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一、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
尽管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地方政府在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仍重重阻碍。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
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是中国。一方面,在城乡户籍制度长期的严格限制下,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板块。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生活方式,巨大差异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很不适应。另一方面,这样的户籍制度也使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存在障碍,农民工难以在城市长久居留,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现象十分突出。
同时,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身份标签及其他制度限制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权利不对等,农民工的权利经常得不到保障,且受到了层层限制。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
(二)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社会排斥等障碍
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农村社会的精英群体。然而,这些农村社会的精英流动到城市以后,面临着在城市社会中对自身地位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体倾向于划一个圆圈,来限制外来人口的进入。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虽然自身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总体上而言仍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社会意义的公民。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工阶层只有经济上提供服务的义务,没有政治参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化的经济关系,而不发生政治联系、社会联系。农民工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是城镇劳动力不愿做的工作。同时,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地域排斥。可以说,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是长期以来城乡户籍身份制度和地域排斥的一种延续,并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三)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生存状况的障碍
大多数农民工由于学历低、技能水平不高等原因,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工厂工作,劳动时间长强度大,但收入低。长时间的工作,造成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文化娱乐和必要的休息,工余生活单调,人际交往有限,这些都容易引发在外农民工的心理问题;而收入低,农民工在城市高生活消费中显得十分吃力,生活相对贫困,生存状况差,加上婚姻、住房、医疗、下一代教育等无法得到保障,使得农民工不能产生幸福感和归属感。
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出路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统筹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赋予农民工“市民待遇”,消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身份标签及其他制度限制,打破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障碍,使得农民工能够在身份上真正融合到城市中去。
(二)引导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是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空间,群体归属感的培育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功能。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逐步消除城市社会的排斥。
(三)保障农民工享受文化教育权利。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主要包括丰富其工余生活和落实其职业培训权两方面。丰富农民
工的文化生活,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专场演出走进他们中间;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同时,针对许多民工因缺乏技能而就业无门、致富无术,应政府推动、社会承办、各方协作,积极引导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职业技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功能,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帮助民工以最低的成本学到最实用的技能。
当然,要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从宏观层面必须先解决好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问题。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要设计一定的融入门槛,比如就业上岗关联、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等,防止矫枉过正,带来过度城市化等新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