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GDW 571-2010 大截面导线压接工艺导则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导线
图1
接续管穿管前剥铝线图
5.5.1.2 钢管穿管如图 2 所示: a) 将已剥露的钢芯表面残留物全部清擦干净后,使钢芯呈散股扁圆形; b) 自钢管口一端下侧向钢管内穿入后,另一端钢芯也呈散股扁圆形自钢管另一端上侧向钢管内穿 入,注意是相对搭接穿入不是插接,直穿至两端钢芯在钢管管口露出 12mm 为止。
(1)
b) 压口长 Lm 值(mm)按下式计算: Lm P ——液压机出力,N; ; k ——液压机使用系数(1000kN 液压机: k =0.9;2000、2500、3000kN 液压机: k =0.8) HB ——压接管材料的布氏硬度,N/mm2; D ——压接管外径,mm。 5.2 器材及液压设备检验 5.2.1 对所用导线的结构及规格应进行检查,应与工程设计相符。 5.2.2 测量各种接续管、耐张线夹和引流线夹的内外直径时,应使用精度不低于 0.02mm 的游标卡尺, 测量长度时可采用钢尺。金具外观、尺寸、公差应符合国家标准 GB/T 2314 的要求。 5.2.3 在使用液压设备之前,应检查其完好程度,油压表必须处于有效检定期内;应检查模具的使用 状况和模具的尺寸。 5.3 清洗 5.3.1 接续管、耐张线夹和引流线夹在使用前应清洗管内壁的油垢,并清除影响穿管的锌Leabharlann Baidu与焊渣。 清洗后短期内不使用时,应将管口临时封堵,并以包装物加以封装。 5.3.2 对去除铝线后裸露的钢芯部分应清除残留的油垢,清除后应进行检查,确认不存在任何残留物 后方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穿管工序。穿管前应清除导线外表面的油垢,先穿管一侧的绞线表层的清除长度 应不短于铝管套入长度,直线搭接的另一侧的清除长度应不短于压接长度的 1.2 倍。 5.4 涂电力脂 应在即将施压部位的导线表面涂电力脂,且应涂抹均匀。
II
Q / GDW 571 — 2010
大截面导线压接工艺导则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送电线路用大截面导线的压接工艺。 1.2 本标准适用于架空送电线路所采用的四层铝股结构的圆线同心绞钢芯铝绞线。大跨越导线和其它 导线的压接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50233 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2317.1 电力金具 机械试验方法 SDJ 226 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试行) 3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大截面导线 由多根硬铝线和镀锌钢线组成,以多根镀锌钢线为芯,外部同心螺旋绞四层硬铝线,铝导体标称截 面不小于 800mm2。 顺压 第一段从直线接续管铝管的管口开始连续施压至压接定位印记;第二段从压接定位印记开始连续施 压至另一侧管口。 3.2 3.3 3.4 3.5 3.6 倒压 从耐张线夹铝管的拔梢端开始压接。 导线设计计算拉断力 导线的设计计算拉断力等同于设计使用拉断力,为导线额定拉断力(RTS)的 95%。 铝钢比 铝部分总截面积与镀锌钢绞线截面积之比乘以 100。
1—导线;2—接续钢管;3—接续铝管;P、P1—绑线
图2
接续管钢管穿管图
5.5.1.3 铝管穿管及压接位置确定如 3 所示: a) 当接续管钢管压好后,用钢尺量 NN=L3 ,记录 L3 的长度; 1 b) 用钢尺自切割印记 N 分别向导线两侧量取 NA ( L2 L3 ) 处画铝管定位印记 A; 2 c) 将铝管沿外层铝线绞制方向松开绑线 P1,向另一端旋转推入后,松开另一端绑线 P1,继续推入 直至铝管两管口与铝线上两端定位印记 A 重合为止; d) 穿管后旋转铝管使铝股复位、紧密; e) 在牵引机侧导线上从 A 点向牵引侧量 L4 标记为 A1,将铝管管口从 A 点调整对齐到 A1, 在另一侧 管口导线上作标记 A2。
5.1 器材及液压设备的准备 5.1.1 液压机的选用 根据导线接续管、耐张线夹、引流线夹及钢锚的外形尺寸,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铝模、钢模及液压机 的类型。 5.1.2 钢模尺寸 a) 对边距:考虑压后金属的弹性变形及尽量减少压后飞边的出现,且最大尺寸不能超过导则的最 大允许值,对边距按下式设计:
0 S 0.86 D 0.1~ 0.2
I
Q / GDW 571 — 2010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 《关于下达 2010 年度国家电网公司技术标准制 (修) 订计划的通知》 (国家电网科 〔2010〕 320)的要求编写。 国家电网公司于 2009 年 1 月委托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宁东—山东±660kV 直流关键技术的重 。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导线 大科技创新专项任务中的“1000mm2 大截面导线研制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 的压接工艺研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压接试验方案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据 此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制定的企业标准。本标准借鉴了现有的施工经验,以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行业标准 及规范作参考进行编写。本标准与 SDJ 226《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的不同之 处在于,规定了耐张线夹铝管的压接顺序采用倒压方式,当导线的铝钢比较大时对接续管铝管的压接顺 序采用顺压方式。 接续管的压接工艺, 本标准主要规范了压接设备与模 针对与 1000mm2 大截面导线配套的耐张线夹、 具的选择原则,穿管和压接方法,质量检查方法与判据。本标准未尽事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与本标准相冲 突时,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试验及技术论证的原则解决。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建设部。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送变电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万建成、丁燕生、孙涛、郑怀清、郎福堂、刘臻、贾聪彬、朱任翔、牛海军、 刘玉杰、叶爱民、周立宪、杨军宁、向孟奇。
预偏 预偏是指在倒压和顺压前分别按试验得出的经验值将铝管向施压顺序的反方向移动某个长度,此举 是补偿因铝管压接后产生的伸长量的方式。 4 一般规定 在操作前,应编制压接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中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导线的具体规格及有关参数; b) 所采用的液压管的外形与尺寸(包括公差) ; c) 各种压接管压前在导线“定位印记”的量尺尺寸; d) 耐张线夹钢锚拉环与铝管引流板及引流线夹相对位置的要求; e) 压接机型号及压接模具规格;
Q / GDW 571 — 2010 ICS 29.240
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 571 — 2010
大截面导线压接工艺导则
Crimping technology guide for large cross-section conductor
2010-12-29 发布
2010-12-29 实施
2
kP HB D
(2)
Q / GDW 571 — 2010 5.5 穿管 5.5.1 导线接续管的穿管过程如图 1、图 2、图 3 所示。 5.5.1.1 剥铝线如图 1 所示: a) 用钢尺测量接续管钢管的实长 L1 及接续管铝管的实长 L2; b) 用钢尺自导线端头 O 向线内量 L1+Δ L1+L2+60 并标定为 P 点,在 P 点用绑线扎牢(Δ L1 约为 L1 的 11%) ; c) 将接续管铝管套入,铝管穿入时顺铝线绞制方向,向内旋转推入直至露出铝线端头; d) 自导线端头 O 向线内量 L1+Δ L1+25mm 处标记为 N; e) 在 N 处向线内量 20mm 标记为 P1,在 P1 处用绑线扎牢; f) 在 N 处切断铝线,注意不要伤及钢芯。
1
4.1
Q / GDW 571 — 2010 f) g) h) i) 压接管压后尺寸等要求; 压接每次合模时的压强参考值; 施工流程和工艺设计; 其它特殊要求。
4.2 液压施工的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和技术交底并考试合格,持有操作许可证方能进行操作。操作时 应有质量检查人员在场进行监督。 4.3 导线的受压部分压接前应圆整完好,距管口 15m 范围内不存在必须处理的缺陷。 4.4 导线端部在切割前应校直, 并采取防止散股的措施。 切割时应与轴线垂直, 切断铝股时不应伤及钢芯。 4.5 量尺画印的定位印记在画好后应立即复查,确保准确无误。 4.6 在架线施工前应按要求制作导线压接试件,经对试件进行工艺性评定合格后方可进行握力试验。 工艺性评定内容包括导线外观无明显的松股、背股,压接管弯曲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握力值达到相应标 准的要求。 5 液压前的准备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 / GDW 571 — 2010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引用标准······················································································································································ 1 3 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1 5 液压前的准备 ·············································································································································· 2 6 液压操作······················································································································································ 5 7 质量检查······················································································································································ 7 编制说明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