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解析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解析探索

太谷中学杜永红

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解析探索

文章摘要: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试题中,设置了大量的富有地理教育意义的开放性试题,对这类试题的研究分析,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和答题水平、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笔者对此做了初步的解析探索。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命题原则解答策略

为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规范地理教育教学行为,真正促进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地践行新课程理念,在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试题中设置了大量的富有地理教育意义的开放性试题,而且分值较高。由此,我们深深感触到加强重视对这类试题的研究分析,无疑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和答题水平、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着积极意义。那么,什么是开放性的试题呢?这类题目的命题原则好答题思路又如何呢?我们在指导学生答题时应作些什么准备呢?笔者试带着这些问题对此做了初步的解析探索:

一、何谓开放性试题

一般来说,开放性试题相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灵活的一类题型。当然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也是比较难的题型,也是很能考察出学生综合性地理素养、创新能力的题目。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必是惟一的,甚至可以相反。这样设计虽然给阅卷工作带来了难度,但是却给考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考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有利于考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对考生创新精神的考查。这类题目最明显的特点是新情景、新视点,往往是突破了学生的常规视野和固有心理认知状态;同时,又基本上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人们最关切的时事,来源于具有地理探究价值的问题。

二、地理开放性试题命题的原则

1.选择性

开放型问答题突破了“一问一答”的传统问答模式,有一定的选择性。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的37题第(3)问: “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要求在赞成与否中任选一结论作答,而2009年宁夏卷37题第(2)问:“在中国西北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的选择空间则更广阔,学生可从题中列出的三种观点中选择,但①植树造林又不正确,这更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开放性试题呈现出答案的多元化,此题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参考答案的制定都是开放性的,类似模拟的学术争鸣,各类观点只要观点合理即同等赋分,不分优劣,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这在高考改革进程中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是一大创新。学生在回答开放型问答题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诸如现有知识能力的构成、兴趣爱好趋向、个人生活阅历等因素自主选择自己较合意的观点,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活有很强的诱导作用,尤其是某种观点引起学生强烈共鸣时,灵思就会泉涌,创新的火花就会闪现!在某种程度上讲,选择性往往意味着创新性。

2.创新性

开放性试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试题为全新习题、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绝不能偏、怪、难。

3.综合性

开放性问答题在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非一般性地提些纯知识性的问题,其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单科和数科相关知识的能力,对所提问题予以解决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开放性问答题的综合性。因为开放性问答题具有较强

的选择性,学生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相关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4.时代性

从试题的立意和内容看,上述两道高考试题的命制都有其现实背景,即将当前理论和人们关注的现实的问题与时事热点作为取材背景。贵州向广西学习发展桑蚕业和西北地区进行生态建设都是近些年中国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备受关注,凸显了现实感和时代性。

三、开放性试题的解答策略

开放题给答题者创设了一种全新的答题情景,给自主思维空间提供了无限可能,但也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答题的难度。有时候有些问题看上去也似乎无从下手。但开放性试题在有很多的地方,也显示出一些共性。所以我们在解答时可以很好的把握以下解答策略。

策略1.突破思维定势,激活地理思维

在平时教学中和高考复习阶段,教师在让学生学习掌握已形成共识的学科知识和现成结论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突破各方面都已习惯了的,只能探寻惟一的“正确”结论的认知模式,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学生在疑中求思,真正激活其地理思维。

策略2.加强技巧训练,优化地理思维

众所周知,思维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在最后复习阶段可通过思维训练,如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来优化学生思维。以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事“中国西部大开发”为例,即可以发散思维为主要形式展开训练。引导学生联系其他一些国家的开发历程(如加拿大的西部开发、澳大利亚的边疆开拓、意大利南部大开发、俄罗斯对西伯利亚的开发、美国的西部开发等);又忆及我国国务院启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孔雀西北飞”、“春风要度玉门关”等新诗句做出

时代诠释;还可提及第二欧亚大陆桥和“新丝绸之路”南疆铁路的开通、“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的兴建、“南水北调”工程三线方案的设想及实施;另外在以下诸方面学生的思维也可发散: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建议,借鉴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吸取巴西政府投资多收益微不良开发结果的沉痛教训;对中国西部地区资源的分析,引述“楼兰热”方兴未艾。这样,以“中国西部大开发”为中心的结构性知识,就将专门的知识纳入了更普遍、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之中,使知识在内容上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知识等级,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跨度。思维的跳跃性越强,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策略3.活化评分标准,调适地理思维

从鼓励创新和体现综合角度来优化评分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开放性问答题的能力考查功能,还有利于调适学生地理思维使之达到较理想的状态。因此,在最后复习阶段,对自编或选用的文综习题,对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要细加斟酌。尽量做到操作方便,赋分趋于合理。答案的设计可以多角度、多层面,注重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合理的发挥或创见,以利于学生对于提出问题的解决。

策略4.立足基础,巩固地理思维

很难想象,一个相关学科素养浅薄的人能够游刃有余的进行思考和答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当中,要让学生学会关于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利用地图的知识和技能去认识一个地区的基本情况和事实。只有这些根本性的结构性的东西具备了,就为学生合理答题创设了一定的内在条件,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应注意的一个现实问题。

除了进行思维的训练外,在答题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