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wenku.baidu.com变
从历史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在双向互动中呈现出
复杂的协同进化的趋势。 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 时期类型 --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对环境影响十分有 限,对环境依赖于敬畏 --农业时期(持续1万多年)相对于环境的独立性逐步增 强,并存与环境和谐相处及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深度与广度扩大,局部的生态破坏,逐渐脱离简单依 赖,相互适应的有机联系 --工业时期(距今两三百年)史无前例的影响,凭借技术 进步对环境的控制与主宰,明显突出人类中心主义, 社会系统的快速、过度膨胀和一定意义上与环境失衡、 对立与冲突。普遍化、严重化
人口分布: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静态的与动态的过程)
影响因素:人口自身及其变动(形塑人口分布格局)、
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决定人口分布的稀稠)和社会经 济条件及其变动(越来越重要)。
人口迁移理论(31页)(迁移利益差异比较选择原理)
三、人口转变与老龄化
人口发展既呈现特定的整体特征也会发生转变。(传
历史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很大程度上,物质 资料的生产对社会运行与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主体、生产目的与生产条件三者的
统一,生产条件规定着生产方式的性质。(45页)
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一是客观性。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生产力状况决
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 的变革。
思考题
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分析生态文明与生态现代化的联系与区别。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时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理论模型:邓肯1961提出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
生态复合体模型,开启了环境社会学中的人类生态学 派(39页)
IPAT(环境影响-人口-富裕程度-技术)模型,建立在
艾里奇与康芒纳争论的基础上。(富裕的生活方式消 费了更多的资源,制造了更多的污染)
三、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的生产。 两种生产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构成了人自身的存 在方式。 人口:就其最基础的含义特定时间与地域存在的人口 集合,呈现出一定的数量、质量与构成特征,并对社 会的运行与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
人口规模
人口规模(人口数量):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
(最大与最小规模,适度人口规模)
历史表现:人口不足与人口过剩的双重问题。 影响因素: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
统型、过渡型及现代型) 人口转变论是阐述在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人 口发展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转变为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及低自然增长率过程的一种理论。 现代人口转变的主导原因: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进程,特别是医疗技术进步与生活条件的改善。 新转变的后果:客观上带来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伴 随人口老龄化过程。 中国2010人口普查60岁比重13.26%;65岁8.87%。人口 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未富先老”。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劳动就业及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围绕老龄人口的社会服务业;经济活力不足;人口发 展不可持续的危机,威胁社会的存在。
第三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人类为了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行的物质
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最直接、最现实 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起点。
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
一、两种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口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统一的,是人类
四、人口健康
人口健康意义:个体的生活与社会的运行 衡量的基本指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及死亡率(婴儿
和新生儿死亡率) --201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69.6岁;中国74.83岁。男性 72.38岁,女性77.37岁。
直接影响因素: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中国农村和城
市前十位的致死疾病34页)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历史第看,环境保护经历了三个阶段:
--先污染后治理(20世纪80年代之前)末端治理技术与政 策 --源头和过程控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90年代西 方国家清洁生产 --可持续发展思想,生态现代化理论(以哈勃、摩尔为代 表)在20世纪90年代后很快流行(43页) 进一步反思传统的环境保护战略,更加强调环境保护的 全面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更加强调对社会自身以及 发展、现代化等观念的反省,更加强调在调整和约束 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权力分配、价值观念 的基础上,建设真正能够适用环境约束、有利于环境 保护,也有利于社会自身可持续的社会形态。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44页)
素。
测量指标:人口增产率(定义)。(29页)
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对人口规模内部的构成关系依据其不同的
质的规定性进行的分析
三类分析:人口的自然构成(性别与年龄)、地域构
成(自然地理构成、行政区域构成与城乡构成)及社 会经济构成。
作用与影响:对人口规模与社会经济活动有重要影响。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现代社会传染病威胁重现的原因以及当代中国的现状
(35页)
第二节 环境与社会运行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二、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变
三、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问题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
一、环境及其社会功能
环境:基本含义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之相对
的周围事物。 教材中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生物物理世界,具 有系统的特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大部分。 环境的分类依据:与人类关系及人类对自然环境加工 的程度 四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 资源(自然资源)两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能枯 竭的资源(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 环境要素的基本功能:具有两重性(人类利用又是环 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社会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36页) 环境社会学界邓拉普的环境竞争性功能模型内容及其 评价(供应站、居住地、废料库)(36-37页)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人
类行为导致环境系统紊乱,出现功能失调,产生种种 环境问题。(原生环境污染与次生环境污染) 工业社会初期环境问题基本是区域性的,但20世纪70 年代以来,产生的影响已是全球性的。 工业社会中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表现(40页) 原因:人口增长,技术进步,组织失序、制度不当、 价值迷失等,人类中心主义是其主要原因 两种范式的价值观: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内 容与对比?(41页)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运行 第二节 环境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 人口与社会运行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三、人口转变与人口老龄化
四、人口健康
一、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
二是社会性。生产方式不仅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客观
地规定,也与一定 生产关系、特定的社会形态密切相 关。
三是历史性。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
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人类生产的全面性(与动物区别) 自己生活的生产还是他人生活的生产都表现为双重关 系: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社会的直接的、现实的基础,进 一步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必然导致社会 变革,也对作为人类社会运行基础条件的人口与资源 环境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