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豆育种研究进展与趋势
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一、国外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研发的基本流程以现有大豆品种作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构建重组植物表达载体,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两种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豆,获得转基因植株,分析其对疫霉根腐病的抗病性,筛选出抗病大豆新株(品)系。
由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具有插入基因拷贝数低、遗传稳定、转化过程相对简单、成本相对低廉等诸多优点,一直是植物转基因研究的首选技术,在大豆中亦是如此。
自Hinchee 等于1988年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器官发生转化系统之后,许多实验室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优化、改进工作和转基因材料创制研究,也使该技术体系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大豆转基因手段。
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建立的同时,基因枪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体系也获得了成功。
尽管基因枪介导的转基因技术体系存在多拷贝插入频率高、断裂的DNA 片段插入难以避免、转基因后代遗传稳定性较差等缺点,但由于其受基因型限制较小,操作流程相对简单、遗传转化相对较易实现等优点,仍是植物转基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大豆遗传转化较为困难的现实条件下,其在大豆中的使用依然较为普遍,特别是在利用转基因大豆材料进行基因功能分析的研究中更为常见。
二、如何有效减少转基因后代材料中目的基因沉默或丢失的现象1、避免基因间的同源性由于重复或同源序列是基因沉默的普遍诱因,因此,在构建表达载体时,尽量降低所设计的序列与内源基因的同源性,以减少或避免配对。
应尽量使外源DNA碱基组成与植物DNA 碱基组成相一致,以避免被植物限制修饰机制所识别。
同时,也可以采用定点插入方法,将外源基因插入到具有与其相似碱基组成的染色体区域。
另外,在育种过程中要选择外源基因表达稳定的株系。
2、避免重复序列的出现基因枪法以及电激法等直接DNA导入法易引起多个拷贝基因整合,使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
因此在进行植物转化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后一方法。
大豆育种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来源,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大豆育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大豆育种研究的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大豆育种研究的主要成果1. 育种技术不断创新(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快速筛选优异基因,提高育种效率。
例如,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大豆SSR标记,为大豆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大豆基因进行精准改良,提高大豆产量、抗逆性和品质。
如关跃峰等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了根瘤数量不同程度改变的各种大豆突变体,实现了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提高了大豆产量和蛋白含量。
(3)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大豆品种的精准育种。
如苏二虎等研究团队针对内蒙古野生大豆资源,开展分子育种研究,发掘优异基因,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2. 优异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效(1)高产大豆品种:我国育成了多个高产大豆品种,如“中黄13”、“辽豆25”等,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20%以上。
(2)高蛋白大豆品种:我国育成了多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如“中黄16”、“中豆22”等,蛋白质含量比传统品种提高10%以上。
(3)抗逆性大豆品种:我国育成了多个抗逆性大豆品种,如“中黄18”、“黑农61”等,适应性强,产量稳定。
3. 育种体系不断完善(1)品种资源保护:我国建立了大豆品种资源库,收集保存了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为育种研究提供了基础。
(2)育种技术平台建设:我国建立了大豆育种技术平台,为育种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3)育种产业链条完善:我国大豆育种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三、大豆育种存在的问题1. 育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1)分子育种技术:尽管我国在分子育种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国外大豆育种研究进展和趋势
F1 F2,F3 F4 F5 F6 F7 F8
8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六)国外大豆生物技术育种的主要程序 孟山都大豆育种阶段:
发现期(2-4年):基因和性状鉴定,5%入选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二)巴西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70年代以前全是美国引进的品种,80年代以后巴西品种逐 渐取代了美国品种。公立品种占60%,私立品种占40%。公立品 种需经区域试验,品种审定须经Embrapa 的专家委员会认可, 方可发放推广。审定标准一般品种增产3-4%以上,特殊性状品 种可降为1-2%。 区试程序: 预备试验Ⅰ(Preliminary Test 1),3地点,无重复; 预备试验Ⅱ(Preliminary Test 2),3地点,3重复; 预备试验Ⅲ(Preliminary Test 3),10地点,3重复;
自于黑市,这严重挫伤了种子公司经营大豆种子的积极性,经
营大豆的种子公司数量正在减少。从2001年开始,种子公司开 始与农民签订合同,如果农民自留种子需要向种子公司交付一 定的特许费。
6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区域试验(Final Evaluation),2年,28地点,3重复。
5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国内外大豆产业、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
辽宁农业科学㊀2019(6):44~48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002-1728(2019)06-0044-05㊀㊀㊀㊀㊀㊀doi:10.3969/j.issn.1002-1728.2019.06.011国内外大豆产业㊁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曹永强,王昌陵,王文斌,宋书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辽宁沈阳㊀110161)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大豆生产十分脆弱,与其被公认的重要性极不协调㊂在大豆科技㊁产业政策等方面我国与美国等大豆主产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㊂文中梳理了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现状,阐述了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需求㊁发展措施和政策建议㊂关键词:大豆;产业发展;科技;思考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㊀㊀大豆原产于我国,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重要的粮㊁油㊁饲㊁营养等功能兼备的经济作物,在全球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㊂同时,大豆具有贸易杠杆功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调节与制衡角色,能够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风向,因此,大豆产业发展一直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㊂随着美国关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持续冲击,急需加快大豆产业的自主科技创新,适当扩大种植面积,促进产能提升,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保障必要食用供给,切实提高我国大豆产业抵御不确定风险的能力㊂1㊀国内外大豆产业现状1.1㊀国外大豆产业现状1.1.1㊀世界主产国大豆种植面积㊁总产和单产进入21世纪,世界大豆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种植面积㊁总产和单产持续增加,其中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7535万hm2增加到2017年的12380万hm2,增加64.3%;总产由2000年的17510万t增加到2017年33682万t,增加92.4%;单产由2000年的2.32t/hm2增加到2.72t/hm2,增加17.2%[1,2]㊂世界上大豆主产国有美国㊁巴西㊁阿根廷㊁印度㊁中国㊁巴拉圭㊁加拿大等,生产了全世界95%的大豆(表1)㊂2018年,巴西的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为3750万hm2,美国总产和单产均最高,分别为12773万t和3.55t/hm2[3]㊂表1㊀主产国大豆种植面积㊁总产㊁单产面积(百万hm2)总产(百万t)单产(t/hm2)世界130.04369.32 2.84美国35.96127.73 3.55巴西37.5120.5 3.21阿根廷19.0057.0 3.00印度11.210.50.94㊀㊀数据来源:USDA,2018.91.1.2㊀大豆生产形式及相关政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的大豆主产国大豆生产呈现出高度规模化㊁集约化㊁机械化㊁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生产主要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由于普遍种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采用化学除草技术,节省了大量人力投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单产水平又相对较高,因此,经济效益十分显著㊂种植形式通常以大面积清种轮作为主,其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成果转化率及科技贡献率较高㊂产业政策方面,20世纪90年代,为保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美国将大豆产业纳入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实行严格的农作物轮作制度㊂政府通过发放农业生产性补贴㊁科学发展补贴㊁金融补贴㊁贸易补贴等多种补贴形式(占总收益的40%~60%),全方位扶持大豆产业发∗收稿日期:2019-06-1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100201);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CRAS-004)作者简介:曹永强(1977-),男,硕士,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㊂E-mail:yqcao1977@ 通讯作者:王文斌(1968-),男,硕士,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㊂E-mail:wbwang@ 宋书宏(1964-),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㊂E-mail:sshun@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曹永强等:国内外大豆产业㊁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展,保障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大豆产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㊂1.1.3㊀大豆国际贸易情况2017年,世界大豆贸易总量达到了1.55亿t,其中,美洲大豆占据垄断地位,竞争优势明显㊂按世界大豆贸易份额排名依次为巴西(43.2%)㊁美国(38.5%)㊁阿根廷(6.3%)㊁巴拉圭(4.3%)㊁加拿大(3.1%)㊁乌拉圭(2.1%)㊁乌克兰(1.8%),其他国家所占份额不足1.0%[4]㊂在定价方面,美国跨国公司垄断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场90%以上的贸易份额,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简称CBOT)掌握着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话语权㊂中国进口大豆占世界大豆总进口量的60%左右,仅从美国进口大豆量就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5%,约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㊂1.2㊀我国大豆产业现状1.2.1㊀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近20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先后经历了缓慢上升㊁快速下滑㊁基本稳定和逐渐恢复的4个阶段,而单产一直相对较低,提高不显著㊂2000年至201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维持在900万hm2,总产1600万~1700万t;此后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到2015年达到最低点,为650万hm2;近3年,随着国家多项发展大豆产业政策的出台,种植面积有一定恢复,2018年达到840万hm2,总产实现1500万t,但单产水平依然不高(1.79t/hm2),仅为美国大豆单产的一半左右㊂1.2.2㊀大豆生产形式及相关政策我国大豆生产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国营农场为代表的标准化㊁机械化㊁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特点是耕地质量较好,生产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以清种为主,单产水平较高,规模效益显著;另一种是小农户的低水平粗放生产模式,特点是耕地一般为中低产田,面积小而零散,资源投入少㊁利用率低,常作为次要作物间套其他作物生产,单产水平低,效益差㊂产业政策方面,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利于促进大豆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投入,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玉米㊁大豆生产者补贴,且大豆补贴标准高于玉米㊂以上政策的实施,缩小了大豆与其他作物的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者种植大豆积极性㊂1.2.3㊀我国大豆需求与进口情况2000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豆需求与日俱增,年增长速度在10.0%以上,2017年总需求量达到11000万t,而国产大豆仅为1440万t(其中20万t 出口),全年进口9554万t,进口占比达到86.85%,同比增加13.9%,创历史最高纪录,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0%以上㊂2㊀国内外大豆科技发展现状世界大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主要体现在转基因育种㊁分子生物学㊁杂交育种㊁栽培生理生态㊁加工等几个方面㊂2.1㊀转基因育种技术美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在基因挖掘㊁定位㊁克隆㊁转化等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已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及应用体系㊂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培育出第二代转基因(Roundup Ready2(glyphosate-tol-erant))品种和2+转基因(RR2Xtend=Roundup Ready2Xtend(glyphosate and dicamba-tolerant))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3.5t/hm2以上㊂2013年,孟山都公司培育出抗除草剂和抗虫(Bt基因)的复合性状转基因大豆品种㊂2015年,巴西已连续第三年种植了抗虫㊁抗除草剂复合性大豆,种植面积为520万hm2[5]㊂目前,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在9500万hm2,美国及拉美国家的大豆生产中有95%以上为转基因品种[6]㊂我国大豆转基因技术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遗传转化㊁外源基因挖掘㊁克隆及受体种质筛选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技术储备㊂目前,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转化效率已达到了1%~2%,而缺乏稳定可靠的优异外源基因及高转化效率的优异种质成为该技术实施的技术瓶颈㊂2.2㊀大豆基因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随着大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豆全基因组测序成果显著[7]㊂继2010年美国发布了Williams82 (Glycine_max_v2.0)和野生大豆(系谱IT182932)基因组序列,高质量的大豆基因组研究成果陆续发布,为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定位㊁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8]㊂2018年,中国科学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对国审广适应大豆品种 中黄13的基因组(Gmax_ZH13)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1.025Gb的基因组序列[9],该成果为我国大豆分子育种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基础㊂在大豆分子遗传基础及种质资源遗传评价研究方面,针对不同性状(产量㊁品质㊁农艺性状㊁抗虫㊁抗病㊁抗逆等)特点,美国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在表型遗传研究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重要性状进行基因多年多点的分子定位研究,建立了涵盖20个连锁群,包括1400多个标记的遗传图谱,明确了大豆部分农艺㊁产量㊁品质㊁抗病㊁抗逆等重要性状的有效基因位点及遗传特点[10~12]㊂我国国家种质资源库现保存32000余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资源的遗传差异及基因挖掘研究尤为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㊁改进,建立了基于大豆核心种质的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体㊃54㊃辽宁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系,构建了规模小㊁多样性丰富㊁代表性强的一系列大豆核心种质基因库,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野生大豆泛基因组,并在基因水平上解析了大豆遗传信息,为促进大豆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㊂2.3㊀杂交㊁分子育种技术大豆新品种的培育是更多优异基因的再聚合㊁再重组,创制更加优良品系的过程,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分子设计育种成为热点[13],目前采用分子技术可对1~3个目标基因进行有效整合,而杂交育种技术的强大基因聚合能力是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仍是世界各国大豆育种的基础性工具㊂近年来,基因组学㊁生物信息学为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完善以不同育种目标为前提的杂交育种亲本选配㊁后代选择等理论及方法奠定了重要生物学基础㊂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及安徽阜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均选育出了杂交大豆品种,如果能在完善强优组合组配㊁繁育制种优化等瓶颈技术上有所突破,未来杂交大豆将具有很大发展潜力[14]㊂近年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㊁品种分子设计育种等分子育种技术发展较快㊂在大豆重要性状分子标记应用研究方面,国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产量和产量因素㊁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㊁油酸含量㊁抗SMV㊁抗SCN㊁抗虫㊁耐逆等都有QTL定位,并通过前景选择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株系㊂我国在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发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异,QTL标记的精准性和可重复性还需进一步提高㊂2.4㊀栽培技术特点及相关基础研究美国大田作物生产执行严格的轮作制度(美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大豆具有根瘤固氮(70kg/hm2,纯N)㊁养分消耗少㊁秸秆还田率高等利于土壤改良的特性,并形成了以免少耕㊁全程机械化㊁高密植㊁精准施肥(单位面积为我国的1/4)㊁化学除草㊁调控水份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完善栽培体系㊂同时,精细的生育区组划分体系为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布局合理的试验网络体系,为品种的种植方式㊁产量形成与表现提供基础数据;其他专业机构为大豆种子加工㊁机械配套㊁肥料配比㊁病虫草害防控㊁防灾减灾㊁市场分析与产业预测等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㊂我国大豆栽培技术体系发展不平衡㊁不健全,各地区各具特色,如:黑龙江国营农场结合机械化大面积生产,提出的 大垄窄行密植 与 垄三栽培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增产效果显著[15];南方地区的 玉米(木薯) 大豆间套作栽培 模式较为成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6]㊂而在很多地区大豆种植仍很粗放㊁落后,没有可依的栽培技术体系㊂同时,大豆高产栽培生理生态研究为大豆生产的技术突破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虽然国内外科研机构在大豆高产发育机理㊁水肥互作产量调控㊁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率关系㊁区域土壤与水等生态影响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基础研究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研究成果应用率低㊁效果不显著㊂2.5㊀大豆油脂㊁饲料加工㊁食品加工㊁保健品加工油脂㊁豆粕是大豆传统加工业两大主要产品,通过加工设备与工艺的改良,大豆油脂提取率已达到70%以上,豆粕蛋白的NSI值达到75%以上㊂在改进加工设备配置的同时,提高产品有效活性物质㊁降低营养抑制因子等提质技术成为未来压榨工艺的发展方向,例如,酶法冷榨技术㊂豆制品加工由传统小作坊的经验加工向规模化㊁标准化生产发展[17],豆制食品营养(功能营养㊁抑制因子)及质量安全基础研究成为热点,推动产业不断升级㊂我国大豆蛋白质粉㊁软磷脂㊁异黄酮等大豆保健品研发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仍缺乏核心技术㊂总而言之,常规技术仍将是大豆资源创新㊁新品种选育的基础工具和基本方法,转基因育种技术㊁分子育种技术是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远期而言,三者将相辅相成㊁密不可分,最终形成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种植制度的发展还是要回归到可持续的农作物轮作制度上来;种植模式依因地制宜原则,完善已有成熟模式,向多样化模式的探索;栽培技术及田间农艺措施的发展将向简约化㊁机械化㊁规模化发展;大豆加工向标准化㊁产业化㊁保健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㊂3㊀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3.1㊀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3.1.1㊀大豆育种技术的创新力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豆育种单位仍然主要以常规育种技术选育大豆新品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手段结合不够紧密,功能基因研究与育种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在产量㊁品质㊁抗逆性㊁适应性等方面均具有突破性进展的品种还不是很多㊂同时,重要性状遗传㊁分子调控㊁基因聚合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缓慢限制了育种技术的创新,品种选育技术鲜有突破,超高产品种不是很多[18]㊂3.1.2㊀我国种质资源数量虽多,但基础研究与创新利用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对各类种质资源的认知还不够全面㊁深入,导致优异资源的育种利用率偏低及利用方法不正确,大量优异基因未得到有效利用或部分丢失,导致大豆育种遗传基础狭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不仅限制了常规优良品种的选育,也限制了特异专用大豆品种的选育㊂3.1.3㊀大豆生产区域布局㊁结构失衡,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依据‘国家农作物优势区域布局“和‘农作物种植制㊃64㊃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曹永强等:国内外大豆产业㊁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度“,我国大豆在区域布局及种植比例上都严重失调㊁不足,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0.084亿hm2,不足玉米的1/4㊂同时,在我国很多地区,大豆生产被弱化㊁边缘化,农民种植大豆缺少技术服务机构的有效指导,品种和配套技术更新缓慢,生产分散㊁管理粗放,种植的大豆单产水平低㊁品质一致性差㊁收益不高㊂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贡献率(2017年为57.5%)与美国(80%以上)相比仍有较大差距㊂3.1.4㊀栽培技术突破性成果少,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大豆生产的区域性较强,不同区域的栽培技术差异较大,不能一概而论㊂由于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形成㊁发育㊁肥水利用效率㊁抗病耐逆㊁环境协调等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大豆区域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突破性成果少㊁更新滞后㊁配套性不强,限制了品种潜力挖掘及生产效率的提高㊂除国营大农场㊁专业合作社外,我国多数地区大豆生产较为分散㊁不成规模,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均不高,而适用于小面积大豆生产的小型农机设备又十分短缺,适用机型较少,这也导致了适于机械化的品种和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栽培技术应用率不高,农机与农艺脱节严重,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㊂3.1.5㊀新型蛋白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技术储备不足我国生产的大豆主要是用于加工食用,市场对传统豆制品㊁新兴豆奶及蛋白制品的需求量较大㊂然而,我国大豆传统制品加工工艺更新滞后㊁工业化程度低㊁生产工艺粗糙㊁现代技术应用率低,造成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在精深加工方面,关键设备元件严重依赖进口,自主技术工艺研发不足,限制了大豆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竞争力提升㊂3.1.6㊀产业扶持政策需具有较好的实效性和稳定性2015年以前,国家虽然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振兴大豆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但由于缺乏实质性利好内容,可操作性一般,没有收到预期效果㊂而近3年,国家大豆补贴政策落到实处,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大豆产业有逐渐回暖趋势,可见国家扶持政策对产业发展影响很大㊂同时,国家产业政策的稳定性也极为重要,能够有效保障生产者的预期收益,防止产业因政策的不确定性而出现大起大落现象㊂3.2㊀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针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应协同推进大豆基础理论㊁应用基础理论及方法技术创新等3方面工作,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㊁遗传育种㊁栽培生理生态㊁精深加工及政策研究等研发体系,并加强各领域研究的互相衔接与协调,实施联合攻关㊁全面创新战略㊂3.2.1㊀大豆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加强大豆抗除草剂㊁抗虫㊁养分高效利用的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㊂首先,要完善基因挖掘㊁克隆技术体系,充分验证基因功能,获得可靠的目标基因;其次,通过优化技术方法和反应条件,建立高效的大豆再生体系和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提高转化率㊂3.2.2㊀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㊁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完善基因分析技术,对大豆发育㊁产量㊁品质㊁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进行解析,揭示内在调控机制;开展大豆重要性状分子标记研究,构建高质量㊁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明确基因位点及其对性状变异的遗传贡献率㊂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为大豆分子育种体系的建立奠定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㊂3.2.3㊀大豆优良品种选育与遗传育种研究(1)优质㊁高产㊁多抗㊁广适大豆新品种选育㊂(2)超高产㊁广适性大豆品种选育与筛选㊂(3)杂交大豆品种选育与制种技术提升㊂(4)专用型(鲜食㊁小粒型㊁黑豆)大豆品种选育㊂(5)开展大豆品种间㊁种间杂交产量㊁品质等重要性状遗传机制和品种改良方法研究,完善现有育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㊂3.2.4㊀大豆种质资源鉴定㊁评价与创新利用(1)开展大豆种质资源收集㊁分类㊁保存㊁精准鉴定与评价工作,建立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并对优异资源进行分子水平鉴定,为育种利用提供基础数据㊂(2)采用常规技术㊁分子技术,利用现有材料创制目标性状极优新种质,培育特异新种质,保护优异基因稀有资源㊂3.2.5㊀大豆相关生理机制研究(1)大豆高产潜力形成基础及生理机制在大豆适宜种植区域,通过优化栽培条件,构建高产(超高产)群体,系统研究环境条件㊁物质积累与转运分配㊁光合生理㊁资源利用等与产量关系密切因素,明确大豆产量潜力的形成条件与机制㊂(2)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的形成机制以高产群体㊁标准化生产群体㊁传统生产群体㊁间套作群体㊁夏播复种群体以及瘠薄地㊁半干旱逆境群体等产量差异群体的光㊁温㊁水㊁气㊁肥等资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诸要素利用效率及变化规律差异表现,建立诸要素不同层次的动态参数模型,为改进㊁提升包括品种选择㊁田间配置㊁肥水调控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在内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㊂(3)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从营养元素吸收与转运㊁相关调控激素变化㊁光合产物分配时空变化㊁籽粒化学成分动态转换等角度研究栽培措施㊁资源条件等对品质指标的影响机理,分析相关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不同生态区㊁不同栽培条件下大豆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限制因素,为品质提升奠定基础㊂㊃74㊃辽宁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3.2.6㊀大豆绿色㊁高产㊁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以减少能耗㊁提升质量㊁保护农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在大豆主产区,开展绿色㊁高产㊁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㊂重点研究应用大豆轮作倒茬㊁化肥减施㊁低毒环保病虫害药剂和除草剂减施㊁保护性耕作等绿色栽培技术措施对大豆产量㊁品质㊁效益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探索合理的产投比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点,明确各项措施具体内容与指标,实现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㊁农药用量10%以上及节本增效15%以上[19]㊂对成熟技术进行组装㊁集成,进行科技示范,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㊂3.2.7㊀大豆制品㊁保健功能品加工技术研究(1)大豆养分与传统㊁新兴豆制食品品质关系研究,明确与食品质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关键指标,提出加工专用品种分类划分标准㊂(2)加强关键及配套加工设备的研发力度,完善不同豆制食品加工工艺,建立节能㊁环保㊁健康营养的豆制食品加工工艺体系,提升现有技术水平㊂(3)开展大豆特殊保健功能成分研究,明确大豆特殊成分的保健功能,提出专用品种分类标准,建立优质㊁高效的提取加工工艺,为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㊂3.2.8㊀大豆效益补偿机制研究(1)研究经济效益㊁生态效益㊁产业政策等因素对种植户选择何种作物进行种植的决策行为的影响,明确关键因素㊂(2)开展效益补偿方式和方法㊁实现途径和相关政策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大豆产业效益补偿机制[20]㊂(3)开展效益补偿对种植户行为及产业长期发展的影响研究㊂(4)从生产技术角度,研究不同作物种植效益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技术解决方案,促进种植效益的提升㊂3.3㊀发展措施与政策建议首先,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实施大豆振兴战略㊂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指导内容,大力发展东北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等优势产区大豆生产,推进实施玉米与大豆轮作,建立合理的农作物轮作体系㊂第二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组织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大豆产业全面发展㊂适当增加对大豆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稳定人才队伍,制定长期㊁可持续的科技发展规划,保持科研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经费保障,避免科研单位为生存而被项目左右,频繁改变研究方向,成果难有突破㊂组织跨学科㊁跨机构的技术协同攻关,做到整体联动㊁优势互补㊁资源共享,形成完整的产业研发体系㊂第三㊁落实大豆产业扶持政策,建立补偿机制㊂制定㊁落实大豆产业保护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完善大豆生产补贴制度,稳定收益预期,引导农民科学安排,扩大大豆生产[21]㊂开展轮作制度试验示范,支持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建立完善的用地㊁养地相结合的轮作制度体系㊂第四㊁开展科技示范㊁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普及㊁推广工作㊂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开展新成果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培育大豆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做到科技入户,技术到田㊂参考文献:[1]㊀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USDA,2001.1.[2]㊀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USDA,2017.12.[3]㊀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USDA,2018.9.[4]㊀Oilseeds:World Markets and Trade,USDA,2017.12.[5]㊀201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科技日报国际部,2016.[6]㊀2017~2022年中国转基因作物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智研咨询,2018.[7]㊀夏正俊.大豆基因组解析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研究进展[J].植物学报,2017(52):148~158.[8]㊀Jeremy Schmutz,Steven B.Cannon,Jessica Schlueter,et al.Ge-nome sequence of the palaeopolyploid soybean[J].Nature, 2010,463(7278):178~183.[9]㊀Yanting,Shen,Jing Liu,Haiying Geng,et al.De novo assemblyof a Chinese soybean genome[J].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2018,61(8):871~884.[10]㊀曲梦楠,蒋炳军,刘薇.等大豆分子育种研究新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3):8~13. [11]㊀Yinghui Li,Guangyu Zhou,Jianxin Ma,et al.De novo as-sembly of soybean wild relatives for pan-genome analysis of di-versity and agronomic traits[J].Nature Biotechnology,2014,32(10):1045~1052.[12]㊀高莎,董德坤,刘乐承.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29):48~53. [13]㊀田志喜,刘宝辉,杨艳萍,等.我国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成果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9):915~922. [14]㊀师颖,马利平,张瑞军.大豆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种业,2017(8):17~19.[15]㊀朴英,付迎春,胡凡,等.大豆大垅窄行密植与垄三栽培田杂草发生动态及化学除草体系对比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215~217.[16]㊀周颖,陈平杜,青庞婷,等.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36(6):745~750.[17]㊀杨婷婷,张海生,古晓红,等.新形势下我国大豆加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大豆科技,2017(4):23~26. [18]㊀王岚,孙君明,赵荣娟,等.大豆超高产品种选育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3,32(5):687~693.[19]㊀杨婷婷,张海生,古晓红,等.大豆病虫害防控未来发展战略[J].植物保护,2018(7):84~85.[20]㊀郭天宝,李根,王云凤.中国大豆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1):26~34.[21]㊀盖钧镒.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调控[J].黑龙江粮食,2018(9):40~45.㊃84㊃。
全球及中国大豆产量、需求量及进出口现状分析
全球及中国大豆产量、需求量及进出口现状分析一、大豆的分类大豆原产于中国,中华民族食用大豆的历史悠久,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大豆主要分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饲料豆以及其它豆:二、全球大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从全球大豆市场来看,近年来,全球大豆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大豆产量达到36205万吨,同比增长7.6%。
全球大豆主产国主要有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印度、巴拉圭等国家,2020年全球大豆生产国中巴西产量最高,占比全球总产量比例为36.6%,产量排第二的是美国,大豆产量占比31.2%,其次是阿根廷,产量占比为13.7%,中国大豆产量占比5.4%。
三、中国大豆行业市场现状分析从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来看,2016年开始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不断增长,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987万公顷,同比增长5.8%。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是在60年代中期,中国大豆生产开始出现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使得中国只能用有限的土地生产水稻、小麦、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以满足基本需求。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增长迅速,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960万吨,同比增长8.3%。
近年来我国大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不断提升,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大豆单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从600公斤/公顷增长到1900公斤/公顷,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为1985.8公斤/公顷。
我国作为大豆原产国,1995年之前还是一个大豆净出口国,自1996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长,目前我国已成为大豆世界第一大进口国,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突破1亿吨,同比增长13.4%,出口量为7.9万吨,同比下降30.7%。
进出口金额方面,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大豆进口金额达到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出口金额为0.7亿美元,同比下降22.2%。
国内外大豆生产概况
国内外大豆生产概况大豆在我国农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我国最主要的植物油来源,也是重要的植物蛋白的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对于植物油和动植物蛋白的需求增加,大豆需求迅速增长。
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我国逐步放开了国内市场进口大豆、豆油急剧增长,由此大豆引起了社会较多的关注。
大豆起源于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
公元前大约2838年神农皇帝的草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豆的记载。
比较精确可靠的记载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有以“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吕氏春秋》中有“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簇,多枝数节”,菽即今之大豆。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经过世代辛勤的努力,为人类培育了十分优秀的农作物——大豆,大豆以它丰富的营养滋养了中华儿女,同时又奉献给了全人类。
1.国内大豆生产发展的历史及概况我国应用近代科学进行大豆育种是由王绶教授于1923年率先开始的,此后我国大豆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分为4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抗日战争以前,当时是我国大豆生产水平较高时期。
据1930—1934年大豆产量的统计表明,我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的87.7 % 。
此期大豆科研在金陵大学达到较高的水平,1924年王绶先生以纯系选择改良的大豆品种金大332产量比普通品种高40.0 % 以上,1934年开始推广,之后又育成品种南宿州647。
第二时期是1937 —1945年,这一时期我国东北各省大豆生产受到日伪摧残,陕、甘、宁边区和晋、冀、鲁边区的科技人员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仍然坚持开展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工作。
据 1944—1946年统计,我国大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6.6 %,而美国的产量则上升到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8.2 %。
第三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的1946—1949年,由于受国民党内战的影响,大豆产量大幅度下降,1949年的产量为历年最低的一年,仅50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2.7 %,而美国大豆产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52.7%。
俄罗斯大豆生产贸易现状分析与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547(2021)01-0005-10*杨树果黑龙江大庆收稿日期:2020-12-07第一作者:杨树果,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E-mail:***************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立项项目:黑龙江省对俄大豆投资问题研究(2019-KYYWF-0543);2020年第二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40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推广示范项目:黑龙江省大豆-玉米轮作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2019HKQNJTG0020)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Analysis of SoybeanProduction and Trade in RussiaYang Shuguo 1,He Xiurong 2(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Heilongjiang,China;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In the last decade,the demand for soybeans in Russia has been expanding,the soybean production and trade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and the western region has developed faster.The transportation cost has led to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arkets of Russia,1引言俄罗斯作为连接欧亚的重要陆路国家,已成为我国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是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的重要目标国之一,也是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的重要关注国之一。
2023年球大豆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市场规模2023年增长预测
1. 2017年至2022年,全球大豆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将以5.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由2017年的1,230亿美元增至2022年的1,610亿美元。这一增长趋势主要受到亚洲地区对大豆需求的持续增加驱动。1. 在全球大豆产量方面,美国、巴西和阿根廷是三大主要生产国家。据预测,到2022年,全球大豆总产量预计将从2017年的3.83亿吨增长到4.35亿吨。其中,巴西的大豆产量预计将以8%的年均增长率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供应链优化提升市场规模
供应链优化推动大豆行业市场的持续增长1. 全球大豆供应链整体提升水平,有效增加市场规模。2022年,全球大豆产量预计达到3.2亿吨,较去年增长5%。大豆主要产区的种植技术不断创新,平均亩产量提高至2.5吨,增长率达到3.6%。大豆商品化率提升至88%,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供应链效率。5.供应链网络进一步完善,优化大豆产品的流通。大豆主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全球大豆贸易量预计达到1.6亿吨,较去年增长6.2%。大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兴起,为全球大豆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提供了便利,预计电商交易额将达到240亿美元,同比增长7.2%。
分享人-Alphdo
2023/9/5
谢谢观看 THANKS
全球大豆行业市场趋势
需求驱动增长趋势
1.大豆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可以进一步分析未来大豆市场的需求增长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豆及其制品在食品、饲料、工业等领域的需求将继续稳步增长。
菜用大豆研究进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菜用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虽然我国毛豆利用有很长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还比较落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菜用大豆生产一直处于农民自给自足的状态。直到 80 年代改革
开放后,才开始从台湾省、日本等引进菜用大豆品种,并逐渐重视选育适
合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品种。近十几年来,菜用大豆的生产和市场得到迅速 发展。目前栽培面积10~15万hm2,平均单产5t左右(韩天富),主产区为 浙江、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 我国速冻毛豆出口量约占世界速冻毛豆出口总 量的 52.0 %。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澳大利 亚和欧洲各国。
为 R6 中后期,但具体品种有差异。本研究利
用南农新育成的品种(系)为材料进行分析, 不仅有利于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还为进一 步实验确定了取样标准。
最适采摘期模型分析
(二)菜用大豆种质资源筛选
大豆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关于菜用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可用的资源和品种并不多。目前在搜集国内地方品种、从中国台湾以及日 本等东南亚地区引进优良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优异种质资源的创新, 以拓展我国菜用大豆育种基础。
三菜用大豆品种选育部分著名菜用大豆品种名称name来源source名称name来源source名称name来源source大大茶datachajapan岩豆系1iwamamakei1japan狩胜karicachijapan平床hiradokojapan岩豆系4iwamamakei4japan雪娘yokimusumejapankrosaichamamejapan高原绿kogenmidorijapanfukurajapan锦秋kinshujapan越俊娘echigomusumejapan北之铃kitanosuzujapan三河岛mikawashimajapan北之四季kitanosikijapan美园绿mosonogreenjapan丹波黑tanbangurojapan极早生大荚gokuwaseozayajapantamasudarejapan澳源1号okuharaigoujapan奥原早生okubarawasejapan札幌绿sapporogreenjapan早生绿wasemidorijapan白鸟hakuchoujapan荚娘sayamusumejapan东京早生tokyowasejapan初娘hacumusumejapanshiratsuyujapan绿光ryokkohjapan早生白毛waseshirogejapan高雄1号taiwan天峰tengaminejapan鹤之子tsuronokojapan高雄2号taiwan春之舞harunomaijapan荚小町sayakomachijapan绿75green75taiwan三菜用大豆品种选育美国近年来已有多所研究机构开展菜用大豆育种研究如衣阿华州立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夏威夷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北卡州立大学普渡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德拉威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内不拉斯加大学乔治亚州大学等
菜用大豆的国际需求及科研生产动态(综述)
( 上海市动植物引种研究 中心 . 上悔 2 10 ; 0 16 上悔市农业科 学l怍物育种栽培研究 所 . 凫 上海 2 10 ) 0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摘
要 论述 了特色蔬菜 菜用 大豆” 的国际市 场需求 动态 、 科研生 产现状 及未来研究 发展趋
维普资讯
上海农业学报
2 0 ,8 2 :5 8 0 2 1 ( )4 ~4
Aca Ag i lu a h g ai t r c t r e S an h u
文章编号 :003 2 ( 02 0 —50 1 0 —9 4 2 0 )24 -4
菜 用 大 豆 的 国际 需 求及科研 生产 动态 ( 述 ) 综
势, 为拓展我国菜用大豆 的消费市场 和发展 出口创汇生 产及开展优质 、 育种提供参 考建议 。 抗病 美键词 菜用 大豆 ; 需求 ; 产 ; 研 ;动态 生 科
中图分类号 : 5 5 1 ¥ 6 . 文献标识码 : A
毛豆是指在 R ( 6 鼓粒期 ) R ( 熟期 ) 至 7初 生育期间收获 的菜用 大豆 [ l ieY_ ( ) Gy n l ̄ L c 7f7 , l Me . , r ]中国称之为毛豆( r 或青毛豆) 日 , 本称之为枝豆( 或啤酒 豆)韩 国称之为 Po kn , , ct og 泰 国称之为 T r , ua 是一种 营养 丰富 , g 深受亚洲人喜爱的特色蔬菜。毛豆最早的食用 可追朔到 5 0 年前 , 00 当时主要作 为一种野生药用植物 . 据我 国史料记载 , 毛豆对人 体有 医疗保 健作 用 J 。随着人类对该物种的改 良、 驯化 , 毛豆逐渐分化成两种类型 : 粮用大豆( aba) S ye 和菜 n 用大豆( ee b y e ) V gt ls ba 。就 目前中国的消费习惯 。 aeo n 对粮用大豆和菜用 大豆没有严格 的区 分, 我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则习惯采收未成熟的粮用大豆的青豆荚作为蔬菜食用。在 日本 . 毛豆 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粮用大豆的色 、 、 香 昧具佳的保健蔬菜, 对其商品质量也有严格要求 : 灰白 毛、 大荚 、 太粒 、 烫后 色泽鲜 绿 、 漂 口感好 、 易蒸 煮 、 速冻后不 变 硬 。 J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转基因技术在大豆育种上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摘要: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和稳定地遗传转化体系方面,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就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豆;遗传转化;转基因;农杆菌;基因枪1 大豆再生体系研究进展大豆的组织培养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80年代分别建立了组织、细胞、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技术,为大豆的外源DNA导人提供了有效的受体系统。
1.1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本身繁殖快、单细胞起源、两极性等优点,是遗传转化的基础,不会出现嵌合体问题,而且体细胞胚团高密度高质量,遗传上稳定,可以一次获得大量植株;体细胞胚团可以在适宜的条件下保存,仍然具有再生能力,因此是基因枪和农杆菌转化的最适宜的受体系统。
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再生系统采用的外植体主要为未成熟子叶、胚轴、完整幼胚。
诱导培养基主要为Ms以及改良培养基,生长调节物质主要为2,4.D和NAA。
80年代初期,Christianson等旧1以幼胚轴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胎发生,首先获得再生植株。
随后,Ranch等对2,4.D诱导的大豆未成熟胚的体细胞胚胎发生系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Lazzeri等用10mg.L~2,4.D诱导了大豆幼胚子叶的体细胞胚胎发生。
他们认为2,4一D诱导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虽然频率高,但形态不正常,难以萌发形成完整植株。
NAA诱导的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虽然频率低,但是形态正常,可以不经过愈伤组织而直接生成子叶期体细胞胚。
最后获得可育再生植株。
周思军等通过大豆幼胚培养,经过体细胞胚胎发生和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并对影响大豆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大豆分子的育种现状、挑战与展望
当前我国的大豆育种相关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无论是育种理论,还是育种技术,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革。
将多种技术加以整合,通过分子标记或者转基因育种等技术能够改良大豆基因。
本文首先对于大豆分子的标记育种方式进行分析,提出育种过程存在的各项挑战,并对分子育种未来工作发展提出展望。
一、大豆分子育种现状1、分子标记应用分子标记法辅助大豆的育种环节,主要可通过如下几方面工作进行:第一,构建遗传图谱,该项工作为分子育种基础工作。
我国科学家使用“长农4号”和“新民6号”等共同组合为F2群体,构建出以RFLP为主的分子图谱。
国外Hwang使用3组自交系,构建SSR 与STS标记共计1810个,涵盖高密度的大豆遗传图谱,超过20个连锁群,并且每个连锁群的平均标记数量超过90.5个。
第二,性状基因的定位,重点致力于大豆品质、产量等农艺形状基因的研究。
周蓉等使用“中豆32”和“中豆29”等自交系群,对于大豆的单株产量以及产量组成的因子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组成因子以及大豆的倒伏形状和38个遗传效应相关。
第三,分子标记选择,此技术能够改良作物的遗传形状,通过杂交后代,寻找表现型、基因型等进行鉴定,辅助育种选择。
我国农科院使用“鲁豆4号”,通过回交转育的方式,探索SSR标记法,找到适宜的标记数目,结果显示,使用少数的标记进行初筛,能够筛选出遗传的回复率高材料,之后标记鉴定,逐渐减少标记数目,能够提高目的形状的培育进程。
2、转基因育种大豆转基因育种主要使用基因枪、农杆菌介导等方法转化子叶节、体细胞以及胚轴等遗传物质。
我国对于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还存在于筛选植株、检测植株以及鉴定植株等阶段。
以介导法展开大豆的胚尖遗传物质转化,可发现培养时间和浸染时间等因素对于遗传转化产生的影响。
国外的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发展相对较快,对于大豆FAD2以及FatB等基因进行抑制,有效提高大豆油酸的含量,获得的大豆新品种中油酸含量为85%。
随着各学者对于大豆蛋白、氨基酸、油脂等组分展开研究,经过改良之后,获得的大豆品种具有良好的抗虫二、大豆分子育种面临的挑战1、突破性品种少对比于国外先进的大豆分子育种模式培育出的品种,我国通过此育种模式培育出的具有突破性的品种相对较少,而且转基因品种也局限在棉花培育领域之内。
大豆结荚习性的研究进展及育种展望
大豆结荚习性的研究进展及育种展望高凤菊;张书良;赵同凯【摘要】结荚习性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的形态、生态和育种习性,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豆的结荚习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从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分类标准、生物学性状差异及原因、地理分布、生育规律、影响产量的因素等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初步探讨了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育种方向,旨在为大豆的栽培育种工作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大豆科技》【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5页(P12-16)【关键词】大豆;结荚习性;分类;生物学性状;育种【作者】高凤菊;张书良;赵同凯【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德州,253015;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德州,253015;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德州,253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结荚习性(Pod-bearing Habit)是指大豆(Glycine max(L.)Merr.)开花和结荚的方式,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的形态、生态和育种习性。
通过几年的试验调查,发现有些大豆的结荚习性在不同的年份有所变化。
针对这一现象,作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不同结荚习性大豆的育种方向进行了探讨,试图为大豆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品种选育选用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科学组装提供参考。
1 分类标准结荚习性是大豆的重要形态、生态和育种习性。
Piper、Morse(1932)、Hick(1969)将大豆的结荚习性划分为两种,即有限结荚习性和无限结荚习性;王金陵(1966)、Bernard(1972)把大豆划分为有限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和无限结荚习性三种;田佩占(1975)把大豆划分为有限结荚习性、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亚有限—无限结荚习性和无限结荚习性五种类型。
这些划分大豆结荚习性类型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综合性状描述难以在实践中对具体材料作出明确的划分,判断结果常会因人而异。
阿根廷的农业
阿根廷的农业
• 阿根廷位于拉丁美洲最南端,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生产和出口国, 被誉为“世界的粮仓肉库”。自19世纪晚期以来,阿根廷就是世 界上重要的农业原料和食品供应国,根据FAO统计数据显示,从 1960-2010年,阿根廷粮食和油料作物年均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球的 1.5%和4.3%,粮食和油料作物年均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1.6%和 4.1%。阿根廷的农业发展不仅得益于其优异的自然禀赋,还在于 国家以及社会对农业发展方方面面的支持,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 验和教训对我国当前持续推进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阿根廷大豆
• 阿根廷大豆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 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省、 圣菲省三个省(产量占全国的90% 以上),次主产区也包含了北部的 圣地亚哥-德尔埃斯特罗省,阿根 廷全国基本上处于温带气候,有全 世界最富饶的农地,使得阿根廷的 单位肥料使用量远远低于同类生产 水平的国家。阿根廷的自然条件极 其适合大豆生产,容易获得高产。 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阿根廷大豆的 单位物质成本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阿根廷农业政策
• “松绑减负” • 良好外部环境的创造
• 基础设施建设
• 外资引进 • 科研推广
“松绑减负”
• 1991年以前,阿根廷政府拥有名目繁多的税种,税种的繁复加重了 农民的生产负担,严重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阿根廷农业发 展进步。 • 1991开始,阿根廷采取统一税收原则对农牧民和农户征税,,同时 实行对农牧业的轻税原则的税收政策, 只对90%的农户收取个人 所得税,对农业营业税按最低1%的税率执行征税等。税收减少以 及正规化有效的减少了农民的生产费用。
农业大国的崛起
• 阿根廷农业的崛起可以上溯至20世纪70年代大豆的兴起。 • 阿根廷大豆最早是由阿根廷国家科学院引进来的,当时只是众多 外来农作物中的一种,产量也只有每公顷1~1.2 吨。后来经过阿 根廷科学家的不断改良,大豆逐渐适应了阿根廷的气候,产量直 线上升,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最终搭上了大豆贸易这艘巨轮。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大豆抗虫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 记辅助选择,提高抗虫育种的准确性和效率。
转基因抗虫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具有抗虫性的外源基因导入到大豆中,培育具 有抗虫性的新品种。
提高抗虫育种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
加大对抗虫性状优异的 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 鉴定和创新力度,发掘 更多优秀的抗虫基因资 源。
分子辅助选择
根据分子标记的结果,对具有优良抗虫性状的个体进行选择,提高育种的效 率和准确性。
转基因抗虫育种技术
基因克隆与转化
通过克隆具有抗虫性的基因,将其导入大豆细胞中,并使其表达出相应的抗虫性 状。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保其具有优良的抗虫性状并可遗传给后代 。
其他抗虫育种技术
02
大豆抗虫育种研究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可以促进大豆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大豆品质和生
03
产效益,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基因工程等手段,选育出具有抗虫能力的大豆新品种,并研究 其抗虫机理和育种技术,提高大豆的抗虫性和产量。
大豆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害虫的侵袭,如蚜虫、夜蛾、螟虫等。
02
虫害发生的时间和规律
不同虫害的发生时间和规律不尽相同,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监测和
防治。
03
地域差异
不同地区大豆虫害的种类和发生情况也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进行
防治。
虫害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产量损失
大豆虫害会导致大豆减产,不同的虫害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
粮食安全背景下现代育种产业变革及发展对策
粮食安全背景下现代育种产业变革及发展对策作者:黄写勤梅永红徐冠华来源:《全球化》2024年第04期摘要: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粮食安全的重大挑战。
在生命科学时代,粮食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育种技术和其产业化进展。
近年来,生物技术迅速发展,育种技术已经从传统育种逐步跨入现代育种时代。
如今,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希望。
尽管现代育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化进程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育种技术在面对农作物产量、品质、抗病虫性等问题时已难有突破。
其次,在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技术等领域,新技术如何与产业化相结合,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与效益,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系统介绍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主流育种技术,并对这些作物的优势、前景以及对农业格局的影响做概括性介绍,进而分析当前中国的优势和差距;结合国内外的典型案例,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综合介绍中国的应用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代育种技术转基因作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作者简介:黄写勤,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梅永红,华谷研究院理事长;徐冠华,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生命科学时代,粮食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现代育种技术和产业化的突破。
当前,全球的农作物育种技术已由原始育种、传统育种,逐步跨入了大分子育种时期(林敏,2021)。
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现代育种技术正在给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带来新希望。
一、现代育种技术概述李家祥等认为,诱变、杂交、分子标记辅助以及转基因都是生物育种技术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基因编辑是当前全球育种最高水平技术,是第四代(见图1)。
而全合成生物工程技术被视为是影响未来的十项颠覆性科技之一,将带来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林敏,2021)。
(一)转基因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斯坦利·科恩(Stanley Cohen)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他在实验室中将抗青霉素基因转入大肠杆菌体内,这一成就不仅为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后续的生物技术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摘要:大豆起源于中国,不仅是人类主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性蛋白来源,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但与玉米、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相比,大豆绝对产量很低,如按能量转换计算,大豆产量只有玉米的1/3,加上大田除草等工作量大,导致大豆比较效益低,制约大豆生产。
育种工作者利用杂交、诱变等手段已培育大量优良新品种,但进步相对较慢,不能满足人类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需求。
但大豆生产受病、虫害和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产量很不稳定,虽然常规育种技术在抗性品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物种间杂交不亲和性及与不良性状连锁等因素影响而难以利用, 使常规育种受到了限制,因此,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可以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而可按照人类预先设计来改造生物,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大豆比其它作物在遗传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难度较大,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豆的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80年代以来,已分别建起细胞、组织和原生质体水平的植株再生体系。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外源基因遗传转化方法1转基因大豆类别1.1抗虫转基因大豆农作物害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世界范围内,虫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农作物总收获量的13%,每年大约损失数千亿美元大豆生育期间受害虫侵害严重,常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大量喷施化学杀虫剂,不仅会增强害虫的抗药性,使益虫及其它生态区系遭受破坏,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提高生产成本,破坏生态平衡。
常规的育种时限较长,但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可缩短时限,并且局限性小。
抗虫转基因研究涉及到来自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和豇豆胰蛋白酶基因。
1.1.1含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的转基因大豆Bt基因是苏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杀虫结晶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ICP)基因的简称,ICP通常以原毒素的形式存在,当昆虫取食ICP后,在昆虫的消化道内,原毒素被活化,转型为毒性多肽分子。
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现状
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现状1.引言1.1 概述概述生物育种是通过选择、优化和改良有益的基因组合,提高农作物、家畜和其他生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一种科学技术。
随着人类对食品和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生物育种在解决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介绍国内外生物育种的发展现状,对比国内外的育种技术进展、品种改良的成果以及先进的育种方法和成熟的品种选育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和评估国内外的生物育种发展水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促进我国生物育种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国内,生物育种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业科技在育种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包括基因工程、基因编辑和组织培养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农作物的品种改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品种改良的成果表现在农作物的抗病性、适应性、产量和产品品质等多个方面的提高。
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在育种方法和品种选育体系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加强研发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生物育种水平。
国外生物育种发展水平较高,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品种选育体系和育种方法。
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培育出抗逆性强、高产且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同时,国外也注重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核心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共享,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综上所述,国内外生物育种的发展现状存在一定差距,但我国在生物育种的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生物育种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力度,提高育种的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论述国内外生物育种发展的现状。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国内外生物育种的背景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国外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主要进展
%%%%%%%%%%%%%%%%%%%%%%%%%%%%%%%%%%%%%%%%%%%%%%%%%%%%%%%%%%%
(二)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2.蛋白质组分 2.蛋白质组分 大豆脂氧化酶:日本已有2个缺失Lox-1,Lox-2,Lox-3的大 Lox大豆脂氧化酶:日本已有2个缺失Lox 1,Lox-2,Lox豆品种(Ichihime和 Star) 个品系发放推广。 豆品种(Ichihime和L-Star)和2个品系发放推广。 大豆贮藏蛋白: 7Sα′、7Sα亚基缺失 7S球蛋白缺失 亚基缺失, 球蛋白缺失, 大豆贮藏蛋白: 7Sα′、7Sα亚基缺失,7S球蛋白缺失, 11SA4A5B3缺失及11SA3B4缺失等突变体 2001年 缺失及11SA3B4缺失等突变体。 11SA4A5B3缺失及11SA3B4缺失等突变体。2001年,Yumeminori 品种已发放推广。该品种的特点是缺失7Sα′ 7Sα′、 亚基球蛋白, 品种已发放推广。该品种的特点是缺失7Sα′、α亚基球蛋白, 11S/7S比值高 含硫氨基酸较常规品种高1.2 比值高, 1.2倍 11S/7S比值高,含硫氨基酸较常规品种高1.2倍,且具有较低 的蛋白过敏特性( Ujiie)。 的蛋白过敏特性(Kitamura & Ujiie)。 胰蛋白酶抑制剂:美国已育成了不含Kunitz胰蛋白酶抑制 Kunitz胰蛋白酶抑制 胰蛋白酶抑制剂:美国已育成了不含Kunitz 剂大豆品种投入商业化生产。Vollmann对常规大豆胰蛋白酶抑 剂大豆品种投入商业化生产。Vollmann对常规大豆胰蛋白酶抑 制剂活性(TIA)测定为85 85而缺失Kunitz Kunitz基因型 制剂活性(TIA)测定为85-140mg/g, 而缺失Kunitz基因型 30mg/g。 TIA 为30-105 mg/g。 外源凝集素(Lectin):通过资源筛选已获得了不含外源 外源凝集素(Lectin):通过资源筛选已获得了不含外源 ): 13 凝集素的种质,其基因型为lele lele。 凝集素的种质,其基因型为lele。
F1 F2,F3 F4 F5 F6 F7 F8
8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六)国外大豆生物技术育种的主要程序 孟山都大豆育种阶段: 孟山都大豆育种阶段: 发现期( 发现期(2-4年):基因和性状鉴定,5%入选 ):基因和性状鉴定,5%入选 基因和性状鉴定 育种一期( 育种一期(1-2年):基因优化和转化,1/4入选 ):基因优化和转化,1/4入选 基因优化和转化 育种二期( 育种二期(1-2年):生物信息技术预评和大规模转化, ):生物信息技术预评和大规模转化, 生物信息技术预评和大规模转化 几十份材料,1/2入选 几十份材料,1/2入选 育种三期( 育种三期(1-2年):高代培育,田间试验,5份材料, ):高代培育,田间试验, 份材料, 高代培育 3/4入选 3/4入选 育种四期( 育种四期(1-3年):目标性状,良种繁育,市场预测,1 ):目标性状,良种繁育,市场预测, 目标性状 份材料,90%概率入选 份材料,90%概率入选 品种上市期: 品种上市期:适宜区推广
1
主要内容
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国外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主要进展 国外大豆育种研究的发展趋势 几点启示与建议
2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一)美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公立机构: 公立机构: 农业部或州立大学资助,基础性研究和种质创新 农业部或州立大学资助, 私立种子公司: 私立种子公司: 大豆育种的主体,品种占90%以上 90%以上 大豆育种的主体,品种占90% 大豆主产州: 大豆主产州: 筹资(Check-off)体系,大豆销售额的0.5%统一上缴, 0.5%统一上缴 筹资(Check-off)体系,大豆销售额的0.5%统一上缴, 用于“大豆协会”开拓市场, 用于“大豆协会”开拓市场,并对一些公立机构的相关研究 给予资助。 给予资助。
9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七)国外大豆种子繁育体系 育种家种子( 育种家种子(Breeder seed):原原种(超级原种), seed) 原原种(超级原种), 三圃法繁殖 基础种子( 基础种子(Foundation seed):原种,超级原种繁殖 seed) 原种, 登记种子( 登记种子(Registered seed):一级良种 seed) 检定种子( 检定种子(Certified seed):二级良种 seed)
6Hale Waihona Puke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四)印度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1980年以前, 1980年以前,印度大豆品种主要是外国品种或从引入种质 年以前 中筛选的。81-90年主要以外来品种作亲本,90年以后开始以 中筛选的。81-90年主要以外来品种作亲本,90年以后开始以 年主要以外来品种作亲本 育成品种或品系作亲本。育种方法主要为杂交选育、 育成品种或品系作亲本。育种方法主要为杂交选育、系统选 择、诱变育种和引种。印度的大豆育种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 诱变育种和引种。 大学。品种审定推广需要经过三年试验。第一年在五个农业 大学。品种审定推广需要经过三年试验。 气候带进行多点试验,称为初始品种试验( 气候带进行多点试验,称为初始品种试验(Initial Varietal Trial, IVT),表现较好者在各自农业气候带升入 IVT), ),表现较好者在各自农业气候带升入 高级品种试验Ⅰ 高级品种试验Ⅰ(Advanced Varietal Trial, AVT-Ⅰ)和高 AVT级品种试验Ⅱ AVT- ),根据三年综合表现, 级品种试验Ⅱ(AVT-Ⅱ),根据三年综合表现,最终确定品 根据三年综合表现 种是否推广。 种是否推广。
10
二、国外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主要进展
%%%%%%%%%%%%%%%%%%%%%%%%%%%%%%%%%%%%%%%%%%%%%%%%%%%%%%%%%%%
(一)产量的遗传改进 Specht估算,在过去的40年中, Specht估算,在过去的40年中,美国大豆的年遗传进度是 40年中 估算 23公斤 公顷(0.8%) 公斤/ (0.8%)。 23公斤/公顷(0.8%)。巴西大豆产量的遗传进度大约在每年 1.5-2.0%左右 Toledo)。阿根廷的大豆产量改进为1 左右( )。阿根廷的大豆产量改进为 1.5-2.0%左右(Toledo)。阿根廷的大豆产量改进为1-2% Salado)。印度大豆产量的遗传进展是每年22公斤/ )。印度大豆产量的遗传进展是每年22公斤 (Salado)。印度大豆产量的遗传进展是每年22公斤/公顷 (1.3%)。非洲大豆产量的遗传进展较快,平均遗传进度为3% 3%。 (1.3%)。非洲大豆产量的遗传进展较快,平均遗传进度为3%。 大豆新兴国的遗传进展要大于大豆传统生产国。 大豆新兴国的遗传进展要大于大豆传统生产国。 Orf认为,亲本选配是至关重要的, Orf认为,亲本选配是至关重要的, 认为 亲缘关系较远的亲本杂交易选出较好品 在公立研究机构, 种。在公立研究机构,特别重视外来种 质的利用。 质的利用。随着小区机械化程度的不断 提高,早期世代测产日益受到关注。 提高,早期世代测产日益受到关注。
11
二、国外大豆遗传育种研究主要进展
%%%%%%%%%%%%%%%%%%%%%%%%%%%%%%%%%%%%%%%%%%%%%%%%%%%%%%%%%%%
(二)重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1.蛋白质和油分含量 1.蛋白质和油分含量 大豆种质资源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55.9%,油分含量最 55.9%, 大豆种质资源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55.9% 高达24.6% 由于南美的特殊气候及土壤条件, 高达24.6%。由于南美的特殊气候及土壤条件,阿根廷和巴西 24.6%。 的大豆油分含量相对较高而蛋白含量相对较低。 的大豆油分含量相对较高而蛋白含量相对较低。阿根廷大豆品 种蛋白平均含量39.1% 油分平均含量22.9% 种蛋白平均含量39.1%,油分平均含量22.9%,巴西大豆的油分 39.1%, 22.9%, 平均含量亦达22% 因此, 平均含量亦达22%,因此,阿根廷和巴西对提高大豆蛋白含量 22%, 具有一定兴趣。 具有一定兴趣。
7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五)国外常规大豆育种的主要程序
配制杂交 组合 数百至上千,温室或田间) (数百至上千,温室或田间) (温室、田间、南繁) 温室、 田间、 南繁) 单粒传(南繁、当地) 单粒传(南繁、当地) 选单株 选株行 初级测产(2-3地点,无重复) 初级测产( 地点, 无重复) 高级测产(2-3地点,3-4重复) 高级测产( 地点, 重复) 区域试验(1区域试验(1-3年)
一、主产国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
(二)巴西大豆育种与品种推广体系 70年代以前全是美国引进的品种 80年代以后巴西品种逐 年代以前全是美国引进的品种, 70年代以前全是美国引进的品种,80年代以后巴西品种逐 渐取代了美国品种。公立品种占60% 私立品种占40% 60%, 40%。 渐取代了美国品种。公立品种占60%,私立品种占40%。公立品 种需经区域试验,品种审定须经Embrapa 的专家委员会认可, 种需经区域试验,品种审定须经Embrapa 的专家委员会认可, 方可发放推广。审定标准一般品种增产3 4%以上 以上, 方可发放推广。审定标准一般品种增产3-4%以上,特殊性状品 种可降为1 2%。 种可降为1-2%。 区试程序: 区试程序: 预备试验Ⅰ 预备试验Ⅰ(Preliminary Test 1),3地点,无重复; 1), 地点,无重复; ),3 预备试验Ⅱ 预备试验Ⅱ(Preliminary Test 2),3地点,3重复; 2), 地点, 重复; ),3 预备试验Ⅲ 预备试验Ⅲ(Preliminary Test 3),10地点,3重复; 3),10地点 ),10地点, 重复; 区域试验( 区域试验(Final Evaluation),2年,28地点,3重复。 Evaluation),2年 28地点 地点, 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