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民居赏析共30页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第7页/共34页
第8页/共34页
砖雕和石雕
第9页/共34页
3、飞檐
•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 中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美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在话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和八 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例。
第16页/共34页
林 路 厝
第17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阔的 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下!
第10页/共34页
(三)、典型的建筑
•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1页/共34页
•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2页/共34页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闽南华侨建筑
——说不尽的旧时遗事满画楼
--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第18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第19页/共34页
骑楼
•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行道, 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中国古建筑民居赏析 共31页共33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中国古建筑民居赏析 共31页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பைடு நூலகம்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十大特色民居介绍及图片
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2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
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
中国古建筑欣赏.pptx
荣国府
荣国府它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分府、街两大 部分。整个府邸分中、东、西三路,各路均为五进四合院:中路 为贾政公务院,采用了庄重的宫延式彩绘,东西两路为内宅院, 采用了明快的苏式彩绘; 府内西侧怡园内四季花亭古香古色,小 桥迂回山水齐备,婉如一座小巧别致的苏州园林。
它一律采用明清五进四合院格式:清砖钻山灰瓦,磨砖对缝, 兽头滴水,筒氏扣顶,雕梁画栋,游廊贯通,鹿顶耳房的格局。
组长:周丹
组员:周丹、刘娟、李海婷、康丽、李 浩、张同、曾凯 、李洁
收集资料:周丹、刘娟、李海婷 、李 洁 、 康丽、曾凯
资料整理与归纳:周丹 PPT制作:李浩 上台讲解:张同 会议记录:周丹 、李洁、康丽
青少年是一个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
•
9、
。22.3.2322.3.23Wednesday, March 23, 2022
中国 —— 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璀璨夺 目!她是文化的沉淀、气质的交融,令人神往!而她的美,在建 筑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 那么,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古建筑又有哪些特点呢? ❖ 1、屋顶:屋顶采用大出檐,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度时,
屋顶的四角是翘起的; ❖ 2、色彩:大胆地使用了朱红作为大建筑物的屋身的主要的颜色,用
中国古建筑欣赏.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古建的各部分装饰都不是凭空产 生的,都不是离开建筑构件独立存在 的,它们只是构件的外部形式,它是一 种起到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装饰 也慢慢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而成了纯粹 的装饰作用.
戗脊: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脊: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脊: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 绕屋身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古建筑之歇山顶
左图为单檐歇山(蓬 莱院后院三清殿)
古建筑之悬山顶
悬山顶 五脊二坡,两 侧的山墙凹进殿顶, 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 外(屋顶左右屋檐出 山墙),又称挑山。
左图为悬山顶
(梁,台湾称为通梁,图中大通、二通即 为大梁、二梁。
束仔,位于两组斗拱之间的弯月形实心木 构件,也称月梁)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框架 示意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框架 示意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 结构框 架示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构 框架示意图
营造法式之斗栱
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 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 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 于柱头和额枋(位于两檐 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 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 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 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 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 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 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 座。明清时期,斗拱的结 构作用已逐渐消失,成了 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源自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古建筑之装饰及色彩特征
宫殿建筑采用黄色 屋顶和红色屋身.
中国古建筑赏析ppt课件
二、各朝代的建筑特点
我国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
1、唐代建筑
(1)特征:
屋顶坡度平缓;
出檐比较深远;
柱子比较粗壮;
多用板门和直棂窗。
建筑风格庄重朴实。
(2)类型:
佛教建筑增多,
并出现伊斯兰教建筑。
(3)代表: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
光寺部分建筑
8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的部分建筑
❖ (3)单步梁(挑尖梁、抱头梁)、双步梁(图五十六):清式建筑木构 架中,梁的长度是以步架来计算的,即以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 离作为一个"步架",也简称步;在宋《营造法式》中则称之为“架”,或 “椽架”。九架梁长为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以此类推。单步梁长 仅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位于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一端置于 檐柱之上,另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中。在大式建筑(即指宫殿、官署、 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由5间多至11间,进深则可多至11桁) 中也称桃尖梁,在小式建筑(即指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次要房屋 和一般民居。面阔3间至5间,进深不多于7檩,大梁以5架为限)中则称抱 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双步梁两端下置柱 ,一端上侧承檩,一端无檩,中部安瓜柱,上承单步梁。在硬山建筑里, 贴山墙的梁架称为排山梁架。排山梁架往往用山柱,山柱从地面一直通到 屋脊且支持脊檩,把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架梁成为两根双步梁,三架 梁变成两根单步梁。
❖ 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 特的单体造型 ❖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 ❖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 ❖ 写意的山水园景
中国古建筑材料
“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木材 的易腐蚀性和易燃性造成了建筑保存年代不能久远 的现象,目前所知保存下来的最久远的地上建筑是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年代是公元782年,此殿 很小,甚至只能代表唐代建筑的一般水平。赫赫有 名的秦朝阿房宫、唐朝大明宫等辉煌的历史建筑已 经只剩下一些难以辨认的土台。相比之下,古希腊 古罗马的建筑采用石材建造,历久弥新,至今伫立。
陕北窑洞民居PPT课件
陕北窑洞介绍
•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汉族居民的古老 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 建造需求:1、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
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 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 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 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 丈土窑,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 3、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 冬暖夏凉。 4、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 存在实际的困难。
第5页/共33页
平面布局
(2)、沿沟式
沿冲沟两岸崖壁基岩上部修造的窑洞 近田,利于耕作 窑脑不但可作上一层窑洞庭院,而且往往是麦场和大路 避风向阳,汲水方便,耕作半径小 沟壑区窑居者多选择此处掘窑或箍窑
第6页/共33页
第7页/共33页
靠崖式平面图
延安大学窑洞群——中国最大的窑洞群
• 用较新的手法建造出的靠崖式窑洞 • 保留靠崖式窑洞基本特色
第2页/共33页
窑洞选址:
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 向阳 背靠山 面朝开阔地带 少有树木遮挡 地势相对较高 近处无墓葬 无渗出水、非山洪途经 离取水地点较近
第3页/共33页
分类
靠崖式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 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 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 陕北窑洞依于土涯
• 陕北地区的自然村大多规模较小而且分散。由于地形复杂,主要农作 物生产区大多沿较平坦肥沃的川地发展,形成了村落顺川、沟零落分 布的特点。规模较大的村镇一般分布在沟口和条件较好的平川地,其 用地一般都傍山,靠涯,不与农田争。
中国传统民居PPT课件
-
17
-
18
• 《易·系辞传》云:“上 古穴居而野处”,中国人 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 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 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 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 夜,金榜提名时”的佳话。 这充分说明了陕北窑洞在 中国人心目中的久远而深 刻的历史意义。陕北是人 文初祖的发祥地,轩辕黄 帝的陵寝在黄陵县,黄帝 时期,人类就是穴居的。 陕北窑洞的历史与人类文 明是与生俱来的,那是彪 炳千秋的产物。
12
•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 建造起来的集体建 筑,呈圆形、半圆 形、方形、四角形、 五角形、交椅形、 畚箕形等,各具特 色。
-
13
福建土楼
-
14
-
15
承启楼
-
16
窑洞式
窑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 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陕 北地区。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之地,山大沟 深,万壑纵横。这里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 石,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 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 灿烂文化的地方。
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14我国古民居一中国古民居的概念古民居是指那些乡村的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廸筑师的廸筑它是我国廸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廸筑形式
我国传统民居
-
1
我国传统民居的五大基本形态
(一) 木构架庭院式
-
19
-
20
干栏式
•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 化和良渚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埋在 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横梁和木板,表 明当时已产生干栏式建筑。
《中国传统民居》课件——5-中国传统民居赏析
北京四合院
精美雅致的雕饰艺术
北京四合院的雕饰,颇具特色,形式多样,有砖雕、石雕、 木雕、彩饰等,装饰着院落的各个角落,彰显出浓厚的民俗民 风和传统文化。人们往往采用象形、会意、谐音、借喻、比拟 等手法,借助联想,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表达出对幸 福、美好、富庶、吉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北京四合院
前庭后寝分水岭的垂花门
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门”即指垂花门,也 叫“中门”。垂花门是四合院中—道很讲究的门,是前庭后寝的分水 岭和唯一通道。
垂花门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向外—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 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 头部雕饰出串珠、莲瓣、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 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 特殊的垂柱有关。两垂柱之间常有精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 “岁寒三友”、“福禄寿喜”、“玉棠富贵”等。这些精美的雕刻对 内宅有装点美化的作用,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基和房屋的尺度都比较高大,一般是三间,大型住宅为五间。正房的两侧 还各有一间或两间进深、高度都偏小的房间,如同挂在正房两侧的两只耳 朵,故称耳房。左右对称,如果每侧一间耳房,两侧共两间即称“三正两 耳”。如果每侧两间,两侧共四间耳房则称“三正四耳”。小型四合院多 为“三正两耳”,中型四合院为“三正四耳”。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问向外 开门,称为堂屋。堂屋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场所,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 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也就是说是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交汇之所。堂 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多做卧室,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内宅居住的分配非常严格,内宅中的 正房,位置优越显赫,要给老—代的老爷、太太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 也可与正房通,—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 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