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勋心理治疗中的提问技术

合集下载

有效的思维

有效的思维

有效的思维作者:李子勋来源:《青春期健康》2011年第05期假设你要游泳到河对岸去,途中发现自己体力不支,你发现游到对岸和游回去的距离是相同的,你会怎么办?游回去还是继续向前游?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你要在15分钟内过一条河,你发现一只小船,等你跳上船后才发现船上没有桨而且也没有其它东西,你怎么办?作者介绍: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拥有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执业资格,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

精神专业执业医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理事,北大心理系研究生临床指导导师,家庭治疗专业督导师,心理咨询与治疗培训师。

北京电视台心理学顾问,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栏目心理专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心理专家。

北京电台《心理家园》心理主持、中央广播电台《星星夜话》亲子栏目的心理主持。

著有《根源舞》、《陪孩子长大》、《幸福从心开始》、《李子勋文集》、《婚姻的烦恼》等书籍。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有人会回答:第一个问题,既然回去和向前的距离是一样的,我就往前游吧。

第二个问题,我可以用手当桨慢慢划过去,虽然我不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过河,但我最终还是会到达对岸。

心理学是希望引导人们去思考一些问题,但不是按惯常的方式去思考,而是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去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寻找问题,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很需要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就觉得很惶恐,搞不清楚正确的东西在哪儿。

如果我们找到了问题,我们就会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实际上从小到大我们已经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了一个系统,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

从读书的时候开始,我们就一直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下长大,我们的头脑中存在很多文化陷阱,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

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总是用头脑中已经有的概念系统或已经有的判断方式对事物进行解读,并且在解读的过程中把事物分为两块,一边是好的,一边是不好的。

但是我们慢慢会发现有些东西不能用好与不好来解释,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大量的无所谓好与不好的东西存在。

李子勋和他的自组织理论

李子勋和他的自组织理论

当李子勋面对《心理月刊》执行主编(2008年采访)王珲侃侃而谈的时候,这位业界内外都拥趸无数的心理学专家,热衷于自组织理论与后现代心理学已超过3年。

他首次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国内心理咨询实践。

他说:“希望人们可以接受自组织概念,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对自己和社会更加适应与宽容。

”《心理月刊》:“为什么选择自组织理论定位您的心理治疗?”李子勋:自然科学教会我们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凡事皆有因果。

现代心理学就是按这样的逻辑在操作。

咨询师有个假定:来访者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原因如何,结果如何……咨询师有个可依托的理论体系,帮当事人走出困境,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

但人的心理问题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能说清楚。

比如,我们形容山是圆锥形的,这是理性的抽象,但没有一座山真的是圆锥形的。

人的科学是生物学中最复杂的科学,而非物理学。

现代主义的心理学是一种抽象的学说,但人又都是具体的,对事物的感知充满差异。

来访者讲他/她的故事,产生于他/她的观察和因果思维的假定。

故事只是被言语化的真实,而不是真实本身。

同一个女孩,A男生说,她很飘逸,B男生说,她很沉稳。

这是她吗?不,这是男生内心的东西。

所以,言语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而心理咨询又完全依靠言语。

这让我对过去心理学的一些假定产生了动摇。

在被描述的一种存在之外,还有巨大的很难被说清楚的存在,有时能感知到,却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系统内部自组织规律的一门科学。

传统心理治疗强调归因,而找到原因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自组织咨询不注重原因的真实性,而是通过扰动来访者内心的固有信念,产生信息重组,通过自组织,让心身和情绪从旧的有序发展到新的有序。

《心理月刊》:在我的印象中,你的这个思路似乎几年前就开始形成了。

什么时候正式用这样一个词,把它确立下来?李子勋:3年前吧。

开始是给企业管理人员做培训,后来才开始培训咨询师。

我喜欢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塞翁丢了马,邻居来安慰他,塞翁却说,谁知道是坏还是好呢?当我们用这种不确定的方式来咨询,就得依据自组织理论。

[一年级其他课程]看李子勋如何扰动我们

[一年级其他课程]看李子勋如何扰动我们

我因喜欢《心理访谈》而喜欢上了那个叫做李子勋的家伙,他温文尔雅、善解人意、沉稳敏捷、智慧通达。

5月4日至6日我放弃朋友聚会,不远千里跑到到深圳聆听李子勋《心理咨询的整合理论和技术》的专题讲座。

生活中的李子勋与电视上的李子勋略略有些不同:生活中的李子勋帅气、率真、灵性而智慧。

他在讲坛上或坐或立,忽左忽右,口若悬河、思维飘逸,根本不用讲稿。

在三天的时间里,他介绍自组织理论、干扰理论、筛子理论,分析客体关系和叙事治疗,剖析后现代心理理论精髓;讲解什么是焦点治疗、多元文化取向的咨询风格、提问技术的分类与应用、心理咨询和治疗整合技术、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与扰动技术等。

李子勋讲课很有意思,并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常常根据学员提出的问题或小组讨论案例中学员们的看法引出他想要传达的观点,并提供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中间还时常穿插一些精彩的录像来引发学员们的思考和领悟,期间还当场做了一次咨询和督导。

三天课的信息含量非常大,有很多全新的理念和相对深奥的东西,可奇怪的是我们居然不觉得累。

这大概应归功于他开放的授课方式、娴熟的咨询技巧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倘若按照他的德国老师西蒙的“三个三”理论(一堂好课的标准是:30%的授课内容差不多是学员以前所知道的,30%是学员需要琢磨的,30%是不完全理解,要以后去慢慢来领悟的)来评价他的课,应该算得上一次非常精彩的课。

三天的课中他说得最多的词是扰动、刺激、创新、流动、useful……他的很多观点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比如在谈到心理学时,他认为心理学不是考古学,而是建筑学。

问题是被构建的,很多问题、事情都可用心理学去研究,譬如他说到抑郁症的流行,换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商业行为的结果。

它跟商品的流行有一定的相似性,一个商品要激发人的消费欲望,对抗抑郁药的消费欲望可以经由人人都可能存在抑郁,或药物可以给你崭新的人生来激发,另一个是降低门槛,减低药价可以让人人都买得起。

三就是获得商品便宜,把药物从精神药物管理变为普通药,很容易买到。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

李子勋心理访谈及治疗技巧6.10家有逆子李子勋1.儿子打年过半百的父亲2.第一次的情况:父亲因孩子没上学打他,所以还手(打什么地方)忘了。

(事后让他认错还是什么都没做)没做(当时你震惊吗)一点……有点心痛3.儿子以前乖→初一有时不写作业→爸爸打(平时不管)→委屈于是打游戏→更多打骂,干脆不上学(开始重回学校,不习惯,随口说不想去。

父亲说不去就不去,很无奈→儿子当天真的赌气不去)4.自画像:父亲——居中,占很大篇幅,平和,眯眼→不太会感知别人,以为自己可以淡定,看得开儿子——很小,偏下部,眼睛很大,没有头顶→不舒展(自述要做就做,说一不二,只能一件事完成再做另一件——和爸爸很像)两幅画像都不画耳朵→都不听5.对于主动拥抱对方的回答较模糊专家:儿子小时候对父亲的崇拜→长大后变成他→父子变兄弟,平等→挫败父亲的权威父亲的态度(退让)→让权→儿子有机可乘,我行我素→叫板(儿子小时候“听话”→为了得到快乐)专家指出:不让权不等于会发生冲突,通过其他方式可以限制儿子;儿子自己要反省,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家长(补上头脑和耳朵)。

6.9陌路母子李子勋1.九岁父母离异,儿子跟父亲生活。

现25岁的儿子突然叫母亲来,但儿子的态度极淡漠,如仇人一般。

2.当年丈夫出轨而闹离婚,丈夫以儿子扶养权为条件才答应→儿子可能觉得母亲为离婚而放弃了儿子→母亲理解不了,觉得母子以前感情很好。

3.母严父慈→母子关系并不像母亲想像那样好→母亲觉得诧异4.过早教育会使感情疏远5.孩子决不许任何人讲爸爸的坏话(认为父亲无辜)6.母亲老讲,我没再婚都是因为儿子→儿子在父母离异已经有很多烦恼,这样做更添新愁→儿子很累→对母亲的愤怒(其实结婚与儿子没有关系)7.母子相见,母亲老提要求(必须叫我,必须多陪我一会儿,必须与我亲近……)→有条件的爱是不想不要的。

8.场景选择1、有只受伤的鹰,养三年后为了它的自由而放飞它2、常去动物园喂小鹿,但鹿长大后不再听她叫唤,只远远看看她。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

李子勋:把任何体验都当作资源来看“明星心理咨询师”李子勋曾是中日友好医院的临床医生。

1989年,同科室女医生的自杀事件带给李子勋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

2008年,李子勋转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已整整19年。

19年咨询路,持续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咨询师的个人成长要经过很多体验,要学会去生活。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

不要为经历过的东西而后悔,经历的东西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摔了、跌了、损失了、被人抛弃了都是重要的经历,都是生命中灿烂的东西。

如果想到这些,你就会突然觉得任何懊恼的事情你不再懊恼,不再痛苦,不再有那么强大的生气。

当你把任何体验当作资源来看时,什么事都不再是大事情,你可以平常心的去面对。

”给心理咨询师“培训”,就是“陪”着“训练”记:您平时都怎样处理自己的工作压力?李:玩儿啊,好好地玩。

有很多爱好,情绪需要出口嘛。

当心情比较烦时,就开车到某一个地摊上去买点东西,经常会去潘家园逛逛,家具啊石头啊瓷器啊。

看了几本书卖弄一下,跟买赝品的人说,“你看,你这是赝品,因为如果是乾隆年间,龙型应该是做成这样。

”他们看出你懂,会把你当作朋友,不会骗你,会50块、30块钱卖你。

但如果他们不知道你懂,会5000、8000的卖给你。

你又不买,偶尔买一件仿得很像的,你又知道是个赝品,摆在哪里是个东西。

这都会让我心情很开朗,舒服,会觉得很爽(微笑)。

一个人解脱压力要有出口,要有缓冲。

像女孩子喜欢逛商店,就喜欢买套便宜、好看的衣服,回来就开心了,下厨房做饭了,本来发誓不见他的(男朋友或老公)。

男人也一样,也需要他情绪的出口,但是不要花大价钱。

家庭治疗学习的关键:分析清楚自己的原家庭①记:家庭治疗是心理咨询师很有必要修行的,也是比较难的。

您认为学习家庭治疗的关键是什么?李:家庭治疗的关键就是要把自己的原家庭分析清楚。

我们都知道家庭治疗讨论的就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人际关系,可能会无意识地受到早年和他母亲也包括父亲、重要关系人的亲密的、依恋的安全模型的影响,而呈现出起他的特点。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经历--李子勋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特约心理专家。

《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人们认识李子勋,大多是通过央视的一档夜间节目《心理访谈》。

而荧屏下,李子勋是中日友好医院心理科的主任,从事心理治疗工作15年。

如今不断攀升的收视率让他成了医院的“明星”大夫,每周的心理门诊都人满为患,挂不上号的人几乎把电话打爆……其实早在多年前,李子勋就成为电台、电视台多档心理节目的特邀专家,为一系列健康时尚杂志撰写稿件,并出版了多部解答心理疑难的专辑。

那么,这个为众人解决心理病痛的人,是怎样步入这个领域,又是怎样看待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的呢?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来的触动很大大学毕业后,李子勋从成都分配到了北京,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之后又调入中日友好医院。

在中日友好医院做临床医生时,女同事的自杀事件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并促使他开始涉足临床心理学。

“这个女医生才20多岁,她的男朋友去美国后向她提出分手。

我们的办公桌紧挨着,她总是问我,李医生他为什么要和我分手?有一段时间她老缠着我们几个男医生说话,我们为了避嫌就老躲着她。

其实她患了重度抑郁,具有自杀倾向,缠着我们说话其实是想释放压力,但我们谁都没有意识到。

”让李子勋更加追悔莫及的是,女同事曾经向他询问服用什么药品能致人死亡,而她服毒自杀时选择的恰好就是自己提及的药品。

这一年,医院里自杀的医生护士达到四人,让院方感到非常吃惊。

与此同时,卫生部要求各医院开设心理门诊,李子勋得知这个消息后,积极争取到培训机会,赴北大医学部六院进修心理学,最终成为当时心理科唯一的一名医生。

医院选择李子勋也不是没有原因,虽然那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大夫,但与病人却相处得非常融洽,深得信任。

李子勋案例分析集

李子勋案例分析集

不和陌生人说话/李子勋个案提示:今年24岁的小琪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

眼看就要毕业了,她的忧虑却越来越重。

她害怕见到陌生人,每到人多的地方,不仅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甚至有晕倒的感觉。

为此,她几次求职均受挫败,一直打不开交际圈,更不知道毕业后该如何踏入社会……A 有照为证:她躲在爸爸背后小琪到《心理访谈》求助时,面对心理专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很怕,有一种想找个地方钻下去的感觉。

”这无疑给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出了一道难题:怕见生人的小琪,连正眼都不敢看他一下,接下来怎么进一步沟通呢?“我想问一下,你只是在找工作时怕见生人,还是在任何场合遇见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害怕?”专家的第一问,就让小琪打开了话匣子。

她说起过年的故事:在那段时间,总有很多人会带着一些礼物来看父母,家里很热闹。

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客人们总会事先打电话过来,小琪就跟父母说要出去一会儿,然后,她就在外面独自溜达。

到了估计客人会走时,小琪再打电话回家,问客人走了没有,她要等人走了以后才回去。

今年过年,他父亲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对小琪也是特别照顾的长辈来了,当时小琪没带手机,也没跟家里确认是否有客人在,回去就正好看见他们要下楼了。

小琪赶紧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溜烟跑了,等到客人走了才回家。

小琪现场说这事的时候,还紧张得手心都出汗。

在她记忆中,很小就开始怕见陌生人。

有一次,小琪跟着爸爸一起去当地的一个风景区玩,当时,有一个阿姨看着她特别可爱,想给她拍照片,她就躲在爸爸后面不敢出来。

结果,就留下一张特别有意思的照片。

那上面只有父亲拖着女儿的小手放在胸前,而她整个人躲在后面。

接下来,专家进一步询问她小时候与爸爸妈妈的关系。

小琪说,我只跟父亲比较亲近,跟母亲非常疏远。

她没有给我任何关怀。

小时候,她的脚崴了,当时肿得老高,她就号啕大哭,妈妈却仍然在那里做她的饭,根本连看都没看她一眼。

小琪觉得,虽然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好像没有感情上的融合。

从小到大,小琪与她母亲的关系一直如此。

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下)

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下)

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下)李子勋老师大庆讲座——心理技术与心理咨询成长心理培训听课笔记(下)声明:本文内容系七十三根据李子勋老师讲课内容整理而成,文章内容版权系李子勋老师与相关辅导机构所有。

七十三整理成文字,仅供个人学习、欣赏之用。

任何人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本作品,基于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本人不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部分:心理咨询师的理论、技术成长(一)李子勋老师谈自己的成长李子勋老师在北京一所医院因为没有心理门诊,因为其爱做“暗示治疗”,表现也不错,就被送到西安培训。

在早期,所接受的训练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就是告之来访者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把来访者变成心理医生,来访者的病就好了。

美国的夏威夷大学的老师让李子勋老师感到心理学的神奇。

“分析性治疗”荣格的,以个案的方式讲课。

轻松玩笑的方式与个案讨论。

像一个好朋友在关心个案的生活。

为什么要提问,其内心的逻辑是什么?来访者内心有许多想法,但说的很简单。

讲了一整天,个案就解决问题,结婚。

真正的咨询是一种人性的关怀进去,细细进入来访者的情景,共同探讨他的生活环境,来找到来访者的东西。

内心可以有精神分析、情结等名词与术语,但这些不用跟来访者谈。

成立一个小组,彼此督导。

第一,谈痛苦。

第二,分析一个个案。

第三,讲一个心得。

集体的力量成长才会。

治疗一个家庭可以不问故事。

德国老师没有问到底发生事情。

故事本身并不重要,用故事来提问很重要:谁认为这是一个问题?谁先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谁觉得不是问题?如果孩子改变了,谁能首先发现出来?一个好的问题,治疗本身就在其中。

并不需要对故事做很深的研究真实不是存在的。

德国老师以故事来冲击学习者:四个咨询师通过问,讲了四个故事。

游戏者只说“是”。

当事人迎合治疗师。

咨询师问出来的故事是和咨询师的内在导向有关。

按照地图指示没有到达目的的。

每个人内心的地图是不同。

我们基本的假设是我所说的,来访者都会理解。

李子勋成长感言

李子勋成长感言

[分享]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李子勋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李子勋[转载]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鈥斺斃钭友l 咨询师的三大瓶颈:第一,体验。

体验的瓶颈在自身,限制了我们。

咨询是需要经验的。

这个要积累、不是一子能顿悟的。

第二,对文化的理解。

交流是不可信的。

交流是通过多重想象来实现的。

对文化的超越和解析,才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来治疗。

第三,哲学思维。

做咨询,要树立用存在的观念来解释,并存思想,树立非线性关系、非因果思想。

唯物与唯心并不是对立的,在更高级的阶段唯心与唯物是一致的。

经过了太多,就会有人性的力量。

l 咨询师要树立几个颠覆性观点:第一、真实是被建构的,是不可靠的。

不同的治疗师让来访者讲叙不同的故事。

扰动点——轻轻一推,自组就产生了。

第二、来访者好了,不是治疗师的功劳,而是来访者自己的选择。

敲哪儿重要,敲本身不重要。

第三、不用对错的观念来看问题。

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有用”与“没有用”之分。

l 随感弗洛伊德每周的家访:许多事情不是听到的,而是观察的。

精神分析、行为、家庭三种治疗方法PK,其表现是三大家几乎采用相同的咨询的方法:关怀。

每人半小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就表现了理性。

在一次的咨询就是使来访者获益甚至终生,选择哪些信息,选择提问的方式、指向,讨论什么点,如何谈论就很重要的!内心的冲突使之看不到其自身的力量能够自如的、合理的解决问题。

我们要做的,是表帮助其找到内心的这种智慧。

每个人都会找到与他内心相吻合的观念就会解决这些问题,并把这种说法做为重建认识系统因素。

女权主义的观念、负罪感都对种婚姻不利。

治疗师本身没有观念的,治疗师也没有提供任何观念。

所以最后的选择是来访者的自己的决定,不是咨询师的决定。

咨询师是并存主义,没有对错,督导有两种形式:一是督导老师进行,二是督导小组。

在以前的观念:主张转介。

现代理念认为:不必要转介。

来访者是人,咨询师也是人。

做婚姻咨询的医生,自己婚姻有问题,是不能接受婚姻咨询的。

如果这时候转介,咨询师就失去了一次成长的机会。

李子勋老师心理学集锦

李子勋老师心理学集锦
1、去医院检查,2、共情、理解、调整认知
17年心理咨询,负责任人。结果完全不像心理咨询做的
把来访者当作人来看待。要考虑当事人处于应激状况中。来访者是想找一个人来帮忙。
对一个医生来说可以这样做:你先去检查,如果阳性就治疗。如果阴性就做心理治疗。
这样不是不对。心理咨询师首先所需要的做的不是这些!因为这样,会造成心理无安全、无保护的、危险的状态。我们是对"人"这个人负责。来的是一个人,需要关怀,而不就是治疗。在治疗中,我们和来访者是一体的。
治疗师不是理论。学理论只能永远让我们永远成为学生。能不能获得心理分析师的资格,就是看是不是不使用专业的心理学术语理论,而是看能不能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找到当事人内在的、有用的东西,这才是心理咨询师应该做的。咨询师的专长是咨询师在当事人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内在资源,而不是咨询师给的心理学理论。
咨询师的的引导体现在引导来访者自己发现自身有用的资源系统。
全身心的为当事人服务。与妻子、孩子的关系,而不是仅仅从理论上规定这么做,而深入的进行才发现,我们的理论改变不了来访者的环境。
理论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把来访者当做人,来关怀、关心。设身处地的为来访者服务。考虑来访者的利益。
这不是深奥的知识,相反这是最基本的知识。是基础。
把6个个案结束后,你大体会上明白心理咨询师会做什么?
如果查出是阳性,你会告诉谁?(社会支持系统)我会告诉我太太。自动解密。
我们需要维护当事人的权利。重建社会支持资源,然后做HIV检查。提前告之是否需要申请额外的保险?
没有深厚的基础,目前的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权益和权利、把来访者当作人来做的很不好。
美国欧洲的国家规定,对16岁以下的孩子未经监护人同意,不得提供性咨询。

李子勋案例分析集

李子勋案例分析集

不和陌生人说话/李子勋个案提示:今年24岁的小琪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

眼看就要毕业了,她的忧虑却越来越重。

她害怕见到陌生人,每到人多的地方,不仅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甚至有晕倒的感觉。

为此,她几次求职均受挫败,一直打不开交际圈,更不知道毕业后该如何踏入社会……A 有照为证:她躲在爸爸背后小琪到《心理访谈》求助时,面对心理专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很怕,有一种想找个地方钻下去的感觉。

”这无疑给着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出了一道难题:怕见生人的小琪,连正眼都不敢看他一下,接下来怎么进一步沟通呢“我想问一下,你只是在找工作时怕见生人,还是在任何场合遇见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害怕”专家的第一问,就让小琪打开了话匣子。

她说起过年的故事:在那段时间,总有很多人会带着一些礼物来看父母,家里很热闹。

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客人们总会事先打电话过来,小琪就跟父母说要出去一会儿,然后,她就在外面独自溜达。

到了估计客人会走时,小琪再打电话回家,问客人走了没有,她要等人走了以后才回去。

今年过年,他父亲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对小琪也是特别照顾的长辈来了,当时小琪没带手机,也没跟家里确认是否有客人在,回去就正好看见他们要下楼了。

小琪赶紧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一溜烟跑了,等到客人走了才回家。

小琪现场说这事的时候,还紧张得手心都出汗。

在她记忆中,很小就开始怕见陌生人。

有一次,小琪跟着爸爸一起去当地的一个风景区玩,当时,有一个阿姨看着她特别可爱,想给她拍照片,她就躲在爸爸后面不敢出来。

结果,就留下一张特别有意思的照片。

那上面只有父亲拖着女儿的小手放在胸前,而她整个人躲在后面。

接下来,专家进一步询问她小时候与爸爸妈妈的关系。

小琪说,我只跟父亲比较亲近,跟母亲非常疏远。

她没有给我任何关怀。

小时候,她的脚崴了,当时肿得老高,她就号啕大哭,妈妈却仍然在那里做她的饭,根本连看都没看她一眼。

小琪觉得,虽然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但好像没有感情上的融合。

从小到大,小琪与她母亲的关系一直如此。

心理治疗中的伦理问题(李子勋)

心理治疗中的伦理问题(李子勋)

心理治疗中的伦理问题李子勋摘要心理治疗师与当事人是一种特殊的治疗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有一定的伦理准则为保证。

要对当事人进行无害的帮助,除了专业技术培养,经验积累以外,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师的职业操守来保证。

本文讨论了影响治疗关系与效果的伦理问题,容易引起法律诉讼或伤害当事人的伦理问题,心理治疗师的自我保护,多元文化下的伦理要求与心理治疗医师面对的现实的困境等问题。

认为尽快建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准则,对违规或越界的处罚条例,接受咨客投诉及对违规进行审查的专业机构,可以促进我国心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心理治疗师与当事人是一种特殊的治疗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有一定的伦理准则为保证。

要对当事人进行无害的帮助,除了专业技术培养,经验积累以外,主要是通过心理治疗师的职业操守来保证。

什么是心理治疗师的伦理准则?它涉及那些范畴?违规后需要接受那一种处罚,目前国内心理学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也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判定心理治疗师的职业操守。

在法制化的国家,心理治疗师会面对越来越多的咨客投诉,如何避免自己在执业过程中犯一些无心之过,就必须时刻记住一些重要的伦理法则,提高自己的伦理意识,并注意随时与专业同行或督导讨论这些问题。

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条例比医学伦理更加复杂。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个非常恐慌和沮丧的男人来找心理治疗师,说他可能被传染上了AIDS,他疑神疑鬼,呈现出一种不可解决的神经症性冲突。

一般的医生可能会评估他被感染的危险,鼓励当事人接受医学检测,根据检测的结果给予保证和安慰。

心理治疗师却首先要与他形成一种彼此信赖的关系,充分考虑到AIDS恐惧也许只是当事人内在冲突的一个激发点,这样的人会无数次的接受医学测查,重复体验那种绝望的焦虑被积攒和释放的过程。

对适合测查的当事人,要探讨他对医学检测结果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果检查是阳性,他有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没有合适的医疗保险?他的家庭关系怎样?他陷入情绪崩溃或自杀的可能性有多大?有没有一个可靠的亲属来承担对自杀的预防?然后,还要给当事人解释心理咨询守密的限度,需要把阳性的结果告知他的性伴侣,以保护第三人。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

整合的治疗流程
• 一,分析式眼光来阅读家谱图,对家庭 成员的个性分化,相互连锁病态,内在 冲突,家庭动力学做分析,并将其作为 重要线索保留在记忆中。 • 二,根据咨询过程对家庭描述家庭的结 构,互动方式,结盟与三角化问题,不 做是非判断,只是让家庭知道治疗师眼 里看到什么。
整合的治疗流程
• 三,用系统思维为家庭创造新问题(导 向冲突减弱,或增加家庭协作),调整 家庭对治疗的期待以符合心理治疗的范 围。 • 四,用体验治疗的技术:激发交流,换 位,家庭排列,触发积极的躯体感觉与 情绪。引导新建问题的解决,并判断家 庭接受变化的能力。
家庭治疗学派
体验式家庭治疗(Experiential)
• 治疗技术:利用沟通游戏,模拟家庭会 谈,家庭塑型、重塑,换位、身体触摸 来引发正确的情绪体验。 • 治疗目的:促进沟通方式,释放焦虑, 增强成员间的理解与共情。 • 治疗师位置:多向结盟,不中立的中立, 有时会用命令来控制家庭的行为。
新家庭治疗学派
家庭治疗学派
分析式家庭治疗(Analysis) • 主要人物:Erik Erikson, Ackerman, Sterlin • 基本理论:家庭我与个体我,客体关系。描述 语言:纠结,联盟、替代(寄生式)和家庭动 力学。 • 对家庭的描述:未分化、低分化,关系补偿、 情感阻隔、三角化。 • 对症状的理解:相互连锁病态、家庭投射并形 成多代传递过程。
心理教育
• 引导家庭(中立不是不能引导,而是不 做决定)。 • 帮助建立良好的互动(提高家庭成员对 问题的心理适应力,开发积极资源)。 • 家庭潜在的知识欲求(东方文化中的教 育要素,让家庭感觉有所得)。 • 对家庭冲突给予前瞻性干预(预见问题 的未来状态使家庭有心理准备)

李子勋的30个经典提问

李子勋的30个经典提问

李子勋的30个经典提问其实提问并不是只用于收集信息,许多时候咨询中一个重要的提问,可以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甚至改变问题,还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李子勋老师总结的30个问题~在《家庭治疗中级班》的课程上,李子勋提到提问的巨大作用。

(治疗师唯一能做的、唯一能达到效果的就是:提问,不停的提问,迂回的提问,让他从内在找出信息。

)他教给我们经典的30个提问,分别针对“问题的发生”“问题的变化”“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

看他做的个案会发现,很多提问都没有脱离于这个框架,而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也能懵懂领悟他治疗的思路。

这些,都让我感受到智慧,着实受益匪浅。

下面就这30个问题,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对问题发生的提问:1、你为什么会觉得这是问题?2、为什么问题在这时出现,在那时就不出现?3、这个行为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现在觉得是问题?4、如果问题有一个原因,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5、有人不认为这是问题吗?有人会比你更着急吗?6、有例外吗?有一段时间问题没有了?7、如果有例外,能告诉我那段时间你在做什么吗?8、如果问题有一个变化的规律,会是什么呢?9、有没有一段时间,你觉得问题并不那么坏?10、假如你的好朋友认为你有问题比没问题更好,你能理解他吗?对问题变化的提问:11、问题有一天会自动消失吗?如果会,可能要多久?12、如果发生了奇迹,问题突然消失了,你会怎么知道?13、如果问题好了,你不想让家人知道,他们会自己看出来吗?14、问题带来的哪些改变是你不喜欢的,哪些改变又让你求之不得?15、如果一定要说问题还有一定的好处,那么最大的好处是什么?16、如果家人说,你有问题就可以在家,你愿意有问题吗?17、有没有可能你会喜欢你的问题,希望它留下来陪你?18、如果问题解决了,你接下来会做什么,会跟以前一样吗?19、如果问题好了,你还是不快乐,那怎么解释呢?20、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是什么呢?解决问题的提问:21、你有过成功的经历吗?你怎么做到的?22、承认问题是你的部分,那么其他的部分在做什么呢?23、你能告诉我问题里面哪些你可以勉强接受,哪些是你难以容忍的?24、有没有什么时候问题不再是问题,有问题或没问题并没有影响你?25、有没有人喜欢你的问题,他会和你一样痛苦吗?26、如果问题变好,什么事情可以促进它呢?27、如果想让问题更糟,怎么做才能让问题更坏?28、假如你的问题几乎每个人都有过,你还会那样烦恼吗?29、如果问题一辈子都好不了,你会一辈子如此生活吗?30、如果问题需要一个新的问题替代,你宁肯选择什么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子勋心理治疗中的提问技术(转)
一、解决问题的提问
1、你能告诉我问题里面哪些你可以勉强接受,哪些是你难以容忍的?
2、问题没有发生前和后,那些关系或事物因它改变吗?
3、那些改变是你不喜欢的,那些改变又让你求之不得?
4、如果一定要说问题还是有一些好处的,那么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5、如果有一天你喜欢你的问题,你还会为他痛苦吗?
6、假如你身边的人都有一样的问题,你还会烦恼吗?
7、假如你的好朋友认为你有问题比没有问题更好,你能理解他吗?
8、如果问题跟人、场景有关,你愿意让我知道吗?
9、假如你说的人、场景变了,你的问题就会消失吗?
10、如果问题一辈子都好不了,你会一辈子如此生活吗?
二、对问题提问
1、你为什么会觉得这是问题?
2、这个行为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现在觉得是问题?
3、把它看成问题前和后,你的生活态度有不一样吗?
4、如果问题有一个原因,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5、有人不认为这是问题吗?有人比你更着急吗?
6、谁最认为是问题,谁最不认为是问题?
7、有例外吗?有一段时间问题没有了?
8、如果有例外,能告诉我那段时间你在做什么吗?
9、如果问题有一个变化的规律,会是什么呢?
10、有没有一段时间,你觉得问题并不那么坏?
三、循环提问
1、对过去和现在关系的模式和变化提问。

2、把问题的关系特征从固化描述为流动。

3、文体描述-索解的提问。

4、行为者-受害者转换提问。

例如:问母亲:“你怎样看儿子与父亲的关系?”
对儿子说:“你猜母亲会怎样来看你和父亲的关系?”
“孩子,如果你给父亲的关系打一个分,谁能猜到你会打几分?”
“如果妈妈说父亲对问题负责,你心里不这样看,父亲能猜到吗?“
被问者会从旁观者的态度去描述另外两人的关系,而被描述者却能得到一个不同于他们内心地解释,看到在另一人的眼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与他们自身的感觉不同。

被描述出来的差异包含了极大的信息,扰动了他们对彼此关系的固定态度。

转换当事人的视角,让她看到多种可能性,并让家庭内部形成一种沟通。

四、前馈提问
提问做到扰动的作用就行了,让求助者思考得到改善。

1、会不会突然有一天,你的问题不再被认为是问题?
2、如果问题三年或十年都不改变,你还会坚持这样生活吗?
3、如果这个问题消失了,你还需要有个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又是什么?
4、如果有一天,你喜欢上你的问题,你还愿意治疗它吗?
五、假设性提问
假设性提问多用于家庭治疗当中。

1、针对解决问题的提问:1)谁的变化对问题有益?2)如果不是这样或那样,你们认为问题就不存在了吗?3)当没有问题时,家庭的关系是怎样?有了问题又是怎样?4)如果有一天问题消失了,家庭关系又会怎样?与有问题前会不会不同?那些方面会不同?
2、对例外的提问,扰动疾病观念:1)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如何来解释这种例外?2)如果发生奇迹,问题一下不存在了,怎样看出来,或谁会最先看出来,谁可能不知道?3)假如问题解决了,你和他/她会怎样,有变化吗?4)如果问题好了,你没有变化,那我怎样知道你好了?5)如果发生一个奇迹,问题消失了,别人怎么看出来?6)如果有这样的奇迹,你认为发生了什么最可能引起这样的奇迹?7)如果有一个奇迹,问题可以消失了,你希望什么问题最先消失?8)如果一个天使kiss你,答应给你一个一个愿望,你最先想到的愿望是什么?
3、针对问题的提问:1)如果要努力保持住问题,如何保留得住?2)如果你需要有人帮助你才能留住问题,谁最能有可能帮你把问题维持下来?3)如果要让问题更糟糕,谁可以帮助你?
4、针对未来的提问:保留一些问题会不会有好处,如果可能的话,你打算保留多少。

或你决定要维持症状(问题)多久,假如你好了,但仍让父母看到症状怎么办?我怎么知道症状是真实的还是表现的?
六、直陈式提问
直陈式提问是在求助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围绕问题进行直陈式提问,提问的方式有:
1、问题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2、被谁提出来的?
3、在什么情景下,持续多久?
4、问题时指向谁的,与谁有关?
5、如果问题有一个规律,是什么?
6、问题有例外吗?
7、什么事情促使了这样的例外呢?
8、有没有什么因素在起推动或阻止作用?
9、如果问题还有一个原因,会是什么?
10、什么情形下问题就不是问题?
11、问题出现后,你与人的关系又没有改变?
12、问题引起的变化,哪些是你喜欢的,哪些是你讨厌的?
13、问题接下来的发展会是怎样?
14、如果问题还有一个好处,会是什么?[/url]
15、有没有人喜欢你的问题,为什么?
16、问题会自己消失吗?
17、有没有什么不受到问题的影响呢?
18、如果排序的话,哪个问题你是最想率先改变的?|
江陵李杰(1247912399) 2011-12-8 10:50:21
警惕:国内心理咨询培训“八大怪”----岳晓东
1、不练基本功,练高难度动作。

(催眠、心理剧、家庭治疗、海灵格家庭排列等课程)
2、国外“杂牌军”,国内变正规军。

(海灵格、萨蒂尔、莫伦诺等)
3、一星期的培训费用贵过一学期。

(催眠课程、心理剧课程等)
4、成功学理论变成心理学理论。

(NLP理论不是心理学主流理论)
5、心理咨询授课如演戏。

(过分追求心理咨询的戏剧化效果)
6、心理咨询授课练哭戏
(讲者泪流满面,听者陪哭,这是心理咨询实践之大忌)
7、咨询师变巫师
(过分强调咨询师的表演效果,对学员不具模仿性)
8、请老外讲基础课
(有些外国学者讲的内容十分表面化,缺乏本土适宜性)
对策:返朴归真基础做牢
对策一:苦练基本功
心理咨询四大基本功:同感共情、洞察分析、沟通表达、觉察领悟。

对策二:苦读基本理论
心理咨询四大基本流派:精分、认知、人本、行为理论。

对策三:苦学基本技巧
心理咨询八项基本技巧:倾听、澄清、镜射、解析、静默、面质、具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