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构造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39dbbe8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d.png)
中国七大地理分区及简单介绍摘要:一、北方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二、南方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三、西北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四、青藏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五、东北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六、华东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七、华南地区1.地理位置2.地形特点3.气候特点4.人文特点正文:一、北方地区1.地理位置:北方地区位于我国东部,黄河以北,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平坦,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有大兴安岭、太行山等山脉。
3.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4.人文特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口众多,农业发达。
2.南方地区1.地理位置:南方地区位于我国南部,长江以南,包括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多样,有丘陵、盆地、高原等,长江、珠江、闽江等河流流经。
3.气候特点: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4.人文特点:江南水乡文化、岭南文化等,注重饮食、民俗等传统。
3.西北地区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高原为主,有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山脉。
3.气候特点:干旱少雨,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
4.人文特点:多元文化交融,草原文化、丝路文化等,民族风情浓郁。
4.青藏地区1.地理位置: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高原为主,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山脉。
3.气候特点:高寒气候,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
4.人文特点:藏传佛教文化,民族风情浓厚。
5.东北地区1.地理位置:东北地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2.地形特点:地势平坦,有长白山、大兴安岭等山脉。
中国地理(第一章)
![中国地理(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546e9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5.png)
中国土壤类型也多样,包括红 壤、黄壤、黑土等。
中国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与气候 、地形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加强 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是重要的
任务。
中国自然资源
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煤炭 、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以
及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铁 矿石和稀土生产国之一。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政策,如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等, 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中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如推广节水灌溉、培育 新品种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中国工业地理
工业布局
中国的工业布局经历了多次调整,目前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布 局体系。
工业行业
中国的工业行业门类齐全,包括能源、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众多 领域。
中国能源资源以煤炭为主,同 时还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 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
中国的土地资源也较丰富,但 土地利用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
03
中国人文地理
中国农业地理
农业种类 农业区域划分
农业政策 农业科技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广泛,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多种类 型。
中国根据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多个农业区 ,如东北平原农业区、黄淮海平原农业区等。
中国地理
目 录
• 中国地理概述 • 中国自然地理 • 中国人文地理 • 中国地理分区 • 中国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置和疆域
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 接俄罗斯、蒙古,西邻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 坦,南接缅甸、老挝、越南。
疆域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海 域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41761ef580216fc710afd69.png)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i)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产 表4.3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乙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 (系)的交替地忒时代軍四紀 西丈平弹沟-弧-盘累廉逆23. 7—i第三紀 E,西去平洋古陆大规攬黑炜、沉股,形成西丈平徉; 亚洲大諦东部出理北北东方向的大前裂陷帝 白垩紀廉山 侏岁圮三聲圮 二疊紀石員圮興醐圮 5L 晚元古优 中元古代 早元古代丈古代11420R345-360印支—天山 Ptl40B43850S575&50 1000 武陵 四傩 蒙古一兴寰帮.秦龄带大规模逆掩-叠圧遗山1古龙 平洋板块俯冲,亚删大陆东缥转化为安集斯ah 古特 提斯洋闭合,中恃擡斯洋扩张 古誤古洋闭會.隋北板块汇豪I 吉 特提斯洋扩张 舌雜岭洋和古祁逢洋闭昔.形应褶皱袖雨i 穆巷枣肅部裂陷槽闭合尿成建匹_1 1700吕粟 阜平吕槃.中条 五台 阜平 元古华北板块、元古塔里木板块、元古 -庶礪尔板块、扬子板块尊瑕成 活动 大陆边嫌 与16 内构 造演化阶 段古板 块龜 成“ 化阶元古大 陆扳块 演化断 段年辭Ei T,—」逋冲国版煲形成 垃象吉芹牙始扩张Z500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地理我国的自然地理
![地理我国的自然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8d00099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b.png)
地理我国的自然地理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
本文将从地理的角度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系水资源和自然灾害。
一、地形地貌中国的地形地貌各异,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平,中部地区以高原和丘陵为主,而西部地区则以高山和盆地为主。
在东部沿海地区,有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的河流。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它流经中国的中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交通干线。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它流经中国北部,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在中部地区,有巴蜀平原、江汉平原和河南平原等广阔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人口聚居。
另外,中国还有一些著名的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这些地区地势较高,气候条件极端。
二、气候条件中国的气候条件多样,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
南方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夏季湿热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而北方地区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
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则属于寒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较少。
中国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也为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中国还受到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也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水系水资源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许多重要的河流和湖泊。
黄河、长江、松花江等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它们为中国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持。
此外,中国还拥有许多大型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这些湖泊不仅美丽风景,还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起到了保护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了中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自然灾害中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繁。
尤其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经常发生地震,给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ed47238cf90f76c660371a14.png)
第六章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3、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方法4、划分古板块的标志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2、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由于地壳构造活动性的不均一性,因而可以从空间的角度将地壳各部分的区域性分异与构造阶段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或大地构造分区。
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依据是构造活动程度,由于地壳演化中各个地区构造活动程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进行大地构造分区时,必须具有历史分析的现点,即区分不同的构造阶段进行。
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现代全球古大陆再造和板块划分,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旋回(Pangea-250)的构造格局进行划分的,因为该阶段的地质记录最全、研究程度最高。
至今,进入一个泛大陆裂解时期,其板块划分的代表方案就是LePichon (1968)等的现代板块划分。
Pangea-850以前(太古宙-元古宙)的板块划分涉及太古宙-元古宙的造山带和古缝合线识别,存在较多争议。
故一般以850-250Ma泛大陆阶段的板块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
(王鸿祯,1990)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简表(任纪舜等,1999)大陆法拉龙板块Cocas板块菲律宾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澳洲-印度板块纳兹卡板块预测:50Ma后预测:150Ma后预测:250Ma后一个新的泛大陆形成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一、从活动论观点划分大地构造单元1、大地构造分区的主要原则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3、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方法4、划分古板块的标志二、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及构造分区1、槽台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2、板块观点对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3、中国大陆构造域的划分2、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观点(1)活动论和固定论所谓活动论是指地表大陆和海洋在地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而言。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2dc4c1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3.png)
高二地理: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与十大口诀
一、我国四大区域划分及特征
1. 东部沿海地区
•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份。
这一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达的城市。
其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对外交往的窗口。
2. 中部地区
•特征: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等省份。
这一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中部地区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工业基础,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工业中心。
3. 西部地区
•特征: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势高原和山地居多,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国家的扶持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了大力推进。
4. 西南地区
•特征: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省份。
这一地区地势复杂多样,有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貌类型。
西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云雾弥漫,植被丰富。
这一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草药和特色农产品。
西南地区还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区域,有着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二、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十大口诀
1.。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
![简明扼要地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84c386725c52cc58bd6be45.png)
简明扼要的总结中国区域大地构造时空演化规律一、中国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太古代以来,中国大陆岩石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岛状古陆到大陆板块的发展过程。
根据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体制和不同时期东亚大陆岩石圈的板块构造格局,将我国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粗略地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表4.3):1. 古陆核形成演化阶段(Ar~Pt1)2. 元古大陆板块演化阶段(Pt2~Pt3)3. 古板块形成演化阶段(Z~T2)4. 活动大陆边缘与板内构造演化阶段(T3~Q)表4.3 中国大地构造演化阶段二、中国区域构造演化及其主要特点(一)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区域构造是在一定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作用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系)产生不同特征的区域构造,因而区域构造的演化反映地球动力学体制(系)的交替。
现在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在太古代至早元古代,地球动力学体制可能与板块构造体制有本质的区别。
但这一阶段中究竟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地球动力学体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早元古代后,即距今1600Ma以来,板块构造体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种地球动力学体制中,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发展主要受控于与其相邻的大洋盆地的构造演化。
因此,我国大地构造学家常以在区域构造演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大洋盆地来命名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
从我国区域构造演化来看,自中元古代至今曾出现过以下几个不同的地球动力学体系;1. 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前中生代,我国北方大陆(即塔里木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曾被古蒙古洋占据。
随着古蒙古洋的扩张、消减闭合,塔里木一华北板块出现裂陷、褶断,大陆地壳向北增生、扩大,并最终于古生代末与向南扩大的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对接。
因此在前中生代,我国区域构造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古蒙古洋地球动力学体系的控制。
2. 古太平洋地球动力学体系自二叠纪至早白垩世,我国东部处于古太平洋西岸,古太平洋的扩张、消减、关闭,直接控制着中国东部区域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的构造演化。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22017d8c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9.png)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和熔岩流动在地表形成 了许多火山地貌形态,如火山锥、 熔岩台地、熔岩隧道等。这些地 貌形态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和自然
保护区。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
岩岩
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区的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带等地。
变质岩
是指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中国,变质 岩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变质岩带和华南地区的变质岩区等地。
些褶曲常常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03
褶皱地貌
褶皱构造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等。同时,
褶皱构造还控制着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地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各种断裂面的地质构造。 在中国,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
断裂类型
根据断裂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则是 指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中国分布广 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中南地区等山区地带。
VS
地质灾害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强降雨、冰 雪融化等条件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也加剧 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05
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 和展望
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同时,断裂构造也是地 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21e4037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2.png)
对中国地震分布的影响
揭示地震分布规律
大地构造分区与地震的分布密切 相关,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地质构 造和地壳运动进行研究,有助于 揭示地震的分布规律。
预测地震活动
了解不同分区的地质特点和历史 地震活动情况,可以对未来地震 活动进行预测,为地震防范提供 科学依据。
提高抗震能力
通过对不同分区的地震活动特点 进行分析,可以制定针对性的抗 震减灾措施,提高社会抵御地震 灾害的能力。
性。
02
综合分析方法
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 化学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04
分区指标体系
建立包括构造特征、地壳厚度、 地震活动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分区 指标体系,为分区提供依据。
02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结果
华北地区
总结词
华北地区是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的一个重要区域,以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为主要特 征。
详细描述
华北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其地质构造复杂,以断块山地和 盆地为主要地貌特征。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如煤炭、石 油、天然气等。
华东地区
总结词
华东地区是中国大地构造分区中的另一个重要区域,以新生代以来的沉降和堆 积作用为主要特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特征
华东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起伏 较大,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该地区经济发 展较快,人口密集,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 区之一。
形成机制
华东地区的地质构造受到中生代和新生代板 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断层、褶皱 和火山岩浆活动。该地区的地壳活动较为频 繁,如地震、火山等。
华南地区
特征
华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为 平坦,气候温暖湿润。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矿 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fef56bfb04a1b0717fd5dd1b.png)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67703b4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c.png)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发展潜力大
详细描述
包括西部12省(区、市),如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
自然资源丰富,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地广人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05
中国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03
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浪费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导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01
人口数量与密度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导致资源压力不断增大。
02
资源短缺
中国部分地区面临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短缺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大江大河的切割作用和青藏高原的隆起。这些地貌特征对中国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有许多山脉,如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秦岭等。这些山脉不仅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特征,还对中国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高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等。这些高原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方式。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呈现出金字塔形结构,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数量较多。
城市规模分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扩张。
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和政策措施来引导城市健康发展。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Pz 1)
![万天丰-中国区域大地构造(Pz 1)](https://img.taocdn.com/s3/m/a79f8b63783e0912a2162ab8.png)
三、构造活跃期的变形、 变质与应力场 D/S 角度不整合、假整合与 整合接触关系分布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韩国中部奥陶系与中石炭世的假整合
C
O
古喀斯特溶洞,成为华北鄂尔多斯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储油
华北下古生界古构造
?
临津江断裂?
胶南断裂
曾有人认为:临津江为中朝与扬子板块的分界
123º E
中朝与扬子板块 之对比
) 2)应该重视生物古地理与地质构造演化史的相似性, 不同板块内部变形方向的协调性,板内古构造应力 方向与板块运移特征的协调性。 3)必须考虑地块在一定时间内、只可能沿着一定的轨 迹、进行一定距离的运移。 4)古构造复原应本着“先大后小”的原则 朱鸿与笔者,选择了精度相对较高的古地磁资料81篇 文献,采用了255个古地磁数据,编制了中国大陆及
129.1°- 83.8° 早古生代
11.7°S~2.8°N 角度不整合 近东西向 无 微弱 Sn, Pb, Zn
205.4°- 201.3° 寒武纪
10.8° S~11°S 角度不整合 近南北向 绿片岩相 强烈 W, F, Ag
四、岩浆活动与板块变位速度
占全国全部岩浆岩分布的7%
蛇绿岩套发育:
第四章 中寒武世- 早泥盆世 构造演化
中寒武世-早泥盆世构造演化
祁连期,513-386 Ma (高潮 ~400Ma)
西域板块拼合(生物组合 亲扬子) 形成祁连山-阿尔金-西昆仑碰撞带 华夏板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 南扬子板块 发育板内褶皱 (按现代:轴向东西) 中朝和北扬子板块仅局部褶皱 北秦岭存在俯冲带 多数地块呈离散状态
Rich in ΣFeO (12.0 12.28%), MgO (7.75 5.84%), Mo (0.64 0.58×10-6), and high Zr / Hf (54.4 44) , in the mantle source area of southern part of Sino-Korean plate;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https://img.taocdn.com/s3/m/2598799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8.png)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教程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介绍:介绍地球的不同层次以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2. 大地构造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介绍大地构造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如地震和地壳运动等。
3. 中国地质背景和构造特点:介绍中国的地质背景,如板块构造、隆升和断裂等,以及中国的构造特点和区域差异。
4. 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别介绍中国的高山地区和盆地地区的大地构造特点,如喜马拉雅造山带和东北平原等。
5. 大地构造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介绍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地震勘探、重力测量和地壳形变观测等。
6. 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讲解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对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等。
7. 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介绍中国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和过程,如华北地块运动和青藏高原隆升等。
8. 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介绍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如地质资源勘查和地震预测等。
教程可以通过教学课件、实地考察、学术报告和讨论等形式进行教授。
学员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地质构造的特点和演化历史,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持。
《中国地理分区》课件
![《中国地理分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8a0ec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7.png)
总结词
自然地理分区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导致经济发展方向和模式存在差异。
详细描述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从沿海平原到内陆高原,自然地理分区对经 济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 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西部 地区则因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气候
中国农业气候多样,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和作物种植有重 要影响。
土地利用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土地利用 方式和结构也是农业地理分区的重要特征。
城市地理分区特征
总结词 城市化水平
城市规模 城市职能
中国城市地理分区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城 市职能等方面。
中国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 高,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中国城市规模差异较大,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等 ,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理分布和特点上存在差异。
中国城市职能多样,包括工业城市、商贸城市、旅游城市等, 不同职能的城市在地理分布和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04
中国地理分区与经济发展
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包括温带、亚热 带、热带等气候区,不同气候区呈现出不 同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水系发达,河流湖泊众多,水文特征 也是自然地理分区的重要依据之一。
农业地理分区特征
总结词
中国农业地理分区特征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农业气候、土地利用等 方面。
农业资源
中国农业资源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这些资源的分布和特 点决定了农业地理分区的格局。
为应对环境问题,未来将加强生态保 护和修复工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特点
![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4b2747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2f.png)
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特点
参考:
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长期以来一直受到
重视和研究,它有着独特的构造运动特点。
地质构造主要指的是地表上可观测到的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包括山脉、盆地和
断裂等。
山脉是表现为地表起伏的构造橱窗,被认为是地质学家对地壳内部构造的最直接的观测反映。
在中国大陆区域,有海西山脉、青藏山脉和燕山等大小不等的山脉系统,这些山脉相伴随着大量的断层、断裂活动和侵蚀作用,组成了构造复杂的地质结构。
此外,中国大陆区域的构造运动也是独特的,主要特征是大陆拼图和断层破坏。
北美大陆拼图运动是一种持续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北美板块从亚洲陆块东移,使北美大陆发生了移位和变形,这种构造运动影响了中国大陆构造,引起了东部
沿海地区的山脉建筑活动和断裂破坏活动,使中国大陆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可以说这种构造运动是板块构造复杂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中国大陆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其构造运动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表现
为不同区域的山脉、盆地及其各种断层、断裂等形式的构造结构,以及推动构造运动的北美大陆拼图及其周边的构造破坏等运动。
所以,研究和挖掘中国大陆构造运动的秘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地质构造及其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构造运动带来的灾害,以及更好地充分利用其地质能源资源。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963d33c92cc58bd63186bd65.png)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2.地盾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
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
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
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
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
5.构造层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
中国地理特点及其区域划分
![中国地理特点及其区域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1308d3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2.png)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中国土地资源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水资源: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等 气候资源:中国气候资源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带
第二章
中国区域划分
东部地区
范围: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包括北 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 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 个省市
地理特征:地形平坦,气候湿润, 海岸线漫长,港口众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特点: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 化水平高
重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 圳等
中部地区
特点:地势平坦,气候湿润, 农业发达,交通便捷
范围:包括山西、河南、安 徽、湖北、湖南和江西6省
主要城市:北京、天津、上 海、广州、深圳等
中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和条件
气候条件
中国气候类型多样, 包括热带、亚热带、 温带和寒带气候
中国地势复杂,山脉、 高原、平原、盆地等 地形多样,对气候产 生重要影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气候区域差异 大,不同地区的气 候特点各异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地理特点 及其区域划分
汇报人:
目 录
壹
中国地理特点
贰
中国区域划分
叁
各区域地理特 点
第一章
中国地理特点
地形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形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有利于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分区略图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分区略图](https://img.taocdn.com/s3/m/94f5bf7b1711cc7931b716e0.png)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分区略图A—华北稳定大陆构造区;A1—内蒙隆起;A2—胶辽隆起;A3—阿拉善隆起;A4—太华隆起;A5—嵩箕隆起;A6—燕山坳拉谷;A7—晋豫陕坳拉谷;A8—宜川坳拉谷;A9—贺兰山坳拉谷;A10—白云鄂博台缘坳褶带;A11—晋陕冀豫鲁台坪;A12—鄂尔多斯盆地;A13—渤海湾盆地;A14—南华北盆地;A15—汾渭盆地;A16—郯庐—依兰—伊通断裂带;B—塔里木稳定大陆构造区;B1—柯坪断隆;B2—库鲁克塔格断隆;B3—铁克里克断隆;B4—阿尔金山断隆;B5—塔里木盆地;B6—库车山前坳陷;B7—喀什—和田山前坳陷;B8—若羌山前坳陷;C—柴达木稳定大陆构造区;C1—欧龙布鲁克隆起;C2—柴达木盆地;C3—柴南隆起;D—扬子稳定大陆构造区;D1—康滇隆起;D2—江南隆起;D3—淮阳隆起;D4—苏雄裂陷;D5—龙门—大巴山台缘坳褶带;D6—盐源—丽江—哀牢山台缘坳褶带;D7—上扬子台坪;D8—下扬子坳陷;D9—四川盆地;D10—江汉—洞庭盆地;D11—苏北盆地;E—冈瓦纳大陆北缘构造区;E1—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隆褶带;E2—喜马拉雅隆褶带;E3—班公湖—怒江裂陷带;E4—雅鲁藏布江裂陷带;E5—西瓦里克前陆盆地;F—天山—兴蒙—吉黑褶皱构造区;F1—阿尔泰山加里东褶皱带;F2—准噶尔北海西褶皱带;F3—准噶尔盆地;F4—三塘湖盆地;F5—北天山海西褶皱带;F6—吐鲁番—哈密盆地;F7—中天山隆起;F8—伊犁盆地;F9—南天山海西褶皱带;F10—焉耆盆地;F11—北山—阴山海西褶皱带;F12—额济纳旗盆地;F13—银根盆地;F14—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褶皱带;F15—锡林浩特中间地块;F16—内蒙古海西褶皱带;F17—额尔古纳早加里东(兴凯)褶皱带;F18—兴安海西褶皱带;F19—二连盆地;F20—海拉尔盆地;F21—佳木斯地块;F22—吉林—小兴安岭海西褶皱带;F23—延边海西褶皱带;F24—松辽盆地;G—秦岭—祁连褶皱构造区;G1—桐柏—大别隆起;G2—武当隆起;G3—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G4—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G5—南阳—襄樊盆地;G6—礼县—柞水早海西褶皱带;G7—康县—略阳中海西褶皱带;G8—西秦岭—南祁连印支褶皱带;G9—中祁连隆起;G10—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G11—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G12—河西走廊边缘坳陷;G13—达肯大坂海西褶皱带;H—昆仑山褶皱构造区;H1—公格尔—桑珠塔格隆起;H2—西昆仑北侧海西褶皱带;H3—祁漫塔格加里东褶皱带;H4—喀拉喀什—布尔汉布达山海西褶皱带;I—松潘—甘孜褶皱构造区;I1—若尔盖—西倾山中间地块;I2—巴颜喀拉印支褶皱带;I3—可可西里印支褶皱带;J—喀喇昆仑—唐古拉—三江褶皱构造区;J1—羌塘地块;J2—喀喇昆仑燕山褶皱带;J3—唐古拉加里东—海西褶皱带;J4—三江海西—印支褶皱带;K—华南褶皱构造区;K1—湘桂加里东褶皱带;K2—云开—武功山加里东褶皱带;K3—粤赣加里东褶皱带;K4—武夷山加里东褶皱带;K5—东南沿海燕山火山岩带;K6—钦防海西褶皱带;K7—右江印支褶皱带;K8—五指山海西褶皱带;K9—南海地台;K10—北部湾盆地;L—东部陆缘构造区;L1—乌苏里燕山褶皱带;L2—台湾喜马拉雅褶皱带;L3—北黄海隆起;L4—南黄海坳陷;L5—闽浙隆起;L6—东海陆架西部坳陷;L7—东海陆架边缘隆起;L8—冲绳海槽裂陷;L9—琉球岛弧隆起;L10—南海北部陆缘坳陷;L11—东沙隆起;L12—琼东南坳陷;L13—南海中央海盆裂陷;L14—西沙—中沙—南沙断块;L15—莺歌海—西沙西—西卫滩—曾母暗沙—卡拉棉弧形坳陷。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18c0bbcca8114431b80dd8a7.png)
( 大 地
向分区的特征。 按板块观点,中国大地
构 构造位置位于印度板块与亚
造 洲板块碰撞带和亚洲板块与
位 太平洋板块俯冲带附近,致
置 )
使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与板 块的碰撞和俯冲至为密切。
二、中国区域地质概貌及特点
2.2.2.
西部地区:构造线以北西西为主,由许多地槽褶皱系和中间 地块组成,习惯上称为西部地槽区。
区
域
地
质
基
本
特
征
(
深
硅镁层断裂主要是张性断裂,它控制着华北、苏北、江汉等
断 裂 简 述
地一系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发生和发展。重要的有沧州深断 裂带、聊城-兰考深断裂带以及汾渭地堑深断裂系等。其共同特 点:平面上呈“之”字形折线,追索现象十分明显;剖面上为一系
) 列阶梯式正断层与盆地同步发展,往往形成箕状凹陷的边界,普
断 系19大兴安岭-太
裂 行山-武陵山深断
简 述 )
裂系20汾渭地堑深 断裂系21华南北西 向深断裂系。
3.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系
2.2.3.
指中国西南部以一系列巨大的弧形断裂为主干的断裂系。这
是一个中、新生代的断裂体系,它控制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
中 地槽带的发展,并使古亚洲大陆上的一些古断裂重新复活,为特
相对稳定的地区。它可以是保存下来的古地台碎块或早期固结的
褶皱地区,如佳木斯隆起。
(二)地台区构造单元名词
划分依据: 基底及盖层构 造在地史阶段 和空间分布上 的差异性,岩 浆活动和深断 裂特征。
一级构造单元:
1.地台:指大陆壳上地形起伏不大的稳定地区。具有明显的 基底和盖层双层结构。在An∈纪变质基底之上的沉积盖层,厚 约1~3km,发育比较完全。如俄罗斯地台、塔里木地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十年动乱,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又重新恢复,1978年中 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 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1977年陈国达 指导,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主编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 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张伯声主编的1:400万 《中国锒嵌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锒浪状嵌构造》 (1980);张文佑主编的1:400万《中国断块构造图》及说明书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1974);1980年黄汲清 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等编的1:400万《中 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1978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值得提出的 是马杏垣等(1979,1981)在前寒武纪和重力构造两方面,李 春昱等都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板块构造学说越来越被广大地质工 作者接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石油勘探的需要,对板内构造作了 大量的研究。
岩石圈断裂——切穿整个岩石圈到达软流圈 地壳断裂——到达上地幔顶部 基底断裂——切穿整个花岗岩质层,到达玄武岩质层 盖层断裂—切断沉积盖层,到达结晶基底顶面 层间滑动断裂——发生在各构造层之间的层间滑动面
中国断块构造分区略图
S-桑干期;T-太行期;J-晋宁期;Z-震旦期;C-加里东期; V-海西期;I-印支期;Y-燕山期;H-喜马拉雅期
中国主要构造体系略图
力球 又自地 来转壳 源惯运 于性动 地离的 球心起 自力源 转。是 速地在 度球重 的自力 变转控 化惯制 。性下 离的 心地
1-纬向构造体系;2-经向构造体系;3-新华夏系复式褶皱带;4-新华夏系断裂;5-新华夏 系褶皱束;6,7-歹字型构造体系褶皱及断裂;8,9-山字型构造体系褶皱及断裂;10-河西 系断裂;11-旋扭构造断裂;12,13-其他体系褶皱;14-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槽地;15-其他构 造槽地;16-中生代花岗岩;17-中生代玄武岩;18-古生代花岗岩
Ⅰ华北板块:1-1内蒙隆起带;1-2鲁东隆起带;1-3辽东复背斜带;1-4山西 复背斜带;1-5鲁西复背斜带;1-6鄂尔多斯复向斜带;1-7辽冀复向斜带;1 -8燕山褶皱带;1-9豫淮褶皱带;1-10贺兰-六盘褶皱带。
Ⅱ扬子板块:2-1康滇隆起带;2-2江南复背斜带;2-3四川复向斜带;2-4黔中南 复向斜带;2-5盐源-丽江褶皱带;2-6龙门山-南大巴山褶皱带;2-7滇东褶皱带; 2-8鄂黔褶皱带;2-9浙西褶皱带;2-10下扬子褶皱带。
中国区域构造轮廓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第二节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 第三节 前震旦系古中国板块的形成 第四节 古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形成
第五节 中新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增生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二、地质力学 三、多旋回构造说 四、断块构造 五、地洼构造说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黄汲清,1980)
特 提 斯 滨 古 太 亚 喜 平 洲 马 洋 构 拉 构 造 雅 造 域 构 域 造 域
—
四、断块构造
研究方法—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 中国大地构造主要是受北北东和北北西向以及北东东 和北西西向两套X型剪切断裂所控制 断块、断拗和断皱三种类型
塔里木板块是我国北部另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位,是 前震旦纪末期晋宁运动Ⅱ幕即扬子运动形成基底。位于新疆南 部,包括介于天山山系和昆仑山系之间的一个呈东西走向菱形 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围绕盆地边缘的一些中低山脉,如阿图 什山、柯坪塔格、楚尔塔格、库鲁克塔格、铁克里克塔格及阿 尔金山。西起中苏国境,东到罗布泊以东,长约1500公里, 宽约200-600公里。
五、地洼构造说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主要依据可概括为构造反 差强度、岩浆活动特点、变质作用特点、地壳运动类 型,构造区的结构等五个方面。 地壳演化规律:地槽—地台—地洼 地壳发展动“定”转化递进说 地球内部物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称散聚交 替说。排斥就是上地幔软流层下部物质由于温度增高 密度减小,从深处向浅处运移,引起该处强烈的地壳 运动,并以水平运动占优势。吸引就是上地幔软流层 上部物质,自浅处向深处凝集,导致该处地壳运动转 弱,致使垂直运动显示优势。
Ⅰ华北板块:1-1内蒙隆起
带;1-2鲁东隆起带;1-3辽东 复背斜带;1-4山西复背斜带;1 -5鲁西复背斜带;1-6鄂尔多斯 复向斜带;1-7辽冀复向斜带;1 -8燕山褶皱带;1-9豫淮褶皱带; 1-10贺兰-六盘褶皱带。
华北板块连同朝鲜北部合称中朝板块,我国境内的华北板块, 起主体位于华北地区,轮廓大致成一三角形。北面以阴山山系的 北缘为界,西起甘肃西部玉门以北地区,向动经内蒙的宝昌至东 北的法库,昌图,敦化,延吉一带。西南界位于龙首山及合黎山 之南,后经清水河,六盘山向南延伸至天水附近。由天水往东大 致经西安,洛南,栾川,六安一线,止于郯庐断裂带上,构成板 块南界。板块的东界由合肥往东方向延伸经嘉山,连云港没入黄 海。华北板块吕梁运动(1700百万年)最终形成基底,之后进 入盖层发育阶段。
Ⅴ天山兴蒙造山系:5-1阿尔泰造山带;5-2外准噶尔造山带;5-3准噶尔地块; 5-4天山造山带;5-5阴山北造山带;5-6兴安岭造山带;5-7额尔古纳造山带; 5-8张广才岭造山带;5-9松辽地块。
Ⅵ秦祁昆仑造山系:6-1祁连山造山带;6-2东昆仑造山带;6-3西昆仑造山带;6 -4柴达木地块;6-5秦岭造山带;6-6巴颜喀拉造山带;6-7若尔盖地块。 Ⅶ滇臧造山系:7-1三江造山带;7-2唐古拉造山带;7-3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造山 带;7-4羌圹地块;7-5申扎地块;7-6北喜马拉雅造山带。
Ⅴ天山兴蒙造山系:5-1阿尔泰造山带;5-2外准噶尔造山带;5-3准 噶尔地块;5-4天山造山带;5-5阴山北造山带;5-6兴安岭造山带;5 -7额尔古纳造山带;5-8张广才岭造山带;5-9松辽地块。 天山-兴蒙造山系位于我国北部,东起东北的北部,西经内蒙、宁夏、甘肃 等省、自治区的北部,到新疆的北部,是横贯天山、内蒙、大兴安岭的褶皱。 天山-兴蒙造山系是亚洲中部鄂霍茨克-蒙古-中亚巨大的古生代造山区的 一部分,环绕西伯利亚板块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分布,有愈离西伯利亚板块时 代变新的趋势,反映了以西伯利亚板块为核心,陆壳逐渐增生的过程。天山 -兴蒙造山系地质经历复杂,在古生代曾先后进入强烈的活动阶段,早期加 里东运动、晚期加里东运动、早期海西运动、晚期海西运动对造山系的演化 都有重要的作用,并有规律的出现在造山系的不同地位,形成不同时期的造 山带带,最后在晚期二叠纪封闭。中、新生代属于小型山间凹陷和大型内陆 凹陷发展阶段。
Ⅱ扬子板块:2-1康滇隆起
带;2-2江南复背斜带;2-3四 川复向斜带;2-4黔中南复向斜 带;2-5盐源-丽江褶皱带;2- 6龙门山-南大巴山褶皱带;2-7 滇东褶皱带;2-8鄂黔褶皱带;2 -9浙西褶皱带;2-10下扬子褶 皱带。
扬子板块横跨我国中部及西南部,包括从云南东部到江苏整个长江中下 游流域及南黄海。地理位置拥有滇、黔、川、湘、赣、皖、浙、沪、苏、等 十个省市的大部分以及桂、陕、豫三省的一部分。北界自陕西宁强沿米仓山、 大巴山北侧,经镇巴、竹山、折向西北、过白河绕过武当山南侧,沿淮阳山 脉南缘,至黄梅后折向东北,沿郯城-庐江深断裂和嘉山-连云深断裂直达 连云港附近南黄海;西界由宁强向南,沿龙门山东侧,经灌县、宝兴达康定, 再折向沿贡嘎山东侧经丽江、鹤庆、直达大理、洱海附近;西南界及由此顺 元江谷而下,达中越交界的河口附近;东南界即由此向北,经开远、兴义, 折向东沿雪峰山东侧,经罗城、隆器、新化、株洲、再依宜春-金华深断裂 带经镇海、舟山群岛入东海。扬子板块基底由晋宁运动(800百万年)形成。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陈国达等简化1977)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地壳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规模的构造带分割成的一级套一 级的大大小小的块体,再由这些构造带、断裂带以及断层、节 理结合起来的不向等级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构造带两个大圆构造带。 中国恰好处在二大圆构造带的丁字接头和劳亚壳块的东南 一角。 “地壳波浪”或“地块波浪”。褶皱断裂隆起带的所在是 波峰,地快块沉陷带分布在波谷。不同方向的波峰与波峰相交 地区隆起相互叠加,波峰往往更高;波谷相交地区,由于双重 沉陷波谷往往更低,形成地块;波峰与波谷相交地区,则因不 同情况,有时表现较高,有时较低。 地球发展总的趋势是以收缩为主。在地球收缩时,收缩到 最小体积的趋势应为四面体,因而要发生四个收缩中心。地球 的四个收缩中心是:太平洋中部、北冰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 这些地方表现为明显的洼陷。它们的对极是四个最明显的隆起: 非洲地台。南极地台、加拿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
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图(据张伯声简化,1980)
第二节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
一、华北板块 二、扬子板块 三、塔里木板块 四、天山-兴蒙造山系 五、秦祁昆仑造山系 六、滇藏造山系 七、华南造山系 八、中国沿海大陆边缘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
Ⅰ华北板块;Ⅱ扬子板块;Ⅲ塔里木板块;Ⅳ印度南造山系;Ⅸ中国沿海大陆边缘
三、多旋回构造说 研究方法--地质历史分析法
所谓地质历史分析法,简单地说,就是以 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 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 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 构造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 同性与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多旋回构造 构造迁移
二、地质力学
研究内容与方法--七个工作步骤
(1)鉴定每一种构造变形(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把它划分为 张性、压性、扭性、张扭性、压扭性五类。 (2)辨别构造形迹的等级与序次,按照序次查明同一断面力学 性质可能转变的过程。 (3)把有成生关系的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裂等组成的构造 带以及和这些构造带有关的地块和岩块组成的统一体划归一个构 造体系。 (4)根据具有相似组合特征的构造体系的迭次出现及它们分布 规律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 (5)通过对部分地或全部地占有同一空间的构造体系的相互影 响,分析它们之间的复合或联合关系。 (6)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类型构造体系中的应力活动方式。 (7)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