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分析
10专题一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定与分析

• 剑桥方程式 • 是在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基础上, 由A.C.庇古用方程式首先提出,其公式为: • M=kpy • 式中M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占国民 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P为最终产品和劳 务价格水平,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 民生产总值。 • 根据剑桥方程式求得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 又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当代国际上有关货 币流通速度的流行观点。
11四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定分析12背景2001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很快大大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时高时低与物价变化不一致反映了货币流通速度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测定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专题一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定
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规律(2000之前)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定
• 目的 • 背景 • 步骤
16
一、目的
• 测定货币流通速度需要广义货币供应量数 据,而1978-1989年的数据没有公布,需 要通过数据挖掘补充。 • 1985-1989年的数据可以在《中国金融年 鉴1990》找到,但口径较小。 • 1978-1984年的M2需要挖掘。
17
二、原理
• M1=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 •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 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10
四、货币流通速度的测定
• • • • 背景 原理 步骤 分析
11
背景
• 2001年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很快,大 大超过了名义gdp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时 高时低,与物价变化不一致,反映了货币 流通速度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货 币流通速度进行测定,揭示其变化的规律 和原因。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周转次数,通常用GDP与货币供应总量的比值来衡量。
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已经成为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下面我们将从经济和金融两个方面来分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
首先从经济因素来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变迁。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迅速,而服务业的货币需求相对较低。
与此制造业也在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导致了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周转次数减少。
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乏力,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也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信用货币的普及和国际支付结算手段的多元化,也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从金融因素来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主要与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有关。
我国的货币政策长期偏向宽松,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过度扩张,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我国金融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导致了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流通效率不高。
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较多的“僵尸企业”和“僵尸债务”,这些“僵尸”经济实体在经济交易中的障碍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针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应当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加以解决。
需要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提高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周转率。
应当加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适时收紧货币供应,避免通货膨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负面影响。
应当加快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增强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流通效率。
需要持续整顿和化解“僵尸企业”和“僵尸债务”,消除经济实体中的不良因素,为货币的流通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其原因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货币政策、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等多个方面。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内流动的频率。
它反映了货币的使用效率和经济交换的活跃程度。
本文将从定义、影响因素和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义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货币的使用频率,通常用GDP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来表示。
即货币流通速度=GDP/货币供应量。
二、影响因素1. 实际经济活动的速度:经济活动的繁荣与萧条会直接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经济活动的速度越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会相应加快。
2. 价格和物价水平:价格水平的上涨会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因为人们会尽早消费以避免更高的物价。
3. 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收入水平较高的人通常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导致货币的流通速度较慢;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则倾向于将货币用于消费,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4.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松紧度对货币流通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策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流通速度较快;政策紧缩时,货币供应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较慢。
三、意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反映了经济的活跃程度和货币运行的效率。
1. 经济活力:货币流通速度快意味着经济活动频繁,企业生产投资增加,就业机会增多,经济增长加快。
2. 通货膨胀: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因为货币的流通速度越快,同样数量的货币所支持的交易额就越大,价格上涨的压力就越大。
3. 货币政策调控: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可以成为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
当经济活动萧条,货币流通速度缓慢时,央行可以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当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央行则可以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稳定物价。
综上所述,货币流通速度是反映经济活跃度和货币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复杂多样,包括实际经济活动的速度、价格和物价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以及货币政策等。
正确理解和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意义,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参与者更好地把握货币流通的动态变化,促进经济的稳健发展。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在宏观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它衡量了货币在经济中的动态变化速度,反映了社会总需求和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接下来,我们将从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货币流通速度(Velocity of Money)是指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交易中的平均转手次数。
具体的说,就是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使用次数。
它可以用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和货币总量的比率来表示。
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 GDP/货币总量。
货币流通速度展现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总效应,它是文献约定俗成的普遍术语。
当货币流通速度增高时,说明货币在社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提高,经济交易的频繁程度也相应增加。
反之,当货币流通速度降低时,意味着货币在社会生产中的使用效率变低,价格调整速度减慢,总需求不足等问题也会相应产生。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流通速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市场信心等因素。
在具体实践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是很常见的。
首先,货币流通速度的增速与经济周期的走势息息相关。
在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中,通货膨胀水平在一定时间内往往突出,而货币流通速度也随着整个经济的周期运动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经济扩张阶段,产出增长与就业率上升引导消费者支出增加,实质需求增高,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相反,当经济复苏缓慢或经济衰退时,货币在经济交易中的使用次数下降,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减缓。
这与GDP的增速紧密相关。
其次,货币政策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因素。
货币政策措施的实行会影响货币市场的供需关系,从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等政策措施来刺激经济,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
反之,则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
浅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1997-2003年,货币供应量大幅度超过经济增长率,中国却未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而是呈现相反的通货紧缩局面,构成了麦金农所称的“中国之谜”。
2007年以来,随着央行的不断加息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货币流通速度问题再一次引起学者的重视。
我国许多学者纷纷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本文也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标签: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周期性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理论界中较为一致的看法,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时期收入流量时周转运动的次数,它等于GDP与货币存量的比率(名义量或者实际量的比)。
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数量特征,不同时期则有不同的观点。
马克思、费雪的货币需求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在相同的表达式MV=PY(其中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中,都一致把V当作由外在结算、支付制度决定的常数,重点去分析M、P和Y之间的关系。
弗雷德曼的货币数量论在V的界定上则有了创新:首先,他把货币需求量看作实际收入水平和所持资产收益率的函数,即M/P=m(y,r1,r2…rj,Pc),其中,r1,r2…rj代表各类金融资产的收益率,Pc 则等于(dp/dt)/P,代表所持耐用品的预期收益率。
其后,他对实际货币供给m与实际产出y进行了长期趋势考察,发现二者之比不是常数,而是依赖于r、Pc变化的变数。
由于V=y/m,所以可把以上关系写成关于V的函数形式,即V=y/m=V(r,Pc),且,对于此公式的解释是这样的:由于金融资产和耐用商品都可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因此,当r升高时,居民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持有,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假设实际收入不变,v便会上升;当Pc升高时,耐用品的价值或者实际购买力几乎未变,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则相对下降,预期通胀率的上升把居民对货币的需求转化为对耐用品的需求,假设实际收入不变,v也会上升。
假设预期通胀率正相关于当期通胀率P,则公式可变为:V=m/y=V(r,P),且。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一国货币流通状况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使用效率和交易活跃程度。
本文将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进行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货币在经济中的交易频率,通常用GDP与货币供应量的比值来表示。
简单来说,货币流通速度反映了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次数。
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1.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普及提高了货币交易的便捷性和速度,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
2.经济结构:不同行业的交易活跃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调控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进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4.人们的支付习惯:支付习惯的改变,例如更多的人选择线上支付而非现金支付,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5.经济信心:经济信心的提高会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方法1.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比较货币流通速度与GDP增速的趋势,可以分析货币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效率。
2.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的关系:通常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与物价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通过比较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胀率的变化,可以研究通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3.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货币政策的调控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从而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综上所述,货币流通速度是反映货币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指标,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和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于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制定货币政策以及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好地把握货币流通速度的动态变化,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及分析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及分析[摘要]本文运用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费雪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结果检验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相关结论,分析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货币需求;费雪方程1 引言中国一直致力于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失调的主要原因,即以货币量为中间目标,保持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
如果由于货币供给量超过总产出,使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会产生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量超出产出,是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上升的趋势,会造成通货紧缩,这两种结果都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
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经济运行日益货币化,货币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本文通过对1990—2010年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回归分析,将对上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关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国内学者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孙健,辛然(2002)运用中国1980—2000年的数据,以GDP/M2为指标揭示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这一现象,并指出经济的货币化、中央银行货币过量的发行、银行的不良债权、制度性紧缩是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主要原因。
李春红,袁卫(2002)分析了1980—2000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波动趋势,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在短期又随经济周期而波动的特点。
刘士宁,徐长生(2003)运用1978—2000年的数据,根据费雪方程计算出1878年到2000年V0、V1、V2均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V2的下降趋势相对突出。
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得出结论,即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同时金融发达程度的提高会加速货币流速。
汪军红,李治国(2006)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变动才是影响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刘刚、尹涛(2011)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流动性与中国资产价格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

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中,货币是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货币的流通速度对于经济的稳定和通货膨胀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和解决方案进行讨论。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定义与意义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段时间内货币单位的支付频率。
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在经济中的使用频率。
当货币流通速度较高时,同一数量的货币单位可以更频繁地用于交易,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当货币流通速度过慢,货币会沉淀在居民手中,导致经济活动的疲软。
二、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正常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助于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但当货币流通速度过快时,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当居民预期通货膨胀会加剧时,他们更愿意将手中的货币快速地用于购买,以避免将来购买力的贬值。
然而,大量的货币投入市场可能导致供应过剩,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货币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影响。
当货币流通速度过快时,货币超发的情况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降低人民群众的购买力。
相反,当货币流通速度过慢时,货币需求不足,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通胀的控制至关重要。
四、应对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措施在应对货币流通速度与通货膨胀的问题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护经济的稳定。
首先,央行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流通速度。
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央行可以刺激或抑制货币的流通速度,以达到稳定经济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其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推动良性经济循环。
例如,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经济供给。
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措施,增加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需求的增长。
此外,加强信息披露和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透明的金融市场和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可以提高居民对货币流通速度和通货膨胀的认识,减少投机行为和不良资产的积累,有助于维护经济的稳定。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与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与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测算与分析一、剑桥方程式定义M=kpy剑桥方程式是在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基础上,由A.C.庇古用方程式首先提出。
在本式中M表示人们持有的货币量,k为货币量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P为最终产品和劳务价格水平,y为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
此方程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示货币流通速度的。
根据剑桥方程式求得的货币流通速度,用V表示,又称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是当代国际上有关货币流通速度的流行观点。
二、数据数据日期M2(货币与准货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货币流通速度1990年15,293.40 103.10 18774.3 1.227607988 1991年19,349.90 103.40 21895.5 1.131556235 1992年25,402.20 106.40 27068.3 1.065588807 1993年34,879.80 114.70 35524.3 1.018477744 1994年46,923.50 124.10 48459.6 1.032736262 1995年60,750.50 117.10 61129.8 1.00624357 1996年76,094.90 108.30 71572.3 0.940566319 1997年90,995.30 102.80 79429.5 0.872896732 1998年104,498.50 99.20 84883.7 0.81229587 1999年119,897.90 98.60 90187.7 0.752204167 2000年134,610.30 100.40 99776.3 0.741223368 2001年158,301.90 100.70 110270.4 0.696582922 2002年185,006.97 99.20 121002 0.654040223 2003年221,222.80 101.20 136564.6 0.617317022 2004年254,107.00 103.90 160714.4 0.632467425 2005年298,755.70 101.80 185895.8 0.622233484 2006年345,603.59 101.50 217656.6 0.629786861 2007年403,442.21 104.80 268019.4 0.664331578 2008年475,166.60 105.90 316751.7 0.666611879 2009年606,225.01 99.30 345629.2 0.570133522 2010年725,774.10 103.30 408903 0.563402579 2011年851,590.90 105.40 484123.5 0.56849304 2012年974,148.80 102.60 534123 0.548297139 2013年1,106,524.98 102.60 588018.8 0.531410326 2014年1,228,374.81 102.00 636,139.00 0.517870439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和中国统计年鉴三、计算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剑桥方程式变形可得货币流通速度V=1/k=py/M2.由计算所得V 值做出趋势图如下图。
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

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在经济系统中的流动频率。
它与经济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经济运行和金融政策也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货币的本质与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作为经济交换的媒介和计量单位,起到促进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可以作为一种通用等价物,用于交换商品和服务。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在经济中进行交换和支付的频率。
一般而言,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 经济活动水平:经济活动的繁荣程度将直接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在经济活动旺盛的时期,人们购买商品和服务的频率会增加,货币的流通速度也会加快。
2. 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持有货币的需求减少,流通速度会相应加快。
3. 政府政策: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控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宽松将倾向于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放缓。
二、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增加会促进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
在经济活动繁荣时期,人们的购买力增强,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增加,导致货币更快地流通。
另一方面,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也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当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单位时间内的交易量增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快速的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加快资金的周转,增强市场活力,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
三、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也很显著。
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流通速度快,则意味着经济活动繁荣,生产投资活跃,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然而,过快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
当货币的流通速度过快,超过实际经济交易的需要时,可能会导致物价上涨,加剧经济的不稳定。
相反,货币流通速度过慢则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低迷和需求冷淡。
货币流通速度宏观经济中的货币市场活跃度

货币流通速度宏观经济中的货币市场活跃度货币流通速度:宏观经济中的货币市场活跃度在宏观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货币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货币流通速度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使用频率与速度,通常通过货币流通速度指标来加以衡量。
本文将重点探讨货币流通速度在宏观经济中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概念及意义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在经济系统中的使用频率和速度。
它反映了货币的使用效率和货币市场的活跃程度。
货币流通速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当货币流通速度提高时,同等数量的货币可以实现更高的交易额,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还可以提高货币的效用,增加货币的价值。
二、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1. 经济信心:经济信心的不稳定会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当经济信心低迷时,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进行投资和消费,从而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2. 利率水平:利率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利率较低时,借款成本下降,企业和个人更愿意借款进行投资和消费,货币的流通速度会相应提高。
3.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货币政策的紧缩会导致利率上升,进而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而货币政策的宽松则相反。
4. 经济结构:不同的经济结构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在发达国家,货币市场活跃度通常较高,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开放和多元化,货币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
三、货币流通速度的测量方法货币流通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常用指标:货币流通速度绝对值指标和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值指标。
1. 货币流通速度绝对值指标是指某一时期内的货币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公式为:货币流通速度 = 货币供应量 / 国内生产总值2. 货币流通速度相对值指标是在货币供应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和货币市场活跃度的变化来计算。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原因哎呀,货币流通速度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个让人头大的话题。
不过,别担心,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事儿,就像咱们平时唠嗑一样。
先说说啥是货币流通速度吧,简单点说,就是钱在人们手里转来转去的速度。
比如说,你今天去超市买了瓶可乐,然后超市老板用这钱去批发了一箱可乐,批发商又用这钱去买了原材料,这钱就这么转来转去的,转得越快,货币流通速度就越快。
那为啥这速度会变化呢?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得说说经济环境。
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有钱,买东西的多,卖东西的也多,钱自然就转得快。
就像去年夏天,我去了趟夜市,那叫一个人山人海,我买了串烤鱿鱼,老板立马又用这钱去买了鱿鱼,鱿鱼摊老板又去买了鱿鱼串,这钱转得跟飞似的。
然后,咱们得聊聊科技。
现在手机支付、网上银行这么方便,一扫码,钱就过去了,比现金快多了。
记得有次我在网上买了双鞋,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钱就到卖家账上了,这速度,比现金快多了。
再来,咱们说说政策。
政府有时候也会出台一些政策,比如降息啊,刺激消费啊,这些都能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就像前阵子,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降低了利率,大家一看,贷款利息低了,纷纷去贷款买房买车,这钱就转起来了。
最后,还得说说人们的心理。
有时候,大家对未来经济形势不确定,就把钱攥手里,不敢花,这货币流通速度自然就慢了。
记得有次经济危机,我周围的朋友都开始存钱,不敢消费,那会儿,钱就像被冻住了一样。
你看,货币流通速度这事儿,其实就跟咱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关。
经济环境、科技、政策、心理,这些都影响着钱的转手速度。
就像夜市里那串烤鱿鱼,一晚上不知道转了多少手,这就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个小缩影。
所以,下次你再去夜市,或者用支付宝扫码的时候,不妨想想,这背后,其实是货币流通速度在悄悄变化呢。
咱们虽然不是经济学家,但也能从生活中感受到这变化,不是吗?。
货币流通速度分析

M2/GDP与CPI增长率变化的关系什么是M2/GDP?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
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
通常认为,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
表征一个地区货币化程度的大小。
社会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一定经济范围内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也叫马歇尔K值。
交易方程式MV=PY ,其中M 为货币供应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平均价格水平,Y 为实际产出。
可推导出货币流通速度计算公式为:V=(PY)/M=GDP/M,即M/GDP=1/ v,而且GDP=PY表示价格乘以实际GDP,所以M2/GDP中的GDP表示名义GDP。
随着金融深化和货币化过程进展,发达国家的货币化率呈现倒U型,有一个峰值后再趋于平稳。
我国还处于上升阶段,高货币化率并不能说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达。
中国货币化率如此高的原因是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化的过程扩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并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进一步放大了M2。
来看看我国从90年到13年马歇尔K值的变化情况,如下图表所示表一:由图表所示:M2/GDP大体上成明显增加趋势,在93,94,95年有一段短暂的稳定期后一口气突破“第1关”,在04-08中又有稍许的下降,特别是在08年下降到极小值点,09年后又持续走高,目标直指“第2关”。
什么是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
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
【最新精选】关于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特点的分析关于货币流通速度,许多经济学家都有不同主张。
费雪看到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变的,认为仅基于技术的提高而促使运输成本降低一项,便可以得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上升的趋势。
但是他认为短期内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很小,在其现金交易方程式的分析中假定其为常数(费雪,1911)。
现金余额说代表人庇古认为货币收入有多种用途,且相互排斥,当觉得保持现金所得收益大于其损失时,则必定会增加现金余额,这就意味着流通中现金的增加,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庇古,1923)。
凯恩斯将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周期联系起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可塑的”。
货币流通速度是实际国民收入与货币需求的比例,它是实际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函数,实际收入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起作用的。
一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要慢于收入变化。
并且利率上升将减少实际货币需求,从而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凯恩斯,1933)。
弗里德曼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虽然不是一个常数,但却与价格水平的变动率、利率有着十分稳妥的函数关系。
但是,这个结论在70年代末受到了挑战。
随着金融创新和制度的变迁,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越来越大,它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一般特征是不稳定的。
这里我们用我国1994—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与探讨。
对于货币的流通速度的计算,其理论依据不外乎传统的交易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PT 和收入型货币数量公式MV = Y ,其中M 为货币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 P 为交易商品的价格, T 为商品交易量, Y 为名义收入。
我们收入用GDP代替,货币量分别M1、M2,并计算流通速度。
年份M1(亿元) M2(亿元) GDP(亿元)V(M1)V(M2) 1994 20540.70 46923.50 48197.90 2.346458 1.0271591995 23987.10 60750.50 60793.70 2.534433 1.0007111996 28514.80 76094.90 71176.60 2.496128 0.9353661997 34826.30 90995.30 78973.00 2.267625 0.867881998 38953.70 104498.50 84402.30 2.166734 0.8076891999 45837.30 119897.90 89677.10 1.956422 0.7479462000 53147.15 132487.52 99214.60 1.866791 0.748862001 59871.59 152888.50 109655.20 1.831506 0.7172232002 70882.19 183246.94 120332.70 1.697644 0.656672003 84118.81 219226.81 135822.80 1.614654 0.6195542004 95971.01 250802.79 159878.30 1.665902 0.6374662005 107279.91 296040.13 183217.40 1.707844 0.6188942006 126028.05 345577.91 211923.50 1.681558 0.6132442007 152519.17 403401.30 257305.60 1.687038 0.637842008 166217.13 475166.60 300670.00 1.808899 0.6327682009 221445.81 610224.52 340507.00 1.537654 0.558003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并不是一个常数,而且呈现出总体向下,有一定的波动,而且M1的波动大于M2的特点。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货币的交易频率,即货币单位在经济中流通的快慢程度。
当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时,货币单位可以更快地传递,经济的总需求也会增加。
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1. 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带来的积极影响当货币流通速度增加时,经济的活力也会提升。
货币流通速度增加不但能够促进交易的频率,还会导致货币单价上涨。
因为货币的价值不断提高,企业与个人就会更加积极地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当然,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促进货币的流动。
当货币流动性增加时,各类资产的价值也会增加,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 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的负面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减缓则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时,经济各个层面的需求都会减缓,因为货币单位一次只能流转一次或数次,这样就无法在经济内部更快更广地传递,货币的稀缺也会导致货币的单位价值上涨。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消费和投资热情也会降低,经济就难以维持商业活力,制造业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 如何应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货币流通速度也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应对经济的波动,我们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货币流通速度过快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利率,减缓货币单位的增长,这样可以避免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当货币流通速度减缓时,我们可以增加货币的数量,促进流动性,这样可以激励人们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4. 结尾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是反应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信号之一,当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或减缓时,它们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必须加强监管和调控,使货币流通速度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

解析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经济和金融因素1. 引言1.1 概述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背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有效流通速度呈现逐渐减缓的趋势。
这一现象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调控、金融体制改革、数字货币发展以及货币持有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背景上看,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现象在近年来逐渐凸显。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货币需求减少、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疲弱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流通渠道日益完善,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数字货币的兴起及发展也对传统货币的流通速度产生一定的冲击。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只有深入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对策来应对。
1.2 分析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意味着单位货币流通的频率减少,导致货币在经济中的传递速度变慢,可能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那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可能会变得不够灵活,限制了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
在一个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环境中,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会受到削弱,可能会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下降,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还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因为货币在经济中的流通速度下降,可能会导致资金过度聚集在某些领域,加剧价格泡沫的形成。
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对经济和金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宏观经济因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宏观经济因素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下降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减少,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意愿降低,导致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速度变慢。
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分析组员:毕楚麟李迪宽蒋朝庆张巍张英鹏刘飞李钦佩王键羽熊希盟刘思敏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含义: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时期收入流量时周转运动的次数,它等于GDP 与货币存量的比率(名义量或者实际量的比)。
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市场上货币流通总量的多少。
这对社会物价总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问题主张不一样,因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也就不同。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得出V=PT/M,根据货币理论可知,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经济货币化、利率、预期通货膨胀、收入水平等。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如下:( 1)1990年以来,我国的现金总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但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下降后再平稳的趋势(见表1、图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 从1990年的1.22次下降到2002 年的0.64次,V1 从1990 年的2.69次下降到2002 年的1.68 次,其中在1993—1995 年出现小幅回升,1996 年后再下降,之后又进入了加速下降的阶段。
从2002年后开始,V2开始趋于平稳,在零点六几附近徘徊,V1有略微上升的趋势,总体也保持了平稳。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增长率表1图1(2)我国货币流通增速的变化率很大,从表1,图2可以看出,V1的波动是非常大的,在94年增长了8.14%,而99年由下降了9.43%,变化率都在10%内波动。
V2的波动比V1小一点,但波动也大,但变化趋势基本与V1趋势一致。
图2(3)以上都说明我们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定值,而是变化的,变化率很大,V1、V2都呈下降后平稳的变化。
三、中美日货币流通速度的的比较(1)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Bordo 和Jonung (1987) 将货币化程度、银行的普及、金融发展、经济稳定性程度等因素量化, 引入货币-12.00%-10.00%-8.00%-6.00%-4.00%-2.00%0.00%2.00%4.00%6.00%8.00%10.0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V1,V2增速比较V1增长率V2增长率流通速度函数中,改进只考虑利率和收入变量的传统模型。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区域差异性研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区域差异性研究一、引言货币流通速度是衡量经济活动的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货币在经济中的流动性和有效使用程度。
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与经济增长、通胀和金融市场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这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区域差异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现状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总体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高,西部内陆地区低的特点。
首先,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金融市场发达,企业活动频繁,交易频率高,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也相对较快。
其次,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活动相对较少,交易频率低,货币的流通速度较慢。
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的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到城市化程度、金融深化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跨地区交易增多,从而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此外,金融深化在东部地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应用,都会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再者,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这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交易速度增加,间接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
而西部地区的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交易活动相对较少,货币的流通速度自然较慢。
同时,金融市场也相对不发达,金融资源支持能力有限,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高。
三、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区域差异的因素除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等显而易见的因素外,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区域差异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区域人口规模和密度的差异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人口规模大的地区通常交易活动更为频繁,货币的流通速度也更快。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则交易成本较低,促进了交易的频繁性,从而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研究综述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参与经济流通和社会总商品交易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依据费雪方程式MV=PY。
它等于名义GDP与名义货币供给量之比。
二、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影响因素:1.经济货币化对社会资金流动速度的影响(由负转正)原先货币化进程主要构成已由自给自足经济的减少,转变成社会中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向货币化、市场化逐步转变,造成货币需求的增加。
而且这种货币需求的提高并更多体现在M2 需求的增加。
而且他认为居民储蓄倾向提高造成了名义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进一步造成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该假说对于80-90年代转轨期间市场改革进程中货币流通速度减慢解释较为全面。
中国社会资金流通速度持续下降的趋势可能出现逆转,货币化进程的结束后,新增货币量难以在物价不大幅度上升情况下被经济体有效吸收,潜在的通胀风险制约社会资金快速增长。
2.经济周期的影响:衰退期流通速度急剧下降货币流通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决定于货币的机会成本——利率,且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在经济衰退期间货币流通速度会显著降低,制约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加剧流动性陷阱问题。
经济危机期间,风险的影响权重加大,经济主体一致选择持币观望,不敢冒风险买卖任何资产和投机性商品。
根据有关研究,大萧条时期的1931 年至1932 年,美国M1 的流通速度下降18.12%,M2的流通速度下降16%。
1984年至1986年美国为控制通胀收缩货币期间,M1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4.25%。
1989 年至1993年储贷危机期间,M1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15.15%。
在本轮危机中,美国M1 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了17%。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起点在2008 年第二季度,下降趋势的终止在2009 年的第二和第三季度。
随着经济的复苏,货币流通速度会平稳上升,逐渐回归至均衡水平。
3.资产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双重效应: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一方面,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财富效应,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货币流通速度作为现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影响着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政策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不论是按M1口径还是按M2口径测算,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货币流通速度为何逐年下降,它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加以分析。
标签:货币流通速度M1 M2 影响因素一、问题的提出货币流通速度是现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影响着一国一定时期内有效总需求的大小,并通过有效总需求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力度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讲,货币流通量可以看成是由货币当局控制的,而货币流通速度在相当程度上是货币当局所不能控制的,它是由交易和支付制度、人们遵守制度的程度、人们对未来情况预期、利率、信用的发达速度、运输与通讯条件及其他“与流通中货币量没有明显关系”的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
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前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当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也曾总结出1∶8的货币投放比率。
但在改革开放进入经济转轨期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将结合我国近年的经济实践,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分析。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分析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以及GDP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与此相反,货币流通速度则逐年递减,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三、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1.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所谓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经济活动在国民經济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也就是货币经济向非货币经济领域的扩展。
一般以M2/GDP(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作为衡量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随着生产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个体、私营及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货币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流通速度的逐年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流通速度的一些分析
组员:毕楚麟李迪宽蒋朝庆张巍张英鹏
刘飞李钦佩王键羽熊希盟刘思敏
一、货币流通速度的含义:
指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在融通该时期收入流量时周转运动的次数,它等于GDP 与货币存量的比率(名义量或者实际量的比)。
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存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市场上货币流通总量的多少。
这对社会物价总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由于经济学家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问题主张不一样,因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导向也就不同。
二、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
根据费雪方程式MV=PT,得出V=PT/M,根据货币理论可知,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制度因素、经济货币化、利率、预期通货膨胀、收入水平等。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如下:
( 1)1990年以来,我国的现金总量、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量和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加,但是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长期下降后再平稳的趋势(见表1、图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广义货币流通速度V2 从1990年的1.22次下降到2002 年的0.64次,V1 从1990 年的2.69次下降到2002 年的1.68 次,其中在1993—1995 年出现小幅回升,1996 年后再下降,之后又进入了加速下降的阶段。
从2002年后开始,V2开始趋于平稳,在零点六几附近徘徊,V1有略微上升的趋势,总体也保持了平稳。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增长率表
1
图1
(2)我国货币流通增速的变化率很大,从表1,图2可以看出,V1的波动是非常大的,在94年增长了8.14%,而99年由下降了9.43%,变化率都在10%内波动。
V2的波动比V1小一点,但波动也大,但变化趋势基本与V1趋势一致。
图2
(3)以上都说明我们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是定值,而是变化的,变化率很大,V1、V2都呈下降后平稳的变化。
三、中美日货币流通速度的的比较
(1)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Bordo 和Jonung (1987) 将货币化程度、银行的普及、金融发展、经济稳定性程度等因素量化, 引入货币
-12.00%
-10.00%-8.00%-6.00%-4.00%-2.00%0.00%
2.00%4.00%6.00%8.00%10.0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V1,V2增速比较
V1增长率
V2增长率
流通速度函数中,改进只考虑利率和收入变量的传统模型。
该模型表明,在几乎所有的国家,货币流通速度先随着货币化推进而下降,然后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稳定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呈现U 型结构。
(2)从表2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中日较为接近;就平均值而论,日本最低,中国次之,和美国相差很大;但中国中位数已低于日本;中国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远大于美国和日本,最小值已为三国中最低;标准差中国居三国之首。
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远低于美国,M2/GDP高于美国,这是中国高储蓄率、高杠杆率、低工资份额和低资本回报率增长方式的反映,中国应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
美国经济增长方式经过百年经验检验,是可持续的。
中国改变增长方式,则会出现一个货币流通速度逐步上升、M2/GDP不断下降的过程。
就此意义而言,应当认为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已经结束。
四、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
从长期看,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呈长期下降的趋势, 下面我们来分析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1)由于所谓货币化进程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货币化是指货币经济非经济领域的扩展, M2/GDP 常被当作衡量货币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实际就是V 的倒数, 由
于V 是递减的, 可见我国M2/GDP的值是逐年增长的, 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
且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要求更多的货币投入流通, 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
(2)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导致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的根本性原因。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 中间周转环节的增加, 每一次中间交易的利润来越低, 国民收入的实现越
来越困难, 这是货币交易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本质原因。
(3)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性是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国家, 价格可以自由浮动, 过多的货币供应只能在极短时间内滞留于流通界, 然后立即被
物价所吸收, 通过物价上涨表现出来。
我国计划价格曾一度与市场价格共存, 过多
的货币不能被价格吸收而使物价上涨, 却滞留于流通之中, 加之高效融资工具的
缺乏, 资金流动不畅, 货币流通速度自然下降。
此外,还有两种假说值得我们参考:
(1)价格指数偏低说,即认为中国的统计数字低估了实际的物价上涨率。
(2)被迫储蓄假说,即认为中国市场上缺乏足够多的金融资产和商品以供消费者和企业选择,因而消费者和企业只好持有更多的货币
总结:从以上可以看出货币流通速度不是一个定值,而是呈下降再平稳的趋势。
根据易纲对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分析中,可以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名义货币可以以高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的增长率上升(根据交易方程式,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则名义货币增长率应等于经济增长率加物价上涨率),换句话说,超过经济增长率部分的货币增长率不会完全转化为通货膨胀率。
这意味着政府可以放出较多的名义货币,从而得到较多的铸币收入,同时却只承担较小的通货膨胀压力。
财政收入不足和通货膨胀一直是困扰我国改革进程的两大难题,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对矛盾。
但是,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超过经济增长率部分的货币增长率将全部转化为物价上涨率。
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化指标(主要是货币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已经偏高,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对名义货币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通货膨胀问题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