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力学吸震器发展 应用

合集下载

随机振动动力吸振器设计

随机振动动力吸振器设计

随机振动动力吸振器设计
冯奇;沈荣瀛
【期刊名称】《噪声与振动控制》
【年(卷),期】1996(000)001
【摘要】本文基于随机最优控制理论,发展了现有的准最优控制的近似方法,并将此用于随机振动动力吸振器设计中。

文中导出吸振器最优参数公式,并通过实例对各种方法加以比较,其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总页数】1页(P4)
【作者】冯奇;沈荣瀛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535
【相关文献】
1.随机振动动力吸振器参数的最优设计 [J], 缪赟;屈文忠
2.随机振动动力吸振器最优参数的计算 [J], 缪赟;靳玉佳;等
3.转向盘动力吸振器稳健性设计研究与应用 [J], 郭一鸣;曾广劲;陈守义;上官文斌
4.自由活塞斯特林制冷机动力吸振器设计及实验研究 [J], 倪贤灿;陈曦;凌飞;郑朴;洪昊
5.基于驾驶室舱内声学特性的动力吸振器设计研究 [J], 李晨阳;刘鹏;陈宏;王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具有快速自适应能力的动力吸振器

具有快速自适应能力的动力吸振器

具有快速自适应能力的动力吸振器
钱小勇;胡海岩
【期刊名称】《振动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2(015)004
【摘要】在采用分段线性动力吸振器的振动半主动控制过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采样后,再对采样信号作谱分析,故控制系统存在时滞,不能跟踪外激励的快速变化.本文介绍一种基于Lyapunov稳定性设计的可调增益自适应控制策略.数值仿真表明,这种控制策略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和令人满意的减振效果,且仍然保持与原策略相同的工作频带.
【总页数】4页(P379-382)
【作者】钱小勇;胡海岩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1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南京,2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535;O322
【相关文献】
1.一种具有频率自适应能力的高精度数字积分算法 [J], 胡蔚中;杜衡
2.一种具有相位自适应能力的新型PSS及其仿真 [J], 卢岑岑;吴跨宇;吴龙;韩兵;沈轶君;陆海清
3.具有自适应能力管道机器人的设计与运动分析 [J], 于铮
4.具有环境自适应能力的旋转倒立摆控制方法 [J], 刘成;张万绪;张志勇;吴佳丽;袁
永德
5.具有良好开放性和较强自适应能力的倍福自动化平台助力优化机械设计方案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力吸振器在飞轮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动力吸振器在飞轮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Dy n a mi c Vi b r a t i o n Ab s o r b e r i n
F l y wh e e l Vi b r a t i o n Co n t r o l
y Z i - f e i 1 , 2 7 W ANG T a o 1 7 S HE N Ha i - j u n 1 , 2 7
2 .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S p a c e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T h e r ma l I n t e g r a t i v e T e c h n o l o g y ,
S h a n g h a i I n s t i ut t e o f S a t e l l i t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4 0 ,C h i n a) Ab s / n  ̄t : D y n a mi c v i b r a t i o n a b s o r b e r( DV A) f o r r e d u c t i o n o f l f y wh e e l v i b r a t i o n wa s d e v e l o p e d . T h e o p t i mu m t u n i n g
T h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o f d e s i g n a n d d a mp i n g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t h e DV A we r e v e if r i e d b y e x p e r i me n t a l t e s t i n g a n d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I t i s c o n c l u d e d t h a t t h e o p t i mu m a b s o r b e r c a n r e d u c e t h e v i b r a t i o n r e s p o n s e o f t h e l f w h y e e 1 .M M AGA wa s s u i t a b l e f o r c a l c u l a t i n g o p t i mu m p a r a me t e r s o f t h e a b s o r b e r e ic f i e n t l y .S i mu l a t i o n a n d t e s t v a l i d a t e s ha t t t h e DV A C a l l e fe c t i v e l y d e p r e s s t h e v i b r a t i o n o f t h e ly f w h e e 1 .

动力吸振器在驱动桥减振降噪上的应用

动力吸振器在驱动桥减振降噪上的应用

第37卷第14期振动与冲击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Vol.37 No. 14 2018动力吸振器在驱动桥减振降噪上的应用刘国政,史文库,郑煜圣,陈志勇(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主商要!为解决驱动桥在车速90 k m/h时的啸叫问题,进行整车试验,发现是由后桥齿频的激励引起桥壳共振,并 设计动力吸振器来抑制驱动桥共振。

详细阐述了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动力吸振器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安装位置和减振效果的验证等。

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安装动力吸振器后的桥壳振动幅值降低75%左右;驱动桥在90 k m/h时的总噪声降低3 d B(A),齿频阶次噪声降低约6 d B(A)。

说明动力吸振器对驱动桥的减振降噪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关键词:驱动桥;动力吸振器;振动噪声;有限元分析;试验中图分类号:U463.1;U467. 1文献标志码:A DOI :10. 13465/j. cnki. j v s.2018. 14. 028Application of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s in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of dri'^e axles LIUGuozheng,SHI Wenku,ZHENGYusheng,CHENZhiyo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tive Simulation and Control,Jil i 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reduce the drive axle whine at t l i e vehicle speed of90 k m/h,vehicl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nd i t was found t he problem was caused by the axle housingresonance,which was excitated by the gear engagement.A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was applied to alleviate the vibration of the drive axle.The design of the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was described in detail,including the parameter design,structural design,installation posi vibration reduction effect.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the vibration amplitude of the axle housingi s about75% lower than that of the i n i t i a l structure,and the total noise at90 k m/h i s reduced by about3 dB (A)while the gear order noise i s decreased by6 dB (A).The study shows the 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 i s an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noise and vibration c ontrol of drive axles,and i t has certain practical v alue in engineering.Key words:drive axle'dynamic vibration a bsorber;vibration and noise;finite element analysis;t e st动力吸振器广泛应用在被动减振领域,能有效吸 收特定频率的振动,通常由质量块、弹簧和阻尼组成,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便宜和通用性强等特点。

随机减振中两类不同作用的动力吸振器

随机减振中两类不同作用的动力吸振器

随机减振中两类不同作用的动力吸振器
苏荣华;王永岩
【期刊名称】《振动与冲击》
【年(卷),期】2000(019)002
【摘要】本文在随机激励下将两类不同作用的动力吸振器进行了比较,提出了在随机激励下控制振体与基础之间相对运动的第2类动力吸振器最佳参数的计算公式.【总页数】3页(P32-33,66)
【作者】苏荣华;王永岩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阜新,123000;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阜新,1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24;O328
【相关文献】
1.飞机壁板减振降噪中动力吸振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J], 孙朝晖
2.轨道结构随机振动理论及其在轨道结构减振研究中的应用 [J], 王澜;姚明初
3.两类不同作用的动力吸振器 [J], 张方春
4.浅析减振降噪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 [J], 赵先峰
5.风荷载及随机车流联合作用下粘滞阻尼器的减振研究 [J], 朱勇;荆国强;吴肖波;张路;宋腾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力吸振器在悬置系统隔振中的应用

动力吸振器在悬置系统隔振中的应用

环球市场/理论探讨动力吸振器在悬置系统隔振中的应用周旭峰芜湖凯翼汽车有限公司摘要:介绍了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及在整车NVH 性能开发中的应用。

针对某款轿车噪声振动的实际问题,对噪声来源,传递路径进行了测试,并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右悬置支架为噪声的主要传递路径。

采用了在右悬置支架上安装动力吸振器的隔振方式来解决问题,并根据空间位置、动力吸振器的固有频率目标值和试验测试确定了动力吸振器的结构,质量和静刚度范围。

动力吸振器在悬置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小发动机某一频率的噪声,提高整车的NVH 性能。

关键词:动力吸振器;悬置系统;隔振;有限元分析1概述悬置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隔离由发动机和路面不平产生的振动向车架及驾驶室的传递,降低振动噪声。

但悬置系统由于其自身缺陷并不能完全隔离高频的振动和噪声,特别是在后期发现无法更改的设计缺陷时,可以采用在悬置支架上安装一个动力吸振器来减小高频的振动频率,加宽这部分带宽,达到减振和提高NVH 性能的目的。

本文针对某国产轿车发动机异响的实际问题,应用动力吸振器的吸振原理和切断噪声传递路径的隔振方法,通过分析和试验验证了动力吸振器的隔振性能和实际效果。

2动力吸振器在整车NVH 性能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整车NVH 性能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降低系统和零部件的噪声振动变得越来越重要,汽车上的吸声材料和隔声材料也用得越来越多,阻尼材料也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减小某个频率的振动,动力吸振器在汽车很多部件上都有应用。

例如排气系统上用动力吸振器来降低排气系统的两个振动峰值和低频噪声;发动机的扭转动力吸振器用来减小发动机的扭转振动;动力装置对于车体来说就是一个动力吸振器[1];又或者在发动机隔振器的支架上安置小的动力吸振器来减小某个频率的振动。

3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动力吸振器的目的主要是减振,是通过吸收主振动系统的振动能量,达到降低主系统振幅的目的,尤其是防止系统在外加激励频率跟主系统相近时产生的共振现象。

动力吸振器研究发展历史

动力吸振器研究发展历史

动力吸振器的研究历史主要分为黎明期、发展期、扩展期和应用期4个阶段。

一、黎明期(1909年到20世纪30年代)仅由质量和弹簧构成的无阻尼动力吸振器很久以前就已出现,这种动力吸振器从1909年开始就出现在论文和专利中,其力学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无阻尼动力吸振器这里,M 、K 是主振动系统的质量和弹簧刚度,m 、k 是动力吸振器的质量和弹簧刚度。

x1、x2分别为主振动系统和动力吸振器的位移。

假设作用在主振动系统上的定常激励力为t P ωsin 0,则其响应为:t P k m k M k K m k x ωωωωsin ))(-(022221--+-= 1928年,Ormondroyd 与 Den Hartog 发表的论文指出,对于激励力频率变动的情况,有阻尼动力吸振器有效,并且存在最优阻尼使得振幅为最小。

由此引起了对于有阻尼动力吸振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动力吸振器的最优设计的研究热潮。

四年后的1932年, Erich Hahnkamm 在德国杂志 ngenleur - Archiv 上发表了题为“变频激励力作用下的机械振动的阻尼”的论文。

该论文首次揭示了动力吸振器的阻尼为零和为无限大时响应曲线的两个交点是不随阻尼变化的特定点,并且利用这两个定点的特点推导出了最优同调的条件。

二、发展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1940年出版的由 Den Hartog 著的“ Mechanical Vibration (第2版)”中,非常完美地推导出了最优同调条件的简便设计关系式,进一步完善了定点理论,Den Hartog 给出的最优同调条件为unn+=Ω11ω 在此条件下,PQ 定点的高度为 uu +=2|x x max st 1 其中M m u /=为质量比,n n Ω和ω分别为动力吸振器和主振动系统的固有角频率。

1946年,在最优同调关系的基础上, Brock 推导出了最优阻尼的条件式。

这个结果是在两个定点等高,并且为曲线上最大点的条件下经过非常复杂的推导得来的。

动力吸振结构的原理与应用

动力吸振结构的原理与应用

动力吸振结构的原理与应用1. 引言动力吸振结构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减震装置,其原理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固有频率以降低外界震动对结构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动力吸振结构的原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 动力吸振结构的原理动力吸振结构的原理基于共振现象,即当外界震动频率等于结构的固有频率时,会产生共振效应,使结构发生剧烈振动。

为了降低共振效应对结构的影响,动力吸振结构通过改变结构的固有频率,使其远离外界震动频率,从而减小结构振动幅度。

常见的动力吸振结构包括质量阻尼器、液体阻尼器和有源阻尼器等。

2.1 质量阻尼器质量阻尼器是一种常见的动力吸振结构,它通过增加结构的质量来改变其固有频率。

质量阻尼器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重物组成,这些重物与结构相连,并能够自由移动。

当结构受到外界震动时,阻尼器内的重物也会受到相同的震动力,从而减小结构振动幅度。

2.2 液体阻尼器液体阻尼器是一种基于液体阻尼原理的动力吸振结构。

在液体阻尼器中,通过将液体引入特定的装置中,使得结构在振动时与液体发生摩擦作用,转化为热能消耗,从而减小结构的振动能量。

液体阻尼器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并且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进行设计。

2.3 有源阻尼器有源阻尼器是一种利用控制器对结构进行主动控制的动力吸振结构。

有源阻尼器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的振动状态,并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调整阻尼力,从而降低结构的振动响应。

有源阻尼器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可以适应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要求。

3. 动力吸振结构的应用动力吸振结构在各个工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3.1 桥梁减震桥梁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设施,但常常受到地震、风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共振现象。

通过在桥梁结构中引入动力吸振装置,可以调节结构的固有频率,减少地震和风力对桥梁的影响,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3.2 高层建筑减振高层建筑常因风力或地震而发生较大的振动,影响居住舒适性和结构安全性。

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改善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振动力学作为一门研究物体在振动中行为特性的学科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结构设计中。

本文将探讨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期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和进步有所帮助。

一、振动力学的概念及应用振动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振动行为的学科,涉及到许多领域的研究,如机械、电子、建筑、航空、船舶等。

其中,振动力学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特别广泛。

例如,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构抗震分析、桥梁和风力机的振动分析等都需要振动力学的知识支持。

在建筑物结构设计中,振动力学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 结构设计的稳定性分析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通过其稳定性分析来确定建筑物的动态响应。

结构在受到外力刺激时,需要具备足够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其正常工作。

通过对建筑物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等参数的评估,可以预测建筑物受到不同大小的外力时的动态响应,并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抗震、防风等效果。

2. 振动控制和减震振动力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在结构振动控制和减震方面。

振动控制技术可以通过控制建筑物的振动来对结构产生的噪声、震动等问题进行优化和解决。

在抗震等特殊情况下,振动控制技术还可以通过主动控制或半主动控制等减震手段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特殊结构振动分析除了常规的建筑物设计,振动力学还可以应用于一些特殊结构的振动分析。

例如,在船舶设计中,振动力学可以用于预测船舶在波浪中的瞬间载荷,从而改善船舶的航行性能。

此外,在桥梁设计中,振动力学也可以用于模拟桥梁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振动响应情况。

二、振动力学的应用案例振动力学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已经被广泛验证。

以下是几个应用案例:1.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是一座632米的摩天大楼,是目前世界上第二高的建筑物。

设计师使用了振动力学模拟来确定结构的抗震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建筑物的固有频率、模态、阻尼等参数进行分析,设计师调整了建筑物的结构线形和刚度,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性和稳定性。

动力装置隔振吸振技术发展现状

动力装置隔振吸振技术发展现状
一一
程领域均受到研究人员 的重视 。 主 动控制是通 过控制 力改变 吸振器 的惯性元件 或弹性元 件 的特 性, 或直接驱动吸振器的振动体按一定规律运动 , 使受控 对象的振 动转 移到吸振器上 , 达 到 减振 的 目 的 。 国内在 8 0 年代末和 9 O 年代初便 已开展 了内燃机振 动主动控 制的 试验研究 , 最先是在内燃机整机振动的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是 通过一种 主动控制减振装置控制 内燃机的整机振动 , 该 装置采用控制 技术 使一个可调频 的动力减振器 自动跟踪发动 机主振动频 率( 根据 主 振动频率可卞 动改变吸振 器中的弹簧刚度系数) , 并使之始终保持 在最 佳状态 。 近年来 ,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张洪 田、 李玩幽等人针对内燃机 的振动 特点 与规律研制 了一种 电磁 式有源控制吸振器 , 通 过改变励磁 电流来
动力装置隔振吸振技术发展现状联合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电厂热能动力装置飞机动力装置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辅助动力装置核动力装置动力装置光动力学装置船舶核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隔振吸振技术发展 t H I I X
上 海飞机设 计研 究 院 胡 寅 寅
[ 摘 要] 本文综述 了船舶动 力装置 隔振和吸振技 术的发展现状及在 工程 实践 中的应用情况。 [ 关键词 】 隔振 动 力装置 振动 广泛地存在 于 自然界 , 人们 的 日常生活 和生产 过程之 中。强 烈 的振动 常常造 成机械结构损 坏 , 设 备功能 异常 , 人 员疲 劳甚 至引起各 种振 动疾病 。为 了消除振动带来 的有害影响 , 机械设 备可采用振动 隔 离装 置和吸振装置 , 前者是利用 隔振器将机械设备 的振 动与外界隔离 开或将外 界的振动 与设 备隔离 的装置。后者是在振 动系统 的某一部位 附加 一个适 当的 k - n l 子系统 , 从 而达到抵消原 主系统 在某一共振频率 下振 动响应 的 目的。隔振和吸振装 置已大量应用 于_ T 程实践 中, 隔振 系统 的性能往往 是影响系统整体性 能的重要 因素 , 因此对隔振系统 的 研究 既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 , 又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 1 . 隔振技术发展过程 最早 出现的隔 振形 式是单层隔振 , 即在设备 和支撑基座之间插 入 层 减振器 , 其 理论 已经很成熟并 在舰船上广泛采用 。优点是简单有 效, 隔振效果一般在 1 0 — 2 0 d B 之间 , 且 只有 在频率 比大 于 √ 2时有 才效 , 因此不适用 于低 转速大型设 备的隔振 。为改进其 不足 , 隔振形式 由单 层 隔振发展 为双层隔振 , 即在设 备和支撑基座 之间插入两层减振 器和 个 中间质量。在双层隔振系统 中, 当激振频率大于二次谐振 频率后 , 其传 递率 以 l 衰减 , 而单层隔振 以l 衰减 , 因此 即使采用 刚性 大的 双层 隔振系统代替柔软的单层隔振系统 , 仍可得到较好 的隔振效果 , 同 时又避免 了单层 隔振 系统稳定性差的不足。 研 究表 明, 双层隔振 系统可 以达到低频 3 5 d B、 中高频 5 0 d B的隔振 效 果 。但是 要想获得好 的隔振 效果 , 需要合理 配置两层减振器并选 用 大质量 比( 中间 质量, 设备质量) 的中间质量 , 其 中间质 量一般为机组 质 量 的4 O ~1 0 0 %。然而过大 的质量往往是舰船所无法承 受的 , 这在 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双层 隔振技 术的应用与发展。 2 . 国 内外 隔振 技 术 的 研 究 现 状 国外对隔振技 术的研究 已有几 十年的历史 , 无论 理论研究方 面还 是应用方 面都 已较 成熟, 并广 泛装备于各 型舰艇 。早期 著名实例见 于 美 国通用 电气公 司R . M . G o r m a n 的工作 , 他在两 台主推进柴油机 和两台 辅助 柴油发电机隔振系统中 , 引入了双层隔振装 置 , 得到了较好 的隔振 效果 。 文献[ 4 ] 介绍 了于 7 0年代后期 建造 的苏格 兰渔业调 查船上所采 用 的浮筏隔振 技术 , 实船试验表 明: 通过两级 隔振后 , 从机 组到船体 总的 振动传 递损失在 低频段 ( 3 1 . 5 H z 一 2 5 0 H z ) 为3 5 d B , 高频段 ( 2 5 0 H z 一 1 0 k H z ) 达到 5 0 d B 。 国外还在一些 客轮 、 旅游船上 采用 了隔振装 置。 由于这类船用 主 机转速较低 、 转速变化范围大 , 这就迫使弹性支撑 的固有频率做 的很低。 为解决此 类问题 , MA N B & W 公司 主要采用软 弹性支撑 系统 以削弱 主 要振 源的脉动扭矩 , 一般可小到 5 %以下。 日本则采用 现场 平衡技 术以 减小一次不平衡颠覆力矩的幅值 , 从而抑制了慢速运转时过大的振幅。 关于隔振 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和系统动力特性 分析 , 国内已形成 了 多种 建模 分析方法 , 如多刚体动力学建模分析方法 、 有限元建模分析方 法、 阻抗综合法等。文献【 1 2 ] 对隔振器对称布置的双层隔振系统的振动 进 行计算 , 并 把意大利海洋考察船 A l l i a n c e 号上 的主柴油发电机组的双 层 隔振装 置作为一个具体的工程实例 , 进行计算和 比较 , 计 算结果与原 文给出的数值符 合。 文献[ 9 ] 和[ 1 0 ] 于1 9 9 4 年进行 了双层隔振 装置 的固有 特性分析 , 以 前 的关于柴油发电机组双层隔振装置的振动计算建模是把柴油机和发 电机作为一个统一的刚体 , 中间质量作为另一个刚体 , 而实际上柴油机 和发 电机并 非是一个统一 的刚体 , 它们之 间是 由一个刚度很 大的钟状 罩 相连 , 结果是 丧失 了由钟状罩连接刚度带来高频振动的信 息。 为了更真实 的反映柴油发 电机组双层隔振装 置振动特性 , 上述 两 文献将柴油机和发 电机作为两个独立刚体 , 建立具有 1 8 个 自由度的双 层隔 振系 统力学 模 型。文 献[ 1 0 ] 还 以国 内 目前 逐 步应用 的德 国 MT U 1 6 V 3 9 6 柴 油发电机组 双层隔振 装置为工程 实例进行 了系统 固有 频率 计算。

动力吸振器在高速立式加工中心上的应用

动力吸振器在高速立式加工中心上的应用

( .nt ueo lcr a a dMe h nc l n ie r g S an i nv ri fS in ea dT c n lg Xi a 1 I s tt f e tc l n c a ia gn ei , h a x iest o ce c n e h ooy, ’ n i E i E n U y 7 0 2 ,C ia . ig i h n w i h c ie T o o ,Ld ,Z o g e N n xa7 5 0 1 0 1 hn ;2 N n xaZ o g e Da eMa hn o lC . t. h n w i ig i 5 0 0,C ia hn )

工 艺 与装 备 ・
组合机床与自 动化加工技术
文 章 编 号 : 0 — 25 2 1 ) 1 0 9 0 1 1 2 6 ( 0 0 1 — 0 2— 3 0
动 力吸 振 器在 高 速 立 式加 工 中心 上 的 应 用 术
张功 学 张 宁 宁 吕玉 清 , ,
(. 1 陕西科技 大学 机 电工程 学院 , 安 7 0 2 ; . 夏 中卫 大河 机床 有 限责任 公 司, 夏 中卫 西 10 1 2 宁 宁
c l mn be dn b a in d o t ir to ft e c m po e t o n ci n,nd t e ls a o u n ig vir to ue t he v b a in o h o n n s c n e to a h e s d mpi fe t ng e fc o h o u f t e lc lvir to n o so lvir to ,nd n ef c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 r dr c o ne to t h f rt e c l mn o h o a b ain a d t r ina b a i n a o fe t o ie t c n ci n w ih t e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应用的研究动力总成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由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差速器等组成。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动力总成会受到各种振动的影响,其中弯曲振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振动形式。

弯曲振动会导致动力总成的疲劳损伤和噪音,因此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动力吸振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振动控制手段,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动力吸振器是一种机械式振动控制器,它通过吸收和消耗动力总成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动力吸振器的结构一般由弹簧、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

弹簧可以吸收振动的能量,阻尼器可以消耗振动的能量,质量块可以改变振动的频率。

动力吸振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动力总成的振动能量转化为吸振器内部的弹性势能和阻尼能量,从而达到减振的效果。

动力吸振器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引擎支撑系统动力吸振器可以作为引擎支撑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减少引擎的弯曲振动。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引擎会受到路面不平、加速、减速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弯曲振动。

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这种振动会导致引擎的疲劳损伤和噪音。

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吸收和消耗引擎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保护引擎的安全和稳定性。

2. 变速器支撑系统动力吸振器还可以作为变速器支撑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减少变速器的弯曲振动。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变速器也会受到各种振动的影响,从而产生弯曲振动。

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吸收和消耗变速器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保护变速器的安全和稳定性。

3. 传动轴支撑系统动力吸振器还可以作为传动轴支撑系统的一部分,用于减少传动轴的弯曲振动。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传动轴也会受到各种振动的影响,从而产生弯曲振动。

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吸收和消耗传动轴的振动能量来减少振动的幅度和频率,从而保护传动轴的安全和稳定性。

总之,动力吸振器作为一种有效的振动控制手段,在动力总成弯曲振动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闻邦椿-振动利用工程的应用及发展解读

闻邦椿-振动利用工程的应用及发展解读
2018/11/13
工业噪声会污染环境.
5
振动利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二、振动的利用
(1) 振动利用工程学的内涵及应用概况
(2) 振动与波的利用技术曾引发多次重大革命或变革 (3) 振动与波的利用技术多数是以非线 性动力学为基础 (4) 线性及近似于线性振动的利用 (5) 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利用 (6) 波及波能的利用 (7) 电、磁、光振荡器的利用 (8)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振动规律的利用
振 动 碎 石
振 动 凿 岩
振 动 监 察
振 动 测 量
振 动 诊 断
振 动 勘 探
桩 基 检 测
振 动 测 量 仪
振 动 平 衡
2018/11/13
9
振动利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2) 振动利用工程应用概况(c)
振动计时类
振动健身类
其他用途类 潮 汐 发 电
发电输电类 海 浪 发 电 交 流 发 电
检测医疗类
特殊应用类
B
激 光 测 距
激 光 切 割
激 光 振 荡
紫 B 核 X 医 射 声 微 工 哈 外 磁 光 用 线 级 波 业 兹 波 C 波 C 消 超 共 计 加 检 的 机 毒 T 利 热 T 测 振 试 用

2018/11/13
11
振动利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2) 振动与波利用技术曾引发多次重大革 命或变革
噪 声 控 制 器
2018/11/13
10
振动利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
2) 振动利用工程应用概况(d)
超声应用类 磁 致 伸 缩 种 子 超 声 处 理 超 声 碎 石 超 声 切 削 超 声 油 水 混 合 超超 声声 检电 测机
激光应用类 超 声 减 阻

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和应用

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和应用

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动力吸振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振动控制装置,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它通过引入能量吸收系统,降低机械系统的振动幅值和振动能量,从而减少振动对周围环境和设备的干扰和损坏。

2. 原理动力吸振器的原理基于振动能量的传递和消散。

其基本组成包括质量、弹簧和阻尼器。

当机械系统发生振动时,振动能量被传递到质量上,随后通过弹簧和阻尼器进行消散。

2.1 质量动力吸振器的质量起到了储存振动能量和传递振动能量的作用。

质量通常是一个固定的重物体,它被安装在振动系统中的特定位置。

振动能量通过振动系统传递到质量上,然后由质量再传递到弹簧和阻尼器。

2.2 弹簧弹簧提供了动力吸振器的辅助支撑。

它能够吸收和储存振动能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恢复力。

弹簧的刚度决定了吸振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即对特定频率的振动有较好的吸收效果。

2.3 阻尼器阻尼器用于消散振动能量。

它通过阻尼力的产生将振动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

阻尼器的选择与振动系统的特性密切相关,不同的阻尼器对特定频率的振动具有不同的抑制效果。

3. 应用动力吸振器在很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3.1 汽车工业在汽车工业中,动力吸振器广泛应用于汽车悬挂系统和发动机减震系统中。

它们可以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不平整路面引起的振动和冲击,提高行驶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3.2 建筑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动力吸振器通常用于减少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振动影响。

它们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其他关键结构部位,通过吸收和消散振动能量,减轻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3.3 能源设备在能源设备领域,动力吸振器被广泛应用于减振器和减震器等设备中。

它们能够降低设备运行时的振动幅值,减少设备的噪音和损坏,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3.4 飞行器在飞行器领域,动力吸振器常用于减振和降噪。

通过安装动力吸振器,可以有效地减少飞行器在起飞、着陆和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音,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动力吸振器在电动机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动力吸振器在电动机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动力吸振器在电动机振动控制中的应用渠鸿飞;褚夫强;尹绪超;黄承;王安斌【摘要】When the pump motor of a ship is in operation, large vibration of its base occurs. Through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and modal experiment,it is found that the obvious resonances are excited by the bending modals of 250 Hz and 400 Hz frequencies of the base plate. For the two resonance frequencies, the dynamic tuned dampers are designed respectively. A cyclic procedure of designing-calibrating-modifying is used in the frequency control of the dynamic tuned dampers. The dynamic tuned damper is then installed and tested on the motor.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hows that the vibration of the base plate of the rotor is reduced by 7 dB after the dynamic tuned dampers are installed, and the damping effect is obvious.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method of the dynamic tuned dampers can be widely used in the vibration control of some other industrial equipments.%某舰船泵用电动机运转时,在安装基础上产生了较大的振动。

振动吸收器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振动吸收器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振动吸收器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引言:机械系统是现代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要求的不断提高,机械系统中的振动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高速旋转机械设备、汽车发动机、飞机机翼等都会产生振动,给工作效率和稳定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振动吸收器应运而生。

1. 振动吸收器的基本原理振动吸收器是一种能够消耗振动能量的装置,它通过将机械系统中产生的振动能量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来减小系统的振动幅度。

振动吸收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阻尼器或质量阻尼器来实现。

阻尼器通过消耗振动能量来减小系统的振荡幅度,质量阻尼器则通过加在动力系统上的质量块来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

这样,在振动吸收器的作用下,机械系统的振动幅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了机械系统的性能。

2. 振动吸收器的种类和结构振动吸收器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被动式振动吸收器和主动式振动吸收器两类。

被动式振动吸收器一般由弹簧、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

弹簧和阻尼器通过吸收振动能量来减小系统振动,质量块的加入改变了系统的固有频率。

主动式振动吸收器则通过传感器采集振动信号,经过控制器的处理后,通过执行器施加反向的振动力来实现振动抵消。

3. 振动吸收器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振动吸收器在机械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是在高速旋转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高速旋转机械设备会产生很大的振动,给设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带来很大的影响。

振动吸收器的加入可以有效地减小振动幅度,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

此外,振动吸收器还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飞机机翼等领域。

在汽车发动机中,振动吸收器可以减小发动机的振动,改善行车的平稳性和舒适性。

在飞机机翼中,振动吸收器可以减小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受到的外力干扰,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振动吸收器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增加,振动吸收器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振动吸收器的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双振子动力吸振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双振子动力吸振器设计与仿真分析

双振子动力吸振器设计与仿真分析张武林;樊征兵【摘要】针对传统振子吸振器单频吸振的局限性,以及为减小薄板结构的振动响应,基于单振子模型建立双振子多频动力吸振器。

先介绍了双振子动力吸振器的模型,采用弹簧-质量单元构成吸振系统对振动能量进行吸收;再介绍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双振子模型的吸振效果进行仿真分析。

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双振子吸振器具有较好的吸振作用,且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优点。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双振子动力吸振器;弹簧- 质量单元;有限元分析【作者】张武林;樊征兵【作者单位】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飞机所,陕西西安 710089;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飞机所,陕西西安 71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123随着新型飞机的研发、飞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的提高、新型材料与新型结构的采用,对飞机的机动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结构振动疲劳与声疲劳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如何有效减小机体结构的振动和噪声问题成为研究热点。

飞机实际受激结构主要为弹性板壳结构,如机舱地板和壁板。

这些结构振动过大不仅影响结构寿命及飞行安全,还会进一步辐射噪声,给机舱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受动力源转速恒定的影响,螺旋桨飞机的受激结构的振动响应频谱存在明显的谐频特性,且峰值较为明显。

某螺旋桨飞机机舱地板的振动响应如图1所示。

动力吸振器(dynamic vibration absorber,DVA)是振动控制中的一种减振装置,利用吸振器(子系统)的振动固有频率与振动物体(主系统)的振动频率相同,来有效地消除主系统的振动。

由于其结构简单,对于主系统的窄带响应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针对频率固定的离散峰值,动力吸振器可以取得较好的减振效果[1-3]。

近几年,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种用于轨道减振的动力吸振器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轨道减振的动力吸振器及其应用[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轨道减振的动力吸振器及其应用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胡琴,袁瑞杰,朱宏平,陈晗,沈易军
申请号:CN201911198955.1
申请日:20191129
公开号:CN110777574A
公开日:
202002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减振降噪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轨道减振的动力吸振器及其应用。

该动力吸振器包括螺旋弹簧、质量块、底座板和阻尼器,其中:螺旋弹簧的上端与质量块连接,其下端与底座板连接,阻尼器设置在质量块和底座板之间,用于调节动力吸振器的谐振频率,工作时利用质量块与钢轨之间相对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对钢轨产生反作用控制力,从而使钢轨的振动反应衰减,以此达到减振降噪作用。

本发明能够在钢轨承受动力作用而剧烈振动时,利用质量块与钢轨之间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惯性力对钢轨发生反作用控制力,并通过阻尼器发挥耗能作用,通过弹簧‑阻尼调谐作用,使得钢轨的振动反应明显衰减,以达到减振降噪作用。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
地址: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减振器作用分析及新型吸振器

减振器作用分析及新型吸振器

减振器作用分析及新型吸振器
王朝晋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2(022)004
【摘要】石油钻井现场对井下钻柱纵向振动的控制普遍使用了井下减振器,利用隔振原理来降低钻柱振动.文章采用钻柱的连续系统振动模型,对井下减振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减振器的效果与钻压无关,而主要决定于减振器的刚度及钻柱纵向振动的激振频率;任一种减振器的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定效果,但刚度越小,效果越好;在每一种减振器的使用过程中,随着钻柱的不断加长,减振器的减振效果也在不断的变化,并有可能在谐振作用下产生共振,此时减振器的使用加大了钻柱的振动而需改变钻井工艺参数以避免.因此,我们对采取吸振原理的新型减振器进行了研究并在文中予以介绍.该减振器利用附加在钻铤外面的吸振系统的振动来吸收钻柱所承受的井下激振力.附加系统质量越大,受到激励后的振幅越大,对钻柱的减振作用越显著.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王朝晋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
【相关文献】
1.离心摆吸振器及其在大转角扭转减振器上的应用 [J], 吴虎威;吴光强
2.汽车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异响原因分析及对策 [J],
3.基于新型材料的吸振器设计及电流控制方法 [J], 宋伟志;姚永玉;赵海军;赵红霞;岳遂录;陈智勇
4.随机激励下新型滚珠式吸振器的参数最优设计 [J], 李涵;张小龙;张凯;郭文军
5.一种新型电磁式主动吸振器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J], 冼鸿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吸振器发展、原理及应用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121朱强20120334121绪论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在改造着世界。

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物质极大丰富。

然而,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急剧的变化,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益严重,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将通过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公众环保意识以及经济规律影响企业行为,影响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因此正确处理环境、经济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机电产品绿色设计包括振动工程,而振动控制是振动工程的一个重要科学分支。

广义来说,振动控制包含诱发振动和控制振动两个范畴。

振动控制的措施大致分为五种:1.消振或减弱振源 2.隔震 3.动力吸振 4.阻尼减振5.结构修改。

在结构振动控制中,动力吸振器的研究和应用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动力吸振器是建立在反共振原理基础上的,提摩盛科早在1928年就解决了正弦激励下动力吸振器的设计问题。

80年代,国内曾利用动力吸振器成功排除了某改型飞机尾舵的扰流振故障。

研究动力吸振器模拟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数学优化问题和机械仿真问题。

一、发展背景动力吸振器自1911年问世以来,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在需要减振的结构(称为主系统)上附加子结构,改变系统的振动能量的分布和传递特性,使振动能量转移到附加的子结构上,从而达到控制主系统振动的目的。

传统的动力吸振器多属被动控制,它对于主系统的窄带响应有着良好的吸振效果,但由于其吸振带宽不可调节,对于宽频激励引起的主系统的振动,吸振效果不是很理想。

近年来,对于主动吸振器的大量研究表明,主动吸振器可以根据主系统的振动状态,自动调节自身的结构参数或振动状态,实现宽频吸振,提高了吸振器减振效果,大大拓宽了吸振器的应用范围。

根据吸振器自动调节机理的不同,主动吸振器可分为全主动式吸振器和半主动式吸振器。

全主动式吸振器是根据主系统的振动状态反馈调节吸振器的振动状态,使其对主系统的动态作用力与主系统的振动加速度反相,从而实现主系统实时宽频振动控制。

Tewanim 等人首先将主动振动控制技术与动力吸振器结合起来,提出了主动动力吸振器。

很多研究都表明全主动式吸振器对宽频振动确实可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耗能大、系统易出现不稳定等问题。

半主动式吸振器则融合了被动吸振器和全主动式吸振器的优点,它通过调整动力吸振器的结构参数,使之跟踪主系统的外界干扰频率,最大限度地抑制主系统的振动,其结构相对简单,耗能低,且能实现宽频吸振。

目前半主动式吸振器多为刚度连续可调结构,如机械式、电液式、电磁式等,而将新材料、记忆合金和磁流变弹性体等用于半主动式吸振器的设计也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在改造着世界。

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物质极大丰富。

然而,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急剧的恶化,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频发生……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将通过法律法规、国际公约、公众环保意识以及经济规律影响企业行为,影响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因此正确处理环境、经济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

机电产品绿色设计包括振动工程,而振动控制是振动工程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机械的高速化及结构的轻型化,大量的工程振动问题不断地涌现,引起了机械工作状态的恶化,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下降。

而机械振动常常是造成机械和结构恶性破坏和失效的直接原因。

振动使结构的内应力大大增加,由于振动产生的交变载荷使结构发生疲劳破坏;共振使结构产生不允许的大变形,致使结构发生严重破坏。

在有些机械中,由于自身作业的环境恶劣再加上振动的存在而引起地基的振动和噪音,造成更为恶劣的环境,使精密仪器不能正常工作,人的劳动条件恶化。

工程史上由于振动而引起的失事已屡见不鲜。

闻名的Tacoma吊桥事件就是一例。

该桥长2800尺,宽39尺,于1940年因风载激起自振,历时一小时(振动约720周),破坏殆尽。

所以,各种减振系统得到广泛的应用,减振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吸振是一项应用极为广泛的减振技术,从1902年Frahm发明了动力吸振器(DVA)以来,己有近百年的历史。

由于它结构简单,又能有效地控制频率变化范围较小的结构与设备的振动,所以动力吸振器己成为实施振动控制的有效手段。

被动式动力吸振器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它不适用于外激励力频率变化较大场合;而主动式动力吸振器可以很好地克服这个缺陷。

并且随着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结构振动与噪声控制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振动主动(有源)控制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主动式动力吸振技术发展迅速,且日显生机。

主动式动力吸振器是按一定的规律主动地改变自身弹性元件或惯性元件的特性,或者通过执行机构来驱动吸振器的运动质t按一定规律运动的一种动力吸振器。

根据工作原理和设计准则的不同,它可分为非频率可调式动力吸振器和频率可调式动力吸振器。

而且先后提出了半主动式和全主动式DVA。

主动式动力吸振技术中的执行器结构包括机械式、电磁式、电液式等多种型式。

其中半主动式DVA采用开环控制,通过调整DVA结构参数,使其有效吸振频率跟踪主系统外干扰力频率,充分发挥DVA的减振能力。

全主动式DVA采用闭环控制,通过反馈主振系振动状态参量按一定规律调节DVA 的振动,从而达到降低主振系振动响应的目的。

在结构振动控制中,动力吸振器的研究和应用已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二、吸振器的原理分析动力吸振器原理:动力吸振是通过增加弹簧质量系统,使之与振源的频率接近,从而把振动的能量吸附到增加的附加系统上。

许多机器或部件由于旋转部分的质量偏心而产生强迫振动,为减小这些振动有时可以采用动力吸震器。

上图是一个装有阻尼动力吸振器的系统,阻尼动力吸振器包括质量m1、弹簧k2及阻尼材料c,m1与k1是主系统的质量及弹簧刚度,m1上作用有激振力P1sin ωt,不难得到系统的强迫振动方程为:..110112211sin t 02222202x m x c c k k k x P m x c c k k x x ⎡⎤-+-⎡⎤⎡⎤⎡⎤⎡⎤⎡⎤⎡⎤⎢⎥++=⎢⎥⎢⎥⎢⎥⎢⎥⎢⎥⎢⎥⎢⎥--⎣⎦⎣⎦⎣⎦⎣⎦⎣⎦⎣⎦⎢⎥⎣⎦ω (1) 先讨论无阻尼振动系统,这时c=0,由直接法解,得到稳态响应的振幅为-1221122120221212222B P k m P B K k k m k k k m ω⎡⎤⎡⎤⎡⎤-==⎢⎥⎢⎥⎢⎥⎣⎦⎣⎦⎢⎥⎣⎦⎡⎤+--⎢⎥--⎣⎦ωωω (2) 其中ω是系统的特征多项式,等于(3)由式(2)看到,当时,主系统的振幅为B1=0,即主系统不再震动,这种现象称为反共振,这时,因此吸振器的振幅为,可见质量m1上受到的激振力恰好被来自吸振器弹簧的弹性恢复力平衡。

无阻尼动力吸振器的参数K2 ,m2一般选为(9)即使得吸振器的固有频率等于主系统的固有频率,记(4)式(3)可写成(5)设ω1,ω2是由无阻尼动力吸震器与主系统组成的两自由度系统的固有频率,并记(6)在式(5)中,令=0可解出(7)现将式(5)代入式(1)中,并令,可得到(8)上图是质量比μ=0.3时由上式画出的两自由度系统的幅频响应曲线,这时λ1=0.762,λ2=1.311。

由图可以看到,虽然当ω时,主系统出现反共振,但在反共振的两旁存在两个新的共振峰。

为了允许激励频率ω在λ=1附近能够有一定范围的变化,λ1与λ2应当相距较远,下图是由式(7)画出的λ与μ的关系曲线,可见当μ值较大时,λ1与λ2隔得较远。

但由式9得知这时k2与m2要相应增大,会使吸振器变得粗笨。

三、解决方式解决上述矛盾的方法之一是采用阻尼动力吸振器,为采用直接法求稳态响应,讲式(1)右端的P1sinωt改为,并设其中、是复振幅,将上式代入复数形式的式(1)后得其中因此主系统的复振幅为取的实部,得到主系统的振幅为(10)引入下列符号式(10)写成下列无量纲形式(11)附加质量弹簧阻尼系统的阻尼比对动力吸振器主质量响应的影响由上图可见,动力吸振器的阻尼比变化时,主质量的幅频响应曲线都通过两个确定的点;当阻尼比增加时,在这两点之间振动衰减程度减弱,而在两点之外振动衰减更多,但是变化程度不大。

四、无阻尼动力吸振器参数选择作用在机械上的激振力通常是周期为T 的非简谐力,可将它展成富氏级数。

在弹性限度内分别对各频率求解后进行跌加可得(忽略不产生振动的常数分量):21()[cos(.)sin(.)]n k m l b l x ∞=-+++=10cos(.)sin(.)n l b l x ∞=+++=其中:02()cos 2n T nl F l dl T a π=⎰ (n=1,2,3,4,5……) 02()sin 2n T nl F l dl Tb π=⎰ (n=1,2,3,4,5……) 当机械运行时可测出其振动的频谱,如果振动的主要频率分布范围不很宽,则可以采用无阻尼动力吸振器k~m “吸收”机械的一部分振动能量,使机械振动强度得到降低。

在振动频谱中挑选出振动幅度最大的分量,设其圆频率为m ω,选择参数二与,使之固有圆频率0ω满足0m ωω== 这时机械在圆频率0ω上的振动分量得到完全抑制,其振幅为零,并且在m ω两侧较大频率范围内的振动分量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衰减,因而总振动得到减弱。

选择无阻尼动力吸振器参数k 时越大m ω越大,即吸振的上限频率越高,而m ω小于m 越大m ω越小,即吸振的下限频率越低,而m ωk 、m 值越大,吸振的频率范围越宽。

但当k 、m 过大时,吸振器在机械上可能会碰到困难,而且吸振器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振源。

所以,为便于吸振器安装及不影响机械的正常运行和操作,通常应使m<M,k<<K 并通过适当调节,m 与k 的大小,可使得区间内尽可能多地包含振动频谱中振动强度较大的频率,从而使振动得到最大限度的衰减。

五、结论本文推导了动力吸振器模型的动力学方程和频响函数,做出了两自由度系统的幅频响应曲线,可以用于定性地指导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最后,针对一个简单的优化指标进行了一个实例的优化设计,得到了优化动力吸振器的参数。

机械振动对于大多数的工业机械、工程结构及仪器仪表是有害的,它常常是造成机械和结构恶性破坏和失效的直接原因。

超出规范标准的振动,缩短机器寿命,影响机械加工质量,降低机械及电子产品的使用性能,甚至产生公害,污染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