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倾角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侧翻和侧倾的关系
侧倾较大的汽车,往往会被人们认为要翻车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或者说侧倾角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侧翻?本文从力学分析出发来论述侧翻和侧倾的关系,从而得到一个清晰的概念。
图1示出汽车在水平路面上稳态转弯时的侧倾状态。图中符号意义如下:
G s 簧载质量
G u非簧载质量
O1簧载质量重心位置
O2非簧载质量重心位置
O3侧倾中心位置
hs 簧载质量重心离地高度
h R 侧倾中心离地高度
h 侧倾力臂
R 车轮半径,设定为非簧载质量重心离地高度
B 等效轮距
F 簧载质量离心力
F u 非簧载质量离心力
φ 侧倾角
A 外侧车轮接地点
从图中可见,对A 点取矩,则:侧翻力矩
M 1=F(h.cos Φ+h R )+F u .R (1) 稳定力矩
M 2=G S (2B -h.sin Φ)+Gu.2
B (2)
当M 1≥M 2时汽车侧翻,则侧翻条件为:
F(h.cos Φ+h R )+F U .R ≥G S (2B -h.sin Φ)+G U . 2
B (3) 其中: F=g Gs .0
2R V (4) Fu=g Gu .02R V (5) 式中V 汽车行驶速度
R 0 汽车转弯半径,设定簧载与非簧载质量的转弯半径相同
g 重力加速度
又,因为侧倾角相对较小,可令:
sin Φ=Φ (6) cos Φ=1 (7)
已知:
Φ=O gR v 2·h
Gs C h Gs ··-φ (8) 式中C φ整车悬架侧倾角刚度
将式(4)、(5)、(6)、(7)、(8)代入式(3),得:
2gR V [Gs(h+h R )+Gu ·R ]≥(Gs+Gu )·2B -02gR V ·h Gs C h Gs .).(2-φ,整理后: 0
2gR V [Gs.hs+G u ·R+h Gs C h Gs .).(2-φ]≥(Gs+Gu )·2B ,或 02gR V ≥h Gs C h Gs R Gu hs Gs B
Gu Gs .).(..2).
(2-+++φ (9) 式(9)示出了判别侧翻的条件。从式中可见,侧倾角刚度C Φ越大,亦即侧倾角越小,则侧翻时的离心加速度越大,也就是越不容易翻车。很容易看出,当C φ=∞,或采取某种措施让φ=0,则判别侧翻的条件变成:
02gR V ≥R Gu hs Gs B
Gu Gs ..2).
(++ (10) 式(10)可以改写为:
2gR V ≥hg B 2 (11) 若令S F =hg
B 称为侧翻稳定因数,则: 0
2gR V ≥2F S (12) 式(12)为无侧倾时的极限侧翻条件.
下面列出(9)或式(10)、(11)中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参见
图2、3:
G S =Ga-Gu (13)
h s =Gu Ga R Gu hg Ga --.. (14) h=h s -h 1-
Gu Ga Gu G h h ---)).((2212 (15) B=Ga
G B G B 2211..+ (16) 式中 Ga 整车总质量
hg 整车重心离地高度
h 1 前悬架侧倾中心离地高度
h 2 后悬架侧倾中心离地高度
B 1 前轮距
B 2 后外轮轮距
G 1 前轴荷
G 2 后轴荷
Gu 2 后非簧载质量
图2 侧倾力臂
图3 等效轮距以下为某客车的计算实例(满载状态):已知参数:
Ga=13300kg
G1=4300kg
G2=9000kg
Gu=2107kg
Gu2=1348kg
CΦ=4155804kg.cm/rad
Hg=120cm
H1=56.2cm
H2=77.7cm
R=50.5cm
B1=202cm
B2=199.2cm
代入式(13)~(16)计算后果:
Gs=11193kg
Hs=133cm
H=62cm
B=200cm
代入式(9),得出侧翻条件为:
2gR v ≥0.767,即侧向加速度大于0.767g 时侧翻。将该值代入式(8), 求出这时的侧倾角大于8.80。
若令C Φ=∞或Φ=0,按式(10)或(11)算出:
2gR v ≥0.834,即侧向加速度大于0.834g 时侧翻。对比这两种情况,可见加大抗侧倾能力到极限时,侧翻时的侧向加速度可以,也只能提高8.7%,接近9%(仅对举例车型而言,各车型参数不同,有所差异)。
当然,上述两种条件,当0
2gR v 大于路面对轮胎的侧向附着系数时,应是先侧滑后侧翻。但经验证明,仍然发生了许多侧翻事故,似乎与瞬态工况有关。
参考文献:陈耀明、张满良《汽车静态侧翻稳定角的计算方法》,汽车技术,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