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沉淀与澄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 P0 ) u0

P0
0
ut dP
2.絮凝沉淀


试验是在一个直径为150~200mm,高为2000~2500mm的沉淀筒内进行的, 在高度方向每隔500mm设取样口,如图6-6a所示。 将已知悬浮颗粒浓度C0与水温的水样注满沉淀筒,搅拌均匀。每隔一定时 间间隔同时取水样100mL,如10 min,20 min,30 min,…120min,分析 悬浮物浓度,并计算出相应的去除率 C C 100 ,列于下表。


压缩区与等速沉淀区之间存在一个过渡区,即一 个从等速沉淀区到压缩区顶部的区域。清水区与 等速沉淀区的交界面可用肉眼看出,其它的两个 交界面不易看清楚。 通过上图任一点作曲线的切线,其切线的斜率即 为该点相对应界面的界面沉速。分别作等速沉淀 段的切线及压缩段的切线,两切线的交角的平分 线交沉淀曲线于一点m,m点就是等速沉淀区与压 缩沉淀区的分界点。与m点相对应的时间即压缩开 始时间。这种静态试验方法可用来表述动态二次 沉淀池与浓缩池的工况,可作为设计的依据。
第6章 沉淀与澄清
6.1 沉淀理论
6.1.1 沉淀类型 沉淀:是指水中的悬浮物依靠重力作用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沉淀的类型: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凝聚性能和浓度,沉淀可分 成四种类型。
自由沉淀
絮凝沉淀
拥挤沉淀
压缩沉淀
条件: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且彼此之间有絮凝作用。 条件: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很高。 条件: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 条件:水中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且不具有凝聚性。 特征:沉淀过程中,颗粒互相碰撞、聚集,结合成较大的絮 特征:沉淀过程中,颗粒相互接触相互支承,在上层颗粒的 特征:在下沉过程中彼此干扰,致使颗粒沉速较自由沉降时 特征: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地完 凝体而沉降;颗粒的形状、大小、沉速是变化的。 重力作用下,下层颗粒间隙中的水被挤出,污泥被浓 小,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 成沉降过程。其形状和大小均不发生改变,颗粒沉速 缩。 下移动。 保持不变。
1
2
3
48
u u1 u 0.67 0.33 0.17 (60 48) 2 (72 60) 3 (78 72) 48 12 12 6 u0 u0 u0 1.11 1.11 1.11
48 7.2 3.6 0.9 59.7( 0 0 )
污泥区 污泥区
图 7-4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u>u0 的颗粒
由上述分析可知: u=u0的颗粒,刚好从池顶沉淀到池底;u>u0的颗粒, 提前下沉,可以完全去除;u<u0的颗粒,若其处于A点或靠近水面的位 置开始下沉,则不能沉到池底,而是沿着类似于轨迹Ⅱ的方式被水流 带出池外。因此,沉速u0具有特殊的意义,称之为“截留沉速”。

Re<1时,为层流区 CD与Re的关系为: C
D

24 Re
1 0 2 u gd 18
◆ CD接近于常数0.4
u 3 0 gd 10 0
10 Re
斯笃克斯 公式
1000<Re<25000时,为紊流区
牛顿公式

1<Re<1000时,属于过渡区
CD与Re的关系为:
2 2 1 3
由此,得颗粒自由沉淀的沉速公式:
u 4 g 0 d 3 CD 0
阻力系数CD与Re有关,如下图所示。
10 10
阻力系数CD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10
-2
10
-1
1
10
10
2
10
3
10
4
10
5
10
6
雷诺数Re
图 7-1 CD与Re的关系(球型颗粒)
沉速

颗粒的总沉淀效率计算
有上图可知,u<u0颗粒的剩余浓度分数为P0, 则u ≥ u0颗 粒全部去除,去除率为1- P0 。 对于颗粒沉速ui (ui<u0) , dPi只能部分沉淀去除,其去除率 为:
u dPi u0
P0
对于全部u<u0 颗粒,其去除率为:
1 u0

0
udPi
水中杂质颗粒的总沉降效率为:
CD
在水处理 领域里, 颗粒在水 中的沉降 属于层流 状态,所 以层流区 的斯笃克 斯公式对 水处理特 别重要。
4 ( 0 ) g u d 0 255
阿兰公式
3.斯笃克斯(Stokes)公式的意义
1 0 u gd 2
3.区域沉淀与压缩沉淀
区域沉淀与压缩沉淀试验可在直径为100~150mm,高度为 1000~2000mm的沉淀筒内进行。将已知浓度C0(C0>500mg/L, 否则不会形成区域沉淀)悬浮颗粒的污水装入沉淀筒内,搅 拌均匀后,开始试验计时,水样会很快形成上清液与污泥层 之间的清晰界面。污泥层内的颗粒之间相对位置稳定,表现 为界面下沉,不是单颗粒下沉,沉速用界面沉速表示,如下

绘制P-u曲线
设P为剩余浓度分数,则P1、 P2、… P8分别代表C1/C0、
C2/C0、…C8/C0。 Pi代表沉速小于ui的颗粒所占的比例,则 1- P i表示所有速度大于等于ui的颗粒所占的比例。以沉速 u=h/t为横坐标,悬浮物剩余浓度分数P = Ci /C0 为纵坐标作
P-u关系图。
残余颗粒分数
6.2 理想沉淀池
由于实际沉淀池在运行时,水流受到池身结构和外界影 响,致使颗粒的沉淀规律复杂化,为便于研究分析,提出了 理想沉淀池的概念。
6.2.1 理想沉 淀池原 理
理 想 沉 淀 池 的 概 念
颗粒处于自由沉淀状态,互不 干扰,颗粒大小、形状不变, 故颗粒的沉速始终不变。 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在过水 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并在 流动过程中流速始终不变。 颗粒沉到沉淀池底便认为被去 除,不再返回水流中。
根据上表,在直角坐标纸上,以纵坐标为取样口深度,
横坐标为取样时间,将同一沉淀时间,不同深度的去除率 标于其上,然后把去除率相等的各点连成曲线,见图6-6b, 从图6-6b可求出不同沉淀时间,不同深度对应的总去除率。 求解方法见例题。 【例】 图6-6b是某城市污水的絮凝沉淀试验的等去除 率曲线。求沉淀时间30min,深度2m处的总去除率。 【解】 先计算沉淀时间t=30min,深度H=2m处的沉速。 因此,凡ut≥u0=0.067m/min的颗粒均被去除。由图6-6b可 知,这部分颗粒的去除率为48%,ut<u0=0.067m/min的颗粒 的去除率可用图解法求得。其步骤如下:
6.1.2 自由沉淀理论 1.颗粒在自由沉淀过程中受力分析 假设颗粒是球形的,其在水中作沉降运动时,受力如下图 所示:
重力F1 : 浮力F2 :
1 3 F1 d g 6
1 3 F2 d 0 g 6
F2
F3
F1
颗粒沉降受力
1 F 水流阻力F3 : 3 CDd 2 0u 2 8
0 i 0
C0
0
取 样 口 编 号 1 2 3 4
取 样 深 度 m 0.5 1.0 1.5 2.0
取样时间(min) 0 浓度 (mg/L) 200 200 200 200 去除率 (%) 0 0 0 0 10 浓度 (mg/L) 180 184 188 190 去除率 (%) 10 8 6 5 20 浓度 (mg/L) 160 170 178 182 „ 去除率 浓度 去除率 (%) (mg/L) (%) 19 15 11 9 „ „ „ „ „ „ „ „
0 0.5 1 0.5 2 0.5 3 0.5 4
a)
0.25
0.31
78%
0.5
0.58
0.75 1.0
1.20
75% 15% 45% 48% 60%
30%
72%
1.25
54% 66%
1.5 1.75 2..0 0 10 20
b)
30
时间/min
40
50
60
图6-6 絮凝沉淀曲线
①在等去除率曲线48%和60%之间作中间曲线(见图6-6b的虚 线),该曲线与t=30min的垂直线交点对应的深度为1.20m,得 1.20 u 0.04m / min 0.67mm / s 。 颗粒的平均沉速为 30 ②用同样的方法,在等去除率曲线60%和72%之间作中间曲线, 该曲线与t=30min的垂直线交点对应的深度为0.58m,得颗粒的 .58 0.02m / min 0.33mm / s ;在等去除率、72%和78% 平均沉速分别为 u 030 之间作中间曲线,该曲线与t=30min的垂直线交点对应的深度为 .31 0.01m / min 0.17mm / s。沉速 0.31m,得颗粒的平均沉速分别为 u 030 更小的颗粒可略去。故沉淀时间t=30min,深度为2m处的总去除 率为:
颗粒沉速与 颗粒的沉速与颗粒和水的密度差 颗粒直径的 (ρ-ρ0)成正比。密度差愈大, 平方成正比。 颗粒沉速愈大。 在实际中, •当ρ-ρ0>0时,u>0,颗粒下沉; 可以通过混 •当ρ-ρ0<0时,u<0,颗粒上浮; 凝处理来增 •当ρ-ρ0=0时,u=0,颗粒既不 大颗粒直径 下沉也不上浮。 提高沉淀效 果。
理想沉淀池的沉淀过程分析
当颗粒进入 沉淀池后, 一面以流速 V 随水流作 水平运动, 一面又以沉 速 u进行等 速下沉,颗 粒运动的轨 迹为其水平 分速v和沉 速u的矢量 和,为一倾 斜的直线。
u=u0 的颗粒
进水区
沉淀区 出水区
v

进 水 u 区
Ⅲ Ⅰ
沉淀区
出 水 区
u<u0 的颗粒 u=u0 的颗粒
图所示。
界 面 高 度
清水区
A 等速沉淀区 u=f(c) A
B m 过渡区 B
H0
C 压缩区 C
时间
界面下沉的初始阶段,浓度较稀,沉速是悬浮颗粒的浓 度的函数u=f(C),呈等速沉淀,如上图A段。随着界面继 续下沉,悬浮颗粒浓度不断增加,界面沉速逐渐减慢,出现 过渡段,如上图B段,颗粒之间的水分被挤出并穿过颗粒上 升,成为上清液。颗粒继续下沉,浓度更高,产生压缩区, 如上图C段。 压缩区内的悬浮颗粒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压缩区的上表 面起到筒底止,颗粒沉降的速度逐渐减小,在筒底的颗粒沉 降速度为零;二是由于筒底的存在,压缩区内悬浮颗粒缓慢 下沉的过程也就是这一区内悬浮颗粒缓慢压实的过程。
截留沉速(u0)的确定
截留沉速:沉淀池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对于沉速为u0的一类颗粒,流速和沉速都与沉淀时间有关:
h0 u0 t
L t

h0 u0 L
Q u0 A

Q h0 B
Q u0 LB
A LB
Q/A一般称为表面负荷,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表 面积的流量,用q表示,单位为m3/(m2.h)。表面负荷在数 值上等于截留速度,但两者涵义不同。
结 论:沉降开始时颗粒因受重力作用作加速运动,当沉速增大
到一定数值后便不再变化,以此速度做等速下沉运动。由于从开始 到等速下沉的时间很短(约0.09s),故只讨论颗粒作等速沉降时的 沉速。
2.杂质颗粒的自由沉淀沉速公式
颗粒做等速沉降运动时,作用于颗粒上所有的力处于平衡状态,即:
1 3 1 1 d g d 3 0 g CDd 2 0u 2 0 6 6 8
颗粒沉速与水的 动力粘度系数成 反比。而粘度系 数决定于水温, 水温低则粘度系 数值大,颗粒沉 速小,则不利于 沉淀,故低温水 难处理。
6.1.3 沉淀试验及沉淀曲线 1.自由沉淀
◆ 试验装置及取样 取直径为80~100mm,高度为1500~2000mm的沉淀筒8 个,将已知悬浮颗粒浓度C0与水温的水样,注入各沉 淀筒,搅拌均匀后,开始沉淀试验。取样点设在水深 H=1200mm处。当沉淀时间为5min、10min、15min、 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时,分别在1﹟、 2﹟、…、8﹟沉淀筒取出水样100mL,并分析各水样的 悬浮颗粒剩余浓度C1、C2、… C8。对应的沉速分别为 h/t1=u1、 h/t2=u2 、…h/t8=u8。
沉速为ui(ui<u0)颗粒的去除率计算
进水区
沉淀区 出水区
Ⅱ Ⅲ Ⅰ
u<u0 颗粒 u<u0 颗粒
污泥区
设原水中沉速为ui(ui<u0)的某一特定颗粒的浓度为 C,沿着进水区高度 图 7-4 理想沉淀池工作状态 为h0的截面进入的总量为QC =h0BvC,沿着m点以下的高度hi的截面进入的 的量为hiBvC。则沉速为ui的颗粒的去除率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