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深感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系统。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家族制度、伦理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中国的家族制度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的延续,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伦理观念注重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伦理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梁漱溟先生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色,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关爱和同情他人,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个体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认为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这种伦理本位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相互关心、理解和尊重。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早熟文化’,亦即其文化在很早时即完成其基型,而一直不变沿袭下来。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1.如西洋人宴客,自己坐在正中,客人反在他的两旁。
尊贵的客人,近在左右手;其他客人便愈去愈远。
宴后如或拍影,数十百人皆为自己作陪衬,亦复如是。
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座,自己在下面相陪,宴席之间,贵客高居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陪宾了。
寻其意味,我则尊敬对方,谦卑自处;西洋则自我中心,示其亲昵。
——这完全是两种精神。
2.一切宗教都从超绝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
分析之,可得两点:一、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其事务;二、宗教必以对于人的知识方面之超外背反立其根据。
3.宗教这样东西,饥不可为食,渴不可为饮,而人们偏喜欢接受它,果何所为呢?这就因为人们的生活多是靠希望来维持,而它是能维持希望的。
人常是有所希望要求;就藉着希望之满足而慰安;对着前面希望之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断而忍耐勉励。
4.人类理智有二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
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
儿童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炼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阜丰知识。
故依理智以为生活者,即是倚重于后天学习。
5.动物倚本能为活,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6.说问题都出在人身上,这话并没有错。
但要晓得,问题在人,问题之解决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
7.伦理社会这块土地,不适于资本主义之滋生茁长,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若人们在经济上的进取心根本缺乏了,不亦是社会上一大危机吗?这却又从职业分途之一方面,可得其救济。
一个人生在阶级社会里,其一生命运几乎就已决定了。
特别是封建社会为然,而资本社会亦不例外。
农奴固然不能转为贵族,劳工亦难得作资本家。
他们若想开拓自己前途,只有推翻这种秩序,只有大革命。
但在中国这职业分途的社会,便不然。
政治上经济上各种机会都是开放的。
一个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初无限制,尽可自择。
而“行行出状元”(谚语),读书人固可致身通显,农工商业亦都可以白手起家。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古老而深沉的文化世界。
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人类心灵的细致洞察。
书中的观点独特,且极具洞察力。
作者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特点,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深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吸引。
例如,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仁”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我深以为然,因为“仁”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仁”被广泛应用,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发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有“仁爱”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爱和关怀。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强调正义、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人类的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哪些元素是积极的,哪些元素需要改进。
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中国文化一直非常感兴趣。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讲述中国文化要义的书籍,使我更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价值观。
其中,最让我着迷的是中国人重视的“仁义礼智信”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包括对家庭、朋友和社会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人注重礼节,善待他人,同时也注重个人修养和智慧的积累。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我认为这种关注他人和个人修养的平衡非常重要。
此外,我还了解到中国文化中对伦理道德和家庭价值观的高度重视。
中国人非常注重家庭的概念和家庭的影响。
他们重视家族的连续性和传统的延续,认为孝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这一观念让我深思,考虑到当今社会的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多样性,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回归对家庭价值观的关注。
此外,中国文化要义中还提到了包容和谦虚的价值观。
中国人传统上讲求谦逊和不自夸,注重与他人和谐相处。
这一观念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因为在当今社会,夸夸其谈和自我宣传已经成为主流。
中国的价值观提醒了我要保持谦逊和包容的态度。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要义,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让我思考了很多,同时也启发
了我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反思。
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探索和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如何将其中的宝贵思想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作者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然而他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的行动而运动的人”。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不变的口号,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共有十二个章节,讲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从而导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我们以道德代替宗教来治理社会。
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通读全文,只能截取前六章来阅读,其中一些文化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谈及几点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及其深刻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家庭来作为一个单位,以家族的联系程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
文章指出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中国人常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这样一个大家庭就是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
如果你一和某一人恰好都是同一个姓氏,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说法可能就会说“五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
在中国文化的第十三特征:孝的文化中我们应该也能分析出家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也许也是靠家庭制度的传承。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在作者总结民族品性中,第一条即提到“自私自利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这就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表现。
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这些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公交车站,地铁站,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很少看到自觉排队有秩序的乘车;多少人曾形容中国人一人在外成龙,三人在外成虫。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皆知的,可却为何如此呢?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吗?1882年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个明文排斥单一种族移民的歧视性条文“排华法案”,该条文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阐释,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价值观念,提倡人伦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爱和礼义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摒弃功利主义和虚浮的欲望。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此外,佛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舍得”和“菩提”,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教导人们要舍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摒弃贪婪和欲望。
通过学习佛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舍得和追求心灵净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着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500字
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500字篇一:《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读《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就像踏上了一场探秘中国文化深层奥秘的旅程。
开头就被梁漱溟先生那独特的视角所吸引。
他在这一章里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进行剖析,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探险家在向我们展示他发现的宝藏。
中间部分那真叫一个精彩。
梁先生提到中国文化中的家族观念,这在中国社会里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把每个人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就想到我自己的家族,逢年过节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长辈们坐在正堂,晚辈们一个个上前去拜年,那种长幼有序的感觉,也许就是中国家族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而且家族里要是有谁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就像一个超级大家庭。
这不像西方社会,个体相对比较独立。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家族观念的独特性,它在中国文化里就像基石一样的存在。
再说说中国文化里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指南针,无时无刻不在指引着我们的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尊老爱幼那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我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个年轻人主动给一位老人让座,周围的人都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种行为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反映出我们文化里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入人心。
这种观念不像有些文化是依靠宗教或者法律强制约束,而是深入人心的一种自觉行为。
结尾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所揭示的内容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的一些核心元素。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也许还能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一些方向。
中国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而这一章里所讲的这些要义就是大河里的一朵朵浪花,虽然只是一部分,但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篇二:《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读书笔记》翻开《中国文化要义》第二章,感觉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中国文化珍宝的盒子。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有点懵,就像走进了一个复杂的迷宫。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
这一章里提到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我觉得这可太有意思了。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
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
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
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
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
因此,我对民国学者所写的书更佳偏爱,对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更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阅读。
也因为成书过早,书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涩,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使本书对我来说不比文字的内容难以接受,用硬着头皮看书也很合适。
《中华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我们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所有维持秩序的,比如国家政治,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道德习惯,法庭警察军队等,都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文字,图书,学术,学校和其相关之事,也都是文化。
文化之本意,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文化之独立中国文化为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
中国文化自居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
中国文化延续至今,没有跟上古时代脱节或夭折。
中国文化可以在根本不摇动的情况下,包容其他外来文化。
中国文化自上古时期到现在,没有太多的改变与进步,内部具有妥当性,调和性,很成熟。
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甚远且大。
中国人公认的特点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忍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
中国文化之古怪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懈不进的文化。
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中国以道德代宗教,以伦理组织社会。
人类不怕费事理性是人类独有的特征,理性始于思想与对话,思想是不出声的对话,说话是出声的思想。
植物生活最省事,依本能为生活者次之,理智一路,则最费事。
脊椎动物自鱼类、鸟类、哺乳类、猿猴类到人类,依次进于理智,以依次而远于本能。
只有始终不怕费事的,才能到达,这便是人类。
两大见证语言,促进了观念与知识的产生。
儿童期特别长,可以取前人经验,丰富知识。
理性与理智一切生物都盘旋于生活问题(兼括个体生存及种族繁衍),以得生活而止,无更越此一步者。
而人类却悠然长往,突破此限了。
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更有向上一念,要求生活之合理也。
从这里不期而开出了无所私的感情——这便是理性。
心思作用之量两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而这密切相连不可分。
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
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
求真之心,好善之心,都是理性。
没有错误不足贵,错误非所贵,错误而不甘心于错误,可贵莫大焉!斯则理性之事也。
故理性贵于一切。
西洋偏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于理性而短于理智。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一)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一)关于《中国文化要义》读书报告简介《中国文化要义》是中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所著的一本经典的文化模式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总集。
本书内容丰富,既有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阐述,也有对中华文化的崇尚与捍卫。
读者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思想。
内容第一篇文化起源本篇首先阐述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以《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周礼》等经典作为依据,回溯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深入剖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讲述了古老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
第二篇思想精华本篇主要探讨中国哲学思想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佛家的禅修与慈悲等。
总结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重要思想和理念。
第三篇道德规范这一篇着重分析了中华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伦理道德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现代社会的生活提供思想借鉴和道德引领。
第四篇文化系统本篇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进行了探讨,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文化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价值深厚的书籍,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思想、道德、文化体系等众多方面。
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可以获得对中华文化体系的深层次理解和领悟。
因此,无论对于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经典著作。
读后感受与启示通过阅读《中国文化要义》,我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底蕴之深邃、思想之博大精深。
很多书中所涵盖的内容,都是平时学习中所未曾接触的,对《易经》、《尚书》、《春秋》等经典的学习更是令我受益匪浅。
同时,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思考。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重视和继承中国文化精髓,让其不断发扬光大,也需要将其融合到现代社会的生活和思考中,以增强我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仿佛只有那么一个独系演进论,大致按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
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倘若硬要拘泥于此,就显得有些呆板了,有些不切实际了。
比如说中国,我们有奴隶社会吗?不能只因夏商周时代曾经有过的战俘这一类似的奴隶群体就断言有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类似古罗马和美国算是极突出的了,中国并没有。
再说封建社会,我们提此就必会和专制搭配,弄出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专制和封建,一合一分,我们却把本来矛盾的事物放在了一起,实在是不该。
我们确实有封建社会存在的,它止于战国。
周王室的衰微才造就了封建社会的诞生,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属于专制主义。
可是地主阶级是纵贯两千年的啊,梁漱溟老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讲呢?这就要引出经典的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了。
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注重家庭生活,而不同于西洋的团体本位。
故而我们的团体生活实则是一塌糊涂的,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
还要说明一下的是,费孝通老先生对于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足可见其鞭辟入里之处。
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有了理论支撑的依据,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事业,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还是为官,各行各业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不像中古的欧洲界限之严,你祖上是手艺人,那么祖祖辈辈都别想跑,农民、奴隶、贵族也是一样。
中国则不然,你这代是农民,但是通过你的努力,积累财富和土地,你就能变成地主。
相反,要是你懒惰或者游手好闲,你就可能变回贫农,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政策。
那么当官呢,是要考试的,所以你父亲是官员,你就不一定,虽说官宦家庭确实营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但大体上还是公平的,毕竟历史上出了不少寒门官人。
这点有赖于科举制度。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连专制主义都算不上。
这又是为何呢?皇帝在中国看似是一言九鼎的,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许多约束条件。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中国文化要义》主要记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以及其特有的特征。
其中尤以中国人重视家庭生活而轻视集团生活、以家庭伦理代宗教伦理、以道德代宗教描述颇多。
所以此篇读书笔记也将着重从这几方面加以论述。
书中曾经提到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在于中国人的家庭在中国的每个人心中尤为重要。
所以随即便不难引出中国文化的一切风教礼俗,不单是由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相反,中国的风教礼俗却必受到中国特有的经济模式影响。
文化的原动力在于人的发明创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则表现在其具有极强的家族性。
从阶级观与流派观可知,人类文化史的发展历程:1、受自然因素影响,总体趋同,部分差异;2、受相互间的交流融合影响,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家;3、随着世界交通的进一步发展,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多,各文化相互融会贯通,从而使世界文化最终出现。
所以根据这些,作者最终给出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见解。
1、中国文化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在于其犯了方向性错误。
并非发展的慢,而只是朝着另一种模式在前进罢了。
2、中国文化之所以目前已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盖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不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是一种平行式的循环。
所以由此便想到了袁绪程在《关于中国未来十年改革的总体意见》里曾经相同的论述。
他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做出了促进近些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复合式流程图。
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个流程里,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是一个平面循环的流程,而并非一个螺旋上升的创新流程。
所以纵观我们目前的文化发展现状,便不难推测,如若这种发展模式不再做任何调整改革,中国的经济也必定会步文化那条路的后尘。
3、中国与西方比较,主要在于发展的过早,但却并未成熟。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以宗教为分水岭。
中国人重视个人伦理,所以必会以家族宗教为重。
而西方则重视大团体生活,故而会以家庭家族为轻。
这一切都源于欧洲在中古社会时期建立起了以大地主和庄园制度为基础的具有密切联系的集团。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乔军玲201041110《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深刻解析了中国的文化中所包含各种要义,梁先生自言“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先生穷其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两个问题:自己人生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
梁先生恰逢生于中国多事之秋,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资产阶级革命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时期,他为中国问题所困恼自是当然。
对于民族文化的分析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少年时,在感受中国问题剌激稍后,又曾于人生问题深有感触,反复穷究,不能自己。
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先解释何为中国文化,及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道德习惯等等均属于内。
接下来总括出中国文化之个性殊强之七大特点:自主性,差异性,传承性,包容性,历史悠久范围广,成熟,影响大。
然后讲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其一广土众民;其二多民族同化融合;其三历史长久其四力量伟大;其五社会经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其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其七家庭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有经验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且中国的学术也不是向着科学发展的,这是第八大特征。
其九学术没有科学,政治上没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更不见法制。
其十古代中国重道德而不重法律。
中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类型是一个特殊之事为中国文化的第十一个特征。
其十二中国古代自东汉以后为无兵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为第十三个特征。
隐士文化是第十四个特征。
这十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的文化的要义之所在。
第二章即从第七大特点家庭说起,冯友兰先生说中国生产家庭化,未经历社会化大生产,未经历产业革命,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文化以家庭为中心特点。
然而冯友兰的观点之说到了一部分,还有未尽之言。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里特别持重,不是只是一个“生产家庭化”所能解释的。
文化的形成并非一元的也非机械的,而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也有可能是中国的家族制度决定了中国没有产业革命。
中国非是迟慢落后,只是与西方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这个道路上有走不出,于是就陷于盘旋不进的状态中,可是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早熟一支,中国文化在早熟这一点上较之西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文献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与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点与难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链接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小霞国政2班11080302162013年12月12日《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一、出处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二、本书逻辑在《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中,梁漱溟主要是通过总——分——总的方式来论证他的观点,他先是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然后逐步介绍和阐释,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进行总结。
以下将对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的观点进行全面细致地梳理。
在梁漱溟看来,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而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个性,其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有一种意义在其中,掌握了要义就可以明白中国文化的特征。
其中,他列举了14个中国文化的特征,它们分别是: 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4、明知在文化中有伟大力量,但又不能确实指出力量之所在;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7、家族制度在中国全部文化中处于主要地位,根深蒂固,以家族本位为中国社会特色之一;8、中国开化既早,出现很多优秀的物质发明,但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从未产生科学;9、自由、民主、平等等观念要求始终没有在中国出现过,也没有形成那样的法制;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是一般国家类型中的国家,属于超国家类型;12、中国自东汉以来就是无兵的文化;13、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14、中国的隐士与中国的文化关系重大。
此外,因为民族品性大多由民族文化铸造而成,因此梁漱溟选择用民族品性的优缺点作为其观点参考佐证的资料。
《中国文化要义》_读书笔记1000字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作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中国文化要义》全书充满着哲学味,每一个论述都会引出新的问题,并且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各种因素,例如时代、背景、文化等。
读书的过程倒是很好的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对于书中充满的“问题意识”,从大的方面来说,作者毕生思考的两大问题是“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
在作者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中国文化本身,作者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生态度,或对于人生意义的价值判断,在西方和印度都与宗教密不可分,而宗教观念淡薄的中国人,却是靠什么提供人生意义、统摄众人思想的呢?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这一大串的问题会使得你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让你不自然的联想到诸多情况。
当然我们所想的深度远不及作者,但是从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多案例,例如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和生活?以及我们现在经常谈到“爱国主义”,这个爱国主义究竟是爱什么?国,政权也。
如果说爱国就是爱政权,似乎政治正确,却又有其他问题,毕竟全中国非党员人数依然不少,既吸纳入党越来越难,那么强求非党员者履行党员义务,便显得过于蛮横了些。
读了《中国文化要义》,明白文化不只是文字、图书、学校,而是涵盖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
书中大量列举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的不同,是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中国文化并非落后于西洋文化,只是两者走的是不同道路。
何况我们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精选5篇)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篇1】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
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在书中, 他以“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
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
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十、道德气氛特重。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中国文化要义》第七章,哎呀,真的好有意思哦!书里讲的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的一些特别的东西,比如说孝顺啊,还有尊老爱幼,真是让人觉得很温暖呢。
我记得书里说,孝顺是最重要的美德,要像爸爸妈妈照顾我一样,自己也要照顾他们。
嘻嘻,虽然我还小,可是我也想像爸爸妈妈一样,给爷爷奶奶捶捶背,给他们做点小事情呢!
还有哦,书里还说到要尊重别人,大家互相帮助,就像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大家一起玩,一起学习,班里特别和谐。
有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做作业,互相帮助,心里感觉特别开心。
嗯,还有就是尊重老师哦,书里说了,老师就像是我们的指路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每次老师说话,我都会认真听,心想“老师说得好!”
看完第七章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更加爱护家人,也要尊重周围的每个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朋友,大家都要相互关心,才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哦!
—— 1 —1 —。
2024年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2024年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2023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极具深度和前瞻性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核心要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也对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首先,本书着眼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并重。
作者指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它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思想基础。
然而,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全球化的冲击时,传统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和发展。
作者以充满洞察力的分析和理论,阐述了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交融中找到平衡点,并推动中国文化向前发展。
这种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现代社会的变革压力,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其次,本书强调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作者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而这种多样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吸纳各种文化元素,并融合为自己独有的特色。
作者以丰富的案例和实证,说明了多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指出了多元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对于国家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对中国文化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另外,本书还提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主。
作者指出,中国文化要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就需要具备自信和自主。
中国文化需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也需要在国际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
通过自信和自主,中国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对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主的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具备的文化自觉和国家意识,也让我对未来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2023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富有思想深度和前瞻性的书籍,它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核心要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中国人特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在19世纪国门洞开之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几乎一致看法。
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民族性传统依然;西方人一进来,也有了对比的对象。
应该说,这个时候,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所以这个看法也应该是很中肯的。
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
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
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
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
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
”(P61)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
”(P51)两者相争,要取得胜利,就必然要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得来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他人之力,即为联合。
斗争的冲突性加强与持久化,就会导致联合的巩固与系统化,于是集团就产生了。
而所谓集团,无非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为合作而组成的群体。
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易于结成集团。
长久以来生活于集团中的西方人,自然慢慢地就培养了集体意识——也即组织纪律性,公德之类。
诚如作者所说:“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
”(P275)相反,向来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口头禅的中国人,不喜争斗,更是反感党派之争。
个人从不生活在集团中,不习惯集体生活,没有集体观念,以至被认为自私而无公德,这也是“情有可原”。
中国人之自私与西方人的公德心,并不是天生的,实乃形势使然。
问题在于,为什么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有集团生活,中国人却不愿争执无集团生活以至散漫自私?在梁先生看来,“家族、集团生活同为最早人群所固有;但后来中国人家族生活偏胜,西方人集团生活偏胜,各走一路。
西方之路,基督教实开之;中国人之路则打从周孔教化来的;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P85)梁先生认为,基督教在兴起的时候,对当时社会有极大革命性。
基督教反对其它一切偶像崇拜以及其它诸神,所谓“基督教不以建立其自身之祭坛为满足,必进而毁灭异教之祭坛”。
此其排他性极强。
排他性既强,“被排亦烈,到处不能为人所容;而遭受残杀之结果,则是使他们自身团结更形坚强。
”(P50)后来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政教一体化开始。
此后,教会中的上层组织也渐渐成了封建阶级的一部分。
这又使得集团间斗争更加激烈。
一方面,有权力,就易有争端;另一方面,宗教界别,又易形成集团对抗。
是以西方社会顺着宗教这条路走,社会斗争激烈,而集团生活偏胜。
反观中国人,则与此相反,形成伦理本位的社会,家庭生活偏胜。
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中国以道德代宗教。
由于原始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人类的诞生几乎必与宗教为伴,且很多以宗教为社会的中心。
所谓“弱者而后需要宗教,愚者而后接受宗教”;“理智尽处生信仰”,正指此。
所以宗教在人类社会之初,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而在中国,自周孔教化产生之后,宗教遂以变质。
儒家“似乎彻底不承认有外在准则可循。
所以孟子总要争辩义在内而不在外。
在他看来,勉循外面标准,只是义的袭取,只是‘行仁义’而非‘由仁义行’”(P97)。
在梁先生看来,“儒家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
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P95)。
这与宗教对神的崇拜及其严格的组织与思想控制截然相反。
由此而言,“儒教”并非宗教。
孔子虽并没有排斥或批评宗教,但他着重于启发人的理性,却实际上是宗教最有力的敌人。
然而要以道德代替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也并不仅此。
梁先生认为,“宗教在中国卒于被替代下来之故,大约由于二者:一、安排伦理名分以组织社会;二、设为礼乐揖让以涵养理性。
”(P98)儒家提倡家庭关系,甚而把父子兄弟的感情关系推到社会上去,比如朋友如兄弟,百姓为子民,以伦理关系来组织社会。
把家庭关系由内而外推展开去,把社会关系由外往里拉,使得社会也从而富于平等气息和亲切意味,社会冲突是以不强。
另设礼乐揖让,大家相处互相尊重,凡事以理性为先,不尚冲动,更反感争斗。
民谚“一争两丑,一让两有”正指此。
这一方面组织了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使社会平和。
集团之不强,宗教之被替代,也是情理之中了。
中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理性早启。
梁先生对理智与理性作了区分。
他认为,理性、理智为心思作用的两个方面,“知”的一面为理智,“情”的一面为理性。
“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
”(P111)这很像我们现在说的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分别。
在他看来,西洋偏长于理智而短于理性,中国偏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
中国人长于理性的结果,是对人自身,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国家权力,也不是多数人民——它所崇尚的只是理性。
由此,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风尚,中国人养成了一种精神,作者分析为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
”(P118)与宗教的出世不同,中国人肯定人生而主入世哲学。
“儒家盖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在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
”(P119)也正如此,中国人才特别勤俭,世所闻名。
而且中国由于理性早启,没有形成什么成见固执的观点(因其所尚唯有理性),也少形成对抗之势力,是以无集团生活,形成阶级的机会也少。
中国之无阶级,之不像国家,以及秦以后不为封建社会,都是梁先生很重要的观点。
先秦以后,中国社会集团性之不强很明显:一来,以郡县代封国而没有一个固定世袭的贵族地主阶级;二来,“布衣将相”说明那时阶级壁垒并不严(甚或本无阶级),官僚阶层是对外开放的(官僚不世袭)。
这都说明至少中国没有很强的阶级对立。
梁先生认为,“在此宗教不足的社会里,贵族而脱于武力,其所余者还有何物?那就是有他累积的知识和初启的理性而已。
这就是士人。
中国封建毁于士人。
他力促阶级之融解,而他亦就是阶级融解下之产物,为中国所特有。
”举国只有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人可世袭,也只有他一人是在“统治”,其它机构人员都是为他而统治,而不是自己统治。
所以中国古代的皇帝只要头脑有一点清醒的,都不敢与人民为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成为自古以来的名句。
而在西方这就不然。
国王可以联合整个贵族阶级来剥削人民,加上宗教的控制,所以中世纪的欧洲特别黑暗。
而中国人所受压榨则少得多,如梁先生所说:“古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于我哉!’或出文人想象,未必实有此谣。
然而太平有道之世,国与民更仿佛两相忘,则是中国真情。
”在梁先生看来,中国文化为人类文化之早熟,理性早启与文化早熟几乎是一个意思。
何为“文化早熟”?先生认为,从理念上而言,“中国理念较之西洋恒有所超过,而非不及。
”书中以中国人多义务观念而少权利观念为例说,西方人由相争而达于互相承认,以求“平等”,是为近代一大进步;而中国人则是起因于伦理道德尊重对方,“看对方重于自己,超过了‘承认旁人’那句话,与起因在不顾旁人者适相反”。
却恰由于此,中国人才忽视了“平等”的重要性,未能产生近代西方的平等思想,更不可能建立相关的制度。
所以,“中国,乃是病在高明,非失之愚笨;这是最应当记取的”。
(P226)从另一点来看,西方制度的建设、文化的发展是由客观经济形势的发展而一步一步逼出。
西洋趋于经济进步,经济手段对政治手段之一次确定制胜,即封建败于一种新兴外力而被彻底颠覆,由此新的制度与文化建基于上。
而中国则以理性早启,趋重道德以代宗教,相安而不尚武,以至中国封建势力不强,“由内部自行分化融解,而政治手段果败于经济手段,封建因此未遽为新兴势力所代,而不免于翻复。
”即中国理性之发展,并不是由客观形势逼迫而出,却本乎心,远远地超出了经济的发展。
对此有一句总括性的话:“西洋文化是从身体出发,慢慢发展到心的,中国却有些径直从心发出来,而影响了全局。
前者是循序渐进,后者便是早熟。
”对中国人的理性与文化的早熟,梁先生还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惟中国古人之有见于理性也,以为‘是天之所予我者’,人生之意义价值在焉。
外是而求之,无有也已!不此之求,奚择于禽兽?在他看去,所谓学问,应当就是讲求这个的;舍是无学问。
所谓教育,应该就是培养这个的;舍是无教育。
乃至政治,亦不能舍是。
所以他纳国家于伦理,合法律于道德,而以教化代政治(或政教合一)。
自周孔以来二三千年,中国文化趋重在此,几乎集全力以倾注于一点。
假如中国人有其长处,其长处不能舍是而他求。
假如中国人有其所短,其所短亦必坐此而致。
”转引自/pmate/blog/static/5176892008927471280/分享到:阅读(425)| 评论(0)| 引用(0) |举报《希腊的遗产》读书笔记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历史上的今天∙“管理政治观”(原创)2010-04-01 09:03:35相关文章∙和合文化与我国的宗教政策2009-11-10 09:56:17∙信仰宗教的前提是什么?2010-09-13 13:55:49∙宗教与国家的关系2010-01-26 11:52:02∙9438.宗教2010-08-07 15:21:31∙宗教基督教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信仰(上)2009-11-13 09:22:35最近读者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dxyyggyxyesheng-shefayuaapexitsmzhang.19感恩tearsfal网上购物评论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