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余角与补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涉及《余角和补角》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余角的定义、性质及求解方法;补角的定义、性质及求解方法;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和运用。
2. 学会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3.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及求解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教学PPT。
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三角板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所包含的角的性质。
2. 新课导入:讲解余角和补角的定义,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求解方法。
(1)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为90度的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为180度的两个角互为补角。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三角板和量角器,观察并求解余角和补角。
4. 例题讲解: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通过例题巩固知识点。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余角和补角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6. 知识拓展:介绍余角和补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剪裁等。
六、板书设计1. 定义: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
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
2. 性质:余角的和为90度,补角的和为180度。
3. 求解方法:(1)直接求解:通过观察和计算,直接得出余角和补角。
(2)互余/互补关系:已知一个角,求解与其互余/互补的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a. 30°b. 45°c. 60°(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解与其互余/互补的角的度数。
2. 答案:(1)a. 余角:60°,补角:150°b. 余角:45°,补角:135°c. 余角:30°,补角:120°(2)见学生解题过程。
2024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彩教案
2024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的性质与分类》中的第4.3节“余角和补角”。
详细内容包括:1. 理解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 理解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 学会计算余角和补角;4. 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能够熟练计算余角和补角;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2.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用三角板拼出两个互补的角;(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余角?什么是补角?2. 新知讲解(1)余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补角的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3. 例题讲解(1)找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例子;(2)计算给定角度的余角和补角。
4. 随堂练习(1)判断题:找出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角;(2)计算题:计算给定角度的余角和补角。
5. 小组讨论(1)讨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讨论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
3. 性质: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下列角的余角和补角:a. 30°b. 60°c. 120°(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80°,求这个角的度数。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余角的定义及性质、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能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如剪刀、墙角等)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2. 讲解新课(1)余角的定义及性质a. 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b. 性质: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和为90°。
c. 例题讲解:找出互为余角的两个角。
d. 随堂练习:判断下列角是否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a. 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b. 性质: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之和为180°。
c. 例题讲解:找出互为补角的两个角。
d. 随堂练习:判断下列角是否互为补角。
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余角和补角的应用。
4. 知识巩固(1)讲解例题:计算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
(2)随堂练习:计算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及性质3. 例题及解答4. 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互为余角的两个角。
(2)找出互为补角的两个角。
(3)计算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
2. 答案(1)答案见练习题。
(2)答案见练习题。
(3)答案见练习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2.各小组通过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并展示研究成果;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评价、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应用;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余角和补角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掌握程度。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校园里的景观,如花园、篮球场等,引导学生关注角度的概念,提出问题:“你能找出校园里的一些特殊角度吗?”;
2.学生思考后,教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特殊的角——余角和补角。”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2.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如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度,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度;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几何图形中找出所有的互为余角或补角的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尝试找出生活中的实例。”;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优质教案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度量》中,深入探讨余角和补角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余角和补角意义,掌握它们之间关系和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理解它们之间关系,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
2.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教学课件。
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角板,展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之间关系。
2. 例题讲解(1)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和等于90度,那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和等于180度,那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 随堂练习4. 讲解余角和补角性质(1)余角性质:互为余角两个角相等。
(2)补角性质:互为补角两个角相等。
5. 应用拓展(1)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余角和补角概念。
六、板书设计1. 定义:余角、补角2. 性质:互为余角两个角相等、互为补角两个角相等3. 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一个角度数,求它余角和补角。
2. 答案:(1)30°余角:60°,补角:150°;60°余角:30°,补角:120°;45°余角:45°,补角:135°;135°余角:45°,补角:45°。
(2)根据余角和补角定义,求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余角和补角概念掌握程度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情况如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余角和补角知识运用到其他数学领域,如几何、三角函数等。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优质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讲述《余角和补角》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互余两角和互补两角的性质,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涉及章节:第四章《角的度量》第4.3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运用互余两角和互补两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互余两角和互补两角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量角器、黑板、粉笔。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折纸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余角和补角的现象。
2. 例题讲解:(1)互余角的性质:两个互余角的和等于90°。
(2)互补角的性质:两个互补角的和等于180°。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互余两角和互补两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内容:(1)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
(2)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
(3)互余两角的性质:和为90°,差为常数。
(4)互补两角的性质:和为180°,差为常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30°b. 45°c. 60°(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互余角和互补角。
(3)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a. 60°和150° b. 45°和135° c. 30°和120°(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章节,内容包括:余角的定义、性质和应用;补角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具体涉及余角和补角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熟练运用相关性质进行计算。
2.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和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正确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副三角板,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角度拼出直角、平角?2. 知识讲解:(1)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余角的性质:互为余角的两个角,它们的和为90°。
(3)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4)补角的性质: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它们的和为180°。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 性质:互为余角的两个角,它们的和为90°。
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它们的和为180°。
4.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a. 30°b. 60°c. 45°d. 75°(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小30°,求这个角。
6.3.3 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6.3.3 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2.通过探索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发展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3.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体会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重点难点重点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指出:学完今天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设计意图】通过生活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高效课堂任务一: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问题:求下列各图中的两个角的和,并根据这些和把这四个图分成两组,你是怎么分的?每一组中的两个角的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①②③④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学情预设:通过计算,②④为一组,它们的和都是90°,①③为一组,它们的和都是180°.归纳概念:如图,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这两个角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符号语言:因为∠1+∠2=90∘,所以/1和/2互为余角.反之,因为/1和/2互为余角,所以∠1+∠2=90∘°(或∠1=90∘−∠2).如图,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这两个角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符号语言:因为∠3+∠4=180∘,所以<3和/4互为补角.反之,因为<3和/4互为补角,所以∠3+∠4=180∘(或∠3=180∘−∠4).【设计题图】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及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表述能力.练一练:图中给出的各角中,哪些互为余角?哪些互为补角?师生活动:学生根据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独立解决,并口答,教师评价.学情预设:互为余角有:①与④,②与③.互为补角有:①与⑧,②与⑦,③与⑥,④与⑤.小游戏:同桌之间,一个同学说出一个角,让另一个同学说出它的余角和补角,说完之后交换角色.教师指出:同学说出的角,如果有余角和补角,则需注意这个角一定是小于90度的.【设计息图】通过练一练和小游戏,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并能让学生会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任务二:探究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问题1:/1与/2,<3都互为余角,/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根据余角的概念,学生找出/1与<2,/3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自主探究/2与/3的大小关系,教师关注学生的表现.学情预设:因为/1与<2,<3都互为余角,所以,所以∠2=∠3.师生共同归纳余角的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问题2:∠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师生活动:根据刚才的经验,学生可讨论交流,并书写证明过程,教师关注学生推理是否规范严谨.解:∠2与<4相等,理由如下:因为<1与/2互余,所以∠1+∠2=90∘.因为∠3与∠4互余,所以∠3+∠4=90∘,所以∠1+∠2=∠3+∠4.又因为∠1=∠3,所以∠1+∠2=,∠1+∠4,,所以∠2=∠4.师生共同归纳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教师让学生类比探究余角性质的方法,来探究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学生积极探讨,教师适时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得出余角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说理,规范几何书写过程.通过类比,探究补角的性质,并独立推导证明,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任务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1)图中相等的角有哪些?(2)求/DOE的度数.(3)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找到图中角之间的关系,第(2)题注意几何书写过程.解:(1)根据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可得∠AOD=∠DOC,∠COE=∠BOE.(2∠DDD=∠DDD+∠DDD=12∠DDD+12∠DDD=12(∠DDD+∠DDD)=90∘.(3)由(2)知∠DDD=90∘,所以∠DOC和/COE互为余角.同理,∠AOD和∠BOE,,∠AOD和∠COE,,∠DOC和/BOE也互为余角.【设计意图】学生初学几何推理,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层层递进,从而让学生能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讲解巩固新知.任务四:回归情境,解决问题如图,要测量两堵围墙所形成的/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师生活动:教师再出示情境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画出示意图,有两种方法可求得/AOB的度数.方法一:延长AO至D(或者延长BO至C),测得<AOC(或者<BOD)的度数,则∠AOB是它的补角.方法二: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只要测得<COD的度数,那么∠AOB=∠COD.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作业设计基础性作业:教材练习第1~3题.提高性作业:教材习题6.3第15题.板书设计6.3.3 余角和补角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这两个角互余,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这两个角互补,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3.应用新知例教学特色1.发展几何直观,深化数学理解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应重视让学生从事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善交流,在活动中获得几何概念和性质,以及读图、表达、推理等技能,从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2.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概念理解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与性质较多,大多数几何图形与性质是学生初次接触,且比较抽象.作为几何入门阶段的学习,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注意揭示所学概念与性质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在情境导入时,创设了生活中测量围墙内角的度数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几何探究的乐趣,成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3.多种教学活动,培养逻辑推理学习“图形与几何”与“数与代数”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本节课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练一练、小游戏等活动,加深对余角和补角概念的理解.对于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角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性质.同时,要养成勇于质疑、善于说理和独立思考、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逐步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几何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品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十章《角度量》中,深入学习余角和补角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4节“余角”和第5节“补角”,着重探讨余角性质、补角定义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理解它们之间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实例,如剪刀、墙角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角之间关系,从而引出余角和补角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余角和补角定义,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关系,并探讨如何计算余角和补角。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性质及其应用。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余角和补角现象,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余角定义、补角定义3. 性质:余角性质、补角性质4. 例题: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出下列各角余角和补角:30°、45°、60°、90°。
(2)已知一个角度数,求它余角和补角。
(3)已知两个角和为180°,求这两个角余角和补角。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余角和补角概念,能否灵活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024年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
2024年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具体内容包括第四章《角的度量》中的4.4节“余角和补角”。
详细内容为:余角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补角的定义、性质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熟练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相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请同学们观察三角板,找出其中互为余角和补角的角。
(2)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余角和补角有哪些应用?2. 新课导入(1)讲解余角的定义、性质。
(2)讲解补角的定义、性质。
3. 例题讲解(1)求出两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余角和补角。
4. 随堂练习(1)完成课本P65的练习题。
(2)小组讨论:如何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5. 小结六、板书设计1. 定义: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的两个角。
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的两个角。
2. 性质:(1)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和为90°。
(2)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之和为180°。
3. 应用:(1)求角的余角和补角。
(2)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出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① 30° ② 45° ③ 60°(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余角和补角,并说明实际应用。
2. 答案:(1)① 余角:60°,补角:150°;② 余角:45°,补角:135°;③ 余角:30°,补角:1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抓住定义和性质的核心,而有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他们能够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具体化,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但在讲解性质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可能讲得有些快,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会注意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和画图,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提升学生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素养,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余角和补角的规律,形成数学模型,并能应用于解决类似问题。
4.强化学生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灵活运用公式和性质进行余角和补角的计算,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本节课主要围绕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展开。内容包括:
1.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时,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a.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为90°;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余角和补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教案:余角和补角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0章“角的计算”,第3节“余角和补角”。
1. 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 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角中,哪些是互为余角,哪些是互为补角。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判断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判断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方法。
2. 重点: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笔、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老师:请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的窗户和门的角度关系是什么?学生:窗户和门的角度和为180°。
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窗户和门的角度和为18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补角的概念。
2. 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老师: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学生: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意思是两个角加起来等于90°或180°。
3. 例题讲解:例题1:判断下列各组角中,哪些是互为余角,哪些是互为补角。
解答:互为余角的例子:30°和60°,因为30°+60°=90°;互为补角的例子:60°和120°,因为60°+120°=180°。
例题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是75°,求它的余角和补角分别是多少度?解答:余角= 90° 75° = 15°;补角= 180° 75° = 105°。
6.3.3 余角和补角 教案-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6.3.3 余角和补角教学目标课题 6.3.3 余角和补角授课人素养目标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探索并掌握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3.通过余角和补角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简单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教学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教学活动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的塔身与地面、塔身与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会形成夹角.图中的∠1和∠2、∠3和∠4分别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经测量可知:∠1+∠2=90°,∠3+∠4=180°.学完本节课,你就知道啦!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教学建议】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思考解决方案,并敢于表达自我.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自然而然地导入,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活动二:实践探究,获取新知探究点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问题1(1)在一副三角尺中,大家观察一下每个三角尺的度数有什么特点?每个三角尺都有一个角是90°,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90°(30°+60°=90°,45°+45°=90°).知识引入:(2)钝角有余角吗?钝角没有余角,只有锐角有余角.问题2 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这两个角有什么数量关系?知识引入:【教学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互补和互余,前者两角的和是180°,后者两角的和是90°,在对比中记忆.根据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我们能够直接得出互余(补)两角之间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从直观的角度去感受互为余(补)角的概念.并用语言去表达这个概念,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追问改变问题1,2中∠1与∠2(或∠3与∠4)的位置关系,它们仍然互余(互补)吗?因为∠1+∠2=90°,∠3+∠4=180°,所以∠1和∠2仍互余,∠3和∠4仍互补.例1 (教材P177例4)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 图中哪些角互为余角?分析:互为余角的两个角的和是90°,而已知条件中隐含互为补角的条件,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条件,便可以发现互为余角的角.解:因为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AOC和∠BOC互为补角. 又因为射线OD和射线OE分别平分∠AOC和∠BOC,所以所以∠COD和∠COE互为余角.同理,∠AOD和∠BOE,∠AOD和∠COE , ∠COD和∠BOE也互为余角.【对应训练】教材P177练习第1,2,4题.【教学建议】提醒学生注意:互为补角和互为余角反映的是角的数量关系,而非角的位置关系.教科书在画图时(图6.3-13,图6.3-14)把互为补角或互为余角的角画成互相分离的样子,是为了避免学生误认为互为补角或互为余角的两角一定有公共顶点和公共边(例如学生容易混淆补角和邻补角).设计意图探究点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问题1已知∠1与∠2互为余角,∠1与∠3互为余角,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因为∠1与∠2互为余角,所以∠2=90°-∠1.因为∠1与∠3互为余角,所以∠3=90°-∠1,所以∠2=∠3.教师归纳: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问题2已知∠1与∠2互为补角,∠1与∠3互为补角,那么∠2与∠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因为∠1与∠2互为补角,所以∠2=180°-∠1.因为∠1与∠3互为补角,所以∠3=180°-∠1,所以∠2=∠3.教师归纳: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例2如图,如果∠AOB=∠COD=90°,那么∠1与∠2有什么数量关系?为什么?解:∠1=∠2. 理由:因为∠AOB=∠COD=90°,所以∠1+∠BOC=90°,∠2+∠BOC=90°,所以∠1=∠2.【对应训练】如图,点C,O,E在同一条直线上,∠AOB=∠EOD=90°.比较∠1与∠3的大小,并说明理由.解:∠1=∠3. 理由:因为∠DOE=90°,所以∠DOC=180°-∠DOE=90°.因为∠DOC=∠AOB=90°,所以∠DOC-∠2=∠AOB-∠2,所以∠1=∠3. 【教学建议】这里开始要让学生简单说理,要求学生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过程,不要求严格的推理形式.【教学建议】例题和习题是两个补充的说理题,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说理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重叠时的角度关系.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分析得出关于余角和补角的两个性质,开始让学生简单说理,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强化推理能力.教学步骤师生活动活动三:典例精析,巩固提升例3一个角的余角与这个角的3倍互补,求这个角的度数.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根据题意得90-x+3x=180.解得x=45.所以这个角的度数是45°.【对应训练】教材P177练习第3题.【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厘清相等关系:设计意图综合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用方程思想解题.活动四:随堂训练,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是什么?2.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是什么?【知识结构】【作业布置】1.教材P178习题6.3第2(3)(4),4,7,11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坚持“数形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着手,例如讲解余角和补角的性质时,先以数的形式出现,然后在练习中再强化从图形上形象地理解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题大招余角、补角与三角尺的结合以三角尺为背景的角的问题(30°,60°,45°,90°),寻找图形中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并结合余角、补角的性质求角的度数或角之间的关系.例如图,把一副三角尺按不同的方式摆放,其中∠α与∠β不相等的是(C)培优点余角、补角和角平分线的综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3余角和补角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展示一幅道路上的交通标志图,让学生观察并解释直角、锐角和钝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角之外,还有哪些角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呢?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巩固所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回顾并总结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性质以及求解方法。
2.讲解求解余角和补角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数余角和补角。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想法。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解释余角和补角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组织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游戏,其中一个游戏目标是找到特定角度的余角和补角。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余角和补角。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例如,鼓励学生思考:余角和补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何作用?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例如,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度和60度,求第三个角的度数。引导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3.设计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具体章节为《余角和补角》。
详细内容包括:余角的定义、性质及求解方法;补角的定义、性质及求解方法;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能够求解余角和补角的度数,并能运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能够熟练求解余角和补角。
2.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以及求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三角板,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与锐角互补。
2. 新课讲解:(1)余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的定义: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余角和补角的性质:互余的两角相加等于90°,互补的两角相加等于180°。
3. 例题讲解:(1)求两个已知角的余角和补角。
(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余角和补角。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练习求解余角和补角,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1)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3. 性质:互余的两角相加等于90°,互补的两角相加等于180°。
4. 求解方法:示例及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各角的余角和补角:a. 30°b. 45°c. 60°(2)已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其余角和补角的度数。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
余角和补角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余角和补角”。
详细内容包括:1. 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 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 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4. 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5. 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能够准确求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以及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性质,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2. 教学难点: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课件;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度关系,引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2. 讲解新课:(1)余角的定义及性质: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发现一个角与其余角的和为90度,进而得出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让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补角关系,发现一个角与其补角的和为180度,进而得出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讲解如何利用三角板和量角器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4)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3.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余角和补角的性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应用余角和补角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内容:(1)余角的定义及性质;(2)补角的定义及性质;(3)求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4)判断两个角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角的余角和补角:给出5个角度,让学生求出它们的余角和补角;(2)判断互为余角或补角:给出5组角度,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互为余角或补角;(3)应用题:设计23道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余角和补角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余角和补角》教案
《余角和补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演绎等活动,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入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1.学习余角和补角的概念
(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特征。
1.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1)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2)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3)对顶角相等。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1.余角和补角的计算
(1)利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进行计算。
(2)利用对顶角相等进行计算。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余角和补角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1.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余角和补角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3余角和补角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余角和补角的定义、性质和求解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强调重点和难点。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余角和补角知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激作意识,使他们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需要勤奋和思考。
二、学情分析
例如: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50度,求顶角的度数。
4.创新思维题:探讨余角和补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巧妙应用,设计一道有趣的几何题目,并给出解答。
5.课后阅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预习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以便于教师批改和反馈。
2.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沟通交流,共同解决,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2.自主探究,理解概念: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材、教辅、网络资料等,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掌握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
3.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a.基础练习:求给定角的余角和补角;
b.提高练习: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c.拓展练习:探讨余角和补角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余角和补角》教案一、教学内容1. 余角的定义与性质2. 补角的定义与性质3. 余角和补角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2. 能够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及应用。
2. 教学重点:余角和补角的定义及其相互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三角板、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剪刀、壁虎爬行等),引导学生发现余角和补角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余角和补角的定义,讲解其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1)余角的定义与性质(2)补角的定义与性质(3)余角和补角的相互关系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余角和补角的性质解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余角和补角》2. 定义:(1)余角的定义(2)补角的定义3. 性质:(1)余角的性质(2)补角的性质4. 应用:(1)余角的应用(2)补角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角的余角和补角:40°、70°、135°(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2倍,求这个角。
2. 答案:(1)40°的余角是50°,补角是140°;70°的余角是20°,补角是110°;135°的余角是45°,补角是45°。
(2)设这个角为x,则它的补角为180°x。
根据题意得:180°x=2x解得:x=6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程度,以及解题方法的运用。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余角和补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工艺品制作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角与补角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
(2)理解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3)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体会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和表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求某角的度数,使学生初步会用简单的代数思想一方程来处理图形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类比余角的概念,同桌合作,自主探索补角的概念及特点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2)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角和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AOB 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
B
A
O
2.新课讲授:
(1)互余的概念:
如果两个锐角的和是一个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简称互余,也
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如右图中, ∠ 1与 ∠ 2互为余角,
∠ 1是 ∠ 2的余角, ∠ 2也是∠ 1的余角。
互余的数量关系:∠1+∠2=90 °∠1的余角 =90 °—∠1 练习:
①下面角中,哪些角互为余角?
②∠AOB=90°,∠1和∠2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2)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简称互补,也
可以说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①图中给出的各角中, 哪些互为补角?
②∠MON 为平角,则∠1和∠2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P
A O B
1
2
(3)探究 补角,余角的性质
如果∠1 与∠2互补,∠1与∠3互补 ,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解:因为∠1 与∠2互补,所以∠2= 180 °-∠1; 因为∠1与∠3互补 ,所以∠3 = 180°-∠1.
所以∠2=∠3.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图∠1 与∠2互余,∠1 与∠3互余 ,那么∠2与∠3相等吗?为什么?
解:因为∠1 与∠2互余,所以∠2=90-∠1,
因为∠1与∠3互余 ,所以∠3=90-∠1.
所以∠2=∠3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3,练习
例1 如图,A ,O ,B 在同一直线上,射线OD 和射线OE 分别平分∠AOC 和 ∠BOC ,图中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
P
M O
N 1 2
例2:请认真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对互余的角?
(2)图中哪几对角是相等的角(直角除外)?为什么?
4,小结
今天学了哪些内容?
1.互余、互补的概念:
(1)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2)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 ,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2.余角、补角的性质:
(1) 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2) 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5,作业布置:书本课后练习A 组;作业本7.6内容. B A C
D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