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六短板快攻点19审题立意要精准练习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题立意要精准
病文佳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升路径文字型材料审题精准“六法
方法一由果溯因、探究本源
有的材料所述的是一个含有多重因果联系的事件,考生应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抓住因果关系来审题立意。可以由果溯因,即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源,以找到最稳妥的立意,从而确定主旨。也就是概括出事件的结果后,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然后针对其原因追溯思考,最后结合材料自问自答,以原因立意。
如:(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思路]
这则材料就立意方面可以有以下两个角度:
结果一: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由果溯因,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自问自答: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立意一:劳动是幸福的源泉。
结果二:现实生活中存在不热爱劳动,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由果溯因,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自问自答:因为劳动太挤占时间,劳动太累,可以花钱让别人去做;因为科技进步了,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显然这些都是不热爱劳动的借口,我们应从热爱劳动的角度立意。
立意二:尊重劳动,体现现代人的良好素质;热爱劳动,要有实际行动。
方法二把握关键,纵横开掘
有的材料中有关键词语或句子,就以这些关键词语或句子作为立意的突破口;有的材料较长,需先压缩概括材料,然后再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文眼”)进行纵横思考,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如:(2018·江苏高考)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
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
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立意思路]
材料围绕“语言”这个关键词,从三个层面引导考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首先从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通过“花解语,鸟自鸣”的生动画面,触发考生想象,“处处”强调“语言”的普遍性,使“语言”这一话题充满烟火气、生活味。接着,从语言的基本功用出发,阐述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所举例子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展示人类文明所构建的语言体系。最后,引导考生思考并把握作文的立意方向和表达重点,从生活、生命、文明等角度,指出“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语言”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考生很容易在理解时将其局限为“说出来的话”,材料从这三个层面逐层展开,旨在帮助考生快速、形象且清晰地理解什么是“语言”,有帮助考生拓宽思路的作用。
考生可以作以下立意:
①理性语言是无敌的;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③尊重弱势群体的话语权;④让言论充满正能量;⑤打击网络暴力,共建和谐家园;⑥读大自然的心语;等等。
方法三明确任务,深处驱动
这一立意方法适合近两年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指命题者提供现实性材料,创设真实情境,呈现对立问题,增加任务型指令,要求考生按照指令完成写作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处理方案的作文形式。对这种材料审题立意,需要:第一步,明确任务。这种材料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二,关涉的人物对象或问题不只一个,而是几个或几类,这就使“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第三,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性。正因为材料的多元性,立意时需要对材料涉及的多个人或问题作出选择,明确写作的任务。
第二步,确定立意。立意切入口要“小、新、深”,便于从深处驱动写作。因为写作时要展现选择的原因和权衡思考的过程,去挖掘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等。因此立意时要“小、新、深”。
如:(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思路]
第一步,明确写作任务。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任务也非常明确,“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第二步,确定立意。对于这种材料作文的立意,可以分两步走:
1.既然是任意选两三句作为基础确定立意,所以考生需要先对每一则名句内涵加以把握: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立意:自强奋发。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立意:家国情怀。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立意:坚持自我、豁达自信。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立意:开放进取、提升境界。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立意: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立意:敢于担当责任、豁达自信。
2.立意时可以借鉴多个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
(1)找两三个名句的相通内涵进行立意,以①⑤为基础可立意:自强奋发、敢作敢为。
(2)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以③④⑤为基础可以立意: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社会、国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①③④⑤为基础,可以立意: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以②⑤为基础,可以立意: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以③⑤⑥为基础,可以立意: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还可以将六句并列齐观来立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传承与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方法四化虚为实,寻找对应
诗歌、比喻、寓意类等材料因其题旨和意图含蓄隐晦,不容易分辨,这时应化虚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