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的学习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的学习评价
发表时间:2013-08-28T17:34:38.140Z 来源:《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2年3月供稿作者:田延明
[导读] “冰山模型”清楚地告诉我们学力的概念。假如有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
田延明
(大名县杨桥镇小学河北大名 056900)
1.什么是《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学生学力评价
专家对教师进行调查,采用直觉定位法,请教师对他们在上学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科和社会学科评价的实效性进行价值判断,结果发现,没有一位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是满意的,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他们的评价是介于不满意至一般之间。而且,在和他们的座谈中发现,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仅仅限于知识、理解和技能,很少涉及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的评价,更没有情感态度和思考力方面的评价。
“冰山模型”清楚地告诉我们学力的概念。假如有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不过是“冰山的一角”。这个浮出水面的可见部分就是“知识、理解”,还有“技能”,这是基础性学力。而隐藏于水下面的不可见部分是支撑浮出部分的基础,这就是 “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以及“兴趣、动机、态度和行为”,这是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正如冰山由浮出水面与未浮出水面两部分组成一样,学力评价就是根据一定学力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活动,即测定或诊断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及其达到目标的程度。
2.现行《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力评价中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学力评价存在严重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在评价范围上、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轻情感、行为操作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重总结性评价,轻日常性、阶段性即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重外部(他人)评价,轻自我评价;在评价基准上,重绝对评价,轻个体差异评价。长期以来,对学生思想品德及社会学科的评价大多限于书面答卷、重知轻行的评价方式,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条文,长此以往,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就会弱化。总之,现行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的评价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不正确的评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只重学业成绩、僵死的、缺乏尊重的评价方式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极其深刻的伤害。如果我们的评价方式再不进行改革,就将妨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正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3.《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学习评价要求
本课程的评价本着目标取向与过程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把学习结果与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做出符合实际并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不对学生分等定级,不强调做终结性评价。
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应包括基础知识掌握、道德的辨析、行为能力与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等方面。评价不仅应关注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态度、兴趣、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时调节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多元评价指标,多层面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智能。
综合以上意见,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4.《品德与社会》学力评价的新探索和实践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并非从零开始。国内外在品德评价方面已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如国外有用发“优点单”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档案袋”法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还有“反体系、个性化的评价”、“无等级激励性评价”等等。这些可以由教师设计或师生共同设计,并根据具体活动要求在活动前、中、后各个环节自由穿插。在完成单元学习或学期结束时,教师对“学习单”加以汇总整理,加上其他学科的特色记录(如优秀作业、创作,对个人有意义的试卷、录音、录像及学科竞争奖状、奖章等),就形成了一份富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学习成长记录包”。它可以生动地反映该学生的成长历程。这套评价方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发展。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这是指评价包括各方面素质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它整合了新教材内容与低年级雏鹰争章活动的内容,两者的内容是那么的吻合,如手工章、好朋友章、孝敬章和小岗位章的评价内容几乎相同。另外,它对新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打破了单元的界限,注意评价内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如把会整理书包和文具的自我服务要求与在家设定小岗位和在学校设定小岗位三者进行整合。促使学生明确本学期有六个章要争,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评价形式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特点,评价形式注重儿童化、情趣化。如你想为班级做多少好事?每做一件,就给一朵小花涂上颜色。又如,画一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爱?
评价时机的全程化;这是指评价伴随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目标、准备、过程、结果。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加注重过程,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形成性评价。
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由多种人主持,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实践证明,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提高它们的综合教育能力就必须注重学校开放和社会参与,学校要创设条件和机会,使家庭、社区积极参与学生的评估,关心学生的发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品德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本学期在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的同时,尤其注重家长的评价。考虑到评价的实效性,在设计时,特别注意操作的可行性和简易性。
评价方法多样化;这是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要发动学生并与其一起讨论,共同制定章名以及过程性评价的载体。如采用金、银、铜章;小小幼苗三色花;采用色彩、线条的区别;采用花瓣的多少;今天的丑小鸭,明天的天鹅王;鲤鱼跳龙门等等加以区分。根据争章要求及争章情况,对学生完成的具体情况给予量化的可能性,当然,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主要采用相对模糊的量化。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学生的学力评价是新一轮课改的处女地,我区把在思想品德学科评价研究中取得的一些成果有机地运用于新课程的评价中,并且结合新课程的学科特点做了初步的实践探索,评价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继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