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调研报告目录一、调研背景与意义 (2)1.1 城市化进程概述 (3)1.2 农村土地征收问题现状 (3)1.3 司法保护在农村土地征收中的重要性 (5)二、文献综述 (6)2.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收的相关法律法规 (7)2.2 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案例分析 (8)2.3 国内外关于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比较研究 (9)三、调研方法与数据来源 (10)3.1 调研方法 (11)3.2 数据来源 (12)3.3 样本选择与调查过程 (13)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收的现状分析 (15)4.1 征收程序与补偿标准 (16)4.2 征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7)4.3 农民权益受损情况 (18)五、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现状分析 (19)5.1 司法保护的法律依据 (20)5.2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2)5.3 农民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情况 (23)六、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案例分析 (24)6.1 案例一 (26)6.2 案例二 (27)6.3 案例三 (29)七、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30)7.1 完善法律法规 (31)7.2 加强司法监督 (32)7.3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33)7.4 建立健全调解机制 (34)八、结论 (35)8.1 研究结论 (37)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38)一、调研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土地征收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由于政策不完善、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合理等问题,农民权益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进行深入研究。
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征收司法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为政府、司法机关、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我国农村土地征收法治化进程。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沈兴辉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1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大量村镇、市郊演化为城市,引起了学界对城市发展尤其社区建设的普遍关注和浓厚的研究兴趣。
各类有关城市社区建设的文献材料、学术成果源源不断的涌现,为社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在充分研究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社区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从社区概念、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发展的历史沿革、社区服务以及社区文化等几个方面对社区研究进行了详细分类,在此基础上,笔者就我国社区建设方向提出个人看法,并就社区研究的新领域做出预测。
[关键词]社区概念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服务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34-01一社区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从社会学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定,多强调地域性的概念,通过与社会、国家、城市、社会群体等不同概念的对比中得出社区的含义,“更多的社会学家是从一定地域社会关系结构的角度,或者从社区的功能与地域空间相结合的角度社区下定义”。
一种观点从社区与社会对比的角度诠释社区概念,“在方法论上,社会是一个一般的概念,它的性质是无法使用实证资料来论证的”,“研究者只能做出范围较小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研究——社区研究,从社区研究中取得实证资料来论证社区的性质并进而推出社会的性质”。
这种定义方法将社区作为社会的特例,是从哲学角度对社区进行的界定。
它比较重视社区、社会的对比,并对这两种经常被人们搞混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基本厘清了社区、社会的含义;不足之处在于它只是用对比的方式告诉了人们社区不同于社会,而缺乏从自身出发的论证,没有明确指出社区应该包含的基本要素,因而无从说明社区的本质。
另一种观点是从社区与国家、城市及社会共同体的对比关系中对社区加以解释。
该观点认为国家“始终是和主权不可侵犯的要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社区是“早在私有制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共同体方式”,社区要表达的是“居住在同一社群、同一地方居民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模式”,因而从本质上或者是产生历史上,社区和国家都是截然不同的。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城乡规划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拼图游戏,城市和乡村就是那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拼图块,规划师们则是绞尽脑汁想把它们完美组合起来的玩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的重要性那是日益凸显啊,就像你出门不能不穿衣服一样,城乡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下面咱就来好好唠唠城乡规划相关的那些事儿,看看各路大神在文献里都有啥高见。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城乡规划的萌芽。
# (二)近现代城乡规划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一搞,城市就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可这一膨胀就出问题了,什么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啊,全都冒出来了。
于是乎,现代城乡规划就开始诞生并发展起来了。
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像是给当时乌烟瘴气的城市开了一副良方。
他想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乡村的优美环境。
这就好比是把鱼和熊掌想要兼得,听起来就很诱人。
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很多城市开始进行规划改革,规划师们就像一群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试图给病怏怏的城市做一场大手术,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规划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慢慢转向了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规划。
就像是从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到全面考察他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一样,规划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那可是城乡规划的重头戏。
这就好比是分蛋糕,不同的功能区域就是蛋糕的不同部分。
城市里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等等,怎么把这些功能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土地上,是个很有学问的事儿。
比如说,如果把住宅区和工业区挨得太近,那居民就得天天闻着工厂的废气,听着机器的轰鸣,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啊,规划师们得像个精明的厨师,把不同的食材(土地用途)搭配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功能合理)的菜肴(城市布局)。
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也很重要。
农田、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等都得规划好。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
“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一、概述“空间的生产”概念源自人文地理学和社会理论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强调了空间并非自然存在或既定不变的实体,而是通过人类活动、社会关系与权力结构动态建构的过程。
这一理论框架认为,空间不仅反映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元力量的交织与博弈,而且也是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和载体。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空间生产的模式、形态与意义都在不断演变。
对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而言,深入理解和应用“空间的生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及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重构、城乡关系调整乃至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本质上都是空间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探讨“空间的生产”的逻辑体系及其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内在联系,旨在揭示城镇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探寻更加科学、可持续的空间治理策略与路径,以期推动城镇化向着更高质量、更和谐的人居环境方向发展。
研究背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不平衡发展: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城市病: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化质量等手段,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空间的生产”内涵、逻辑体系及其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意义:探讨“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空间的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属性和生产性,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载体。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文献综述4400字》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1 国内研究概况 (1)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1)1.1.2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研究 (2)1.1.3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1.2 国外研究概况 (3)1.2.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政策研究 (3)1.2.2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估研究 (3)1.2.3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3)1.2.4社区参与 (4)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4)参考文献 (4)1.1 国内研究概况1.1.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宋晓龙(2000)等学者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更新理论,认为街区的保护更新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概念。
刘琼(2002)认为应该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有机更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历史文化街区重新焕发出有机生命。
阮仪三(2004)等学者总结了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模式,提出北京的“南池子”模式、上海的“新天地”模式、桐乡的“乌镇”模式、苏州的“桐芳巷”模式和福州的“三坊七巷”模式。
同时,1982年和1986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政策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在“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上颁发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让街区保护更新进入人们视野,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张兵(2001)认为应当寻找将遗产纳入到一种规划政策手段,这种政策手段处于一个较为理性的变化过程。
金洁(2005)则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政府-学者-社会-居民”管理模式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过程中的积极运用。
吴良镛(2007)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政策创新。
台湾学者林正雄(2009)重新审视了台湾历史街区的保护政策,认为文化资产保存法和都市计划法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迅速推进。
然而,中国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规模扩大过快。
过快的 urbanization rate 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这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公共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社会问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空气质量下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快扩张。
其次,人口流动与城市问题紧密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一方面加剧了城市人口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挑战。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时,农村的人口减少会导致农田的撂荒,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外流。
再次,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日益突出。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社会犯罪、堕落和社会安全问题的增加。
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手段,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如推动低碳城市、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
只有实现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才能保证城市的长期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快扩张、人口流动、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关于流动人口的文献综述
关于流动人口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流动人口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流动人口的背景、定义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社会问题、就业状况、家庭状况和教育状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给出了对流动人口问题的思考,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政策建议。
流动人口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流动人口的情况,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问题、就业、家庭、教育、影响因素、思考、研究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介绍流动人口的背景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流动人口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流动人口指的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人群,他们通常不是常住于迁徙地。
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在中国,全球范围内也存在着大量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通常涉及农民工、城市务工人员、留学生等不同群体,他们的流动主要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提升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
流动人口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农业社会时代,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已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
对于流动人口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以更好地解决流动人口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2 流动人口的定义流动人口是指那些因工作、就学、生活等原因,常年或长期在外地(本地以外的城市或地区)居住的人口。
流动人口通常是从农村地区或小城镇到大城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地流动的人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壮大,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加,成为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流动人口的特点主要包括流动性强、生活条件较差、适应能力强、地位不稳定等。
他们常常面临着低收入、缺乏社会保障、住房困难、子女教育难题等问题。
由于流动人口往往是外来人口,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适应压力也较大。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
这种集聚效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许多研究表明,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口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加剧,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中的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涌现出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群体。
这种多样性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挑战。
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城市化对政治结构和社会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成为了政治权力的中心,政治资源和决策集中在城市中心。
城市化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差距,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
如何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城市化改变了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政治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完整版)文献综述范文(可编辑修改word版)
xxx 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标题)xx(作者)摘要:XXXX(摘要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简短概括你本文的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一般1,2 句话即可。
第二部分写:“国内学者对xx 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以及“本文从xxx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之类的总结性套话,最好能稍作总结。
其中第一部分,如果你不会写又或者懒得写,个人建议可以拷贝他人相关论文的摘要部分,然后做适当修改和调整即可。
毕竟你研究的主题和你网上下载的相关论文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故可以借鉴网上论文的摘要。
但是请注意别一字不动的全拷贝,适当整合,修改。
别让我发现你一个字都没改动过!第二部分,如同我上面所说的写。
若能简短总结下你接下来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综述,那是最好了;如果不能,我也不勉强了,写两句套话也行。
以下给出个摘要的例子,仅供参考。
其中绿色代表我所说的第一部分;黄色代表第二部分。
例一: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他们的社会保障程度低, 近乎游离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在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 简要评析了总体研究现状, 并指出当前亟待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 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例二:我国当代大学生自杀问题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自杀率呈上升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自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主要对2003-2007 五年间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内容涉及自杀态度、自杀原因、自杀意念、自杀量表、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研究。
例三: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自比较优势理论创立以来,该理论一直都是指导国际贸易活动的准则、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然而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时,比较优势理论也不断经受着其反对者理论和经验验证上的挑战。
农村区域发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农村区域发展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导言:近年来,农村区域发展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本文对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一、农村区域发展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区域发展是指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针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指出,农村区域发展不仅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生存状况,也对国家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和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一些研究指出,不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转型随着农村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进步,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也面临着调整和改变的压力。
研究表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培育农村新兴产业,是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产业转型,成为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任务。
3.农村人力资源和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居民的发展机会,也限制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是实现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措施。
三、农村区域发展的政策和实践1.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对于农村区域发展给予了积极支持。
一些研究指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是推动农村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加强政府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高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区域发展。
2.公共参与和社会组织农村区域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广大农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一些研究指出,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农村区域发展,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可以提高农村区域发展的效果。
文献综述 模板
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急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交通拥挤、阻塞和“停车难,乱停车”等现象,己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
目前对公共停车收费的目的、定价依据和原则尚未有统一认识,价格制定亦缺乏理论依据,不尽合理。
停车问题解决得好,停车有序,道路畅通,可以满足市民适度的机动化需求,促进城市经贸发展和繁荣;解决不好,则会导致交通秩序混乱,交通效率低下,甚至交通系统整体运转的失控,由此也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和社会健康发展。
停车问题的解决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学者对停车收费定价的研究1999年吴涛,晏克非,李峰提出公共停车收费定价是城市停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停车政策的关键措施。
2007年赵路敏从拥挤外部成本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停车需求管理的机理,说明了停车收费在交通需求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
以北京市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从不同区域停车收费组合、不同支付方式以及结合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等方面研究了停车收费对上班类和购物类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
2008年奚丽云从交通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停车收费的作用及个人对机动车拥有的影响分析,提出了停车收费基本策略。
2005年高克林,胡平认为停车需求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拥挤问题,它采取的是以“静”制“动”的策略,停车需求控制最重要的内容是停车收费,分为路外停车收费和路边停车收费。
通过研究证明,应加紧研究停车收费定价模型,这是解决交通问题很好的出路。
因此,结合我国城市实际,开展停车收费的研究将是十分迫切和必须的。
2008年王伟从交通需求管理角度入手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非常热门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停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停车收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000年安实,马天超,尹缙瑞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路外和路边停车收费定价问题.在分析影响路外停车收费标准确定的因素的基础上和停车供求均衡假设、不变成本假设、合理布局假设、政策法规完备假设的前提下,建立了路外停车收费的经济效益分析定价模型.根据路边停车泊位的公共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路边停车收费的政策性因素,建立了路边停车收费的次优定价模型。
文献综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视觉叙事
文献综述: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视觉叙事作者:钟声悦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8期摘要:城市化以一种不可抵挡的速度和趋势,张扬着现代文明的面貌,近年来,各大城市为了提升竞争力,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着自我推销,在城市营销观念的作用下,城市形象宣传片以其传播快捷、内容全面、语言直观的特点,逐渐成为塑造和传播城市品牌形象的主要手段。
本文以视觉叙事为探讨中心,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发展概况和叙事语言转变两大角度进行综述,并结合影像案例进行叙事分析。
关键词:城市宣传;城市形象宣传片;视觉叙事随着城市营销观念的兴起,城市形象宣传片凭借在叙事、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传扬城市精神风貌、塑造良好城市形象、大范围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首选方式,近年来持续热度不减。
各领域的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切入到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研究上;随着图像化时代的到来,视觉叙事在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过程、传播策略等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一、视觉叙事概念目前涉及城市形象宣传片叙事研究的文献中,对“视觉叙事”概念的阐释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向:其一是叙事学角度,如王祝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图像叙事研究》(2016)、蔡赛赛的《中国城市形象片的叙事演变研究》(2013)、詹卓的《城市传播的五维叙事策略》等,在这一类文章中,以法国结构主义作家托多罗夫(T.Todorov)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提出的“叙事学”术语为研究起点,分析了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两个发展阶段。
其中,经典叙事学是以叙事作品文本为研究核心,将其看作封闭完整的符号系统,仅针对作品本身进行内在结构、语式、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关系剖析的纯文本研究;而后经典叙事学认为故事的意义是在叙事交流与接受的过程中形成的,每一件作品都可被视为是对叙事规则的具体运用和效果体现,因此更关注故事被讲述的具体方式。
到了20世纪90年代,“广告理论家、大众文化研究者与传播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广告中的叙事现象,广告叙事学进入了后经典叙事学的研究范畴,用叙事学来阐释广告也是研究广告的一条新路径。
论文写作——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特点
其特点是“综”和“述” “综”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 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 “述”则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 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客观的论述。
文献综述的分类
• 学科领域性文献综述 • 专题性文献综述
学科领域性文献综述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学科领域性文献综述与“读 书报告”或者“文献学习报告”更加相似,强调 “综”而非“述”。 这个综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 使大家能够对所关注学科领域的轮廓有一个清晰 的了解,因此,介绍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归纳 整理主要研究流派和主要学术观点、理清热点研 究方向是这个综述的主要任务。 一般来说,学科领域性研究综述要求的文献搜索 和阅读量较大,内容也比较宽泛。
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 西南政法大学的硕士衡爱民在《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完善之 研究——以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为视角》中,对我国土地 征收法律制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阐明当前法律在规 范土地征收和被征地农民权益上存在的缺陷,并且通过对 国外和地区土地征收制度好的经验加以借鉴,总结出五个 方面的经验,如土地征收制度的立法完备,土地征收的目 的明确,补偿范围和标准科学,土地征收程序完善,救济 途径有效。同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我 国土地征收制度应从六个方面进行弯身,来切实保障被征 地农民的利益,从征收目的,征收补偿,征收程序,安置 途径,争端解决机制,立法上进行改革,以最终达到切实 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的目的。
文献综述写作的注意事项
(4)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 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 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 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 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所引用的文献应是亲自读过的原著全文,不可 只根据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献引用的 内容而并末见到被引用的原文,因为这往往是造成 误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时可给综述的科学 价值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要求: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其他要求照上课时候讲的文献综述的模板题目,比如生态文明视阈下新疆城镇化与产业转型的协调发展研究, 一、简要介绍一下问题的背景,背景必须简明扼要~不要多~精炼,新疆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绿洲仅占新疆国土面积的8.6%~却承载着95%的人口,刘甲金~1995,。
绿洲生态环境具有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累加性的特征~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
在绿洲生态环境的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具有干旱区城镇化的特点~如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安瓦尔?买买提明等~2011,~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马姝婷等~2011,等特点。
近年来~新疆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张岚~2005,~城镇化对绿洲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朱自安~2009,。
二、国外研究现状学者们主要对城市化、产业发展及环境污染三者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EC,假说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Grossman等~1995,。
而Brajer等,2011,则认为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不一定符合KEC关系~结果取决于对具体污染形式的选择。
还有有学者认为~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不是城市化水平~而是人们的消费偏好,Satterwaite~2009,,Oosterhaven 等,2007,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2,Henderson,2003,认为~政府的投资及贸易保护等政策能通过改变产业结构而有助于城市化进程。
Davis 等,2003,认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具有相互匹配的关系,Moomaw等~1996,~但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Kazuhiro Yuki~2007,。
三、国外研究现状学者们主要对发达地区城市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新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一种耦合协同的关系,李海燕等~2011,,但由于国家间背景条件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城市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崔裴等~2012,,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李姝~2011,。
城市群文献综述
城市群文献综述一、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一)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oward,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own)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citiesoTo-morrow)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20世纪初,英国的格迪斯(P.Geddes,1915)在《进化中的城市》(Cities in Evolution)中运用区域综合规划的方法,提出城市演化的形态:城市地区(City 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以及世界城市(Word city),其中集合城市被看作是拥有卫星城的大城市。
之后的恩文(R.Unwin,1922)发展为“卫星城”理论应用于大城市如伦敦的建设与调整。
芬兰沙里宁(E.Saarinen,1918)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强调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群体发展应当从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疏散。
在这种“有机疏散”理论指导下他制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德国地理学者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1933)首次将区域内的城市群体系统化,其著名的城市群体组织结构模式,被广泛采用。
他的中心地理论更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杰弗逊(M.Jefferson,1939)和哲夫(G.K.Zipf,1942)分别对城市群体的规模分布展开理论探讨,并且后者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群的空间分析。
(二)国外城市群研究丰富深化阶段(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二战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外城市群的研究在多学科交叉作用下,加上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获得突破与丰富。
维宁(R.Vining,1942)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城市群存在的合理性与客观性。
邓肯(O.Duncan,1950)在《大都市与区域》中首次引入“城市体系”(UrbanSystem)的观点[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发展曲线
• 城市化发展进程为何会呈现出如此有规律的 S 形
曲线呢?就此,可以用“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理论来解释。“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就是指 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文明在社会(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普及会加 快,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数多于城市实际人口数,城 市文明覆盖的区域大于城市社区面积,即城市文明 普及程度高于城市化程度
• • 我国城市化将朝着中小城市(镇)方向发展:
1988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1481个,是1983年(2968个) 的3.9倍。到1999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9216个,还有近3 万个乡政府所在地的市镇。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农 村城市化”的主力。出现众多旅游城、交通城、贸易城的职 能专业性小城市(镇)
三,城市病产生:城市资源紧缺,城市人口不断膨 胀,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四,城镇体系不均衡的城市化道路:建国以来中国 城市化道路的又一个特征就是,城市结构存在偏差。 具体说来就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结构有所谓 “头重脚轻”之感,即大城市多,小城市过少。改革开 放以后中国的城市结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小城 镇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大中城市
向城乡一体化发展: 我国已意识到城乡二元对立对于城市化、经济发展 带来的障碍,开始着力破解这一对立。城市的可持续发 展将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目标。
•
• 我国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形成大都市圈:
我国正在形成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即以上海为龙头,包 括南京、苏州、杭州、宁波、无锡等城市在内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以广州为龙头,包括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 在内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为龙头,包括天津、大 连、青岛等在内的京津环渤海城市群(除此之外,还有 以成都、重庆为中心,包括周围城市在内的成渝经济 圈)。这些城市群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 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联系世界的窗口。
六,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一,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 二,城市化地区发展不均衡:城市化水平东西部、 沿海内陆地区差距明显且有扩大趋势。1978年,东、 中、西部城市的比重分别为35.8%、43.5%、 20.7%,到1998年,东、中、西部城市的比重又分别 变为44.9%、37%、18.1%。城市化区域发展极不 平衡。源自四,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 我国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2000 年都已达到80%以上的水平,而我国在2003年时城 市化率仅为40.5%
我国城市化增速要高于发达国家: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均处于诺瑟姆曲线的第三 阶段,城市化率很高增幅空间小增速慢,而我国城市化发展 处于诺瑟姆曲线的第二阶段,发展空间大增速也快
2.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滞后城市化 • 我国建立初期利用计划经济体制在动员资源上的优势, 来积累分散的资本,强制推行重工业化战略,使中国能 够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很快建立起完整 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工业化的超前发展。但其代价是 不得不抑制农业和城市化的正常发展。 •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明显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经济分工不合理,加上城乡户籍制度都导致了滞 后城市化。 • 举例:我国非农业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1952年是 42%,非农业劳动力比重16.5%,城市人口比重是12.5%。 到1992年,非农业产值比重增加到70.8%,非农劳动力 比重也上升到41.5%,而城市人口比重只增加到27.6%。
二,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 萌芽:明清时代江南地区曾经经历了一个城镇快
速发展的过程(樊树志,1990),有学者将这一过 程称为“原生型城市化”
• 开端: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大机器工业 的传入,中国日益深入卷入世界体系之中,逐步 出现了一批有别于传统城镇的近代城市。
国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采 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 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 城市化进程。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 51.27%。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1.理论背景 很多学者根据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 的关系,将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 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就是指城市 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趋向一致 的城市化模式。 • 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 就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模式。 • 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又称低度城市 化,就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模式。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2013级社会学 杜强
一,城市化发展曲线
• 1975 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化率的
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发展具有阶段性的规律,全过程呈 现出一条略平的 S 型曲线,即诺瑟姆曲线(见下表)。第 一阶段是城市化初级阶段此时,城市化率在 30%以下;第 二阶段是城市化加速阶段该阶段,城市化率在 30%—70%; 第三阶段是城市化后期阶段,城市化率在 70%以上。
• 缓慢发展阶段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
1949 年以后,伴随着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立, 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历经一条曲折发展的 道路。该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仅由11.2%上升到19.4%, 同期世界城市化率由28.4%上升到41.3%
• 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至今。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
五,政府对城市化进程干预过度:城镇化水平作为衡量 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各级领导对 城镇化水平重要性的认识。但是,一些地方仅仅满足追求 城镇化水平这个数字的提高,大铺摊子、不重内涵、盲目 无序扩大用地规模,并造成一些地方的“有城无市,有市 无业”的“空壳城镇”、“鬼城”现象。 六,农民的“反城市化”: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村户口可以享受到征地补偿、土地利益、集体经济分 红等收益,政府为了政绩强行推动“农转非”,强行拆 迁安臵。农民利益收到极大损害,钉子户、暴力抗拆等 现象频频出现。
五,中外城市化发展道路比较
• 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下
一种自发式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都是“先发展大 城市,后建设小城市”的道路,是经济基础作用于 上层建筑的自然结果。 •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方针是以政府政策方针为主导的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代 中国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 化,城市化历程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推动的过 程,而是一个受到高度行政干预的过程,是在市场力 和行政力的交织和制衡中逐步推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