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月:记忆中的一爿书店

合集下载

【一年级作文】追忆童年的小书摊_2000字

【一年级作文】追忆童年的小书摊_2000字

【一年级作文】追忆童年的小书摊_2000字
当我深深沉浸在书海中时,总是会想到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小书摊。

那是在我童年时代,属于我最爱的去处之一。

每到周末,我总会迫不及待地拖着我的妈妈,走向我的小书摊。

小书摊位于一条宽敞而安静的小巷中,它的门口没有那些繁华的标牌,看起来有些默默无闻,但却吸引了一大批小朋友的目光。

摊面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经典的童话,到魔幻的奇幻小说,从历史故事,到现代流行的小说,每一本书都让我充满向往。

老板娘是一个中年女性,她总是笑眯眯地坐在店铺里,热情地与小朋友们交流。

她非常善于与小朋友们沟通,总是能够找到适合年龄的好书,推荐给我们。

她告诉我们每一本书的独特之处,还教我们如何保护书籍,爱护书籍。

我喜欢在这里呆上一下午,挑选适合自己的读物。

每次买完书,我都会打开书本的第一页,仿佛打开了一个充满奇妙世界的大门。

我爱看书,因为阅读是一种魔力,它可以让我感知世界、理解世界、掌握世界。

小书摊是我童年时代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它让我懂得了如何欣赏和爱护书籍。

现在,我已经长大成年,但我会一直铭记那段美好岁月,追忆那个小小的书摊,以及它对我的深深影响。

人生是一场直觉_名人故事

人生是一场直觉_名人故事

人生是一场直觉《源氏物语》最著名的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丰子恺版,一个是林文月版。

林文月的表弟是连战,外祖父是连横,老师是台静农,她家中的客厅里常常往来林海音、董桥等人的身影。

台湾大学有一座“望月楼”,有人开玩笑说——望的就是林文月。

1978年12月的某个冬夜,林文月终于翻译完成《源氏物语》全本54帖。

丈夫和一双儿女已经沉沉睡下,从窗口远眺过去,整个台北都在安眠,只剩下稀稀落落的灯光。

“我当时感觉紫式部就站在我身后。

”从1973年开始,历经五年半,这部日本平安时代的巨着终于被林文月翻译成为中文。

这五年半以来,她的写字桌桌面布局从未改变:书桌正中间放着《源氏物语》古文的底本,在一边放着3种日本现代文译本,古文底本下面则放着两种英译本。

平时她备课或给家人老师写信,就直接压在这层层叠叠的各种《源氏物语》书籍之上写。

2012年10月底,林文月第一次来到北京。

站在北大的讲台上,她并没有多谈《源氏物语》的翻译,反而是讲了她的两篇回忆性的散文:《江湾路忆往》和《我所认识的刘呐鸥》,回忆她童年时期在上海日占区的生活。

没有礼节性的寒暄,她的开场白是:“教书的时候我都是站着的,今天我还是站到不能站为止吧。

”全体鼓掌。

这一年她已79岁。

我到底是哪里的人小时候,长期生活在上海日租界的林文月以为自己是个日本人。

父亲在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做事,而在当时的上海,台湾人一律入日本籍,是日本公民。

在家中,林文月和父亲说日语,和母亲偶尔讲一点点台湾话,和家里的娘姨则讲上海话。

而“正式场合,全家对外讲的都是日本话”。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13岁的林文月跟着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听着广播,大家一起抱头痛哭。

没过几天,林文月忽然被告知:自己是战胜国一方。

日租界里的台湾人,每人都分到一面中国国旗,人们奔走相告:赶紧把日本的太阳旗烧掉。

直到家门口挂上中国国旗,林文月才懵懵懂懂地明白:哦,原来我是中国人。

1945年夏天的日租界一片混乱,趾高气扬的日本人变为丧家之犬。

书店的回忆作文

书店的回忆作文

书店的回忆作文小时候,家里附近有个很大的中学,所以附近遍布的书店很多,我独独喜欢那家门面很旧的新华书店,因为别的书店卖的最多是资料书,而那家卖的最多的,就是课外书,小到连环画,大到各种晦涩难懂的名著,应有尽有。

每次只要一到周六周日,我就一定会去书店待到晚上。

每到周六日,本来就逼仄的通道就挤满了大人小孩,坐着或站着安静地看书。

没有空调的书店里,充满着汗味和新书味,只有头顶的风扇“吱吱”地转着,吹来的风轻轻拂过发梢。

因为没钱买书,我常常躲在一些大人的身旁,假装是他们的妹妹,以免被店员发现我总是一个人来,只看不买。

大人神情严肃地看着书,自然不会注意到有个小屁孩意图伪装成他的妹妹。

挑选好了位置,小心翼翼地翻开上次没看完的那本连环画,心情仿佛是与老友重逢一样高兴,看完了连环画,又贪婪地打开一本作文选或者是小说,又像结识了新朋友一样兴奋。

那午后安静的看书时间,是一个小孩子隐秘的快乐时光。

一天,我被一本精美的故事书迷住了,我自觉认为不能和父母伸手要钱,在店里看看就好。

但是,实在太过渴望,我竟忘了回家的时间,晚饭时间,等到母亲来寻,我才发觉已经天黑。

母亲看我一副痴样,笑了笑,就买下那本书,我简直欣喜若狂,晚饭过后就捧着停不下来,晚上睡觉时,母亲嘱咐我,不能再看了,别熬坏了眼睛。

我却在熄灯后悄悄爬起继续看,当晚,做了一个无比香甜的梦。

并非在书店的所有时光都是愉快的,又在一次人多的时候,小小的我又来到熟悉的一角,我翻开一本新书,看到约莫七八页的时候,店员过来整理书籍,我正好翻开下一页,书里有几页折痕,店员居高临下地看着我,满脸写着不耐烦,大声呵斥我:“这书怎么被你弄成这样?不买就别看!弄得皱巴巴我们还怎么卖呀?”我结结巴巴地说:“不是……不是我。

”店员瞪了我一眼,我吓得不敢说话,赶紧跑回家和母亲说这件事,母亲问我,那是不是你弄的?我摇摇头,母亲牵着我的手要往书店去,我站在原地不肯去,母亲说:“是你弄乱人家的,就得认错,不是你弄的,就不是,不能被冤枉,我相信你,现在我们去找哥哥说清楚好不好?”去到书店,母亲平静地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店员的态度缓和了很多,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有点难过,我赌气着不想再去,可是,妈妈买的书又看完了,我又总不好意思央着母亲买,忍了很久,我还是忍不住,又重新泡在书海里,就像说好了不吃太多糖,忍了很久还是忍不住去吃,那颗糖就会格外甜,心里窃喜却懊恼于自己的食言。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读中文系的人
林文月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15(000)007
【摘要】童年,在上海江湾路度过我虽然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台湾人,却出生在上海,双亲很早便从台湾迁居于上海,我家八个兄弟姊妹当中,七人都诞生于上海,先后都在上海市江湾路的家长大。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林文月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单向度的学习造就单向度的人——从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史学习看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J], 蔡江珍
2.作家少读中文系--关于通识的思考札记之一 [J], 周洪林
3.单向度的学习造就单向度的人——从中文系大学生的文学史学习看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J], 蔡江珍;
4.高校中文系戏曲史教学中的人物评价问题——以《西厢记》中莺莺的形象为例[J], 元鹏飞
5.中文系师生可以读的外国哲学书 [J], 甘正气[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在旧书店的意外发现

我在旧书店的意外发现

周末,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像往常一样,在街头闲逛,享受着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一家旧书店门口。

这家书店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木质的门窗散发着岁月的气息。

我心中一动,决定进去看看。

走进书店,一股陈旧的书香味扑面而来。

书店里的光线有些昏暗,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旧书。

我轻轻地抚摸着那些书籍,仿佛在触摸着一段段历史。

我在书架间穿梭着,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突然,一本破旧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本书的封面已经泛黄,书角也有些卷曲,但上面的几个字却依然清晰可见——《勇敢的心》。

我好奇地拿起这本书,翻开了第一页。

书中的文字简洁而有力,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和坚持的故事。

我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当我终于放下这本书时,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在这个旧书店里待了很久。

我决定买下这本书,把它带回家好好读一读。

在付钱的时候,书店老板微笑着对我说:“这本书很有意义,希望你能从中收获到一些东西。

”我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期待。

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认真地读了起来。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勇敢的少年,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不退缩,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的勇气和坚持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勇敢地面对,坚持到底。

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

这家旧书店虽然不起眼,但里面却藏着许多珍贵的书籍。

这些书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旧书店逛逛,希望能再次发现一些意外的惊喜。

每次去旧书店,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宁静和满足。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旧书店就像一个世外桃源,让我能够远离喧嚣,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在旧书店的意外发现,让我收获了很多。

我不仅得到了一本好书,还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中处处都有惊喜,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在旧书店里发现更多的美好。

拥抱网络浪潮的法国第一大独立书店

拥抱网络浪潮的法国第一大独立书店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环球风拥抱网络浪潮的法国第一大独立书店◎史烨婷法国不缺书店:大型连锁书店、气质独特的独立小书店、专业人士开办的专业书店、如乐园般的儿童书店,更不用说充满人文情怀的莎士比亚书店、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你想要逛什么样的,都能找到。

在林林总总的书店中,波尔多的这家莫拉可算是我的心头好。

1896年,阿尔贝·莫拉先生在法国波尔多创立莫拉书店。

历经家族三代人的苦心经营,目前,莫拉书店已成为法国第一大独立书店,在波尔多市中心坐拥2500平方米大小的店铺。

书店经营的书门类齐全,书店音乐部更是一大特色,兼卖光盘和黑胶唱片。

2001年,莫拉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书的网上查询、订购功能,还启用了脸书账号和油管视频账号,向公众展示店内的各类文化活动。

记得我第一次因朋友邀约,去波尔多观光小住。

在市中心游览时,便被莫拉书店蓝色的门面和沿街的一整排大型橱窗吸引。

每个橱窗都依据不同主题布置,兼具艺术性和趣味性。

后来机缘巧合,我到波尔多求学、生活,莫拉书店便成为我在波尔多生活的一部分。

那时,我几乎每周都要去莫拉书店。

有时是去购买“正经书”,更多的时候就只是去逛逛。

一开始,我常常迷失在书山书海中,寻不得才去求助店员。

几次下来,我吃惊于店员的专业——他们个个是行家,不但能迅速找到我要的书,还能跟我聊两句作家逸事。

后来,但凡寻书目标明确而时间紧迫,我都会选择“抓”一位店员,直奔主题,不消几分钟便圆满完成任务。

求学的岁月里,我时常光顾的是店内的文学、社科部门。

工作以后,我为同事带过教材,为学生买过习题,此后还为女儿选过儿童书,可谓“考验”过各个部门的店员。

在店里,我时常能看到法国老先生、老太太拿着手写的书单去请店员找书,店员们会耐心地先在系统里查,边查边和顾客聊天。

出现不同版本时,还会给出推荐,颇有指点江山的气度,完全没有着急打发客人的样子。

工作后,我借培训之机回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环球风过波尔多,又去莫拉选书,逛到童书部,一位店员正在上架一些新书。

【一年级作文】追忆童年的小书摊_2000字

【一年级作文】追忆童年的小书摊_2000字

【一年级作文】追忆童年的小书摊_2000字追忆童年的小书摊在我记忆中的童年时光里,有一个让我无比怀念的地方,那就是位于我家附近的小书摊。

小书摊是一家小小的书店,虽然不大,但却给了我无尽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

小书摊位于一条繁华的街道边上,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来这里购书,尤其是学生和家长们。

我喜欢站在小书摊门口,看着路上的车辆和行人来来往往,看着书摊里的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

书摊主人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他总是笑着迎接顾客和来看书的孩子们。

小书摊里的书籍种类繁多,有童话故事、科普知识、文学名著等。

我特别喜欢童话故事,每次来书摊就会买一本故事书。

我喜欢翻看书籍的封面和扉页,生动的插画让我仿佛置身于故事的世界里。

每当我看完一本故事书后,总是感到心情愉悦,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小书摊里的书籍不仅能读,还能租借。

每当假期来临,我总是来这里租借一些看不完的书籍。

有时候,我会和几个朋友一起来书摊,大家互相推荐好书,一边读书一边交流。

书摊里老爷爷还经常给我们推荐一些好看的书籍,他会告诉我们每本书的故事背景和作者的情况,让我们更有兴趣去阅读。

每个星期天,小书摊还会组织一些书籍知识竞赛和讲座。

我参加过一次童话故事知识竞赛,虽然没有得奖,但是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还结识了一些喜欢读书的小伙伴。

讲座上,有些作家会来分享自己的写作经历和心得,我听得津津有味,憧憬着将来能够成为一名作家。

除了阅读,小书摊还有一个让我着迷的地方,那就是角落里的一台老唱片机。

唱片机上放着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和音乐,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曲调和声音,总会陶醉在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时光。

时间匆匆而过,小书摊已经不再存在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更多地选择在网上购书,书店逐渐减少。

虽然现在的购书方式更加便捷,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怀念起那个陪伴我成长的小书摊。

追忆童年的小书摊是我美好的回忆,那里不仅满足了我对书籍的渴望,还给我带来了乐趣和成长。

每当我读着阅读的故事时,我能感受到书本带给我的力量和智慧。

林文月和她散文的成就

林文月和她散文的成就

这是别人摘抄的对比,不过这第一章我个人 记得是林译的最好的章节之一。 / 对照版——四时的情趣,节选自《枕草子》
林译(台湾洪范书店版,下同):春,曙为 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 云轻飘其上。 周译(人民文学版,下同):春天是破晓的 时候最好。渐渐发白的山顶,有点亮了起来,紫 色的云彩微细地飘横在那里,这是很有意思的。
周:秋天是傍晚最好。夕阳辉煌地照着, 到了很接近了山边的时候,乌鸦都要归巢去了, 三四只一切,两三只一切急匆匆地飞去,这也 是很有意思的。而且更有大雁排成行列飞去, 随后越看去变得越小了,也真是有趣。到了日 没以后,风的声响以及虫类的鸣声,不消说也 都是特别有意思的。
林: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 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 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也挺合时宜;只可 惜晌午时分,火盆里头炭木渐蒙白灰,便无甚 可赏了。 周:冬天是早晨最好。在下了雪的时候可 以不必说了,有时只是雪白地下了霜,或者就 是没有霜雪也觉得很冷的天气,赶快生起火来, 拿了炭到处分送,很有点冬天的模样。但是到 了中午暖了起来,寒气减退了,所有地炉以及 火盆里的火,都因为没有人管了,以至容易变 成白色的灰,这是不大好看的。
二、别人眼中的林文月 1、扬之水(原名赵丽雅) 赵丽雅兴奋地说:“我见到了林文月,我终于见 到林文月了。太美丽了,没见过那么淡雅的美;太有 风度了,气质真好。 如今又美丽又有才华又有气质的 才女太少了,我们这边都没有了,我要是男的,说什 么我也要去追求她。”
2、林海音 3、琦君
4、郭豫伦
三、自己眼中 的林文月 1、《祭吉川幸次郎》
突然想起一例来,某诗句,林译作七言的, 我看时放过了,周译作“不言说,但相思”,大 有乐府的稚拙风味,让我一时停留。 林译的楚辞体和歌,无论是《枕草子》,还 是《源氏》里的,总体上都是很美很动人的。这 两本书的林译本,应该都是很难超越的经典译本, 林的气质和才学都很适合翻译这两本书,她又下 了极大功夫,译得非常用心。周译的枕草子,则 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更多的见出了作者本人在 文学上的造诣和个人的独特气质。我觉得几乎不 能以译本视之,而是中文白话的经典了。虽然周 氏非常尊重原文,直译的程度都有点儿影响译文 的流畅了,但是仍然非常非常周作人。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林海音与林文月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林海音与林文月

林海音与林文月林海音和林文月,两位台湾女作家,她们的作品我都喜欢,下笔淡,意味浓。

细想一下,这两位有很多类似点,一位写出了《城南旧事》,里程碑式的作品;一位是学者型作家,出身世家,精通中文、日语,翻译了《源氏物语》《枕草子》,并写出了不少品质上佳的随笔。

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文笔古雅流畅,有真气。

那个老北平长大的女孩,用一双冷静的眼睛看着周遭一切:做人要像骆驼,沉得住气,慢慢走,慢慢嚼,总会吃饱的,总会走到的。

一颗宁静的心、一枝淡远的笔。

林文月翻译的日文作品就不用多说了,她的一系列随笔如《三月曝书》《人物速写》《饮膳札记》《京都一年》,都好看。

做学术的人做文,把文看作是闲笔,文字里有筋骨有空间,没有肆意横流和媚俗,自有一股真气像清泉。

林文月的三月晒书场景,每每让人迷醉。

暖阳午后,清风拂面,从书房把旧线装书搬到院子的红砖地上,摊开晒,一本本抚摸摩挲回忆,回忆赠书的人或是买书的情境,浏览书中的文字。

她写到与成年儿女共饮的场景,实在醉心。

某年,她和先生、女儿去日本旅行,在客舍泡过温泉,去乡间居酒屋,点烧酒,配佐酒小菜烤鱿鱼、腌白菜,三人轻饮漫谈,女儿青春面庞上泛起桃花似的酡红。

不知不觉外面下起了骤雨,不管了,反正无事,泉乡长夜漫漫,三人喝到雨歇了才离开。

离开时矮几上列着许多小陶壶,大家走路的步伐都有些不安稳……更有意思的是第二年,女儿赴美留学,她和先生去探访,三人又于加州旅馆饮酒畅谈,喝的是含有胡椒子的伏特加酒,辛烈无比。

异国他乡,亲人相聚,慢饮慢聊,喝完一瓶意犹未尽,又另开一瓶,直喝到每人讲话都有些舌头打结。

我喜欢他们一家人这样的即兴“放纵”,相亲相爱相知,懂助兴,不扫兴,才会有这样的相守相处方式吧。

林海音先生的居家生活也同样令人心动。

她刚到台湾,只有四叠半(四个半榻榻米大的面积)大小的木屋,一样自得其乐。

林海音有三个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她总忙里偷闲,等到孩子们睡熟后,和先生偷偷跑去看一场电影。

她说她最喜欢夜读、夜写、夜谈、夜游。

关于书店的集体记忆

关于书店的集体记忆

《书店:珍藏在心底的集体记忆》我和几个老友相聚,不知怎的就聊起了书店。

那可是承载着我们好多回忆的地方。

阿强先开了口:“你们还记得咱们小时候常去的那家街角书店吗?那店面不大,但是书可全了。

我记得有一次,我为了找一本漫画书,在那书店里翻了整整一个下午。

那时候的我,就像个寻宝的探险家,在书架之间穿梭。

老板是个和蔼的大叔,他看我找得那么辛苦,就笑着过来帮忙。

他戴着老花镜,眯着眼在书架上仔细地找,一边找还一边念叨:‘这书肯定在这儿呢,我记得进货了。

’最后还真被他找到了,我当时那叫一个兴奋,感觉像找到了稀世珍宝。

”我也笑着说:“我对那家书店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旧书区。

有一回,我在旧书区发现了一本很古老的诗集,那书页都有点泛黄了。

我拿在手里翻看着,旁边有个同学,他看到我在看诗集,就凑过来跟我讨论。

他说他也喜欢诗,然后我们就坐在书店的角落里,一首一首地读着诗,还分享自己对诗的理解。

那时候的我们,好像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沉浸在诗歌的世界里。

书店里偶尔传来翻书的沙沙声,就像为我们的讨论伴奏。

”阿花眼睛一亮,说道:“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读书活动,我们全班都跑到那家书店选书。

大家在书店里叽叽喳喳的,像一群欢快的小鸟。

我看到有个同学,他本来是个调皮捣蛋的家伙,可在书店里却变得特别安静。

他站在一排科幻小说前,眼睛放光,一本一本地拿起来看。

我走过去问他:‘你怎么突然这么爱看书了?’他说:‘这些科幻小说太有意思了,感觉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从那以后,他还真变得爱读书了,我想这就是书店的魔力吧。

”阿明接着说:“那家书店还经常会举办一些小型的读书分享会。

我参加过一次,有个老学者在分享他的读书心得。

他讲得绘声绘色,我们都听得入了神。

分享会结束后,大家还围在一起继续讨论。

我和几个朋友就在那儿争论一本历史书里的观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

书店老板还贴心地给我们端来茶水,笑着说:‘别争得太凶了,都是爱书之人,求同存异嘛。

’”从童年寻找漫画书的执着,到旧书区的诗意时光,从班级读书活动的欢乐,再到读书分享会的热烈讨论。

《午后书房》阅读题阅读附答案参考

《午后书房》阅读题阅读附答案参考

《午后书房》阅读题阅读附答案参考试题内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午后书房林文月我又睡了一个失眠的午觉。

我走进属于自己的小小天地——-这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暗书房。

为了节省能源,我给自己规定,日间只开台灯,吊灯至少要到黄昏才能亮起。

桌面上,书籍笔记杂陈,只留小小一方空间。

我犹豫了一下,不知该用什么数据填满这个留白。

侧头看一看右壁上的月历,那上面的各种记号显示,这个月内,有两个学生的论文学位口试、一个学术会议的讲评,以及一次校外的演讲要完成。

看来,这个下午还是务正业要紧。

这一学年,为了配合大学部的课程,谢康乐山水佳篇已大体讲完,余下二首临终之作,除典故技巧的讲解之外,最难处理的是诗人充满矛盾的性格与心理。

每次讲到这个问题,都不免徘徊感慨。

其诗也,富艳精工,其人也,恃才傲物,而诗篇与行迹之间的距离,最是难以常情衡量理解。

把这两首康乐生命末期的作品讲完,给诗人送终,这学年也将结束了。

回顾一学年以来,这班课,人数并不多,但正式选修的学生,加上一些零星出席的旁听生,倒也始终维持一个局面。

只是,有时难免反省,未知学生们可曾从这个课堂上学得一些什么没有?几回看到他们茫然的眼神,心底难免着急,唯恐自己的讲解乏味,未足以引人入胜。

何以这样在乎学生的表情呢?也许他们只是偶然出神分心罢了,人人都有特殊的理由分心出神的。

我合上谢康乐诗集和讲义夹子,起身到饭厅去冲一杯热茶。

从前只喝冰水及咖啡,不懂得品茗,近年来逐渐喜欢喝茶,也许是年岁的缘故吧,稍微解得苦涩中带甘芳的趣味。

尤其午后书房静坐,放置一杯热茶于案头,颇有些定心的功用,而当阅读略感疲惫之际,或写作灵感困踬之时,更可藉细啜以为调剂。

再度回到书桌前。

这次,我把《洛阳伽蓝记》的各种版本及参考数据摊满眼前。

杨衒之写这本书,颇具悲壮的使命感,其序文有语:“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选斯记。

”我引导学生注意杨衒之著述此书的心态与笔调等文学旨趣,以及历史观点方面的问题。

记忆中的一爿书店阅读读后感

记忆中的一爿书店阅读读后感

记忆中的一爿书店阅读读后感
有时候我觉得疑惑不解,人的一生之中,到底是因为受到一些人的影响或一些事的启示而使他奋发上进,乃至成为不朽的伟人呢,还是因为这个人物已为众人所瞩目,故而他所遭遇的人与事就要变成众口传颂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究竟是因为孟轲有一位贤惠母亲,影响其一生,并奠定孟夫子日后不朽的人格与著述的基础呢,还是因为孟子的著述和人格,而使他幼年时期的故事为人所乐道?又如曹冲称象、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以及阿基米德浴缸中的发现等等,其实都是看来极平凡的事情,却变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故事。

苹果随时随处都在掉落,载物重则船沉,池满则水溢,这些寻常的事,倘非发生在不平凡的人物身上,又如何能成为拨开迷雾的根源呢?还是毋宁说:许多事件都是借不平凡的人物而在历史上大放光明了。

唯美的题记作文可用

唯美的题记作文可用

唯美的题记作文可用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么一段经历,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每当回想起来,心中都充满了温暖和感慨。

那是一个阳光并不怎么明媚的周末,我心血来潮,决定去探索一下城市边缘的那片老城区。

据说那里还保留着许多过去的痕迹,仿佛时间在那里放慢了脚步。

我沿着狭窄的街道前行,两旁的老房子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街边的小店铺,有的门紧闭着,有的半开着,门口摆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走着走着,我被一家小小的书店吸引住了。

书店的门面不大,招牌也有些褪色,但那扇半掩着的门却仿佛在向我招手。

我轻轻推开门,一阵陈旧的书香味扑鼻而来。

店里的光线有些昏暗,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有一些书的封面已经泛黄,仿佛在等待着有缘人来翻阅。

我在书架间穿梭,手指轻轻划过那些书脊,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突然,一本有着蓝色封面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把它抽出来,封面上写着“时光的记忆”几个字,字体娟秀,带着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我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将我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我抬起头,发现书店老板正微笑着看着我。

老板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眼神中透着温和与慈祥。

他轻声问我:“孩子,这本书好看吗?”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说:“太好看了,我都入迷了。

”老人笑了笑,说:“这本书在我这店里放了很久啦,一直没人注意到它,看来它是等到了懂它的人。

”我和老人聊了起来,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这家书店的故事。

原来,这家书店已经开了几十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

老人说,他舍不得关掉这家店,因为这里有他太多的回忆,也有很多像我这样偶然走进来,却能找到心灵慰藉的人。

离开书店的时候,我手里紧紧握着那本“时光的记忆”,感觉像是怀揣着一份珍贵的宝藏。

走在老城区的街道上,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那些古老的建筑、街边的小店、还有那位慈祥的书店老板,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美好。

这次意外的探索,让我明白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还有这样一些角落,藏着岁月的温柔和生活的真谛。

林文月教授的上海望月

林文月教授的上海望月

访忆68林文月教授的上海望月■ 张 凤林文月是华语世界的散文名家,我非常喜欢她的文字。

她是台大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在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当地时间2023年5月26日早上9时许,林文月在美国加州过世,享年90岁。

1990年她的儿女已留美,先生郭豫伦也退休,多住在加州。

1993年夏,她从台大中文系荣退,即移居旧金山团聚。

深居简出的林教授,2002年应燕京学社杜维明社长邀请来哈佛演讲。

哈佛燕京楼午餐会演讲会场,学者文友纷纷慕名而来,林教授谈文学、说艺术、论翻译﹐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彩。

优雅的作品与她的姿容一样﹐收放都饱含高风的韵致﹐是我们散文界经典﹐传颂不歇。

本人因协助举办负责伴同参与﹐而能亲炙获得赠书,日后还幸能得到她的指教联系。

后微信盛传,她在沪日故居,文友纷纷热心询问,由此得知林教授与上海的一段情缘。

林文月教授1933年生于上海日租界,精通中日双语。

她虽祖籍彰化,但都没住过彰化,从小在上海生长。

林文月教授出身名门,《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是她的外祖。

外祖伉俪生男名震东,为其舅。

连横弥留之际对震东说:“日本侵华野心明显,中日终必一战。

光复台湾,就在此一战。

”为孙取名连战﹐寓意自明:自强不息的意思。

舅舅连震东是外祖的独子,表弟连战是连氏二代单传,妹夫为曾任台北市长的黄大洲……在林文月的作品中,不少谈及连家的种种。

林教授父亲林伯奏,学商,曾任华南银行首任总经理,继创新亚实业。

原生台湾溪州刘姓,后被北斗林家领养,小时刻苦自强。

1916年,考取日本东亚同文书院上海分校商学系,受板桥林熊征资助,并担任林夫人盛宣怀五女盛关颐的秘书。

其父为毕业于该校的首位台籍留学生。

毕业后,任职日租界,林府八个儿女,六位诞生在上海,父亲在江湾路540号自建了第一栋住宅。

林文月勾绘这幢房子的内外:客厅壁炉地毯摆设精美,饭厅有专供宴客的大圆桌,楼上是卧室,穹形小阳台在二楼中央部分,幼年她常喜欢坐在这里,看小火车定时驶向江湾,夏天居高临下看斜对面游泳池入口处的人群。

林文月波澜不起从容不迫

林文月波澜不起从容不迫

1969年我得到一个机会去京都大学做一个交流研究项目在京都大学担任外籍研究员当时主要是写一篇关于唐代文化对文化影响的论文。当时我要做唐诗《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影响为了让读者了解《源氏物语》我就试着把小说第一章翻译出来并附在我的论文最后。大概是我的论文不太有意思读者并不喜欢但大家读了我附录的译文后才知道还有这样的东西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有出版社让我把后面的都翻译了。老天爷他不知道后面还有54章很多人也只能读懂翻译成现代日语的《源氏物语》。许多人读《源氏物语》差不多花了10年第一部《源氏物语》的英文版翻译也用了10年。当时我还在教书让我翻译《源氏物语》我说:“我没有把握。”出版社的人告诉我“你就试试看吧想停就停。”我就答应了下来。
但因为我还是个学者有时候为了写稿还得查字典翻书所以我的这些散文比较奇怪还有很多注解。这个时期我的散文创作还是有写论文的影子。后来我才觉得散文应该像一个文艺创作要拘谨但不能让读者看到我拘谨的一面。其实我的《源氏物语》后面也是有很多注解这是学院训练出来根深蒂固的习惯。
说来也是很久了。从第一本的《京都一年》以后我一上走过了一边教书、一边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过程。今天我和我的爱人一起过来他是学建筑的他在台湾的一所大学教制图。他还有一个哥哥。我有两个孩子我觉得我必须要先做一个人再做一个女人再做一个学者、作者或者是翻译者。所以我觉得三种身份在一起有一些辛苦可是也是乐在其中而且互相可以补充我的生活的很多面。就是这样一走过来也有几十年了。我的写作方向就是论文、翻译和文艺创作。
下厨房做菜是我的乐趣其实写《饮膳札记》这类饮食文章的时候更多是一种怀念并不是说想写一个菜的做法。我记得第一次在家请客非常失败。那个时候我刚结婚还在读研究所最后一年。因为紧张早上去把菜买好、洗好、切好到中午怕来不及就把所有的菜都稍微做了一下我想等客人来了稍微热一下就好了。结果客人来了以后我端出来的鱼鱼皮都掉光了蘑菇和青豆都变黄了排骨太硬了。我觉得我很失败但是我的老师和师母说味道很好。

记忆中的_____作文文化

记忆中的_____作文文化

记忆中的_____作文文化
阳光下的老书摊。

哎呀,阳光照得古城石板路闪闪发亮,我随便走走,居然在巷
子里找到了个老书摊。

这书摊真是有点年头啊,每本书都散发出那
种特别的香味,像古时候的墨味。

我随手翻了翻,感觉就像摸到了
历史一样,那些故事都活了起来。

小巷里的传统手艺。

拐进另一条小巷,我看到个老头在雕刻木头,手法真是熟练啊!他一刀一刀地刻,那块木头就变成了个活灵活现的小玩意儿。

他告
诉我这是他们家族传下来的手艺,每一代都用心在做。

看得我都有
点想学了,这手艺真是有魔力。

河边的茶艺馆。

河边有家茶艺馆,我进去一看,哇,里面好雅致啊!一个年轻
妹子正在泡茶,动作超级有范儿。

她请我尝尝,我喝了一口,哎呀,真香啊!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好像所有的烦恼都飘到九霄云外去
了。

这茶艺馆真是让人舒服。

街头的传统戏曲。

广场上有人在唱戏,那唱腔啊,高亢又激昂,听得我热血沸腾。

那些演员穿着戏服,动作特别到位,每个角色都演得活灵活现的。

我看得入迷了,这戏曲真是有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地域.文化.书写

地域.文化.书写

地域.文化.书写摘要:余光中在谈到林文月散文时说“笔意清畅,风格醇厚,寓人世的悲悯欣喜于平淡之中,字里行间辐射温暖与智慧的光芒”。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林文月其人与其文正是彼此最好的诠释。

林文月以女性细腻温婉的笔调、平易朴实的语言经营着上海、东京、台北的风物人情,在地域与文化时空的交错中,丰富着自己的生命体验,传递着生命如真似幻的感悟与民胞物与的情怀。

关键词:地域;文化;风格塑造中图分类号:i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05-02林文月的散文风格自成一体,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何寄澎曾用“似质而自有膏腴,似朴而自有华采”来形容,不论是六朝文学靡遗钜细的写作方式,还是中国文人仙风道骨一般的人生体悟,或是日本文化中平淡感伤的一面都可以在林文月的散文中见出端倪。

一个作家的风格不是一层不变的,岁月的流逝与人生阅历的增加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风格,不同时期的风格也必然是渐趋演进并且相互融合的。

一、地域转换中的身份认同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到了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对艺术的明显作用。

正如中国古人所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每个地域都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

物以境迁,情以时迁,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时空的转换,在丰富作家生命体验的同时,也会影响作家的知识结构与心态,使作家不断获得自我的身份认同。

林文月的一生可谓经历颇丰,她虽是台湾人,却出生在上海日租界内,幼年的林文月甚至以为自己是日本人,《说童年》里曾这样写到“日本小学生往返学校都排队走路。

我们经常会在路途上遇到中国孩童;双方总是像仇敌似的,往往一方叫喊:‘小东洋鬼子!小东洋鬼子!’,另一方又叫喊:‘支那仔!支那仔!”童年的我们就好比白纸一张,既然父母并未告诉林文月中日战争的种种因由,因此就一个接受日本教育的小孩而言,会有如此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久,日本战败了,林文月举家来到了台湾这个陌生的故乡,她要开始重新学习汉语注音符号,从头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

回不去的书店

回不去的书店

回不去的书店作者:来源:《初中生·阅青春》2019年第02期这座小城里唯一的大型书店,是新华书店,位于小城正中心。

书店四周是繁华的街道,熙熙攘攘,为平静的小城添上一抹热闹气氛。

我不知道它已在这儿度过了多少岁月,仅仅是“新华书店”几个大字,便给人一种敬畏感。

总以为那本厚厚的《新华字典》与这肃静的新华书店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小时候,单纯的我甚至觉得《新华字典》是由新华书店编写而成的。

新华书店里,看书的人总比买书的要多,一大清早就聚集了一大群人,且小孩子居多。

几个刚刚识字的孩子抱着注音故事书看得津津有味,家长们守在一旁,也静静地看着手中的书,互不打扰。

我不得不承认,我不属于爱读书的人。

小时候和新华书店扯上关系,不是为了看书或是买书,而是为了和朋友出去玩找的借口——说和朋友去新华书店看书,家长肯定会同意,而且不会一直打电话询问你的状况。

说来惭愧,我去新华书店的次数没超过10次。

之前为了买当时流行的校园读物,拉着爸爸去了两次,因为时间匆忙,只是挑了几本封面好看的书就离开了。

第一次真正坐在新华书店享受读书氛围,已经是学业繁忙的九年级了。

不久后,我听到了新华书店要装修的消息。

我以为会将一楼二楼全部摆满书籍,变成一个超大书店。

谁知,此次装修却是将书店整个移到二楼,而偌大的二楼又被一分为二,一半是书店,另一半卖电子产品。

我突然开始怀念起一楼的书店。

那时的一楼,满满都是书香,有时候举办的四驱赛车或悠悠球比赛,也为这宁静的书店增添了一些欢乐气息。

只是后來,书与比赛都一页页地翻过去,就这样消失在新华书店的辗转变迁中。

《岛上书店》中说:“没有谁是一座孤岛,但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

”小城里许多书店早已在时间浪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这老旧的新华书店,还孤独地承受着城市的风霜。

我已经很久没去过书店了,我想,没时间只是个借口吧。

纸质阅读好像已经逐渐远离我们,人们都开始追逐碎片化阅读。

印象中,新华书店总有密密麻麻的书。

而我,总是喜欢从高高一摞书里,抽出一本我认为最新的来看。

一年级日记最美的书店天府人文图书馆

一年级日记最美的书店天府人文图书馆

一年级日记最美的书店天府人文图书馆
那是个十分平常的书店,称不上美丽,可在我眼里,这个天府人文图书馆却是最美的书店。

这个书店空间有点窄,墙壁都脏了,书架积了一些灰尘,又磕磕碰碰,显得十分的破。

虽然整个书店只有两个工作人员,但是待人十分礼貌,所以我经常去那儿看书,买书。

一次,我像往常一样,去了书店,我左看看,右瞧瞧,翻一翻这一本,摸一摸那一本,过了一会儿,我看到了两本喜欢的书,我拿着它们去结账。

“一共37元”,收银员说。

我一听,从包里拿出一张50元,递给了她,她低下头找钱,我四处张望了一下,1路!我看到了我要搭回家的车,我来不及拿找的钱,抱着书冲了出去。

上了车,我喘了口气,看了看怀中,只有书,没有找回的钱。

说不定那家书店的人把钱占为己有,不还我了呢!我心中暗想,干嘛不拿了钱再走啊,真笨……我一句又一句的骂自己,心中十分懊恼。

第二天放学,当我准备一大段要回钱的话(怕她们装傻,说自己不知道),没想到,我一进门,就被那个收银员姐姐拉住,她一边把昨天买书剩的钱拿给我,一边笑着说:“你啊!下次拿了钱再走,不差那一步啊!”我接过钱,心里一震,啊!这不就是人们口口声声的诚信吗?眼前这家店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虽然这家书店的样子并不美观,但是诚信在这里面,这难道不美丽吗?
日后,我仍经常去书店里看书买书。

我信任她们,她们也信任我。

这就是最美的`书店——一个普通却坚守诚信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文月:记忆中的一爿书店
有时候我觉得疑惑不解,人的一生之中,到底是因为受到一些人的影响或一些事的启示而使他奋发上进,乃
至成为不朽的伟人呢,还是因为这个人物已为众人所瞩目,故而他所遭遇的人与事就要变成众口传颂的故事?例
如孟母三迁的故事,究竟是因为孟轲有一位贤惠母亲,影响其一生,并奠定孟夫子日后不朽的人格与着述的基础呢,还是因为孟子的着述和人格,而使他幼年时期的故事为人所乐道?又如曹冲称象、牛顿观察苹果落地,以及
阿基米德浴缸中的发现等等,其实都是看来极平凡的事情,却变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故事。

苹果随时随处都在
掉落,载物重则船沉,池满则水溢,这些寻常的事,倘非发生在不平凡的人物身上,又如何能成为拨开迷雾的根
源呢?还是毋宁说:许多事件都是借不平凡的人物而在历史上大放光明了。

可是,一个平凡的人在其一生当中,会不会也有一些人物或事件影响他,刺激他,给他启示呢?我想或多或
少是有的。

只不过因为那些故事的主角本身平凡无奇,所以许多的人与事便也在历史的洪流中悄悄湮没失传罢了。

回顾我的过去,竟觉得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令我印象深刻、毕生难忘的。

有时便不免自嘲,这或许就是自己平
平凡凡一事无成的原因吧。

不过,这样说,倒也并非意味着过去的日子里竟无一记忆可追寻;零零星星的小事情
居然也点缀着生命的五线谱,经常在我不经意回头的时候,便会听见叮当作响,只是那些声音微弱得只有自己听
得到。

我幼年时居住在上海闸北的日本租界。

我的家在江湾路,正当虹口公园游泳池对面。

每天上学,须先跨过家
门前一条窄窄的铁路,然后沿着虹口公园走,继续走下去便是整洁的北四川路了。

马路当中是有轨电车的终站地段,人行道则由方块的石板铺成。

这段路是我最喜爱的,我很少规规矩矩走完这段路,不管是一个人走或有同伴,总是顺着那石板跳行,有时也踢石子跳移。

夏天,高大的梧桐树遮蔽了半条街;秋天,则常有落叶追赶在脚步后。

在这一条北四川路的中心点,比较靠近学校那边,有一排两层楼洋房。

前面一段是果菜市场和杂货店一类的
店面,母亲有时也到那里去购物;那后段却是我喜欢去的地方,有一家文具店和一爿书店。

早晨去上学时,因为
赶时间,又由于时间太早,店门总是锁着,所以我只能从那沿街的大玻璃窗望进去。

夏季里,常常都会碰到朝阳
晃朗反射耀目,不太容易看到店内的景象;冬季里,则又往往因窗上结了冰霜,故只见白茫茫的一片,有时禁不
住会用戴手套的指头在那薄冰上面随便划一道线,或涂抹几个字什么的,心想放学时一定要进去。

小学一年级的功课既少又轻松,通常在上午十一点半就放学了。

家里因为要等父亲回来吃午餐,不会太早开
饭的,所以我几乎每天都在归途上溜进那爿书店,去看不花钱的书。

那时候的学生好像不作兴带钱,我们家更有
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孩子们要等到上了中学才可以领零用钱,因此我身上当然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尽管没有带钱,我倒也可以天天在那书店里消磨上半个钟头,入迷地看带图的《伊索寓言》等书。

我最喜欢嗅闻那些印刷精美的
新书,那种油墨真有特别的香味!一边看书一边闻书香,小小的心里觉得快乐而满足,若不是壁上有鸟鸣的钟声,真怕会忘了肚子饿忘了回家哩。

那爿书店有多大呢?我已无法衡量了。

当时觉得十分大,四壁上全都是书,但那时我个子矮小,如今回想起来,那店面也许并不一定真大。

记得在进出口处有一柜台,里面总是轮流坐着一个中年男子和一个老妇人,大概
是母子吧。

别人经过那个柜台,差不多都要付了钱取书走,我却是永远不付钱的小“顾客”。

其实那样溜进溜出,
倒真有点儿像进出图书馆一般自在,而他们母子也从来没有显出厌嫌的样子;相反,那中年人还常常替我取下我
伸手够不着的一些书。

那老妇人弯着腰坐在柜台后面,每回我礼貌地向她一鞠躬,她都会把眼睛笑成一条缝,叫
我明天再来玩。

日子久了,和他们母子都变得有些熟稔起来,偶尔伤风感冒或有事请一天假,他们甚至还会关怀
地问“昨天怎么没来呀”一类的话。

那是一个夏天中午,放学途中忽然下起倾盆大雨来,我快速地从学校跑到书店,但雨势实在太大,到达书店时,已是全身上下都湿透了。

不过,我满不在乎,只在门口跳几下,把身上的雨水抖落了一些,便走进店里。


站立的地板上,不久就积了一摊水。

头顶上的电风扇不停地旋转着,那凉风吹在湿透的身上,不由得叫人打了好
几个喷嚏。

身上微微发抖,觉得快要生病的样子,可是离家还有相当长的路程,所以只好继续站着看书。

这时,那个中年的店主人走过来,示意我跟他上后面二楼的房间。

那是两间窄小的日式住室,里面有点幽暗。

随后,那老妇人也上楼来。

她提了三壶热水,替我拭擦头发、脸孔和身体,又拿来一套很宽大的衣服让我换穿。

不知为何,我竟乖乖地按照她的意思去做。

也许当时除此而外也别无他途吧。

一身都干爽之后,他们又铺了一个
床铺,叫我躺下。

大概我是真的受凉感冒了,所以居然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陌生的床上。

那老妇人正俯视着,虽然她的
脸上堆满慈祥的笑容,我还是吓哭了。

许是联想到一些童话故事中受坏人诱拐的情节吧。

老妇人用枯瘪的手抚摩
我的短发,哄我、安慰我,又叫她的儿子端了一碗不知是什么的热腾腾的东西来。

我像梦游似的坐起,把那碗东
西吃下。

肚子里充实了,身上也就有气力了。

中年男人问我家的住址和电话号码。

老妇人叫我到隔壁房间去换穿我自己的衣服。

原来,她已将我的湿衣烘
干或烫干了。

在换衣服的时候,我听见那男人在电话中讲话,好像是在同我母亲说话。

我忽然掉下眼泪,不知是
因为惊心还是安心。

未几,母亲雇了一辆黄包车来接我回家。

雨还没有停,正在屋檐外淅淅沥沥滴着水珠。

我听到母亲同他们母
子用日语在寒暄道谢,又看见双方有礼地一再鞠躬;可是我自己倒像是置身事外,做梦一般,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在我平淡无奇的过去里,这是我时时想起的往事之一,虽然没有什么悬宕的高潮,也没有什么动人的结局,
我甚至不晓得这整个的事情是否可以算是一个故事。

但是,每次回忆时,仍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那种温馨的
情绪也始终留存在心底。

那爿书店叫作什么名字呢?我完全记不得了。

那好心的店主人母子姓什么呢?我也一直不晓得;说实在的,
我连他们的模样儿也早已经忘掉了。

然而有时不免想:我从小喜欢读书,而在这平凡的生活里,从过去到现在,
一直都与书本有密切的关联,我读书又教书,看书也写书。

是什么原因使我变成这样子呢?我不明白。

只有一点
可能:在我幼时好奇的那段日子里,如果那书店里的母子不允许我白看他们的书,甚至把我撵出店外,我对书的兴趣可能会大减,甚且不再喜欢书和书店也未可知。

人海茫茫,许多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似的消逝了,但是有些甜蜜而微不足道的往事,却能这样叫人怀念。

我不知道这件往事是不是对我曾发生过什么启示或影响,只觉得那种温暖竟比一些热烈的欢愁经验,更令我回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