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安徽宏村调研报告

安徽宏村调研报告

安徽宏村调研报告安徽宏村调研报告近期,我对安徽省宏村进行了调研,以下是我对该村的观察和总结。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黟县,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村庄坐落在群山之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首先,宏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宏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整个村落保存了丰富的明清建筑风格,独特的双木刻画、花墙、种种雕刻等结构与装饰物,使每一幢建筑都独具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研究古代农村社会、民俗文化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宏村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整个村落呈现出“悬空寨”式的布局,村庄的背后是连绵的苍山,正面则是碧水环绕的湖泊。

人们在宏村的生活方式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让人们感受到了原本的乡村舒适和自然气息。

村内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护环境,比如限制车辆通行,鼓励居民使用环保能源,推行垃圾分类等,这些举措使得宏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再次,宏村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和村民的收益。

作为一座国家5A级景区,宏村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村民通过开设农家乐、旅游商品销售等方式,参与到旅游业中,增加了自己的收入来源。

而村庄的成功发展也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宏村注重传承和发展文化产业。

宏村以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为基础,发展起了农民画、木雕、纸扇等优秀的文化产业。

通过培养一批传统工艺的继承人和推广相关产品,宏村得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总之,宏村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参考。

宏村通过保护文化遗产、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等多种手段,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村民收入的提升。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宏村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为中国农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

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县西递为例

通过对西递景区居民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 态度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在旅游业发展初期,当地居民主要旅游 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对旅游的感 知与态度逐渐发生变化。
在旅游业发展中期,当地居民开始旅游业对当地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他 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同时游客数量的增 加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因此,他们开始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限制游客数 量,保护当地环境和文化遗产。
总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历时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业对 旅游地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 一步探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差异,以及这 种差异对旅游地发展的影响。
3、提高服务水平。当地政府和旅游开发商应加强对旅游服务的管理和培训, 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态度,让游客和居民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体验。同 时,要注重当地社区的参与和共治,让居民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 来。
结论
居民旅游感知对于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业发展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宣传,完善旅游设 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而实现古村落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和文 化可持续发展。
背景
黟县西递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西递古村落始建于北宋时期,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是徽派建 筑的代表之一。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递古村落逐渐成为国内外游 客的焦点。
居民旅游感知分析
在对西递古村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居民对旅游业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一 部分居民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机遇,提高了生活水平;另一部分 居民则认为旅游业给当地交通、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压力,扰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安徽黟县民居考察报告

安徽黟县民居考察报告

安徽黟县民居考察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

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

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

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

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

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流才子郁达夫被徽州的风光感染,写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诗.“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

"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至今仍保存着众多徽派古建筑,它们像一朵朵雍容典丽的艺术奇葩,妆点着辉煌灿烂的徽州文化,作为徽州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随着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朋友纷纷踏上徽州古建之旅。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

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

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

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

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古村落调查实践报告

古村落调查实践报告

古村落调查实践报告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古村落调查实践报告这档子事儿。

你说古村落像啥?就好比是时间留下的宝藏盒子呀!那里面藏着好多好多的故事和秘密。

当你走进一个古村落,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咱去调查古村落,那可得瞪大眼睛,竖起耳朵。

看看那些古老的房子,有的可能歪歪斜斜的,但那都是岁月的痕迹呀,这可不是那些新建的楼房能比的。

再瞧瞧那石板路,被多少人踩过,都变得光滑发亮啦!还有那村口的大树,说不定都成精啦,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人往。

调查的时候,你得跟村里的老人们聊聊。

他们那肚子里的故事啊,可比你想象得多得多。

就像那无穷无尽的宝藏,一个接一个地往外冒。

他们会跟你讲过去的生活,那些有趣的、感人的事儿,保证让你听得一愣一愣的。

你难道不想听听那过去的时光是怎么个模样?还有啊,别忘了留意那些小细节。

比如说门环上的雕花,窗户上的剪纸,那可都是艺术啊!这都是古村落独有的韵味,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轻轻吟唱着过去的岁月。

你要是不仔细看,那不就错过了这些美好?咱在古村落里走,可别走马观花。

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

想象一下,你站在那古老的街道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脚步声。

这感觉,多奇妙啊!你不觉得这是一次超级棒的体验吗?每次调查完一个古村落,我都觉得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温暖的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这就是古村落的魅力啊,朋友们!它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的影子,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所以啊,大家都应该去古村落走走看看,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美好。

别总是待在城市里,偶尔也去感受一下那古朴的气息。

相信我,你会爱上这种感觉的!这就是我想说的,古村落调查实践报告,就是一次发现之旅,一次与历史的对话!。

古黟县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特征的研究

古黟县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特征的研究

古黟县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特征的研究摘要:古黟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县,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

本论文通过调查古黟县多个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特征,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特点。

研究表明,古黟县传统村落的外部空间具有自然美、历史积淀、文化传承、民间艺术等特点,而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因素、社会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为保护和传承古黟县传统村落的建筑、文化等多种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古黟县;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特点;形成原因;资源保护Abstract: Guxi County is a coun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abundant traditional villages resources.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external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xi Coun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formation reason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external spac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xi Coun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beauty,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folk art, etc., and the formation reasons mainly includ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ic factors, social life styles, et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various resources such as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Guxi County.Keywords: Guxi County; traditional village; external space;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reasons; resourceprotection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扩张,许多传统村落逐渐消失或受到破坏,认识和保护传统村落的内外部空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前言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造园家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当我,第一次踏入黟县宏村时,相信当时也只有这句话能表达我的感概了。

我感到很庆幸,能在这个科技教育膨胀的时代看到这样一幅像是被历史遗落人间的长卷,古老而祥和。

置身于这些古村落中,如同回到了久远的历史文化长廊里,空气里弥漫着历史的味道。

而我,莫名地被它牵着鼻子走向长廊的更深处······追朔到最初,古徽州地处皖南丘陵,毗邻浙、赣,其间多山地,盆谷相接,林木茂盛,纵连新安江、水阳江等水系,湖泊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

历史上的徽州包括今天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等地。

如今的皖南居民居住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可谓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做铺垫确实不假,最重要的是,聪慧的古徽州人民并不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而是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同时并让它在宗族的管理下加以保护,把中国传统哲学里讲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思想向世人诠释得淋漓尽致!才打造出了今天动人心弦的徽州古都。

因此,我就在这十五天的民俗采风活动中对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对走访过的景点如宏村、屏山、唐模、牌坊群、呈坎城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希望通过这次对皖南人居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描绘出其所处自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而使今天的我们对其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特色徽州地区毗邻风水术盛行的浙、赣,在村落选址方面不但要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的肥沃,而且还要符合风水的要求,选择一处聚风藏气、趋吉避凶、疪福后世的吉地。

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遵照理想的风水模式进行建设,已经有了自觉的规划意识。

就拿宏村来说,“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选址:按风水格局规划的水口景观;村内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的街巷;建有完善的、统一规划的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等各种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都已经有自觉的规划意识,并在宗族的管理下,有效地组织和实施。

古黟村居环境和谐之简述

古黟村居环境和谐之简述

简述和谐的古黟村居环境黟县地方志办公室 舒育玲〔摘 要〕:本文通过对黟县族聚古村落和单个民居建筑的若干特征介绍与分析,简述了古黟村居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时,所刻意营造出“天人合一”、邻里和睦的和谐环境,从而折射出徽州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

〔关键词〕:古黟村居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和谐2000年,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从普通意义上说,皖南即指徽州,皖南古村落即是以徽州文化为底蕴,以徽商经济为实力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人文特色的古村落。

徽州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加庭园”的说法,处于山陬水滨的黟县更是地狭人稠。

因此,为弥补生存条件的缺陷,大批的徽州人,走出群山,外出经商,以求得条件改善,生活改观。

在生意场上,生性节俭、素讲诚信的徽州人,不仅能耐劳吃苦,而且又善于经营,他们逐渐在15世纪以后称雄于商界。

虽然黟县经商风气迟至清初才蔚然成气候,但商贾也是遍及大江南北,也曾居为武汉、九江、景德镇、大通、鄱阳等地商界之首。

他们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不仅将全国各地的精美之物带回本土,而且不惜投巨资于乡里,潜心建设着“一分道路加庭园”。

就这样,徽州人便普遍将自己的世代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社会风情进行整合与统一,惟妙惟肖地体现在自己村居环境上,黟县祖先们自然也在其中。

放眼徽州大地,无论是村落整体布局,还是单体民居建筑,这种整合与统一都无处不在,因此徽州古村落和民居古建筑便以自己的丰富文化内涵,成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解读徽州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的厚重教科书。

正因这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对西递、宏村就能作出如此评价:“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理论是人们传统意识形态的一个不可小视的表现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哲学理论的基本基调。

浅谈黟县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黟县古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黟县古民居保护与利用32期中青班朱丽琴黟县因黟山(黄山)而得名,总面积857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总人口9.46万,建臵于公元前221年,是全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县之一,也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自2000年11月西递、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全县旅游业得到空前发展,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

这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古民居保护工作,但同时给古民居保护带来更多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古民居是人类珍贵的历史遗存,它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

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古民居资源,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能够继续流传后世,造福子孙,永续利用。

一、黟县古民居保护利用的现状黟县,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一段“徽文化”的发展史,历史在此流淌了2200多年。

如今,该县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2000多幢,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处,被列为各级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300多幢。

这些以典型徽派建筑风格为特色的明清古民居由在外做官,经商成功者回乡逐步建设,具有很高的科学、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化石,也是我县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的最重要资源。

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保护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既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选择,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把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财富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加强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先后制定了包括《西递、宏村保护管理办法》在内的各项保护规范性文件,编制并实施了《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保护规划》等一系列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加强了对古民居、古村落和周边环境的监测管理。

成立了保护管理委员会、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遗产保护管理监察大队及民间保护协会,建立起县、镇、村、民间组织四级保护管理网络,建立专业技术队伍,配备保护设备,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遗产保护。

古徽州地区族居古村落考察报告

古徽州地区族居古村落考察报告

古徽州地区族居古村落考察报告廖奔(中国文联)中文提要:徽州古村落极具特色。

其黟县的西递村、宏村古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其进行考察,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讨乡村社会与古代文化生活形态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之路。

关键词:徽州古村落社会特征 村落文化 保护开发2001年7月8日至28日,笔者参加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班社会考查组,就安徽省古徽州地区民间古村落的保护、开发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一、选择古徽州地区进行考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国民文化生态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也随着申报联合国自然和文化遗产活动的展开,人们越来越加强了对各地现存古村镇的注目。

其中,古徽州地区的古村落有其突出特色。

这不仅因为黟县的西递村、宏村古民居,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因为当地还有着未能引起注目但具备相同价值的众多古村落,更因为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探讨乡村社会与古代文化生活形态之间的关系。

古徽州原又称新安,即今天的黄山市所辖地区。

黄山市的古代文物遗存主要体现在古民居方面,地面文物5千多处,其中古建筑4,700余处,主要是明清民居和祠堂,又有古牌坊110余座,可以说在这里古街镇、古村落、古巷里比比皆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大约有近百个。

明清时期,由于徽商崛起,徽州拥有了很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富庶繁华地区,徽文化在此基础上发达起来。

徽州最著名的历史建树当然是徽商网络,绵延上千年、雄踞400载,明清时期成为与晋商并立的两大经济力量,支配着中国的商业命脉,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曾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文化方面的概念则有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新安弈派、徽派朴学、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徽派刻书、徽州木雕石雕砖雕、徽州古傩戏目连戏、徽菜、徽漆、徽墨、歙砚等。

徽文化研究今天已经引起国际学界的注目和重视,据说徽学和藏学、敦煌学并列为中国地方文化的三大显学,国际讨论会已经开过多次,世界上产生了众多的徽学专家和专著。

古村落古村落留存状况调查报告

古村落古村落留存状况调查报告

古村落古村落留存状况调查报告古村落留存状况调查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背景古村落,是指聚居年代久远,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历史村落。

我国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价值独特。

它不仅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然而,随着现代化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中国古村落生存状况日益艰难,特别是在经济大潮中,古村落地域人口的分流,以及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不足,使得这些遗存的古村落文化遗产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

意义保护古村落的意义首先在于能够留下传统文化的样本,对重新发现传统文化价值大有裨益。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与分割的文化遗迹不同,往往有整套的建筑风格、生活配套以及文化习俗。

虽然不一定能完全保存过去的生态,但能让人们对传统的想象不只是停留在纸上,而是有实在的物理的对照。

人们到古村落不仅仅只是怀念乡愁或者猎奇,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祖先的生活方式、审美理念乃至人生信条在古村落里往往都留有痕迹。

任何现代化转型的国家都不能回避他们的传统,直面传统、审视传统并与传统对接,在当下中国颇为必要。

其次。

古村落具有特定的建筑遗产价值。

古村落是一个很好的民居民俗博物馆,建筑科研工作者可以在这里研究民居民俗建筑、木雕、石雕、砖雕、楹联宗祠等。

无论是木构造、砖木构造、竹木构造、土木构造还是石木构造的古村落民居,它们在采光、通风、隔热、防寒、防潮、防水、防震、防风、防虫、防盗等方面各有独到的设计。

村寨布局、道路设置、建筑机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营造理论、设计方法。

是各类建筑设计,研究人员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和研究基础。

二.基本情况通过走访两个古村落,我们了解到,忠烈路的古村落由于电路老化,已烧成一片废墟,还有的正在拆除,基本是一幅残破的景象。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量具有历史遗迹和传统特色的古村落。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发展和城市规划不当,许多古村落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亡的危机。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我进行了一次古村落保护的调研。

首先,我选择了一个位于我所在城市附近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进行调研。

通过对该古村落的实地考察和不同居民的访谈,我了解到该古村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城市化进程导致原有的村落空心化。

许多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村落人口大量减少,许多房屋被废弃。

第二,老房子的破旧、腐朽等问题突出。

由于长期缺乏维护,许多古村落的建筑物已经严重损坏,亟需修缮。

第三,新建房屋和商业设施的纵容。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村落内出现了大量新建的高楼大厦和商业设施,破坏了古村落原有的风貌和传统。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古村落保护的意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第二,建立古村落保护专门机构。

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古村落保护工作,加强研究和技术支持,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和措施,确保古村落的历史遗迹得到合理的保护和修复。

第三,加强对新建工程的规划和管控。

明确古村落保护的界限和规划范围,对新建工程进行严格审批,确保新建建筑和商业设施与古村落的风貌和传统相协调。

第四,加大财政投入和资金保障。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推动古村落保护工作的落地。

综上所述,古村落保护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既关乎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关系到地方乡村振兴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专门机构、规划管控和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推动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后代留下完整的历史遗产和传统文化。

古村落建筑与环境调研报告

古村落建筑与环境调研报告

古村落建筑与环境调研报告古村落建筑与环境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优秀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古村落的建筑特点以及相关环境问题,为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古村落建筑特点古村落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形制多以木结构为主,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在建筑形态上,古村落一般以巷道、街巷和院落为组织方式,形成独特的空间布局。

建筑风格多样,有的以宏伟的古庙和高砖墙为特色,有的以精巧的园林和石雕为特色。

古村落建筑融入了当地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 古村落环境问题由于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过多的游客会对古村落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游客大量增加带来的垃圾问题、文物保护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逐渐显现。

此外,古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也面临一定的压力,如水源污染、生态破坏等。

四、对策建议1. 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古村落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游客的规范引导和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数量,防止环境被破坏。

2. 做好宣传。

通过宣传活动,提高游客对古村落的认识和尊重,引导游客文明旅游,提高保护意识。

3. 加强保护与修缮。

加强对古村落建筑和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工作,保持建筑的真实性和原始性,防止过度修缮和拆除。

4. 强化环境治理。

加强对古村落周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采取科学的生态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五、结论古村落是我国优秀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保护古村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做好宣传、加强保护与修缮以及强化环境治理。

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将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古村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2020最新古村落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根据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5月9日、10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程迎峰、副主任叶长荫带领调研组赴黟县、歙县,深入卢村、碧山、瞻淇、许村等传统村落,实地察看和了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情况,听取有关方面的工作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

调研组还听取了其他区县的书面汇报,并赴浙江省丽水市、湖州市学习考察相关经验。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在充分挖掘、科学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效遏制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快速消失,大批传统村落作为重要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

一是注重系统保护。

对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启动早、力度大,20xx年起就深入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20xx 年又陆续开展共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推动保护工作由单幢、点状向成片、块状转变。

目前,全市有451个村落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其中271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数量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为确保保护利用的科学系统、有规可依,所有传统村落都以“一村一档”形式登记建档,前四批的92个中国传统村落均单独编制保护发展规划,第五批179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

二是强化投入保障。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项目建设,大力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如,成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认领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充分用好用活传统村落中央补助资金以及文物保护、世行贷款、美丽乡村建设、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等各类资金,累计争取、投入资金52100万元,启动实施环境整治、民居修缮、文物保护、步道建设等项目1870余个,切实改善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

西递建筑调研报告西递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一个古村落,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古村落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村落格局而闻名于世。

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我将对西递的建筑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首先,在西递古村落的建筑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的木结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由松木和柏木建成,结构稳固,抗震性较强。

这些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檐式屋顶、攒尖式屋顶和歇山式屋顶。

檐式屋顶一般用于寺庙建筑,具有较高的重心,适合抗震。

攒尖式屋顶由两个相互倾斜的三角形构成,常见于居民住宅。

歇山式屋顶由四块三角形构成,一般用于商业建筑。

其次,西递的建筑还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

这些建筑大多布局均衡,和谐统一。

建筑群的中心大多是一座庙宇或祠堂,周围则是居民住宅和商业建筑。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居住、商业和宗教功能的有机结合。

此外,西递的建筑还注重窗户的设计和布置。

窗户是民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采光、通风和景观欣赏的功能。

在西递的建筑中,窗户通常采用木雕窗,寓意着美好的生活和吉祥的寓意。

窗户的样式多种多样,如牡丹花窗、鱼藻纹窗等,都展示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与独特之处。

最后,西递的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自然与建筑相互映衬的美景。

建筑中的庭院、假山和花园也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增加了整个古村落的景观魅力。

综上所述,西递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它的木结构建筑、和谐统一的布局、精美的窗户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和艺术魅力。

西递的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瑰宝。

通过这次调研,我对西递的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更多的认识。

宏村调研报告800字

宏村调研报告800字

宏村调研报告800字宏村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宏村进行全面了解,包括环境、旅游资源、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二、调研内容1. 宏村概况宏村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境内,是中国古村落之一,是地处山区的典型农村。

由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宏村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争相参观的热门旅游景点。

2. 环境与景观品质宏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村落周围有形似牌坊的山岗,山体覆盖着茂密的树林,空气清新。

村内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古老民居,风格独特,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

村内还有许多池塘和河道,水清鱼跃。

整个村落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3. 旅游资源宏村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首先,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

宏村的民居均为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具有浓厚的农家特色,给人一种历史文化气息。

其次,宏村周边的山水资源也很丰富,许多山岗和水塘都成为了游客喜爱的照相点。

最后,宏村还有一些文化景点,如儒家文化博物馆等,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4. 发展情况宏村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接待游客,旅游事业逐渐兴起,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宏村已经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宏村旅游的兴起,不仅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还促进了宏村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宏村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推动了当地文化和手工艺品的传承与发展。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走访当地民众,了解他们对宏村旅游发展的态度和看法。

然后,我们对宏村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其环境、旅游资源等情况。

四、调研结果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宏村的旅游发展持积极态度,认为宏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有一部分居民担忧旅游会对宏村的环境造成破坏。

五、结论与建议1. 宏村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应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黟县古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发展调研

黟县古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发展调研

黟县古建筑特色及其保护发展调研---以宏村为例1、地理位置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9.11公顷,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

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宏村被誉为"画中的村庄"。

2、宏村水系○1独具匠心的水系设计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

九曲十弯的水圳是“牛肠”,傍泉眼挖掘的“月沼”是“牛胃”,“南湖”是“牛肚”,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村民家谱上记载,宏村形成村落的时间大约在南宋。

村落初期,只有山前那一条溪水。

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邀请徽州地理先生何可达重新勘测规划。

他详细审查山川走势,特别是宏村附近的水流去向。

经过十年的探索,何可达确定了把溪水引到村民家门口的村落规划方案。

根据何可达的设计,村民先把村中那口仅有的小泉窟,开掘成一个宽阔的水塘。

他们按照民间“花开则落,月满则亏”的传统说法,将水塘开掘成半月形,取“花未开、月未圆”的境界,称为“月沼”。

然后村民从山前的那条溪水上游,引出向西流的活水,南转东出,在各家各户门前经过,再经过月沼,最后流回溪水下游。

这就形成了弯弯曲曲流过每家门口的水渠。

村民们利用天然的地势落差,使水渠中水流始终保持活性,同时在上游设置水闸,控制水的流量,这样,水渠之水就能长年不枯,我想何可达有没有想到他的设计能造福宏村的人民这么长的时间呢?开始,村里的学堂是建在村口的。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古村落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古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

三、调研结果1. 古村落保护现状通过对多个古村落的实地考察和访谈,可以发现,目前古村落保护工作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规划:许多古村落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导致维护和修复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系统性。

同时,也缺乏对古村落的长远发展规划,导致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2)保护工作不到位:许多古村落的建筑物存在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问题,缺乏定期维护和修复。

部分古村落还存在违法建设和破坏历史建筑的问题。

(3)人员缺乏:由于古村落保护工作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但目前很多古村落保护基地的人员配置不足,无法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

2. 古村落保护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制定全面规划:对于每个古村落,应制定全面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目标和方向。

同时,要注重与周边地区的协调,避免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2)加强维护和修复:对于古村落的建筑物,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修复,保持其原始风貌和历史价值。

同时,要加强对非法建设和破坏历史建筑的监督和处罚。

(3)加大人员培养:鼓励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古村落保护工作,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素质。

同时,要加大人员培养力度,提高古村落保护基地的人员配置。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公众和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对古村落保护的理解和支持。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培训等活动,提高古村落保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结论古村落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但同时也存在改进空间和机会。

只有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和加强人员培养,才能够实现古村落保护的长远发展目标。

我希望通过本次调研报告的提出的建议和措施,能够对古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徽州古韵调查报告

徽州古韵调查报告

徽州古韵——西递、宏村调查报告摘要:“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这是流传至今的赞誉皖南乡村的诗篇,诗中描绘出一种山水风物幽美,民风人情淳厚的独特意境。

在皖南,西递和宏村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古民居村落,它们的山、水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恍如世外桃源,民居形态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

关键词:西递,宏村,皖南,古村落,徽州文化一、调查概况1、调查目的黄山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黄山脚下的徽州也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加之对徽州历史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徽学”已成为了继“敦煌学”和“藏学”之后的又一显学。

徽州在古时便已号称“东南邹鲁”,它保存着的文化艺术传统深远博厚,令人赞叹,明代剧作家汤显祖曾留下两句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时间的风虽然很轻,但拂过历史的水面时总会留下些许波纹。

也许陈迹有些会被新的风所掠起的新的波纹取代,但有些会保存下去。

今天的徽州,其中的各个县都保留着相当多的古迹。

比如,屯溪拥有建于明清时期,仿南宋建筑风格的“老街”;歙县不仅拥有著名的“歙砚”、“徽墨”。

徽州不仅沉淀着历史,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南宋的理学家朱熹,清朝的参与编撰《四库全书》的戴震,还有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与齐白石并称为“南黄北齐”的国画大师黄宾虹⋯.但徽州真正出名的当算隶属于黟县的西递和宏村。

于是我们展开调查,了解西递和宏村的基本状况。

2、调查方式和内容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西递和宏村地区的风土文化,人文历史展开调查,了解其基本面貌和主要特点。

(图1)老街(图2)徽墨(图3)徽砚二、调查结果与分析西递西递位于黄山山脉南麓,距安徽黟县县城约8 公里。

据说因村边有水西流,又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故名西递。

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景色优美怡人,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清代曹文埴笔下曾这样写道:“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

古黟村居和谐环境之简述

古黟村居和谐环境之简述

古黟村居和谐环境之简述(之一)古黟村居追求人文和谐环境,还具体表现在村庄中每一幢单体建筑上。

民居建筑不仅只是为居住者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它充分折射出传统的复杂文化内涵,无声地倾诉了主人们的理性思考、内心祈愿和崇拜信仰。

有专家认为:“徽州民居的某些特征是徽人思想观念的建筑外化。

…高墙深院小窗,对外封闭隔绝‟反映了徽人在理学之风盛行、宗法制度森严下的慎独心理;民居山墙顶上砌有上方下圆状如朝天官印的装饰物(俗称…朝天印‟),反映了徽人对仕的追求和向望;徽州民居…民房其外,官邸其中‟,反映了徽人强烈的入儒崇仕的意识。

”黟县自古得“新安大好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受程朱儒道理学之风,既重宗法,也讲世好;既崇文重教、尚义诚信,又敦邻睦族、谦逊礼让。

古黟楹联“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

”“德邻仁里,义路礼门。

”都形象地表现了我们祖先对村居人文和谐环境的理想追求。

古黟民居建筑,四周的外墙是直接与他人世界相交的外部形象。

一般说来,人们大多注意的只是那毫无表情的高墙,而很少去关注高墙之上的瓦檐。

古往今来,民间约定俗成民居住宅的界域,是划定在屋檐下的“滴水位”,而“滴水位”的外延又普遍是“滴水三尺”之说。

黟县地狭人稠,众多村庄的民宅建筑用地非常紧张,这在若干大姓村庄表现得尤为突出,房屋的设计者在设计民居过程中就得充分考虑这点。

首先必须考虑到的是房屋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

宏村“承志堂”中的边角书厅、“排山阁”内的三角小区,还有南屏“冰凌阁”偏厅两侧卧房的设计,都是充分利用空间的典范。

其次,就是考虑对房屋外部的空间占有,这除了最大利用自己地界外延,邻里和睦关系就成了充分关注的问题。

纵观黟县古民居的外墙,屋檐伸出不足一尺,房屋的“滴水位”也自然不超出墙体一尺,按照民俗约定而让出了两尺多地。

一户如此,家家如此,全村如此,古民居墙体的谦让,使村庄节省了不少用地,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众多狭窄幽长的巷弄,成了千年古村落的一大景观。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

古村落保护调研报告第1篇:宁国古村落调研报告关于宁国古村落与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摘要:研究中国城市发展有必要探讨中国乡村的演变特征和规律,结合实际才能得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落发展之路。

本文通过分析宁国古村落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其中一些古村落进行现状调研,解决当宁国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中所遇到的普遍矛盾与村民对于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之下的对村落更新的需求,探讨村落的影响因素和在公共空间、环境、建筑等方面的空间特征,提出宁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保护与更新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宁国古村落徽派建筑古村保护千年古镇胡乐镇位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

S215、S323省道和岛鸿公路在境内鸿门村相交,皖赣铁路贯穿全境。

镇所在地胡乐司距宁国市区45公里,距黄山市8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很早以前,江西姓胡名乐一家七口人迁至如今胡乐的黄山脚下。

当时这里一片荒芜,他们以开荒种地为生,在这块土地繁衍后代。

后来其他姓氏也相继迁于此地。

由于胡氏家庭兴旺,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氏族,故把当地命名为胡乐。

随着胡乐人口集中、商业发展迅猛,胡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这里集市成街,商家店铺一百余家,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这里的物资通过水运直通长江、流向海外,是浙皖四县水陆交通发达的商贸重镇,是通往江苏、湖南、江西的交通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明代初期,朝廷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在全国36个水陆交通重镇设立了直隶中央巡检司,胡乐就是其中之一,并有巡检兵率。

巡检司的衙门阶不大、官不高,巡检司最高长官相当八、九品。

但它的职责非特殊:一是监察附近府县官员;二是稽征商贸税费;三是维护地方治安。

到了清代巡检司还负有监管盐商乱贩私盐,防止食盐流往外地之责。

这就是胡乐司名称来历之所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针对胡乐村民进行走访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参与调查的男性有68.8%、女性有22,09%、还有9.31%未填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造园家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当我,第一次踏入黟县宏村时,相信当时也只有这句话能表示我的感概了。

我感到很庆幸,能在这个科技教育膨胀的时代看到这样一幅像是被历史遗落人间的长卷,古老而祥和。

置身于这些古村落中,如同回到了久远的历史文化长廊里,空气里弥漫着历史的味道。

而我,莫名地被它牵着鼻子走向长廊的更深处······
追朔到最初,古徽州地处皖南丘陵,毗邻浙、赣,其间多山地,盆谷相接,林木茂盛,纵连新安江、水阳江等水系,湖泊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

历史上的徽州包括今天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等地。

如今的皖南居民居住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可谓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做铺垫确实不假,最重要的是,聪慧的古徽州人民并不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而是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同时并让它在宗族的管理下加以保护,把中国传统哲
学里讲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思想向世人诠释得淋漓尽致!才打造出了今天动人心弦的徽州古都。

因此,我就在这十五天的民俗采风活动中对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对走访过的景点如宏村、屏山、唐模、牌坊群、呈坎城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归纳与总结。

希望经过这次对皖南人居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描绘出其所处自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而使今天的我们对其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特色
徽州地区毗邻风水术盛行的浙、赣,在村落选址方面不但要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的肥沃,而且还要符合风水的要求,选择一处聚风藏气、趋吉避凶、疪福后世的吉地。

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遵照理想的风水模式进行建设,已经有了自觉的规划意识。

就拿宏村来说,“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选址:按风水格局规划的水口景观;村内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的街巷;建有完善的、统一规划的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等各种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都已经有自觉的规划意识,并在宗族的管理下,有效地组织和实施。

1“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选址
明清之季,中国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皇室,风水理论与活动皆以“气”为中心,理论总则为乘气、聚气、顺气、界气。

建筑实践表现为相地、外部空间的组织和内部空间每一位置的择吉等。

黟县古民居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虽说黟县境内山清水秀,自然环境美,选址造房照理没什么困难,可是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就是一个理想环境。

从现存的村落选址来看,当初迁入黟县的中原大族均是选择背山、面水的地方作为聚居之地,这便是一般所说的“依山造屋,傍水结村”。

这种依山傍水的选址,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一般规律。

从风水观念来看,似乎是为了调节风向、风力和温度、湿度等形成温和的小气候,但实质上,它还体现了那些当初迁入这里的居民的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这种带有自卫防御功能的选址方式,成为当时古村落的主要特征。

考察黟县一些依山傍水的村落,她们初期均是傍着水流的狭长状,只是随着人口与
建筑的增多,使纵向发展变为横向发展,从而改变了村落的形状。

2按风水格局规划的水口景观
在徽州凡有村落即有水口。

中国著名的风水祖师郭璞在《葬书》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
水。

风水之法,得水
为上,藏风次之。


清朝范宜宾在《地理
风水法窍》一书中,
注《葬书》云:“无
水则风到而气散,有
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

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得水者,水龙法也,藏风者,山龙法也。

”风水以得水为上,郭芬玲著《堪舆透视》,特别强调选择界水与抱水之地,她说:“中国历来名都大邑,大致皆界水且抱水,生气旺盛,人才荟萃,且富甲一方,可富甲一方,可谓备极繁华,故知审外水之大小深浅,可识地之轻重,审内水之分和聚散,能识地之真假,此言诚不虚也。

杨筠松氏云:‘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水尽处龙亦尽,两水合才是尽。

’水会则气止,斯定理也。

”谈到得水,郭芬玲在《古今阳宅》中说:“得水,除了能滋养生命外,在堪舆学上,又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