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神话与历史》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神话与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神话与历史》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历史学科的早期阶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与历史的区别,以及中国古代的历史。
教材从神话传说开始,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引入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为学生以后学习更复杂的历史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停留在故事和传说的层面,对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神话传说中走向历史真实,理解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神话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神话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2.原因:学生对神话与历史的认识模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不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对神话与历史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神话与历史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3.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4.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神话与历史的关系,以及神话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5.教师讲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系统讲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神话与历史的区别,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有关神话与历史关系的课后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上古三代的更替》主要讲述了我国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替。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学生把握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上古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掌握上古时期的历史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上古时期的历史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夏、商、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原因及其历史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上古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灭亡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夏、商、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原因及其历史规律,分享讨论成果。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讲授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意义。
5.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上古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历史感知。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历史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上古三代的更替夏朝:建立、发展、灭亡商朝:建立、发展、灭亡周朝:建立、发展、灭亡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三国分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格局和经济发展。
教材还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以及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过程,培养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很多学生对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充满兴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混淆,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方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以及对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直观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统一的隋唐时代》说课稿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统一的隋唐时代》说课稿一、教材概述《统一的隋唐时代》是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上册的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隋朝和唐朝在统一中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
本章通过讲解隋唐时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的统一时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和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理解隋唐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掌握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和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等工具整理和展示历史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隋唐时代的政治和经济状况;•隋唐时代的文化特点和成就。
2. 教学难点•学生对隋唐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学生对古代文化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入,激发学生对隋唐时代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隋唐时代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学习新课A.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讲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包括隋文帝、隋炀帝等重要人物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B.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讲解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包括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等重要事件的作用;•通过对唐朝的统一过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的特点。
C. 隋唐时代的政治和经济•介绍隋唐时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等;•讲解隋唐时代的经济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鼓励学生对隋唐时代政治经济的联系和影响进行思考和分析。
D. 隋唐时代的文化繁荣•介绍隋唐时代的文化成就,包括诗歌、绘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隋唐时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3. 深化学习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化和巩固。
4. 活动与展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和展示隋唐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统一国家的初建》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统一国家的初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一国家的初建》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六国后,秦始皇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改革,以及秦朝的短期而亡。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探讨秦朝的统一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掌握秦始皇进行的、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秦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建立过程,秦始皇进行的、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秦朝改革措施的意义,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史料、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秦朝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能够统一六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掌握秦始皇进行的、经济、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3.史料分析: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秦朝改革措施的意义,探讨秦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明确秦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21课诸子百家
墨家思想的起源
墨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创立。墨子,名翟, 鲁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 家。
墨家思想的发展
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墨家学派以 “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核心,主张“非攻”、“节用” 、“节葬”等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与主张
结合时代需求
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时代需求 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推动创新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诸子百家思想的 基础上,推动其创新发展,为 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 动力。
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认识诸子百家思想,提高 其思想素养和文化水平。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思想传播到东亚 各国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0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孔子创立。
发展
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 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 儒家思想体系。
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 要地位,对政治、教育、文化 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领域
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受到儒 家思想的影响,如汉武帝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政策。
社会领域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 社会秩序,对维护社会稳 定起到积极作用。
03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 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发展
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玄学。在唐宋时期,道家思 想与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相互融合, 形成了宋明理学。
华师大版历史第一册(七上)
华师大版历史第一册(七上)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1、生存年代最早的是170万的人,2、保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北京人过着和的生活,还懂得使用火。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1、北方原始农耕文化代表是,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屋2、南方原始农耕文化代表是,最早种植,居住的房屋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1、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和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1、尧舜禹时期以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史称“”2、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的办法3、建立夏朝,从此代替,代替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1、、、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2、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3、西周实行制和制第6课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1、春秋五霸中最早称霸的是,另外的是、、、2、战国七雄指的的是、、、、、、3、战国时期最先进行变法的是国,收效最大的是国4、秦国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目的是,主要内容:鼓励,奖励,建立,编定。
作用是5、秦国的蜀郡守主持修筑的,使成都平原300多万亩土地成为良田第8课秦的统一1、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他建立制,在中央设、三个官职,在地方实行制。
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对、以及实行统一规范2、秦朝把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李斯)3、秦朝统一流通的货币是4、为了抗御,秦朝筑成一条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第9课第一次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表现:、、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时间,领导人和3、“破釜沉舟”,在消灭秦军主力;占领咸阳,推翻秦朝。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1、通过“战争”打败,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汉初实行的政策(内容:、、、)2、文帝、景帝在位期间,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创造“”(盛世)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1 (刘彻)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表现:北击、铸造、治理黄河、采纳的建议——“”、在长安创办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建立年号等第12课东汉的盛衰1、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史称“”第13课汉朝的中外交流1、汉武帝派出使西域,(作用:使西汉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2、时,设立(机构),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丝绸之路:从出发——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和欧洲(即古代罗马)4、,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第15课三国鼎立1、公元200年之战,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轻松闯关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你能做对吗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3、 (09年烟台中考)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是杜甫对下列哪一个人物的评价?( D)
A.刘备 C.曹操
B.孙权 D.诸葛亮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4、(2007年苏州中考)三国最后建立的国家是( ) A、吴国 B、蜀国 C、魏国
历
史
使 通过本堂课学
人
习习你你有有哪哪些些启
智 慧
启示示??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200年
官渡之战
刘璋
曹操
刘表
袁术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官
公元200年
袁绍
十万人
渡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之
乌巢
官渡
战
曹操
以少胜多
三四 万人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一、官 渡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结果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二、赤 壁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七年级历史第15课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3、 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4、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 观条件尚未成熟。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文化代表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火的使用观念社会组织生产活动元谋人约170万年打制石器会使用火采集、狩猎北京人约70-20万年保留猿特征打制石器会使用火保存火原始群居采集、狩猎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和现代人基本一样打制石器磨光、钻孔人工取火审美氏族采集、狩猎、捕鱼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制造工具3、我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4、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第三课华夏之祖炎黄部落联盟—→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黄帝——→人文初祖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2、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3、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叫“禅让”制。
首先实施该制度的是尧推选舜为继承人,结束该制度的是禹。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朝代暴君亡国之君夏朝夏桀夏桀商朝纣纣西周周厉王周幽王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
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
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
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那时候,农业上以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曙光》说课稿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曙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信息•书名:《中华文明的曙光》•出版社:华师大版•适用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出版年份:请补充2. 教材内容概述《中华文明的曙光》是初中历史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和文明形态。
本单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类社会,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中国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远古时期的人类生活和文明发展;•了解原始农业社会和母系氏族社会;•了解原始社会石器工具和陶器的制作;•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能够运用多种历史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能够通过观察、探究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原始社会的特点和发展;•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字的认知和理解。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母系氏族社会的现象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过程。
四、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 原始社会的特点•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原始农业和牧业的发展。
(2) 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的起源和特点;•母系氏族社会的衰落。
(3) 原始社会的工具和陶器制作•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制作;•原始社会的陶器制作。
(4) 中国古代的神话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5) 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示例法:通过讲述具体的原始社会生活场景和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兴趣;•绘图法:通过绘制原始社会的生活场景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和文明状况;•问答交流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说课稿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与目标课程背景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的《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的多民族政权形成与并立的历史现象展开,通过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各个朝代并立的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和影响,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掌握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情况,了解各个朝代的形成与发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的重视与尊重。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交往; 2. 多民族政权的形成和发展; 3. 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多民族政权特点; 4. 多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对于多民族政权的形成与特点的理解; 2. 学生对唐、宋、元、清四个朝代的多民族政权的区分和理解; 3. 学生对多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学手段本节课使用以下教学手段: 1. 教师讲解:通过清晰简练的语言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2. 视频观看:利用教学视频展示历史现场,加深学生对多民族政权的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和辩论。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初步思考,例如: - 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在上一节课学到了什么内容? -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们知道有哪些民族吗?学习任务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交往(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交往情况,包括共存、交流和融合等方面。
学习任务二:多民族政权的形成和发展(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教学视频展示,向学生介绍多民族政权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汉、唐、宋、元、清等朝代的典型代表。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评课稿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评课稿本文是对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课程进行评课的文档,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方面的细致分析,旨在提供对该课程的全面评价。
一、课程简介《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是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隋朝和唐朝的统一时期,包括统治者的背景、政治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隋唐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整体认知。
二、课程内容分析1.隋朝的统一与唐朝的盛世本部分介绍了隋朝皇帝杨坚的统一战争和统治成果,以及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2.政治制度与农业本部分重点讲解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改进。
3.手工业、商业与交通本部分介绍了隋唐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以及进一步发展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
4.文化与教育本部分重点介绍了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和诗词艺术的繁荣,以及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方法分析1.课前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历史文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隋唐时代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
2.整体导学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隋朝、唐朝的背景,激发学生的社会历史意识,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进行小组研究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隋唐时期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5.课堂互动教师设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引导学生思考并参与课堂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6.归纳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生对隋唐时代统一的理解。
四、学生反应分析学生对《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这门课程展示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积极参与课堂,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和探索精神。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华东师大版拓宽视野,洞悉世界变迁
拓宽视野,洞悉世界变迁——关于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的探讨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反思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拓宽我们的视野,洞悉世界变迁。
作为中学生历史课程的开端,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设置非常重要。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结合新的历史教学理念,以区分化思维为中心,强化思维技能的培养,拓宽学生的思考视野,使学生真正懂得“历史为何物,为人类谋求的进步及幸福而发生的宏大戏剧”这个真正含义。
本文将就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七年级历史,为学生们拓宽视野,洞悉世界变迁。
一、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洞穴到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本单元从人类的栖息地开始,包含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古代文明五个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或文化遗产,如古埃及文化、远古人类的洞穴壁画、埃克瓦多尔印加文明、中国青铜文化等等,通过这些现象来探讨不同阶段人类文明的发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
2.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由互动与融合构成的。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交流和发展。
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亚历山大大帝在埃及的活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一个世界文明体系。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历史背景,包括了从中国到印度、埃及以及希腊和罗马帝国等等,还有涉及到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个单元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文化,看到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和交流过程。
3.第三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个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民族与国家的演化过程。
民族与国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并且每一个民族都需要通过特殊的途径来发展。
通过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与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以及古希腊、罗马帝国等强国的崛起。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覆灭》说课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秦朝的覆灭》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朝的覆灭》这一课是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从建立到覆灭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认识到秦朝的覆灭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秦朝的覆灭原因和过程,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秦朝的覆灭原因,理解秦朝的统治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秦朝的覆灭过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掌握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理解秦朝的覆灭原因,把握秦朝覆灭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的覆灭对于历史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制度、经济政策、文化特点;秦朝的覆灭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秦朝的覆灭原因的分析,秦朝的统治特点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史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朝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的地图和相关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秦朝的覆灭》。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朝的覆灭原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4.讲解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详细阐述秦朝的覆灭过程,让学生了解秦朝的覆灭经过。
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社会的进程、演变和影响。
在学习历史方面,中学历史尤为重要。
特别是在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中,学生首次接触历史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知识点。
一、历史的研究方法要理解历史学科的本质,我们需要首先了解历史的研究方法。
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课程的第一部分涵盖了透视历史的三种主要研究方法:考古学、史学和人类学。
这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寻找、尝试解释和分析历史文献和文物,以及如何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和习俗。
二、中国古代的朝代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的第二部分讲解了中国古代的朝代。
学生将学习到中国古代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夏、商、周等传统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到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朝代,学生将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化。
三、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七年级的华师大版历史课程的第三部分涵盖了古中国的经济繁荣。
这包括商代的繁荣贸易,以及明朝时期的工商业和海外贸易。
学生将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力,如何逐步增长以及如何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国古代的科技研究一直被世人所瞩目。
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课程的第四部分涵盖了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
学生将探索中国数学的起源,了解古代航海技术、造纸技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机械马等重要发明的历史和起源,以及这些发明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五、世界古代文明世界古代文明也是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将学习到古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
通过探索这些文化,学生将了解到不同时期和文化中智慧、艺术、法律和宗教信仰的差异。
六、世界历史的影响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历史的最大价值在于了解它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七年级华师大版历史课程的最后一部分涵盖了世界历史的影响。
学生将了解历史对今天世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影响。
通过探索历史的演变,学生将形成全球思维,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 文字演变说课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文字演变说课〔一〕教材分析及地位本节课出自华东师范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五单元《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文字的起源传奇,文字的萌芽;甲骨文及汉字的演化历程。
本课将汉字演化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集中系统的呈现出来,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时间跨度大。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还是中华文化命脉的载体,同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方块汉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汉字既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又是维系和链接中华民族的根,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课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是既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又呈现着中华文明的面貌,同时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依据本课的课标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详细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学问与力量:了解文字起源的传奇;知道甲骨文在中国文字进展史上的地位;能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
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形体特征辨别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并能简洁说出各种字体的特点;从汉字演化过程中归纳出演化的规律,培育同学探究事物进展规律的力量;理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构字方法,并能举一反三。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字演化,体会汉字厚重的分散力和汉字中包含的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感知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通过对汉字各种字体名帖的观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了奠基作用并初步形成了今日的造字法的雏形,因此对甲骨文的熟悉和了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1、理解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初一同学的年龄阶段限制了他们理解“汉字是当时文化生活的载体”这一概念,因此不易正确分析出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归纳汉字演化的规律。
这是一个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实质的跨越过程,同学不易把握,定为本课难点之一。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统一国家的初建)秦汉时期新课件教学
⑤修筑长城,抗御匈奴。
公元前219年,咸阳城内的一家小酒店来了位 壮士,此人身高八尺,向店主买了十斤卤牛肉、 十升好酒津津有味地吃着。小明同学认为这段 描写太不真实了,小霖同学则认为这段描写很 符合当时的实际。你的见解呢?
燕
前222年灭燕
前228年灭赵
赵
齐 前221年灭齐
秦
魏 前225年灭魏
韩 前230年灭韩
4、军事上: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发动三次对匈 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5、开拓边疆:
河西设郡、屯田(开通河西走廊、移民屯田 ); 西南开发(“西南夷”归汉、汉办学校); 管理东北(设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思考——汉武帝巩固大一
统的措施对当时国家有什么 影响?
1、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促进了民族融合。 3、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5、成为世界最强的国家之一。
课堂小结
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
↙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西汉盛世
1.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 2.铸造钱币(五铢钱) 3.“独尊儒术”(董仲 舒) 4.发展教育、兴办太学 5.兴修水利 6.北击匈奴(三次,卫 青、霍去病) 7.河西设郡、屯田 8.开发西南(“西南 夷”) 9.管理东北(“东 胡”)
假如你是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你会劝汉 武帝怎么做?
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削弱地方诸侯国势力
(颁布“推恩令”)
王国问题
皇
帝
中
中
央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央
统
统
辖
辖
诸侯王 诸侯王 诸侯王
主父偃 “推恩
令”
侯侯侯侯 侯 侯侯侯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拓展》说课稿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拓展》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初中历史•学段年级:初一•教材版本:华师大版•教材册数:历史上册•本课时教材单元:《中华文明的拓展》2. 教材特点该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突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具有以下特点:•强调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探索了中华文明的拓展和延续•突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和特点•理解中华文明的拓展和延续的意义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评价中华文明的发展变化•能够辨析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和联系•能够分析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的因素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和特点•探讨中华文明的拓展和延续的原因•理解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的意义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和历史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展示与中华文明相关的图片或物品,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特点有哪些?”2. 概念讲解和讨论(20分钟)结合课本内容,简要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核心要素:•农业文明的诞生•铸器、文字的发明•社会制度的形成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3. 拓展与延伸(30分钟)介绍中华文明的拓展和延续:•丝绸之路的开通•文化交流与融合•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是如何与其他文明相互影响和交流的?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4. 分析与评价(20分钟)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进行分析和评价:•是否有文化传统的继承?•是否有历史时期的创新?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解读提要
七年级上册共五个单元,讲述从远古到隋以前的中国历史。
一、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的重点是北京人及其生活状况。
因为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证明了北京人的遗骨比较完备,既有头盖骨,又有肢骨,同时又遗留了大量的石器,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尘等等,有比较全面的材料来揭示北京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另一些问题让学生建立一些基本的概念即可。
如人类的起源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学术界仍有很多争论,教师只要让学生知道人是从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不是神创造的即可。
关于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只要记住170万年以前元谋人就在我国境内活动了。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黍米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
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在课文的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炎帝和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们认为,在中华民族的聚合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文化,说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仅是从血缘角度或种族角度来讲的,而且还包括文化。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初一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自商周以来,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在整个社会当中起了重大作用,对我国后来的历史、社会发展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后来,虽然严格的宗法制度不存在了,但是宗法观念、宗法组织的影响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所以,如果能够将这个问题讲清楚,或者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对后来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就可以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当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宗法制度比较抽象,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小制作的题目,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从自己的身边开始,去了解这个问题。
这个小制作是让学生填写家庭亲属世系表,通过他们的调查去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从我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我、我的子孙,然后我的旁系,怎样形成一个亲属集团。
如果学生能自己把这个制作
做出来,而且能够去钻研一下、了解一下,可以便于他们学习宗法制。
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经过了诸侯争霸,各国都开始扩展自己的势力;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但是变法最成功、起的作用最大的,是秦国。
为什么呢?秦国原先相对于中原诸国来说,是一个地处西域的非常小的,或者说地盘不小但是势力很弱的国家,经常被中原诸国看不起。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大,最后在秦始皇秦王嬴政在位期间,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通过这一连串事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商鞅变法在整个历史过程中起的作用。
商鞅变法与古代史上其他多次改革和变法不一样的地方是,它是一种政治体制转变为另外一种政治体制,是重大的社会变革。
简单说来是两大转变标志:一是由封国制变为郡县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二是由贵族世袭转变为由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流动制。
这次政治体制的转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深远,意义特别重大。
除了讲课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堂探究活动课,通过学生自己去搜集材料等,进一步认识,进一步讨论,把课堂当中可能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进一步深入。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共有7课,其中一课是活动探究课。
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旧教材都有所涉及,关键是讲清楚,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
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在统治政策上有所改进,在推进统一时也考虑到老百姓一些最起码的生存需要。
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
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
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我们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
汉朝当时输出的都是些手工技术、手工的产品,输入的基本是农产品,很明白地反映出汉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
四、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政权并存,时战时合,头绪很多。
关键是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夏商周以来,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一带。
三国以后,包括孙吴政权、蜀汉政权在南方地区的开拓,使中国的经济文化,包括政治重心都开始向南迁移(这一南移在宋代完成)。
二是北方民族融合有了进一步的推进。
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在文化上、生活上进行互相的融通交流,最后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民族融合的时期。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课文中我们特地选了一些图片。
虽然北方民族融合是以孝文帝改革为中心的,但我们精选的图片不仅仅局限于此。
还有一点应注意,民族融合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生命,隋唐之后文化发展迅速,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实
际上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是深有关系的。
五、古代科技与文化
我们认为文化现象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线索,有的时候把它切开来,放在各个朝代讲反而显得支离破碎,不系统、不完整,所以我们将科技、文化单列为一个单元。
比如说文字的演变问题,文字的演变时间跨度很长,从上古时代刻画符号开始,一直到隋唐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等等。
如果把它全部切开来,放在各个朝代来讲,学生就不容易形成一个连贯的思路。
在本单元的讲授中,教师应注意提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说明我国在这些方面、在很长时间内都颇具特色,而且在当时世界上是占领先地位的。
另外,在本单元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