型胃癌、胃息肉、假性淋巴瘤及异位胰腺相鉴别,此隆起性病变采用一般口服药物治疗难以消失。VG的发病年龄多分布于28~55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率为2.5%~3.7%[1],其病程一般较长,临床症状各异,无特异性表现。
1 西医对VG的认识
目前西医对V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结论,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VG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2]、免疫异常[3]、高胃酸等密切相关[4,5]。国外报道89%的VG有HP的感染;有的学者研究发现HP感染后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与VG的发病密切相关[6];有的学者发现VG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VG患者的胃黏膜有IgE免疫细胞浸润,胃体和胃窦部的免疫细胞中包含IgE的细胞分别为11%和12%,萎缩性胃炎分别占3%和2.5%,而正常人群中胃体和胃窦免疫细胞中IgE分别为2%和1%。可见VG患者胃黏膜层IgE细胞明显增高;有的学者发现本病可与消化道溃疡合并存在,并认为也许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因两者并存病例很多,所以考虑VG的发生与高胃酸也许有一定的关联,H+的逆扩散,加重了胃黏膜细胞的炎症,而且发现合并VG的消化道溃疡的患者,溃疡难以愈合并易复发,两疾病患病年龄相仿,故两疾病存在相同致病因素。此外,有报道指出,VG的患者基因P21ras和癌胚抗原(CEA)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VG是一种有一定转化倾向的胃黏膜慢性增生性疾病,与胃癌有一定相关性[7,8]。综上所述,V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尚不是很清楚,但随着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VG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有一定危害性的疾病,其发生与HP的感染由为突出[9,10]。
2 西医针对VG的治疗
目前西医针对VG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如单纯口服药物保守治疗、内镜下微创性治疗或者在内镜微创性治疗基础上予以口服药物治疗,均有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各种治疗方法例举如下,以便于进行对比观察。
2.1 单纯口服药物治疗
有报道称,VG的发生与HP的感染、胃酸的分泌异常有其联系,因此,抑酸、抗HP及保护胃黏膜成为西医治疗VG的主要原则。临床上采用抗HP三联疗法(即一种PPI制剂加一种铋剂再加2种抗生素)联合胃黏膜保护剂治疗VG,其中PPI制剂奥美拉唑肠溶片对改善临床症状治疗VG有肯定的疗效。胃黏膜保护剂在临床中应用的研究表明替普瑞酮取得一定疗效,但因其费用较高,临床上硫糖铝联合多潘立酮在保护胃粘膜治疗中也取得较为理想效果。但有研究报道称,单纯口服西药治疗,手段单一,VG易复发,且对隆起病灶消除仅率为28.5%,尤其HP阴性成熟性VG治疗效果欠佳[11]。所以,临床上需要综合治疗VG。
2.2 微创治疗
2.2.1 微波治疗
微波治疗VG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原理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消除炎症并改善局部症状的目的。微波的热效能可使胃黏膜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加,改善了局部代谢,也使局部免疫防御功能得以改善,有利于炎症消退。研究显示,用此法治疗VG并联合抗HP 药物,能消除引起疾病的重要因素,治疗效果巩固。但报道称此疗法的疗效与微波功率、治疗持续时间和治疗次数有关[12]。
2.2.2 热极
热极疗法是根据热传导和热辐射原理,使病变局部病变组织短时间内升温凝固,从而使病灶坏死,再利用胃黏膜自我修复功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报道认为,热极治疗具有简便快捷、治疗彻底、损伤小、安全性高的优点,还有学者报道,热极与高频、射频和氩离子凝固等治疗方法相比,除了可以电灼外,还可以“平扫”,以达到快速大面积的内镜下治疗,还有学者报道利用此法取得一次治愈率95.8%的效果,但缺乏对照组和随访研究[13]。
2.2.3 高频电凝
高频电凝是通过电凝电极与病变接触,使病灶处蛋白质凝固,以达到治疗疣状隆起的目的。研究表明,此法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少,予以口服抑酸及胃黏膜保护剂疗效确切,尤其对疣状隆起病灶较多的患者,对其采用分次点灼疗法,并术后予以口服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并且促进病灶愈合[14]。但此疗法暂无大样本临床实验予以支持,仍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
2.2.4 氩离子凝固术
氩离子凝固治疗VG是近期来在临床报道较多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我们科室现也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内镜下局部病变。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新型的非接触式利用电流通过离子化的氩气将其导向病灶,使其产生高温凝固及止血,其最大的优点是凝固深度不会超过3mm,穿孔几率较其他微创治疗明显降低,其次氩离子束可自动导向需要治疗的病灶处,不仅可治疗喷头前方及侧向的病灶,还可以治疗轴向、侧向和逆向的病灶,操作灵活自如。目前,我们在临床中治疗VG时,应用氩离子凝固治疗其VG的局部病灶,术中及术后观察是否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并给予补液和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0 mg,4周,康复新液每次10ml,每日3次,2周。氩离子凝固治疗术联合药物的治疗方法与单纯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0 mg,4周,康复新液每次10ml,每日3次,2周进行对比,1月后复诊依照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提示氩离子凝固治疗术的VG患者临床表现及内镜下表现均优于单纯口服药物组。3月后复诊,氩离子凝固治疗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口服组。近来,氩离子凝固治疗疣状胃炎确实有不少临床报道取得满意的疗效[15]。
以上是西医针对VG治疗的各种临床报道,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单纯口服药物治疗和内镜下局部微创治疗后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根据相关的文献报道,可以发现后者是目前研究一种趋势,并且研究表明[16],单纯口服抑制胃酸、抗Hp及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对成熟型疣状隆起治疗效果差,很难达到消除疣状隆起的目的,局部微创治疗可高效的消除疣状隆起,以达到治疗VG的目的,再联合药物治疗比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