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合集下载

红外探测技术和隐身措施

红外探测技术和隐身措施

1、红外探测技术和隐身措施红外线波长位于可见光和电磁波之间,从0.75~1000μm(分为近、中、远和极远红外四个子波段),除了具备在介质中传导和辐射、反射等基本特性外,还可对一些活跃金属如硒产生光电导效应。

在红外光照射下,这类金属的导电性会产生改变,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把红外辐射强弱转化为流过金属导体的电信号大小变化,经放大后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或作为信号源用于目标分析。

不同类型的物体对近红外线反射特性差别较大,可以据此在转换出的图像上进行区分识别。

自然界的任何物体本身都会产生红外辐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对于特定温度范围的物体其辐射的红外波长范围也是一定的,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感应器进行探测。

此外,大气中红外线传递有3个主要的传递“窗口”——0.75~2.5μm、3~5μm 和8~14μm,分属于近、中、远红外波段,恰好也是各类导弹、发动机的主要热辐射波段,可以透过大气远距离传导。

军事上正是利用了红外线具有的这些特殊效应来实现红外探测,具体实现方式上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类。

上世纪30 年代首部红外变像管装置诞生,制造红外探测装置变为现实。

之后美、德等国二战期间将第一代的主动红外探测装置用在了战场上,通过自带的光源设备主动产生近红外辐射照射目标区域,然后接收目标返回的红外信号,转换为可视图像进行观察分析。

例如德国研制的车载主动红外夜视仪可用于夜间无灯光条件下隐蔽行进,并通过这种手段避开同盟国的监视,秘密地把V-2 导弹运送到前线。

美国在太平洋岛屿战中,把一种略嫌笨重的主动式红外瞄准具装在了步兵枪械上,取得了夜战中对日军的优势。

由于主动式红外探测器需要携带光源发生装置和电池等,体积和重量较大,而且近红外波段受大气环境中云雾和烟尘干扰较严重,探测距离较短,适用性上受到较大限制,60 年代后其地位逐步被被动式红外探测器即热成像仪所取代。

图6、红外成像系统原理结构及成像原理1964 年,美国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部热成像仪,经过不断完善,并在70 年代按照通用化、模块化、组件化思路优化生产后开始大规模装备陆、海、空三军。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一、介绍隐身技术,又称为隐身术或隐形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隐藏特定目标的存在,使其对外界无法察觉。

隐身技术在军事、情报、网络安全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及措施。

二、隐身技术的原理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学隐身原理光学隐身是利用材料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物理特性,使目标对可见光和红外光的探测和识别能力降低,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常见的光学隐身技术包括抗红外热成像技术、抗雷达技术、抗光学观察技术等。

2. 电磁隐身原理电磁隐身是通过降低和模糊目标对雷达、无线电频谱等电磁波的散射和反射特性,使其在电磁波中难以被探测。

电磁隐身技术包括减小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回波信噪比、干扰雷达信号等。

3. 声学隐身原理声学隐身是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和特性,通过减小或改变目标的声波反射、散射和吸收等特性,降低目标在声纳系统中的探测概率。

声学隐身技术主要包括降噪、声纳干扰、控制声波的传播方向等。

4. 热学隐身原理热学隐身是通过控制目标的热辐射和热传导等特性,使目标在红外探测中难以被探测。

常见的热学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热辐射、热绝缘、热红外干扰等。

5. 感应隐身原理感应隐身是通过遮蔽目标所产生的电磁、声学或热学信号,使目标无法被敌方感应设备探测到。

感应隐身技术包括降低电磁辐射、屏蔽热源、减小声音等。

三、隐身技术的措施隐身技术的措施是指实现隐身效果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涉及到材料、结构、设备等多个方面。

1. 材料措施隐身技术中常用的材料措施包括使用低雷达反射率的材料、减少电磁波信号的材料、降低热传导的材料等。

这些材料通过改变目标的物理特性,减弱目标对外部探测的响应,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

2. 结构措施结构措施是指通过改变目标的外形、几何结构和表面形态等,来减少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和电磁波的反射等。

常见的结构措施包括采用多面体结构、使用吸波材料、减少棱角等。

3. 设备措施设备措施是指通过使用隐身设备和系统,对目标进行干扰、屏蔽或模糊等处理,使其在探测设备中无法被识别。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原理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原理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原理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原理是基于红外辐射的热能特性和光学原理。

它通过改变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使其对红外摄像机等红外感应装置难以察觉,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红外辐射是物体在热能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它会以红外光波的形式发射出去。

红外摄像机可以通过监测和捕捉红外辐射来找到物体。

红外隐身迷彩服的目标就是降低、遮蔽或模仿物体的红外辐射,让其在红外光谱中呈现类似背景或其他物体的热能特征,以实现隐身效果。

实现红外隐身迷彩服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红外吸收材料:使用具有较高吸收红外辐射能力的材料,使其吸收和转换红外光波为热能,从而减少或遮蔽物体的红外辐射信号。

2. 红外反射材料:利用具有较低红外辐射特性的材料,使得物体对红外光波进行反射,使红外摄像机无法准确识别物体的形状和特征。

3. 红外干扰源:通过向周围环境中发送大量的红外辐射,使红外感应装置无法准确检测到物体的红外信号。

4. 热隐身技术:通过调节物体的温度和热能分布,使其与周围环境的热能特征
相一致,减少红外摄像机对物体的探测。

综合应用以上方法,红外隐身迷彩服能够减少或干扰物体的红外辐射信号,使其在红外光谱中呈现出与周围环境或其他物体相似的热能特征,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基于超构材料的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研究进展

基于超构材料的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研究进展

运用各种侦察探测手段,实现战场透明化是现代信息化战争的一个基本特点。

红外探测和雷达探测被广泛应用于战场,这促使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技术成为了对抗探测的研究重点。

相较于传统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材料,基于超构材料的新型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性能。

1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原理与途径红外隐身,顾名思义就是降低目标被红外探测器(红外探测系统)发现的概率,达到隐身的目的。

红外探测器通过对物体发射的红外线进行感光成像,进而可以发现与背景存在较大红外辐射差异的位置。

一般而言,武器装备以及作战人员相较于环境背景均具有较强的红外辐射。

控制目标红外辐射实现红外隐身的两个途径:一是控制目标表面的红外发射率;二是控制目标的表面温度。

通常为了实现军事目标的红外隐身,需要尽可能降低其表面温度和所用材料的红外发射率。

雷达通过主动发射并接收目标被动反射的电磁波实现对目标的探测。

雷达隐身的目的就是降低目标被雷达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

雷达散射截面(RCS)就是反映目标在受到电磁波照射后,向雷达接收方向散射电磁波能力的量。

通过降低目标的RCS可以减小目标被探测的距离,进而降低目标被发现的概率。

降低武器装备RCS 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通过外形设计等方法来改变散射波的方向;二是通过雷达吸波材料吸收入射的电磁波。

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材料要能够在红外和雷达两个频段同时具有隐身能力,然而不同频段对隐身材料的电磁特性一般具有不同的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相互限制的。

红外隐身一般要求材料具有低发射率,根据基尔霍夫定律也就是低吸收率;而雷达隐身为了更好地吸收入射电磁波,则一般要求材料具有高吸收率,这就导致红外隐身和雷达隐身在隐身材料吸收率上存在机理上的矛盾,这也正是红外隐身和雷达隐身兼容的科学难点所在。

因此,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材料的研究重点是在借助上述能够实现红外隐身和雷达隐身的途径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两者在隐身性能上的相互影响。

目前常见的红外和雷达兼容的隐身材料实现的途径可概括为以下两种:第一,通过研制单一型材料,使其能够同时实现红外低辐射和雷达高吸收,实现红外和雷达兼容隐身。

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与应用1. 简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红外隐身技术逐渐成为现代军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红外隐身技术利用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使物体具备较高的红外辐射抑制能力,从而达到隐蔽目标、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原理红外隐身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物体对红外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以下是红外隐身技术的工作原理:•红外辐射抑制:物体表面的特殊涂层可以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从而降低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特征,减少红外传感器和导引制导系统的探测距离。

•热辐射控制:通过选择或设计合适的材料和涂层,可以减少物体表面的热辐射,降低热红外传感器对物体的探测。

控制物体的表面温度和表面热辐射分布是关键的技术要点。

•光学设计:设计物体的形状、纹理和结构,减少红外辐射的反射和散射。

通过光学设计,可以将红外辐射能量尽可能地分散和吸收,提高红外辐射的隐身效果。

3. 应用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红外隐身技术的一些应用场景:•军事领域:红外隐身技术广泛应用于军用飞机、导弹和无人机等载具。

通过减少红外辐射特征,提高作战载具的隐身性能,降低被敌方导弹和监测设备探测的概率,提高战斗力。

•民用领域:红外隐身技术在民用领域也有一定应用。

例如,红外反射涂层可以应用于建筑物外墙和玻璃窗,减少室内空调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红外隐身技术还有潜在的汽车外观设计和消防救援等领域的应用。

4. 挑战与发展红外隐身技术虽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发展需求:•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红外隐身技术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需得到提高,以确保其长期有效性。

•多频段的红外辐射抑制:红外隐身技术需要适应不同频段的红外辐射抑制,以应对不同传感器的探测。

•红外隐身技术与其他隐身技术的综合应用:红外隐身技术与其他传统隐身技术如雷达隐身技术的综合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精选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技术与材料

精选雷达隐身材料红外隐身技术与材料

• 1、吸波材料的发展
• 荷兰首先将吸波材料用于飞机隐身。
• 其后,德、美等国也将吸波材料用于飞机和舰艇。
• 60年代,美国将吸波材料用于U2高空侦察机。
• 70年代,美国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F14、F16、F18战斗机上使用了吸波材料。
• 8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ATF、B1 、A10等型号的隐身飞机。
• 80年代中后期相继面世的美国隐形飞机无疑代表了吸波材料实际 应用的巨大成就。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是F117、B2、F22、A 12等隐形飞机。F117隐身战斗机的成功,系统地运用了各种缩 减雷达散射截面的措施,其RCS值为0.2m2。B2隐形轰炸机的 RCS值仅为0.01m2。
1.1.2、“乔装打扮”——隐身材料技术
• 所谓“乔装打扮”,主要是指采用能吸收或透过雷达波 的涂料或复合材料,使雷达波有来无回、多来少回,达 不到预期的目的。
1.1.3、“随机应变”——微波传播指示技术
• 所谓“随机应变”,是指钻雷达波传播中的空子,利用 计算机预测出雷达波在大气中传播情况,使突防飞行器 在雷达波覆盖区的“空隙”、“盲区”或“波道”外飞 行,就可避开敌方雷达的探测,顺利突防。
e:对电子设备进行屏蔽。如改进武器装备的结构, 采用特殊材料或涂料,以减少向外辐射电磁能等。
1.4、匿迹潜形---反可见光探测隐身技术
• 控制目标的电磁辐射和红外辐射特征,虽可 对雷达、电子、红外探测系统达到隐身目的, 但对可见光波段的光学探测、跟踪、瞄准系 统达不到隐身目的,所以,反可见光探测隐 身技术也在研究和发展。
a:现用或研制中的隐身飞机都以 单站雷达 为对抗目标 。
• 现在的隐身飞机只能对抗单站雷达,很难在所有被照射 的角度上都达到很小的雷达截面。F-117A正前方迎头正 负30度之内雷达截面平均值为0.02平方米,但从前半球 45度至侧向,其雷达截面会增加25-100倍,从上方侦察 时,更容易被发现。

红外对抗的原理与应用

红外对抗的原理与应用

红外对抗的原理与应用1. 红外对抗的基本原理红外对抗是指利用红外辐射技术,对抗敌人从而达到隐身、欺敌、防御等目的的一种战术手段。

红外对抗的基本原理如下: - 红外辐射原理:物体在室温下都会发射红外辐射,其强度与温度成正比。

红外对抗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吸收或屏蔽红外辐射,使自身不被敌方红外探测器发现。

- 红外反射原理:红外辐射在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被反射回去。

红外对抗可以利用这一原理,通过特殊材料或涂层,改变物体表面的红外反射率,从而降低自身被敌方探测到的可能性。

- 红外吸收原理:红外辐射在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被物体吸收,使其表面的红外辐射减弱。

红外对抗可以利用这一原理,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涂层,增强物体的红外吸收能力,从而减小自身的红外辐射信号。

- 红外屏蔽原理:通过使用特殊材料或构建特殊结构,红外对抗可以实现红外屏蔽效果。

这些材料或结构能够阻挡红外辐射的传播,使其不能被敌方红外设备探测到。

2. 红外对抗的应用领域红外对抗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军事领域:红外对抗技术在军事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红外干扰、红外遮蔽、红外幕墙等。

它可以帮助军队实现隐身、欺敌、防御等目的,提高作战效果。

- 安防领域:红外对抗技术在安防行业中也有重要应用。

例如,在监控摄像头中使用红外对抗技术可以减弱或避免被红外窃密设备攻击的可能性;在入侵报警系统中利用红外对抗技术可以增强对红外探测器的抵抗能力。

- 航空航天领域:红外对抗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中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战斗机和导弹等军事装备可以利用红外对抗技术来对抗敌方红外导弹以及红外探测器,提升其生存能力和战斗效果。

-民用领域:除了上述应用领域,红外对抗技术还在民用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红外辐射遮蔽技术可以用于保护个人隐私,防止被红外监控设备侵扰;红外遮蔽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防红外探测的服装等。

3. 红外对抗技术的未来发展红外对抗技术在当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未来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

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摘要:在现代军事中,随着现代军用红外探测和图像处理技术日益发展,其技术的精准性也随着现代军事的发展而更加精确,已成为军事探测和制导武器非常重要的使用手段,从而对军事设施和武器装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因此红外隐身技术也成为军事战争中提高目标隐身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技术因素。

关键词:隐身技术军事上个世纪,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探索时期、技术全面发展时期和应用时期。

80年代开始,红外隐身技术已经在先进国家研制的新型飞机、舰船和坦克装甲车辆等得到了广泛采用。

一、红外隐身技术原理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来实现降低目标的可探测性称之为红外隐身技术。

它是通过更改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红外辐射的能量,从而实现目标的低可探测性。

根据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可知,物体辐射红外能量不仅取决于物体温度,还取决于物体的比辐射率。

温度相同的物体,引起比辐射率的不同导致探测器上将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

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比辐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温度,热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二、红外隐身技术在飞机上的应用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

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与涡轮喷气发动机相比,飞机的平均排气温度降低2000C~2500C,从而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

热辐射隐身的原理及其应用

热辐射隐身的原理及其应用

热辐射隐身的原理及其应用前言热辐射隐身技术是一种利用热辐射特性减少或消除目标对于红外探测装置的探测性的技术。

它在军事、航空航天、无人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热辐射隐身的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 热辐射隐身的原理热辐射隐身的原理主要是基于物体辐射的特性。

物体发出的热辐射是由物体表面的温度决定的,其中主要包括红外辐射和近红外辐射。

热辐射隐身技术通过减少或改变物体的辐射能力,使其在红外探测装置中的信号变得微弱或不可察觉。

具体来说,热辐射隐身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理应用:•散热效果增强:通过改变物体的散热特性,提高物体散热效率,减少热辐射信号的强度。

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散热涂料、传热层等。

•热辐射反射:通过使用特殊材料或表面处理技术,将热辐射反射到其他方向,减少其对红外探测器的探测性。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使用热反射膜、表面微结构等实现。

•温度控制:通过控制物体的温度,使其接近周围环境的温度,减少其与周围环境的温差,从而减少热辐射信号的强度。

•辐射特性改变:通过改变物体表面的材料和结构,改变其辐射特性,使其辐射能力降低或改变。

例如,使用吸波材料、多层结构等。

2. 热辐射隐身的应用2.1 军事领域热辐射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减少目标的热辐射特性,可以使军事装备对敌方红外导引武器的探测性减弱,提高装备的生存能力。

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红外导弹和红外搜索系统的发展使得热辐射隐身技术的研究更为重要。

2.2 航空航天领域航空航天领域是热辐射隐身技术的典型应用领域之一。

减少飞机和导弹等空中目标的热辐射特性,可以使其难以被敌方的红外探测装置发现和跟踪,提高作战能力和生存空间。

热辐射隐身技术在隐形飞机、导弹以及无人机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显著进展。

2.3 无人机领域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红外探测对于无人机目标的探测性极高。

因此,热辐射隐身技术在无人机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热辐射隐身技术,可以使无人机在执行任务时减少被红外探测装置发现的可能性,增加其侦查、监视和攻击的成功率。

红外隐身技术与发展

红外隐身技术与发展

红外隐身技术总结红外隐身技术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有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国外研制的新式武器已广泛采用了红外隐身技术。

本文对常用军用装备的红外隐身技术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分析,并展望了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

1 红外隐身采用的技术现状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的。

这可通过改变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目前红外隐身技术主要采用三种途径:1. 1 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众所周知红外辐射强度与平均发射率和温度的四次方的乘积成正比。

因此降低目标表面的辐射系数和表面温度是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的主要手段。

它主要是通过在目标表面涂敷一种低发射系数的材料和覆盖一层绝热材料的方法来实现的,即包括隔热、吸热、散热和降热等技术。

从而减少目标被发现和跟踪的概率。

几何形状的设计对被动探测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红外吸波涂层对降低热发射率具有很大作用。

热发射率包括两部分:热反射率和热发射率。

前者指材料在红外光源照射下反射红外线的强度,后者指一定温度下材料的红外本征辐射强度。

低发射率的材料一般反射率较高;低反射率的材料则发射率较高。

理论上,红外吸波涂层也可用雷达吸波涂层移相对消的原理来降低反射率,但这要求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涂层,工艺上制造比较困难。

在实际中降低温度比降低热发射率容易,同时降低温度的效果也很明显。

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①尽量减少目标的散热。

如减少目标中部件的摩擦;目标的部件采用低散热量材料。

②采用热屏蔽的方法来遮挡目标内部发出的热量。

尽可能地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

③采用隔热层和空气对流的方法,降低目标发动机中的排气管的温度。

同时将热量从目标表面传给周围的空气。

1. 2 改变目标红外辐射的大气窗口主要是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

我们知道大气的红外窗口有以下三个波段:1~2. 5μm、3~5μm 和8~14μm。

(完整word版)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完整word版)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粘结剂除要求高的技术性能外,还要求是透红外的。辐射能量与发射率仅为一次方关系,而与绝对温度为四次方关系。红外隐身薄膜的优点是红外发射率低、厚度小、质量轻.一般采用真空镀膜方法,膜层厚度小于1μm。分为金属膜、半导体膜、电介质膜、金属多层膜、类金刚石膜4种。
3 。2 控制温度的红外隐身材料
控制温度的红外隐身材料包括隔热材料、吸热材料和高发射率聚合物。
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这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隐身原理
2.1概述
从红外物理学可知 , 物体红外辐射能量由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决定:
式中 W—-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 ;
σ——玻耳兹曼常数;
2.2改变目标红外辐射特性采用的技术
(1) 改变红外辐射波段改变红外辐射波段,一是使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处于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段之外;二是使目标的红外辐射避开大气窗口而在大气层中被吸收和散射掉。具体技术手段可采用可变红外辐射波长的异型喷管或在燃料中加入特殊的添加剂.
(2) 调节红外辐射的传输过程 通常采用在结构上改变红外辐射的方向。对于直升机来说,由于发动机排气并不产生推力,故其排气方向可任意改变,从而能有效抑制红外威胁方向的红外辐射特征。对于高超音速飞机来说,机体与大气摩擦生热是主要问题之一,可采用冷却的方法,吸收飞机下表面热,再使热向上辐射。
隔热材料用来阻隔装备发出的热量使之难于外传,从而降低装备的红外辐射强度, 有微孔结构材料和多层结构材料两类。隔热材料可由泡沫塑料、粉末、镀金属塑料膜等组成。泡沫塑料能储存目标发出的热量,镀金属塑料薄膜能有效地,反射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隔热材料的表面还可涂各种涂料以达到其它波段的隐身效果。

隐身技术及应用

隐身技术及应用

隐身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Stealth Technology)是一种利用材料、结构和设计来降低飞行器或其他物体在雷达、红外线等探测系统中被探测的能力的技术。

隐身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减小飞机、导弹等武器系统的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从而提高其隐蔽性和生存能力。

隐身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现代战争方式的变革,同时也有一些民用领域的应用。

本文将首先介绍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然后探讨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

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飞行器或其他物体的外形、材料和信号反射进行优化,使其尽量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降低被探测的概率。

隐身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时在英国,科学家们发现将舰船覆盖上能够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可以减小舰船的雷达截面,从而提高其隐蔽性。

自此,隐身技术开始得到军事研究单位的关注,随着雷达技术和其他探测技术的发展,隐身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应用。

在军事领域,隐身技术主要应用于飞机、导弹和潜艇等武器系统上。

以飞机为例,隐身飞机主要通过减小雷达截面和热红外特征来提高其隐蔽性。

为了减小雷达截面,隐身飞机通常具有流线型的外形,有平滑的曲线和尖锐的前缘,可以减小雷达波在表面上的反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使用了辐射吸收材料和雷达反射减少涂层等技术,来吸收、散射或折射来自雷达的信号,使其不易被探测。

为了减小热红外特征,隐身飞机使用了吸热涂层和冷却系统等技术,来降低其在红外探测系统中的热辐射。

此外,隐身飞机还可以采用干扰和电子对抗等技术,干扰敌方的雷达探测系统,从而进一步提高其隐蔽性。

隐身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给现代战争带来了重大变革。

隐身飞机的出现使传统的空中防御体系面临巨大挑战,因为传统的雷达和防空导弹系统很难探测和拦截隐身飞机。

此外,隐身技术也拓宽了军事作战的空间和方式,使飞机和导弹等武器系统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近敌方目标,执行突袭和打击任务。

隐身技术还使得侦察和监视任务更加困难,提高了作战单元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效果。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隐身技术,也被称为隐逸技术或者隐容技术,是指在特定环境或情境下,通过使用其中一种技术手段,使目标物体变得不易被探测或识别。

隐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情报、航空航天等领域,主要用于减少目标物体的辨识度、探测度以及攻击性。

1.减小雷达截面积(RCS):雷达截面积是衡量目标物体被雷达探测到的有效反射面积。

为了减小雷达截面积,隐身技术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使用斜面几何结构,能够将雷达波反射到其他方向,减小目标物体在雷达信号中的反射面积;还可以在目标表面覆盖吸波涂层,吸收雷达信号,减小反射;另外,采用空气动力学设计,可以减小目标表面的突出物,降低雷达波的反射。

2.减弱红外辐射:红外辐射是利用红外光波对物体进行探测的技术。

为了减弱红外辐射,隐身技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目标物体表面覆盖特殊涂层或材料,能够吸收或散射红外辐射;使用低温热防护材料,减小目标物体的热辐射;控制目标物体内部的温度分布,减少热量被传导到表面。

3.降低声音和振动:声音和振动也是探测目标物体的重要指标。

为了降低声音和振动,在设计和制造隐身装备时,可以采用吸声或减振材料,减少噪音源;通过减小机械部件的质量和尺寸,降低振动的幅度;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安装,减少绕流和阻力,降低气动噪声。

4.干扰和欺骗探测系统:为了干扰和欺骗探测系统,隐身技术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使用干扰发射装置,向雷达发射虚假的雷达信号,使其无法正确识别目标物体;使用光学干扰装备,可以发射强光干扰反制激光瞄准设备;在设计和制造目标物体时,使用不对称的几何结构和外形,能够干扰雷达和红外探测设备的探测能力。

5.其他技术手段: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手段,可以用于增强隐身效果。

例如,使用降水系统,可以通过喷洒雨水或雾气,减少目标物体的热辐射和电磁信号;在目标物体表面覆盖陶瓷层,具有良好的散热和吸波性能;利用高度自动化的设备,能够提高机动性和隐身性,使目标物体更难被追踪和攻击。

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红外隐身技术已成为提升武器装备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的关键手段。

红外隐身涂料作为实现红外隐身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制备与性能研究在国防科技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工艺、性能表征以及应用前景,为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概述红外隐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红外隐身涂料的分类,介绍红外隐身涂料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详细阐述红外隐身涂料的制备工艺,包括原料选择、配方设计、制备工艺流程以及涂层制备方法等,分析不同制备工艺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对红外隐身涂料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红外隐身性能、附着力、耐候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测试与评价。

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探讨红外隐身涂料的发展前景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红外隐身涂料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提升我国武器装备的红外隐身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红外隐身涂料的基本理论红外隐身涂料是一种能够降低目标在红外波段被探测和识别的特殊涂层材料。

其基本理论主要基于红外辐射的物理特性、红外探测器的原理以及涂层对红外辐射的影响等方面。

红外辐射是物体在绝对零度以上的温度时发出的电磁辐射,其波长范围大致在75~1000微米之间。

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强度与物体的温度、表面发射率以及表面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红外隐身涂料通过改变目标表面的红外辐射特性,降低其在红外波段的亮度和对比度,从而实现隐身效果。

红外探测器的原理是利用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探测和识别目标。

红外探测器按照工作原理可分为光子探测器和热探测器两大类。

光子探测器通过吸收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光子来产生电信号,而热探测器则是通过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引起探测器内部热敏元件的温度变化来产生电信号。

红外隐身涂料可以通过降低目标物体在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从而减少被红外探测器探测到的可能性。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措施
隐身技术的主要原理和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学隐身技术:通过使用特殊的材料或者结构设计,能够使物体对特定的光波频段具有吸收、散射或者折射的能力,从而使物体在光学上难以被探测到。

2. 雷达隐身技术:雷达隐身技术主要通过减小物体对雷达波的反射截面积,即雷达截面积(RCS),来降低雷达探测和跟踪的可能性。

常见的措施包括使用雷达吸波材料、减小物体尺寸和形状、使用雷达散射剂等。

3. 热红外隐身技术:热红外隐身技术通过减小物体对热红外辐射的发射和反射,降低热红外传感器侦测的可能性。

措施包括使用热红外吸波材料、调节物体表面温度、降低热红外反射等。

4. 声纳隐身技术:声纳隐身技术主要是通过减小物体对声纳波的反射截面积,从而降低声纳探测和跟踪的可能性。

措施包括使用声纳吸波材料、改善物体表面光滑度、减小声纳回声等。

5. 电磁屏蔽技术:电磁屏蔽技术通过使用屏蔽材料或者结构设计,能够减少物体对外部电磁辐射的响应,从而减小电磁辐射传感器的探测和干扰效应。

6. 扰流技术:扰流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物体周围的流场分布,减小其对气动传感器的探测概率。

常用的措施包括使用流场扰动装置、改变物体表面形状和纹理等。

需要注意的是,隐身技术往往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常常需要结合多种原理和措施来实现。

同时,隐身技术的效果也不是绝对的,隐身能力受到物体属性、探测设备、探测距离和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红外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

红外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

红外原理在军事上的应用1. 红外原理概述红外原理是指红外辐射和红外吸收现象,红外辐射波长范围通常为0.75微米到1000微米。

红外技术是指通过探测红外辐射来获取目标信息的技术。

红外技术具有隐蔽性好、夜视能力强、透过雾霾能力强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2. 红外探测在军事上的应用2.1 红外夜视仪红外夜视仪是红外技术在军事上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红外夜视仪,士兵可以在夜间或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进行观察和侦察,提高作战能力。

红外夜视仪通过接收目标的红外辐射,将其转化为可见光信号,使士兵能够清晰地看到目标。

红外夜视仪的隐蔽性好,能够在暗夜中发现敌方目标,为军事行动提供重要支持。

2.2 红外导引武器红外导引武器是一种利用目标的红外辐射进行制导的武器系统。

红外导引武器通常包括红外导弹和红外制导炮弹。

当红外导弹或红外制导炮弹接近目标时,它们会自动对准目标发射。

红外导引武器具有快速响应、高命中率等优点,能够有效打击敌方目标,提高军队的作战效能。

2.3 红外警戒系统红外警戒系统是一种通过感应目标的红外辐射进行报警的系统。

它通常由红外传感器和报警装置组成。

当有目标靠近红外传感器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报警装置,提醒人们有潜在威胁。

红外警戒系统在军事设施的安全防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及时发现敌方人员的潜入,保障军事设施的安全。

3. 红外识别在军事上的应用3.1 红外人脸识别红外人脸识别是利用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进行人脸识别的技术。

与传统的人脸识别相比,红外人脸识别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鲁棒性。

在军事领域中,红外人脸识别可以用于识别特定人员,防止敌方人员冒充,保障军事活动的安全。

3.2 红外目标识别红外目标识别是将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与数据库中的目标特征进行比对,以实现目标识别的技术。

红外目标识别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和监视领域。

通过分析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军事人员可以判断敌方目标的类型和行为,为军事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3 红外火控系统红外火控系统是一种利用红外技术进行火力控制的系统。

红外隐身

红外隐身
热红外隐身技术
CONTENTS
前言 红外隐身原理 实现红外隐身实例
一、前言
研究背景
针对现代战争中红外探测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提高武器 装备和单兵的战场生存能力及安全性,有效地保障部队的战斗力,红外隐 身技术的研究日益重要。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新型红外隐身涂料以及制备红外低发射率材料是实现红外隐
Micro/Nano-PCMs加入到液态聚合物中,然后发泡形成泡沫塑料;还可以将其添 加至纤维内或涂覆于纤维表面,然后制得储热调温织物。
(1)优缺点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较明显的降温及温度自适应功能,有利于实
现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融合,为对抗双波段红外热像仪反隐身技术提供可能
(2)相变/微胶囊隐身涂层的制备
Fig.1(a)不同热处理温度的AZO膜和800℃热处理的ZnO膜XRD (b)不同Al掺杂量AZO薄膜XRD
Al3+的掺杂没有改变ZnO晶体结构
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 结晶尺寸变大,颗粒形 状变得更规则
随着Al掺杂量增加,结 晶尺寸减小,颗粒的形 状从等轴的向针状的转 变
Fig.2(a)不同热处理温度AZO的SEM(b)800℃热处理,不同Al掺杂量AZO的SEM
Fig.10相变隐身涂料在高温大温差系统中的热图
目标-背景温度较为接近的系统中,相变隐身涂层实现了部分隐身。 目标-背景温度相差较大的系统中,相变隐身涂层无隐身效果。
在红外频段吸收很少,在整个波段散射和反射都很大,对污染的耐受力差, 灰尘和水分能使其发射率明显增高,因此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AZO便宜、无毒和对H2等离子体有高稳性。AZO在一定条件下,有更 低的红外发射率率和高的反射率。
AZO薄膜制备(溶胶凝胶法)

红外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红外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红外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红外探测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无人机感知技术,能够通过红外光谱来提高目标探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红外探测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红外探测技术的原理、研究进展和应用举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红外探测技术原理红外光谱是指在太阳辐射光谱中,波长长于可见光谱,同时短于微波光谱的电磁波谱段。

红外探测技术就是利用人造探测器或天然气体吸收来探测这一波段的信号,以达到提高目标探测精度的目的。

这种技术是依靠电子元器件来转换红外辐射信号成为电信号,进而通过处理后输出目标探测结果。

近年来,人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红外探测器,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探测波段,比如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等。

二、红外探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主要有成像仪器的阶段,阵列探测器的阶段和能量化学探测器的阶段。

阵列探测器在红外探测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电效应和热效应。

核心是一个图像传感器,其表面布满了微小的探测单元,能够获取红外辐射的图像信息以检测目标。

比如各种翻盖机制,这种机制能够确保所有的探测器都精准地对准目标。

这个发展阶段标志着红外成像技术的初步完善和数字式的可控性。

能量化学探测器被设计出来以减缓激光脉冲对探测器的伤害,和提高天文观测工作的灵敏度。

这种探测器与传统的荧光光谱装置有所不同,主要是利用能量捕捉学,来获取给定样品输出的光谱信息。

这种技术是实验性的,但可替代激光吸收光谱术提供能谱研究的手段。

由于这种仪器与传统仪器的不同,当试图整合多个方向时会有固有的问题,但能量化学探测器取得了不少显著成果,具备较大的潜力。

三、红外探测技术的应用红外探测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可用来识别隐身飞机,卫星以及其他军用设备。

其中识别隐形飞机的应用尤为重要。

隐形飞机上的设备可以阻挡雷达信号,但是却无法阻挡红外信号。

利用这种技术,军方能够提前发现反敌设备,从而增强在战争中的优势。

红外检测技术原理

红外检测技术原理

红外检测技术原理引言红外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方法,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工业生产、安防监控、医学诊断以及环境监测等。

本文将对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红外辐射原理、红外传感器原理、红外成像技术原理等方面,希望能够为读者深入了解红外检测技术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红外辐射原理红外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它处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的频谱范围。

红外辐射的波长一般在0.7微米到1000微米之间。

根据黑体辐射定律可以得知,所有温度大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辐射出红外波长的辐射能量。

通过检测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可以实现对其温度、形状、结构等信息的获取。

二、红外传感器原理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够通过接收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探测目标的传感器。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红外辐射的吸收和反射。

当红外辐射照射到目标物体表面时,部分辐射能量会被目标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会被反射出来。

红外传感器可以利用这种反射和吸收的差异来判断目标的性质、温度、距离等信息。

在红外传感器中,最常见的是红外热释电传感器(IR sensor)和红外线阵列传感器(IR array sensor)。

红外热释电传感器利用热释电效应来实现对红外辐射的检测,当红外辐射照射到热释电传感器上时,会导致传感器表面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对应的电信号输出。

而红外线阵列传感器则是由多个红外感光元件组成的一种探测器,可以实现对红外辐射进行多点探测和成像。

三、红外成像技术原理红外成像技术是基于对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进行拍摄和处理,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的热分布、温度分布及结构信息的获取。

其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红外辐射的收集、转换和成像。

红外成像系统通过红外镜头和光学冷却装置收集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然后,将这些电信号传输给红外探测器进行处理,通常采用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作为探测器。

红外焦平面阵列是由多个红外探测单元组成的矩阵结构,每个单元对应着一个像素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技术
降低目标红外辐射强度也就是降低目标与背景的热对比度,使敌方红外探测器接收不到足够的能量,减少目标被发现识别和跟踪的概率。它主要是通过降低辐射体的温度和采用有效的涂料来降低目标的辐射功率。其原理主要包括减热、隔热、吸热、散热和降热等。
具体可采用以下几项技术:
(1)减少散热源技术尽量减少散热源、采用散热量小的设计和部件,采用闭环冷却系统,改善气动力特性,减少气动力摩擦。
ε——物体的发射率;
T——物体的绝对温度。
温度相同的物体,由于发射率的不同,在红外探测器上会显示出不同的红外图像。鉴于一般军事目标的辐射都强于背景,所以采用低发射率的涂料可显著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另一方面,为降低目标表面的温度,红外伪装涂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还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的隔热能力,以使目标表面的温度尽可能接近背景的温度,从而降低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对比度,减小目标的被探测概率。
(g )采用海水喷射技术,降低排气温度。
(h)采用引射技术和烟囱喷水技术,使烟囱部位的红外辐射强度大大降低。
4 .3 坦克装甲车辆的红外隐身技术
坦克的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发动机及其排出的废气、火炮射击时的炮管、履带与地面摩擦,以及受阳光照射而产生的热。坦克装甲车辆的红外辐射抑制措施主要有:
(1)发动机排气和冷却空气出口只能指向后方,而且不能直指地面,以防扬尘。排气中粒子杂质含量极低,以减少其热辐射。采用陶瓷绝热发动机,降低坦克的红外辐射强度。
(4)热废气冷却技术为降低发动机排气管的温度,通常采用隔热层和空气对流。排气管外的隔热层能使排气管的红外辐射大大降低,在隔热层上进行空气对流冷却也能使排气管外表面的红外辐射特征进一步降低。
对热废气冷却系统,目前研制的有夹杂空气冷却和液体雾化冷却两种系统。夹杂空气冷却就是用周围空气冷却热废气流,液体雾化冷却主要通过混合冷却液体的小液滴来冷却热废气。
(3)在飞机表面涂覆红外涂料,在涂料中加入隔热和抗红外辐射成份,以抑制飞机表面温度和抗红外辐射。采用闭合回路冷却系统,这是在隐身飞机上普遍采用的,它能把座舱和机载电子设备等产生的热传给燃油,以减少飞机的红外辐射或把热在大气中不能充分传热的频率下散发掉。
(4)采用气溶胶屏蔽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如将含金属化合物微粒的环氧树脂、聚乙烯树脂等可发泡高分子物,随气流一起喷出,它们在空气中遇冷便雾化成悬浮泡沫塑料微粒;或将含有易电离的钨、钠、钾、铯等金属粉末喷入发动机尾焰,高温加热形成等离子区;或在飞机受威胁时喷出液态氮,形成环绕尾焰的冷却幕。上述三种方法可有效屏蔽红外辐射,同时还能干扰雷达、激光和可见光侦察设备。
(a)冷却上升烟道的可见部分。
(b)冷却排烟,使它尽可能地接近环境温度。
(c)选取隐身材料,吸收3~5μm的红外辐射。
(d)采用绝缘材料来限制机舱排气管道及舱内外结构的发热部位。
(e)对舰桥等上层建筑涂敷红外隐身涂料,这样不仅能减少红外辐射,而且能减少光反射。
(f)应用红外隐身材料进行屏蔽,从而降低舰艇8~14μm波段的红外辐射。
(4)将导向和悬挂部件的热特性降到最低程度,并避免从前方和侧面暴露,使车辆行驶留下的地面热迹降到最低。
红外侦察系统能探测目标的最大距离R为:
式中J——目标的辐射强度;
——大气透过率;
N A——光学系统的数值孔径;
——探测器的探测率;
ω——瞬时视场;
——系统带宽;
——信号电平;
——噪声电平。
红外隐身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公式中第一项的各项取值,也就是说,目标的红外隐身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性,即改变目标表面的发射率;二是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即通常所说的热抑制技术;三是调节红外辐射的传播途径(包括光谱转换技术)。
3 .1 控制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射率
控制红外隐身材料的发射率主要用涂料和薄膜两类。
涂料一般是采用具有较低发射率的涂料,以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且涂料还应具有较低的太阳能吸收率和一定隔热能力,以避免目标表面吸热升温,并防止目标有过多热红外波段能量辐射出去。涂料通常由颜料和粘结剂配制而成。
颜料有金属、半导体和着色颜料三种。金属颜料对降低涂料的红外发射率效果最好,所用材料主要是铝。掺杂半导体做颜料,可使涂料同时具有红外隐身和雷达隐身两种功能。着色颜料用来改善涂料的可见光隐身特性。
红外隐身技术通过降低或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特征,实现对目标的低可探测性。这可通过改进结构设计和应用红外物理原理来衰减、吸收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使红外探测设备难以探测到目标。
2 红外隐身原理
2.1概述
从红外物理学可知,物体红外辐射能量由斯蒂芬-玻耳兹曼定律决定:
式中W——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
σ——玻耳兹曼常数;
(2)热屏蔽技术采用热屏蔽技术,以隔阻目标内部发出的热量,使之难以外传。一是在整机布局上考虑热屏蔽手段,以求降低目标的红外辐射强度;二是对喷管等重要部位进行红外遮挡。
(3)空气对流散热技术空气的辐射集中在大气窗口以外的波段上,是一种能对红外辐射进行自遮蔽的散热器,所以红外探测系统只能探测热目标,而不能探测热空。空气对流散热技术充分利用空气的这一特性,将热能从目标表面或涂层表面传给周围空气。
高发射率聚合物涂层施加在气动加热升温的飞行器表面上。这种涂层应当在气动加热达到的温度范围内具有高的发射率,使飞行器具有最大的辐射散热能力,使表面温度能迅速降下来,而在室温则具有低的发射率。
4 红外隐身技术的应用
4.1 飞机的红外隐身技术
飞机采用的红外隐身技术主要有:
(1)发动机喷管采用碳纤维增强的碳复合材料或陶瓷复合材料;喷口安放在机体上方或喷管向上弯曲,利于弹体遮挡红外挡板,在喷口附近安装排气挡板或红外吸收装置,或使飞机采用大角度倾斜的尾翼等遮挡红外辐射;在尾喷管内部表面喷涂低发射率涂料;采用矢量推力二元喷管、S形二元喷管等,降低排气温度冷却速度,从而减少排气的红外辐射。在燃料中加入添加剂,以抑制和改变喷焰的红外辐射频带,使之处于导弹响应波段之外。如目前国外采用的一种特殊燃料,使飞机尾焰辐射移到5~8μm的大气强损耗波段。
(2)采用散热量小的发动机。隐身飞机大多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它比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平均排气温度低200~250℃,使飞机的红外隐身性能得到大大改善。用金属石棉夹层材料对飞机发动机进行隔热,防止发动机热量传给机身。如美国B-2隐身轰炸机采用50 %~60 %的降温隔热复合材料;F-117则采用了超过30 %的新型降温隔热复合材料。
总之,目标内在的红外隐身技术在空中和海上的应用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目前的水平看,飞机的红外隐身技术比较成熟,已达到实用阶段,应用于飞机的设计和制造中。舰艇的红外隐身技术刚刚起步,目前还只能是对现有装备进行小的改进,完成低水平的红外隐身,离实用阶段还有一定距离。
综上所述,为了降低水面舰艇的红外辐射,各国主要采用:
(2)内部热耗散较低,朝向天空水平表面部分应具有较高的发射率,以防向天空辐射。垂直面及与垂直面成小角度平面的发射率应足够低,以使车辆热点视在温度降到最低。
(3)避免车辆自身产生高热对比度。避免大面积均匀视在温差分布,利用热导和热发射率,差异形成破损视在温度表面。使用红外表面涂层或反射技术,降低热点视在温度。
粘结剂除要求高的技术性能外,还要求是透红外的。辐射能量与发射率仅为一次方关系,而与绝对温度为四次方关系。红外隐身薄膜的优点是红外发射率低、厚度小、质量轻。一般采用真空镀膜方法,膜层厚度小于1μm。分为金属膜、半导体膜、电介质膜、金属多层膜、类金刚石膜4种。
3 .2 控制温度的红外隐身材料
控制温度的红外隐身材料包括隔热材料、吸热材料和高发射率聚合物。
对于柴油机排气的红外抑制,目前普遍采用烟道冷却和海水喷射技术。英国的舰艇采用烟道冷却后,舰艇红外辐射降低60 %以上。德国海军采用海水喷射装置后,可使排气温度由500℃降低到60℃。
(2)屏蔽——降低8~14μm波段的射,主要采用屏蔽的方法。可采用红外隐身材料,改变舰艇的红外辐射特征,使用隔热材料来阻止舰艇舱内的热源向外辐射;采用喷淋水幕技术,将舰艇笼罩起来,达到降温、屏蔽的效果。如俄罗斯现代级驱逐舰、美国的杜鲁门号航母和英国的海幽灵护卫舰等,都采用了喷淋水幕技术。
2.2改变目标红外辐射特性采用的技术
(1)改变红外辐射波段改变红外辐射波段,一是使目标的红外辐射波段处于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波段之外;二是使目标的红外辐射避开大气窗口而在大气层中被吸收和散射掉。具体技术手段可采用可变红外辐射波长的异型喷管或在燃料中加入特殊的添加剂。
(2)调节红外辐射的传输过程通常采用在结构上改变红外辐射的方向。对于直升机来说,由于发动机排气并不产生推力,故其排气方向可任意改变,从而能有效抑制红外威胁方向的红外辐射特征。对于高超音速飞机来说,机体与大气摩擦生热是主要问题之一,可采用冷却的方法,吸收飞机下表面热,再使热向上辐射。
课程(论文)题目:红外隐身原理及其应用技术
内容:
1 背景
光电隐身技术可分为可见光隐身、红外隐身和激光隐身三大类。光电隐身起源于可见光隐身,成熟于红外隐身,发展于激光隐身。而现代红外隐身技术经历了探索时期(2 0世纪60年代以前)、技术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60~70年代)和应用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红外隐身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基础研究和先期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由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陆海空三军研制的新式武器已经广泛采用了红外隐身技术。
对燃气轮机来说,由于其排气量大、排气流速高,普遍采用引射技术和烟囱喷水技术,它可使烟囱部位的红外辐射强度大大降低,这已应用在美国斯普鲁恩级驱逐舰上。采用此技术措施后,可降低舰艇在3~5μm波段95 %以上的红外辐射。
减少舰艇燃气轮机和烟囱的热红外辐射,一般还采用双层烟囱。在烟囱底部开有冷空气进孔,以便使燃气轮机的热气与大量的冷空气混合,从而大大降低烟囱排放废气的温度。
(3)模拟背景的红外辐射特征技术模拟背景红外辐射特征是通过改变目标的红外辐射分布状态,使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分布状态相协调,从而使目标的红外图像成为整个背景红外辐射图像的部分。这种技术适用于常温目标,通常是采用外辐射伪装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