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物论》看《庄子》
《庄子·齐物论》——相对论

阐述《庄子·齐物论》中之相对论思想庄子的《齐物论》的相对论思想有“彼此”、“是非”、“利害”、“生死”、“成毁”、“有用与无用”。
彼此:“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这里说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
所以体现了彼此这种相对论思想,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
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
有彼则有此,有此则有彼。
人是先有了主观成见,然后才有彼此对立的立场。
是非:“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有了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辩,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否定对方所肯定的东西。
想要肯定对方所否定的东西而非难对方所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事物的本然去加以观察而求得明鉴。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是非就像彼此、生死一样,是相对的。
有则均有,无则均无。
是非也然,固执一端而否定另一端是不可能的,自此一端以为是,自彼一端就以为非,争辩是无穷的。
人有彼此对立的立场,才产生主观上的是非之争。
其结果便是大家纵向肯定别人所否定的东西,否定别人所肯定的东西,争来争去,无不偏执一端,与大道相去甚远。
利害: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你不了解利与害,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难道也不知晓利与害吗?”)破除人类自我中心意识,通过说明万物并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如评定美色的标准,评定美味的标准,评定居处是否舒适的标准),进一步强调万物齐一,是非对立并不存在。
“齐物”观念的层次及其论证——从《庄子齐物论》到《庄子秋水》

“齐物”观念的层次及其论证——从《庄子齐物论》到《庄子秋水》《齐物论》是《庄子》书中极为重要但也复杂难解、争议不断的一篇,关于其标题,就有“齐物——论”“齐——物论”“齐——物、论”等不同读法,每种读法又有不同的解释,读法不同、解释不同,就意味着对这一篇的主旨理解不同。
读为“齐物——论”者,将篇名解释为“万物齐一的理论”或“论述万物一齐的道理”,则此篇的主旨为“齐物”。
读为“齐——物论”者,将“物论”解为众人对万物的评论,篇名之意为齐同人们对万物所做出的不同评论,则此篇的主旨在“齐论”,而非“齐物”。
读为“齐——物、论”者则综合以上两种看法,认为物和论均为齐同的对象,此篇包含了“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
而在外杂篇中,《秋水》篇尤其受重视,这一篇被看作延续了《齐物论》的“齐物”观念,也有学者将两篇的思想互释。
但是,《齐物论》和《秋水》有出自不同著者、创作于不同年代的可能性,将二者思想互释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笔者就曾提出《齐物论》和《秋水》所主张的是两种不同的“齐物论”①。
在此,将以辨析“齐物”观念的层次为重点,进一步厘清《齐物论》与《秋水》中的“齐物”观念之关系。
从“未始有是非”到“未始有封”《齐物论》开篇在南郭子綦和颜成子游的对话中提出了“人籁”“地籁”“天籁”三种喻象,用来喻指三种认识和境界②,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的表达中明显可见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
其中的“人籁”被解释为比竹之音,实际喻指思想界和社会中的各种关于事物的是非争论,也就是各种“物论”。
“是”指对事物的肯定判断,包含对事物的“好”的评价以及“贵”“有用”等判定;“非”指对事物的否定判断,包含对事物的“坏”的评价以及“贱”“无用”等判定。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对事物做出“是”或“非”的判断源于每个人都有“成心”。
《齐物论》讲:“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成心”即成见之心,在《逍遥游》中称为“有蓬之心”。
《庄子》读后感(通用15篇)

《庄子》读后感1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
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
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
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
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
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
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

庄子齐物论主要观点引言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以寓言故事和警句的形式表述了自己的思想,通过对人生和宇宙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其中,《庄子·齐物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庄子·齐物论》的主要观点。
一、道与物的关系1.1 齐物论的基本思想齐物论表明了庄子关于宇宙万物之间关系的观点。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万物的本源。
道是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它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贯穿一切事物。
物即为天地间的万有,包括人、动物、植物、石头等所有存在于世界上的事物。
庄子认为,道与物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基础。
1.2 道与天地的关系庄子在《齐物论》中着重强调了道与天地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包含了一切万物。
天地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即道。
道是不可见、不可触及的,但却存在于世界中的一切事物之中。
道是天地的本质,是宇宙的规律和秩序。
庄子认为,天地之间的存在是道的体现,道通过天地表现出来,而天地则是道的具体体验。
1.3 齐物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启示庄子的齐物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庄子看来,人不应该以人为中心,而是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共生共存。
只有这样,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2.1 求道与放弃功利庄子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道”的观点。
他认为,人们过于注重功利和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庄子提倡人们抛弃功利的心态,不要被物质和欲望所束缚,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宽广和深处的解脱。
只有在放弃功利的基础上,人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和幸福。
2.2 自由与无为庄子提出了自由与无为的理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由,但自由并不是在追求外在的权力和地位上得来的,而是在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中获得的。
以《齐物论》为例论述庄子散文的说理特点

诗意
《齐物论》中对大风的描写如下:夫大塊噫 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 独不闻之翏翏乎?山 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 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 似洼者、 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譹者、 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得 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 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语言跌宕跳跃,节奏鲜 明,音调和谐 ,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
《齐物论》之 庄子散文说理特点
《齐物论》的地位
《齐物论》的含义
说理散文的心篇章,可以说是整个庄学的思想基石, 《庄子》其他各篇大多都可以从《齐物论》 里找到它们思想的渊源,从核心概念这一 层来看,《庄子》的其他各篇大多是《齐 物论》篇的演绎和发挥。譬如《逍遥游》 里的小大之辩;《养生主》里的“吾生也 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想象和虚构
庄子梦蝶,在醒来之后不知是自己变成了 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通过不可捉摸的自 我想象构造了一个奇特的世界:梦境与现实的奇异 变换。 庄周梦蝶这则寓言体现了《庄子》一书表现出 的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一个深奥玄妙,充满神 秘色彩的形象世界 同时,《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 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 万千。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 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 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 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 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 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 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 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庄子》说理散文的独特面貌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三言”之中, “寓言十九”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不齐之齐与无物之物——论《庄子》齐物思想的三个层次

不齐之齐与无物之物——论《庄子》齐物思想的三个层次罗凤华【摘要】庄子的齐物思想在整体上浑融一体,但其中又有层次可循.“万物本齐”是在肯定万物各自差异性的同时强调万物在本源上的一致,从而为“是非一齐”提供理论上的基础.“天人之齐”,实质上是通过齐是非而对万物本然状态的复归.这三个层次共同包含了“不齐”与“齐”,“无物”与“物”的巧妙辩证,也生动地构成一种递进中的循环,超越中的复归.最后,齐物思想的最彻,是天人无分,“齐”“物”同泯.【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庄子;不齐之齐;无物之物;天人无分【作者】罗凤华【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物”的概念,在《庄子》之前已有丰富的内涵。
除了表示具体某物以外,还包含了各种抽象的意义:如《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1](P568)对于“物”的解释,传曰:“物,事。
则,法。
”[2](P994)这里“物”的意义与事物自身或事物之间的原则、规律发生了联系;《周易》说:“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3](P282)“物”表示言论中某种不确指的内容;《老子》中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4](第30章),“物”既包含具体之物,也包含抽象的事与理;“道之为物,惟恍惟惚”[4](第21章),已把“物”作为具体、抽象之物的总称。
在《庄子》中,“物”的各重意涵也得到充分展现,不仅丰富了以上所述的“物”的具体与抽象两方面的涵义,而且将“物”的意涵引入得道之人的精神世界中,创设出超物之上的无物之境。
既然“物”既能指称具体的万物,又能指称万物自身及万物之间的抽象性的事、理,那么“齐物论”就不必在到底是齐“物之论”、是“齐物”论,还是既“齐物”又“齐论”的问题上争论下去,因此我们将庄子有关“齐”的理论统称为齐物思想。
《庄子》齐物论赏析(附译文)

则已,⼀旦发作整个⼤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
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树上⽆数的窍孔,有的像⿐⼦,有的像嘴巴,有的像⽿朵,有的像圆柱上插⼊横⽊的⽅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的⾅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
它们发出的声⾳,像湍急的流⽔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哭,像在⼭⾕⾥深沉回荡,像鸟⼉鸣叫叽喳,真好像前⾯在呜呜唱导,后⾯在呼呼随和。
清风徐徐就有⼩⼩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也就寂然⽆声。
你难道不曾看见风⼉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吗?” ⼦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发出的风声,⼈籁是从⽐并的各种不同的⽵管⾥发出的声⾳。
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
”⼦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和停息的都是出于⾃⾝,发动者还有谁呢?”。
才智超群的⼈⼴博豁达,只有点⼩聪明的⼈则乐于细察、⽄⽄计较;合于⼤道的⾔论就像猛⽕烈焰⼀样⽓焰凌⼈,拘于智巧的⾔论则琐细⽆⽅、没完没了。
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勾⼼⽃⾓。
有的疏怠迟缓,有的⾼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
⼩的惧怕惴惴不安,⼤的惊恐失魂落魄。
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弩机快疾⽽⼜尖刻,那就是说是与⾮都由此⽽产⽣;他们将⼼思存留⼼底就好像盟约誓⾔坚守不渝,那就是说持守胸臆坐待胜机。
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这说明他们⽇益消毁;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
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
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像菌类由地⽓蒸腾⽽成。
这种种情态⽇夜在⾯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的。
算了吧,算了吧!⼀旦懂得这⼀切发⽣的道理,不就明⽩了这种种情态发⽣、形成的原因? 没有我的对应⾯就没有我本⾝,没有我本⾝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庄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本文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巨鲲变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其中瑰丽雄奇的浪漫想象在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影响巨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讲述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的一场有趣的小辩论,风格轻松而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逍遥游》《秋水》《惠子相梁》作品原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作品注释北冥有鱼1、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北冥”,北海。
下文“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表推测。
3、鹏:本为古“凤”字,这里指传说中的大鸟。
4、怒:奋起的样子,这里指鼓起翅膀。
5、垂:同“陲”,边际。
6、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运之时必有大风,因此大鹏可以乘风南行。
7、徙:迁移。
8、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9、《齐谐》:书名。
[讲解]《庄子齐物论》
![[讲解]《庄子齐物论》](https://img.taocdn.com/s3/m/5a5e995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e.png)
《庄子齐物论》《庄子》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庄子?齐物论》【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
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
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解】立身处世,亦不妨从中借鉴。
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解】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是不明智的,反应了庄子弃智绝圣的思想。
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
【解】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四、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
——《庄子。
大宗师》【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
【解】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
这才是"莫逆之交"。
五、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庄子?逍遥游》【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
【解】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
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六、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
【解】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
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七、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

《庄子》《齐物论》原文与译文《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的宗旨在于论述万物齐一和是非相对,既谈到了从无到有的本体论问题,也涉及到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论问题。
在本体论问题上,主要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但也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本篇分三个层次:从“南郭子綦”到“怒者其谁邪,”论述了“吾丧我”的精神境界,指出诸家争鸣都是各持己见的结果,要想停止纷争,就得做到“忘我”。
第二部分,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竟”,是作者在本文中论述的中心内容。
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使,要想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
第三部分,用“罔两问景”和“庄周梦胡蝶”两个故事来说明万物融化为一的“物化”过程,得出“物化”的万物齐一的结论。
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译文:南郭子綦靠几静坐,仰面朝天,缓漫吐气,形体木然,仿佛精神脱离了身躯。
颜成子游立侍在跟前,问道:“您怎么这个样子啊,形体安定本来可以使它像枯干的树木,而精神岂能可以使它像熄灭的灰烬呢,您现在靠几而坐的情况,不是您过去靠几而坐的情况了。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译文:子綦回答说:“偃,你问的问题,不也是很好的吗~如今我忘掉了功名利禄,你知道这一点吗,你听到过人造的萧声,却没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你听到过地上自然形成的音响,却没听到过天空中自然形成的音响吧~”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
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从《齐物论》看《庄子》

从《齐物论》看《庄子》庄子与《齐物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老子、孔子一起,被誉为“先秦三大家”。
最著名的著作是《庄子》,共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齐物论》是外篇中的一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齐物论》是庄子对物与道的关系的论述,它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在许多人看来,《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从《齐物论》可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核心,理解庄子深奥的哲学观点。
齐物论的主要观点在<>中,庄子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大道无形。
庄子认为,大道是无形的,没有具体的形式和内容。
它处于我们的认知范围之外,我们并不能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但同时,大道是所有东西的根本,没有大道,就没有一切存在。
•物类相从。
庄子认为,万物都相互关联、依赖。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之间生长、渗透、转化的。
有机物与无机物,动物与植物,都是形成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
世间万事万物都应该被看做一个整体,物类相从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自由平等。
庄子认为,人的自由和平等是应该被尊重和保障的,不论思想、身份、人类、动物等都应该平等。
并且,这种自由和平等的理念也应该得到应用,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和个人生活等所有方面去实现。
•无为而治。
庄子认为,只有无为而治,才能真正做到事无巨细,天下太平。
通过无为而治,做到随遇而安、处变不惊,将社会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自然会达到平衡状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在齐物论中的体现在《齐物论》中,庄子将“道”的概念发扬光大,将其说成是“齐物”,即一切万物归于一个整体。
庄子认为,道是一个虚无缥缈、无法被知觉的存在,不可执着于某个事物或状况,只有放下才能理解“道”。
庄子的“物类相从”思想也深入印刻在《齐物论》中,他认为人、动物、植物和非生命存在都处于一个平等的和谐整体中,都是相互依存的。
他的思想是,只要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事物维持适当的平衡状态,万事万物就能得到和谐发展。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美学思想

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顾左右而言他。
因此读诗必须下一番追索的工夫。
如辛词《京口北顾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语中,就含尽了“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痛楚。
不知人知世、以意逆志就不能体察这一切。
这一过程其实多在咬文嚼字之时已完成,但或许做的不够完整,此时再详加审察,以求得思路通畅无碍。
四、反复吟诵,得其环中,求得心领神会反复吟诵的主要性已经说过,但由于其重要性,在此另作一重复。
叔本华言:“不预先理解全部,也不能彻底了解任何最细微的部分。
”但在阅读时不可能预先理解全部,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就可能对局部有误解或疏漏。
“除了把这本书读两遍以上,别无良策可以奉告”。
在对诗作整体有相当理解的基础上的诵读,其作用在达到一种浑成。
在关注细微、关注整体的诵读过程中渐渐达到对细微、对整体的遗忘,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达到一个完全安适的状态始可谓成。
王国维讲境界,其实境界化是优秀诗作的标准,也是一个合格读者的标准。
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达境界化即是得其环中。
然得其环中必超乎象外。
禅宗所言,指头的作用在指出月亮的所在,若只盯着指头便也不见了月亮。
只有在反复吟诵而境界浑成的状态下,才可超乎象外。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诗而要得其真味、心领神会,非出入诗中反复用心诵读不可。
·················································从《齐物论》看庄子的美学思想米山君(福建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28期M ar2012[摘要]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唯心和相对的,泯灭是非、齐一物我,主张绝对自由,追求“无待”境界,却给予后人以美学启迪。
解说庄子《齐物论》

我们这里详细分析一下。 这个我们用儒家和佛家来类比着说。以前有一句话,说佛家与儒家 的不同,说佛家是往内推求,儒家是往外追求。儒家说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的工夫在修道上 什么叫佛家往内推求呢? 我们拿楞严经的一段来看:“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 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 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这便是著名的观音耳根 圆通之法。 一开始说的就是往向推求的法门,叫入流亡所。入流是相对出流来 说的,出流,打个比方,就是耳朵往外听。入流,就是耳朵往内听。 换句话说,我们能听到的东西,这个佛家称之为声尘,是在外的。 你心不往外驰,就把外面的声尘抛在背后,这就是所谓的听止于耳。 到了耳这,就进不去了。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闻所闻尽。 听到的,和可能听到的,都没了。这是修为的第一个层面。也就是 感性都抛了,但感性没了,还有认知,所以这个层面,还只是第一 层,还要往里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的尽闻不住。 你不执于这个层面,还往里推,这样就能达到觉所觉空。所以你的 认知也空了。这叫什么?这就是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因为认知 在心。所以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说完了文章的布局,再说一下文章的脉落。 庄子本篇《齐物论》所要论述的,就是“知”和“言”。这两个字为本文的骨干。下文反覆宣演, 或分说,或合说,总不离此二字。而“知”主于心,而“言”发于心。外于心而相对者,物;心 之所用者,情;心之所司者,是非;心之所向者,道。 因此,物,情,是非,道,为本文的线索,而“心”则为本文的总纲。如果能抓住这几个字来读 本文,就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各段贯通,竟体灵活。如此读这篇《齐物论》,才能读得通透。 下面,我尽量从头到尾大致说一下,主要说思路,同时说一下庄子几个比较重要的思想。 文章一开始,说了南郭子綦和他的学生子游的问答对话。一开始提出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吾丧我。 庄子对吾丧我有个描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样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后面有一个说法很接近, 叫坐忘。 说颜回和孔子说,我精进了。孔子问,你哪精进了?颜回回答说,我忘了仁义。孔子说,这样算 可以了,但还不够好。之后颜回说忘了礼乐,孔子仍然说不够好。直到颜回说他坐忘了,孔子才 吃了一惊。 什么叫坐忘呢?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那么这个说得还是比较虚。庄子说这种去知 忘我的法门,有一段是说了的。也是有一次颜回和他的对话,他说了个词,叫“心斋”。 什么叫心斋? 孔子解释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不用耳朵听,用心听,不用心听,用气心。听到了耳朵那就停了,心与气相符。虚叫心斋 这个集虚的状态,后面孔子补充了一句: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个是什么意思?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

庄子《齐物论》读后感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9)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
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
《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
《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
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
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
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
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
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
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

庄子齐物思想研究综述首页> 作品展示 > 文学作品前言《庄子》是一部伟大的著作。
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的文学也不能绕开《庄子》。
中国人几千年的艺术思想、文学创造、为人处世都莫不受到庄子的巨大影响。
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文人他们思想中受庄子思想的熏陶又何其大矣。
《庄子》对于中国文明有着如斯重大的影响,但是《庄子》解起来又是如此之难。
而也因此,从古而今研究《庄子》的作品也是颇多。
《庄子》内篇的七篇作品可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而这七篇作品也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的。
而是有一个严谨的理论关系在其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唐代西华法师成玄英在《庄子序》中说:“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皆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
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
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澹,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
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
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继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
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
古之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驭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
”【注1】可见内七篇的内在关系。
《逍遥游》是作为人终极的理想境界。
而《齐物论》则是实现此境界的根本道理。
后面的五篇皆为具体运用。
《养生主》与《人间世》所言的是个人的养生和全生之道,《德充符》为具体之理想人物。
《大宗师》、《应帝王》所言者为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齐物思想是庄子整个思想的核心。
读懂了《齐物论》,了解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也就读懂了《庄子》的一半了。
但是《庄子》本身便格外难通,而《齐物论》又是《庄子》中最难通的。
因而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对《齐物论》和齐物思想有足够的重视。
二、《庄子》研究概况(1)、上古时期《庄子》的成书,大概被认为在战国后期。
在战国后期已经有一些作品谈到的了《庄子》。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就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就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她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就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她认为“道”就是“先天生地”的,就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就是相对的,因此她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与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与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与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就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就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就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就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与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就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就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瞧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瞧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她又认为这一切又都就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就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与论争都就是没有价值的。
就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瞧也就是不存在的。
她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庄子》内七篇心解

在庄子笔下,我们看到他如何梦见蝴蝶、欣赏鱼乐、曳尾于涂、嘲讽权贵。他描写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偻丈人承蜩、大马捶钩之绝技、梓庆鬼斧神工、轮扁得心应手等等。任何一样小技艺,只要长期专注去做,心无旁骛而乐此不疲,最后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这就是“道以艺载,技进于道”,庄子所追求的道实际上就是与真实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门生存艺术。
从内容上看,内七篇明显地是围绕着一个的主题有次序地展开,这个主题就是心灵的超越。其原因正是因为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著,而外杂篇是出自庄子的后学,所以内七篇才会如此完整完美。
清代的屈复作《南华通》,于内七篇的结构也有这样的看法:“此七篇,所谓内篇者也,是庄子所手订也。《逍遥游》者,言其志也。《齐物论》者,知之明。《养生主》者,行之力。《人间世》则处世之方。《德充符》则自修之实。《大宗师》者,内圣之极功。《应帝王》者,外王之能事也。所谓部如一篇,增之损之而不能,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从本篇主旨来看,庄子如此夸张描述鲲鹏,就是要给人一种志向,展示一种理想的境界。你也可以像鲲鹏一样,从仰望天地到俯视天地这种角度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说你形体上发胖一些或者坐上飞机上往下看,就能转变的。这种转变更多的是一种境界上的不同,同样在人世间,大家生活的不一样,大家可能物质条件一样,但精神上差别还是相当大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这种物质条件,一般人整天愁眉苦脸的,但颜回过得美滋滋的。这种区别,在庄子看来就是境界的不一样。
庄子《齐物论》的论证思路

庄子《齐物论》的论证思路《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倡导超越万物之别,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世界。
以下是该篇论证思路的详细解析:1. 提出齐物论的观点庄子在《齐物论》开篇即提出“齐物论”的观点,即要超越万物之别,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万物。
他认为,万物皆有其存在之理,彼此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类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主观偏见而忽视其他生物的存在价值。
2. 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庄子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事物的评价存在偏差。
主观因素如个人情感、经验、价值观等,客观因素如环境、气候、社会背景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从而产生偏见和误解。
3. 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万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主观偏见和客观因素的束缚,以平常心看待世界,不被事物表面的变化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4. 通过比喻和例证,阐述齐物论的具体应用庄子通过比喻和例证,阐述齐物论的具体应用。
例如,他对生死的看法是:“夫生死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老而长存,不足以托体乎!”他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类不能因此而产生偏见和执念。
又如他对是非的判断是:“夫是非之争也,如过客过主,过主不知过客之过,岂可非也?”他认为是非之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不应该因为是非之争而产生偏见和矛盾。
5. 呼吁人们要摆脱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庄子在《齐物论》结尾呼吁人们要摆脱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他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主观偏见和客观因素的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万物,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综上所述,《齐物论》的论证思路是从提出齐物论的观点开始,指出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强调要以平常心看待万物,通过比喻和例证阐述齐物论的具体应用,最后呼吁人们摆脱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齐物论》看《庄子》陈少明与儒家孔孟荀历史清楚明了不同,道家从老到庄,不论身世还是著述,都同其思想观念一样,蒙胧而且神秘。
以《庄子》为例,这一状况虽然可能给一般读者造成扑朔迷离的困惑,但也为历代解庄家提供考验或表现自己学识、才智的竞技场。
不说解家各自依托的哲学信念的区别,单纯由于对内、外及杂篇作者判断的不同,在文献利用上就出现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把《庄子》全书当作思想统一的作品来解读,如郭象注庄;或者有所改进,即在意识到它是庄子及其后学文章合集的情况下,只归纳那些前后一致的说法来作为整个学派的思想。
第二,以内篇为基本素材,兼取外、杂篇个别章节,作为研究庄子本人思想的依据。
这种追随王夫之的作法,在现代学者中较普遍。
第三,同第二种方法相反,不是从内篇,而是从外杂篇寻求庄周本人的思想真谛。
这种主张虽然接受者不多,但也别有一格。
上述诸角度对理解庄子或《庄子》思想均有助益。
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即接受内篇为庄子作品,而外杂篇主要为庄子后学的解释或模仿之作的前提下,以《齐物论》为中心,分析其主题在外、杂篇中的发展或演变。
处理得当的话,或许可以找到进入这座精神秘殿的另一个门道。
一、庄学典范以《齐物论》为中心,得假定它不但是庄子(或者说内篇)的代表作,同时得证明它是庄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表达的思想的主要资源。
先看《天下》提供的参考论断。
《天下》虽不能断定为庄子作品,但它所涉的思想史知识,就可勘查而言,如墨、老甚至象宋鈃、尹文之流的观点,并无问题。
故无理由怀疑作者会不知或曲解庄子的思想。
请看其关于庄周的评述:寂寞无形,变化无常。
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时恣纵而不傥,不以奇见之也。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
彼其充实,不可以已。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
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者矣。
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也。
上述评介包括思想内容与表达风格两个方面。
风格的描述最传神,不仅《齐物论》,而且《逍遥游》、《大宗师》以至外篇中的《秋水》、杂篇的《庚桑楚》也符合这种说法。
内容上,依冯友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要体现于《逍遥游》,而“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则同“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等“两行”观点更为一致。
依张恒寿,则“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源于《大宗师》,而“死与生与?天地并与?”来自《齐物论》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除《天下》外,《庄子》一书中能证明《齐物论》重要性的,还有《寓言》篇。
王夫之曾说:“此内外杂篇之序例也。
庄子既以忘言为宗,而又繁有称说,则抑疑于矜知,而有成心之师。
且道惟无体,故寓庸而不适于是非;则一落语言文字,而早以与道不相肖。
故障于此发明终日言而未尝言之旨,使人不泥其迹,而一以天均遇之,以此读内篇,而得鱼兔以忘筌蹄,勿惊其为河汉也。
此篇与《天下篇》乃全书之序例。
”《寓言》是否为庄子所作暂且不管,但它对阅读《庄子》确有重要的提示。
除了“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之类与《天下》类似的说法外,还有对《齐物论》思想直接叙述的段落: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
不言则齐。
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曰无言。
言,无言。
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
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恶乎可?可于可。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为了使答案更有说服力,我们再利用一下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提供的资料,分别就内七篇同外杂篇中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明显相同或相通的材料进行统计。
结果依次为:《齐物论》33条,《大宗师》28条,《人间世》17条,《德充符》15条,《逍遥游》11条,《应帝王》10条,《养生主》则为7条。
4这表明《齐物论》在对外杂篇的影响中,居内七篇之首。
由于内篇与外杂篇已被刘著证明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时期,所以两者之间的相同或相通,大致都可看作后者对前者的复述、模仿或发挥。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是庄子学派发展的主要思想资源。
后世大多数《庄子》学者同庄子后学的眼光是一致的。
二、齐物绎义从《齐物论》看《庄子》,还有一个对其思想的解读问题。
学术史上,单就对题目的读法,就存在“…齐物‟论”与“齐…物论‟”的分歧。
刘琨《答卢湛书》说:“远慕老庄之…齐物‟。
”《文心雕龙·论说》也有:“庄周…齐物‟,以论为名。
”这是倾向于前者。
王夫之则相反,其题解说:“当时之为论者多矣,而尤盛者儒墨也:相竟于是非而不相下,唯知有己,而立彼以为耦,疲役而不知归。
其始也,要以言道,亦莫非道也。
其既也,论兴而气激,激于气以引其知,泛滥而不止,则勿论其当于道与否,而要为物论。
物论者,形开而接物以相构者也,弗能齐也。
使以道齐之,则又入其中而与相刃。
唯任其不齐,而听其自已;知其所自兴,知其所自息,皆假生人之气相吹而巧为变;则见其不足与辨,而包含于未始有之中,以听化声之风济而反于虚,则无不齐矣。
”两种说法并不对立,都有意思,客观上显示出它至少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内容。
而且,如果《齐物论》(包括整个内篇)不是作者自己命名,而是后来编者加上的,那就不存在谁更符合原意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表明,在齐万物与齐物论之外,隐涵在标题而呈现在文本中,还有第三个层次的内容,那就是“齐物我”。
三者贯通,才是对《齐物论》的完善理解。
依王夫之,《齐物论》是针对百家蜂起,是非淆乱而作,那么,齐物三义中,逻辑上当以齐论为先。
齐物论也即齐是非,在庄子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是非之争缺乏判断的客观标准:“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耶?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耶?其或是也,其或非也耶?其俱是也,其俱非也耶?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则人固受其葚喑,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哉?”要害就是价值信念在不同的人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即“俱不能相知也”。
同时,不同主体都有其独有的价值观念,也就没有任何人有权利代他人作选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
“齧缺问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曰:子知子之所不知耶?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耶?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且吾尝试问乎汝,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不惟如此,即使个体本身对自我的把握,也不是确切无疑的。
在庄子笔下,个人甚至连生死、梦醒这种同生存联系得最密切且又最个人化的问题都没法确定,那么,人生在世,还有什么可以相信的呢?从指出是非之争没有客观有效的评判标准,到揭示不同的人不可能存在共同的价值信念,再进到暴露个人自我把握的困难,层层推进,个人连信念的根基都被瓦解,儒墨各自所倡导的社会价值系统不就成为自以为是者的笑柄么?由于是非难定,引来世事纷扰。
故齐是非,就是要杜绝无谓的惹是生非。
这得有一种超然的态度,把是非看作象彼此、生死甚至是与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是相对的。
物论纷争,是非滋扰,根本上是基于人对不同的物那种利用、打量的态度或眼光。
所以齐物论背后的问题是齐万物。
齐万物不是做齐,而是“看齐”。
即不要把它们看作不同的东西,而是看作一“物”即够了:“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橘鷑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
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日常的或者可以利用的物都是具体的、有自己特性的,如果只从其同一性来着眼,将其抽象化,所谓“有”,便不如说是“无”。
庄子所要引出的,正是这一结论:“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
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知的几个等级层次很分明,至知是未有,即无;次知是有而不分,只是抽象的“有”;再次是对物作审察区分,但不涉是非。
至于计较是非,则已是对“道”的整体价值的损害了。
说到底,知是否近“道”不是基于其与真实的关系,而是由其远离是非的程度来决定的。
所以,下面这种化有为无的言论,就不适于看作认知意义的分析,而应当成其价值意义上的世界观的巧妙表达:“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己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这个“无”不是本无,而是有而后无。
“无”是要无物,即有所去除、放弃。
这同齐物我的思想有密切联系。
齐物我就是“吾丧我”:“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偶。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所谓“丧我”或“丧偶”,即去掉系于心身上的负累。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不要自以为“是”。
人就象物,就要这物的效果。
这效果就如“三籁”,可以万窍怒号而相互激荡。
然“吹万不同”,“咸其自取”,是自自然然的表现。
它不是刻意的结果,不见得有何造作者(“怒者”),故也不必认定“我”是“谁”。
关键的问题是颜成子游所提的:“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可使如死灰乎?”哀莫大于心死,问题拆开来便是:为何死心?死者何心?如何死法?庄子的解答是,人生各种是非与苦难的根源,全系于这一会自以为是从而产生物欲的“心”上。
《齐物论》中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便是世俗人生的一种写照。
而人对物的利用、占有,是以我与物的对立为前提的,故要齐论、齐物,从根本上讲还要齐(物)我,也即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