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状况
从尾、仆、童、妾、宰等字看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文档资料
从尾、仆、童、妾、宰等字看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奴隶所着服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不平等的原则就在服饰上体现了出来。
服饰制度是整个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制度下, 只看衣冠大致就可以知晓其人的阶级身份。
奴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其服饰也自然存在有别于其他阶级的特殊标志,古汉字对此就有所体现。
通过对尾、仆两个字的解读,我们可以考知上古奴隶服饰有饰尾。
尾,甲骨文做,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作。
《说文解字》释之为:从倒毛在尸后。
《汉字源流字典》:会意字,从尸从倒毛。
尸,甲骨文作,金文为,一解为:概象人弯腰屈膝之状。
容庚先生《金文编》解释“尸”字说:“意东方之人,其状如此。
”另一解为:象高坐之形。
《汉字源流字典》解释为:“是古时坐在那里代死者接受祭祀, 象征死者神灵的人。
”我们认为后者似乎更为客观。
但不管怎么说,两种解释都证明“尸”乃人形,而且《说文解字》中凡和“尸”有关的字多与人之躯体有关。
但是,尾巴并非人类生而有之,怎么会从“尸”取义呢?《说文解字》解释:古人或饰系尾,西南夷亦然。
《汉字源流字典》也说:会人臀后系有毛尾饰物之意。
可见,在我国上古时期一些部族确实有身后系饰尾的风俗,其最初也许只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而产生的图腾崇拜,到了后来逐渐成为部族的标志。
及至部族败落,奴役于他人,饰尾也就成了耻辱和地位低下的标志。
这于“仆”字,表现更为充分。
仆,甲骨文作,象一头顶,身后系饰尾,手持盛粪土的簸箕之人。
《说文解字》释之为“给事者”;《汉字源流字典》:“供役使的奴隶”。
现代汉语中大量由“仆”构成的词语如奴仆、仆役、公仆等也都可证明“仆”之本意为奴隶。
而在汉字产生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民们已经知道描摹出事物的最常态,最能引起人们注意,而用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来记录某种事物。
甲骨文中的仆以头顶、身系饰尾、手持簸箕之人形来表示奴隶,不能不说彼时奴隶服饰有饰尾已经存在,而且极为普遍,成为奴隶身份的一个外在标志。
奴隶与主人的生活
奴隶与主人的生活在人类历史上,奴隶制度曾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
奴隶与主人之间的生活,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关系。
奴隶们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而主人则享有着权力和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了奴隶与主人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奴隶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他们被迫从事体力劳动,生活在极度贫困和恶劣的环境中。
他们没有自由,没有权利,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
他们被视为主人的财产,没有人格和尊严。
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们被剥夺了一切人的基本权利,他们的生活是充满了痛苦和无助的。
而主人则享有着极大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可以随意支配奴隶的生活和命运,对奴隶们进行残酷的虐待和剥削。
在主人眼中,奴隶只是一种可以随意支配的劳动力,他们不会考虑奴隶的感受和利益,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
主人们的生活是奢华和享乐的,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奴隶们却在贫困和痛苦中挣扎。
奴隶与主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和对立的关系。
奴隶们渴望自由和尊严,他们不愿意继续被剥夺自由的权利。
而主人则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们认为奴隶只是自己的财产,可以随意支配。
这种矛盾和对立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灭亡,奴隶们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奴隶与主人的生活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冲突的关系。
奴隶们被剥夺了自由和尊严,而主人则享有着权力和地位。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奴隶制度的灭亡,奴隶们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尊严。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需要平等和尊重,任何一种不平等的关系都是不可持续的。
希望人类社会能够摒弃一切不平等的关系,追求平等和尊严的社会。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女性文化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中国古代女性文化【摘要】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有体系的字书,也是研究先秦、秦汉历史的宝贵资料。
书中女部字数众多,包含丰富历史信息,本文由此入手分析中国古代女性文化。
少数女部字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地位崇高的史实,而父权社会中歧视女性的表现则十分突出。
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女性地位的转变。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字;女性文化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条理、有体系的字书,全书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字体包括东汉时通行的隶书和一部分篆书(即今天所谓古文字),包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先秦、秦汉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
本文拟从书中女部字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学及民俗学资料,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女部字共258个,是全书中字数最多的部类之一,这从侧面展示了女性文化的重要性。
女部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姓氏、字号、婚姻、家庭、亲属称谓、美貌、德行以及为数不少的贬义词。
由于女性文化内容十分庞杂,分析难以面面俱到,本文只选取几个重要方面加以研究,以窥古代女性文化之一斑。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女性因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更大的作用而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心,社会地位较高,财产也是按母系继承。
《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时期,但收录了不少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汉字(以小篆为主,附存古文、籀文,可与甲骨文、金文相互参证,如象形的水、子、首等字),此外语言文字本身具有保守性和稳定性,因而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看见一些母系社会的遗迹。
最明显的就是“姓”字和一些古老的姓氏、名字。
“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说文》)孕育下一代是女性光荣的天职,女性要为此付出无数艰辛甚至是生命。
“女”和“生”合在一起,正是表现了先人们对背负这一重大使命的女性的感激和崇敬。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摘要】许慎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的重要代表之一,《说文解字》是他所著的重要著作。
本文通过分析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和《说文解字》对他的影响,探讨了他对文字的系统性认识、象形化解释和历史意义。
还介绍了《说文解字》的编写背景和在语言文字学史上的地位。
在总结了许慎对语言文字的贡献,以及《说文解字》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许慎的语言文字观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许慎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以及《说文解字》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关键词】许慎、语言文字、《说文解字序》、重视、影响、系统性认识、象形化解释、历史意义、编写背景、语言文字学史、贡献、启示、后世影响1. 引言1.1 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许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说文解字》中展现出对语言文字的极大重视。
在许慎看来,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交流思想和传承文化的工具。
他致力于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含义,希望通过解字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许慎认为文字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符号系统,可以反映人类思维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他的语言文字观强调文字的内在联系和象征意义,认为文字是一种表达世界和思想的艺术,需要深入挖掘和理解。
许慎对语言文字的重视体现在他对字形、字义、字音等方面的细致研究中。
他追求文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注重文字的形、音、义的统一性,力求揭示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沿革。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系统地整理了当时的文字形态、意义和用法,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字形解释和观点,为后世文字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的语言文字观影响深远,对后世文字学、词学和字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学著作,展现了他对语言文字的无比热爱和敬畏之情。
1.2 《说文解字》对许慎的影响《说文解字》对许慎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而广泛的。
作为中国最早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以其严谨的方法论和广泛的收集资料,对后世的文字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摘要: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成系统的一部字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饮”与“食”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面,食主要指食物,是吃的,而饮是指饮料,是喝的。
古代的饮食与现在的饮食是又区别的。
中国素来以“食”闻名于天下,粮、糗、饭、粥、饼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另外,酒在古代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
从许慎的说解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饮食是与祭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粮;菜;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
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非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火的时代开始的。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1】中国自古就以“食”闻名于天下,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菜肴品种新奇别致,蕴涵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一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一、“食”与粮提到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我们必须得知道饮食其实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那么在这一部分我先来谈一下“食”,这就得从“食”字说起,许慎在《说文•食部》中讲:“食,一米也。
从,声。
或说:也。
”“食”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簋”的象形字,“簋”在古代是被用来盛五谷主食的。
而在小篆中,“食”字上面的盖子变作,是“集”的古字;下面的“簋”变成。
《说文• 部》:“ ,谷之馨香也。
像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匕,一粒也。
”这样一来“食”的小篆构字意图就变成了把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为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作的食物,这点信息还是保存着的。
从尾、仆、童、妾、宰等字看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
个汉 字古 代 形 体 和 词 义 演 变 的 分析 , 并 结 合 相 关 的 古代 文化 知 识 , 揭 示 我 国 古代 奴 隶 的 悲惨 生 活 境 遇 。
关键词 : 汉字 构 形 奴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汉字是表意文字 . 造 字 时 的许 多 社 会 意 识 和 社 会 在 , 而且 极 为普 遍 , 成 为 奴隶 身份 的一 个 外 在 标 志 。 现象 都封存在字形 中 . 因此 , 从 汉 字 的 构 形 中 大 概 可 二、 奴 隶所 受刑 罚
志 及 至部 族 败 落 . 奴 役 于 他人 , 饰 尾 也 就 成 了 耻 辱 和 当 奴隶 制 社 会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以 后 . 奴 隶 已 经 是 奴 隶 地 位 低 下 的 标 志 这 于 ‘ ‘ 1 ” 字. 表 现更 为充 分 。 主 的 私人 财 产 .为 了使 奴 隶 能 更 好 地 为 自己服 务 . 奴 奴 仆, 甲骨 文 作 , 象 一 头 顶 , 身 后系 饰尾 , 手 持 隶 主 就像 为 牛穿 上 牛 鼻 枷 一 样 来 刺 瞎 奴隶 的 眼 睛 . 盛 粪 土 的簸 箕之 人 。 《 说文解字》 释之为“ 给事 者 ” ; 《 汉 隶 牲 畜不 如 的地 位 和 生 活 境 遇 可 见 一 斑 陷, 又作自 , 甲骨文 为占, 象人在 坑 中。《 说 文解 字源流字典 》 : “ 供 役使的奴隶 ” 现 代 汉 语 中大 量 由 解释为 : “ 小阱也 , 从人在臼上” 。 《 汉 字源 流字 典 》 : “ 仆 ”构 成 的词 语 如 奴 仆 、仆 役 、公 仆 等 也 都 可 证 明 字 》 本 义 为掉 进 坑 中” 。 但 我 们 认 为 这 两 种 解 释都 不 够 准 “ 仆” 之 本 意 为 奴 隶 而 在 汉字 产 生 的漫 长 的历 史 过 程 “
从《说文解字》的男部与女部字看男权
从《说文解字》的男部与女部字看男权作者:王亚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1期摘要:本文拟从《说文解字》中的部分字为研究对象,从中管窥中国古代社会的男权状况,男部字从字形及意义等方面折射出男性对自然界的征服,而女部字则反映了男性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女性的统治,中国古代的男权状况从男性的地位的提高,将女性的客体化,及男性认同上反映了中国上古的男权状况。
关键词:《说文解字》;男部与女部字;男权状况作者简介:王亚丽(1985.12-),女,河南省商丘市人,助教,商丘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1-0128-02引言“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传载体,是历史文化的化石”(1)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古代文献,《说文》全书共收字9353个汉字,其中男部字3个,女部字238个(重文等除外)本文以男部与女部字为例来阐明中国的男权状况。
1、男性地位的提高男性的地位可以从:男性对自然界的征服,物质资料的占有;其次是男性对人类社会主要是对女性的统治中体现出。
从“男”等字来看男性对自然的征服。
《说文》:“男,丈夫也。
从田从力。
言男用力于田也”很显然,“男”字是一个会意字,“男”由“田”“力”组成。
在甲古文中,“男”字左边是“田”,右边是个犁铧一样的耕田工具,后来随着字形的演变,右边的犁田工具演变成“力”其实“力”就是犁的象形字(左民安《汉字例话》)“男”字的本义就是指在田里劳动的壮年男子。
“男”字反映了男性已经是征服自然的主要参与者的文化蕴涵。
《礼记内则》云:“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就是说,男子到了三十成家立业,开始做男人该做的事。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男性对物质资料的占有越来越多,其地位越来越高,男性在对自然的征服中逐渐确立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统治地位。
从“女”等字来看男性对人类社会,即:对女性的统治,首先,进而规定女性的活动行为,限制女性的活动空间。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教育方法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教育方法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字典,由东汉时期的文字学家许慎所编撰。
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字学著作,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社会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于每个字的解释都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其中也包括对古代教育方法的解读。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教”字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
”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即施教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传身教,使受教者效仿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教育方法强调了施教者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受教者的主动模仿和学习。
与“教”字相对应的“育”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养子使作善也。
”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目的,即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受教者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在古代的教育方法中,注重言传身教和示范引导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施教者不仅要教授知识,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受教者。
同时,古代教育也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文化素养,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完善。
此外,《说文解字》中还提到了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字,如“学”、“师”、“礼”、“乐”等,这些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这些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说文解字》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智慧。
通过对其中的字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为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从《说文解字》衣部看中国古代的一些服饰文化
李秀林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29)003
【摘要】汉字是表意性文字,从中国的汉字可以看出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本文试从<说文解字>衣部字谈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总页数】3页(P42-44)
【作者】李秀林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说文解字》衣部字探析 [J], 李茜
2.《说文解字》“衣”部字笺证及文化抉微 [J], 鄂海鹏
3.从《说文解字·衣部》看古代服饰的“礼”文化 [J], 丁娅兰
4.试论《说文解字》“读若某”并非“音近注音”——从段注“音转”看《说文解字》正篆与读若字异部的问题 [J], 刘忠华
5.《说文解字》“衣”部字解说编排体例初探 [J], 佟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它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
汉字形体的演进变化透视出了不同时期的饮食状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状况。
比如现行汉字“乡”,其繁体为“鄉”,小篆为(?),甲骨文为(?)本来画的是两个相向跪坐的人围着食器吃饭,这里的两人是虚指,泛表众人。
远古时代,人类群居生活,一个群居团体就是一个谋食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大家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努力。
甲骨文、小篆字形正反映了这样的群体辛苦劳作之后共同分享所得食物的场景。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用于共同进食的字形也用来表示宴饷义,并逐渐通过字形简化或繁化而成为“飨”和“饗”。
宴饷自然少不了饮酒,《说文》解释“飨”为“乡人饮酒也”正反映了这种习俗。
表进食义的字形引而申之也用来表示用酒食犒劳军队或用酒食祭祀祖先、祭祀神灵。
参与宴饷的可能是高级贵族,于是就在共同进食的字形基础上变化出公卿的“卿”,进而将“卿”两边的字形讹变为“邑”再经演进变化出公卿管辖范围的行政区划字“鄉”。
饮食及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水平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它们渗透于社会中的多个领域,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因此,研究饮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食部字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从语义学、字形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其分析论证,从而探求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一系列特点:①饮食与礼制紧密结合,这是古代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统治者借助于名目繁多的饮食体制,特别是礼仪化的宴饮活动,来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以达到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的目的,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稳定中不断向前发展。
这种状况在西周时期发展到顶峰。
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食风俗,这些饮食风俗大多是约定俗成的,但与礼有密切的联系,俗中有礼,礼中有俗。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摘要:《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传统小学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宀部、车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文化部首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
汉族先人在创造汉字之初“据义取象”,他们凭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相对应的物象从而“具象显意”。
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揭示了汉民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成果,记录了汉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
《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分析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许慎通过“据形释义”之法为我们探究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下面,我就《说文解字》的几个部首例字来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
《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
我们从《说文》“衣”字“上衣下裳”这种服饰体制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以“含蓄、严谨、宽大、庄重”的服饰风格为美。
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的“温柔敦厚”这些人生观都可以从《说文》“衣”部的一些字里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食美”的概念。
《说文·羊部》曰:“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义。
”我们在历代文献中也可发现,“羊”字本身就具有“美”、“善”义。
早在甲骨文时期,“羊”字就从表示美食义延伸到了表示其他事物的美、善义上。
在汉代,“羊”常用于吉祥义。
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饰“吉祥”就写作“吉羊”。
“羊”还可表示一般意义的美、善义。
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都认为:羊象征吉祥、幸福、美好,这是先民们向往和追求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社会心态。
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生活的演变
XXXXXX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生活的演变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站点:目录一、曾经的辉煌—“女神时代”二、千年的沦落—“女奴时代”1、婚姻关系2、社会地位3、评价标准三、历史的回归—“女人时代”注释参考文献内容摘要:《说文解字》收录的“女”部字共258个。
这些字蕴含了中国古代妇女生活的内容。
有人曾把中国妇女生活史分为“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和“女人时代”。
“女神时代”指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妇女是社会的主宰,从“女”字和一些表示姓氏的字便可以反映出这一文化现象。
当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女性就进入了女奴时代。
这一现象从一些带有侮辱、贬低之意的字可以看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观念在逐渐改变,一些带有侮辱、贬低之意的字不再从“女”,这或多或少可以显示出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歧视在减少,女性回归到了“女人时代”。
关键词:女性演变文化从《说文解字》“女”部字看女性生活的演变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表意性”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
也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汉字不只是简单的语言书写符号,而与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它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在东汉经学家许慎编纂的辞书《说文解字》中,以女字为部首的字共25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类之一。
就这些字所表示的意义而言,有的表示古代姓氏,有的表示婚配和生育,有的表示女性容止德行,有的表示对女性压迫、侮辱、歧视等,这些字展现了一个多面的女性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生活尤其是女性地位的不断演变。
有人曾把中国妇女生活史分为“女神时代”、“女奴时代”、“女人时代”。
“女神时代”指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妇女在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尤其在那个盛行生殖崇拜的年代,妇女理所当然地成了社会的主宰,从“女”字和一些表示姓氏的字便可以看出这一文化现象。
当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男子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女性曾经拥有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彻底沦为男性的附庸,进入了女奴时代。
从《说文解字》贝部字看我国古代经济生活面貌
贝本是一种有甲壳 的软 体动物。 古时候 以贝壳为
财 富 ,以龟 甲为 珍 宝 。 商 周 时 期 ,贝 壳 曾经 作 为 商 品交换 的 主要 工 具 。 《 易 ・ 震 》: “ 亿 丧 贝 。”
王弼 注 : “ 贝 ,资货 粮 用之 属也 。”郭 沫 若 《 中国
关键词 : 《 说文解字》; 贝部字 ; 经济生活
中图分类号 : H 0 2 8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1 - 5 7 4 4 ( 2 0 1 4 ) 0 5 - 0 0 1 3 - 0 6
汉字 不仅 是记 录语 言 的符 号系统 ,而 且是 一 种 负载 着汉 民 族 文 化 的 特 殊 符 号 系 统 … 。 《 说 文 解 字 》是 我 国第一 部 按部首 编 排的 字典 ,其 中 的汉 字 蕴涵 了汉 代 乃至 中国 古代人 民 的文化 思 想 ,并 且 反
摘要 : 《 说 文》 贝部 字共 5 9个 , 重文 3个 , 这些字与我 国古代 的经济 生活有 着千 丝万缕的联 系。《 说 文解字》 贝部字
根 据 其 意 义 可分 为 部 首 字 、 相关物品名称 、 人 物特征描述 、 经 济 活 动 名 称 四 类 。 经 济 活 动 名 称 又 可再 细 分 为 贸 易 施 求、 贺赠 赐 予 、 赋 税 责 罚 几 类 。部 首 字 勾勒 出上 古 货 币演 变 史 , 相 关 物 品 的 名 称 反 映 了古 人 的 经 济 观 念 , 人 物 特 征 描 述 显 示 出 经 济 生 活 的延 伸 , 而 经 济 活动 名 称 则体 现 了古代 社会 的 经 济 面 貌 。
论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
论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摘要:摘要:许慎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说解,体现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有八个方面:一、以农为本;二、祖先崇拜;三、阴阳五行;四、天人合一;五、阶级;六、饮食;七、建筑;八、器物。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传统关键词:论许,说文解字,中的,传统文化,思想,摘要,许慎,说文解字, 摘要:许慎对《说文解字》中汉字的说解,体现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有八个方面:一、以农为本;二、祖先崇拜;三、阴阳五行;四、天人合一;五、阶级;六、饮食;七、建筑;八、器物。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传统文化思想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直到东汉许慎所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问世后,许多汉字才得到归类、解释。
这些字形的收集,不仅保存了东汉以前许多珍贵的古文字资料,更为我们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系统以及古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思维方式。
汉字是表意文字,造字之初,许多字的字形本身就融入了原始先民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和人们对宇宙自然万物的看法与认识等。
因此,《说文解字》作为中国对汉字解说的第一部字典,必然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
1.以农为本。
中国是以农为主的文明古国,华夏民族的生息、繁衍、发展都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演变史也是华夏民族的文明史,而汉字在华夏民族的文明进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1)农耕。
古代中国国家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考察与农耕、田地意象的汉字,能从中看出当时社会的重农思想以及农耕生产的方式与技术。
(2)禾谷。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古人对于各类农作物有着全面深刻的认识,创制了多个汉字来表示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收获、储藏、加工、制作食物等过程。
(3)劳动。
汉字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项独特的发明,源于古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在劳动过程中智慧火花的总结和概括。
说文解字论文:《说文.牛部》管窥
说文解字论文:《说文.牛部》管窥摘要:本文通过穷尽分析《说文·牛部》45个字(不包括新附字),以及牛部字的存废,希望能窥探出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某些文化意义。
关键词:说文解字;牛部;文化《说文》“牛”部收录了45个字(不包括新附字),较之“马”收录的115个字要少,但相对其它家畜类则收字较多。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文字又是记录语言的工具。
一般来说对该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语言分割”就越细密。
《说文》中丰富的“牛”部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牛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牛”部字的分类(一)年龄。
,二岁牛。
犙:三岁牛。
牭:四岁牛。
(二)颜色形体特征。
牻:白黑杂毛牛。
:牻牛也。
:黄牛虎文。
犖:驳牛也。
《说文·马部》:“驳,马色不纯。
”:牛驳如星。
《段注》:“驳文似星点。
”:牛長也。
《段注》:“广韵。
,牛长脊。
一曰白脊牛。
”:畜牷也。
纯色毛的牲畜。
与“驳”的用法一样,从本指某种畜牲的颜色发展为形容一般畜牲的颜色。
(三)性别和生育。
牡:畜父也。
公牛。
牝:畜母也。
母牛。
犗:騬牛也。
指阉割的牛。
王筠《句读》引元应说:“以刀去其阴也。
”特:朴特,牛父也。
指未阉割的牛。
张舜徽《约注》引张行学说:“朴谓质朴未离,牛之未犗者。
”犅:特牛也。
犢:牛子也。
小牛。
:牛羊无子也。
(四)用途。
牲:牛完全。
整头的牛。
犧:宗庙之牲也。
用来祭祀的整头的牛。
(五)牛有关的动作。
:牛徐行也。
犨:牛息声。
一曰牛名。
指牛喘息声。
牟:牛鸣也。
犓:以刍茎养牛也。
指用草料喂牛。
:耕也。
:两壁耕也。
一曰覆耕种也。
指耕地的方式。
:牛踶也。
指牛践踏的动作。
《段注》:“广韵曰,踶,牛展足。
按展足二字乃之误,同跈。
足部曰踶者也。
与互训。
踶犹践踏也。
”犕:《易》曰:“犕牛乘馬。
”指给牛装辔鞍等。
《段注》:“此盖与革部之鞁同意。
鞁,车驾具也。
故玉篇云,犕,服也,以鞍装马也。
”(六)与牛有关的事物。
牢:闲,养牛马圈也。
指牛圈、马圈。
反映汉代奴婢的文章
反映汉代奴婢的文章汉代奴婢,是当时社会中一群特殊的人群。
他们在华夏大地上辛勤劳作,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他们的命运却常常受到压制和扭曲。
通过反映汉代奴婢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还能从中找到对待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启示。
汉代奴婢的生活充满了辛劳和磨难。
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被俘后被迫成为奴隶,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涉及农田劳作、家庭服务和手工艺制作等。
他们的劳动为主人带来巨大的财富,而自己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待遇。
他们的身份低微,受尽鞭笞和虐待,且几乎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的子女也往往沦为奴婢,沿袭这一身份。
然而,汉代奴婢并非完全被束缚的群体。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有机会改变命运。
通过表现出色,可以获得主人的赏识和提升自己的地位。
一些人虽然出身低微,但通过自身努力和天赋出众,得以在社会中获得进步。
富有智慧和勇气的奴婢,常常被主人提拔为负责家务或担任重要职位,甚至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重耕自己命运的人们给予我们一个积极的指导:第一,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都应该坚持努力和勇气。
人的努力和天赋並不能被其出身所限制,不论社会地位如何,永远都带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只要自己肯付出。
可以积极寻找机会,通过正面的努力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第二,我们应该关注并且尊重每个个体的权益。
尊重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尊严,是一种基本的人文关怀。
不管对方是谁,都应该给予他们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通过尊重和关怀,我们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和谐的社会。
最后,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
即使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时常回顾历史仍然是一种借鉴和学习的方法。
回顾汉代奴婢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对自身的启示,明白自由和尊严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权益。
我们应当铭记历史,不要重蹈覆辙,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反映汉代奴婢的文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这群劳动者的艰辛生活。
无论他们的境遇如何,他们的存在都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
从《说文解字序》看许慎的语言文字观《说文解字序》是中国古代辞书《说文解字》的一篇序言,由东汉学者许慎所写。
这篇序言从多个方面展示了许慎对于语言文字的观点和理解,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表达了他对于文字的重要性的认识。
他认为“未尝见禽兽之言,而《玉篇》先世命名曰文”,即只有人类才具备使用文字的能力,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他在序言中提到:“夫符矣,言之端用也。
若人之有言也者,心虑声绪五色而成绪才。
不通文字者,犹虚德也。
”这说明了文字在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文字是承载人们思想、感情和知识的载体,在沟通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对于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汉字是“先民所制”,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他说:“汉者,从二。
至言讹则世离。
故两结为书,喻尔非旧。
”这说明了汉字的起源与中国先民的生活和实践密切相关,汉字是在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在《说文解字序》中,许慎对于文字的形义关系也有一些认识。
他注意到了“黁出之以声,谓之音;传之以形,谓之韵”,即汉字有音形相结合的特点。
他认为汉字的形与意义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可以通过文字学的方法来探究和解释的。
他说:“推其初来,溯流通之始,列举名籍之序,备图候证,推极颇会,归结穷原。
”这说明许慎在编纂《说文解字》时,采用了考证的方法来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通过文字学的手段来理解和解释汉字的含义。
《说文解字序》展示了许慎对于语言文字的观点和理解。
他认为文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承载和传递人类思想和知识的工具。
他还通过对汉字起源和演变的思考,揭示了汉字与中国古代先民的实践经验的关系。
他对汉字的形义关系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一种考证的方法去解释和研究汉字的形义关系。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以及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汉小农生活状况探究
西汉小农生活状况探究陈冬仿【摘要】在以农为本的西汉社会,拥有小块土地的小农阶层成为当时社会的主体。
西汉小农生活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西汉小农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结构两方面分析其生活的基本情况,并从西汉小农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基本生活消费情况两方面评析其生活境遇,总结外部环境对西汉小农生活的影响,从而使读者正确认识西汉小农生活的真实情形。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西汉;小农;生活状况【作者】陈冬仿【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郑州 451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4西汉小农主要以自耕农和佃农为主,也包括依附豪强的佃客和流民。
人们对西汉小农生活状况的了解,大多源于史书记载或后人转述,认为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过着“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1](P1137)的悲惨生活。
但当时状况究竟如何,需要学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尽可能还原西汉小农生活的真实情形。
在中国古代社会,小农是国家“编户齐民”的主体,是承担国家赋税徭役的坚实基础,他们通常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以农为主,耕织结合,兼营副业。
西汉时期的小农大体以“五口之家”[1](P1132)“一堂二内”[1](P2288)为主,其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日常生活基本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1](P1132)。
(一)西汉小农溯源关于西汉小农形成的渊源,贺昌群[2]在《秦汉间个体小农的形成和发展》一文中曾做过深度剖析,认为个体小农是从旧式奴隶制集体耕作中解放出来的,是保证新生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力量。
在古代文献及辞书中,“小农”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种庄稼的人,或参与农业劳动的生产者。
如《说文解字》曰:“农,耕也”[3](P58),谓“辟土殖谷,曰‘农’”[1](P11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状况
王佩(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文字既是一种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等在文字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说文解字》是我国汉字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它不仅是一本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考究字源的巨著,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众多文化现象。
本文以《说文解字》中与中国古代奴隶生活相关的字词为考察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状况,试图通过对汉字的考察来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文化;奴隶
汉字形成于图画和陶符,这一特点使得每一个汉字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字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投影,可以反映出汉民族从心理、审美、习俗到图腾崇拜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古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材料。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记录了有文字以来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以及百科知识,是研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藏。
臧克和研究《说文》后指出“整部《说文解字》构成为一个包蕴万有、气象万千的有机整体”,“《说文解字》这个庞然系统所包孕的观念形态,比较其他文献来尤为纯粹、著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保存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
[1]
本文以《说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奴隶的命名、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所受刑罚及奴隶的命运等方面的分析,以期一窥我国古代奴隶生活的状况。
一、命名
《说文·臣部》三下:“臣,牵也。
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牵指牲畜。
臣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或者犯罪之人,为了防止这些人逃跑,就用绳子把他们捆绑起来,这跟用绳子捆绑牲畜是很相似的,所以用“牵”来解释“臣”。
“臣”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如图1),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由此形象的刻画出“臣”侍奉君主时卑躬屈膝的样子。
《说文》对“臣”的解释“象屈服之形”既符合造字本义又与许慎所处时代相吻合。
《说文·民部》十二下:“民,众萌也。
从古文之象”。
段玉裁注:“古谓民曰萌。
汉人所用不可枚数”。
“汉人所用不可枚数”可见汉代时期奴隶人数之多。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指出:民字应是“横目的象形字(如图2),横目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即民为奴隶。
又“氓,民也,从民,亡声,读
若盲”,由此声训也可以看出民与盲的关系密切。
二、工作场所
《说文·宀部》七下:“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
从宀从辛。
辛,罪也”。
“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宀”指房子,最早的先民们是居住在地下的,从地面上看所居住的地方像洞穴一样,因此用似洞穴之形的“宀”表示所居住的地方。
“辛”指罪人,执事是做事,干活的意思,所以“宰”指的是犯了罪的、在屋子里干活的人,也就是奴隶。
“宰”属于会意字。
因为这些人没有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任意赠送、买卖和宰杀,后来“宰”引申为“屠宰”之意。
《说文·广部》九下:“庶,屋下众也。
从广炗。
炗,古文光字”。
“广”指屋子,“炗”是象形字,上半部分像煮东西的锅之形,下半部分为锅下烧火之形,所以庶(甲骨文字形如图3)指的是在屋子里煮饭烧火的奴隶。
《说文》八上:“众,多也。
从乑目”(如图4)。
由“屋下众也”可以看出当时奴隶数量的众多。
自古以来便有皇室、诸侯及达官贵人豢养奴隶的情况,例如秦始皇初年,吕不韦府中就有奴隶一万人。
三、工作内容
《说文·菐部》三上:“僕,给事者。
从人从菐,菐亦声”。
古文从臣,从菐。
“给事者”指的是做事的人,僕一般是在贵族家中做事的奴隶,即家内臣。
《说文》三上:“菐,渎菐也”。
段玉裁注:“‘从人菐’,人之供烦辱者也”。
说明僕做的事情繁杂而琐碎,除此之外还要供奴隶主们侮辱。
僕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罪人端着畚箕,从事卑贱劳动之形(如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说文·女部》十二下“奴,奴婢,皆古罪人。
《周礼》曰:‘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稾’。
从女又”。
同卷:“婢,女之卑者也。
从女卑,卑亦声”。
“罪隶”即奴隶,盗贼的家人被没为奴的称为罪隶。
“舂稾”指舂人、稾人。
舂人,掌管舂米的小官。
稾人,负责做饭的小官。
也就是说男性奴隶和罪隶一起劳作,女性奴隶负责舂米及做饭。
四、所受刑罚
《说文·部》三上:“童,男有罪曰奴,奴曰童,女曰妾”。
即有罪的男性叫做“童”。
“童”的本义是因为有罪而被施以刑罚的男奴。
秦汉时期有一种刑罚叫髡刑,就是剃光受刑之人的头发,并且不允许戴帽子,所以这些人就被称为“秃”,“秃”与“童”发音相转,因此受过髡刑的男性称为童。
《说文·部》三上:“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从女。
春秋云:‘女为人妾,妾不娉也’”。
这里的“有罪女子”是指触犯法律被没为奴的女子,或是战俘的妻室。
“给事”即做工,“接于君者”是说这些女子除了做工之外,还要侍奉君王,这样女奴比男奴承受的痛苦要更深一层。
妾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古代刑刀,表示受刑,下面是“女”,合起来指受过刑的女性(如图6)。
《说文·黑部》十上:“黥,墨刑在面也。
从黑京声”。
这种刑罚是先用刀在额头上刻字,然后涂黑,伤痊愈之后,黑字永远存于额头之上。
为了防止奴隶逃跑,一般都会在奴隶身上施加各种刑罚,而黥便是其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惨绝人寰的刑罚。
五、命运
《说文·示部》一上:“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以手持肉”说明祭祀需要杀牲。
在奴隶社会,祭祀既可以用牲畜,也可以用奴隶。
除此之外,奴隶主死亡后,还需要活人陪葬,陪葬者大部分是奴隶。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死后,“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
可见奴隶的社会地位有多么低下。
《说文·土部》十三下:“埍,徒隶所居也。
一曰女牢。
一曰亭部”。
“埍”指的是女奴隶所住的监狱。
由于女奴白天要劳作,晚上还要侍奉男奴隶主,受尽凌辱和虐待,有的女奴屈服于命运,而总有那么些女奴想要与命运抗争,她们便被关到监牢里面。
古代社会的奴隶失去人身自由,被奴隶主任意驱使、赠送、买卖甚至杀害,反映了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下层人民生不如死的生活现状,这是由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及人们的观念决定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奴隶的范畴已经远远摆脱了原始定义,渐渐的引申为受制于某种事物或行为,失去独立自主、自由支配的能力。
由此产生的新词有:房奴、卡奴、孩奴、网奴、手机奴等一系列新词语。
这些新的词语虽然与奴隶的本义相去甚远,但是其中的相同之处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臧克和.《说文解字》的文化说解[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王佩(1990.09~),女,陕西延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文化语言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