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湛江“人龙舞”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湛江“人龙舞”的调查报告

姓名: 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班学号:201033081

一、前言

人龙舞,被成为湛江一绝,但湛江以外的人对这一民间文化却知之甚少。文化的保留与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支持。此次关于“湛江人龙舞”的调查研究,旨在于通过访问、调查,了解“湛江人龙舞”昨天的辉煌;再通过深入的观察和调查研究,了解“湛江人龙舞”今天的现状,并通过访问和走访等形式,深入挖掘“湛江人龙舞”落魄的原因,同时,尽己所能,提出自己对于使“湛江人龙舞”摆脱今天被人忽视的场景的一些方法,并向当地有关部门递交我们的调研报告,让当地的有关部门可以从我们的调查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进而保护好“湛江人龙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正在消褪的记忆得到延续。

二、内容特点

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该舞蹈已被录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正在积极申报扩展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庆祝活动上,村民们表演了原汁原味和经过包装两种不同风格,精彩独特的人龙舞等民俗节目,受到专家和乡亲们的欢迎。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人龙舞”是我国龙舞的一种,但它全部由人组成,龙首、龙身、龙尾都用人体接架组合。“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表演者头扎黄、红两色头巾,身穿短胯龙衣,臂、腿都扎着绑带,显得坚实有力。这种“人龙舞”一般长十来米,由五、六十人组成,也有长数十米,由百余人甚至数百人组成的。耍舞时轻便灵活,动作粗犷而又威武逼真,犹如生龙活现,时而左盘右旋,时而腾舞戏珠,时而摆尾摇头,操作自如。长长的东海岛人龙舞穿街过巷。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

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三、发展现状

湛江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之美誉,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7 年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91.3%的受访者称没有听过人龙舞,见过人龙舞表演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者见过,但具体何时人龙舞在此地消失就无人知晓。据调查,人龙舞作为一项传统的节庆活动在和寮一带已经失传了,也没有相关的民间团体在保留和传授人龙舞的技艺。在庆祝节日时,舞龙醒狮还得到了保留,需要相当技艺的人龙舞就不复存在。调研小组也调查访问了当地政府的文化部门,据他们的相关记载,在90年代,人龙舞在和寮镇还相当盛行。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小镇人龙舞的民间舞者都自发组织舞龙表演,沿路敲锣打鼓,气势磅礴,甚是热闹。但是随着老一辈舞者的离去,这一文化活动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再也无人问津。政府的文化部门曾今也想过振兴这一失传的民间文化,最后也由于懂人龙舞技艺的师傅少,愿意学习的后辈不多等原因宣告破产。时代变迁,人龙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它进行尽快抢救和整理。

四、人龙舞没落的原因

(1)经济结构的改变和与之相应的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变化。近年来,由于小镇经济的发展,原先依附土地为生的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开始从事收效更快的餐饮和零售行业;农村公路的飞速建设,大大加强了村镇市之间的沟通。其结果是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乡镇,到城市里去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究其原因,我们就不难推断,农业时代具有祈求风调雨顺仪式意义的人龙舞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信仰根基,不再被土地气候束缚的农民也失去了举行祈求仪式的心理动机;其次,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需要同样一批文化的认同者,出生在新时期的年轻人普遍受到市场经济风气的影响,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是他们的理想,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能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意义,为此,愿意自觉传承人龙舞技艺的人就变得是凤毛麟角。

(2)人龙舞艺人的稀少。民间技艺、传统靠的都是一代一代人的口口相传得以传承的。在传——承这一链条中,任何一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导致一项技艺的消失。湛江人龙舞面临的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困境。“前无古人”是指能够传授人龙舞技艺的老一辈艺术家越来越少,这就出现了有意振兴却无人传授的尴尬。“后无来者”,是指人龙舞的学徒日渐稀少。目前人龙舞只是作为一项民间文化在流传,并不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所以很少有年轻人舍得花时间去学习,更不用说以此为生了。在这种上无师傅传授,下无徒弟承接的情况下,人龙舞的逐步没落,也是可以预见的。

(3)缺少全面的政策支持。民间文化的挽救,离不开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人龙舞已经正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在保护方面近年来也加大了力度,包括文化上的宣传,实质性的抢救等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无疑是有利于人龙舞的保护的。但是除了这些救助性的政策,也应该出台支持人龙舞发展的支持性措施。人龙舞文化保护起来了只能勉强做到它不消失,但这并不是文化保护的长远之计,我们还应该创造条件去发展它,让它能够自己更生,成为一种独立的强大的文化。

(4)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薄弱。文化的传承,除了政府的支持,艺人的发扬,更为重要的还是群众的认同。为了调查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文化的保护意识的强弱,调研小组针对中学生和镇民展开了一场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对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知之甚少,平时也不会去关注;因此只有11%知道人龙舞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就不足为奇了。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对于传统文化没有自觉维护的意识。

五、保护措施

首先,要保护一种濒临灭绝的文化,最有效的措施不是把这种文化“装裱”起来放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而是引导人们重新去认识它,接纳它,参与它。人龙舞也是如此。人龙舞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