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学案

合集下载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祝福》鲁迅__学案

《祝福》鲁迅__学案


鲁 迅
知识点回顾
小说三要素:
• 人物: 肖像、语言、动作、 心理-----•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序幕、尾声) • 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知识点回顾
鲁迅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散文集: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华盖集》、《热风》、《坟》 《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 《而已集》、《二心集》 等等
há i
监生
zhēng
间或一轮
jià ng zhuì
不更事
lí ng lì
形骸
shà n
新正

惴惴
怜悧
讪讪
整体感知:
• 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 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 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 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情节——内容————
• • • • • •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一丝希望
祥林嫂——肖像描写
作用:概括了祥 林嫂悲惨的半生,通 过鲜明的对照深刻揭 露了祥林嫂所受到的 摧残和迫害。
•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共性——勤劳、善良、安分、蒙昧 个性——顽强、倔强
总结:人物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 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 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却 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 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 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 被旧社会所吞噬。
总结:主题
•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 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 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 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 建的必要性。 •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 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祝福学案学生第一课时

祝福学案学生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制作人:王伟审定领导: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情节,初步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

重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因素与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法学法1、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

2、朗读精彩语段,抓住关键词句,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3、比较研究法:通过《祝福》和《故乡》中人物描写的相同之处,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背景储备《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政治知识,以及阅读过的鲁迅或同时期作家的作品,简单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社会现状。

二、知识储备:1、鲁迅,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散文集《》,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有《》《》《》2. 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是中心,通过和的描写,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3、叙述的顺序有哪些?并试着从我们所学的文章中所举一例。

三、字词的梳理储备:1、重点字词整理:2、预习检测(见幻灯片)四、整体感知: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1、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

3、根据祥林嫂年谱和情节的梳理,简述祥林嫂生平或写一小传。

(身份地位、性格、主要情节、结局,文言小传尤佳。

)五、局部探究4.本文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5.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叙述顺序的转变的?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6、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7、“悲剧就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

盛晓《祝福》学案

盛晓《祝福》学案
怔 怔 渣滓
讪 讪
后 的地 主阶 级知 识分子 的 典型 形象 。
四、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 )初 识 人物 了解 情节 祥 一
记 》 , 奠定 了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基 石 。 压 在人 民头 上 的精神 枷锁 ,而妇女 正
⑤ 封 建社 会捆 在妇 女 身上 的四大
1 1 年到 l2 年 间 ,陆 续创 作 出版 了 是 旧 中国封 建思 想最 大 的受害 者 。鲁 绳 索 : 夫 权 (既 嫁 从 夫 夫 为 妻 98 96 家长 专制 ) 政 权 ( 统 小说集 《 呐喊 》、 《 彷徨 》、论文集 迅就选 取 了妇女 题材 ,写作 了 《 祝 纲 )、族 权 ( 封 。 《 》、散文诗集 《 坟 野革 》、散文集 福 》这 篇小 说 ,目的也就 在于 深刻 揭 治阶级 )、神权 ( 建迷信 )

2年3 O/ 1第 1期
教 。他 是造 成祥 林嫂 悲剧 的一 个重 要
《 祝福 》学案
陈 文 虎
【 教学 目标 】
1探 讨祥 林 嫂的 不 幸遭 遇 ,认 识 I .
其 悲剧命 运 的必然性 ; 2分 析造 成 人物 悲剧 命 运 的社 会 . 根 源 ,认 识 旧社 会封 建礼 教 的罪恶 本
开端 :丈夫去 世 鲁镇做 工 发展 :婆家劫 回 被卖改 嫁
⑥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
族 权 给 了 祥 林 嫂 婆 婆 卖 她 的 权
力 按照 封建 宗法 观念 ,妇 女 “ 出嫁 从 夫 ,夫 死从 子 ” ,一 旦丧 夫失子 , 在家庭 中生存 的权 利被 剥夺 。族 权给
民众 上方 名 自发举 行公 祭 、送葬 ,葬
《 朝花 夕拾 》、杂文 集 热风 》、 露 封建 思想 文化 的流弊和 余 毒 。 《 《 华盖集 》等专集 。12年 l月发表 ’9 1 2 2故事 情节 . 的中篇小说 《 正传 》,是中国现 阿Q 序 幕 :祝 福景 象与 鲁 四老爷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

《祝福》(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祝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之一,描绘了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民群众的苦难。

1.2 学生分享:让学生提前阅读《祝福》,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旧社会的残酷现实,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和同情。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详细讲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享讨论成果。

2.3 教学目标:使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三章:角色扮演3.1 教师指导:为学生分配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3.2 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角色扮演要求,进行表演。

3.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讨论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命运,分析作品对现实的启示。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3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5.3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作品背景探究6.1 教师讲解:介绍《祝福》创作的历史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

6.2 学生分享: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对作品背景的理解和发现。

6.3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认识到文学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第七章:文学技巧分析7.1 教师讲解:分析《祝福》中的文学技巧,如象征、讽刺、对比等。

7.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文学技巧在小说中的应用和效果,分享讨论成果。

7.3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技巧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第八章:作品主题探讨8.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探讨《祝福》中的主题,如封建礼教、人伦关系等。

8.2 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

祝福教学设计(优秀7篇)等奖鲁迅《祝福》教学设计篇一一、课文引入上一节课我们看了夏衍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并布置同学们根据课文改写《祥林嫂的故事》,下面请位同学来讲讲《祥林嫂的故事》。

(用电脑把相关情节的画面投影到大屏幕上,增强形象性。

)二、学生讲述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买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吃了五脏,只剩一只小鞋挂在刺柴上。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三、寻找凶手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是带着疑问、痛苦,也带着希望、幻想死去的,她临死前有什么遗愿呢?她临死前提了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吗?对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4)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的人物情感;(2)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看法;(3)通过探究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4)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关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小说《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2. 小说中的语言特色的解读和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小说《祝福》,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小说《祝福》,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对小说中的难点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对鲁迅的介绍,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祝福》,感知小说情节,体会小说的人物情感;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小说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看法,分享阅读感悟;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5. 写作实践:学生根据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写作实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6.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指导和提升。

《祝福》教案教学

《祝福》教案教学

《祝福》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特点。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 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的相关介绍。

2. 故事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及其命运。

3. 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柳妈、四叔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 象征意义探讨:作品中的象征元素,如“祝福”、“眼睛”等。

5. 主题思想解析:对封建礼教、人伦道德的批判,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象征意义的解读,鲁迅先生文学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象征意义、主题思想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技巧。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祝福》,梳理故事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象征意义。

3. 第三课时:解析作品主题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文学技巧。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总结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象征意义、主题思想的掌握情况。

3. 读后感评价:从学生的读后感中了解他们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感受。

4. 文学鉴赏能力测试:通过测试评估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文本:《祝福》原文及相关评论文章。

2. 视频:关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纪录片、讲座等。

3. 图片:与作品相关的插图、历史背景图片等。

4. 网络资源:关于《祝福》的研究论文、文章等。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现实意义。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祝福学案

祝福学案

祝 福 第一课时【知识储备】1.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2.第 1 篇。

【预习环节】(一)基础知识1.(1)钝.d ùn (2)暄. xu ān (3)拓. t à (4)间. ji àn (5)悚. s ǒng (6)踌.蹰. ch óu ch ú(7)谬. mi ù (8)俨. y ǎn (9)骸.h ái (10)咽.y â (11)驯.x ùn (12)帏. w ãi (13)讪.sh àn (14)歆.x īn (15)咀嚼.. j ǔju ã (16)滓.z ǐ (17)蹙. c ù (18)槛. k ǎn (19)窈. y ǎo (20)惴. zhu ì (21) 更. g ēng (22)芥.ji â (23)霭.ǎi (24)孽.ni â 2.(1)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2)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诡秘:(行动、态度等)隐秘,不可捉摸。

(4)鄙薄:轻视,看不起。

(5)百无聊赖:思想感情没有依托,,非常无聊。

(6)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2(2)初来鲁镇时的祥林嫂,是逃避婆婆逼嫁而离家打工的,她以精神力量抗拒人生灾难,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

虽然生活困苦,“脸色青黄”,但精力充沛,两颊还是红的,穿着也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和内心世界的明净。

再来鲁镇时的祥林嫂,第二个丈夫病死,儿子被狼吃,自己又被大伯逐出,精神受到挫伤,意志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习惯打扮。

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了精神力量。

临死之前的祥林嫂,因再嫁而且丧夫,受到周围所有人的歧视,沦为乞丐,物质上一无所有,精神已经完全枯竭,也毫无寄托,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

祝福教案(精选多篇)

祝福教案(精选多篇)

祝福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祝福的定义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的定义和内涵让学生理解祝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祝福的定义与特点祝福的意义和作用祝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的定义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祝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讨论祝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口头报告:让学生口头报告一个他们给予或收到的祝福案例第二章:祝福的语言表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祝福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传递祝福2.2 教学内容祝福的语言表达方式祝福语的常用词汇和句型如何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祝福语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常用词汇句型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合使用祝福语2.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祝福语的恰当性写作练习:让学生写一段祝福语,评估其表达的准确性和贴切性第三章:祝福的非语言表达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的非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非语言传递祝福3.2 教学内容祝福的非语言表达方式祝福的非语言符号和动作如何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非语言祝福方式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和符号动作观察学习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场合下的非语言祝福行为3.4 教学评估观察记录:评估学生对不同场合非语言祝福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小组讨论:讨论祝福的非语言表达在传递祝福时的作用和效果第四章:祝福的文化差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祝福方式和差异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不同文化的祝福习惯4.2 教学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祝福方式和差异祝福的文化习俗和传统如何适应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祝福习惯4.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祝福方式和差异文化案例分析法:分析祝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实践4.4 教学评估文化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祝福方式和差异的理解和分析小组讨论:讨论如何适应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祝福习惯第五章:祝福的实践与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祝福的实践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祝福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场合5.2 教学内容祝福的实践技巧祝福在日常生活场合的应用祝福在特殊场合的应用5.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的实践技巧和不同场合的应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场合下的祝福行为5.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祝福行为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实践报告:让学生汇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祝福的实践经验和感受第六章:祝福的艺术表达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通过艺术形式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艺术创作传递祝福6.2 教学内容祝福与艺术的结合形式祝福的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不同艺术门类中祝福主题的作品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与艺术的结合形式及创作方法欣赏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不同艺术门类中的祝福主题作品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一件祝福主题的艺术作品6.4 教学评估作品展示:评估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及祝福主题的表达小组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作品的祝福主题表达和艺术技巧第七章:祝福的音乐表达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通过音乐形式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音乐创作传递祝福7.2 教学内容祝福与音乐的结合形式祝福的音乐创作方法和技巧不同音乐风格中祝福主题的作品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与音乐的结合形式及创作方法欣赏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不同音乐风格中的祝福主题作品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一首祝福主题的音乐作品7.4 教学评估作品展示:评估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及祝福主题的表达小组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作品的祝福主题表达和音乐技巧第八章:祝福的文学表达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通过文学形式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文学作品传递祝福8.2 教学内容祝福与文学的结合形式祝福的文学作品分析和欣赏创作一篇祝福主题的文学作品8.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与文学的结合形式及创作方法欣赏分析法:欣赏和分析祝福主题的文学作品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一篇祝福主题的文学作品8.4 教学评估作品展示: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及祝福主题的表达小组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作品的祝福主题表达和文学技巧第九章:祝福的视觉艺术表达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视觉艺术创作传递祝福9.2 教学内容祝福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形式祝福的视觉艺术创作方法和技巧不同视觉艺术风格中祝福主题的作品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形式及创作方法欣赏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不同视觉艺术风格中的祝福主题作品创作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一件祝福主题的视觉艺术作品9.4 教学评估作品展示:评估学生的视觉艺术创作能力及祝福主题的表达小组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作品的祝福主题表达和视觉艺术技巧第十章:祝福的综合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祝福知识和技巧综合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中灵活运用祝福传递情感10.2 教学内容祝福在日常生活、工作、社交等场合的应用祝福在不同文化、年龄、性别等群体中的适应性设计和实施一个祝福的综合实践项目10.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在不同场合的应用和适应性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化、年龄、性别等群体中的祝福实践实践项目法:设计和实施一个祝福的综合实践项目10.4 教学评估实践报告:评估学生设计和实施祝福实践项目的能力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评价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和祝福传递效果第十一章:祝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祝福提升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11.2 教学内容祝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研究祝福对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积极影响运用祝福提升自身和他人心理健康的策略讲解法:讲解祝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影响案例分享法:分享祝福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运用祝福提升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1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祝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解实践报告:让学生汇报如何运用祝福提升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第十二章:祝福与社会关系的构建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在社会关系构建中的作用12.2 教学内容祝福在社会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和意义祝福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中的运用技巧运用祝福构建和谐社会的策略12.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在社会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和意义角色扮演法:模拟祝福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中的应用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运用祝福构建和谐社会12.4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祝福的能力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祝福与社会关系构建的理解第十三章:祝福与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祝福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祝福传承和弘扬文化13.2 教学内容祝福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祝福在弘扬和传承文化中的作用运用祝福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实践方法13.3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祝福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案例分析法:分析祝福在文化传承中的具体实践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运用祝福传承和弘扬文化13.4 教学评估文化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祝福在文化传承中的理解和分析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祝福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实践方法的理解第十四章:祝福与职业发展的关联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祝福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祝福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14.2 教学内容祝福在职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祝福在职场中的实际应用运用祝福提升职业发展的策略讲解法:讲解祝福在职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案例分享法:分享祝福在职场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小组讨论法:讨论如何运用祝福提升职业发展14.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祝福与职业发展关系的理解实践报告:让学生汇报如何运用祝福提升自身的职业发展第十五章:祝福的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祝福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持续运用祝福15.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祝福的学习内容和重点祝福在生活中的持续应用和实践对祝福的学习和应用进行反思和总结15.3 教学方法讲解法:回顾和总结祝福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小组讨论法:讨论祝福在生活中的持续应用和实践反思和总结法:对祝福的学习和应用进行反思和总结15.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祝福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祝福的定义与意义,包括祝福的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和文化差异。

《祝福》学案

《祝福》学案

《祝福》学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

2、在情节变化中准确把握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注意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3、掌握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方法,理解小说的主题,思考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主义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鲁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他的很多作品,现在大家回忆下,我们都学了鲁迅的那几篇小说呢?注意是小说!大家回答的很对,就是《故乡》和《孔乙己》,无论是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还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另一篇小说《祝福》,看看这次鲁迅又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呢?检查预习、正音释词监生(jiàn) 寒暄(xuān) 陈抟(chuán) 间或(jiàn)悚然(sǒng) 谬种 (miù) 俨然(yǎn) 形骸(hái)尘芥(jiâ) 两颊(jiá) 荸荠(bí qí) 草窠(kē)讪讪(shàn) 渣滓(zǐ) 蹙缩(cù) 窈陷(yǎo)歆享(xīn) 牲醴(lǐ) 炮烙(páo) 按捺(nà)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作品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共3篇《祝福》导学案(教师版)1《祝福》导学案(教师版)一、背景介绍《祝福》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师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散文之王”,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这篇文章以赞美人民为主旨,反映了鲁迅民主思想、蕴含了文化自信和爱国之情,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读物。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祝福》的作者、背景和主题;2.掌握《祝福》的文学特点和写作技巧;3.理解《祝福》赞美人民、批判封建迷信的思想内涵;4.通过阅读《祝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道德观念和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教师通过简单的介绍和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祝福》的作者鲁迅、主题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分析文本(30分钟)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解析意象、引导思考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用。

例如:(1)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探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意象分析:通过分析作者所用的具体形象,如庙宇、祈福牌、磕头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封建迷信的批判和对人民智慧的赞美。

(3)主题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考文本对社会生活的启示,理解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地位。

3.讨论交流(20分钟)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阐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增进对作品的认知和思考,加深对文学作品和人生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1)个人读后感:要求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书写或口述等方式阐述自己对《祝福》的理解和感受。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就文章的情节、人物、主题、文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4.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导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分析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例如:(1)写一篇与文本有关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加深对作品形象的理解。

(2)写一篇对《祝福》的感悟,阐述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6篇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6篇

《祝福》优秀教案设计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2、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劳动妇女低下社会地位和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环境等),小说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等。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欣赏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形成一定的鲁迅小说的讲课方法思路模式,尽量在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中凸显自己的教学个性,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小说教学。

甚至发展会写小说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出示封例图片)这是祥林搜,她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2023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祥林嫂,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本文写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

二、学生速读,并思考: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有关祥林嫂的哪些事情?三、文本研读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板书:情节、人物、环境。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挖掘本文的主题,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主问题,围绕主问题,思考讨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进而挖掘主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尊重他人、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精神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探究作品的主题。

文本比较长,给学生阅读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过程导入语:现代作家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那么,祥林嫂为什么非死不可呢?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这节课,我们来深入探讨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和本文的主题。

1、(出示主问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谁把祥林嫂一步步推向了深渊?2、围绕主问题,设计几个小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从祥林嫂的外部生存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外因。

思考她身边有哪些人?把他们分类,他们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从祥林嫂的内心环境入手,分析悲剧的内因。

阅读“祥林嫂再嫁”一段,思考她闹得“真出格”,说明了什么?她的追求是什么?她为什么追求那样的生活?她有着怎样的道德观?她的内心世界与她的遭遇之间的矛盾,给她造成的影响是什么?3、学生思考,讨论。

4、学生发表讨论的结果,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师中肯评价,引导发言。

外因:鲁四老爷四婶剥削者政权剥削、鄙视祥林嫂祥林嫂的婆婆、小叔子、夫家大伯族权卖出祥林嫂,逼迫她赶走她,直接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鲁镇人鲁四老爷家短工等普通群众夫权鄙视、奚落、嘲笑祥林嫂柳妈神权给祥林嫂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因:祥林嫂1)祥林嫂闹得越出格,说明封建思想对她毒害越深,她追求贞节的好女人形象;但封建制度却使她被逼再嫁,使她不能维护好女人形象;这对矛盾,使她产生强烈的负罪感,给她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使她欲生不能。

2)死后被分尸等鬼神迷信思想又使她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使她欲死不敢。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

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五篇)鲁迅《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学*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精神面貌的写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了解旧社会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封建社会礼教吃的人本质。

[教学重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难点]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教学设想]1、文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

2、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教学3、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教学方法]分析法、欣赏法,体会法[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有这样一个女人,神情憔悴,衣衫褴褛地从现代名著中向我们走来,她有过年轻、美貌,有过幸福,却一步一步的走向绝望走向死亡。

这个女人就是祥林嫂,这个形象的缔造者就是鲁迅。

二、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序幕写祝福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五、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考虑以下问题1、“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2、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3、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

6一、回顾旧识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故事,解读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根据故事,我们可以理出祥林嫂一生的“大事年表”: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

年底生阿毛。

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祀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而且,我们发现我们发现,祥林嫂生命中几次不幸的遭遇都是发生在春天里的(《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立春之日,丈夫死亡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既春之日,沦为乞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充满希望的季节,而且勤劳朴实,也本是能创造幸福的。

而祥林嫂这位不幸的女人,却与春天绝缘,她生命中的春天一再被剥夺。

二、进入新课:1、这节课我们重点要分析的是“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也即“寻找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你认为,谁与祥林嫂的死有关呢?老师提示: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除了封建礼教这个间接凶手外,谁是直接凶手环境类型社会环境(包括人及,社会背景)自然环境本节课研讨社会环境(人)要求:回答要相对具体些,不能泛泛地说:是万恶的旧社会。

要从课文具体的语段中找到你的观点的依据。

学生回答预测:1.是鲁四老爷和四婶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2.是祥林嫂的婆婆和大伯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3.是柳妈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4.是鲁镇的人们(“闲人”)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5.命运,无情的命运——丈夫的疾病与狼 6.“我” 7.……2、请学生就自己的答案进行分析学生回答要扣住以下几个点:1.鲁四老爷: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中国的宋明理学对于处在封建等级制最底层的劳动妇女来说,是最残暴最苛虐的一种思想体系。

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类,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

②直接描写:A.行动描写: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1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也没有用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2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第44段);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

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第38段 b.祥林嫂被抢时:第49段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第46段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第52段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第71段 f.祥林嫂死后:第20段 A“可恶!然而……。

”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可恶是卫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已带来了麻烦,然而祥林嫂私自出逃被土封建礼教所不容,婆婆作主抢回,理所当然B思考:祥林嫂被婆婆和卫老婆子抓走后,鲁家作何反应?体会“可恶!然而……”的言外之意。

明确:补充心理描写,“这两人真是胆大包天了,光天化日,想抢就抢,哪里把我鲁家放在眼里,可恶!然而婆家抓回逃走的媳妇,也不能说是无理的。

”“可恶!”四叔说。

对卫婆子先荐人以劫人有损鲁家体面 C “然而……。

”四叔说。

要找像祥林嫂这样的勤快有力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D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维护封建统治。

总结: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82.婆婆:概写:严厉,应酬很从容,说话很能干。

取走工资,拿走衣服。

派人抢祥林嫂回去,讲她卖给贺老六。

——自私的人大伯:在祥林嫂夫死子亡的时候,把祥林嫂赶出了家门。

婆婆和大伯: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人身自由,丈夫死了还得受制于婆婆。

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

祥林嫂的出格反抗也不可能改变她的命运。

从中我们还可看到一个矛盾:婆婆卖媳妇是应该的,甚至人们还夸她精明,祥林嫂的反抗是不应该的。

在这个角度上,封建思想是支持她婆婆的,婆婆可以支配媳妇的命运。

但改嫁又偏偏是祥林嫂最大也是唯一的罪名。

在这个方面,封建思想又不可能原谅祥林嫂的“罪”。

在这个矛盾人,我们看不到祥林嫂的活路。

大伯收房子也是应该的。

原因很简单,祥林嫂没了儿子,也就是没了贺家的后代,也就成了贺家的外人,房子是不能给她的。

但封建思想又教育女子们: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在这个矛盾中,我们也看不见祥林嫂的生存空间。

3.柳妈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A讲阿毛“祥林嫂,你又来了。

”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

“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麻木不仁)B伤疤“我不信。

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

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

”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

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讽刺愚昧,国民劣根性)【柳妈以祥林嫂的伤疤为笑】病理学意义:肉体的伤痛,将愈未愈,欲遮不能遮,处于疾病与康复的临界点上。

心理学意义:看客咀嚼赏鉴的材料,精神耻辱的记号,被迫“凝视”的伤口。

C捐门槛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封建礼教毒害)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

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

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柳妈宁愿去拜一尊没有生命的泥塑,却对祥林嫂说出“不如撞一个死”这样冷酷的话。

柳妈的可怕在于她能使祥林嫂把别人的罪过转化为自己的罪过。

祥林嫂说起往事时笑了,屠格涅夫曾说“世间有些微笑比眼泪更悲惨。

”祥林嫂的这个笑容就更多的含着一份苦涩。

可就是这么个可怜的微笑也撕碎在柳妈的眼光里,她盯着祥林嫂额角的伤疤,提醒她的不能守节的耻辱的见证,用犀利的目光将匕首刺入祥林嫂的心里。

柳妈看不起这个比她还没有地位的女人,她又忍不住用“诡秘”的口吻告诉祥林嫂,将有一个恐怖的结局,并把伤疤一事宣扬出去,让更多的人来鉴赏祥林嫂的痛处。

柳妈还算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

4.鲁镇的众人(1)“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不同”“音调”和先前有怎样的不同,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改变?镇上的人们:对立范围扩大了。

也仍然:礼教文化固执地达成共识,彻底否定祥林嫂。

音调:人际关系微妙变化,她渐渐被边缘化。

(2)听阿毛的故事①四婶起刻还踌踌,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

她想了一想,②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

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愚昧,冷漠,冷酷)③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

”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冷酷)④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竟一致把祥因抗拒被卖而撞伤的额头视为“耻辱的记号”,把她的悲哀“咀嚼鉴赏”成渣滓后,再行“唾弃”,他们所取的立场仍是礼教的立场。

所以用丁玲的话来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冷酷的人,是一样地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鲁镇上的人们:鲁镇上的人们对祥林嫂的遭遇没有任何的同情,他们一开始只是用祥林嫂的悲剧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等到厌倦了,便对之嘲笑唾弃,表现出一种冷漠厌烦的态度,他们也是深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人,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统治了他们的灵魂,所以,他们鄙视祥林嫂,他们的态度,也增加了祥林嫂精神上的痛苦,他们和鲁四老爷一起,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

【看客心理】猎奇心,偷窥欲,或冷漠旁观,或将一切悲剧事件转化为闹剧(笑料),在喧闹中把被看者挤兑到边缘位置甚至绝境,然后,扔掉这个陈旧的玩物,心满意足地走开,遗忘。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

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5、“我”:祥林嫂把比死亡更可怕的“困惑”交由一个“出过门、读过书”的“我”来回答,而害怕承担责任的“我”的回答,使她精神上得不到所需要的安慰,尽管主观上“我”是善良而同情她的,但客观上,我的回答没能解除她的“疑惑”让她摆脱痛苦,从而拯救她的灵魂与肉体。

——同情她的人6、可能会有学生认为是命运的偶然。

是疾病和“狼”我们姑且承认一个人丧夫丧子是一种“偶然”, 而“偶然”又暗契了一种“天命”,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祝福》揭示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 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