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构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Ⅴ天山兴蒙造山系:5-1阿尔泰造山带;5-2外准噶尔造山带;5-3准噶尔地块; 5-4天山造山带;5-5阴山北造山带;5-6兴安岭造山带;5-7额尔古纳造山带; 5-8张广才岭造山带;5-9松辽地块。
Ⅵ秦祁昆仑造山系:6-1祁连山造山带;6-2东昆仑造山带;6-3西昆仑造山带;6 -4柴达木地块;6-5秦岭造山带;6-6巴颜喀拉造山带;6-7若尔盖地块。 Ⅶ滇臧造山系:7-1三江造山带;7-2唐古拉造山带;7-3冈底斯-念青唐古拉造山 带;7-4羌圹地块;7-5申扎地块;7-6北喜马拉雅造山带。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陈国达等简化1977)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地壳是由不同方向和不同规模的构造带分割成的一级套一 级的大大小小的块体,再由这些构造带、断裂带以及断层、节 理结合起来的不向等级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地中(海)构造带两个大圆构造带。 中国恰好处在二大圆构造带的丁字接头和劳亚壳块的东南 一角。 “地壳波浪”或“地块波浪”。褶皱断裂隆起带的所在是 波峰,地快块沉陷带分布在波谷。不同方向的波峰与波峰相交 地区隆起相互叠加,波峰往往更高;波谷相交地区,由于双重 沉陷波谷往往更低,形成地块;波峰与波谷相交地区,则因不 同情况,有时表现较高,有时较低。 地球发展总的趋势是以收缩为主。在地球收缩时,收缩到 最小体积的趋势应为四面体,因而要发生四个收缩中心。地球 的四个收缩中心是:太平洋中部、北冰洋、印度洋和南大西洋, 这些地方表现为明显的洼陷。它们的对极是四个最明显的隆起: 非洲地台。南极地台、加拿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据黄汲清,1980)
特 提 斯 滨 古 太 亚 喜 平 洲 马 洋 构 拉 构 造 雅 造 域 构 域 造 域

四、断块构造
研究方法—地质力学分析与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 中国大地构造主要是受北北东和北北西向以及北东东 和北西西向两套X型剪切断裂所控制 断块、断拗和断皱三种类型
Ⅴ天山兴蒙造山系:5-1阿尔泰造山带;5-2外准噶尔造山带;5-3准 噶尔地块;5-4天山造山带;5-5阴山北造山带;5-6兴安岭造山带;5 -7额尔古纳造山带;5-8张广才岭造山带;5-9松辽地块。 天山-兴蒙造山系位于我国北部,东起东北的北部,西经内蒙、宁夏、甘肃 等省、自治区的北部,到新疆的北部,是横贯天山、内蒙、大兴安岭的褶皱。 天山-兴蒙造山系是亚洲中部鄂霍茨克-蒙古-中亚巨大的古生代造山区的 一部分,环绕西伯利亚板块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分布,有愈离西伯利亚板块时 代变新的趋势,反映了以西伯利亚板块为核心,陆壳逐渐增生的过程。天山 -兴蒙造山系地质经历复杂,在古生代曾先后进入强烈的活动阶段,早期加 里东运动、晚期加里东运动、早期海西运动、晚期海西运动对造山系的演化 都有重要的作用,并有规律的出现在造山系的不同地位,形成不同时期的造 山带带,最后在晚期二叠纪封闭。中、新生代属于小型山间凹陷和大型内陆 凹陷发展阶段。
Ⅵ秦祁昆仑造山系: 6-1祁连山造山带; 6-2东昆仑造山带; 6-3西昆仑造山带; 6-4柴达木地块; 6-5秦岭造山带; 6-6巴颜喀拉造山带; 6-7若尔盖地块。
秦祁昆仑造山系贯穿中国中部,近东西向延伸,西起昆仑山南麓,往东 经祁连山、巴颜喀拉山,至秦岭、大别山;北邻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 南与扬子板块和滇藏造山系相连,是一个自震旦纪以来之至三叠纪末长期 活动的地区,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在它的下面陆续发现有晚元古代变质基 底,其上有些地方还发现有较稳定型的震旦纪或寒武纪沉积,以后再转化 为活动型沉积,故很可能是在原始古板块基础上因断裂而形成的。包括甘肃、 青海以及新疆、西藏、四川、陕西、河南的部分地区。地势上属青藏高原 北缘的山区,以一系列平行的高耸的山脉和深切的峡谷和盆地相间列为特 点。
Ⅰ华北板块:1-1内蒙隆起带;1-2鲁东隆起带;1-3辽东复背斜带;1-4山西 复背斜带;1-5鲁西复背斜带;1-6鄂尔多斯复向斜带;1-7辽冀复向斜带;1 -8燕山褶皱带;1-9豫淮褶皱带;1-10贺兰-六盘褶皱带。
Ⅱ扬子板块:2-1康滇隆起带;2-2江南复背斜带;2-3四川复向斜带;2-4黔中南 复向斜带;2-5盐源-丽江褶皱带;2-6龙门山-南大巴山褶皱带;2-7滇东褶皱带; 2-8鄂黔褶皱带;2-9浙西褶皱带;2-10下扬子褶皱带。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我国近代的区域地质调查是以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 美国 庞培勒(R.Pumpelly)、维理士(B、Willis)、德国李希霍芬 (F、 V、Richthofen)等都曾对我国的地质构造进行初步研究。 鲁迅先生在其所著《中国地质略论》(1903)中简要地介 绍了我国各时代地质特点及地质构造发育历史。 我国的地质调查机构创造于1912年。1924-1929年相继编 出三幅1:100万地质图,值得提出的是李四光教授在1939年出 版的专著《中国地质》,黄汲清于1945年发表了《中国主要地 质构造单位》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1959年中国科学院地质所编制的1: 400万《中国及邻国边境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 纲要》;1962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所编制1:300万《中华人 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其他重要著作有:1960年陈国达的《地台活化说及其找矿意 义》;1960年李四光的《地质力学概论》 ;1963年北京地质学 院区域地质教研室的《中国区域地质》等。
五、地洼构造说
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主要依据可概括为构造反 差强度、岩浆活动特点、变质作用特点、地壳运动类 型,构造区的结构等五个方面。 地壳演化规律:地槽—地台—地洼 地壳发展动“定”转化递进说 地球内部物质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称散聚交 替说。排斥就是上地幔软流层下部物质由于温度增高 密度减小,从深处向浅处运移,引起该处强烈的地壳 运动,并以水平运动占优势。吸引就是上地幔软流层 上部物质,自浅处向深处凝集,导致该处地壳运动转 弱,致使垂直运动显示优势。
二、地质力学
研究内容与方法--七个工作步骤
(1)鉴定每一种构造变形(结构面)的力学性质,把它划分为 张性、压性、扭性、张扭性、压扭性五类。 (2)辨别构造形迹的等级与序次,按照序次查明同一断面力学 性质可能转变的过程。 (3)把有成生关系的构造形迹,包括褶皱、断裂等组成的构造 带以及和这些构造带有关的地块和岩块组成的统一体划归一个构 造体系。 (4)根据具有相似组合特征的构造体系的迭次出现及它们分布 规律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 (5)通过对部分地或全部地占有同一空间的构造体系的相互影 响,分析它们之间的复合或联合关系。 (6)探讨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类型构造体系中的应力活动方式。 (7)模拟实验。
三、多旋回构造说 研究方法--地质历史分析法
所谓地质历史分析法,简单地说,就是以 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为基础, 按地史发展的顺序,探讨不同阶段大地构造 发展的特点,着重研究和比较壳、幔各部分 构造发生、发展和转化,找出它们之间的共 同性与差异性,阐明它们的运动规律。 多旋回构造 构造迁移
中国区域构造轮廓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第二节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 第三节 前震旦系古中国板块的形成 第四节 古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形成
第五节 中新生代古亚洲板块的增生
第一节 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术观点 一、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简史 二、地质力学 三、多旋回构造说 四、断块构造 五、地洼构造说 六、波浪状镶嵌构造
经过十年动乱,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又重新恢复,1978年中 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编的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 构造体系图》及说明书《中国主要构造体系》;1977年陈国达 指导,国家地震局广州地震大队主编的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 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概要》;张伯声主编的1:400万 《中国锒嵌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地壳的波锒浪状嵌构造》 (1980);张文佑主编的1:400万《中国断块构造图》及说明书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及其发展》(1974);1980年黄汲清 指导,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等编的1:400万《中 国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1978年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值得提出的 是马杏垣等(1979,1981)在前寒武纪和重力构造两方面,李 春昱等都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大地构造。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板块构造学说越来越被广大地质工 作者接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石油勘探的需要,对板内构造作了 大量的研究。
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图(据张伯声简化,1980)
第二节 中国区域构造单元
一、华北板块 二、扬子板块 三、塔里木板块 四、天山-兴蒙造山系 五、秦祁昆仑造山系 六、滇藏造山系 七、华南造山系 八、中国沿海大陆边缘
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
Ⅰ华北板块;Ⅱ扬子板块;Ⅲ塔里木板块;Ⅳ印度板块北缘;Ⅴ天山兴蒙造山 系;Ⅵ秦祁昆仑造山带;Ⅶ滇藏造山带;Ⅷ华南造山系;Ⅸ中国沿海大陆边缘
Ⅰ华北板块:1-1内蒙隆起
带;1-2鲁东隆起带;1-3辽东 复背斜带;1-4山西复背斜带;1 -5鲁西复背斜带;1-6鄂尔多斯 复向斜带;1-7辽冀复向斜带;1 -8燕山褶皱带;1-9豫淮褶皱带; 1-10贺兰-六盘褶皱带。
华北板块连同朝鲜北部合称中朝板块,我国境内的华北板块, 起主体位于华北地区,轮廓大致成一三角形。北面以阴山山系的 北缘为界,西起甘肃西部玉门以北地区,向动经内蒙的宝昌至东 北的法库,昌图,敦化,延吉一带。西南界位于龙首山及合黎山 之南,后经清水河,六盘山向南延伸至天水附近。由天水往东大 致经西安,洛南,栾川,六安一线,止于郯庐断裂带上,构成板 块南界。板块的东界由合肥往东方向延伸经嘉山,连云港没入黄 海。华北板块吕梁运动(1700百万年)最终形成基底,之后进 入盖层发育阶段。
岩石圈断裂——切穿整个岩石圈到达软流圈 地壳断裂——到达上地幔顶部 基底断裂——切穿整个花岗岩质层,到达玄武岩质层 盖层断裂—切断沉积盖层,到达结晶基底顶面 层间滑动断裂——发生在各构造层之间的层间滑动面
中国断块构造分区略图
S-桑干期;T-太行期;J-晋宁期;Z-震旦期;C-加里东期; V-海西期;I-印支期;Y-燕山期;H-喜马拉雅期
Ⅱ扬子板块:2-1康滇隆起
带;2-2江南复背斜带;2-3四 川复向斜带;2-4黔中南复向斜 带;2-5盐源-丽江褶皱带;2- 6龙门山-南大巴山褶皱带;2-7 滇东褶皱带;2-8鄂黔褶皱带;2 -9浙西褶皱带;2-10下扬子褶 皱带。
扬子板块横跨我国中部及西南部,包括从云南东部到江苏整个长江中下 游流域及南黄海。地理位置拥有滇、黔、川、湘、赣、皖、浙、沪、苏、等 十个省市的大部分以及桂、陕、豫三省的一部分。北界自陕西宁强沿米仓山、 大巴山北侧,经镇巴、竹山、折向西北、过白河绕过武当山南侧,沿淮阳山 脉南缘,至黄梅后折向东北,沿郯城-庐江深断裂和嘉山-连云深断裂直达 连云港附近南黄海;西界由宁强向南,沿龙门山东侧,经灌县、宝兴达康定, 再折向沿贡嘎山东侧经丽江、鹤庆、直达大理、洱海附近;西南界及由此顺 元江谷而下,达中越交界的河口附近;东南界即由此向北,经开远、兴义, 折向东沿雪峰山东侧,经罗城、隆器、新化、株洲、再依宜春-金华深断裂 带经镇海、舟山群岛入东海。扬子板块基底由晋宁运动(800百万年)形成。
塔里木板块是我国北部另一个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单位,是 前震旦纪末期晋宁运动Ⅱ幕即扬子运动形成基底。位于新疆南 部,包括介于天山山系和昆仑山系之间的一个呈东西走向菱形 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围绕盆地边缘的一些中低山脉,如阿图 什山、柯坪塔格、楚尔塔格、库鲁克塔格、铁克里克塔格及阿 尔金山。西起中苏国境,东到罗布泊以东,长约1500公里, 宽约200-600公里。
Fra Baidu bibliotek
中国主要构造体系略图
力球 又自地 来转壳 源惯运 于性动 地离的 球心起 自力源 转。是 速地在 度球重 的自力 变转控 化惯制 。性下 离的 心地
1-纬向构造体系;2-经向构造体系;3-新华夏系复式褶皱带;4-新华夏系断裂;5-新华夏 系褶皱束;6,7-歹字型构造体系褶皱及断裂;8,9-山字型构造体系褶皱及断裂;10-河西 系断裂;11-旋扭构造断裂;12,13-其他体系褶皱;14-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槽地;15-其他构 造槽地;16-中生代花岗岩;17-中生代玄武岩;18-古生代花岗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