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100首

合集下载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方名】小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就要从外出。

柴胡能从少阳而达太阳,半夏能提阴气上升,则阴阳相济,故能有除病祛邪之功。

少阳病属火病,又有黄芩以解气分之火热。

参、枣、草能强壮脾胃,脾胃壮则可使病邪由内而达外。

再有生姜能发散宣通,诸药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

【方证要点】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

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

•肌肉比较坚紧。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

•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

•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经方100首(背诵版)

经方100首(背诵版)

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克。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温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克、生甘草6~12克,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克、炙甘草10~30克。

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克、炙甘草6~12克,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克、干姜6~12克,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克、甘草3~6克。

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干。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克、麻黄12~24克。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克,一日3次。

汤剂:以水200毫升,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克,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红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克、小麦30克~60克、红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温服,每服100毫升。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克、芍药6~12克、炙甘草3~6克、生姜6~12克、红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温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常⽤⽅剂100⾸常⽤⽅剂100⾸六味地黄益肝肾,⼭药丹泽萸苓掺。

更加知柏成⼋味,阴虚⽕旺可煎餐。

养阴明⽬加杞菊,滋阴都⽓五味研。

肺肾两调⾦⽔⽣,麦冬加⼊长寿丸。

再⼊磁柴可潜阳,⽿鸣⽿聋俱可安。

2、知柏地黄丸3、杞菊地黄丸4、麦味地黄丸5、都⽓丸均同上6、左归丸左归丸内⼭药地,萸⾁枸杞与⽜膝;菟丝龟⿅⼆胶合,壮⽔之主第⼀⽅。

7、⼀贯煎⼀贯煎中⽣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阴虚胁痛此⽅良。

⾦匮肾⽓治肾虚,地黄⼭药及茱萸;苓泽丹⽪合桂附,⽔中⽣⽕在温煦。

9、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药茱萸菟丝归;杜仲⿅胶枸杞⼦,益⽕之源此⽅魁。

四君⼦汤中和义,参朮茯苓⽢草⽐。

益以陈夏名六君,祛痰补益⽓虚饵。

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砂⽓滞使。

11、六君⼦汤12、参苓⽩术散参苓⽩朮扁⾖陈,⼭药⽢莲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13、补中益⽓汤补中益⽓芪朮陈,升柴参草当归⾝;升阳举陷功独擅,⽓虚发热亦堪珍。

14、⽣脉散⽣脉麦味与⼈参,益⽓养阴效⼒神;⽓少汗多兼⼝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四物地芍与归芎,⾎家百病此⽅宗;妇⼥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16、归脾汤归脾汤⽤参朮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龙眼⾁,煎加姜枣益⼼脾;怔忡健忘俱可却,便⾎崩漏总能医。

17、⼆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黄柏、知母18、⼋珍汤四物+四君⼦19、独参汤⿇黄汤中⽤桂枝,杏仁⽢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痛,⽆汗⽽喘服之宜。

21、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草枣⽣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22、桃红四物汤四物汤中桃红⼊,活⾎⾏⾎⼜逐瘀。

23、⾹苏散⾹苏散内草陈⽪,外感风寒⽓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能疏⽓机。

24、⼩陷胸汤⼩陷胸汤连夏蒌,宽胸散结涤痰优;痰热内结痞满痛,苔黄脉滑此⽅求。

25、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盛阳明⼊母膏。

26、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叶荆⽜豉薄荷;⽢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过。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cp]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下)52、治疗胃癌的经验方葛根 30克、柴胡 25克、半夏 15克、甘草10克、人参15克生姜10克、阿胶15克白朮25克、大枣10枚、茯苓25克、干姜10克干地黄 15克黄芩 15克炮附子 15克、灶心土 15克 (或赤石脂)。

注:阿胶不要煮,待其他药煮好后再放入,调匀即可服用。

53、治疗腹水的处方巴豆 3颗芫花 2克。

注:将以上药研磨成粉,利用巴豆本身所含油脂滚成如黄豆大小的小丸,每次 2 丸,每日 3 次。

症状消失,立刻停药(服后若出现大下的情况属正常)。

54、治疗急性肺扩张(出自《伤寒杂病论》-大陷胸汤方)大黄20克芒硝 10克甘遂 5克。

注:芒硝不要煮,将其他药煮成两碗,各放5克芒硝,调匀,先服用一碗,若出现大吐大下是应该出现的情况,症状消失后就不用再服药;否则,继续服下第二碗。

55、治疗小腿有鱼鳞状干癣(出自《伤寒杂病论》--抵当汤) 水蛭10克虻虫 10克桃仁 20克生地黄 15克。

56、治疗消化不良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调胃承气汤和吴茱萸汤)处方一:大黄 20克炙甘草 10克芒硝 5克。

注:芒硝不要煮,等药煮好后放入芒硝调匀即可服用。

处方二:吴茱萸 25克人参 15克生姜 3片大枣 12枚。

57、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加葛根)桂枝15克白芍 10克炙甘草 10克生姜3片大枣 12枚葛根 20克连翘 15克金银花 15克浮萍15克蝉蜕 10克。

58、治疗长期便秘又受到惊吓所引起的心脏动悸(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白芍 15克生姜 3片大枣 12枚肉桂 5克。

注:肉桂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肉桂粉,调匀,即可服用。

59、治疗过度惊吓或焦躁不安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 15克炙甘草 10克生姜 3片、牡蛎 25克、龙骨 20克、大枣 12枚常山 15克。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现代应用]1.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清稀无味为特征的疾病。

如小儿流涎、唾液分泌过多症、尿失禁、遗尿、腹泻、过敏性鼻炎、夜尿症、老年虚弱尿频、萎缩肾,劳淋、花粉症、鼻渊,口疮。

2.血证。

如鼻衄、吐血、崩漏、咯血等。

3.其他疾病。

如呕吐、吐酸、胃脘痛、眩晕、咳喘、肺气肿、肺不张、胃溃疡、消渴。

[经验参考]本方广泛用于虚寒性出血。

《仁斋直指方》以之“治男女诸处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

”《朱氏集验方》谓本方为二神汤,“治吐血极妙,治男子女人吐红之疾……”“火神派”四川名医郑钦安也有类似经验,谓无论吐衄血、牙血、二便血,先不分阴阳,都先止其血,大剂甘草干姜汤加血余炭,屡用屡效。

岳美中曾治一鼻衄患者,衄血势如涌泉,历5个多小时不止,出血量达半铜盆。

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尤,神志已失,急疏甘草干姜汤:甘草9g、于姜9g,煎服。

2小时后手足转温,神志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衄亦遂止,翌晨更与阿胶12g,水煎日服2次,后追访未复发(《岳美中医案集》150页)。

赵守真治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至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瘀药亦不应。

赵氏诊时血尚零星未止,色黯而稀,又不时微咳,频吐清涎,口淡,食纳不佳,小便黄。

舌润滑无苔,脉濡缓。

赵氏以六君子汤加炒侧柏、焦荆芥之属,五进而血仍吐,久思不得其解。

旋忆及陈修园三字经吐血章“温摄法,草姜调”之言,予炙甘草18g、干姜(炮成炭用)9g,水煎温服。

4剂吐血少间,再3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广东中医,1962;9:13)。

根据诸多医家的经验,本方治疗血证时干姜多用炮姜。

在《伤寒论》中,甘草干姜汤是作为“以复其阳”的救逆剂来使用的,原文治误用桂枝汤的汗后伤阳。

张仲景经方大全集

张仲景经方大全集

张仲景经方大全集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柴胡 6克枳实 6克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 12克黄芩 9克、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 12枚、黄连 3克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 15克、白芷 6克、乳香 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 5克生姜 5克铅丹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黄芩 5克牡蛎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8、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6克、吴茱萸9克、人参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6克麦冬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092、黄土汤;093、酸枣仁汤;094、木防己汤;095、吴茱萸汤;096、桂枝芍药

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092、黄土汤;093、酸枣仁汤;094、木防己汤;095、吴茱萸汤;096、桂枝芍药

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092、黄土汤;093、酸枣仁汤;094、木防己汤;095、吴茱萸汤;096、桂枝芍药知母汤;097、续命汤;098、大黄廑虫丸;099、乌梅丸;100、温经汤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组成用法]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

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用。

[方证]1.心烦失眠,手足烦热,甚则灼热疼痛、肤色红。

2.唇舌干燥,口渴欲饮。

3.舌质红而少津。

[现代应用]产褥热,肺结核、灼热足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失眠、红斑性肢痛症、冻疮、荨麻疹、顽癣、阴痒、阴肿等出现手足烦热时用本方。

[经验参考]本方证的“四肢苦烦热”发生于产后,可能与生产时出血过多有关。

从经文来看,产褥热应当是三物黄芩汤的经典主治。

产后的手足烦热既是本方的主治,义是川方的关键。

如大塚敬节治某女,四年前生产,此后一直不眠,经久不愈,苦于手足烦热,发烧而不眠,别无痛苦。

用三物黄芩汤一周,能眠6~7小时,于是烦热亦解(《汉方诊疗三十年》)。

赵明锐用此汤治疗两例发热患者。

一例38岁女性。

于十年前生产后,即患五心烦热,治疗获愈。

但以后则每年到二三月间开始,即感到周身烦热,手足心尤甚,殆至十月以后就逐渐热退身凉了。

十余年来一自如此,虽然断续治疗,未见好转。

在发热期间,并伴有口渴能饮、咽干、舌燥、皮肤枯槁、瘙痒、大便燥结等证。

脉数有力,舌红、苔白。

其他尚属正常。

投以三物黄芩汤2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三年未曾复发。

另一例23岁女性,每年春季即出现手足心烦热已三四年之久,伴有心悸、心烦、失眠、盗汗、纳呆、倦怠等症。

曾累用一般滋阴之品,诸如鳖甲、知柏、沙参、地骨皮等药治疗未获效。

年年春夏如此发作,待到立秋以后,天气凉爽则逐渐好转。

诊得其脉弦而数,舌红苔薄黄。

给予三物黄芩汤治疗。

前后共服十剂,诸证痊愈。

次年春天仍有复发,再以此方治之,数剂而愈。

随访三年未见复发(《经方发挥》)。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

黄煌教授经方应用100首(71~80)71大黄甘遂汤[组成用法]大黄12~20g、甘遂6~10g、阿胶6~12g。

先煎两味,阿胶另烊兑入,一次温服。

[方证]1.少腹满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

2.下肢浮肿或手足心热,口不渴。

3.舌质暗红,苔黄或白,脉沉滑有力小便微难。

72理中丸(汤)[组成用法]人参6~12g、于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

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l丸。

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委靡、口不干渴或旧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7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0g、白术10~30g、干姜10~15g、茯苓10~30g。

水煎服,一日三次。

[方证]1.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全身倦怠感,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

3.腹泻或便溏。

4.舌质淡或淡红,苔多白腻,或白滑,或根部厚腻。

74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组成用法]茯苓10~20g、炙甘草3~6g、干姜6~12g、细辛3~9g、五味子6~10g。

水煎取,分三次温服。

[方证]1.胸满咳嗽,遇冷更咳,咯吐清稀泡沫痰。

2.舌苔白滑,舌质淡,脉沉弦。

75桂枝人参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炙甘草6~10g、白术l0~15g、人参10~15g、干姜6~10g水煎,分三次服。

[方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或心腹疼、心下悸、四肢倦怠、足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弱。

76干姜人参半夏丸[组成用法]干姜14g、人参14g、半夏28g[方证]呕吐不止,或恶心欲呕,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纳呆,舌淡苔白滑。

[现代应用]妊娠恶阻、慢性胃炎、梅尼埃综合征、恶性肿瘤放化疗后胃肠道反应等,以呕吐或恶心欲呕为主诉且病程较久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

中医鬼才倪海厦:100则经方验方总结大全!千金难买,永久珍藏!1、治疗男子阳痿和女子性冷淡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四逆散) 柴胡 6克枳实 6克芍药 6克炙甘草 6克注:将以上药加工成粉末,每次小半匙,每日三次。

2、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甘草泻心汤)甘草 12克黄芩 9克、干姜 9克、半夏 9克、大枣 12枚、黄连 3克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3、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方栝萎 30克酒当归 15克、白芷 6克、乳香 3克4、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 6克牡蛎 5克黄芩 5克生姜 5克铅丹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6克、大枣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5、治疗癫痫的基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12克龙骨 5克黄芩 5克牡蛎 5克生姜 5克铅丹 3克人参 5克桂枝 5克茯苓 5克半夏 6克大黄 6克大枣 6枚常山 20克远志 20克苍术 20克注:铅丹要用棉布包好后和其他药一起煮。

6、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7、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大柴胡汤) 柴胡 12克黄芩 9克芍药 9克半夏 9克生姜 15克枳实 9克大枣 4枚大黄 6克8、治疗不孕症的基础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 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9、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处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温经汤) 当归6克芍药 6克川芎 6克吴茱萸 9克人参 6克桂枝 6克阿胶 6克牡丹皮 6克生姜 6克甘草 6克半夏 6克麦冬 9克注:阿胶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入阿胶。

经方百首目录

经方百首目录

经方百首目录一、白虎汤---------------------------------------1二、白虎加人参汤---------------------------------1三、白虎加桂枝汤--------------------------------------2四、白头翁汤-----------------------------------------------2五、白术附子汤------------------------------------------------3六、半夏厚朴汤---------------------------------------------------3七、半夏泻心汤-------------------------------------------------------4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5九、柴胡桂枝汤--------------------------------------------------------------5十、柴胡干姜汤-------------------------------------------------------------6十一、大青龙汤------------------------------------------------------------7十二、抵当汤------------------------------------------------------------10十三、当归芍药散---------------------------------------------------11十四、当归四逆汤----------------------------------11十五、当归贝母苦参丸-------------------------12十六、大黄黄连泻心汤------------------------------13十七、大黄牡丹汤---------------------------------13十八、大黄甘草汤---------------------------------14十九、大陷胸汤---------------------------------15二十、大黄附子汤------------------------------------------------15二十一、大黄硝石汤----------------------------16二十二、大黄甘遂汤----------------------------16二十三、大黄蛰虫丸----------------------------17二十四、防己黄芪汤--------------------------------------------17二十五、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18二十六、附子汤-------------------------------------------------------18二十七、甘草汤-----------------------------------------19 二十八、桂枝汤-------------------------------------------------------------19 二十九、桂枝加龙骨牡蛎汤--------------------------------21 三十、桂枝芍药知母汤----------------------------------21 三十一、肢节疼痛桂枝附子汤---------------------------22 三十二、桂枝茯苓丸-----------------------------------22三十三、桂枝人参汤---------------------------------------------------23三十四、葛根汤-----------------------------------------------------23三十五、葛根芩连汤-------------------------------24三十六、甘草干姜汤----------------------------24三十七、甘姜苓术汤---------------------------25三十八、甘草附子汤 ------------------------------26三十九、干姜人参半夏丸-------------------------26四十、黄芪桂枝五物汤-----------------------------------------28四十一、黄芩汤-----------------------------------29四十二、黄土汤---------------------------------------30四十三、厚朴麻黄汤----------------------------------31四十四、厚朴麻黄汤-------------------------------------------------31四十五、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31四十六、桔梗汤---------------------------------------------31四十七、胶艾汤---------------------------------------------32四十八、苓桂术甘汤-----------------------------32四十九、苓桂甘枣汤---------------------------------33五十、苓甘五味姜辛汤---------------------------------33五十一、理中丸 -------------------------------------34五十二、麻黄汤-------------------------------------34五十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35五十四、麻子仁丸--------------------------------36五十五、麻黄附子细辛汤------------------------37五十六、麦门冬汤-------------------------------------------37五十七、木防己汤---------------------------38五十八、射干麻黄汤------------------------39五十九、四逆散------------------------39六十、芍药甘草汤----------------------------------40六十一、肾气丸---------------------41六十二、四逆汤------------------------42六十三、酸枣仁汤--------------------------43六十四、调胃承气汤----------------------------44六十五、桃核承气汤--------------------------------45六十六、五苓散--------------------------------------46六十七、吴茱萸汤----------------------------------47六十八、乌梅丸--------------------------------48六十九、温经汤----------------------------------49七十、小青龙汤-------------------------------------49七十一、小柴胡汤--------------------------------------50七十二、小建中汤---------------------------------------------------52七十三、小承气汤----------------------------------53七十四、小陷胸汤----------------------------------------------53七十五、小半夏汤 ----------------------------54七十六、旋覆代赭汤-----------------------------------56七十七、越婢汤--------------------------------56七十八、茵陈蒿汤-----------------------------------56七十九、真武汤 ----------------------------------------57八十、栀子豉汤 -------------------------------------------58 八十一、竹叶石膏汤-------------------------------------59八十二、猪苓汤---------------------------------------59八十三、泽泻汤---------------------------------------60八十四、炙甘草汤------------------------------------61八十五、枳术汤 ---------------------------------------61八十六、大承气汤-------------------------------------8。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大黄12~30g、黄连6~15g。

用开水浸泡5分钟,然后取汁,分1~5次温服。

[方证]1.上部出血,量多色鲜红。

2.心烦不眠、狂躁目赤、心下痞而按之濡软者。

3.舌红赤,甚或起刺,苔黄腻,寸脉浮者。

[现代应用)1.头面部疾病如麦粒肿、巩膜炎、沙眼、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外耳道疖、分泌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鼻疖、鼻出血、口角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口周单纯疱疹、小儿急性口疮、牙周炎、急性智齿冠周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见有充血明显者。

2,以咯血、吐血为主证的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

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3.皮肤科和外科的一些感染性疾病。

如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寻常性痤疮、蜂窝组织炎、脓疱疮、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多型红斑、面部疱疹、痔疮、肛裂、指骨骨髓炎、指部化脓性感染、甲沟炎、丹毒、急性乳腺炎、烧伤、冻疮等。

4.其他如精神分裂症、焦虑证、妄想型精神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癔病、糖尿病、三叉神经痛、脑中风、脑动脉硬化证、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室性心律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卟啉病等也可运用本方。

[经验参考]古代医家对本方的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中体现在痞、痢、咳血、吐血等方面。

如《古今医统》载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胃实不大便,谵语。

并言:泻心汤者,非泻心火之热,而是泻心下之痞也。

《张氏医通》载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热邪内陷,胁下痞满。

并载,如噤口痢有积秽。

大多恶气熏蒸者,用本方加木香,有效。

《续名医类案》载叶天士论咳血。

成盘碗者,宜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黄黄连泻心汤。

《吴鞠通医案》载治疗史某,54岁。

酒客脉洪面赤,吐狂血不止,依然饮食如常,议《金匮》大黄黄连泻心汤。

急泻三阳实火而血自止。

二诊,前法已效,不可再进,议甘凉法,服三日再议。

三诊,前以泻心法大效,未敢再进,血复来,议再用泻心法,减其制。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

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中医经方100首速记歌诀(背诵版)Q 韵聚岐黄 6天前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竹叶15g、生石膏30~50g、半夏10g、人参10g、麦冬20g、炙甘草6g、粳米6g。

先煎煮他药,再加粳米,待米熟汤成去米,每日三次温服”[方证]1.身热、多汗、口渴、或咳嗽,痰涎胶着难去,咽喉枯燥不适,或干呕。

2.精神委靡,消瘦憔悴,少气,心烦。

3.舌红少苔,舌面干燥无津,脉虚数。

[现代应用]1.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等外感热病的恢复期多见本方证。

2.手术后感染、肿瘤病人的放疗、化疗、硬化剂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反应也有应用机会。

3.其他方面如日射病、口腔炎、小儿夏季热、红斑狼疮、糖尿病、神经衰弱等。

[经验参考]《伤寒论》说本方仨治足”伤寒解后”,可知本方的经典用法主要针对热性病的恢复期,余热未尽兼有津伤。

此时,病人可以不发热,也可以表现为低热。

病人经历了高热的消耗,体质自然也相对衰弱,故经文说“虚羸少气”。

浅田宗伯治中川左右卫门之弟,刚满20岁,患暑疫(夏季热性传染病).数卜口热不解,体瘦而衰,舌上无苔而干燥,喜饮冷水,绝谷数日。

烦躁已处于危笃之状。

于是与竹叶石膏汤,2~3日烦渴消解、食欲增进,但脉频数仍如故,气血枯燥又大便难,与参胡芍药汤徐徐恢复,免于危急。

热性病,小便色赤者竹叶石膏汤效佳(《橘窗书影》2卷)。

又治今井氏之女,外感后实热数日不解,咳嗽吐痰,食欲大减,渐渐显著消瘦如患肺结核之状。

服柴胡剂数百帖无数。

余诊之,此乃暑邪内伏不得解,宜祛暑逐伏热,故与竹叶石膏汤加杏仁,5~6日热解咳嗽止,食欲增进,与人参当归散调理,元气恢复(《橘窗书影》3卷)。

“气逆欲吐”是气阴两伤,胃失和降所致。

除了表现为呕吐之外,在热病后期还可表现为呃逆。

如徐炳银治陈某呃逆月余,两月前热病失治,二旬后热退,遂生呃逆。

初服阿托品类药可暂安,后渐失效。

珍见:呃声急促,频频发作,声音低沉。

低热心烦,渴喜冷饮,嘈杂不食,气短难续,语言无力,怠惰嗜卧,呵欠连作。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九:081、大黄附子汤;082、甘草附子汤;083、桂枝附子汤;084、白术附子汤;085、当归芍药散;086、当归四逆汤;087、当归贝母苦参丸;088、肾气丸;089、复脉汤(炙甘草汤);090、胶艾汤081、大黄附子汤[组成用法]大黄15~30g、附子20~5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温服。

[方证]1.偏于一侧的身体疼痛,或绞痛,或掣痛,程度剧烈者。

2.或发热,或恶寒,或便秘,或局部发冷者。

3.脉或弦或紧。

[现代应用]1.以一侧躯体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位于上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推广运用。

2.五官科的疾病如麦粒肿、角膜炎、结膜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等有“寒包火”征象者。

3.其他如心绞痛、慢性肾功能衰竭、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顽固性湿疹、药物过敏性皮炎、传染性湿疹样皮炎、细菌性痢疾。

[经验参考]疼痛性疾病是本方的应用重点,其中又以腹痛为常用。

《古方便览》载一男子,年五十余,腹痛数年。

先生诊之,心下痞硬,腹中雷鸣。

乃作半夏泻心汤上使饮之,未奏效。

一日,突然大恶寒战栗,而绞痛两三倍于常。

于是更作大黄附子汤,痛顿止,续服数日,病不再发。

赵守真治钟某,腹痛有年,理中四逆辈皆已服之,间或可止。

但痛发不常,每痛多为饮食寒冷所诱发。

诊见脉沉而弦紧,舌白润无苔,按其腹有微痛,痛时牵及腰胁,大便间日一次,少而不畅,小便如常。

此病乃阴寒凝聚,而前服理中辈无功者,仅驱寒而不逐积耳。

今两法并用,与大黄附子汤。

并告之:此为金匮成方,屡用有效,不可为外言所惑也。

后半年相晤,果两剂而差(《治验回忆录》)。

寒结腹胀也可用本方,如郑良怀治一患者,胸腹胀满,气促不能平卧,身热,大便五日来通,脉沉而弦紧。

经方100首全本

经方100首全本

经方100首全本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现代应用]1.以咽喉肿痛为特征疾病,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

2.治疗胃溃疡、胃炎以痉挛性胃痛为突出表现者。

3.外用湿敷又治痔、脱肛、皮炎等见剧烈疼痛者。

[经验参考]甘草汤在口腔、咽喉疾病中应用相当广泛。

如《圣济总录》以甘草煎浓汤热漱频服,舌卒肿起,满口塞喉,气息不通,顷刻杀人;岳美中曾治一人,咽喉痛如刀割,局部不红肿,以生炙甘草并用,二日痛苦失;权依经以本方治口唇溃疡(《古方新用》,83页)。

本方虽然以口腔咽喉为经典运用目标,但临证不可局限于此,可将甘草汤视为皮肤黏膜的止痛剂与修复剂。

除了口腔黏膜外,胃黏膜溃疡也同样可以用本方止痛。

如日本著名汉方家矢数道明曾用本方治一男子胃痉挛,心下部剧痛,用吗啡而不止,急以甘草8g加水270 ml,煎取180ml,喝两门后呻吟立止。

又治胃溃疡心下部胀满痛苦、绞痛,嗳气、烧心、恶心,伴黑便,服甘草浸膏末2个月可健康地工作。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的主要成分是甘草酸,甘草酸进一步水解为甘草次酸。

甘草次酸能增强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可保护溃疡面,服后能减轻胃溃疡症状,使溃疡面渐缩小。

西药生胃酮即是甘草次酸制剂。

本方在其他方面应用也很多,如《千金要方》以之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外台秘要》以之救急疗瘦疾。

《世医得效方》以之治小儿遗尿。

《至宝方》以之治小儿尿血。

《济阴纲目》以一味生甘草熬膏,名“国老膏”,治悬痈。

潘文昭以甘草l500g浓煎治毒蕈中毒之腹痛、恶心头晕,出冷汗,全身无力、呕吐。

(新中医,1978;1:36)甘草汤证以急迫疼痛为主证,若拘于甘草的清热解毒而认为必见咽喉红肿溃脓则谬矣!果真出现化脓,则单用甘草一味,难免势单力薄。

故本方之咽痛比较单纯,无挟痰挟寒之征。

《伤寒论》中主治咽痛的方子很多,相比之下,桔梗汤证有化脓之象,半夏散及汤证有痰、寒;苦酒汤证则以咽中生疮,声不出者为特征;麻黄附子辛汤证之咽痛,则为太少两感,阳虚明显;猪肤汤证之咽痛又为阴虚火旺。

100首方剂

100首方剂

1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2养心汤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

3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4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胜,痰化风息复正常。

5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与和阴。

6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

7贝母栝蒌散贝母栝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咳嗽咽干痰难咳,润燥化痰病自清。

8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黄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9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益堪珍。

10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芍药芎,枳壳陈皮草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滞,胁肋疼痛自能除。

11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功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12大补阴丸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13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姜;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14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蒸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15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东垣笺,黄芪一两归二钱;血虚发热口烦渴,脉大而虚宜此煎。

16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散川芎,白术苓泽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調肝理脾可为功。

17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芍桂枝,细辛甘草木桶施;血虚寒厥四末冷,温经通脉最相宜。

18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桶,草梢竹叶四般功;口糜淋痛小肠火,饮热同归小便中。

19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竹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如薄荷枣姜服。

20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风寒痰热哮喘尝。

21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姜梅一并存;燥湿化痰兼利气,痰湿为患此方珍。

22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方证]1.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舌红苔黄,脉数。

[现代应用]1.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道炎症。

2.对于结膜炎、淋菌性尿道炎、盆腔炎、痔疮、黄水疮、淋巴结核、癔病性震颤等也有应用的机会。

[经验参考]从《伤寒论》的条文来看,本方主治“热利、下重”和“下利,欲饮水”。

条文很简单,难以深入理解具体方证。

对此,我们不妨先对方巾药物作相关的文献回顾。

白头翁,《神农本草经》言其能“逐血,止痛,治金疮”;《名医别录》谓其“主治鼻衄”。

据现代研究,白头翁对痢疾杆菌及阿米巴原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黄连,《神农本草经》说“治热气,目痛,目眦泣出,明日,肠擗,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名医别录》谓其主治“久下泄擗、脓血、止消渴”。

黄柏,《神农本草经》谓其治“肠痔,止泄利,妇人漏下赤白”。

秦皮,《神农本草经》说:“除热,目中青翳白膜”;《名医别录》说主治“身热,可作洗口汤”。

我们知道,方剂的主治方向常常是方中多味药物功效的合力指向。

从上述资料中不难发现“热”、“利”、“血”、早本方经典主治的特点,由此可以推断本方所主为出血性热性腹泻。

所主之“热”、“利”,如《伤寒绪论卷下·下利》载本方治疗“下利烦渴饮水,脐下热甚下重,及误用热药协热利者”。

所主之“血”,如《伤寒绪沦卷下·便脓血》载“又治厥逆发热,屡作不止,下脓血而脉数饮水者”。

《经方实验录》载以本方加味治疗—人“利下,色鲜红,日二三行,尤表证.渴欲饮水,脉洪大”。

本方以白头翁为方名,可知白头翁是君药。

白头翁主“金疮”,金疮多右出血;陶弘景谓其能止毒痢,“毒痢”二字也非一般痢疾;《汉医神效方》言:“白头翁汤治肠风下血,妙不可言”,也可以作为佐证。

另外,《金匮要略·妇人广:后病篇》载有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治“奸人产后下利虚极”。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

经方一百首[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现代应用]1.腹中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慢性胆囊炎、过敏性紫癜、前列腺增生症、输尿管结石、痛经、蛔虫病、股疝、便秘等。

2.以动悸、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神经衰弱、心率失常、低血压症、贫血等。

3.其他方面:肺结核、血管神经性头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遗尿症、水疱性结膜炎、眼底出血(暴盲)、鼻衄、自汗、盗汗、发热、黄疸、遗精等。

[经验参考]治疗腹痛为小建中汤所擅长。

《干金方》用芍药汤(即本方)治产后少腹痛。

《苏沈良方》谓此药治腹痛如神。

腹痛轻按即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有积也。

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症也。

此药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

《证治准绳》说:治痢不分亦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张氏医通》载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寒热自汗,加黄芪。

胡希恕治一男,42岁。

胃脘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

”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

先与附子理中治之不效,后问细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予小建中汤而愈(《经方传真》)。

刘家磊用本方化裁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颇见成效,有效率98.1%(陕西中医,1992.12:537)。

本方还具有改善小儿体质的作用,对于虚弱儿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方面日本的报道比较多。

如对遗尿症,大塚敬节曾治一名女孩,14岁,个子细长,面如土色,易疲劳乏力,咽干经常饮水。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方100首(图文版)

中医经典名⽅100⾸(图⽂版)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经典名⽅⽬录(第⼀批)编号⽅名原⽂剂型出处处⽅制法及⽤法1桃核承⽓汤《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如狂,⾎⾃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汤。

”桃仁五⼗个(去⽪尖),⼤黄四两,桂枝⼆两(去⽪),⽢草⼆两(炙),芒硝⼆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下⽕,先⾷温服五合,⽇三服。

汤剂2旋覆代赭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下痞鞕,噫⽓不除者,属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三两,⼈参⼆两,⽣姜五两,代赭⼀两,⽢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枣⼗⼆枚(擘)。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汤剂3⽵叶⽯膏汤《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少⽓,⽓逆欲吐,⽵叶⽯膏汤主之。

”⽵叶⼆把,⽯膏⼀⽄,半夏半升(洗),麦门冬⼀升(去⼼),⼈参⼆两,⽢草⼆两(炙),粳⽶半⽄。

上七味,以⽔⼀⽃,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煮⽶熟,汤成去⽶,温服⼀升,⽇三服。

汤剂4⿇黄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汗,发热,⾝疼痛,⼋九⽇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

服汤已,微除,其⼈发烦⽬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重故也,宜⿇黄汤。

③脉浮⽽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黄汤。

”⿇黄三两(去节),桂枝⼆两(去⽪),⽢草⼀两(炙),杏仁七⼗个(去⽪尖)。

上四味,以⽔九升,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半,去滓,温服汤剂⼋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100首1、甘草汤: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 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2,24 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 :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1( 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11、小建中汤: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1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15g、芍药15,2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牡蛎20,30g。

水煎服,日三次。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0,15g、白术10,15g、炙甘草3,6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1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草3,6g、大枣15枚。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或腹中痛。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5、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茯苓12,30g、桂枝12,30g、甘草6,10g、五味子10,15g。

以水1600ml,煎取600ml,每次服200ml。

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头眩心悸。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3(舌质淡,苔白滑。

16、五苓散:猪苓10,20g、泽泻15,30g、白术10,20g、茯苓15,30g,桂枝6,12g。

水煎服,分三次。

1(小便不利,口渴多饮,发热,有浮肿倾向。

2(水入即吐、泄泻、头晕、头痛。

3(舌淡润,苔薄白或滑,脉浮或弦。

17、防己黄芪汤: 黄芪20,60g、防己12,30g、白术10,20g、甘草3,6g、生姜三片、大枣6枚。

水煎服,每日二次。

1(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18、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10,158、桂枝10,1g、白芍10—15 g、生姜20—30g、大枣12枚。

水煎服,每日3次。

1(肢体无力沉重,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浮肿,自汗,恶风;舌质暗淡。

19、黄芪白芍桂枝苦酒汤:黄芪30,100g、桂枝10,20g、芍药10,20g、米醋30,100ml。

米醋与1水相合,与其他三药同煎,温服。

汗出而色黄,浮肿、发热、口渴、脉沉。

20、麻黄汤:麻黄10,25g、桂枝10,15g、甘草5,10g、杏仁10,15g。

水煎服,分2,3次饭后温服。

盖被取汗为度,不可大汗淋漓。

1(发热、喘而无汗、恶寒、体痛、脉浮紧。

2(肌肤灼手、起疹、鼻中干燥或咳喘而胸满者。

3(头身肿痛,喜热,遇阴冷潮湿则加重,舌淡脉浮者。

21、小青龙汤: 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22、大青龙汤: 麻黄10,508、桂枝10,20g、炙甘草5,15g、杏仁10,20g、生姜10,25g、大枣5,15枚、生石膏50,200g。

水煎温服,分三次。

微微透汗即可,不可大汗淋漓。

欲止其汗,以玉屏风散混爽身粉扑之即可。

1(麻黄汤证见口干、烦躁、热甚、脉浮缓者。

2(咳喘病人口渴欲饮,上冲、烦躁或身疼痛、恶风寒、脉浮紧者。

3(肌肤灼手,鼻燥口干,发热者。

2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10,30g、杏仁10,15g、石膏20,100g、甘草5,10g。

上四味,水煎,分2,3次温服。

1(发热、汗出,舌红唇燥、喘咳急迫而烦渴者。

2(发热而口鼻干燥,痰唾粘稠,欲饮水者。

3(小便不利,面目浮肿,上逆,烦闷,脉浮数或洪滑,舌苔白干或根黄。

24、葛根汤:麻黄10,15g、葛根30,50g、桂枝10,12g、芍药10,30g、炙甘草10,15g、生姜15,20g、大枣5,15枚。

水煎,分2,3次温服,取汗为度。

1(口噤、项背强痛或拘急、紧张,无汗恶风及下利者。

2(头疼、发热、恶寒,脉浮紧而项、肩,背、腰等处凝滞、强直或曲伸不利者。

25、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10,15g、附子10,30g、细辛5,10g。

水煎分2,3次热服,取微汗为止。

1(精神委靡困倦、恶寒尤甚。

2(舌淡苔水滑、脉沉迟、微弱者。

2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生梓白皮15,25g、杏仁,20g、甘草10,15g、大枣5,12枚、生姜10g。

水煎,分两次温服。

如用雨后积水更优。

梓白皮10多用生桑白皮代之。

身黄、身痒、心烦、小便不利,舌红苔浮腻者。

27、越婢汤:麻黄15,30g、石膏S0,200g、生姜10,30g、炙甘草10,15g、大枣5,15枚。

水煎,分三次温服。

1(肌肤坚紧,平素很少出汗,现周身浮肿,脉浮,恶风,口渴或汗出者。

2(麻杏石甘汤证兼营卫不和,恶风,脉浮,身肿,不咳嗽而有内饮者。

28、射干麻黄汤:麻黄12,20g、射干10,15g、细辛5,15g、半夏15,20g、五味子12,20g、大枣7,12枚、紫菀10,15g、款冬花10,15g、生姜15g。

水煎,分三次饭后温服。

1(麻黄体质而上气咳逆,喉中痰鸣漉漉,咽喉不利或疼痛者。

2(小青龙汤证而痰盛咽肿,目热、舌干、口臭、大便偏于者。

29、厚朴麻黄汤:麻黄10,25g、厚朴15,30g、半夏12,20 g、五味子12,15g、细辛10,15g、干姜10,15g、杏仁15,20g,石膏50,150g、小麦20,50g。

先煮小麦熟,然后去小麦,再入余药同煎,合匀分三次温服。

1,肌肤黄黑、体形偏胖的咳喘、烦渴、胸满、脉浮病人。

2(小青龙汤证而鼻燥口渴、胸腹满胀、惊悸自汗或小便不利者。

3,胃中冷逆,肺气胀满,臌而喘咳,且正气涣散者。

30、小柴胡汤: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31、大柴胡汤: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

水煎,分三次服。

1(发热或寒热往来。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32、四逆散: 柴胡6,10g、芍药6,30g、枳实6,10g、甘草(炙)6,10g。

水煎,分三次温服。

1(柴胡证,或对疼痛敏感,经常手冷、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及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疼痛、腹痛、腹胀、两胁下满实,胸膈挛急或积聚,腹直肌拘急,如棒状样紧张。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233、柴胡桂枝汤:柴胡10一15g、桂枝5,10g、芍药5,10g、黄芩5,10g、人参5,10g、甘草5g、半夏5,10g、大枣10g、生姜6g。

水煎分三次服。

1(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

2(胸胁苦满,或腹痛,食欲不振,心烦喜呕。

3(舌质暗红或暗淡,苔薄白或薄黄腻。

34、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

水煎,分3次服。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苔白厚,舌面干。

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3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5,20g、黄芩6,10g、生姜5,10g、人参5,10g、桂枝5,10g、茯苓5,10g、半夏6,10g、大黄5,10g、龙骨5,10g、牡蛎5,10g、大枣6枚、铅丹3g(或磁石10g,或用生铁落代之)。

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两次温服。

1(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谵语等。

3(舌质红,苔厚黄腻。

36、小半夏汤: 半夏10,30g、生姜10,30g。

水煎,分二次温服。

1(恶心呕吐、口不渴,或口多清涎,或咳嗽痰多质稀。

2(胸膈胀满,心以下有振水音。

3(舌苔白滑或白腻,苔质较厚。

37、大半夏汤: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

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38、半夏厚朴汤:半夏10,20g、厚朴10,15g、茯苓10,30g、生姜10,15g、干苏叶6,15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