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秋虫的地方--经典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秋虫的地方
叶圣陶
选自《叶圣陶散文·甲集》,原文1923年8 月31 日作,刊于《文学旬刊》86 期,署名圣陶,后于1981 年11 月7 日修改。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一种可以家饲的鸽子】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掩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乡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朵都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唯一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歇,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大概我们所蕲求【祈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意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这总比淡漠无味胜过百倍。我们以为最难堪而亟欲逃避的,惟有这个淡漠无味!
所以心如槁木不如工愁多感,迷蒙的醒不如热烈的梦,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这里并不是说愉快乐观是要
不得的,清健的醒是不必求的,甜汤是罪恶的,狂笑是魔道的;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
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何况劳人秋士独客思妇以外还有无量数的人,他们当然也是酷嗜趣味的,当这凉意微逗的时候,谁能不忆起那美妙的秋之音乐?
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避去惟恐不速了。而我们没有它们的翅膀与大腿,不能飞又不能跳,还是死守在这里。想到“井底”与“铅色”,觉得象征的意味丰富极了。
赏析:
1.中国古曲网阅读聆听,任志宏精彩演绎
/shilangsong/13014.html
2.(胡俊国)1923 年,叶圣陶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教书生涯,自苏州举家迁居上海。从宁静的水乡到“丛墓似”(叶圣陶语)的都会,两种文明的冲突,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迹。《没有秋虫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篇。它与叶圣陶先生创作于同年的《藕与莼菜》《将离》《客语》一样,都是洋溢着鲜明的抒情风和音乐感的作品。文章的寓意显豁明朗:能够演奏绝妙音乐的“秋虫”,与作者同一时期其他散文中出现的玉色的雪藕、嫩绿的莼菜、悠扬而轻清的叫卖声一样,都是安宁乡野的产物,它们充满了自然、淳朴、健康的乡村气息,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组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含诗意的意象,来反衬自身所生存的城市的枯燥、沉郁和病态。强烈的情感通过富有音乐感的形式,得到了完美地呈现。
郁达夫和阿英等人都曾称赞过叶圣陶散文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精妙和典范。其文字的形式与情感的变化之间的贴合无间,在《没有秋虫的地方》这一短章中,表现尤为突出。
与作者所要传达的城市生活“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的感受相一致,文章采用了封闭式的结构,以“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开篇,以“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收尾,起于惆怅,收于绝望。文首的“阶前”“窗外”与文末的“庭院”“水门汀地”
构成一个封闭的回路,起句的“绿草”与“蝴蝶”对照尾段的“井底”“铅色”,“绿草”与“蝴蝶”代表着生命的色彩和对生机的渴望,而“井底”“铅色”则是一种单调、死寂,这样首尾对照,双起双结,调式整饬的结构,使惆怅更浓郁,绝望更彻底。在起句通过两个否定的“不见”表达强烈的怅惘之情后,作者又自设问答,指出“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从而确立了“枯燥无味”一词作为文章“主题词”或称“关键词”的地位。
此后,在文中的其他各段落中,“味道”一词反复出现,无论是对“隽永”之味的向往,还是对“淡漠无味”的诅咒,都是从文首的“枯燥无味”推衍而出,这好似相似的音乐主题在不同的章节中通过丰富的细节变化而求得情感上的呼应和推进。尤其是每段末句如“这种味道在另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我们以为最难堪而极欲逃避的,唯有这个淡漠无味”“这里只是说有味远胜于淡漠罢了”,这种出现在段落末尾的变化中的重复,类似诗歌的韵脚,使段落之间有一种联络顾盼的感觉。章法结构上的严密感加强了情感的贯穿效果。引出主题词时,作者用了“谁说是……未必……”的句式,借转折而在语意上退后一步,以求得表达的周密,然而在情感上却达到了推进一层的效果:在城市鹁鸽箱似的寓所里的生活,就真的如同鹁鸽一样吗?
并不是!寓所与鹁鸽箱的相似之处也只是外形上的狭窄逼仄罢了,前者的枯燥无味却远过后者。转折词使语调转向低沉,可是情感的抑郁却更强烈了。这种情感的推进方式在文中还有多处,如:“……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又如:“大概我们所蕲求的不在于某种味道,只要时时有点儿味道尝尝,就自诩为生活不空虚了。”语意转换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在已经传达了极为饱满浓郁的情感之后,再索性放开笔尖,在无可推进中再推进一层,使情感的传达淋漓尽致。除了以上所言在大的章法上体现了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关系外,文章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精致。
大量运用排比、对仗句式,通过重复的句式、规律化的节拍形成节奏感,使情感的节律更容易被把握和感受。耐人寻味的还有文字在整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细腻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波动的情绪之间存
在微妙的、密切的关联。例如,从段落的整体风格而言,文章第二、三段相对于其他段落,句式的变化更多,节奏更舒缓。虽然文中语意的对称仍然存在,但对举而出的情境不是对比关系,而是共同构成了和谐的整体。作者特地用插入散句、短句、叹词和不对称修饰语等手段,打破对句带来的整饬感,使之能配合乡野散淡而自然的境界和虫声变化多端而又和谐天成的趣味。如写乡村之境,先写“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以下则变为“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两句语意相类,但句式发生变化,前句精练后句优游。又如,文中“阳光”“云影”与“星月”“凉风”,明显是并行而出,分别对应上句的“白天”与“夜间”,但是,作者在“阳光”前省略了“白天”的限制语,而在两者之间插入“到夜呢”三字,给人以长短、骈散句式间杂而出、错落有致的感觉。接着,又以“高”“低”“宏”“细”“疾”“徐”“作”“歇”八个单字,多角度地描摹出秋虫鸣叫声的既丰富多变又配合无间的优美、神奇。第三段则由虫声引出各种情味,“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四个五字短语,显示出情味的丰富性。同时,这丰富性的情味中又贯穿了统一性,因“劳人”“秋士”“独客”“思妇”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感叹”“伤怀”“微喟”“低泣”等动词又共有一种忧伤悲凉的情感色调。在这两段中,乡野之境—秋虫之声—隽永之味递进而出,文字也始终笼罩在静谧和缓的氛围中,甚至是作者写景时所使用的形容词,如“嫩暖”“轻淡”“明耀”“轻微”等,也是明净温和的。而在其他段落中,词语、句式之间的组合带来的音乐感,也与段落中的主导情感相合拍。如在第一段中,写对秋虫的怀想,用单行散句,用“轻轻”“凄凄切切”等叠词,耳语一样表现温柔追思之情;写城市的喧闹,用对句,用“儿啼人闹弦歌杂作”“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等声调响亮铿锵的修饰语,加强了声音的宏大震动。接着用三个排比句,“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贴着墙角听”,通过变换地点,由内而外,一步步逼近秋虫所应出现的地方,表达渐进的急迫和渐深的失望。
最后,用“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居留的地方”作结,“秋虫”与“地方”二词互转而出,将城市和乡村推向了紧张对峙的状态。而其中“不容”写出了对压制的控诉,“不屑”则表现出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